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莉絲」星盤中的黑暗母親(二)
#莉莉絲 #榮格心理學
榮格心理學家Hurwitz, Siegmund認為莉莉絲的原型代表著充滿性誘惑的女性,尤其是對男性來說,便是一種原始的阿尼瑪(陰性能量)的代表性人物。對於女性來說,莉莉絲則有兩面性存在,一面是滋養、照顧者的特質,另一方面則是會傷害孩童、懷孕中的婦女,因此具有“吞噬”的意涵在。(取自「莉莉絲,第一位夏娃」)
人類本性中的大母神特徵則會顯現為感官之愛的女神阿芙羅黛蒂(希臘神話中的金星女神),或是家庭與爐灶女神赫拉,或是農業女神狄密特。若是在印度世界,我們會發現大母神則是幻化成Kali,他是同時庇佑又毁壞的可怕女神,在自然的永恆迴圈中賦予生命、奪取生命。(取自「與內在對話」)
有一說誘惑夏娃吃下禁果的蛇,就是莉莉絲的化身。蛇在許多文化中,是療癒 智慧的源頭、轉化和永生的能力,但在『舊約』中,蛇是 危險、邪惡的誘惑者。(取自「夢,通往生命的泉源」)
Hurwitz, Siegmund進一步說明,他認為莉莉絲的兩面性是Ishtar(金星女神)與Lamashtu(美索不達米亞神話中的女性惡魔)的綜合體。Ishtar是歡愉、喜悅、美好事物的代表,Lamashtu則是半鳥半人的型態,往往會傷害小孩或是準媽媽。不過這樣的兩面性也體現在維納斯(同樣也是金星的化身)與賽姬之間矛盾的關係,在阿芙羅黛蒂與賽姬之間的鬥爭中,維納斯也顯示出對於地面上最美女人的嫉妒心,而一心想要摧毀她;即使當時的女神受人膜拜,女神應該要守護眾生,卻因嫉妒而傷害賽姬。
然而,半人半鳥的型態,在東方文化中有九天玄女與姑獲鳥的樣態,多半象徵著守護孩童健康的存在。
有趣的是,不論是蛇或是鳥,在古代人眼中,鳥是靈魂的化身。古代人相信,人死後,靈魂會由鳥帶至天堂/冥府。因此鳥可以穿梭「人間」和「冥府」之間,是地母神的使者。目前還有些少數民族,當親人/朋友重病時,會故意在門外大聲呼喊親人/朋友的名字,接著開始灑穀物,慢慢退回病人房中,希望病人的靈魂可以回歸而康復。
後來古代人,將「鳥」和「蛇」的形象合而為一,成為「有翼之蛇」,這就是龍的原型。龍,英文Dragon,從字源來看,那是出自希臘文的Drakon(大蛇)。「有翼之蛇」,是將擁有「大地」代表的蛇和「冥府」代表的鳥合而為一,也就是代表管理「人間」和「冥界」的全能之神。(以上兩段取自ptt之Falcom版內的文章)
這也是為何莉莉絲的形象到後來演變成惡魔之首。
如同之前的文章所言,以客體關係心理學的概念,便是孩童看待母親或是主要照顧者是愛恨交織的客體,而依附理論便會感受到母親本質是矛盾依附類型,每次孩童想要靠近母親時可能會被傷害、被指責,又可能被照料、滋養,再度被母親推開等等,使得孩童對於母親有種混亂且困惑、害怕等複雜情緒。
使得孩童長大之後,一方面很害怕被拒絕,但又抗拒進入親密關係當中,不容易信任他人,並且對自我沒有價值感與社交無安全感,他們預期自己會遭到拒絕或是被剝奪的扭曲視框,容易讓他們錯聽治療師的關愛回應。(取自人際歷程取向治療)
在星盤中不論是內行星或是重要的四軸點與黑月莉莉絲產生緊密相位時,不論男女都容易對於依附關係產生一種不確定感,一方面渴望被滋養、照顧與認同,另一方面也擔憂自我被吞噬。即便心裡頭渴望獲得照顧者的滋養,也感受到照顧者釋放出矛盾且具有吞噬意涵的訊息,而使得內在孩童對於依附關係感到相當焦慮不安。
賽姬,靈魂的字根,我們要如何從這樣的焦慮不安的狂躁中解脫,或許藉由賽姬如何一步步走入蛻變之旅,我們可以稍微窺探走向自由與療癒的道路。
我們都是通道,這些原型力量必須透過我們的通道而成為具體的存在。我們以自身的實體生命來體現這些原型。我們的個別生命就像容器,讓原型得以在地表具體化;我們的個別生命是讓他們為永恆宇宙奮戰的戰場,也是讓他們表現普世戲劇的舞台,具象表現在每個人的生命中。(取自「與內在對話」)
#占星與心理學
關於更多莉莉絲與星盤之間的秘密與療癒,歡迎參加于玥在8/6線上的小講座(防疫價600台幣)
https://www.beclass.com/rid=254641c60f18ceebb2ec
少數民族 ptt 在 Dr. A-bau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最近因為FOX在播,就看了2019年很紅的韓劇『WWW請搜尋關鍵字』。商戰部分是滿好看的,不過愛情戲部分我不懂...
