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一校]
這幾天一邊看奧運,一邊替《瑜伽練習者求生指南》校稿,當然這兩件事不能同時做,所以常常有一種小朋友想要看卡通,卻還是擔心功課沒寫完的拉鋸感。
終於走到一校的階段,這本書經歷的過程很是漫長,一點也不輕鬆。
從2019年1月跟鏡文學簽約,初稿大概花費七個月完成,看似很快,但那半年非常地密集書寫,努力維持一個很好的寫作狀態。當然也犧牲所有的休息時間,常常一連三天閉關在家,每天寫八、九小時,不跟任何人接觸,也沒辦法回彰化。當時我的瑜伽課表看起來是週休三日,實際上都是完全專注在文字工作上,從未懈怠。
2019年我去了兩次印度,4月出發前,我已經完成大約三篇,因為是首次以一本書的企劃形式來寫作,摸索得很是辛苦,題材比較找不到前例,有時會抓不到手感,跌跌撞撞,也常常擔心會不會寫不出來,或者無法如期完稿,不斷懷疑自己的能力,陷於焦慮的狀態。寫書是孤單的長跑,在出版前沒有人知道你究竟遭遇了什麼困境,為何如此又歡欣又痛苦,不過還是努力穩定自己的心,跟如影隨形的心魔和諧共處,按照計畫一直寫,也只有往前走,邊寫邊汲取經驗,才能尋得突破的方法。
4月從印度回來後,我帶著全新的練習體悟繼續寫,越寫越順,慢慢開竅。約莫7月時完成了,鏡文學的編輯毓瑜讀了初稿,給我很多鼓勵跟建議,然後放手讓我去修稿。
當時我寫完後,其實非常的沒有信心,完全沒有勇氣重讀。如果不是毓瑜的不斷協助,可能不會這麼順利地完成。
後來我仔細剖析,可能是學生時代很喜歡寫故事,但得獎的都是散文,小說一直落敗。深埋在記憶中,累積多年的挫折感,也是我在寫這本書時,甚至是準備出版的當下,不斷地跟自己對話、覺察與突破的心理障礙,每次面對都很有收穫,不斷地療癒昔日的頓挫,找到內在的力量,這也是這本書帶來很珍貴的課題。
同年10月又飛了一趟印度,回國後才順利寫完最後一篇,因此那年在印度蛻變的經驗陪伴我完成此書。對我來說,沒有那兩次靜默,沒有喜馬拉雅瑜伽傳承,就不會有這本書,非常感謝老師們所有的教導。
後來我就去忙《瑜伽這檔事》的出版了,直到2020年快到夏天時,才將這本書的完稿交給毓瑜,讓寫作計畫結案,鬆了一口氣。
後來在2020年10月,鏡文學幫我找到有鹿出版,責編一樣還是第一本的彥如,讓我非常放心、安心。
《瑜伽練習者求生指南》這孩子很幸福,前後經歷兩位優秀的編輯,能夠獲得最好的照顧,她的媽媽(我)一定是上輩子燒了好香,才有如此的好運。
從書寫至今,經歷2年又9個月的孕育,終於要在2021年9月出版了,這也代表無論是瑜伽或者生命經驗的整頓,屬於我的這個部分即將結束,準備踏入另一個階段的旅程,而這本書也要放手讓他跟讀者見面,尋覓有緣人了。
同時也有1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日本知名作家村上春樹,陸續捐贈自己的作品跟專訪文章、書評等給母校早稻田大學,校方以這些資料為基礎,請來建築大師隈研吾設計。這是10月初,即將在日本早稻田大學校園內開幕的「村上春樹圖書館」。 建築內除擺放3000多本村上的作品外,還有他個人收藏唱片、作品草稿及數十種翻譯作品,甚至將村上在家中寫書的...
