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在2年前的今天
西門紅樓109歲生日時
為她拍攝的寫真集;
西門紅樓生日快樂!
109年前的今天,1908年12月20日,臺北西門市場正式落成啟用;也就是說,今天(2017年12月20日)是西門紅樓的109歲生日。於是,我特地前往位於臺北市萬華區成都路10號的西門紅樓,拍攝了這些照片,紀錄她在109歲生日當天的模樣。
昔日清代臺北城西門以西,城外不遠處為簡易市集和墳場。1895年日本人統治臺灣後,...決定重整這一帶的亂葬崗,由於當地不只埋葬東方人,還有不少西方人(因為臺灣曾是荷蘭與西班牙的殖民地),為了鎮壓亡靈與避邪,日本人結合西方的十字架和東方的八卦為建築造型,興建了十字樓和八角樓做為市集之用,名為西門市場,即今之西門紅樓,除了將八角樓的正門設在象徵鬼門的東北方,還在一旁設置了可以祈福與祭祀的神社。
1945年二戰結束後,統治臺灣的國民政府將西門市場改造成戲院,當時在開挖附近地基時曾發現為數不少的骨骸;另外,臺北市政府在2000年重新整頓這一帶的時候,在西門紅樓旁也發現了兩塊記載中文人名的墓碑,在在證明這裡曾是墳地。
1895年,臺灣進入日治時代,大量日籍移民進入臺北城。臺灣總督府考慮到臺北城內建築分布,與艋舺、大稻埕已成形的街市地緣,便規劃臺北城西門附近之空地為日人的居住處所。
為了因應包含末廣町、新起町、大和町、乃木町、築地町、壽町、濱町、泉町,即現今臺北市中華路一、二段兩側及西門町徒步區等地的日人生活機能需要,西門旁的「新起街」於1896年出現以簡單木造房舍為主的市場建築,此市場主要目的就是供應當地新移民的生活日常必需品。
1907年,臺灣總督府於市區改正過程中順利拆除臺北城牆與西門之後,進一步委託知名建築師近藤十郎興建西門市場,以提供機能更加完善的市場來替代原有的木造舊市場。
1908年12月20日正式落成的西門市場,由於位於新起街,亦被稱做「新起街市場」,是臺灣第一座公有市場。該市場入口為每立面8公尺八角形的兩層樓洋樓建築(八角堂),另一邊則為直約65公尺、橫約45公尺,內部寬約15公尺的「十字形」一層樓紅磚建築。
西門市場入口的二層洋樓,即為現今之西門紅樓,因其外觀為八角形,因此被當地日人居民稱為八角堂。
八角堂從立面可見有八面「老虎窗」,每立面外牆的女兒牆裝飾突出的三角形的「山頭」,另外,外牆則以洗石子仿造山石充作橫帶裝飾。在內部方面,八角堂採用八角形樑柱系統為鋼筋混凝土構造,上面為鋼鐵支架稱起的八角形屋頂。以空間論,約可包含二樓的八角形大廳,與一樓入口大廳與分居八角落的八間小店舖。
從此,西門市場成為當地日本移民的主要消費市場,除了充當傳統菜市場的十字型西門市場外,八角堂的紅樓建築的一樓共八間小店舖也分別販賣休閒文教用品與西藥等用品,八角堂二樓則是販售臺灣土產、明信片及日本土產;之後,市場週邊陸續增建多處私人平房店舖與攤販。
西門市場初期市場與北側道路(今成都路)之間有條排水溝,1910年3月,木下新三郎、三好德三郎等日本商人為了繁榮西門市場,而發起設立神社的提議,他們表示「官幣大社」臺灣神社(今圓山大飯店所在地)位於郊外,若能在市區內興建神社,便可以朝夕參拜,對居民便利不少。
最初,擬議「分靈」艋舺栗倉口街的豐川稻荷社(日本佛教曹洞宗系統的稻荷社),在西門市場北側興建稻荷社,名為「穴守稻荷神社」,並於1910年11月29日舉行地鎮祭、動工興建;其建材大部分來自日本,一小部分是當時臺灣神社修繕時汰舊不用的;至於在東京穴守神社本社獲「分靈」許可的「御靈代」,則先暫放於臺灣神社。
1911月2月11日上梁儀式當日,神社名稱正式改爲「臺北稻荷神社」;同年6月25日上午,臺北廳長與神職人員先自臺灣神社請出神座,再到臺北稻荷神社舉行盛大的「鎮座式」,當天下午舉行大祭。
