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到今年,台灣已經相對幸福許多了,而今猶如不定時炸彈的疫情再度升溫,相信這次我們可以再度守住,也能夠一起度過這個難關。雖然金穗影展取消相當遺憾,還是要呼籲大家配合政府政策,做好防疫措施,盡量保守行事,這時候就要老套地說,當世界不得不慢下來的時候,消磨時光的最佳休閒娛樂,當然莫屬挑一部電影,選一本好書,重新尋找自己與外界的平衡。因此,不免俗要來推薦近期的入手書單,這次不但有五月選書《聊天記錄》,有自己的書《光影華爾滋》,同時還在美麗的華山 青鳥 Bleu&Book 策劃了神秘特陳與延伸選書,之後再來詳細介紹,也歡迎大家假日可以隨意前往參觀。
⠀⠀⠀⠀⠀
⠀⠀⠀⠀⠀
那我們首先來看,已單獨介紹過的每月一書莎莉魯尼《#聊天記錄》,我們還有一場相關講座「《聊天紀錄》新書分享會 ── 當我們聊天時我們在聊什麼」(https://fb.me/e/1mtGnWCvm),歡迎事先報名,若疫情有任何影響也會另行通知。講述 21 歲的女大學生法蘭希絲,熱愛詩和寫作。某次,她和前女友玻碧,因為一場詩歌朗誦會,意外結識藝文圈小有名氣的女作家梅麗莎和她的演員丈夫尼克,一對年輕人自此踏進一個有豪宅、派對和度假別墅的布爾喬亞世界,她們深受新朋友吸引,雙方妙語如珠,無話不談。在他們聊天的過程,一段複雜的四人關係逐漸開展。向來膽怯、不擅長表達情感的法蘭希絲,與尼克愈走愈近,這樣的親密關係迫使她面對自己前所未有的脆弱。小說處理現代人隨時可能面臨的情感難題 —— 渴望一段親密關係,卻又擺脫不掉焦慮感。莎莉魯尼是心理描寫的高手,探討人如何與他人建立人際關係,又藉此來定義自我。兩個人之間的關係,是一個人與世界連結的開端。有真心朋友,又煩又享受。這部刻劃愛與友誼的精彩小說,語言清澈直白,無疑是為新一代年輕女性而寫,一方面對性愛和創作充滿自信,敏感且好強的內心卻又受困於肉眼看不到的柵欄。《聊天紀錄》對人的觀察更為聰慧,魯尼筆下能言善辯的人物或許沒能表達脆弱的自我,她卻用獨有的聲音替他們發聲。
⠀⠀⠀⠀⠀
其次,還是稍微提一下介紹過非常多遍的《#光影華爾滋》,這裡就不用太多篇幅贅述。關於三十場燈亮之後的內心獨白,寫給耽溺於幻象中的癡迷靈魂,這是影評人 Kristin 第一本電影文集,是她對電影的情感日記,也是影中人物亟欲表達的無聲之聲。她以如手術刀般鋒利的文筆,剖析一幕幕幽微的意在言外;再用溫暖、寬容的文字,接住每一個情之所至的受傷靈魂 ── 那是影中人,同時也是午夜夢迴的我們。
⠀⠀⠀⠀⠀
接下來是考慮五月選書時也斟酌過的兩本小說,一本為繼帕慕克之後土耳其最受全球注目的當代作家艾莉芙夏法克《#倒數10分又38秒》。出生在凡城的萊拉天真無邪,不明白為什麼阿姨說她才是自己的母親;不明白為什麼家裡不許有任何西方世界的東西;不明白叔叔一再爬上自己的床,父親卻要她假裝沒這件事。終於有一天,她逃離那個家,投奔所有對現實不滿的人都會來到的、充滿夢想的城市:伊斯坦堡。但伊斯坦堡卻沒有善待她。為變性飽受折磨仍意志堅定的娜蘭、靦腆內向卻為萊拉打開一扇窗的席南、被賣到伊斯坦堡當妓女的黑人潔米拉、會咖啡占卜的侏儒甄娜、因家暴而出逃的修美拉,這五個朋友和萊拉一樣,是繁華伊斯坦堡裡的邊緣人,在世人唾棄的眼神中成為彼此可靠的肩膀,攜手為萊拉奮力搏鬥。這是一部極其動人、令人著迷的作品,以獨特的結構、非凡的人設、暢快的節奏,精準捕捉現代土耳其的多樣性。作者曾說伊斯坦堡是一座流動的城市,她不緬懷過去,而是與這城市的此刻一同呼吸。
⠀⠀⠀⠀⠀