小說 修稿 在 Openbook閱讀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很多人問我以前可以一年寫兩、三本,現在為什麼不行?我覺得比起寫作,現在寫這二、三十本書更有意義......這些小鬼每天都在吃飯,每天都在長大,你要不理他,他可能會歪掉,不能修稿,不能重寫。他們是活生生的人......」
穹風的愛情小說如《大度山之戀》,是許多六、七年級校園生活的共同記憶,他曾是台灣最暢銷的多產作家,一年可寫3本。近年,他改筆名為「東燁」,作品變少了,換身分成了國文老師。
新作《東海伏妖誌》(上、下)( 聯經出版),以奇幻筆法,讓眾妖在明清最繁盛富饒的北台灣現身。從愛情到奇幻,從小說家到老師,再回到小說家,心境有何不同的變化?不管你是否讀過他的作品,請別錯過本集精彩節目。
———
👉S4EP2》藝評家謝佩霓/策展如一場溫柔而堅定的革命 https://pse.is/3fetgh
👉S4EP1》50+總編輯王美珍/「後中年」重新開始,人生是一段探險 https://pse.is/3dwjc6
👉閱讀隨身聽 第1-3季:https://pse.is/3elmva
———
💓閱讀隨身聽 聆聽指引💓
👉Apple Podcast:https://pse.is/JRSSA
👉Spotify:https://pse.is/G6A8E
———
👉訂閱電子報,收信掌握本刊完整報導:https://lihi1.com/EbuBe
👉追蹤Openbook IG:https://goo.gl/Enkzy3
小說 修稿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Miho週末電影院#182
電影:錯視畫的利牙
導演:吉田大八(聽說桐島退社了)
演員:大泉洋、松岡茉優
劇情大綱:
以一家出版社的各派組織鬥爭為主軸,故事從在日本的出版業界佔有一席之地的出版社社長突然駕崩開始,銷售量不好的雜誌也面臨ㄧㄧ廢刊或減少出刊量的低迷景況。而擔任旗下文化雜誌主編的大泉洋為了讓雜誌起死回生,再次成為眾人焦點,不擇手段的使用各種方式並大膽的執行......。
Miho感想:
作者當初在寫這本原著小說時就是以大泉洋為主角量身撰寫,後來再搬到大螢幕上請他來男主角,這樣的創作與合作方式讓我感到非常有興趣!大泉洋的母親表示:「你該多接這種讓人看得懂又有趣的片!」
先不論內容如何,日本雜誌的出版量一直都是世界首屈一指的龐大,如何在逐漸走向電子化的趨勢中繼續努力讓人願意購買,一直是出版業界所面對的課題。
在這部片可以看到一本雜誌從構思企劃、採訪、撰稿修稿、印刷、放到實體店面的酸甜苦辣流程。還有雖然有些過於誇張的成分在,但編輯者們瘋狂賣命只為了讓作品更完美的堅持,這些都讓曾待在出版社,也同時身為編輯與作者的我看的心有戚戚焉。
為了求生存,每個人都在挑戰人性與良心的片段,不看到最後真的不會知道結局會是怎樣,是本片最有精彩之處!
Ps希望台灣也會上映!
#miho週末電影院 #錯視畫的利牙
小說 修稿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日本知名作家村上春樹,陸續捐贈自己的作品跟專訪文章、書評等給母校早稻田大學,校方以這些資料為基礎,請來建築大師隈研吾設計。這是10月初,即將在日本早稻田大學校園內開幕的「村上春樹圖書館」。
建築內除擺放3000多本村上的作品外,還有他個人收藏唱片、作品草稿及數十種翻譯作品,甚至將村上在家中寫書的書房環境、錄製電台節目的錄音室,一起搬到館內。修建費用約台幣3億800多萬元,由經營Uniqlo等服裝品牌的日本迅銷公司創辦人柳井正捐贈。
72歲的村上春樹表示,希望能為圖書館做出更多貢獻,從收藏自己的作品,拓展到其他小說家的作品,成為讓學生實現文學自由交流及想法的場域。
|編輯/陳博志
|剪輯/李金龍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46141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 點擊【公視新聞網】https://news.pts.org.tw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yrm3m7bpR9E/hqdefault.jpg)
小說 修稿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自從2016年的《殘穢》後,大概《#犬鳴村》 算是比較符合日式恐怖(j-horror)的電影。這類日式恐怖電影,大概以2000年前後的作品為尚,像是《七夜怪談》、《鬼水怪談》、《咒怨》等等,這些作品用較為緩慢的步驟營造壓抑氛圍,透過日常的家庭空間與生活感,讓幽冥世界與真實世界混合成一個獨特的世界觀。我們就趁著鬼月的到來,談談作為日式恐怖電影翹楚的清水崇,及其最新作品《犬鳴村》,還有日本「#心靈地點」(#心霊スポット)的文化社會學分析。
.