臺北稻荷神社主祭祀倉稻魂命(掌管財富、守護農業生產和民眾生命之神),信奉者多為日籍商界人士;神社前置有石雕狐狸,為稻荷神社的守護獸。
臺北稻荷神社最初為「無格社」,因位在市場旁,附近又是熱鬧的商圈,香火十分鼎盛,曾於1926年向臺灣總督府申請改名為「臺北神社」未果。
1930年,臺北稻荷神社進行修繕與社務所改建工程。
1937年11月,終於升格為「鄉社」,是臺灣第一座升格為鄉社的神社,不過神社名不變。
二戰末期,1945年5月,臺北稻荷神社局部毀於美軍的空襲。
戰後,臺北稻荷神社和臺灣各地大多數的神社一樣,都被拆除了;之後,其遺址蓋了一棟三層樓建築,地址為成都路12號,裡頭曾經開過上海老天祿、南洋百貨公司、A&W 艾恩堡(念念不忘它的露啤 Root Beer 🍺,也就是麥根沙士,再加上一球香草冰淇淋,美味至極啊!)、Tower Records 淘兒音樂城(2003年11月歇業),NET 服飾,以及2017年5月20日正式開幕的 Jordan 西門町店。
1908年落成迄今已逾百年歷史的八角堂(西門紅樓),位於臺北市萬華區的成都路上,百年來歷經了日本、上海、西洋等多元文化的洗禮,最早是常民生活的公有市場,40、50年代有來自大陸各樣文化產業的聚合,60年代成為西方文明思潮的吸納窗口,集文化、商業、歷史並陳的多元熔爐,百歲的西門紅樓始終有著承載前衛、摩登、新式、多樣的豐饒意象。
二次大戰後,接收八角堂的滬商業者因建築的紅磚外觀,改名為「紅樓劇場」,1963年後,紅樓劇場改映電影,因此又被稱為「紅樓戲院」或簡稱「紅樓」。
1994年,包括樂山基金會等文化團體開始關注西門紅樓的發展情形,並要求政府將該公產收回並加以整修維持。
1997年,內政部將紅樓列入第三級古蹟(之後改為直轄市定古蹟),定名為西門紅樓。同時,臺北市政府並收回紅樓戲院的承租權,紅樓戲院宣告熄燈歇業。
1999年,臺北市政府開始大幅首度內部整修,將其定位於「電影博物館」,不過因建物定位與週遭西門市場尚未改建等問題,西門紅樓仍持續閒置。
2000年,遲遲未見改建的西門市場發生大火,紅樓主體雖未被嚴重波及,但市場及週遭廣場林立的攤販與違建嚴重毀損。大火燒毀十字樓及南北廣場違章建築,浴火後的重生,開啟西門紅樓新頁。
2002年7月26日,西門紅樓以「紅樓劇場」的嶄新面貌重新開幕,同年8月2日邀請鼓霸樂團演出。這年,紙風車文教基金會扛起「紅樓劇場古蹟再造」之任。
2007年11月,臺北市文化基金會接棒起跑,將西門紅樓打造為西區指標性景點。
存在了100年後,2008年8月,臺北市文化局為活化西門紅樓,在八角樓引進茶餐廳以提供茶品與茶點,讓觀光客能夠體會身處古蹟裡飲茶的特色文化;並在後方的十字樓部份,將前端隔成16間小型創意工作室,供臺灣自創品牌的創意設計家進駐,統稱為「16工房」,十字樓後端則由Live House經營團隊進駐,邀請獨立樂團表演。
2016年8月8日起,西門紅樓進行八角樓古蹟修復工程,整修期間,八角樓不對外開放,但十字樓「16工房」仍正常營業。工程將於2017年底完成。
See More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420的網紅美食猛男阿一一,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西門町景點美食一次報你知,新開幕台博館鐵道部園區、好拍免費老屋古蹟、無敵河景高空景觀飯店,在地人最愛早午餐和夢幻森林系餐廳,西門町也很適合放空度假喔! 鐵道部園區介紹 https://paulyear.com/ntmuseum-railway/ 台北好去處 https://paulyear.com...