另一本為幾日前推薦的 Kiley Reid 一鳴驚人文壇處女作《#什麼荒謬年代》,本著「人之常情」與「人人立意良善」的各種角度鋪陳,以年輕黑人女子艾美拉為核心,尚未覓得人生方向的她,現階段先為一個小有名氣的白人家庭錢伯連夫妻擔任保母。而這個故事的導火線發生在一日深夜,由於錢伯連家中有些臨時狀況,太太不得以臨時於保母下班後,請她回來將孩子暫時帶至附近超市。一名衣著火辣的黑人與一名白人小女孩在超市高調熱舞,引發不少關注,路人指指點點,警衛趨前介入,情勢一度陷入緊繃。直到錢伯連先生聽聞消息趕至現場,才讓此場擦槍走火的紛爭落幕,而艾美拉也結識了一旁拿起手機全程錄影的年輕白人男性凱利。面對這一場風暴,艾美拉只希望能息事寧人,錢伯連太太畏懼落人口舌成為種族歧視的幫兇,主動表示善意並積極展現自己的關愛,而目擊一切的凱利則在追求艾美拉之餘,也小心翼翼地處理膚色造就出的鴻溝。深怕一不小心,自己就成為網路公審以及輿論撻伐的對象。此書便以此三位人物為核心,Kiley Reid 以小說家最擅長的方式,舉重若輕戳破政治正確所粉飾的曖昧性,透過略帶諷刺意味的通俗情節發展,巧妙翻轉各種隔閡與權力關係隱隱作祟下,是如何從根本滲透且處處影響現代人的感情、交友、成長、親子與家庭日常生活。
⠀⠀⠀⠀⠀
再者,也相當想拜讀 Zadie Smith 的《#搖擺時代》,故事一開始,是「我」難堪地被老闆遣送回家鄉倫敦。外人或許很羨慕「我」:我的母親是個靠自學取得學位、為了服務同胞選上議員的優秀黑人女性;我的老闆是世界巨星,身為充滿熱情與天分的歌手,我跟著她搭乘私人飛機跑遍全世界,幫她打理各種事務,包括在西非蓋一間給當地女孩的小學,也在這間小學,我跟我老闆同時愛上了一個耀眼的男老師,最後導致「我」做出了完全失去理性的行為。回到倫敦,我曾經的閨蜜,一個充滿天賦的舞者,如今生活淹沒在孩子與尿布之中,儘管我的母親想幫助她,她卻指責我的母親沒有盡她的議員之力給她最好的協助。如今我回來了,她嘲笑我:現在,大家都知道你的真面目了。我的真面目是什麼?或許我一直就是那個愛跳舞但舞步拙劣的小女孩,跟著這世界卻跟不上。還有這本 1939 年的經典《#鹿苑長春》,這是一本關於成長之痛,也是關於父子之愛的不朽名著。小男孩裘弟和他的爸媽,還有兩隻獵犬,住在原始灌木叢林中的小木屋。離他們最近的鄰居,住在六公里外。潘尼自己從小營養不良加勞動過度,成年後長得瘦弱矮小。他為了補償自己不曾有過的童年,幾近寵溺地守護著兒子裘弟。故事描述了男孩蛻變成大人的關鍵一年。作者以她深愛的十九世紀末美國南方原始灌木林為最美麗的背景,將男孩的蛻變,與大自然天地不仁的運行法則,細膩地交織成這個動人的故事。當小鹿在男孩槍口下斷氣,飢餓、死亡、人性的殘酷等現實蜂擁而至。男孩和父親都在心碎中認清了成長的本質。
⠀⠀⠀⠀⠀
備受矚目的還有《#榆樹下的骷髏》,愛爾蘭犯罪小說女王、《神秘森林》作者塔娜法蘭琪全新作品,故事敘述托比在愛爾蘭郊外的家族舊宅「常春藤屋」度過大半童年,有年紀相仿的堂哥里昂和堂妹蘇珊娜相伴,探險、嬉戲、談天的時光無憂無慮,在那裡,他總是相信自己是個幸運的人,不管遇到任何麻煩都能化險為夷。但是,離鄉已久、邁向而立之年的托比,再度回到常春藤屋時,卻已不再受到幸運的眷顧,托比和蘇珊娜與里昂重新聚首,準備陪伴當年悉心照顧堂兄妹三人的慈祥伯伯雨果最後一程,同時期待在親情的溫暖中休養生息、重新出發。不料,蘇珊娜帶來的兩個孩子在老屋庭院玩耍時,竟從一棵榆樹的樹洞裡挖出一個骷髏頭。警方前來調查、挖遍房屋周邊找出完整屍骨,發現這具屍體是堂兄妹三人的高中同學多明尼克,距今約十年前死於勒殺。同學間的霸凌傳聞、失竊的庭院鑰匙、匿名的惡作劇信件等,在警方窮追不捨的質問下,十年前托比待在常春藤屋最後一個暑假的諸多插曲,都成了凶殺案的隱約線索。但即使是在同一時間地點、經歷同樣一連串事件的血親,也無法看穿深埋於彼此內心的記憶與祕密;托比過去引以為豪、深深感恩的「幸運」,或許不是機緣巧合的天意,而是一道讓他難以辨清周遭人、事、物真實面貌的障眼法。