裡頭充斥著各種令人尷尬的台詞,「我現在唯一能做的,也只有陪你淋雨了」,「不要在腦中幻想把我衣服脫光喔」,事實上不只這部啦,『鬼怪』『來自星星的你』我沒全看,但偶然轉到了,其實這類台詞也不少。我試想如果這是台劇的,大概會被觀眾恥笑吧?
「台灣編劇到底會不會寫啊?生活中誰會那樣講話?」這應該是ptt電影板鄉民們最愛批的部分。
那,為什麼美劇韓劇日劇講那些肉麻或莫名其妙的台詞,台灣觀眾能吃,還吃得津津有味,換作台劇就不行?
「因為聽不懂啊,所以才不覺得尷尬。」今天一位編劇說了跟我心裡想的一樣的答案。
這或許也是為何,『臥虎藏龍』裡張震操著濃濃台腔,演中國少數民族,台灣觀眾吃不下去的原因。(還有楊紫瓊的廣東腔)
就算是英文好了,台灣觀眾頂多能稍微分辨英國腔吧。其他諸如美國南方口音,澳洲口音,能『一聽』就知道嗎?至少不像我們聽台灣國語,北京腔,廣東腔那樣,幾個字就能聽出來不同吧?
再來一個很影響的因素,是『字幕』吧。放眼全世界,觀影時最仰賴字幕的,就屬臺灣人吧?我們不只外國片,連台灣片都要有字幕,以至於我們很習慣看外國片時,聽『原音』。所以當我在義大利旅行時,看到金剛戰士操著義大利語,有著無法言喻的不協調感。
而外國觀眾,大多滿習慣在看外國影視作品時,聽的是自己國家語言的配音吧?所以他們對自己語言的『耐受度』就被拉得比較高。
而台灣觀眾只能接受台劇是中文,幾乎不太看中文配音的外國片。(例如『鬼滅之刃』,『魘夢』的中文配音語調其實沒有差日文配音太多,但觀眾還是吃不下去。)也就導致了,我們會用兩套不同標準在看自己的片子和外國的片子:我熟悉的語言(母語)和其他語言。
難道是台灣演員表現不佳,所以講台詞時,我們才覺得尷尬嗎?好像也不盡然。韓劇的男女主角都被拍得很美,但為了畫面美,很多時候滿面癱的。而美劇則是演員很常Overact,讓我不禁想,如果這是台劇,大概就是類戲劇或鄉土劇的演法吧。
不過不得不說,韓劇的攝影,燈光,剪輯真的很棒,甚至後製也很強,例如『來自星星的你』,其實男女主角的公寓家是攝影棚搭景的,那些陽台,窗外的景色,都是靠後製特效完成的,就覺得台灣確實還有很多地方能精進。當然,最大的因素還是經費差太多吧...
除此之外,美劇韓劇還有一個讓『台詞』變得更好的地方,就是他們說話很常用近似耳語,呢喃。很多不好說的台詞,用耳語的口氣說,就變得很有感覺。然而在台灣拍片時,你如果用這方式說台詞,「請演員大聲一點,收音收不到。」因此常常對戲的人就在旁邊,你卻必須用『正常』的音量跟他說,然後在應該大聲嘶吼時,你大吼,又會被說,「有爆音,請小聲一點。」以至於演戲時你只能把自己音量控制在一定範圍,導致某些台詞失去了味道。到底是他們收音器材較好嗎?(雖然聽說滿多其實是演員事後配音啦。)
總之,台灣觀眾對自己國家出產的片子,真的是滿嚴格的。去把你喜歡的韓劇的經典台詞用中文講出來,你就知道問題真的不是出在台灣編劇台詞寫得差了。
#其實這張照片重點是我超長的睫毛
#還有感謝我爸媽給了一個很挺的鼻子(?)
少數民族 ptt 在 王立第二戰研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有空來講點素養的延伸,上一篇素養提到,素養本身是根據知識跟實作,培養出面對事情的態度。素養的面向很廣,但為了方便解釋,這篇以人文素養來解釋就好。
為何說欠缺素養,尤其是人文素養,會讓人沒有創造力,進而影響到整個國家的產業,甚至是經濟發展,難道不會太滑坡?其實不會,這道理跟小朋友學玩積木一樣,理論上完全不去教,小孩會依照自己的喜好跟創造力,自由發揮創作各式各樣的成品。但實際上小孩不可能無中生有,每個人都是先從觀察開始,模仿大人的行為跟動作,最終才會有自我超越的發想。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很依賴習慣跟經驗生活,主導你行為的看似自己的自由意識,其實相當大的程度跟你「過去的總承」有關。素養為何從小要練?