📌 #今天內容有:
.
▶ 恐怖大師清水崇,你累了嗎?
▶ 超有名的「舊犬鳴隧道」都市傳說
▶ 心靈地點的文化社會學考察
▶ 《犬鳴村》的早期恐怖電影口味
▶ 太多揭露就沒有恐怖
▶ 恐怖片裡包裹的社會主義與家庭電影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du3i8hvoi4w0880j5qy3bwu?ref=android
.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6GgjjiOn34FwghnvguK5mN?si=1fpeCODwSnW2x1oB_iSwBw
 ̄ ̄ ̄ ̄
//// 完整論述提供閱讀 ////
.
清水崇導演以2003年的《咒怨》為代表作品,這部作品延伸開展出近20年的恐怖IP(intellectual property),共約有8部,像是續集《咒怨2》,或是外掛的《呪怨 白い老女》(2009)、《呪怨 黒い少女》(2009),近期就像前幾集談到的Netflix《咒怨之始》(2020),還有美國版的《怨咒》(The Grudge, 2020)。算是一個做好做滿的恐怖典範。
.
清水崇或許自己覺得伽耶子看膩了,開始展開新的系列計畫,他以日本知名的「都市傳說」、「心靈地點」為基礎,目前展開《犬鳴村》、《樹海村》兩部電影系列,為「#實錄的恐怖村莊系列」(実録!恐怖の村シリーズ)。犬鳴村,指向「舊犬鳴隧道」的恐怖故事,而樹海村則是關於富士山下自殺森林的都市傳說。兩者都有真實的傳說脈絡,也是認真的「心靈地點」。但是,甚麼是「心靈地點」?
.
▓ #心靈地點的空間考察
.
立命館大學的宗教社會學研究者住家正芳(2004)認為,1970年代是日本心靈主義的源起,傳播媒體上瀰漫著各種預言、幽浮、超自然現象的論述內容,像是電視節目設計了讓民眾投稿心靈寫真的單元。如Giddens所談及的「#後傳統社會」(post-traditional society)的特徵,新興宗教與認同的興起,這類觸及地域認同解離、心靈體驗探索的議題,成為一種流行(福西大輔,2019)。
.
根據「#全日本心靈地圖網站」(全国心霊マップ心霊まとめサイト),截至2019年為止,整個日本共有1690個地點。心靈地點可分類成「隧道」、「廢墟」、「山林」、「墓地」、「病院」、「海川」、「橋」、「學校」、「神社寺院」、「公園」、「其他」等12種,各自依照地點的空間敘事而被產生。鈴木晃志郎等(2020)則展示心靈地點的GIS數據呈現,從研究的分類可以發現,心靈地點時常出現在「社會與經濟弱勢者」、「智能與身體弱勢者」、「廢棄處理設施」、「地形限制設施」等逐漸遠離社會生活的公共空間,例如「舊犬鳴隧道」就反映出水壩設施公共計畫下所犧牲的社會弱勢壓迫與反抗。
.
▓ #舊犬鳴隧道的都市傳說
.
說明一下「舊犬鳴隧道」的恐怖故事吧!犬鳴村位於今天的福岡縣宮若市,如今在地圖上已找不到該村莊,已淹沒入1994年興建的水壩中。此地自古名為犬鳴谷村,不過現在大多數人習慣稱犬鳴村。也因為封村,舊的犬鳴隧道便禁止通行,而隧道中其實還有村民存在的傳說,自此不脛而走:這個犬鳴村一個賤民居住的地方,因為不公平的對待,村民們拒絕與外界有任何接觸,甚至連整府都設立「#前方將不適用大日本帝國憲法」的警告。
.