⠀⠀⠀⠀⠀
另一本翻譯作品《#從零開始:一段從失去中,重新找到家與愛的旅程》是回憶錄,也是一個觸動靈魂,論及悲傷探索、飲食書寫與跨文化的愛情故事。作者滕碧洛克在佛羅倫斯的街上與來自西西里的廚師薩羅一見鍾情,但西西里家庭的傳統並不接受一位非裔美國女人成為媳婦,即使是女演員也不例外。薩羅與家人關係決裂,毅然決然搬到洛杉磯與洛克結婚。他們擁有各自的事業、深厚的友情,熱愛自己的生活,並領養了女兒佐拉。終於,他們與薩羅的家人和好,薩羅卻面臨了消耗夢想與生命的癌症。丈夫過世之後,洛克帶著女兒回到西西里島的奶奶家度過三個夏天,在奶奶的餐桌上找到慰藉與滋養,在純樸的鄉村找到不變的傳統與智慧,在旅程中體會對死去丈夫的憤怒、不捨、思念及無法抹滅的愛情。在西西里島,每個故事的開頭都離不開婚姻或死亡,而洛克的故事兩者兼具。
⠀⠀⠀⠀⠀
此批書單中唯二兩本日本作品,先來看芥川獎史上最年輕得主紀錄保持人綿矢莉莎《#掌心裡的京都》,以家鄉京都為舞台背景,因為離開過、思念過、眷戀過,更知道所謂的京都人一切習性怪癖,所謂的京都獨樹一格的地域風情。自從母親宣布從主婦身分退休,奧澤家三姊妹開始輪值做晚餐。有時精心燉煮牛肉燴飯,有時隨興做路邊攤口味炒麵,有時各自吃便利商店買來的微波晚餐。三個女孩熱鬧共享同一張餐桌,咀嚼的卻是三種不同的生活滋味。所謂的「京都人」,一旦動了離開的念頭,內心都隱約知道,終有一天,還是會被這個群山捧在掌心般的奇妙城市召喚回來。無論是二十歲的青澀徬徨,或是三十歲的故作勇敢,春天的鴨川波光、夏日的祇園祭、秋色裡的紅葉、冬季積雪的渡月橋,四季流轉之中,古都的一景一物都靜靜擁抱著三姊妹。以及上個月被推薦的《#片斷人間:貓、酒店公關與乘夜行巴士私奔的女子,關於孤獨與相遇的社會學》,隱身於日本社會的沖繩人、部落民與在日朝鮮人、遺忘於陽光下的黑幫小嘍囉、酒店公關與易妝者、不斷送盆栽的老奶奶、頭上穿洞的泥巴小貓、乘夜行巴士私奔的女子…… 社會學家與他們實際相遇,撿拾理論也無法分析的片斷人間。岸政彦是一位專長生活史的社會學家,也是一名入圍芥川獎的小說家。他以社會學之眼看書、看電影、閱讀人生百態,並以文學之心,寫下那些散落於日常的「無意義」,寫下那樣的片斷所集結而成的這個世界,以及在這個世界上的我們,正與某個誰所產生的某種連結。
⠀⠀⠀⠀⠀
這次有大半都是華文作品,特別想先拜讀的有徐振輔的《#馴羊記》,徐振輔以兩條不同時空的故事主線,輔以藏戲《文成公主》故事,將西藏七世紀、二十世紀和當代的重要歷史場景摺疊在一起,讓所有的事件突破時間的限制、羅列眼前,赫然看清一般人認為佛光普照的青藏高原,其實從未平靜。歷經漢代的文化移植,文革席捲,造林停牧,藏人不只命如蜉蝣,原初天性與生活也早已歷劫數次,隨波逐流。從當代旅者的視角看見藏地的生物萬象,彷如西藏博物誌,岩羊、鼠兔、雪豹、禿鷲等繫起草原生態的自然平衡,同時也從環境史地理學角度寫羊群流行病現象,拉出礦業汙染、草原鼠災、農牧衝突等環境議題,反映西藏正面臨的情感認同與經濟發展衝突。整部小說語境優美,哲思與隱喻精妙,融合生態、地理、戲劇、建築、遊記等多種元素,將西藏的人文風景、牧民文化、藏人天性描摹得細緻入微,除了展現出作者深厚學養與田調豐富經驗,更處處可見對土地與人文的深情關照。在悼亡的哀惋中,《馴羊記》讓人們看見歷史如何在這片憂傷的高原上重複搬演,以及人民所面對的困境。
⠀⠀⠀⠀⠀
