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開學一週後,我總算慢慢調整步調,重新找回產出的能力啦!
我想先分享這幾個月來與病毒共處的旅程。
別緊張,不用通報疾病管制局把我隔離,此病毒非指新冠狀病毒,而是我第一次遇到的「病毒疣」,也就是所謂的人類乳突病毒。
雖然前陣子大家是因為新冠狀病毒得要居家防疫,但早在疫情升溫三級的一個多月前,我就率先開啟與腳趾頭上難纏病毒疣的長期抗戰了。
剛開始左腳中趾踩在地面有點疼痛,稍微檢查就誤以為是瑜珈練習頻繁導致摩擦起水泡,想說過幾天會消,因此沒有多加理會。
怎麼知道這個水泡不僅是成長速度緩慢,絲毫沒有要破掉或消退的跡象,連我想要拿針戳破都硬梆梆戳不進去,如此拖了一個多月後,感覺這不是自己能處理的狀況,我才終於甘願去皮膚科報到。
結果我誤會大了,根本不是水泡,而是會傳染的病毒疣,據說是較易發生在免疫力尚未成熟的兒童身上,那為何並不年輕的我會長疣?
成人則跟免疫力較無直接關聯,而是當皮膚有傷口,又正好接觸到病毒時,就有可能發生。
雖然我不記得自己腳趾頭有受傷,但醫生的說法是不一定需要真的傷口,有時候皮膚比較脆弱或摩擦微發炎的狀態,病毒都會有機可趁,而且似乎還有潛伏期,不會馬上發作。
究竟是因為師資培訓之後到處上瑜珈造成的?還是我脫鞋赤腳陪小孩在草坪上踢球呢?
正確答案無從得知,大概是宇宙覺得生活太無趣會沒有啟發,給我機會體驗一些從未經歷的事物吧!
病毒疣會讓皮膚外面產生一層像死皮般的保護膜包覆裡面的病毒,難怪我根本戳不破,只能醫師用刀片刮開,再做冷凍治療。
我活了三十幾年真的從未長過疣,以為冷凍治療是個很浩大的工程,會跟什麼冷凍人一樣,要把腳趾冰在某種機器裡面,事實證明是我電視劇看太多,是利用極低溫的液態氮以棉棒沾取或是經噴槍噴射的方式處理長疣處。
第一次醫生下手很輕,只覺得冰冰涼涼的,也幾乎沒有痛感,醫生沒多說明,只叫我回家擦藥,我天真的以為就此一切搞定可以收工回家,想都沒想到之後還要報到無數次。
總之,冷凍治療後,該部位的皮膚會漸漸變成死皮,大概每個兩到三週就要找醫生報到一次,再次刮掉死皮,做冷凍治療,大約療程進入第三次時,疫情也突然升溫,我只好拖著小孩一起去皮膚科。(由於我女兒覺得治療過程超有趣,醫生會讓她靠近看,讓她能抓白白的煙,於是就會定時催促我去治療,我完全變成女兒的活體教材啊!)
到第二次療程時,才發現之前誤會可大了,冷凍治療其實會有強烈的刺痛感,而且一次比一次還痛,最後一次醫生甚至拿出壓力球讓我捏。(不得不稱讚一下女兒的貼心,走出診所一直伸出手臂,叫我可以捏她,完全願意犧牲小我成全媽媽啊!)
每次治療完的前幾天,腳趾踩在地上都會痛,尤其後期醫生冷凍治療時間更久更多次,結束完甚至周圍會起水泡(這次是真的水泡了!),導致基本的走路都相當困難,會令我呈現詭異的行走姿勢。
但我沒有因此放棄練習瑜珈,只是想盡辦法避免腳趾踩地,有時候課程中某些體式躲不了的,就只好當作耐受性的挑戰。
也基於此,我徹底體會到,腳趾頭在瑜珈的動作中佔有多重要的地位。(雖然紙上談兵上解剖學時,就知道筋膜鏈上腳趾的影響,但切身之痛的學習效果,絕對是難以忘懷)
當傷口慢慢癒合長出死皮之後,才會讓我進入舒適期,但兩週後又要鼓起勇氣再去痛一次,就是一個無止盡的循環。
我生活中安排事情變成要配合治療的節奏,某程度來說,我真的是在居家防疫,只不過是被病毒疣限制了我的行動啊!
