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藝術家尚·米榭·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作品《戰士》於香港拍賣中以3.236億港元成交,成為亞洲拍賣史上最高成交價之西方藝術品。該作品由一名亞洲收藏家以電話競投成交,最終成交價超逾拍前估價。
尚·米榭·巴斯奇亞的《戰士》創作於1982年,畫作描繪一位黑色「戰士」左手持旗、右手持劍。有解讀指,畫作象徵向當時由白人主導的藝壇敍事權發起挑戰。
#cupmedia
「尚 米榭 巴 斯 奇 亞 畫作」的推薦目錄:
尚 米榭 巴 斯 奇 亞 畫作 在 The Shape of a Narrativ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光之子:尚米榭·巴斯奇亞|
記得以前家裡書櫃上有一本巴斯奇亞的畫冊,好像是爸爸買的,但小時候的我似乎沒什麼興趣。長大進藝術學院後,倒常看他的作品,不論是課堂或課餘時間。但老實說,在看完倫敦巴比肯中心(Barbican Centre)的巴斯奇亞回顧展後,我才恍然:「原來我現在才真正認識他。」
崛起於紐約街頭,尚米榭·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iat)被譽為美國1980年代的少年大師,他以看似童趣、未經琢磨,實則精密如百科全書般的繪畫,炫風般地席捲當時的美國藝壇。「沒有一天起床沒聽到巴斯奇亞的消息。」已為當時紐約文化圈的一個「現象」。然而,巴斯奇亞卻如彗星一般畫過星空,在1988年因藥物過量而隕落。
「Basquiat: Boom for Real」是英國第一場大型的巴斯奇亞回顧展,囊括多達一百件的繪畫與相關文獻。相對於二樓編年式的生平回顧,我特別喜歡一樓展區將巴斯奇亞的明星光環擺在一邊,專注於他在「鎂光燈外」的創作脈絡,包括作品中出現的符號、指喻的人物、事件、理論、藝術史以及受影響的電視節目等,讓觀者看夠巴斯奇亞那「不曾停止運轉」的腦袋。
仔細端詳巴斯奇亞的創作,可見他在細節中暗藏自己對不同領域事物的觀察。從遠古埃及藝術到解剖學;從文藝復興到現代主義;從羅森伯格到塞·托姆布雷,巴斯奇亞畫作中的每一處皆有圖像來源,可能從記憶中,也可能就放在他的畫布旁邊,這些素材如某個按鈕啟動鍵,開啟他那靈感源源不絕的頭腦。
我們可以說,巴斯奇亞的繪畫是對於所有資訊「啃食」的結果,一嚼一嚼出來的那些東西在畫面上被組成一連串的思緒組織網,由左至右;從右至左,連到上端又迅速以斜角線觸及腦袋的另一端,再傳輸至拿著畫筆的手,所有咀嚼物被噴灑於眼前,無論那是在街頭還是工作室。
-
-
完整的巴斯奇亞回顧展展評請見最新一期的《藝術家》雜誌(第511期12月號),展覽仍熱騰騰地繼續在Barbican展出中:
Basquiat: Boom for Real
21 Sep 2017—28 Jan 2018
https://www.barbican.org.uk/…/…/event/basquiat-boom-for-re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