其次為甘耀明《#成為真正的人》,是台灣文壇首部以 1945 年「三叉山事件」史實為基底,是台灣少見的空難加上山難,柔情繾綣又波瀾壯闊地述說:一個被緘封化灰燼、無人知曉的灼人愛戀,那是一部懺情、表白、告解之書;一段驚心動魄的高山救援,那是一個與天、與地、與時間拚博的艱困任務。海拔 3000多公尺的惡地高山,颱風肆虐、尖銳冰雹轟炸、失溫使人瘋魔,救援隊命懸一線,人人逼近獸。哈魯牧特是救援隊的唯一倖存者,經歷欲望漩渦與內在糾葛絞纏,當他從人間地獄返回,身上背負多名幽靈的他,攜回的是身為一個人的價值。當然還有期待已久的黃崇凱新作《#新寶島》,2024 年 5 月 20 日,臺灣新任總統宣誓就職,正式開啟史上第一位原住民總統的新紀元。慶典般的氣氛才稍稍褪去,跨入二十一日午夜時分,由於不知名的原因,臺灣與古巴兩座島嶼的住民發生了大交換:兩千三百萬臺灣人在鄰近美國的古巴島上醒來,眼前是陌生的加勒比海。一千一百萬古巴人則來到臺灣島,隔著海峽與中國相望。兩國人民互換到相隔一萬四千五百多公里的陌生島嶼,劇烈擾動國際地緣政治的秩序,也瞬間改變兩個島國的命運。在時空的層疊開展下,小說多線並置,以訪談、書評、讀書會紀錄、重層虛構等形式複調演繹,消融既定疆界。小說時而從近未來迂迴邁向新世界,時而從新大陸通往繁複存在的可能歷史,也一再叩問當下:臺灣意味著什麼?
⠀⠀⠀⠀⠀
再者是《黑日》作者韓麗珠的《#半蝕》,2020 年疫情與政治改變了香港,也改變了世界。許多地方日常中斷,進入一種「半蝕」的狀態。外在的世界變得不安全 —— 或因為病毒,或因為政治。人們發現,原本以為如陽光普照、無處不在的安全和自由,現在突然蝕去,人類正在進入一種新的生存狀態。韓麗珠以她敏於內省,富同理心的思索,諦觀這半蝕的宇宙。她從反觀自我寫起,也見證城市改變。當世界處在半蝕或明或暗的變動之中,她既向內也向外探測,感知個體與共同體的邊界,看見善與惡、生與死,彼此交織的羅網,城市的毀滅其實也是重生。《半蝕》從香港這個現場出發,實際上是一本寫給全世界、給經歷當下流轉變幻之人的書。還有中國作家余華睽違八年的長篇小說《#文城》,全書共二個部分,上部述說林祥福離鄉背井去尋找一座有名無實之城,他來到一個名叫溪鎮的地方,在那裡他歷經了時代的亂世、匪猖狂綁票、軍閥襲擾、槍彈流於民間。下部倒敘林祥福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物紀小美一生的經歷,她在命運潮浪裡的選擇、在時代紛雜裡的幸與不幸,動人肺腑。此書探索人生、命運、時代,余華以底層視角,關注一般人「活著」的壯美故事,從不同角度講述林祥福、紀小美,以及出現在兩人生命中相濡以沫的人們,他們的愛恨悲歡、顛沛流離,繼而引爆的時代之殤,作者用時而細膩、時而鋒利的筆觸,有時更流露獨特的黑色幽默,勾勒出一部荒誕悲愴的命運史詩。
⠀⠀⠀⠀⠀
當然還有華文詩作《#你是我最艱難的信仰:凌性傑詩文選》,收錄 1991 到 2021 的作品中精選五十首詩,十八篇散文,從十七歲的少作,到絕版的夢幻詩作,更有從未收錄的全新創作。內容分為五卷,亦是凌性傑寫作長期關注的五大面向。卷一「你是我最艱難的信仰」是愛的理由充滿。卷二「寂靜之光」思索生命難題與課題。卷三「希望或失望的淚水」多選自首部詩集《解釋學的春天》,以動物眼光觀看世界。卷四「關起來的時間」作品多半來自生活觸發。卷五「一個人守著文明的道理」是思索確切,文明的道理。新作則散落於各卷之中。凌性傑說:「書名中的那個『你』是多義性的,可能是不同人物,或我私心指涉的誰,也或許不存在現實世界,是我信仰的神或其他,甚至一種概念,詩與美,或對文字的想像。真正艱難的,其實是『相信』。」
⠀⠀⠀⠀⠀
