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小說六部曲:你只能變成五千年沙漠裡的一粒砂】
妳去過沙漠嗎?可能很少人有過這種體驗:眼前是一片不可思議的金黃,延伸到無邊無際,甚至超出妳的想像力之外。那壯大的視覺奇觀,很容易令妳誤以為,整座星球早已經被這片沙漠覆蓋。
這種震撼甚至強大到令妳屏住呼吸……而當妳的自主神經開始發揮機制時,隨著空氣順勢鑽進鼻孔的細砂,將會刺痛妳的鼻腔。當妳發現,這刺痛其實意味著妳正呼吸著這奇觀的一部分時,也代表著妳正在接觸、接納、與不由自主地化為沙漠的一部分。
也許妳沒有去過沙漠,但妳仍然可以透過眼睛「吸一口」沙漠——閱讀《沙丘》六部曲,妳就能成為遙遠銀河裡那顆沙漠行星的一部分,享受壯麗、華美、殘酷、失落與茫然,彷彿最終身心都變成了一粒砂,飄散在千年宇宙帝國的空氣中。
很難用文字或影像形容沙漠,而很難想像小說家法蘭克赫伯特,是如何用文字構築這片虛構的宇宙沙漠。50 年代,美國政府農業部研究如何透過植披來防治沙漠化現象,而赫伯特原本要以此為題,寫篇分析論文,但是他研究地越深,卻對這個「植物 vs 沙漠」的概念越發著迷。
最終這篇論文一直沒寫完,赫伯特倒是寫了一本新小說,描述遙遠星際裡的沙漠星球上,武裝勢力搶奪香料的浩瀚史詩。這個《沙丘》的誕生緣起有種無心插柳柳成蔭的趣味,但是這片柳蔭卻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複雜、還有野心、還要漆黑。
江湖傳聞,喬治盧卡斯借用了《沙丘》的元素,寫成了《星際大戰》的故事。史詩人人會寫,卻不是每篇史詩都能輕易抄襲,更何況是無法用一句話形容的《沙丘》——上段「浩瀚史詩」云云只不過是極為浮面的形容。
很難想像法蘭克赫伯特的經歷,因為單從《沙丘》看來,這位小說家應該有地理學家背景、歷史學家背景(應該特別了解英國玫瑰戰爭時期的宮鬥歷史)、生物學家背景(了解沙漠動植物生態與演化)、宗教學家背景(對於政教合一制度時代與宗教如何影響宮闈知之甚詳)等等,這讓《沙丘》描述的不止是一段冒險故事而已,而是一個栩栩如生、設定完備的宇宙。
那裡有前所未見的珍奇異獸、特殊的風土民情、政治經濟宗教三方角力的社會氛圍。你能說《沙丘》是科幻小說、是戰爭小說、是歷史小說、是超能力少年冒險小說、是王子復仇記、是宇宙版的《冰與火之歌》與《三國志》……用一句話形容《沙丘》,誰都辦不到。
法蘭克赫伯特曾說過:「有人說(《沙丘》)是一部宗教批判小說……很多人說這不是科幻小說,而是一套哲學小說。以我的觀點,我能接受它被稱為科幻小說……但無論如何,我不關心他們怎麼稱呼《沙丘》、我不關心他們會不會把《沙丘》放在寫著『科幻類』的書架上。」
赫伯特沒說的是,《沙丘》系列要說得更多。
好吧,我們可以很不禮貌地說,《沙丘》就是一部塞滿各種奇想設定——而且不像維基百科那麼枯燥、仍然很好看的小說。但這樣仍然代表著我們小看了《沙丘》,因為《沙丘》還有續集:《沙丘:救世主》。
在前集法蘭克赫伯特已經鋪陳好一個完美的沙丘宇宙,搬演一套亡族王子復國的傳統戲碼,但到了《沙丘:救世主》,已經成為銀河裡最有力量的王子保羅,卻仍然要與其他勢力拉扯,甚至與自己拉扯——以他偉大的形象為名,一場聖戰已經爆發,而渴望平凡生活的保羅,必須著思如何找到自己的接班人,並讓自己的帝國長長久久地延續下去,最終讓保羅不再是「保羅」。但是這個把沙丘星球扛到全銀河最高高度的偉人,怎麼能夠一走了之呢?而身邊他最親近最關心的人們,又怎麼能不受到波及呢?
這看來讓故事進入了開國君主的治國困境裡,但是《沙丘:救世主》不只如此。換個角度,它同時也在分析服從與領導的議題:
為什麼我們會死心塌地的服從一個被我們稱為「領導」、「皇上」的人?而為什麼我們願意為這個領導犧牲一切?而當領導做出了與我們價值觀截然不同的決策時,我們又該堅持這份忠誠到什麼時候?
