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少年時期養成的習慣,就如同天生之性,習慣久了,就好像自然而然。而當這些習慣根植在我們內心久了,最終就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和命運。
#看生活
https://www.secretchina.com/news/b5/2021/07/31/979549.html?utm_source=facebookpost&utm_medium=kzgfacebookpost&utm_campaign=monfacebookpost
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 在 羅寶鴻 老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的教育理念』
今天在一個特殊因緣下,有一位教育前輩要我把我的教育理念寫下來。
於是,我花了一點時間,將內心裡面多年的想法整理整理,並付諸於黑字白紙上。在此與大家分享,也請大家多多指教。
我想裡面的一些話,也是我在座談會、師訓裡面曾經說過的,聽過的朋友們希望您可以「溫故知新」...)
-\-\-\-\-\-\-\-\-\-\-\-\-\-\-\-\-\-\-
『我的教育理念』
我認為:做教育,為的不是一時的官爵,而是百年的樹人。
三字經云:「人之初,性本善。」每個孩子與生俱來,本性都是至善圓滿的。但「性相近,習相遠」;在後天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成人影響下,可能會有所偏差,往不同的方向發展。因此,孩子需要教育。
在《禮記‧學記》裡面講到:『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教育要做的,就是增長孩子與生俱來的善心,與削弱孩子過失的心。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們還沒有是非對錯的觀念,成人就成為孩子發展的關鍵。
漢朝許慎《說文解字》有云:『育者,養子使作善也。』所以負責教養育兒的成人,不管是父母或是老師,都有責任幫助孩子將內心本有的「善」發揮出來,將孩子的「真、善、美」帶到這個世界上。
探討西方教育文化, “Education”一字來自於字根 “educare”,意即『從內引發而出』。西方教育也認為,將孩子內在的寶藏引發出來,乃是教育的目標。
由此可知,東西方文化在看待教育上,實有共通之處,皆以幫助孩子「反求諸己」、引導孩子連結「內在的導師」(inner teacher)為目標,培養孩子成為一個自信、自尊、自重、自愛的個體;將自性基礎鞏固之後,再推己及人,將這心擴展到別人身上、社會上、世界上。在西方文化裡面,這種情操稱為「愛」;在東方文化裡面,則稱為「仁」。
所以「仁愛」並非形而上的虛幻目標,而是透過教育能夠達到的確實目標。
如何做起?正所謂『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教育,必須從生命誕生的一刻起就開始給予。0-6歲是人格建構的關鍵期,我們必須把握這六年的時間,給予孩子正確的教育。孩子的成長不能重來,我們必須對孩子的教育謹慎…
我們要從西方的『蒙特梭利教育』做起,從東方的『倫理道德教育』做起。
『蒙特梭利教育』能幫助孩子在環境中重獲自由,發展與生俱來的獨立(independence),建立內心自主、自信(self-confidence)與自尊(self-esteem)的同時,培養出孩子的專注力(Concentration)、秩序感(Order)、動作控制與協調能力(Control and Coordination of Movements)與意志力(Will);
並因為其教育方式著重於孩子「自發性的行為與活動」(spontaneous behaviors and activities),因此透過自然生命法則與內在導師的指引,孩子能自己找到呼應其發展需求、與各敏感期的工作(work),藉此幫助孩子建構心智,幫助孩子發展潛力,完成生命發展藍圖。
在這過程中,我們成人扮演著引導的角色; “Teach me how to do it by myself” – 『教我如何自己做』,正是一為蒙特梭利工作者需要擁有的理念。我們最終,是要讓孩子自己引領自己,而不是要成人一味地引領孩子。
蒙特梭利教育,回應了孩子生命發展的內在需要,滿足了孩子各階段的發展需求,是一個『幫助孩子生命發展』的教育 – 正如蒙特梭利博士說: “Education is an aid to Life.”