可能醫生也沒想到我腳底這個病毒會如此難纏,因此第一次沒跟我說會需要再回診;第二次報到時,醫生說可能需要三、四次的治療;等到第四次去報到,醫生連問都不問,一看到我就直接叫我腳放架子上時,改口說療程可能要六、七次。
終於在台灣疫情降級的前夕,我的奮戰也露出一點曙光,傷口在死皮中冒出了些黑點,看起來像是病毒終於被帶到表面,準備好要離開我了,讓我內心有種即將解脫的竊喜。
殊不知,重頭戲都會放在靠近終點的時候,在我已經對療程都有心理準備之後,宇宙就來點新玩意讓我體驗。
最後一次報到,醫生照例刮開死皮,照理說死皮是沒有痛感的,但這次似乎是病毒疣被連根拔起,令我措「腳」不及感到一陣巨痛,接著就看到傷口爆血,醫生貌似見怪不怪,稍微擦掉血就掏出噴槍冷凍我,我只能死命地捏爆壓力球,以阻止自己叫出聲。
等我回到家一看,才發現傷口跟之前都不同,整個OK蹦沾滿血,也還沒有完全止血的跡象,內心不免感到一陣擔憂,畢竟跟前幾次的情形大不相同,我只能不斷提醒自己,要相信身體的自癒力。
隔兩天,傷口雖然血止住,但周圍開始腫脹起水泡,血全部回滲在水泡內,有些怵目驚心,我實在也不清楚這是傷口復原的正常程序,或是需要回診處理的狀態。
從小到大,相較於我弟因為各種病痛進出醫院的豐功偉業,我真的算是健康寶寶,唯一一次去急診報到和住院,就是生小孩那時,因此我對於傷口真的十分陌生啊!(況且我根本也看不見自己自然產的傷口😂)
在如今資訊發達的時代,通常面對這種進退兩難的情況,我們的直覺反應就是立刻上網搜尋,我當然不例外,但資訊不看還好,看了只會嚇死自己,是蜂窩性組織炎之類的訊息一堆。
這種時候,對身體安危的恐懼真的是會瞬間襲來,偏偏大腦真的很擅長想出各種可能的發生,促使自己一不小心就被恐懼的想法帶著走,忘記恐懼的那份能量也可以反過來成為自己內在依靠的力量。
我還記得看著傷口的那一刻,腦中充斥各種感受,焦躁、無助、害怕、擔憂,那種無法確定的不安就像停不下來的列車,在腦中高速行駛,我明知道一切都是存於腦中的恐懼,什麼都沒發生,但我選擇讓那些情緒流動,我看著它們在我裡面張牙舞爪地叫囂,卻沒有試圖去做些其他事情轉移注意力。
接著在某一刻,彷彿找到喊停的剎車按鈕,我告訴自己:「我才是身體的主人,力量就在我的一念之間。」我再次選擇相信,觀察自己的意識是如何在創造我的身體實相。
果然,腦袋想的大部分都不會發生,幾天之後血慢慢被吸收,又一週過去水泡也都自行消退,纏著我好幾個月的死皮也不再出現,我的腳指頭再度擁有正常的皮膚,這段旅程算是告一段落。
回頭看,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傷口,就能讓我在那個當下如此慌亂,更何況生命當中又有多少大大小小的事件,是會挑起我們內在的不同恐懼,讓我們自亂陣腳,光是生活中各種不確定的未知,就足以讓我們每天停留在不安的情緒中。
我想自己絕非特例,這是許多人在生活中都會發生的內心小劇場,差別只在於,是否有意識地觀察到自己的思緒路徑及情緒狀態,看見自己是如何在應對腦中恐懼的聲音。
也正是由於觀察到這份恐懼,讓我有機會面對內心的聲音,跟身體有了一次不同的互動。
雖然我前面形容得像是在跟病毒對抗,實際上我不覺得病毒疣是敵人,我的目標是要消滅它,而是一個讓我面對生存恐懼的機會,以強化內在回到信任的肌肉。
如果問我宇宙透過這個病毒疣的存在想告訴我什麼?
