●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https://pse.is/3b7x9h
並開啟🔔
《美9千萬人不打疫苗 新冠淪未接種者的大流行》
美國正處在第四波的新冠大流行, 高傳染力的變種病毒Delta,繼續擴大在美國找到的疫情破口,攻擊那些大流行發生至今一年半來,仍然選擇不接種疫苗的美國人,在這波疫情中,感染及死亡患者近乎百分之百都是未接種疫苗者,而目前美國符合接種資格但尚未接種者還有九千萬人。疫苗施打率的停滯不前,讓CDC主任瓦倫斯基在國會聽證會上憂心忡忡表示,美國正處於這場大流行病的另一個關鍵時刻,部分地區醫療體系即將面臨崩潰,
為什麼這九千萬人不願意接種疫苗,理由很多。1.聽信網路上的錯誤資訊,認為接種疫苗會有強烈副作用、2.本身就不相信疫苗科學,如美國基督教中的福音教派、3.自認身強力壯無須接種的年輕族群,4.不相信拜登政府的共和黨選民。
但由於美國12歲以下孩童,還不能接種疫苗,因此這群不願接種疫苗的人口,為美國下一代帶來相當大的感染風險,也因此,美國醫界開始出現全民必須恢復戴上口罩的呼聲,倡議只要是密閉空間內,接種疫苗者和未接種疫苗共處一室,所有人都要戴上口罩,這樣的防疫建議,跟CDC公布的防疫指南恰恰相反,顯然美國醫界跟政府在第四波疫情的防疫上出現了歧見
美國衛生部長Vivek Murphy接受PBS專訪,就懇切地向白宮建言,在新冠確診病例再次暴增的情況下,身處未接種疫苗比例很高的地區,口罩絕對是一種最有效的防疫工具。尤其當民眾已厭倦了過去一年的很多防疫措施,會產生防疫疲勞,因此在防疫政策必須做出彈性調整,保持靈活性
{內文}
煙火的璀璨奪目,終究只是一時,走過了獨立紀念日的狂歡與欣喜,美國仍得面對確定走入第四波疫情的現實,且是一場幾乎專屬於未接種疫苗者的大流行。
新聞片段:
全美目前單日平均確診三萬兩千人,比上週高出66%,死亡數也增加了17%,每天平均266死
新聞片段:
目前全美97%入院的新冠患者,都是尚未接種疫苗者,且幾乎每一位新冠死者,也都是尚未接種疫苗者
美國CDC主任 瓦倫斯基:
Delta變種病毒在全美確診病例的病毒株中佔了83%,遠高過國慶日當週的50%,部分地區感染比例甚至更高,尤其是低接種率地區
變種病毒Delta在全美疫情最大破口上繼續攻城掠地,Delta在全美確診個案中的占比,從7月4號國慶日時的五成,暴衝至三周後如今的八成,大肆侵入那些猶疑接種不願接種,於疫情大流行一年半後,依然毫無保護力,符合接種資格的九千萬美國人,連帶感染了暫無疫苗可打的幼童,這群人讓疫苗數量充足無虞的美國,形成荒謬的兩道平行時空,已接種疫苗的世界,望著未接種疫苗的世界疑惑不解。
阿肯色州感染婦人:
我呼吸困難,所以得靠氧氣筒
阿肯色州感染婦人:
我很後悔沒接種疫苗
未接種疫苗感染婦人:
我這輩子從沒住院過,除了生孩子之外,我今年57歲了
新聞片段:
這名未接種疫苗的美國婦人,認為自己跟家人是在女兒的戶外畢業典禮派對上感染,她因雙側肺炎整整住院五天,出院後氧氣筒24小時不離身
未接種疫苗感染婦人:
我嚇壞了,害怕從此看不見家人,見不到女兒上大學,照顧不了家人,我真的嚇壞了
在這群人的世界裡,他們不相信科學論述,因為聽信網路不實資訊,而害怕疫苗副作用,且絕大多數都屬於拜登在記者會上提及但沒有點破,政治光譜全然站在他對立面的四大「川普州」。
美國總統 拜登:
光是四州就占了上周病例中的四成,光是四州
美國總統 拜登:
「如果你沒打疫苗,你就沒有受到保護,所以請去接種疫苗,現在就去接種。」
佛州州長 德桑提斯:
我完全不認同,某些人老引用專家的話來指責民眾,批評他們愚蠢,勸導絕對不是這種作法 好嗎,所以我說根本不需要防疫措施,因為我壓根不相信什麼防疫措施,我甚至不認為,這些措施會有什麼成效