小洋樓陸劇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每一個人懷念父親的方式不一樣。
人生的因緣很特別,幾年前我在朋友的家中遇見台中由鉅建設董事長林嘉琪,當時的她全身穿著白色香奈兒的衣服,脖子上配著白色的珍珠:可愛而親切的笑容。我從來沒有想到有一天我會和她成為好朋友,而且互搶妹妹。
林嘉琪的父親是由鉅建設的創辦人,但更早之前,他曾經是從大陸福州逃至台灣的難民。
成長之後,他像當年許多孤伶伶的難民,最渇望的是一個家:一個可以遮風避雨,室內燒著溫暖的爐火,等待疲倦工作後家人歡聚一堂的家。
父親知道當初太多的人,百萬移民來到台灣,不是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分配到宿舍:將心比心,他開始了事業,賣一些便宜的建材,給建商蓋房子。
生意很快地興隆,因為他殷實也因為時代悲劇,太多人需要一個家。他娶了一個台灣本地美麗妻子之後,真的有了家。這個家在馬路邊,前頭賣建材,後頭一家六口擠在同一和室,外面湊合著一個可以煮飯滷肉的廚房。
馬路上若有行乞之人經過,曾經是難民的林先生即告訴太太,把剩下的滷肉飯給需要的人。林太太也是出自窮苦人家,第一個反應當然是捨不得,林先生告訴她:我以前就和他一樣,一路行乞,靠人接濟,才有今天。林媽媽聽了二話不說,把家中本來熬著準備當晚餐的食物,分給眼前受苦之人。
對於當代人,這些故事都如天方夜譚:但對七十五歲以上的台灣人,這些都是他們走過的歷史。
我在台中長大,國中無意間念了一個偏僻的中學。外婆每天捨不得,一把鼻涕 一把眼淚💧送我上學。但這可是我一生中運動次數最多的時刻,每天騎腳踏車🚴🚴,至少四十分鐘,才能到學校。
慢慢地我找到了一條捷徑,繞行美軍顧問團宿舍,切入田埂間小路,再穿越綠油油稻田,然後抵達學校。可以節省十分鐘,而且風景好。那就是今天的美村路及五權西路。
當然我這個笨蛋好幾回摔田裡,混身髒兮兮。我自小就很會安慰自己:1)哈!有藉口不必上學了,回家,棒。2)還好,沒有摔進糞坑,因為它也在田埂邊。
直到近五十年後,近日,我才知道那批美軍顧問團的白色洋樓別墅宿舍,是林爸爸承包的。那是他人生的一大突破,沒有學過建築,當然也沒有機會留洋:美軍宿舍的規劃,剛好教導他如何蓋一棟好房子。他沒有偷工減料,合作愉快,又承建另一批。賺到第一大桶金後,他買下附近及後面的土地,陸續蓋了一些白房子。
如今這些建築群,成為台中國美館對面,許多特殊風格餐廳的首選。
林老先生四十年前也留下一塊靠五權西路的地給女兒林嘉琪。除了別墅不應該在馬路上之外,當時這塊地並不完整,還有一些畸零地及小型商店。
父親過世後,林嘉琪接下由鉅建設的棒子。依著父親教誨,殷實成長,點滴皆用心的態度,在台中成為建商中的佼佼者。
最後在父親留下來的國美館對面土地上,林嘉琪把地整合成完整的基地。但是她想得不是如何做到最大獲利,而是如何交出一個作品,獻給天上的父親。
她找了陳瑞憲設計每一個公設空間,全家藝術品凡雕塑、書法、繪畫、收藏品⋯⋯一一展示。這和台北建商很不同,台北豪宅往往是外觀出色,內部材料卻儘可能節省,材質粗糙。
她也找了李祖原建築師事務所中的一位年輕建築師,最重要的是:強調節能玻璃,防震,防空污及PM2.5。
整棟建築是台灣第一個用最高檔德國品牌的旭格窗戶格柵,而且是全棟。
各層樓是義大利皮革門,皮革電梯。
近日,林嘉琪一手打造的這棟建築物「大恆」,獲得了台灣內政部十六年來第一個私人住宅項目的智慧鑽石標章認證。
她高興地告訴我。
但我最感動的是她的得獎感言:「這是我獻給天上父親的禮物。」
她完成的當然不是鋼筋水泥玻璃混合體住宅,她還巧思的把最靠近雲端的頂樓,變成空中水上花園餐廳,池水的聲音從未停止,正如他們家人天地之間,永遠彼此思念的情感。
雲頂之上,她深信她深愛的父親,看得到。
她把最昂貴的樓層保留給所有住戶,以及她永遠感念的父親。
從缺16年的鑽石級智慧建築獎 台中這豪宅拔頭籌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90522bus009/