我認為是「給身體時間,慢下腳步感受身體的變化。」
事實上,瑜珈師資培訓期間及結束之後,我對於體位法的練習是有急迫感的,總覺得要練習到一定的程度及穩定,才讓我有信心分享瑜珈給更多人。
因此,我會不由自主地在內心催促我的身體,趕快跟上腳步,讓我可以輕鬆地完成某個體式。
即使我明知道練習過程中的體悟和理解才是重要的,輕易就達成反而會無法感受到他人的難處,以及可以調整的部分,也常常提醒自己要感謝我身體每一次的配合,但那份焦躁也不是輕易得以消弭,三不五時仍會竄出頭,使得我很難放過自己。
這時候宇宙就送來一個讓我與病毒共處的過程,練習有耐心的觀察變化,而非焦急地想解決「問題」,練習找出在這個狀態下舒適的生活方式與節奏。
透過治療病毒的過程,我會更有意識地提醒自己,不論身體狀態處於何種階段,都不視為需要解決的問題,只是一種存在的方式。
學會去擁抱在每個當下全身上下的體驗,因為練習中那些辛苦、掙扎、緊繃的感受,是限時限量,一旦越過那個階段就不會再體驗到了。
也許看到這你會納悶,究竟為何我要把治療過程寫如此一長篇呢?
因為我覺得處理病毒疣的過程,在與面對內心議題的過程其實極為相似,並非一蹴即成,往往都需要反覆治癒,一次次去除包裹在外層的武裝,最終才能連根拔除。
如同我拖了一段時間才願意正視腳趾上的「水泡」,正是因為那個症狀不處理都在可以忍受的範圍,也不影響日常生活,但若是去面對處理,就擔心會有一段不便的時期,致使我的日常需要重新調整,乾脆維持現狀好了。
卻也因此,病毒長出更多的死皮包覆,進到更深層的皮膚內,使得我要花更久的時間治癒。
願意走向療愈的旅程,開始通常也不容易,很多時候是真的重大的事件發生,不舒服的感受蓋過了改變的恐懼,我們才願意用不同於過往的方式面對生命。
在急於找回舒適感受的時刻,也很容易有錯誤的期待,以為只要找出困住自己的內心題,面對釋放或進行某種療癒後,問題便會迎刃而解,自己就能脫胎換骨,生命從此不一樣。
哪裡知道,生活過著過著,某一天突然發現面對相似議題時,仍舊挑起自己情緒時,才發現過往的印記還埋藏在體內,並沒有完全褪去。
我記得有次參加身心靈的課程,有個同學做完練習後,在分享時,說著說著就悲從中來,他說自己聽到其他同學所說的話,內心便忍不住想自己思維怎麼會如此有限狹隘,接著他就察覺到正在批判自己,又開始拿自己與別人比較,他非常難過自己還是在原點,上了這麼多的身心靈課程,竟然仍舊在「愛自己」這個課題上打轉。
他對自己的鞭打的那份情緒,是真實且能感同身受的,我們或多或少也曾經如此評判過自己,因為我們很多時候都對自己很嚴苛,認為重複的事情不該再發生。
但事實是,療愈的旅程並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而已,每一次的發生,都有細微的差別,也都會看見不一樣的自己,也許是發生的強度不同了,也許是覺察的速度不同了,又也許是我們內在面對的力量不同了。
很多時候,我們都急著「解決問題」,才會期望一次就藥到病除,快速找回內心的平靜,而忽略正是不舒服的感受才帶來重建的機會。
當我們帶著覺知接納每一時期的自己,就會明白重複的面對並非壞事,不過是提供穩穩地打好地基的材料,讓我們無懼風雨。
更不需要害怕強而有力的一擊,很可能那會是那份課題即將完成的訊號。
當我們願意一次又一次面對,把包裹在外的防衛機制剝開,也就越能與真實的自我靠近,恐懼也就在每一次的願意中逐漸遠去。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7Car小七車觀點,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GMC 四月份時正式發表全新純電動越野車 Hummer EV SUV,未來將與先前發表的貨車版共同開創電動越野車市場。 #GMV #HUMMER #SUV 此次發表的 Hummer EV SUV 的車體與先前登場的 Hummer EV 皮卡車型同樣擁有相當剛硬的車身線條,除 C 柱後多出的尾廂空...