赫伯特從多個面向深入一個已經很複雜的故事架構,試著在這些角度裡解釋他對於現實社會議題的論述:如同他曾批評劃地為王的美國邪教教主吉姆瓊斯,瓊斯讓自己的 900 多名信徒集體自殺,釀成震驚社會的「瓊斯鎮慘案」。
《沙丘:救世主》的故事發生在《沙丘》的 12 年後、而下一本小說《沙丘之子》故事發生在《沙丘:救世主》的 9 年之後 、再來的第四集《沙丘:神皇》發生在《沙丘之子》故事的 3,500 年後……乃至第六集《沙丘:聖殿》結束為止,這六本由法蘭克赫伯特撰寫的《沙丘》系列小說,講述了超過 5 千年的銀河歷史,赫伯特的創意從有形的社會文化與動植物設定,延伸到形而上的意識、概念、生死等等議題。
儘管我們早在第一集的《沙丘》裡,就見識到保羅因為香料而啟發的超能力有多麼驚人:他可以看到無數個尚未發生的未來、他甚至可以心念一動就改變自己身體的分子結構。但如果讀者因此感到驚訝,那他們驚訝地太早了:
《沙丘:救世主》出現了可以保存人類意識到永久的生化技術,甚至可以將已死之人的意識轉存到生化人身上,使他永遠地「活下去」;而《沙丘之子》裡,意識與肉體甚至可以穿越物種的隔閡,讓渺小的人類與巨大的沙蟲合為一體,成為能有自由意志又刀槍不入的宇宙最強存在。
《星際大戰》、《冰與火之歌》、《時間之輪》、或是《戰鎚 40,000》這些由《沙丘》啟發而成的後世作品,都像是《沙丘》系列這條宇宙長河裡的一瓢江水而已。沒有小說能像這個系列涵蓋了這麼多的題材與議題,而且這個系列的六本小說,每一本都在顛覆或超越上一本小說的格局,更大、更壯觀、更虛無飄渺,它絕對能挑戰讀者想像力的極限,但另一方面也向讀者展示了人性的極限:
《沙丘》系列展示人類的多樣情緒,而後分解與剖析這些情緒,將它們放進時間長流之中,看看這些能夠操控人類做出各種舉動的情緒,在時間無情地沖刷之下,如何變質、衰退、轉化成新的樣貌。
我們曾經相信的愛、信任、與忠誠等等信念,也會在錯綜複雜的情節裡,合情合理地轉變成我們認不得的模樣。有人說,偉大的小說最終都會碰觸到佛家思想,而在《沙丘》系列裡,無論是多邪惡的詭計、多正直的信念、多麼難以割捨的愛情與親情,最終都如佛家說的:「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照見五蘊皆空」。
就像我們開頭提到的,「彷彿最終身心都變成了一粒砂」,閱讀《沙丘》系列很難不感受到如墜五里霧中的漂流感。赫伯特一定清楚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可能陷入的無助感,他在《沙丘》裡留下了這句話,彷彿在安慰讀者們不用擔心,既來之則安之:
「你不能透過停下整個過程去了解這個過程,而必須隨著過程的推進繼續理解、必須繼續參與、並隨著過程進行下去。」
隨波逐流、隨波逐流。你會在電影《沙丘》裡持續聽到這句台詞。
赫伯特對自己設計的世界觀與文字功力的自信心可見一斑,而事實上也真的是這樣,第一次閱讀《沙丘》系列小說時,未必能夠很清楚每個橋段裡真正想要傳達的意義是什麼——你必須了解,要描述一個能看透未來、過去、與無數平行宇宙的角色的心智是多麼困難。
但是,後來的劇情幾乎都能穩穩地接住掉隊的讀者,至少讓妳清楚這些橋段之間的因果脈絡,並且依然讓妳得到該有的感動或心碎。
多年來,台灣讀者一直沒有辦法親近這套赫伯特的曠世巨作:從來沒有台灣出版社出齊全六本的《沙丘》系列——我還記得拿著《沙丘:神皇》原文小說一個字一個字查字典的痛苦回憶。
如今,這片宇宙沙漠終於蔓延到了寶島,這當然是讀者之幸:因為我們有了一個放飛自我的機會。這片沙漠正在招呼著你,吸引你進入一片浩瀚的未知,引誘你拋開所有成見(還有大把時間),陷入、沈迷、困在《沙丘》系列的上下 5 千年的歷史之中,然後樂不思蜀、然後想到赫伯特沒寫出第七本《沙丘》就離世,不禁哀痛莫名。
(原文刊於《沙丘》小說六部曲導讀附錄本)
◈◈◈◈◈◈◈◈◈◈◈◈◈◈◈◈◈◈◈◈◈◈◈