壓軸兩本是電影相關,一為《#溫德斯談藝術:塞尚的畫素與觀看藝術家的眼光》,備受推崇的導演文溫德斯談論不同領域藝術家,在這些文章中他表達了對於影響、塑造和啟發了他關於創作概念的藝術家們的觀察和反思。這些藝術家的作品深深影響了溫德斯,啟發了他的創作靈感。他嘗試透過書寫來尋找,他通過試圖理解藝術家們的個人觀點來找到這巨大問題的答案,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以文字來釐清思緒,並透過書寫來發掘這些藝術家眼中的視野。他的文字體現了詩意,而這也是他電影與攝影作品的一大特徵。
⠀⠀⠀⠀⠀
最後為已經介紹過的《#羊男的迷宮》延伸小說,奧菲麗亞覺得她的心像是一個空蕩蕩的盒子,裡面只剩下傷痛引發的回聲。最疼愛她的父親死了,母親再婚,而對象正是那個像「狼」一樣的男人。他把嗜血當成本領,把暴戾當作魄力,奧菲麗亞痛恨他,連帶也痛恨狼的孩子 ── 母親肚子裡那個即將出生的「弟弟」。大多時候,奧菲麗亞會逃到童話故事裡,故事往往比大人假裝的世界更真實,而且只有書本會談論大人不希望小孩問的問題:生與死,善與惡,還有生命中其他重要的事。大概因為如此,那一晚當精靈造訪時,奧菲麗亞沒有任何猶豫,就跟著她走入黑夜,走進迷宮,走到「那個東西」的身邊。他有五分像人,五分像羊,藍色的眼睛像偷來的天空碎片,皮膚則像乾裂的樹皮。他是山,是森林,是大地,而有人叫他「羊男」。羊男告訴奧菲麗亞,是月亮生下了她,她是一名公主,而地下王國才是她真正的家。羊男奉國王之命,要為奧菲麗亞開啟回家的大門。然而在那之前,她必須完成三項任務,唯有誠信、勇敢與無邪之人,才能通過試煉。地上的世界讓人心碎,地下的世界傳來聲聲召喚。奧菲麗亞又怎麼會知道,邪惡很少立即現出真面目,起初往往只是一句耳語、一個眼神、一次背叛。
⠀⠀⠀⠀⠀
⠀⠀⠀⠀⠀
⠀⠀⠀⠀⠀
(以上文字部分節錄自出版社書介。)
尼克基里奧斯女友 在 水瓶鯨魚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这世界配不上基努·里维
最近基努·里維斯為了宣傳自己的新片上了一檔深夜脫口秀節目。因為在聊天中談到了宇宙毀滅之類的話題,主持人 Stephen Colbert 出其不意地問了基努·里維斯一個問題:你覺得我們死之後會發生些什麼呢?
這是一個既很難回答又很容易回答的問題。難在它太空洞,很難用一兩句話說清楚。容易在你可以隨便找一些大而化之的話,或者機智調侃把觀眾逗樂製造節目效果,就像大多數脫口秀嘉賓所做的那樣。
而按照大多數人的正常反應,面對這個問題時大概會把重點放在自己身上,想的是自己在死之後會怎麼樣。
但基努·里維斯長吁一口氣,然後用他一貫的認真神態和語氣回答說:
「我知道那些愛我們的人會想念我們。」
在一檔風格輕鬆幽默乃至有點輕浮的脫口秀節目里,沒有人想到會聽到這麼一句無比誠懇掏心掏肺的話。現場觀眾席里有人發出長長的驚嘆,全場沈默片刻繼而爆發出真誠的掌聲。
主持人也一時無語,不住點頭、輕聲贊嘆「哇喔」。氣氛變得有點動人。
聯想到基努·里維斯年輕時曾經經歷過幾次至愛之人的離去而消沈度日了很長一段時間,人生中留下長久難以磨滅的傷痛——
2001年,他當時的女友車禍去世;1993年,他最好的朋友、和他一起主演了《我私人的愛達荷》的瑞凡·菲尼克斯在25歲猝死——
他的那句誠懇回答,就更多了一絲讓人唏噓和憐惜的意味。
這期節目播出後引起轟動,那短短的十幾秒在推特上被反復轉發。
人們再一次止不住地贊嘆基努·里維斯的溫暖善良,贊嘆他有一顆多麼美好的靈魂,贊嘆他是這個喧囂浮躁的世界里如此罕見的一個異數。
很多年來,互聯網上散落著許多關於基努·里維斯的軼事,有數不清的普通人在論壇和社交媒體上講述過自己在生活中和他的偶遇,以及那些偶遇給自己留下的美好印象。
這是一些什麼樣的故事呢?