「小 徑 車 胎 壓」的推薦目錄:
- 關於小 徑 車 胎 壓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小 徑 車 胎 壓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小 徑 車 胎 壓 在 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小 徑 車 胎 壓 在 7Car小七車觀點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小 徑 車 胎 壓 在 moto1hk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小 徑 車 胎 壓 在 moto1h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小 徑 車 胎 壓 在 小徑胎壓問題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小 徑 車 胎 壓 在 捷安特自行車- 你知道輪胎胎壓的重要性嗎? 現在法規已經明文 ... 的評價
- 關於小 徑 車 胎 壓 在 小徑車胎壓、自行車胎壓表、一般腳踏車胎壓在PTT/mobile01 ... 的評價
- 關於小 徑 車 胎 壓 在 小徑車胎壓、自行車胎壓表、一般腳踏車胎壓在PTT/mobile01 ... 的評價
- 關於小 徑 車 胎 壓 在 小折腳踏車胎壓的運費、客服和退貨,MOBILE01、PTT和網友 ... 的評價
- 關於小 徑 車 胎 壓 在 小折腳踏車胎壓的運費、客服和退貨,MOBILE01、PTT和網友 ... 的評價
- 關於小 徑 車 胎 壓 在 評測| MTB胎壓影響到底有多大?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小 徑 車 胎 壓 在 2022自行車20吋輪胎規格-汽車保養配件資訊,精選在PTT ... 的評價
- 關於小 徑 車 胎 壓 在 [問題] khs T3f 胎壓 - PTT 問答 的評價
- 關於小 徑 車 胎 壓 在 [閒聊] SYM CU系列總共有三台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評價
小 徑 車 胎 壓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婞念 關於郭婞淳🏋🏻♀️ 】
⠀⠀⠀⠀⠀⠀⠀⠀⠀⠀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除了一次又一次舉起台灣以外,你不可不知的女神小故事!
-
郭婞淳,可以說是近年台灣舉重的代名詞,除了在2017年世大運以挺舉142公斤世界紀錄的成績舉起台灣之外,更囊括了亞運、世錦賽、亞錦賽等國際賽事金牌,目前更為59公斤級的三項世界紀錄保持人,因此獲得了「舉重女神」的稱號。
⠀⠀⠀⠀⠀⠀⠀⠀⠀⠀
但在風光成績的背後,有著極為坎坷的成長故事⋯
⠀⠀⠀⠀⠀⠀⠀⠀⠀⠀
出生時體重過輕、臍帶繞頸、胎位不正等等,倖存下來的台灣阿美族女孩,才有名為婞淳的舉重女神。
⠀⠀⠀⠀⠀⠀⠀⠀⠀⠀
由於媽媽長期在外地工作,婞淳從小是由外婆帶大,家裡經濟環境非常刻苦,因積欠房貸,連夜搬到工寮或借住親戚家皆為常態,更經常沒錢可以買早餐吃,天生愛運動的婞淳,則藉由運動找到自己的心靈的寄託,透過體育獎學金及獎金負擔自己的學費,也可以幫助到家裡。
⠀⠀⠀⠀⠀⠀⠀⠀⠀⠀
婞淳國中最喜歡的運動是籃球跟田徑,尤其當年代表學校參加全中運接力賽更是奪牌熱門,可惜意外在比賽中掉棒,最後無緣獎牌。自責痛哭一整天的婞淳,卻在隔天舉重項目輕而易舉的奪得金牌,無心插柳的結果,反而讓她發現自己更適合舉重。
⠀⠀⠀⠀⠀⠀⠀⠀⠀⠀
從高一下就進入國家隊培訓的婞淳,已逐漸在國際賽展露頭角,卻在備戰2014年亞運前練習不慎被槓鈴壓傷,造成右大腿肌肉70%斷裂,而更痛苦的是復健階段,原本自己可以輕鬆舉起的重量,傷後用盡全力卻無法舉起,加上外界的耳語,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回不到以前的狀態,所幸在教練、醫生、團隊的鼓勵下,婞淳選擇用正面的心態去面對,為自己為家人做最大努力。
⠀⠀⠀⠀⠀⠀⠀⠀⠀⠀
「相信所有的挫折,都是最好的安排。」
⠀⠀⠀⠀⠀⠀⠀⠀⠀⠀
婞淳回憶起被槓鈴壓傷的當下,躺在地上的她只想著,我在國訓中心等救護車都這麼久,那如果是我的家鄉或更偏遠的地區怎麼辦?所以拿出自己在國際賽的奪牌獎金,捐了價值150萬的救護車。
⠀⠀⠀⠀⠀⠀⠀⠀⠀⠀
「人生不只是贏得比賽,而是幫助別人一起完賽。」
⠀⠀⠀⠀⠀⠀⠀⠀⠀⠀
2012年倫敦奧運第12名、2016年里約奧運銅牌,明天將再次踏上最高的舞台,帶著所有人的祝福及 #婞念,婞淳將毫無畏懼再次奮力扛起,直到拿下夢想中的那面金牌。
⠀⠀⠀⠀⠀⠀⠀⠀⠀⠀
7/27(二) 14:55 女子舉重59公斤量級🏋🏻♀️
一起 #相信婞念 #相信婞淳
#婞念 系列應援短T預購中:https://bit.ly/3hEunLu
小 徑 車 胎 壓 在 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為什麼男孩喜歡冒險犯難,就算吃過苦頭也樂此不疲?】
很多頭胎是女孩、第二胎是男孩的媽媽曾經告訴我,帶孩子一直是周而復始的餵奶哄睡、牽牽小手、唱唱兒歌,規律而安穩,於是就繼續勇敢的製造第二胎,
沒想到,兒子出生後才真正體會到何謂心力交瘁,尤其打從男孩學爬、學走開始,驚悚劇情就開始輪番上演,翻箱倒櫃,挖插座、拔插頭、玩剪刀、玩電扇…,愈是禁區,他們愈有興趣。
媽媽們的視線絲毫不敢遠離,神經分秒都得緊繃,這才領教到帶孩子太傷神。
的確,生養三個男孩讓我確信,冒險的特質確實是深深烙印在典型男孩的基因裡,似乎生來就是他們的印記。
.