我覺得沒有人能把《沙丘》說得清楚,事實上也不應該說得清楚,那片沙漠的全貌,需要你自己感受……所以本來我很抗拒寫的XD
我昨天說過了,我覺得電影拍得很好。但是,電影畢竟是導演丹尼維勒納夫的一種「個人解讀」,這片沙丘該長成什麼樣子,在你的腦海裡可以是完全不同,而這是你翻開書頁就能在內心開始構建的工程。
這套六部曲終於出齊,第一集書皮是電影海版,堤摩西柴勒梅德無論過去有多帥,這部電影裡他又帥出新海拔。不過,小說原本設計的封面也很美,而這層電影海報書皮是可以自由取下的,一書雙封面的設計真是感恩感謝。
不過我自己私心覺得,儘管六本大書擺在書架上真是氣派氣質,但是、但是、《沙丘》超過七百頁的厚度真的是折煞手腕,我還是推薦看電子書比較環保……不是環保、是「體保」、保護您的玉體。而且誰能帶著七百頁上山下海呢?我用一隻手機,就能把沙丘星帶著走、帶到馬桶之上(每次都用馬桶舉例實在是……
《沙丘》是大王最喜愛的長篇(實在太長了)科幻小說系列,6年前大王第一次寫,陸陸續續地寫到現在,內容乏善可陳,實在沒把握能把諸君推落深坑,可能還讓各位誤會一直洗版。現在終於有機會,大家可以親自品味這個系列,看看大王說的是不是又過譽了🤣。
大家出版 Common Master Press 購書訊息:
📙 沙丘六部曲【限量書盒珍藏版+導讀手冊】
🔔 網路通路目前預購熱銷一空,可改訂購 #無書盒一般版套書。若仍想珍藏書盒版套書,9/8正式上市時,可前往全台實體書店購買。
小論文題材生物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大學老師成功登上SCI期刊
⠀⠀
當我轉行做食品安全研究,原本以為這應該是個失敗機會很大的故事,但新思惟工作坊與課後提供的資源,讓我在職場之外,能有效率地學習到新的技能,並且成功投稿食品 SCI 期刊。
⠀⠀
新思惟的絕對優勢就是「有效率地又快又好」,我參加過學校內外的許多教師成長營活動,但都沒有像新思惟這般有效率、深度。
⠀⠀
⠀⠀
🎊恭喜🎊 林鼎彥助理教授團隊,在醃製醬菜中,快速測量苯甲酸殘留準確性之研究,獲 Food Science & Nutrition 刊登!⠀⠀
⠀⠀
⠀⠀
🔸 配合國家防疫政策,室內空間降載五成,名額有限,請把握機會!
#全新改款 ➠ 10/17(日)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僅此一班 ➠ https://clip2014.innovarad.tw/event/
⠀⠀
⠀⠀
👉 好的題材與圖表,獲得期刊主編的青睞。
⠀⠀
在新思惟學會畫出 ROC 曲線後,才發現在食品檢驗領域裡很少出現這樣的表示方法;食品檢驗可是出了名,在同一個檢驗項目下卻有許多檢測方式的領域。
⠀⠀
此外,我觀察到拉曼光譜可在檢驗室之外,提供食品安全的精準監測。因為拉曼光譜可以帶著跑,也不需要嚴格的環境清潔度,同時滿足食品檢驗的準確性需要,這樣的工具符合國內食安政策:「透過追蹤溯源的嚇阻能力,降低食安風險。」
⠀⠀
⠀⠀
👉 不只學會統計製圖,還有高手指路!
⠀⠀
老實說,我並沒有在學校的課堂上學過 ROC 曲線,但是新思惟可以讓你在一天內學會而且畫出投稿 SCI 的圖與表,這是目前學校做不到的事情。
⠀⠀
我們可以回想學校一週連續三個小時上生物統計這門課,然後過了 18 週之後,學生的回饋是聽不懂,其中的原因應該是學校老師妄想把自己過去花了一萬小時磨鍊出來的大小知識,全部利用系統化的方式輸入學生的腦袋,但我們都知道,有些東西就是得自己花時間去累積那一萬小時。
⠀⠀
依我的理解,新思惟不是要拉著你的手跨過蟲洞,讓你省掉那一萬個小時,而是新思惟的講師們進入可以逆轉時間的旋轉門,偷看我們在未來可能遭遇到的事情,然後再回來跟我們講述怎麼做比較好,成功機率自然就會比較高,這是我理解的新思惟。
⠀⠀
⠀⠀
👍 從寫作到投稿,專為初學者設計的課程!
