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看到頭暈了嗎!哈哈哈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933926046769595&id=274969942665212
三度音程音準的煩惱
這數十年來,國內音樂教育所採行的聽音訓練,都是透過鋼琴彈奏的方式讓學習者記憶音高、音名,考試時當然也是同樣的流程。這樣的學習、考試,當然有其實質的意義與對學習的助益。然而,我在教學與指揮樂團的經驗中,卻也觀察到一個頗為 "有趣" 的現象。
音樂班的學生中,受到音樂基礎訓練越嚴格、成績越好的人,在調整小提琴等管弦樂器演奏音準時反而顯得越是困難、迷惑,特別是在演奏大、小三度音程 ( 六度是轉位 ) 時。究其原因,無外乎是因為他們的音準概念,被嚴格的訓練在平均律的聽感系統中。平均律對鋼琴、管風琴、木琴等等固定音高樂器,或是近代轉調複雜、頻繁,甚至無調性的音樂創作,都有無可取代的方便性與價值。然而,對非固定音高樂器、必須靠著與其他條弦、或是其他人合作,以奏出完整和聲的管、弦樂器而言,學習演奏準確的和聲、旋律音準,才可能成就和諧、美妙的樂音。
對於習慣用鋼琴鍵盤來理解音階組合、或是音律系統的人而言,十二平均律有可能是最容易溝通、最合邏輯的音律系統。平均律計算的基礎:12√2 所帶出的音律思維,與鍵盤上的組織是相符的,因為從視覺中,我們看到的排列組合就是音律系統的基本邏輯:音與音之間的級距都是相等的,同時,使用音分 (cent)來計算音與音的關係,更是慣用平均律思考音級的人最合 "常理" 的計算方式。因此,後面對於音律的說明,若能抹去腦海中的這一個鍵盤,或許反而更加容易理解。
從平均律的觀點出發,鍵盤黑白鍵的組織、音分的計算、音準的邏輯,都是正確的。問題出在,這整個系統的出發點,並不是為了演奏和諧、準確的音準。律學發展最主要的思維,是尋求最小程度的犧牲音準和諧下,求得最方便的實用性。而這一切都是為了解決:
1. 音階系統本身就存在無法迴旋的障礙
2. 固定音高樂器先天無法微調音準
過於深入的音律探討,對大部分人而言或許有一定難度。依我的經驗與理解,三度音程,應該是受過嚴格絕對音感訓練的弦樂器演奏者,最難以突破的聽覺障礙。我就從大三度音程的音準衝突切入,試著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說明這中間最主要的問題點。
從定義上來看,音階的構成是五度相生 (畢達哥拉斯或是中國音樂等等皆是如此),基本是建立在頻率比 2:3 的架構上 ( 2:3 就是五度關係)。也就是,說透過一連串 2:3 的頻率比,古時候的人們找到了從 F → C → G → D → A → E → B → #F → #C → #G → #D → bB → F 。可以從任何一個音開始,結束在同一個音,是我們普遍的認知。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我們知道,一個音與他的八度頻率比是 1:2 的關係,然而,2:3 不論自乘幾次 (五度疊加),都無法成為 1:2,也就是無法迴圈。這個正是中外音律學家數千年來的核心問題 (五度相生12音後與起始音高八度的最終比 129.746:128,無法整除)。這個畢氏音差大約是四分之一個半音,約等於24音分 (23.46)。(音分 cent 指的是將平均律的半音均分成100分,24音分就是百分之24個半音的意思。也可以說,12平均律就是讓12個五度均分了這個音差,平均律的五度是 700,與純律五度702,每個五度差2 音分。)
有了這個基礎,接下來,再來看我們要談的大三度的難題。
畢式音階中,大三度的關係明確的就是 C → G → D → A → E ( 從C出發,E必須移低兩個八度 ),也就是 81:64。我們可以將這過程,簡化成兩個大二度相疊,就是
9/8 * 9/8 = 81/64 。請記住E:C = 81/64,這是音階 (旋律) 的大三度。
從泛音列中,我們知道第五倍頻就是基音的大三度,從 C起算的話就是 E,從泛音列中得到的和聲大三度,其比值是 5/4。
簡單的算術,我們看到問題了,一樣是大三度,音階與和聲的大三度卻不相同 (81/64 不等於 5/4),簡單的說,音階的 E 高,而和聲的 E 低!或許,我們將這個比值化成音分比較好理解。
半音是100音分,大二度就是200音分,大三度則是400音分 (音分的算法是相加)。
我們來比較一下:
畢氏音階 的大三度是 407.82 音分