(((冒險傾向,是典型男性與典型女性的區別特徵)))
咱家三男孩一路以來的肢體發展模式如出一轍:
才學會走路,不穩的腳步就開始一路衝,顯示他們內心「跑比走更過癮」的強烈慾念;
真的會跑了,上下樓梯就不再一階一階乖乖走,「三階併兩階的彈跳」才是基本步伐;
一旦到遊樂場玩耍,溜滑梯上不多時就會看到千奇百怪的實驗姿勢---躺、俯、側、衝,三小子總是大膽展現驚人特技,非得找出世界上最新奇刺激的溜滑梯玩法不可。
這一路走來,我心知肚明,典型男孩天生對開發自己的身體潛能躍躍欲試,挑戰極限的細胞如千軍萬馬,難以阻擋!
我在一次又一次飽嚐驚嚇之後,確實已練就一顆比一般父母更強勁的心臟,對咱家三個男孩成長中的諸多行徑,早已見怪不怪,尺度不由得愈放愈寬。
.
我記得小子之一六歲時在中庭嬉戲,突然發覺從花圃的磚頭圍欄上跳下來非常刺激,於是就開始在社區裡大力搜尋各種高度的磚頭圍欄,
他愈爬愈高,愈挑戰愈過癮,一位媽媽路過,還沒看到我,就急得上前去阻止,沒想到一轉身就瞥見我,對於我的神態自若大表不可思議!
我記得我回答道:「你擋不了他的啦,他每次跳,每次就會想一想他自己的極限!而且真的要跳到摔痛了,他才會停手的!」
果真,到了一個令我不可思議的高度時,小子一跳下去就哀哀叫,然後,終於服輸,自動收手!
我判斷這等嘗試尚不具有嚴重的安全威脅,於是就任由小子自行接受苦果而學著自我收斂。
.
研究兩性差異的英國心理學家傑夫.特雷齊曾提出:「冒險傾向可以稱得上是典型男性與典型女性的區別特徵。」
他提出,在人類遠古的生活中,男人要負責打獵、覓食,往往需要勇敢無懼、主動出擊,長期演化的結果,「手腳快於大腦、敏捷動作先於審慎思考」的冒險本能,已深深烙印在男性的基因深處。
.
(((典型男孩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環境的風險)))
除了源自演化的結果,典型男性天性中有一股假想自己是英雄的趨向,因此很容易在自我幻象中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環境的風險,與典型女性趨向保守觀察、被動等待的天性大異其趣。
這使得典型男孩往往是自己莽撞行事的受害者。
咱家三小子自學步以來,大小災難頻仍,真是防不勝防:牙齒撞斷,額頭撞成大腫包,玩玻璃用品掛急診縫針,被生鏽鐵片劃破演變成蜂窩性組織炎…,
然而這些意外只是讓我血壓陡升的小插曲,三個蠻小子的膽大包天與衝動行事,還曾把我嚇到心跳快停止。
.
