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嬤的故事之六】
一段跨國、跨世紀的師生情
今天是教師節,雖然已不再放假,但師恩卻永銘在心,是一輩子的感恩!
我的母親也有一位恩師——下田老師,在日本時代的東園國小,教我母親五、六年級。因為母親是養女,在當年能唸到小學畢業就很了不起。但是母親很想繼續唸高等科,無奈家裡強烈反對,一直掙扎拖到報名最後一天,母親去找了下田老師,想聽聽老師的建議。
下田老師很堅定的鼓勵母親一定要去報名,將來才有改變人生的機會,給了母親無上的信心,結果還真考上,畢業後進入郵局,開始了新的生命。
當時下田老師因生了小孩,所以準備回日本,我母親是她在台灣最後教的學生。昭和十六年,下田老師啟程從基隆坐船回日本,母親同學相約去碼頭送老師,母親因家事太多,錯過和同學一起搭的火車。母親趕到火車站,列車已離站,母親哭了出來,想再也見不到恩師最後一面。
這時看到有急行列車將到,母親一個小六的孩子,竟然鼓足勇氣去找站長拜託,能否補差額上急行班車,沒想到成功了。母親趕到碼頭,和同學會合,也見到了老師,和老師互道珍重再見!
故事還沒有完……
母親和老師一別,從此再也沒聯繫上,但心中始終惦念著老師的恩。1999年台灣發生921大地震之後,下田老師來花蓮旅遊,看到台灣受創嚴重,就捐了一筆錢,收據地址就寫了她以前教過書的台北市東園國小。結果幾經輾轉,來到下田老師昔日同事、光復後也擔任過東園國小校長王美女手中。
由於王校長退休後,還在東園附近教老人家歌唱,我母親也有參加。有天王老師提到下田老師捐錢的事,問有沒有人認識這位老師。我母親聽了,非常非常開心,馬上要了下田老師在日本的地址,再請旅居日本的同學趕快去拜訪下田老師,終於懸在心中多年之願,總算實現了。
經過一段時間的通訊往來,有一年我陪父母親去日本旅遊,我和母親專程到東京附近的群馬縣去看下田老師,真的是跨世紀的相逢。
此時下田老師已雙目失明,仍溫暖、緊緊握著我的手,給我深深的祝福,我想老師心中一定覺得能看到學生的孩子,學生有惦記著老師,這輩子教書也沒虛度了。
我們離去後,沒有幾個月,下田老師就過逝了,我很高興能在老師去世前,陪著母親和恩師在將近70年後重逢,是沒有遺憾的!
所以你心中曾有過恩師,請記得在今天教師節和老師說聲祝福,這會是老師一生最美好的回憶。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民族教育:向上發展篇 〜高金素梅 2019.12.06 中小學原鄉孩子,民族教育該如何向上發展?我認為應該建構具有民族教育特色的技職教育體系和一般高中、大學以及碩博士教育體系,並且設立專班。 在技職教育方面,我們得到了東泰高中和明新科技大學的合作。讓我們的孩子學得一技之長,考取技職證照,進入...
「小學 高等科」的推薦目錄:
小學 高等科 在 民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人物】不斷學習成長的護理科長 林鳳嬌(1921〜2010)
文/陳永興
#林鳳嬌,1921年出生於日治時代貧困的桃園農家,小學畢業後只讀了一年高等科,就被她的二哥叫去宜蘭做女工。當時日本政府為了發動戰爭開始在地方組織「女子看護班」,林鳳嬌在1938年參加了半年的課程並以第一名成績結訓。之後又報考「新樓基督教醫院護士、助產士訓練講習所」考試,第一名被錄取,因為她已有一些看護訓練,學習過程很順利,並考取護理助產執照。
1941年日本政府創設「#台灣保健協會」並於台北設立「#保健館」,由日本學護理返台的陳翠玉擔任護理部主任推展全台保健工作,林鳳嬌參加了第一期訓練後被分發至高雄州的保健所服務。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林鳳嬌回歸保健館編制,她陸續被派往桃園復興鄉及新竹尖石鄉做山地衛生保健教育,....後來林鳳嬌有機會獲得WHO的獎學金,赴夏威夷大學攻讀護理學士的學位,並順利於1962年取得學位。學成後歸國,她被當時省衛生處長許子秋調任衛生處擔任第五科科長,負責公共衛生護理與助產、醫院臨床護理等工作。
小學 高等科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老松國小生日快樂!