⠀⠀
#這堂課將與你分享
☑️ 國際期刊如何審稿?第一眼就被喜歡的關鍵。
☑️ 臨床論文寫作,常見錯誤與如何避免。
☑️ 新手都能懂的統計:實作前的介紹
☑️ 讓 revision 幾乎全被 accept 的關鍵技巧
☑️ 在中小型醫院工作,論文起步的務實建議。
☑️ 研究主題怎麼找?研究資源如何累積?
⠀⠀
⠀⠀
🚩 SCI 天天有,學術起步要趁早,錯過再等明年!
➠ https://clip2014.innovarad.tw/event/
小論文題材生物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科幻小說推薦】冰凍地球三部曲/傑瑞.李鐸(奇幻基地 出版)
【科幻小說所昭示的未來預言與先見之明】
▋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物理系余海峯博士
作為一個喜歡做科普的科學家,我時常想科普應該如何寫才好看?
科學研究寫的文字與科普的十分不同。科研究結果會寫論文,其內容往往非常濃縮、精確、準確。科學家之間傳達科學知識,不能有多一句多餘的說話,也不需要比喻和簡化。
科學普及的文字卻完全不同。科普往往利用大量比喻,內容也不及論文般濃縮精簡。科普很多時候會把同一個理論用幾種不同方法寫出來,有時更會挑選一些有時效性的熱門話題來寫,務求引起更多人的興趣。
科研面向學術界,科普則面向社會大眾。然而兩者都是以傳達科學訊息為任務。這就形成了一個問題:寫科普的人,往往很難知道自己寫得是否真的有趣。或者說,科普作者往往不知道如何引起大眾的興趣。
直到我讀過一本以故事形式去寫科普的科幻小說,完全擴闊了我的眼界。我也曾說過一本故事形式的科普,覺得這真的很不容易。莫說只是結合科研和科普,要把科學知識順理成章地融合科幻故事,相比起寫論文或一般科普,完全是另一種境界!
去年,當整個世界都在應付Covid-19肺炎病毒時,城邦文化奇幻基地編輯室聯絡我試讀傑瑞.李鐸(A. G. Riddle)的《冰凍地球三部曲》。其實在前一年(2019年),我就已經受他們邀請,推薦過他的前作《大滅絕檔案三部曲》,內容與危險的傳染病有關。當時肺炎疫情仍未爆發,現在看來,李鐸真是有先見之明的作家。
那時,我深深被李鐸敘述《大滅絕檔案三部曲》故事情節的手法吸引。雖然故事亦包含極大量的真實傳染病學科學知識,但我始終並非生物學相關領域專家,只是覺得「一邊讀小說一邊學到了很多科學知識」很過癮。
然而,首部曲《寒冬世界》裡則講述許多天文、太空方面的科學知識,是我的研究專業範疇,我才意識到李鐸的科普功力有多深厚。有很多都是我曾經寫過和講過的科普題材,但李鐸卻能以我未想像過的角度去講述同一個問題。
例如,主角詹姆斯在首次太空任務簡報裡詳細描述了形成太陽系的科學理論,令人眼前一亮。他更以二維平面下陷來比喻重力,這不就是科學家在解釋相對論時經常用到的比喻嘛!這些天體力學理論的描述,想不到會在科幻小說角色口中說出來,而我就像是在簡報室裡聽詹姆斯敘述的其中一位任務人員,有置身其中的感覺。
詹姆斯在準備第二次太空任務時描述火星和火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亦很詳細。在小行星之中的穀神星、灶神星、智神星和健神星,雖已被發現多時,卻未廣為大眾認識。故事尾聲只簡單提及的類星體,卻是這類太空科幻小說中較為罕見的元素,更是我的研究領域(高能量天體物理學)裡極其熱門的研究題材!
作為科學家,李鐸在各範疇科學知識的涉獵令我留下深刻印象;同時間,作為科普作家,作者說故事的能力更令我眼界大開!更重要的是,他的故事裡並不只有科學和科幻,歷史、政治、人性、愛情,甚至流行文化等等,都一一牽涉其中。字裡行間,他令我想起卡爾.薩根(Carl Sagan)的科普與科幻經典《超時空接觸》。
薩根的科普和科幻,同樣注重人性的反思。《超時空接觸》裡的外星文明雖與《寒冬世界》裡描述的有很大分別,但我感覺到兩者其實都希望藉由與外星文明的接觸,刻畫地球人類社會的變化、人性深處的黑暗與善良等等。
我想,科學並不是鐵板一塊,反而更像一個光譜。科學並不一定是冷漠無情的。科學普及,就是把科學人性化的面向展現出來的藝術,而李鐸的文字,正是如此。
我誠摯地推薦《冰凍地球三部曲》給所有喜歡科幻小說的書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