有一年寒假,娘家辦了一次旅遊,一行二十多人一下火車,才走進渡假村,就看見一小子頭殼鮮血直噴,我立即被嚇得六神無主。
在人生地不熟的台東,一陣兵荒馬亂,立即飛車送小子至數十公里外的慈濟醫院急救,止血、縫針、照X光,我緊緊抱著小子,全身不自主地顫抖,眼淚奪眶而出。
才短短幾分鐘,小子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原來,走在我後頭的這一小子,一進渡假村,望見廣場上不遠處立著一座金光閃閃的戰車模型,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爬了上去。
萬萬沒想到戰車的粗大砲管是可以活動的,才爬上去,鋼製的大砲管就往前旋轉,朝小子的後腦勺重種打下來,等我們發現時,小子已嚎啕大哭,被自己的噴血嚇得臉色發白。
頓時全家人臉一陣青一陣白,所有的玩興都消失殆盡。
真是皮啊,這個模型擺在那裡好幾年,從來沒人想過要爬上去,也不會有客人連check in的手續都還沒辦妥,就開始四處探險啊!
我這個媽媽萬萬沒想到,一個已經能走能爬、能自己過馬路的八歲孩子,還需要我隨侍在側的緊迫盯人?
那場可怕的意外真正讓我感受到,男孩真是難以預測的不定時炸彈,總是想要劃破寧靜,在無風無浪之中衝撞出驚濤駭浪。
.
(((男孩遭受意外傷害的機率遠高於女孩)))
環境本身並不可怕,然而一旦結合男孩的冒險衝動,就變得危機重重。
由於典型的男孩普遍容易高估自己的實力,因此我的母親生涯始終沒辦法輕鬆平靜。
到了青春年少,男孩的理智也不會隨著日漸成熟的身軀而大幅進步。
每當看到驚悚的山難、水難事件,我就在心裡警覺起來,該如何面對三小子不斷向我苦苦逼求,准予放行他們參加各類暗藏危機的活動呢?
而無奈的放行之後,又該如何安撫自己揪結的腦神經細胞呢?
或許直到三小子長大成人,我都還得叨叨絮絮,要他們不要開快車,要他們不要喝酒上路,要他們不要熬夜放縱?
.
典型的男孩們不但容易假想自己是英雄,對勇於冒險的人物也莫名崇拜,重點不在於這些人物做的事情到底對或錯,而在於他們敢為人所不敢為!
因此典型的男孩們還有一個潛在的大危機,也就是當一堆男孩聚在一起時,稍稍受到帶頭英雄的鼓譟,很可能就集體做出更為驚悚大膽的蠢事,如:打群架、集體飆車、貿然闖禁區等。
以上原因造成男孩遭受意外傷害的機率遠高於女孩。
然而無論急診、外科手術、抑或造成終生遺憾等案例屢見不鮮,也不論統計數據有多嚇人,都很難遏止男孩大膽冒險。
.
家有冒險小子,採取全面圍堵的方法,絕對是下策,父母除了要有超強的心臟,還要適度相信他們對自己身體之控制能耐,且必須從小建立嚴明的規定,更要把握住各種機會教育,讓他們認識危險。
.
(((在安全合格的場地裡,讓男孩正確地冒險)))
全然禁止男孩嘗試有創意的冒險行為,顯然會造就一個無法滿足搞怪欲望、處處搧風點火、騷擾他人的皮蛋。
最好的方法就是帶他們到真正安全的場地、在合格教練的監督與教導下,帶領他們正確地冒險。
愛在地上玩滑水,不如讓孩子去上溜冰課,戴好護具、向教練學習正確的動作與防衛方式;
愛從高處往下跳,就帶孩子到有著各種安全體育器材的運動公園,讓他們盡情發洩、探索體能極限;
喜歡到溪邊玩跳水,就讓孩子到合格的游泳池,在大人監督下安心嘗試。
安全的場所、適當的器材、正確的技術訓練和妥善的防護,是從事危險活動時的必備條件。
.
(((建立嚴明的行為守則,而且不輕易妥協)))
對不知天高地厚的冒險小子而言,「危險」這兩個字是不存在的!