始終拒絕防疫與封城,素有小川普之稱的佛州州長德桑提斯所統領的陽光大州,至今2148萬人口中
尚有800萬符合資格者未接種疫苗,隨著時序進入夏季,佛州海洋型氣候的炎熱潮濕,導致更多人進入室內,加上州政府未對未接種疫苗者,下達口罩強制令,替疫情升溫提供了絕佳溫床,佛州成為全美,這波Delta疫情中的「領跑者」,包辦全國兩成的新增病例。
新聞片段:
佛羅里達州 目前占了全美新增確診數的1/5
佛州大學健康醫院醫生:
病例激增 根本看不見終點在哪
NBC記者:
這裡是佛州大學健康醫院的四大新冠治療區之一,週日時不過收治86名新冠患者,如今已是123名,也就是在一天之內,暴增超過四成
佛州大學健康醫院醫護人員:
疫情發展太過瘋狂,就像是從只有一名新冠病患,到現在是人滿為患
連同對「英國自由日」確診大解放的擔憂,Delta成為華爾街眼下最恐懼的疫情黑天鵝,美股上演黑色星期一,一度超跌九百多點的道瓊,寫下近九個月來最大跌幅。
CNBC財經主播:
美國目前的兩大難題,處在已接種疫苗的世界裡, 但還是得一直打疫苗,其次,一個估值過高的市場,碰上經濟低迷的預測,碰撞出今日的火花
縱使美國疫情發展,近來苗頭不對,白宮仍只強調擴大疫苗接種,才是減少重症機會,避免疫情升溫,保住經濟復甦的唯一解方,選擇不調整防疫指南,維持五月時全美接種人數大幅攀升後,CDC宣告完成疫苗接種者,可在購物用餐或其他室內場所,不用戴口罩,但白宮的堅持被專家打上了問號。
喬治華盛頓大學公共衛生學教授 溫麟衍:
我希望拜登政府選擇讓一切歸零,坦率地告訴大眾,當前美國疫情確實出現變化,因此我們應該像洛杉磯郡一樣,只要是接種者與未接種者混雜的室內環境,所以人都必須戴上口罩
喬治華盛頓大學客座教授溫麟衍,呼籲拜登政府放棄矜持,盡速比照加州洛杉磯郡恢復強制口罩令,因為突破性感染的風險確實存在,接種疫苗者仍可能感染,尤其是跟免疫功能低下的家人,或未接種疫苗幼童同處一室,甚至是進入高風險的擁擠場所,千萬要三思戴上口罩,無比尷尬的是,白宮才剛爆發突破性感染,淪為案發地點,內部一名已接種疫苗的官員,與眾院議長裴洛西辦公室幕僚,一同參加民主黨華府造勢,沒戴口罩的兩人雙雙確診,讓美國媒體不禁懷疑,
白宮內部會不會還有未爆彈。
白宮發言人 薩琪:
有一名人員症狀輕微,我們都知道會發生突破性感染,但內部的這個案例,顯示已接種疫苗者,是典型的症狀輕微
記者vs.白宮發言人 薩琪:
白宮會提供媒體,內部至今發生的突破性感染數字嗎?難道我們不該獲得數據嗎?我絕對樂意確認這項數字,當然願意
口罩該不該戴的大哉問,也成為美國即將進入秋天開學季,各方拉鋸中的一場拔河賽,美國小兒科協會,為保護未接種學生健康,近期發表了完全相反於CDC的防疫指南,建議兩歲上的返校學生,無論是否已接種疫苗,都須戴上口罩上課,保護自己也保護同儕,但全美至少有九州,且多數是新增病例呈現上升趨勢,共和黨主政的紅色州,認為戴不戴口罩是個人自由和選擇不該被強制規定,試圖立法阻止學校頒布口罩令,但這般天賦人權的倡議,卻是讓在未接種疫苗的世界裡,最缺乏自我保護力的幼童族群,成為最可能的社區傳播新熱點。
https://youtu.be/w51RRK3V_gY
小婦人喬教授 在 SJKen的浮光掠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似曾相識》(Somewhere In Time),是1980年吉諾特·茲瓦克執導的浪漫奇幻電影。改編自理察·麥瑟森1975年小說《重返的時刻》(Bid Time Return)。獲第53屆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提名及第38屆金球獎最佳原創音樂獎提名。