這是一個二十多年前就成名的一線巨星把自己活成一個平平凡凡的普通人的傳奇。
每一個故事都很相似——
基努·里維斯獨自一人出現在一個個日常生活的場景里,衣著隨便乃至邋遢,搭公交、坐地鐵、騎摩托車,買爆米花、看電影,和路人微笑、寒暄、打招呼,低調、溫和、謙遜,有時還很體貼和善解人意。
有人說,自己曾經在一家獨立書店工作,每週三基努·里維斯都會騎著他的摩托車來買新出的小說和數獨遊戲。每一次,他都會提前20分鐘打電話到店裡,禮貌地請求店員把他要的書先找出來放好。
新西蘭女演員梅蘭妮·林斯基(Melanie Lynskey)講了自己在一個聚會上碰到基努·里維斯的經歷:「內向的我們當時都站在角落里。我們談起了動物,他問我有沒有我的狗狗穿衣服的照片。我還真的有。雖然我和他只有那麼一次簡短的互動,但他看上去有一顆美好的靈魂。」
有人說自己有次坐飛機從舊金山到洛杉磯,同行的乘客里就有基努·里維斯。結果那班飛機因為故障只能迫降在離洛杉磯兩個小時的貝克斯菲爾德(Bakersfield),乘客們需要從那裡再坐車去洛杉磯。基努·里維斯主動擔任了在乘客和機組人員中進行溝通的角色,幫著安排車輛,後來在去洛杉磯的車上還一直在和其他人海闊天空地閒聊。
拿過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的女演員奧克塔維亞·斯賓塞也曾經在電視節目上講過她當年剛到好萊塢發展時發生的一件事。那時她還沒有名氣,有天去試鏡,結果半路車壞了。當時她的車很久沒有洗特別臟,她又穿得破破爛爛,根本沒有人願意停下來幫忙。最後主動過來幫她推車的,正是騎著摩托車經過的基努·里維斯。
在所有的故事里,我最喜歡的是這一個:
「2001年,我在悉尼一家電影院打工,遇到基努·里維斯來買票。當時他應該正好在拍《黑客帝國》。當時我16歲,我對他說我可以給他員工折扣,我的想法是這樣他就需要簽字確認,而我就可以得到他的簽名。結果他拒絕了,說自己不在這裡工作。於是我慌亂地給他按正常票價出了票,暗自為沒有拿到簽名懊惱。
兩分鐘以後他回來了,遞給我一張背面有他簽名的收據說,‘我剛意識到你可能是想要我的簽名,所以我簽在了這裡’。他把手裡的冰淇淋甜筒順手扔在了垃圾桶里,然後就去看電影了。我後來才意識到,他可能根本就不想吃冰淇淋,他只是想找張紙,把簽名送給這個16歲的白痴少年。」
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幾年前就被媒體報道過已經廣為人知的事。比如說2011年,他曾經在紐約地鐵上被人拍到過給一旁背著大包的女孩讓座。
還有2014年9月2日,他又被拍到獨自一人坐在街邊,旁邊還放著一個小蛋糕。當天正好是他的生日,大概那就是他慶祝的方式。當時還有沒認出他的遊客跑過去向他問路。
在那期脫口秀節目播出之後,所有這些故事又被翻了出來。沒有人覺得他是在作秀,因為有太多太多這樣的故事了。
很多人說的一句話是:
「We don’t deserve Keanu Reeves.」
《紐約客》雜誌有篇文章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標題是:
「Keanu Reeves is too good for this world.」
是啊,這個世界配不上基努·里維斯。
三界生死,十丈紅塵,熙熙攘攘,名來利往。精心計劃,苦心經營,撕破臉的吵鬧,奮不顧身的追逐,疲憊焦慮中的前行,想要錦衣玉食,想要揚名立萬,爬更高的高山,去更遠的遠方……大家都活得有點太用力了。
即使是世界之巔的珠穆朗瑪也已經擠滿了人。登山者排起長隊,需要胸貼著胸等上幾個小時才能輪到爬到頂峰拍一張自拍照的機會,有時候還不得不踩著剛剛死去的人的身體才能繼續前行。
這多麼像一個隱喻。
而基努·里維斯似乎像是這一切的反面。
他可以把自己拿到的片酬分給全劇組的工作人員。他可以在街邊和流浪漢一起慶祝生日。他走上銀幕是流光溢彩的巨星,走下銀幕化身做穿著舊衣的路人。
他沈默,低調,溫和,謙遜。他游離在俗世之外,超脫,淡泊,漫不經心,對什麼都無動於衷。
正像他的名字Keanu,在夏威夷語里這個詞的意思是cool breeze over the mountains,「吹過山間的一陣清風」。
我羨慕那些偶遇過基努·里維斯的人們。
當你搭地鐵的時候發現悶熱的車廂里站著他,看電影的時候發現幾排之外破舊的椅子上坐著他,那些值得珍藏的記憶碎片,如同在海邊撿回來放在書架上的貝殼,提醒你曾經看到過一片大海。
https://mp.weixin.qq.com/s/p3axYeTVeZJ4T71gSfcpVg
尼克基里奧斯女友 在 殷琦 monica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生活中的美好小時光☀️
*你的床頭櫃上現在放的是什麼書?
