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終篇】
著名的小說和電影最後一句,往往令人難忘,譬如「亂世佳人」的郝思嘉說:「明天又是另一天。」(Tomorrow is another day)
最近幾年看過的英文小說結局句,記得的是「少年Pi的奇幻漂流」:「很少漂流者能聲稱像帕泰爾一樣,在海上活了那麼久,何況還與一隻孟加拉老虎在一起。」(Very few castaways can claim to have survived so long at sea as Mr. Patel, and none in the company of an adult Bengal tiger.)
「少年Pi」是一篇很深奧的現代成人童話,充滿欲言又止的隱喻。當少年Pi與他的父親在飯桌討論宗教時,父親說:「如果什麼都相信,最終你什麼都不會相信。」
意思就是,無論是宗教信仰、道德理論、資訊新聞,一定要學會獨立的分析和思考能力。首先戒「輕信」,然後是學會懷疑,找出問題,推敲答案。
少年Pi與父母乘坐的日本輪船,裝載一個動物園的動物,在移民去北美的途中遇到海難。他一個人逃生,乘着木筏,與他漂流的動物有一條斑點狗、一頭受傷的斑馬、一隻猩猩和一頭成年孟加拉虎在一艘小救生艇裏。那隻老虎叫做李察柏加(Richard Parker)。
這個名字藏有典故,源起於一宗歷史上的海難事件,因為漂流大海,糧食不夠,根據當時的海洋法,幾個船員可以在船上自己抽籤,決定誰是最不幸運的那個,把他殺掉,當做食物。李察柏加正是有一年不幸被抽中宰掉的犧牲者。
木筏還經過一個小島,島上有許多叫做狐獴(Meerkats)的動物,但島上還有一種吃肉的植物。最後男主角和老虎有驚無險,擱淺在一個安全的小島上。李安改編的電影,基本忠於原著,少年Pi向日本人數訴說了與動物共處的經歷,但官員不相信。於是Pi換了一種說法,其實一同漂流的不是動物,而是三個人:船上的廚師、一個傷了腿的船員、自己的母親。而每一個人物,對應一隻動物——斑點狗是廚師、斑馬象徵船員、猩猩象徵Pi的母親、而老虎就是Pi本人。
Pi說:兩個故事,只有我一個人經歷,沒有目擊證明,你們相信哪一個版本呢?日本官員你看我、我看你,最終選了動物的故事。
Pi如釋重負,道謝說:「其實,信神也是如此。」
李安的電影最後一幕:那隻孟加拉虎一聲不響,一縱而躍入了叢林。這個鏡頭,連結到原著的最後一句,令我當年覺得震撼。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人世間許多層次豐富的味道和感悟,在一個愚痴的世代,實無從表達。最後只能說:很少人相信,有一個人,如帕泰爾一樣,與一隻老虎一起在海上漂流了那麼久。或許,其實信神也是如此。
少年pi的奇幻漂流食人島 在 范疇文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台灣核安 - 廣東台山核電廠疑似輻射外洩
大家聚焦於疫情的同時,另一場疑似的風暴正在醞釀,也許會擴大,也許不會,但必須關注,那就是,中共隱晦、美國正在調查的廣東台山核電廠輻射洩漏事件。事態若擴大,鄰近的香港也將落入重災區,台灣也會掃到颱風尾。
於此,從「前哨預策網」InsightFan.com 挑出一篇2013年所做出的「預策」-預先提醒的對策,供社會再次參考。8年前的行文方式,今天看來或許有些政治不正確,但是,預策內容的科學性卻是至今有效的。一字未改,重刊如下:
台灣反核不能村落化 – 倡議「台灣海峽核安圈」(2013)
上世紀70年代初期台灣邁入核電,台灣東北角的鄉鎮都大力爭取核一廠能夠落戶當地,以造福鄉里。70年代末核一廠完工運轉時,坐落地的鄉民放鞭炮慶祝。40年後的今天看來,台灣當時人民的反應很可笑,對核能安全很無知。
如果此次公投導致核四廠終止,甚至導致全面廢核,台灣的反核人士一定也會開香檳、放鞭炮慶祝,熱鬧不會輸給40年前核一廠完工時的高昂。然而,若把時間往後拉開40年,到了2053年,那時的人恐怕也會感歎到:2013年的台灣人民對核安的反應怎麼那麼的村民化?
常年來國際地位被中國大陸封鎖的台灣,心理底層的村落化傾向越來越嚴重。2013年在台灣風起雲湧的反核運動,很有可能就會演變成這樣一場「關起門來做文章」的運動,但此時還在運動初期,若及時修正也為時未晚。
多年來,台灣已經養成了「台灣的事不干大陸的事」、「大陸的事不干台灣的事」的割斷心態。想要分割,在政治上的理由眾所周知,此處不必再論。但是在核能安全這件事上,卻是無法進行分割的;道理太簡單了,因為核災無祖國,輻射只認風向,不認主權。若要談子孫萬世的核能安全,台灣怎能忽略福建、廣東的核電廠?前些年廈門人民抗議興建PX 廠,而今又怎能不關心台灣的核四廠興建? 香港人又怎能不染上台灣人的核安焦慮?