小洋樓陸劇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1998年6月13日,位於台北市萬華區成都路與漢中街口的紅樓戲院(一樓入口處可見「西門市場紅樓劇場」招牌)在1997年停業之後的殘破景象,樓頂甚至長滿了雜草。西門紅樓在1997年被內政部列為第三級古蹟(後改為市定古蹟),並於1999年由北市府進行內部整修,而這張照片正好記錄了這座落成於1908年的紅磚八角樓在紅樓戲院停業後到進行整修前的過渡時期模樣。(陳美玲 攝)
昔日清代臺北城西門以西,城外不遠處為簡易市集和墳場。1895年日本人統治臺灣後,決定重整這一帶的亂葬崗,由於當地不只埋葬東方人,還有不少西方人(因為臺灣曾是荷蘭與西班牙的殖民地),為了鎮壓亡靈與避邪,日本人結合西方的十字架和東方的八卦為建築造型,興建了十字樓和八角樓做為市集之用,名為西門市場,即今之西門紅樓,除了將八角樓的正門設在象徵鬼門的東北方,還在一旁設置了可以祈福與祭祀的神社。
1945年二戰結束後,統治臺灣的國民政府將西門市場改造成戲院,當時在開挖附近地基時曾發現為數不少的骨骸;另外,臺北市政府在2000年重新整頓這一帶的時候,在西門紅樓旁也發現了兩塊記載中文人名的墓碑,在在證明這裡曾是墳地。
1895年,臺灣進入日治時代,大量日籍移民進入臺北城。臺灣總督府考慮到臺北城內建築分布,與艋舺、大稻埕已成形的街市地緣,便規劃臺北城西門附近之空地為日人的居住處所。
為了因應包含末廣町、新起町、大和町、乃木町、築地町、壽町、濱町、泉町,即現今臺北市中華路一、二段兩側及西門町徒步區等地的日人生活機能需要,西門旁的「新起街」於1896年出現以簡單木造房舍為主的市場建築,此市場主要目的就是供應當地新移民的生活日常必需品。
1907年,臺灣總督府於市區改正過程中順利拆除臺北城牆與西門之後,進一步委託知名建築師近藤十郎興建西門市場,以提供機能更加完善的市場來替代原有的木造舊市場。
1908年12月20日正式落成的西門市場,由於位於新起街,亦被稱做「新起街市場」,是臺灣第一座公有市場。該市場入口為每立面8公尺八角形的兩層樓洋樓建築(八角堂),另一邊則為直約65公尺、橫約45公尺,內部寬約15公尺的「十字形」一層樓紅磚建築。
西門市場入口的二層洋樓,即為現今之西門紅樓,因其外觀為八角形,因此被當地日人居民稱為八角堂。
八角堂從立面可見有八面「老虎窗」,每立面外牆的女兒牆裝飾突出的三角形的「山頭」,另外,外牆則以洗石子仿造山石充作橫帶裝飾。在內部方面,八角堂採用八角形樑柱系統為鋼筋混凝土構造,上面為鋼鐵支架稱起的八角形屋頂。以空間論,約可包含二樓的八角形大廳,與一樓入口大廳與分居八角落的八間小店舖。
從此,西門市場成為當地日本移民的主要消費市場,除了充當傳統菜市場的十字型西門市場外,八角堂的紅樓建築的一樓共八間小店舖也分別販賣休閒文教用品與西藥等用品,八角堂二樓則是販售臺灣土產、明信片及日本土產;之後,市場週邊陸續增建多處私人平房店舖與攤販。
西門市場初期市場與北側道路(今成都路)之間有條排水溝,1910年3月,木下新三郎、三好德三郎等日本商人為了繁榮西門市場,而發起設立神社的提議,他們表示「官幣大社」臺灣神社(今圓山大飯店所在地)位於郊外,若能在市區內興建神社,便可以朝夕參拜,對居民便利不少。
最初,擬議「分靈」艋舺栗倉口街的豐川稻荷社(日本佛教曹洞宗系統的稻荷社),在西門市場北側興建稻荷社,名為「穴守稻荷神社」,並於1910年11月29日舉行地鎮祭、動工興建;其建材大部分來自日本,一小部分是當時臺灣神社修繕時汰舊不用的;至於在東京穴守神社本社獲「分靈」許可的「御靈代」,則先暫放於臺灣神社。
1911月2月11日上梁儀式當日,神社名稱正式改爲「臺北稻荷神社」;同年6月25日上午,臺北廳長與神職人員先自臺灣神社請出神座,再到臺北稻荷神社舉行盛大的「鎮座式」,當天下午舉行大祭。
臺北稻荷神社主祭祀倉稻魂命(掌管財富、守護農業生產和民眾生命之神),信奉者多為日籍商界人士;神社前置有石雕狐狸,為稻荷神社的守護獸。
臺北稻荷神社最初為「無格社」,因位在市場旁,附近又是熱鬧的商圈,香火十分鼎盛,曾於1926年向臺灣總督府申請改名為「臺北神社」未果。
1930年,臺北稻荷神社進行修繕與社務所改建工程。
1937年11月,終於升格為「鄉社」,是臺灣第一座升格為鄉社的神社,不過神社名不變。
二戰末期,1945年5月,臺北稻荷神社局部毀於美軍的空襲。