當他們內心燃起尋求刺激的衝動時,興奮感必定會沖毀所有的理智。
因此,建立「不輕易妥協的規定」、「利用各種方式讓他們認識危險行為的後果」,是保障孩子安全的最重要法則。
兩歲時禁止碰插頭、插座、熱水瓶;
五歲時禁止單獨過馬路、一個人在公園遊玩;
七歲時禁止使用過於尖銳的刀具;
九歲時禁止下課後和同學在街上閒逛;
十二歲禁止和同學私約到溪河或海邊游泳;
十五歲不能沒有理由隨意外宿,或是從事未成年者被禁止的活動…………
這些要求雖然專制無情,但在孩子還不夠成熟,無法正確判斷環境安危的階段,為了保障他們脆弱的肉體、甚至心靈,以免造成不可彌補的遺憾,卻都是必要的規範手段。
典型男孩的心理成熟遠遠趕不上身體成長,明明身體已經強健有力,卻無法相對應的明辨事理,以約束自我,所以當然更需要明確的外力和他律,來幫助他們避開麻煩。
比如,孩子看到濕濕滑滑的地板還是要忍不住滑個幾下,就請他務必回家先戴好護具、頭盔;孩子放學之後隱瞞大人和同學四處遊蕩,就可能必須暫時取消幾天他下課後的自由時間;孩子老愛跑到窗口跳上跳下,就請他先坐在「隔離椅」上安靜休息幾分鐘。
.
(((給予足量的監督陪伴,挪去環境的危險因子)))
孩子的意外多半都是大人不在場時造成的,如果您家兒子每天都忍不住要把創意巧思用在冒險遊戲上,我們就只好認命地付出更多時間陪伴與監督,這也是為什麼教養男孩特別辛勞的緣故。
為了減輕負擔,父母也可以先為孩子盡可能挪去危險因子,像是在尖銳的桌角、椅角處做好防護;堅硬的牆面與地板要鋪上軟墊;用物品擋住或封住插頭、插座;
把刀子、三秒膠、打火機、尖銳錐子等危險物品隔絕在孩子的視線之外;把孩子常會靠近的窗戶鎖緊;把藥品擺在孩子拿不到的高處……等。
父母必須時時檢視環境,預想各種潛在的危險性,這樣就不至於總是要提心吊膽,也能放手讓孩子無憂無慮地探索。
.
(((了解男孩控制肢體的能耐,避免無謂的擔心)))
給予仔細而足量的陪伴、多與孩子互動、投入他們的活動,還有一個很大的好處:
我們可以很熟稔孩子控制自己身體的能耐與限度。
有些家長對於男孩的一舉一動都緊張過度,隨時喊著:「不准跑」、「不准跳下來」、「不准爬高」、「不准追逐」……這可能是因為爸媽對於孩子控制與運用身體的能力不夠熟悉所致。
如果我們常常陪在孩子身邊,觀察他們如何運用自己的身體來行動,比如在公園,他們是如何一點一滴建立起攀爬、跳躍、平衡的能力,
當我們眼見為憑,確信他們有能力控制好自己的肢體,那麼就有限度的成全男孩們吧!
讓身心狂野的他們不再被綁手綁腳,而能享受運用肢體的樂趣。
同時,沒有受過傷的孩子確實不懂得什麼叫做「害怕」,讓孩子親身經歷一些無傷大雅的小跌倒、小挫折,不啻是增強孩子評估安危的最有效方法。
小 徑 車 胎 壓 在 7Car小七車觀點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GMC 四月份時正式發表全新純電動越野車 Hummer EV SUV,未來將與先前發表的貨車版共同開創電動越野車市場。
#GMV
#HUMMER
#SUV
此次發表的 Hummer EV SUV 的車體與先前登場的 Hummer EV 皮卡車型同樣擁有相當剛硬的車身線條,除 C 柱後多出的尾廂空間及尾門的外掛式備胎之外,均擁有傾斜角度相當垂直的前擋風玻璃,搭配 18 吋的鋁圈以及外徑 35 吋的 Goodyear Wrangler Territory MT 多用途全地形輪胎,提供 457mm 垂直障礙通過高度以及 610mm 涉水深度,若透過主動式氣壓懸吊系統,可再提高 149mm 的車身高度。車身長度相較於貨車版本,因為縮短了 9 吋,因此有著更好的機動性以及越野比例,迴轉直徑含 4 輪轉向功能為 10.8 米。
延伸閱讀:https://www.7car.tw/articles/read/73567
更多車訊都在【小七車觀點】:https://www.7car.tw/
【七哥試駕都在這邊】:https://reurl.cc/O1xnWr
--------------------------------------
「小七哥」親自實測嚴選的商品都在【七車坊】
https://shop.7car.tw/
台灣商用車專屬網站【商車王】
https://www.truck.tw/
記得訂閱追蹤YouTube唷 》》》
7Car →https://reurl.cc/pdQL7d
7Car新聞頻道 →https://reurl.cc/MvnRrm
台灣車文庫 →https://reurl.cc/ar61QQ
小 徑 車 胎 壓 在 moto1hk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1 HONDA PCX 160 HSTC版本抵港 可接受預訂 - 定價HK$37,800
Colour : Mat Black / Mat Grey / Mat Silver / Black / White / Red
PCX換上排氣量更大的eSP+引擎 全新設計的曲軸提高了剛性,採用滾子軸承,能夠減少噪音與震動
缸徑行程比都做了更動 擴大缸徑 縮小衝程並提升壓縮比 引擎輸出特性更快速更順暢 另外由TWO VALVE升級至 FOUR VALVE 增加了高轉的延伸性
最高馬力也由原本的14.8 PS 提升到15.8 PS
輪胎規格變更為 前110 / 70 -14 後130 / 70 -13 令行車感覺更穩定
前後剎車配備ABS防鎖死剎車系統 後剎車變更為碟剎 更帶有HSTC循跡系統
就算馬力加大與輪胎變闊也不會影響油耗 依然維持45KM / 1L的出色表現!!!