離台灣最近的福建,在建的核電廠有兩座,分別在寧德、福清,籌建中的有兩座,在漳州、三明。稍遠的廣東,已運轉的核電廠有兩座,大亞灣、嶺澳,在建的有三座,籌建的有五座。從人類已知的核安知識來看,福建、廣東、香港、台灣應該是一個「台灣海峽核安圈」,應該開始互相監督,圈中每一座核電廠,都有義務向圈內居民實施資訊透明化,圈中所有執政單位都有責任協調核災處置機制。
福島核災中,雖然重災區被定義在30公里半徑,但是遠在225公里外的東京市也一度被日本政府考慮居民撤離;東京市的美國大使館人員以及諸多外商逃至台灣。倘若將這225公里的「心理安全線」作為標準,台灣、福建、廣東的任何一座核電廠若發生福島級意外,包括香港在內的整個區域都將動盪;大陸東南沿海居民理論上還可以沿著高速公路撤到河南、四川甚至新疆,台灣全島居民只能坐飛機出國或搭漁船出海奇幻漂流做少年Pi。
國際上目前對核災的第一道防線是10英里(16公里),第二道防線是50英里(80公里),但是輻射塵的可致命範圍是145公里,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的範圍是258公里。若台灣或福建、廣東發生重度核災,只要風向、洋流合適,台灣海峽的「天險」將變成笑話,兩岸還來不及談主權問題就已經輻射統一了。
福島核災後歐盟大為擔憂,德國率先通過廢核,但核安是個跨主權的問題,因此德國開始關心周邊如波蘭、捷克的核電計畫。當前威脅整個地球的問題,都是跨主權的問題,諸如氣候安全、金融安全、基因安全、食品安全、核能安全,無一不在嘲笑那些堅持「主權完整」的人。中國大陸在這種意識上落後也就罷了,台灣豈能局限於主權意識而忽視與香港、福建、廣東的雙向核能安全?
因此,在此倡議「台灣海峽核安圈」;歐盟已經多次在官方文件中言明,跨主權的「非國家團體」(Non-State Group)對21世紀人類的重要性,台灣及香港自詡為文明國度,其社會運動者豈能落後?否則,40年後之人將歎笑今人的「自掃門前雪」的村落心態。
(當下發生的所有要事,過去幾乎都吹過哨並提過預策。請造訪 InsightFan.com 註冊會員並用關鍵字檢索全站)
少年pi的奇幻漂流食人島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對於書,佬編有個粗略的光譜,有時覺得好像是深度與廣度的分別,有時又好像不是:光譜的一端,是整本都在講同一件事的書;另一端,則是想將最多不同的東西都塞進去的書。杜杜的《飲食魔幻錄》,屬於偏向後者的一類。
這種書是一個迷你的社交網絡,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作者會帶你去那裡,就像不知道youtube的下一段推介影片是甚麼。唯一不同的是,社交媒體背後是冰冷、消費導向的algorithm,而書本背後卻是一個活生生的思想。你看到開頭,卻不會估到結尾。
讀《飲食魔幻錄》,第一層享受是滿足好奇心,吸收各種奇怪的知識,例如梁實秋原來不抗拒味精,而周作人認為味之素令餐廳墜落。由《Codex Seraphinianus》講到《山海經》、由鮭魚好有靈性講到升仙的鴨子、由乞丐的食物講到中產的晚餐,未讀之前,你根本不知道原來你需要這些知識。
很多明明好像没有關聯的事物,在作者筆下奇妙地串連起來,這是第二層樂趣。一個下午過去了,人仍在沙發上,思想早已隨作者飄到不知那裡。你會忍不著想猜度,下一站會去那裡;到了之後,又會不禁回頭望,想知道是如何過來的。
其中一篇從魚刺身的鮮味,講到魚的靈異性,佬編特別深刻:傳說世上有一種飛魚,最大的心願就是被人吃掉,然後化為有翅膀的小人飛走。
聽來很魔幻,作者說要這樣看:「我們看了覺得滑稽,是因為經驗告訴我們,吃任何生物皆不離血腥殘暴。」對,魔幻當中有現實。轉個角度看,化為小人的飛魚,很可能只是古人殺生後安慰自己而作的故事。
正如《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一樣有老虎與叢林小島,對於活下去來說,有時信仰比科學與現實更管用。重要的是甚麼能夠讓我們自圓其說,又或者給予我們力量。何況,誰又能徹底否定飛魚真的會化作肉眼看不到的小人呢?
胡思亂想的壞習慣又來了,但再翻下去,竟然是一頁臭豆腐的食譜。
丁香100克、甘草75克、桂皮150克、八角50克...一個個精準的數字,又帶你回到現實。都說不會估到結尾,書名叫《飲食魔幻錄》,整本書卻以這樣的句子作結:
「是的肚子飽了會再餓,碗碟洗乾淨了又再狼籍。但不妨耐著性子一次又一次地去做,從最卑微的勞動之中和物質的世界作直接的接觸,擯棄了魔幻的童話世界,從而體驗這世界的真實。」
當現實陌生如魔幻時,還請從身邊的小事開始,好好守護我們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