男主角Richard Collier在1972年的大學畢業聚會上遇到一個神秘的老婦人,她走到Richard的跟前,輕聲低喃:「回到我身邊來吧!(Come back to me.)」又交給Richard一個老舊的懷錶後,便於夜色中緩緩的離開。
Richard對此感到困惑,但他漸漸淡忘了這回事。八年之後,已成為劇作家的Richard與女友分手後決定前往麥克金納島度假,在他下榻的Grand Hotel的歷史文物廳中掛著一幅年輕女子的相片,Richard注視著相片中那張美麗的臉,久久無法自拔,他莫名的感到似曾相識。
經過Richard的多方查證,原來相片上的人是已故女演員Elise McKenna,也就是八年前給他懷錶的那個老婦人,她在見到Richard的當晚在家中過世。且Richard發現,原來自己曾與Elise相識相戀。
自己竟會和一位70年前的女子相戀,這簡直不可思議,但Richard對此深信不疑。為此廢寢忘食的Richard,得到從前就讀大學的物理學教授的幫助,他希望能透過時光倒流的方法回到過去。
改變房裡的擺設,穿著70多年前流行款式的西裝,躺在床上自我催眠的Richard,多次嘗試未果後,終於成功進入夢鄉回到過去。在那個時空的陌生人群中四處追尋,他找到了Elise,很快他們便陷入熱戀。
Elise的經紀人William卻想盡辦法要將兩人分開,因為他害怕墜入愛河的Elise會為了Richard離開她的演藝之路,然而這一切並不能阻止他們相見。就在他們擺脫了William,愉快地談論著將來時,Richard意外地從上衣口袋裡掏出一枚1979年的硬幣,瞬間把他帶回現代。
無法再回到過去見到愛人的Richard將自己反鎖在房間裡,幾天後,Grand Hotel的老員工救出了昏迷的Richard,但此時的Richard因為整整一個星期沒有進食而進入彌留狀態。此時的他出現了幻覺,看見年輕的Elise正向他招手,他走上前去緊握其手。
相隔近70年,二人終於再次團聚。
電影《似曾相識》(Somewhere In Time)Movie Montag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X3DNJjMtfk
電影《似曾相識》主要角色
克里斯多福·李維 飾 理察·柯里爾(Richard Collier)
珍·西摩兒 飾 艾莉絲·麥肯納(Elise McKenna)
克里斯多弗·普拉瑪 飾 威廉·佛塞特·羅賓森(William Fawcett Robinson)
泰瑞莎·萊特 飾 蘿拉·羅伯茲(Laura Roberts)
比爾·厄文 飾 亞瑟·比爾(Arthur Biehl)
喬治·沃斯科維奇 飾 傑拉德·芬尼博士(Dr. Gerard Finney)
蘇珊·弗倫奇 飾 老年艾莉絲·麥肯納(Older Elise)
約翰·阿爾文 飾 亞瑟的父親(Arthur’s father)
埃德拉·蓋爾 飾 吉納維芙(Genevieve)
小婦人喬教授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因為肺炎疫情,全台灣本週三各級學校停止到校上課,許多公司則實施遠端工作,而台灣人宅在家救台灣,將迎來第一個週末。
今天陳時中則在記者會表示,希望民眾週末減少外出、避免聚會,週末兩天若能將人員流動降到最低,切斷傳染鏈,對防治疫情有相當幫助。
老實說,這五天都在家工作,導致對明後的週六、週日特別沒感覺(反正都是在家),而宅在家追劇、看片應該是本週末非常好的消遣活動。延續週二的舊文重推,這陣子會持續不定期在本版和大家聊聊我非常喜歡,且能在串流平台看到的電影,刷刷存在,提醒舊雨新知這些電影或重溫,或新看,都是非常好的選擇。