而在孩子0-6歲的人格建構黃金期,我們更有責任要幫助孩子培養出正面、善良、光明的品格。因此,我們也必須在這發展階段的教育裡面,給予孩子「倫理道德教育」。
「倫理道德教育」乃儒家教育之本,是我國三千年來的教育主流思想,更是現今社會上很多待人處世上的重要依循。在《論語.學而篇》第六有提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一段,正是整個論語的中心思想,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觀念。
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兄友弟恭、謹慎行事、潔身自愛、言而有信、樂於助人、親近善友、廣學多聞…這些觀念,不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教育目標,更是普世的價值。相信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擁有這些觀念;相信每個老師都希望,能教導出這樣的學生。
清朝秀才李毓秀以此內容為綱,編寫為『訓蒙文』;後經賈存仁先生再加以修訂改編,成為《弟子規》,一直流傳到現代。
《弟子規》於2006年聯合國巴黎總部,有長達4小時的發表與三天的教育成果展覽;從此在世界上,《弟子規》受到高度的肯定與重視,至今此教材的翻譯版,已經使用超過二十六種語言,在世界各地流通。
由此可知,《弟子規》教育已受到現今世界各國的肯定,絕非是「落伍、過時」的教材。正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假如我們能用符合現代文化的方式來演繹《弟子規》,我們就能幫助我們下一代以後在待人處世上,更懂得如何明是非、辨善惡。
假如我們更能以身作則,每天依循著弟子規的教導來生活、待人處世,我們就更能幫助自己培養出良好的身教、受人敬仰的師範。正所謂『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我們自己若能夠先「正己」,自自然然就能夠「正人」,這才是教育的真義。
二十世紀世界上偉大的歷史家 - 湯恩比博士(Dr. Arnold Joseph Toynbee)曾經講過:
『以中華文化為主的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結合,將會是人類最好和永恆的文化。』
此說法,無獨有偶地與我想法相同。可能因為我是中國人,所以在接受西方教育的同時,也會想到東方傳統教育文化的優點。因此,我認為將「蒙特梭利教育」與「倫理道德教育」結合的教育,是當前能夠幫助孩子發展的完整教育方式。
這就是我的教育理念。
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 在 羅寶鴻 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一次做一件事 - One at a Time』
現在很多孩子,問題都在「心浮氣躁」;做事情不懂得按部就班,只要有一點小聰明的,就喜歡走捷徑,只想把事情快快做完;譬如做一件事情要五、六個步驟,他自己可能就先省掉兩、三個,或者一次好幾個步驟一起做… 結果就做多錯多,或者把事情做得亂七八糟、事倍功半;不懂得一步一步慢慢走,走穩一步再一步。
有一次美語班進行單元考,我看到班上一位二年級學生小J,開始寫考卷的時候,連名字都沒寫就急著開始寫題目。結果,題目也還沒看清楚、還沒搞清楚意思,就匆匆忙忙地把答案寫下來。寫下來的答案,跟題目問的毫不相干…
然後他寫完了,就把考卷放在桌上開始發呆,看別人在做什麼,既不仔細檢查,也不再確定一下自己的答案… 我觀察了他一陣子後,發現他真的沒有再檢查的意願,就趨前跟他小小聲提醒說:「你寫完了嗎?要不要再檢查一下?」
於是,他就把考卷拿起來,眼珠滾來滾去地上下地看了一下,然後就把考卷放下敷衍了事,也沒有看到什麼地方寫錯…他這樣的習慣,這樣的觀念,怎麼會讓他有好成績呢?
這些不良學習觀念之所以養成,其實都是因為從小不正確的生活習慣養成的。所以,蒙特梭利教育強調,在0-6歲日常生活教育裡面,從小做事情就要培養孩子『一次做一件事情』- "one at a time"的習慣。
好好的、認真地做好一件事情之後,再做下一件事情,在每件事情裡面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同時,也培養孩子的秩序感、邏輯思考能力、動作協調與控制能力、以及意志力,這確實是我們當下教育寶貴的一帖良藥。
正所謂『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從小有良好的生活習慣,才會培養出正確的學習觀念,以後才能培養出成功的做事模式。
『君子之學貴慎始』,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這真的要從小就開始注意啊!
節錄自 Henry羅寶鴻 老師『自由與紀律 IN 新竹』座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