2021年5月1日,臺北市萬華區老松國民小學舉行125週年校慶園遊會。(張哲生 攝)
臺北市老松國校在1966年9月的時候,全校計158班,學生數達11,110人,創下了當時全世界學校班級數和學生數最多的紀錄;然而但受到少子化影響,目前全校學生只剩500人,學生銳減,教室被質疑閒置,內政部曾一度提出要將老松國小改建為社會住宅的構想。
2017年4月,老松國小校長林明助表示,早年車水馬龍的萬華如今已改變許多,加上新北市新設很多國小,許多家長為了讓孩子跨區寄讀升學率高的國中,便先讓孩子就讀當地國小,再升國中,如今老松小學部學生只剩約500人,若加上幼兒園、夜補校的學生,也僅有約800人。
老松國小位於臺北市萬華區桂林路64號,其前身為艋舺公學校,創立於西元1896年5月,為日治初期台灣最早的一批小學。
學校成立時的名稱為「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二附屬學校」,初期曾利用艋舺學海書院與艋舺祖師廟作為臨時校舍,直至1907年1月才遷至現址(蓮花池畔),建造木結構的校舍,並改校名為「艋舺公學校」。
據當時校舍平面圖看,校園三面有教室,中央留設操場,此為日治時期最常見的小學規劃形態。後至1920年代末,因木造校舍遭蟻蝕而嚴重毀損,便易以鋼筋混凝土構造,校舍仍保持三面式佈局。
老松國小的校舍雖屬對稱式的佈局,但教室空間高敞,光線明亮。走廊設計為半圓栱,帶有一絲古典趣味,它是日據中期台灣的小學校舍之典型例,值得保存。
明治29年(1896年)3月31日,臺灣總督府以「敕令第94號」發佈「臺灣總督府直轄諸學校官制」,創設國語傳習所、國語學校與國語學校附屬學校。同年5月21日,以「府令第5號」發佈「國語學校及附屬學校名稱位置」,老松國小前身「國語學校第二附屬學校」正式創立(第一附屬學校位於芝山巖,第三在大稻埕),7月11日設校址於艋舺學海書院(今廣州街與環河南路口),11月1日開始上課。
會稱為「附屬學校」,是因為其作為國語學校師範部學生們教學實習的專門實驗學校之故,附屬學校未置校長,以國語學校校長兼任。總督府為創建殖民行政,必須教育一批能日語的臺灣人作為官廳雇員與通譯,以遂行施政,故開出每日15錢津貼,且畢業後錄用為公務員等條件招攬學生(也可升學國語學校)。入學年齡規定8歲以上25歲以下(1898年8月以後,與公學校一樣,改為8至14歲),在學年限四年。結果,第一年招攬了10名學生(1900年3月第一屆7名畢業)。
1897年1月,校址遷至艋舺祖師廟,此時學生已增至150名。次年(1898年)因應「臺灣公學校令」實施,附屬學校也進行廢校或合併,該校於同年10月改稱「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學校」(第一、第三廢校)。
1907年1月,改稱「艋舺公學」,同年5月4日被指定為「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學校代用校」,依然是國語學校學生教學實習的附屬公學校。
1907年10月,由祖師廟遷至現址,位於當時蓮花池街與八甲街街廓上(1922年4月更名老松町),新蓋木造教室20間,此時學生數為457名。
1908年4月,從六學年制改為八學年制,但1914年4月復改回六年制,並設置二年制「實業科」,由公學校畢業生就讀,以培養一技之長(1919年改為「簡易商業學校」,1922年再改為「高等科」,皆二年制)。
1914年7月,完成磚造兩層教室8間及大禮堂。
1919年4月,國語學校改稱「臺北師範學校」,該校也改稱「臺北師範學校附屬艋舺第一公學校」,學生1,080人。
1922年4月,改稱「臺北市老松公學校」,仍為臺北師範學校附屬代用公學校,直到1927年5月,才正式獨立。
1936年12月,木造教室改建成二層鋼筋水泥教室。
1941年4月,「國民教育令」實施,廢止小、公學校之名,以示日臺人共學、平等,此時改稱「臺北市老松國民學校」。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國民政府接收臺灣,11月1日接收該校,改稱「臺北市龍山區老松國民學校」。
1955年2月,正面校舍(北棟)陸續新建、改建為三層鋼筋水泥大樓,至1960年共分六次增改建才完成現今規模,今昆明街側之原二層磚造教室(東棟)也在1960年改建完成,以因應持續增加的學生,如1964年9月,已達156班,學生數突破10,000人;1966年9月,更達158班,學生11,110人,為創校至今之最高記錄。
1968年12月25日,配合政府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稱「臺北市龍山區老松國民小學」。