週二推薦《#婚姻故事》,今晚就推薦《#她們》。在評論《她們》之前,先簡單介紹這兩部作品的導演關係。
《婚姻故事》導演諾亞鮑姆巴赫、《她們》導演葛莉塔潔薇,目前處於穩定交往關係,育有一名孩子。這對佳偶於去年憑藉上述這兩部作品,雙雙入圍奧斯卡,是目前北美影壇最受矚目的情侶之一。
兩人在劇情長片的首次合作,應該要追溯到諾亞鮑姆巴赫 2010 年推出的《愛上草食男》,葛莉塔潔薇在片中演出「Florence Marr」一角。值得一提的是,《愛上草食男》是諾亞鮑姆巴赫和前妻珍妮佛傑森李共同編劇,珍妮佛傑森李同時是此片監製,也在其中演出。
到了 2012 年,葛莉塔潔薇則主演諾亞鮑姆巴赫的《紐約哈哈哈》,多數觀眾應該也是因為這部片認識這對組合,不過到了這時候,葛莉塔潔薇除了演出之外,也首度和諾亞鮑姆巴赫共同編劇,2015 年的《紐約新鮮人》同樣維持此模式。
2017 年,葛莉塔潔薇首次獨立執導劇情長片《淑女鳥》(她在 2008 年有聯合執導《Nights and Weekends》),大獲好評,隔年成為奧斯卡史上第 5 位提名最佳導演的女導演。2019 年便挾著強大卡司陣容,導出新版《Little Women》,以導演身份一舉躍入全球觀眾眼前。
同樣是 2017 年,諾亞鮑姆巴赫則有進軍坎城主競賽單元的《邁耶維茨家的故事》(那屆坎城還讓 Netflix 角逐金棕櫚),再來就是 2019 年,在威尼斯主競賽單元首映的《婚姻故事》,也收穫多數影迷的極佳評價。
至於兩人未來的作品計畫,則繼續互相幫忙。諾亞鮑姆巴赫執導的新片《White Noise》,將由葛莉塔潔薇主演(還有亞當崔佛);葛莉塔潔薇執導的新片《芭比》,將由諾亞鮑姆巴赫共同編劇。
綜觀諾亞鮑姆巴赫、葛莉塔潔薇這幾年的創作軌跡,會發現這對佳偶的愛情相輔相成,且能量豐沛,聲勢蒸蒸日上,作為這對才子佳人的影迷,只有無限祝福。
🎬以下為《她們》評論:
葛瑞塔潔薇揮別《淑女鳥》的初試啼聲後,獨立執導的第二部劇情長片的《她們》更顯自信,全片散發著迷人、雋永的古典魅力,葛瑞塔潔薇精雕細琢、巧奪天工的將馬區家四姊妹的成長歷程,裝訂成一本乘載著回憶的手工精裝書,精致、細微地幽幽道出愛情、家庭、女性、抱負、婚姻等等面向,雖然極富沈甸的厚重之感,卻溫暖地包裹人心。
葛瑞塔潔薇最大膽同時也是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剪接」。對比 94 年的版本,葛瑞塔潔薇捨棄了常見的線性敘事,以自由度極高的非線性敘事,將今日與往昔七年時光的差距重新拼貼組合,靈動地交錯對比,揮灑出前後對照的「雙時空」,此作法使得《她們》極具創造性,對比舊版的平鋪直敘,葛瑞塔潔薇在此注入一股鮮活的生命力,情緒更為飽滿,深富渲染性。
在今昔交錯的「雙時空」敘事下,葛瑞塔潔薇刻意將攝影機運動方向左右變換,精準地以好幾組工整的對稱剪輯,不斷明示這群小婦人遭遇的困境與心境,映襯出苦澀與美好。諸如喬初回老家,獨自在街上行走的沈重感(行李掛身的包袱),下一顆鏡頭馬上切換四姐妹在街上的歡笑,並呈現輕盈感;喬與病重的貝絲在海灘上談心,對比的是四姐妹與四公子的戲水;劇場俱樂部的嬉鬧收到羅禮的鑰匙,換來的是人去樓空獨自打開信箱的蒼涼。
更值得一提的是「生與死」的對比,貝絲兩次重病的結果,都是以喬熟睡時的臉龐特寫開展,喬夢醒、下樓,這兩場戲幾乎是同樣的分鏡與鏡位,不同的是喬的腳步從倉促化為沈穩,可看做角色成長的轉變,更能讀出貝絲生與死的結果,葛瑞塔潔薇細膩地呈現死亡降臨時的感受,蘿拉鄧恩飾演的母親一轉身,身後的貝絲已然缺席。