戰後,臺北稻荷神社和臺灣各地大多數的神社一樣,都被拆除了;之後,其遺址蓋了一棟三層樓建築,地址為成都路12號,裡頭曾經開過上海老天祿、南洋百貨公司、A&W 艾恩堡(1986年2月22日開幕。念念不忘它的露啤 Root Beer 🍺,也就是麥根沙士,再加上一球香草冰淇淋,美味至極啊!)、Tower Records 淘兒音樂城(1992年開幕,2003年11月歇業),NET 服飾,以及2017年5月20日正式開幕的 Jordan 西門町店。
1908年落成迄今已逾百年歷史的八角堂(西門紅樓),位於臺北市萬華區的成都路上,百年來歷經了日本、上海、西洋等多元文化的洗禮,最早是常民生活的公有市場,40、50年代有來自大陸各樣文化產業的聚合,60年代成為西方文明思潮的吸納窗口,集文化、商業、歷史並陳的多元熔爐,百歲的西門紅樓始終有著承載前衛、摩登、新式、多樣的豐饒意象。
二次大戰後,接收八角堂的滬商業者因建築的紅磚外觀,改名為「紅樓劇場」,1963年後,紅樓劇場改映電影,因此又被稱為「紅樓戲院」或簡稱「紅樓」。
1994年,包括樂山基金會等文化團體開始關注西門紅樓的發展情形,並要求政府將該公產收回並加以整修維持。
1997年,內政部將紅樓列入第三級古蹟(之後改為直轄市定古蹟),定名為西門紅樓。同時,臺北市政府並收回紅樓戲院的承租權,紅樓戲院宣告熄燈歇業。
1999年,臺北市政府開始大幅首度內部整修,將其定位於「電影博物館」,不過因建物定位與週遭西門市場尚未改建等問題,西門紅樓仍持續閒置。
2000年,遲遲未見改建的西門市場發生大火,紅樓主體雖未被嚴重波及,但市場及週遭廣場林立的攤販與違建嚴重毀損。大火燒毀十字樓及南北廣場違章建築,浴火後的重生,開啟西門紅樓新頁。
2002年7月26日,西門紅樓以「紅樓劇場」的嶄新面貌重新開幕,同年8月2日邀請鼓霸樂團演出。這年,紙風車文教基金會扛起「紅樓劇場古蹟再造」之任。
2007年11月,臺北市文化基金會接棒起跑,將西門紅樓打造為西區指標性景點。
存在了100年後,2008年8月,臺北市文化局為活化西門紅樓,在八角樓引進茶餐廳以提供茶品與茶點,讓觀光客能夠體會身處古蹟裡飲茶的特色文化;並在後方的十字樓部份,將前端隔成16間小型創意工作室,供臺灣自創品牌的創意設計家進駐,統稱為「16工房」,十字樓後端則由Live House經營團隊進駐,邀請獨立樂團表演。
2016年8月8日起,西門紅樓進行八角樓古蹟修復工程,整修期間,八角樓不對外開放,但十字樓「16工房」仍正常營業。
2018年2月12日,完成八角樓古蹟修復工程。
小洋樓陸劇 在 美食猛男阿一一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西門町景點美食一次報你知,新開幕台博館鐵道部園區、好拍免費老屋古蹟、無敵河景高空景觀飯店,在地人最愛早午餐和夢幻森林系餐廳,西門町也很適合放空度假喔!
鐵道部園區介紹 https://paulyear.com/ntmuseum-railway/
台北好去處 https://paulyear.com/category/taipei-food/taipei/
影片快速選單
[0:20]西門町飯店推薦:台北世民酒店、捷絲旅西門館
[4:44]西門町景點:北門、撫順街洋樓、三井倉庫、西門紅樓、西本願寺遺址、228紀念公園、鐵道部園區、中山堂
[8:43]西門町美食:劇場咖啡、山小孩咖啡、雪王冰淇淋、貳拾陸巷、花嘴廚房、AK12美式小館、Jai宅
#西門町美食 #西門町景點 #西門町一日遊
阿一一之食意旅遊 https://paulyear.com/
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paulyearkimo
IG https://www.instagram.com/paulyearkimo/
IG肌肉分部 https://www.instagram.com/paulyearkimo01/
Music:
Song: Ikson - Lights (Vlog No Copyright Music)
Music promoted by Vlog No Copyright Music.
Video Link: https://youtu.be/bqk80OOCxOQ
https://www.bensoun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