我在讀我最喜歡的其中一位當代作家傑夫·戴爾(Geoff Dyer)的新作《地帶》(Zona)。
這本書的主題聽起來非常無味——關於安德列·塔科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的電影《潛行者》(Stalker)的隨筆——但幸運的是,像戴爾的大部分作品一樣,它其實講述的是作者自己:他的痴迷,他的恐懼,他越來越強烈的(還總是討人歡喜的)瘋狂感。這本書全靠作者的聲音將其撐起,這本身就是一個成就。
*你讀的上一本真正偉大的書是什麼?
我一直很痴迷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的《追憶似水年華》(In Search of Lost Time)。這本小說內涵豐富,兩個忠誠的普魯斯特迷可能因為完全不同的原因而愛上這本書。有的喜歡裡面的晚宴,有的喜歡其中講述的藝術史,有的喜歡書中對嫉妒的描繪,有的則喜歡裡面正值花樣年華的女孩。
而我喜歡的普魯斯特是他作為心理散文家的那一面,他以帕斯卡(Pascal)、拉羅什富科(La Rochefoucauld)和司湯達(Stendhal)等偉大的法國道德家們的那種法醫般的敏銳(加上十足的冷幽默),觀察他筆下人物的動機和情感;我喜歡他這樣的句子:「毫無疑問,生發出愛情的,往往不是一個人的魅力,而是他說的這樣的話:‘不,我今晚沒空。’」
*你最喜歡的文學題材是什麼?有哪種題材裁是讓你有閱讀的快樂,但同時又產生罪惡感的?
我鍾愛散文。
這種題材不像歷史書或者小說那樣有那麼多限定。我頭腦中的散文是自蒙田(Montaigne)一脈相承下來的,以溫暖的、人性化的、隨意的、感人的語調,來處理大量的哲學主題。你會覺得你認識了一個朋友,而不只是一類主題。我喜歡的散文家很多,比如愛默生(Emerson)、梭羅(Thoreau)、維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溫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西里爾·康諾利(Cyril Connolly)、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勞倫斯·韋施勒(Lawrence Weschler)、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亞當·高普尼克(Adam Gopnik)和貝克(Nicholson Baker)。
*你最近有沒有讀到哲學方面的好書?
亞瑟·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的《人生的智慧》(The Wisdom of Life)中愉悅而病態的悲觀主義帶給我很多慰藉。他告訴我們,「我們可以把生命看作是‘虛無’所具有的充滿喜悅安寧中的一段毫無用處、令人不安的插曲。」「也許可以這麼說:‘今天很糟糕,而且以後只會越來越糟,直到最糟糕的事情發生。」
我們的時代有個錯誤的成見,認為讓一個人高興起來的唯一方法是告訴他高興的事。而實際上,告訴他一些誇張的悲哀的事,效果要好得多。
*如果你可以要求美國總統讀一本書,你會選哪本?給英國首相呢?
你們的總統是個複雜的人,他充滿激情、勇氣和雄辯。同時他也是一個勤奮、易怒、務實的法律專家。我偏愛前面那一方面,所以我想在他面前放一些能幫助他產生正確的直覺的書。我會特別讓他關注惠特曼(Whitman)和梭羅,這兩位偉大的美國作家有著坦誠的仁慈、勇氣和自由。至於英國首相,他迫切需要讀一讀約翰·洛克(John Locke)和托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的作品,從歷史的角度去看待憲法問題。
*你孩提時代最喜歡的書有哪些?有沒有特別喜歡的小說人物或者主人公?