1978年8月,創立「臺北市龍山區老松國民小學補習學校」,同時廢止「民眾補習班」。
1990年3月22日,配合臺北市行政區域變更,改稱「臺北市萬華區老松國民小學」。
1999年6月29日,臺北市政府指定老松國小正面的校舍(北棟)為市定古蹟。
2010年4月,校門開始改建,並於同年8月30日完成改建。
一百多年來,老松國小對艋舺地區人才的培養具有深刻的教育與文化意義,是當地非常重要的學校。
小學 高等科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民族教育:向上發展篇
〜高金素梅 2019.12.06
中小學原鄉孩子,民族教育該如何向上發展?我認為應該建構具有民族教育特色的技職教育體系和一般高中、大學以及碩博士教育體系,並且設立專班。
在技職教育方面,我們得到了東泰高中和明新科技大學的合作。讓我們的孩子學得一技之長,考取技職證照,進入職場或回部落貢獻所學。
要進入一般高等教育體系的孩子們,我們促請高等教育學校能增設原住民族專班。不久前,台大校長管中閔先生來拜訪我,他贊同我的民族教育理念,台灣大學將在這些方面全力配合。我希望其他高等學府共同推進!
有了這樣原住民族教育體制和機會,我們族人的孩子們就有能力把握住嗎?
許多孩子往往因為家庭無力支持、社會排擠歧視而中輟了學業,這是原住民族教育的重大損失。
因此,我要求政府必須落實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的功能。這樣的原資中心,不只是我們原住民學生學習、生涯規劃和準備特考的依靠,也能促進台灣建立多元的知識體系。
六年前,為了建構完整的原住民族教育體系,我從無到有地去拚搏。我將繼續努力,向原住民族完全中學和民族大學的目標邁進!
--------------------------------------------------------------
【高金素梅政治獻金專戶】
戶名:109年立法委員擬參選人高金素梅政治獻金專戶
帳號:162-001007887
行別:臺灣銀行 群賢分行
銀行代號:004
【政治獻金線上捐款】
https://donate.newebpay.com/giwas888/abo2019
【捐款提醒】
請您在捐款通訊欄或備註欄填上姓名、身分證字號、地址、電話,以便開立捐款收據。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sdQIXAeAigE/hqdefault.jpg)
小學 高等科 在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羅銅壁院士為臺灣蛋白質研究的先驅,歷經日治時期、國民政府接收臺灣、臺灣飛躍發展的年代,從他的經歷為起點,可一窺臺灣近代的科學教育變遷,以及克服困境,蓬勃發展的過程。此外,羅院士歷任臺大理學院院長、臺大教務長、中研院副院長,也曾為大考中心主任,對臺灣近代高等教育發展影響極大。
本片由國內科普教育名家陳竹亭教授擔任與談人,由陳教授的角度出發,透過與羅銅壁院士的對談,一方面闡釋羅院士的生平事蹟,一方面也試圖從中爬梳臺灣科學教育的生命脈絡,找出未來臺灣科學教育的方向。
【章節摘要】
〔第一章 純粹 Purification〕(01:15)
由羅銅壁的科學啟蒙,看日治時代的小學與高中的科學教育,以及在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初期,臺灣的高等教育與菁英人才如何繼續受到日本學者的影響。
[第二章 結構 Structure](04:20)
從羅銅壁赴美研究蛋白質的過程,探究臺灣早期菁英人才出國深造的情形,以及他們如何將在美國學得的技術與重要經驗帶回臺灣,開啟並帶動近代臺灣科學研究快速發展躍進的歷程。
[第三章 催化 Catalysis](07:45)
羅院士由傑出的學術研究者轉任教育行政者,在臺大、大考中心等機構推動各項建設與政策,對當代科學教育與研究影響深遠。
[第四章 滋養 Virtality](10:14)
從日本時代的帝國大學到後來臺灣大學,羅銅壁一路見證了臺灣科學教育的發展歷程,並對臺灣科學教育的走向,提出針砭與建言。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fjHyoEnpw2w/hqdefault.jpg)