除此之外,葛瑞塔潔薇也對比了四姐妹在「選擇」後的生活樣貌,喬選擇獨自在紐約教書、梅格選擇與老師結婚後的貧窮、艾美選擇前往歐洲修習藝術活躍社交圈、貝絲因良善選擇照顧弱勢染上猩紅熱而後身體每況愈下,四姐妹都在自身特質的選擇下走向彼端的未來,沒有對錯,只有選擇,葛瑞塔潔薇做的只是交互剪輯,將「選擇」與「結果」的概念強而有力地具象化。
這些對比,都是葛瑞塔潔薇身為導演,更擅於利用影像說故事的醒覺,不過此等剪接方式,在一開始觀眾尚未入戲的狀況下,或許會將距離拉遠,使得需要耗費心神解讀時序,但葛瑞塔潔薇這次的大破大立,仍舊值得肯定。
除了剪接,葛瑞塔潔薇同樣懂得利用「色調」做出對比,七年後的現在是冷冽、灰色調,七年前則是溫順、暖色調,拆開檢視,葛瑞塔潔薇刻意為之的結果,便緩緩述說了韶光荏苒,成長的苦澀滋味,此種滋味,更是本片藏在女性主義大旗下的另一道鮮明主題,而喬的這句獨白:「我想念過往的一切。」,舉重若輕地點題,餘韻繚繞。
縱看《淑女鳥》和《她們》,即使年代不同,但主題核心都不脫青春少女的成長紀事。電影藝術往往是真實經驗的再造與複製,導出《淑女鳥》的半自傳作品後,不難發現葛瑞塔潔薇將自我投射進《她們》,不管是 19 世紀還是 21 世紀,加州、麻州還是紐約州,葛瑞塔潔薇都透過手中的筆,肩上的鏡頭,超越時空,直指當代,雜揉了女性的理性與感性、迷惘且自信、柔軟而堅毅的百種姿態。
這群小婦人也同樣活在潔薇編劇的《紐約哈哈哈》、《紐約新鮮人》中,宏觀地提煉出女性的真實樣貌。這正是幾百年來人們的共同經驗,葛瑞塔潔薇的《她們》也映照出處於成長階段與成熟時期的眾生相,極富普世性。
此外,葛瑞塔潔薇也透過蘿拉鄧恩與黑人女性的對話,進一步點出南北戰爭對美國感到羞恥的自省,外表是男性的戰爭,內在卻由女性承接,進一步寫出男女於戰爭中的位置,畫龍點睛般的論述,這是 94 年版本未見的。葛瑞塔潔薇也懂得嘲諷與幽默,在創作者與評論者間做出詼諧的互動關係(喬與教授的爭執),似乎大聲疾呼地「警告」這些自以為是的書(影)評人,更拿勃朗特三姐妹下手(知名英國文學三姐妹),這些都是葛瑞塔潔薇在沈重之餘的輕鬆之筆。
最後,當 94 年版和原著小說的結尾都是喬與教授結婚,在傘下相擁、熱吻的互訂終生作為圓滿結局,葛瑞塔潔薇的《她們》顯然不同意此走向,特地將這段結局做出巧妙改編,以虛構小說(Fiction)的意象與現實做出區隔,標新立異地讓喬在書中互許終身,自己則持續於現實生活獨走,此更動既滿足了書迷,同時充滿喬的人設風骨,更以原著作著露易莎・梅・奧爾科特終生未婚呼應喬的狀態。
而喬重返出版社,與主編攻防,這時的喬已無生澀與稚嫩,游刃有餘的在出版社將馬區家的故事完整收束,而片頭男性的權力支配,片尾女性的拍板叫陣,遙相呼應男女地位從絕對的「上與下」逐漸轉換成「平等周旋」,此時此刻的喬,在生命的積累中,已然長成屬於她的特有樣貌。
不管喬是否為了銷量同意主編將結尾修改成符合時代的「完美結局」(結婚),喬都已做出溫柔的妥協,當時喬在貝絲死亡後感受「渴望被愛」的那份「寂寞」,正是影片最後的反思,葛瑞塔潔薇並非一味執拗地否定「婚姻」(也利用姑姑、梅格的價值觀平衡了喬),經歷過「寂寞」、「被愛」、「愛人」的洗滌,反而能精確地知道箇中差異(正如同媽媽問喬是否愛羅禮),並做出選擇。可以想見喬的未來,對於愛情有了主見,不再只是附屬男性或隨波逐流於時代底下。
對於葛瑞塔潔薇而言,或許生活並非永遠只有愛情與婚姻、家庭和孩子,葛瑞塔潔薇橫跨幾世紀譜寫出心中的小婦人,不卑不亢地告訴女性能害怕、能退縮,但也請保持果敢與溫柔,抓住榮光與財富,無論童年或成年,不斷與自我對話、她人共處,希冀最終能走出一條屬於「她們」的康莊大道。
《她們》能在 #Netflix 、#myVideo 等串流平台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