自此,犬鳴山的各種傳說大量被反覆傳送。漫畫作品、小說、網路鬼話、民眾自製影片,無論虛實真假,都以犬鳴山作為故事背景,創作者們想像著村莊被封閉與限制的各種可能性。像是這裡住著左翼份子、痲瘋病人、遺傳著畸形模樣的村民、被遺忘而淹死的村民,他們與這個地方以一種負面的姿態存在於架空的地理中。雖然實際上來說,根據《#犬鳴鉄山由来書》在江戶時代起,是一個製煤鐵為業的村區。
.
清水崇的《犬鳴村》基本上沿用都市傳說的原型與謠言流傳的架構,講述一家人在去犬鳴村探險後,被村民鬼魂纏上的恐怖故事。被鬼嚇死了人,大都是在日常的居家空間中被「淹死」,這也埋下了「犬鳴村」誕生的因果關係解釋。故事中的女主角森田湊(三吉彩花 飾),在劇中表現優異,為了拯救自己的家人與血脈,深入村莊揭開犬鳴村民慘死於公共開發的暗黑歷史。
.
▓ #符合早期日本恐怖觀眾的味口
.
討論完「操作型定義」:清水崇的電影語言,與心靈地點的概念。就開始進入《犬鳴村》的批評吧。影片開始時,清水崇運用youtuber前往心靈地點的靈異影片「實錄」作為序曲,恐怖氣氛的拿捏非常細膩:攝錄機的晃動鏡頭,幽暗的廢村,youtuber的企劃執著,在在都趕上當下新媒體的潮流,也點明了「心靈地點」的系列主題。
.
遇見不可知、不可見村民攻擊的youtuber,回到家後便發了瘋似了,成天關在房間裡唱著奇怪的歌曲:大水來了,趕快逃。一頭霧水的觀眾,還可以在她的房間裡明顯地看見一張恐怖藝術大師稻川淳二的海報,應該是清水崇向愛講鬼故事的大師致敬。在醫院、家屋、庭院中,不時出現的鬼魂錯視(角落的女人),與汙穢象徵的暗示(尿液),安心與緊張弔詭的共存,讓作品的前半段,相當符合早期日式恐怖觀眾的偏好。
.
▓ #對於未知的恐懼與過度揭露
.
一直到電影中段前,電影中犬鳴村的具體認知,停留在大家所熟知的「封閉的舊犬鳴隧道」,未知的愁雲慘霧、死亡之謎、母親的瘋狂,壟罩在整個情節的推展下。這一直是清水崇在《咒怨》擅長的,就是讓你摸不透鬼到底在想什麼,用力拼湊著故事碎片,還是看不清事物的原貌。更何況「舊犬鳴隧道」的都市傳說原本就沒有一個完整的脈絡解釋,只是片段事件帶來的恐怖想像。
.
可惜很快地,女主角開始解謎,她的敏感體質讓她快速地進入到村莊過去的秘密當中。這些莫名其妙出現的諸多鬼魂,其實就是當年被水壩興建強迫滅村的人口,他們被以很慘忍的方式,囚禁、虐待,並強迫女子與狗交配,生下帶著犬隻血統的人類,最後被大水淹沒在深湖底下,永遠與社會世界隔離。
.
因為鬼魂的可憐身世突然被過度揭露,削弱了村民令人發毛的曖昧性。本來電影最後女主角侵入犬鳴村,與逃脫「犬女」追殺的過程,應該是全片中的關鍵恐怖場景,但卻因為過度的資訊揭露,而毫無緊迫刺激之感。
.
▓ #社會主義與家庭電影的混合
.
可以看的出來,清水崇想要在這系列「實在實錄」的都市傳基礎上,再架構出一個富有完整世界觀與人物關係的敘事整體。一方面他帶著社會主義的價值,控訴著現代性發展的歷史中,被掩蓋的地方與人民,像是 #福島核災被掩蓋與模糊化的事件真實;另方面,他企圖使用家庭電影的手段,透過隱喻的方式,暗示著這些被遺棄的人,並不會真的消失。而都市傳說與恐怖電影的建構,則是讓大眾得以用某種迂迴的途徑,持續讓這個現代性的失落被不斷談論下去。
.