小學 高等科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嶽麓書院為中國古代著名四大書院之一,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山東側,緊鄰湘江。始建於北宋開寶九年(西元976年),歷經宋、元、明、清時勢變遷,迨及晚清(1903年)改制為湖南高等學堂,1926年正式定名為湖南大學 。至今仍為湖南大學下屬的辦學機構,歷史已逾千年,是世所罕見的“千年學府”。嶽麓書院原匾為北宋皇帝宋真親賜。二門匾額 “名山壇席”反映的是南嶽衡山。四大書院中,嶽麓是目前國內惟一還在招收學生的古代書院。嶽麓書院古建築群分為教學、藏書、祭祀、園林、紀念五大建築格局。書院占地面積25000平方米,現存建築大部分為明清遺物,主體建築有大門、二門、講堂、半學齋、教學齋、百泉軒、御書樓、湘水校經堂、文廟等,各部分互相連接,完整地展現了中國古代建築氣勢恢宏的壯闊景象。文廟兩側的廊屋現在是書院在讀研究生們的教室。除建築文物外,嶽麓書院還以保存大量的碑匾文物聞名於世,如唐刻“麓山寺碑”、明刻宋真宗手書“嶽麓書院”石碑坊、“程子四箴碑”、清代御匾“學達性天”、“道南正脈”、清刻朱熹“忠孝廉潔碑”、歐陽正煥“整齊嚴肅碑”、王文清“嶽麓書院學規碑”等等。
嶽麓山位於湖南省長沙市的湘江西岸,最高峰雲麓峰,又名靈麓峰。海拔300.8米,是南嶽衡山之72峰之一, 1975年闢為嶽麓山公園,與長沙城區融為一體,2002年5月17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景區內有嶽麓書院、愛晚亭、麓山寺、雲麓宮、新民主學會景點等。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很多著名人物葬於山上。歷代留下的文化遺蹟文化遺蹟以晉初麓山寺、隋舍利塔、唐李邕麓山寺碑、宋嶽麓書院、禹王碑、明雲麓宮、清愛晚亭最為著名。山下形成了湖南最重要的文化教育區。湖南第一師範學院簡稱第一師範,是一所全日制師範類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前身為南宋的城南書院,由張浚、張栻父子建於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盛極一時。隨著南宋崩潰,書院在元代期間廢棄,改建為僧寺。明朝期間又經歷幾次興廢。清朝光緒29年(1903年),建立湖南師範館,為解決廢科舉、興學校的師資問題,經由湖南巡撫趙爾巽批准設立;同年2月17日正式開學,學制一年;王先謙任第一任館長。入學對象為30歲以下鄉試落選舉子,學制一年,成績及格者發給文憑,准予擔任中、小學堂教員;共設有倫理、經學、算學、中外史學、中外輿地、文學、理化學、英文、圖畫、體操等10多門課程。1914年3月,湖南公立第一師範學校與湖南省立第四師範學校(建於1913年)合併為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此期間主要仿效日本的普通中學與師範學校分立雙軌制,1926年秋季,改為美國式單軌制綜合中學,學校併入湖南省立高級中學,成為湖南省立高級中學教育科。1927年因馬日事變而停辦,於1928年春複課,改為湖南省立高級中學師範科。1949年,更名湖南省第一師範學校。1972年被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76年,批准按照建校初期原貌復建。2000年,學校升格為專科學校,名稱仍為湖南省第一師範學校。2008年,升格為本科院校,更名湖南第一師範學院。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mhJJeaGKka4/hqdefault.jpg)
小學 高等科 在 前身為明治42年(1909年)4月設立的南投尋常高等小學埔里社 ... 的推薦與評價
埔里鄉情老照片老故事─埔里尋常高等小學校. ... 明治45年(1912年)正式獨立為「埔里社尋常高等小學校」(校區原在今埔里國中址),並設初等科(國小部)與高等科(初中部)。 ... <看更多>
小學 高等科 在 Re: [問題] 請問日本時代高等科升學管道- 看板TW-history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stevenjobs (乒乓兵)》之銘言:
: 祖父生前日語十分流利,常說自己小學六年讀完後,有繼續念高等科,高等科
: 完後又有上台北繼續念書,小時候問他學歷他說有高中,但是我又問他為何身分證
: 上登記是初中,阿公那時一臉無奈又嘲笑的表情說: 那要去問政府.