也擁有比PCX150更大的置物空間 由原本的28L提升到30L
可輕鬆放下一頂Full Face全面頭盔和車套
頭燈和尾燈都使用上新設計的LED燈具 帶來更多的科技感
新設計的雙搖籃式車架 提供相當出色的騎乘感覺
另外也新增了USB-C插頭位 更方便為手機充電
同時儀表方面也使用上新設計的介面
一樣配備KEYLESS免匙系統方便日常使用
小 徑 車 胎 壓 在 moto1h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1 HONDA PCX 160 廠方宣傳片段
2021 HONDA PCX 160 HSTC版本 可接受預訂 ❗❗❗
定價 HK$37,800 ❗❗❗
Colour : Mat Black / Mat Grey / Mat Silver / Black / White / Red
PCX換上排氣量更大的eSP+引擎 全新設計的曲軸提高了剛性,採用滾子軸承,能夠
減少噪音與震動 缸徑行程比都做了更動 擴大缸徑 縮小衝程並提升壓縮比 引擎輸
出特性更快速更順暢 另外由TWO VALVE升級至 FOUR VALVE 增加了高轉的延伸性
最高馬力也由原本的14.8 PS 提升到15.8 PS
輪胎規格變更為 前110 / 70 -14 後130 / 70 -13 令行車感覺更穩定
前後剎車配備ABS防鎖死剎車系統 後剎車變更為碟剎 更帶有HSTC循跡系統
就算馬力加大與輪胎變闊也不會影響油耗 依然維持45KM / 1L的出色表現!!!
也擁有比PCX150更大的置物空間 由原本的28L提升到30L
可輕鬆放下一頂Full Face和車套
頭燈和尾燈都使用上新設計的LED燈具 帶來更多的科技感
新設計的雙搖籃式車架 提供相當出色的騎乘感覺
另外也新增了USB-C插頭位 更方便為手機充電
同時儀表方面也使用上新設計的介面
一樣配備KEYLESS免匙系統方便日常使用
#PCX #PCX160 #HONDA #慳油王 #HONGKONG #SCOOTER
小 徑 車 胎 壓 在 捷安特自行車- 你知道輪胎胎壓的重要性嗎? 現在法規已經明文 ... 的推薦與評價
小 編您好:我的小徑車輪胎上標示【P.S.I 2.8-4.6kgf/cm2 280-460kpa】,請問打氣時胎壓值要打多少? 4 年 檢舉. 捷安特自行車, profile picture. 捷安特自行車. ... <看更多>
小 徑 車 胎 壓 在 小徑車胎壓、自行車胎壓表、一般腳踏車胎壓在PTT/mobile01 ... 的推薦與評價
在小徑車胎壓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k5253XLMz也提到先祝車版各位大大新年快樂如題,小弟平時四輪二輪雙棲在最近三個月中釘了6次同溫層朋友圈似乎沒有人和 ... ... <看更多>
小 徑 車 胎 壓 在 小徑胎壓問題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2017年1月21日 — 最近入手一台小徑聽人家說小徑胎壓很重要所以買一隻德國蠍牌大隻的打氣筒但昨天在灌風時發現一個問題??車輪標示100psi但是我打到80就很難打了而且輪胎感覺很硬了真的要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