純律 (泛音列) 的大三度是 386.31 音分
平均律 的大三度是 400 音分
畢氏音階是最原始的音階定義,12音音階由此而來。泛音列是和聲的來源,和諧的聲響由此展開。然而,在受過嚴格平均律音感訓練的人耳中聽來,這兩者卻都是不準的!有件印象非常深刻的事,先跟大家分享。多年前,有位同齡的朋友,具備很優秀的小提琴演奏技術,同時,是基礎訓練驚人紮實的名校音樂班畢業。有次與他聊到克萊斯勒、卡薩爾斯等等名家的演奏錄音,他露出極為鄙視的眼神說到:喔,他們的音都不準!一直到自己對律學有了初步認識後,才理解當年他所說的不準從何而來。
音準可能沒有絕對的是非,但是對管、絃樂器、聲樂的演奏者而言,卻肯定是必須花時間去理解的一門學問。我常跟學生說,除非你學的是鍵盤樂器,否則,音準就是一生的問題。我相信,有人選擇最簡單的路 - 用平均律解決。然而,歷史上的音律發展,是從複雜、準確的純律,逐漸過渡到簡單、些微不準的平均律,在處理歷史上的作品時,要是不能理解起碼的音律變革,確實很難掌握演奏上細微的音程變化。歷史上,巴洛克、古典時期的作品應該是目前演奏學習上最主要的兩個時期,而在這兩個時期當下,平均律還只是理論上、數學上的理想,無數的音律學家的努力,也只能大約的慢慢的接近平均律,當時的調律法,今日通稱 Well Temperament,概念上,這是一種藉由犧牲部分次要音程,成就主要音程音準的一種調律系統。嚴格來說,弦樂器只是 "理想" 上純律的樂器,在四條空弦被限定的基礎上,小提琴的音準,有時候更是一種 Well Temperament 的實踐。
我們可以看到,決定調性、和聲性格的三度音,在律學上竟然有著這麼大的差異,而且從特定角度看都是對的。至此,應該可以理解,了解律學、運用律學,不只是一門重要學問,更是演奏藝術的重要核心啊!
小提琴調音頻率 在 吳青峰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的追星之旅
Feist@Tokyo
2017 Nov. 20
(下集)
她交替著吉他,卻連舉手投足、講話、調音、咳嗽、與觀眾互動,這些都是音樂。她一切都在是音樂的基礎上發生。
樂手每一個都很驚人,貝斯手偶爾彈彈鍵盤,鍵盤手偶爾彈彈吉他偶爾拉拉小提琴偶爾多打一個大鼓,不但使用每一個樂器都是練家子,重點是這兩個人一開口合音,全都是當主唱也不為過的好聽,兩個男生為女生合音,唱到比女key更高的合音也遊刃有餘。
從他們演奏的自由程度,我覺得他們應該沒有聽任何click(耳機裡的節拍器),Feist的歌拍子很複雜,可是不但如此,演出中每一個延長,每一個漸慢,每一個中途停下說話或臨時增加旋律或即興,整場四個人沒有錯過對方一個音,在他們交錯對話的樂聲,我知道他們都是在同一個音樂頻率的高度上,由於絲毫不需擔心彼此,於是他們每一個都自由無比,Feist想在音樂裡飛到哪裡都可以,可以這樣,真的好幸福,好幸福。
整場樂手的光都在恰當的位置,很多時候是暗燈或背光,明明每一個都才華絕頂,卻沒有人露出想做些什麼多餘的表現要你注意他,沒有一個人露出需要聚光燈的樣子,因為那樣,他們自己本身就帶著光,在黑暗裡還是炫爛得不得了,我整場演出眼睛都分秒離不開台上。我知道他們在演奏這些歌,是理解、認同每一首歌,吸收到自己身體裡的,他們知道重點在哪裡,他們自己都是光源,所以可以一起聚焦,發出的力量比誰一個人發光巨大無限倍。所以一切都在音樂裡,每一個樂器都以歌曲本身為前提。
這一年看了一些演出,有那種台上絢爛台下尖叫但一切都像輸送帶上標準流程做出的華麗演唱會,那種厭倦簡直到不想再回到舞台變成那樣的其中一員;也有那種台上的演出者厲害到你覺得自己那麼不足憑什麼回到舞台。Feist兩種都不是,技術上她極端厲害,但是她可怕的是她的靈魂,把我內心深處的喜與悲都拉引出來,讓我看到真正自由的樣子,讓我想去找到我想做什麼。
或許幾年後,我會癡笑自己這一晚的激動,但更可能是,驚覺這樣一個夜晚,對於我有多麼重要。感覺眼淚把自己洗了一遍,沖走了多年來深沉的痛苦。
(此趟東京真的完全為了演唱會快閃,完全沒拍照,因此附上新銳攝影師小威早前的作品,哈哈。)
小提琴調音頻率 在 笙華國樂團- 【音樂小科普】 #調音到底要440 還是442? 很多 ... 的推薦與評價
很多調音器標準音都是440Hz 或者422Hz,Hz(赫茲)代表著#振動頻率,也就是說442Hz 比440Hz 要快兩赫茲,很多學生或者家長在調琴的時候就會犯難,不知如何選擇。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