: 我小時候阿公常對我說 : "我是台灣人,你是中國人" ............
: 我好奇的是高等科是 小學六年後再讀兩年,那高等科讀完在那時代可以讀
: 啥學校呢?是幾年呢? 又如果要念大學,又是這條路又是要怎麼走呢?
: 這個 6+2 的學制,戰後的 6+3+3 的小國高的系統不一樣,煩請解惑.
戰前學制是小學6-中學5-高校3-大學3(醫科4年)
戰後學制是小學6-中學3-高中3-大學4(醫科5-7年)
你阿公會唸高等科
是因為小學畢業後沒考上上級學校(中學、高校尋常科、實業學校)
所以畢業後繼續唸高等科
高等科等於補習教育
以升學為目標 將小學內容複習整理
最多唸兩年 你阿公也念了兩年
如果他有考上中學
則中學要再唸5年(戰時縮短為4年)
所以你阿公的學歷路徑是
小學6+2-中學4or5(共12-13年)
才有等於戰後高中之說(6+3+3共12年)
但戰前戰後學制不同 是不能直接拿來比的 更不能拿中學當高中
推 HEARTMAN:舊制中學是四年 08/17 17:43
→ pechenli:高等科之後可唸實業學校2~3年,或讀高等學校7年 08/17 20:40
→ pechenli:高等學校唸完後才能念大學
推文H兄說的舊制中學4年,
指的是1943年起縮短修業年限為小學6-中學4-高校2-大學2
推文p兄說的高等科之後可讀高等學校7年
指的是小學6(不論念高等科與否)-高校尋常科4(相當於中學5年)-高校高等科3的學歷路徑
其中高校尋常科到高校高等科是直升 不必考試
但你阿公中學畢業後 也可以考高校高等科 或者高等工業學校、高等商業學校
但戰前高校 是神人級的才考得上
你阿公中學畢業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p.s 戰前台北高校台籍畢業生596人
包括李登輝、辜振甫、徐慶鐘、曹欽源、宋進英、蔡章麟、魏火曜、吳守禮、戴炎輝、
周財源、林朝棨、洪壽南、劉闊才、黃啟瑞、黃得時、周百鍊、梁炳元、黃彰輝、
張漢裕、楊華玉、邱仕榮、蔣松輝、余錦泉、李鎮源、林金生、許強、楊基銓、彭明聰、
張有忠、宋瑞樓、張冬芳、陳世榮、陳五福、林挺生、杜詩綿、楊思標、王育霖、蘇瑞麟、
許子秋、林宗義、郭琇琮、江萬煊、蘇銀河、楊雪樵、賴永祥、翁通楹、柯德三、郭維租、
王育德、邱永漢、楊照雄、梁鑛琪、楊雪舫、陳政德、施純仁、杜慶壽、林宗毅、吳建堂、
張寬敏、李悌元、黃伯超、莊徵華、陳萬益、辜寬敏、盧焜熙等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1.106.202
※ 編輯: amano 來自: 61.231.106.202 (08/17 21:3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