其實綜合前述對心靈地點的討論,《犬鳴村》揭露了心靈地點的現代性過程,這些被納入公共建設計畫的地方,被掩蓋了過去的、壓抑的集體記憶。而靈異地點之所以成為靈異地點,並且富含傳說故事,也是因為這些公共設施逐漸從都市生活中遠離,被棄置的公共設施,#同時反映著地方消滅與集體記憶續存的社會主義觀點。
.
總體而言,我承認清水崇的作法,或許有更深層次的論述意涵,但說故事的方式,讓電影的深度與恐怖性打了折扣。我還是大推三宅唱在Netflix上扎扎實實的批判,《咒怨之始》就是日本的黑暗史。也期待本片中的伏筆,可以有更巧妙的延伸,也期待其作品《樹海村》可以構成一個系列性的論述。我還是很崇拜清水崇啊~~
.
📒 #參考文獻:
1. 住家正芳. (2004). 宗教的多元性の探究: 宗教社会学における宗教的多元性と世俗化の理論的構図に関する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東京大学).
2. 福西大輔. (2019). 現代における橋の怪異と地域社会に関する一考察: 人口流出にともなう 「心霊スポット」 の発生.
3. 鈴木晃志郎, 伊藤修一, & 于燕楠. (2020). 心霊スポットは何と空間的に随伴するのか. In 日本地理学会発表要旨集 2020 年度日本地理学会春季学術大会 (p. 31). 公益社団法人 日本地理学会.
.
📲 #全国心霊マップ心霊まとめサイト:https://ghostmap.net/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iUnHvvd-E8g/hqdefault.jpg)
小說 修稿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我叫伊格言,這不是我的本名──保羅奧斯特《紐約三部曲》〉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2/08/%E6%88%91%E5%8F%AB%E4%BC%8A%E6%A0%BC%E8%A8%80%EF%BC%8C%E9%80%99%E4%B8%8D%E6%98%AF%E6%88%91%E7%9A%84%E6%9C%AC%E5%90%8D%E2%94%80%E2%94%80%E4%BF%9D%E7%BE%85%E2%80%A7%E5%A5%A7%E6%96%AF%E7%89%B9%E3%80%8A%E7%B4%90%E7%B4%84%E4%B8%89%E9%83%A8%E6%9B%B2%E3%80%8B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保羅奧斯特 #紐約 #小說
─────
為什麼人需要刷存在感?沒存在感會怎樣?會死嗎?藝術就是創造獨特性嗎?這是本集的主題,來自伊格言老師的文章:〈我叫伊格言,這不是我的本名:保羅‧奧斯特《紐約三部曲》〉。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上一集我們談到《紐約三部曲》的壓卷之作〈禁鎖的房間〉。天才范修將手稿和自己的妻子託付給好友「我」;作品出版後大獲好評,然而眾人卻開始懷疑,范修其人根本是「我」所虛構出來的。於是出版商希望由「我」來執筆范修的傳記,平息爭議。「我」因此開始探訪范修的生平軌跡。而在「我」漫長的追索中,在許許多多其他人的呈堂證供裡,范修的面貌卻並非逐漸變得清晰,反而愈來愈撲朔迷離。「我」如此敘述:
在某種程度上來講,我已經了解了有關范修的所有事情。不過我所知道的事情,並沒有給我任何幫助,但也跟我原本知道的沒有牴觸。或者換個角度:也許我所認識的范修,並不是我所要找的范修。最後,他們的話只是確定一件事,發生的事也可能不會發生。范修是和善的,范修也可能是兇殘的......從范修消失的那一刻起,所有的事情都是矛盾的。
伊格言分析:此段敘述,乍看莫名其妙,卻又理所當然──因為人原本就是複雜的、費解的,有各種可能互相抵觸的面向;幾乎等同於一本天書。一個殺人魔也隨時可能善待一名流浪漢。而如果說一種天書般謎樣的存在竟奪取了你的存在,那麼這種「個體殊異性」的消失確實可能引發恨意。我們必須承認:人對自己的存在感似乎是有著天生的執迷的。這也正是「我」之所以想假藉撰寫傳記之名,偷偷找到范修,並且將之殺掉的原因。
於此,奧斯特的筆鋒終究探向了存在的深淵......
───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2A7YxiZeQdo/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