看看我們同年代的理工人,是不是有一大堆機器人?每天上班下班賺錢生活,休閒的時候從事那些活動?我們社會崇尚的是工作狂還是會過生活的人?不用騙自己了,週刊雜誌乃至於電視媒體,推崇哪種人、貶低什麼人。不要動不動就說儒家思想遺毒,正牌的儒家也沒叫你爆肝到死,我們更應該反過來問,真的連放九天假,你想做什麼?怎樣才叫做充電完畢?
基本上,娛樂沒有分好壞,打八小時電動並沒有比看八小時康德低級。而是要問問自己,追求的是什麼,任何的文化娛樂活動發展到底一定會有高低階的差異。如同愛聽音樂的人會去追求音響的好壞,你打電動也會希望技術變好成果變多。
說沒這回事,只想放空?何必自欺欺人,遊戲實況跟比賽,高階玩家的影片為何那麼多人看,這難道不是一種追求?如果聽音樂只要能聽就好,高階音響跟零件何必買,199的喇叭就可以了不是?幹嘛吃法國料理,擺那麼精緻都騙錢的,吃巷口滷肉飯不就夠飽了,不是嗎?
我不提供答案,只希望大家思考,你最終想得到什麼?
這些的總和就是文化,娛樂文化、飲食文化等等,人文素養的提升會讓你願意追求更高的境界,充實這一方面的文化,當文化的多元性不只扁平的多樣,還有高低的差異,就會豐富立體起來。到了這種地步,交易市場上的各種商品才有他的消費族群能夠建立。想像一下,如果全台灣民眾對喝咖啡的理解就只是一種苦苦的豆子,加糖味道不錯,只是一種替代水的含糖飲料,現在會有那麼多中高階的咖啡廳存在?
這些發展出的文化留下的軌跡,將會成為我們的歷史,當你我都有這種認知,守護歷史文物才有其意義,「大家才會願意掏錢出來去維護」。欠缺人文素養,我們的行為就會是機械式的,抹去一切人的特質。
午餐那麼好幹嘛?反正拉出來都一樣。
沙發買那麼貴幹嘛?夠軟能坐就好。
學畫畫幹嘛?照相機拍得比你畫的像。
看漫畫幹嘛?又不能賺錢。
打電動幹嘛?又不能賺錢。
學歷史幹嘛?又不能賺錢。
。。。。。
你遲早會變成一個機器人,只知道賺錢維生,活像呆伯特中描述的工作機器。極端的追求效率,把一切跟求生無關的部分都割去,人類跟動物還有何兩樣?
這幾天PTT有一篇還蠻有迴響的,有人指出希特勒是不是因為打輸才被黑,若打贏就會變成英雄?
簡直笑話,先不提歷史上,希特勒的上台充滿著爭議,歐洲諸國從慕尼黑後就開始警戒這個秩序破壞者。即便納粹鐵蹄踏平西歐的時候,歐洲人也不是一開始就配合希特勒的滅絕營,當真相揭露越多,反抗跟消極不配合的人也越多。直到戰爭末期,無數德國人親眼見證滅絕營的存在,再也無法裝作沒看到,多少人崩潰掉?
打輸才會精神崩潰?這充分證明東方教育中欠缺的那一點點良知,我們把一切都簡化為成王敗寇。
同樣的大屠殺,為何就是對納粹集中營特別無法接受?
因為,納粹採用的是科學式屠殺,用最有效率的科學方法,精密計算可殺害的猶太人、少數民族的人數,找出最佳化的屠殺工具,而且還把被屠殺者身體可利用的部分利用殆盡。不僅僅把屠殺對象貶低為牲畜,完全的去人性化,連屠殺執行者本身的人性也去除的乾乾淨淨。
近代的其他屠殺,或多或少都可以看到其動機,為了復仇、憎恨、貪婪、恐懼等動機,多半屬一種情感式的爆發,我們還可以在裡面看到一點「人」的存在。
我想,沒有跟我一樣有基督教底的人,應該非常難以理解西方的這種觀點:「世界上有一些東部份是要交給上帝處理的,人類不應該輕易碰觸」
所以,最後,我想要提供的是思考
台灣的教育訓練要求我們找Answer,不是尋求Solution,欠缺素養的最終局面,就是失去對生活的興趣,只會追求量的刺激,而不是質的提升。
反論一定有,重點在人數比例,一個社會中真正有深厚素養的人畢竟不多,但只要有足夠的組織網絡,是可以集結成一個個群體,對素養較不足的人提供聯絡的節點。這種中間階層越欠缺,社會的強度就會越弱,最後簡化成信仰層次,對某種特定的符碼有著莫名的追尋。
這沒有答案,也不應該要有一個答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