我小時候很不喜歡文學,父母們因此不必那麼擔心孩子們不愛讀書。我喜歡的是樂高積木,以及一些實用性的書,比如《核電站內部探秘》(See Inside a Nuclear Power Station)。直到青春期的早期,我才意識到「書」的意義,然後讓我繼續讀下去的是經典著作《麥田裡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
16歲的時候,我有點迷茫——通常是在哲學書架的通道中徘徊,在一種鬱鬱寡歡、戲劇化的狀態𥚃。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點是,Kierkegaard聲稱他只讀「被處死的人寫的作品」。
*在學生時代,哪些書對你的影響最大?
法國散文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對我的影響最大,直到現在他仍以很多方式影響著我。我喜歡他用隱晦的方式談論非常大的主題(像愛、文學的意義、攝影),在形式上很新穎、有獨創性。
他關於攝影的散文《投影描繪器》(Camera Lucida),是高度嚴密而又私人化的散文的典範。如果我沒有讀過他的《戀人絮語》(A Lover’s Discourse),我不可能寫出我的第一本書《關於愛》(On Love)。巴特在形式層面上教給了我勇氣和創新。
*上一本讓你大哭的書是什麼?
在讀朱迪絲·克爾(Judith Kerr)可愛的兒童故事《老虎來喝下午茶》(The Tiger Who Came to Tea)時,我始終被感動得要流下淚來。它講的是一位叫蘇菲(Sophie)的小女孩和她的媽媽在房子喝下午茶的時候,一隻老虎意外出現了。你以為她們會嚇壞了,但實際上她們非常從容地應對這位來客——她們的反應悄悄暗示我們要用達觀的態度和好心情,來應對生活中意想不到的挑戰。
*上一本讓你大笑的書呢?
我一直在讀一本非虛構類的漫畫書,名叫《沙發小說》(Couch Fiction),作者是英國心理分析學家菲利帕·佩里(Phillippa Perry)。這本書是我讀過的最好的心理分析圖書,帶我們探視了一個男人對自己與母親和女友之間的一系列問題的分析,以及他努力解決這些問題的嘗試。裡面的圖畫和對白是瓊科·格拉特(Junko Graat)創作的;這本書有很多地方很有趣,而且總是一語中的,發人深省。
*上一本讓你大怒的書呢?
我在讀喬納森·薩夫蘭·弗埃(Jonathan Safran Foer)精彩的《吃掉動物》(Eating Animals)一書時,對食品行業非常氣憤。這本書如此震撼和感動了我,可是幾年過去了,我卻沒有因自己的義憤難平採取任何行動,而只是站在了正義這一邊,我為此感到迷惑和深深的焦慮。這也令人恐懼地證明,在變化無常的讀者手中,書籍有時完全不起作用。
*你讀過的最好的愛情故事是什麼?
歌德(Goethe)的《少年維特之煩惱》(Sorrows of Young Werther),像是西方愛情故事所有主題的精華。它也是對「不成熟」的一種探究。維特對夏洛特(Charlotte)的愛的基石是他的愛無法得到回報。假設夏洛特答應了他,也許他的愛早已化為烏有了。換句話說,這個愛情故事巧妙地指出了標準的愛情故事,在多大程度上向我們隱藏了成熟的戀情的真實面貌。應該讓年輕人看看這本書,它有一種警示作用。
*你有沒有覺得哪位建築師同時也是非常優秀的作家?你最喜歡的建築類圖書是什麼?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是一位非常出色的作家。他的思想能夠產生那麼大的影響,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的文章很有說服力。他的風格特別清晰、直率、有趣、善辯。他的書配有美麗的插圖和圖片。我推薦《走向新建築》(Towards a New Architecture)這本書。非常遺憾的是,儘管很多建築師在模仿勒·柯布西耶的風格,但是極少有人從他那裡吸取了關於文學和散文風格的正確經驗。
*如果你能與一位作家會面,包括過世的和還活著的,你會選誰?你想從他/她那裡知道什麼?
我想見見約翰·拉斯金(John Ruskin),他對我的影響很大,他對理想社會(在建築和道德方面)的不同尋常的願景不斷地啓發著我。他在世的時候悲傷、孤獨、被迫害、被誤解。我想試試做他的朋友。
*如果你能與一個文學作品中的人物見面,你想見到誰?
普魯斯特筆下的阿爾伯蒂(Albertine),聽起來她不好對付,但是卻讓人受益——在我眼裡,她是一個正派女子,一個假小子,而不是陰陽人。
*在所有的作家中,哪些是你最喜歡的?在同輩作家中呢?
我的人生在很多方面被蒙田、司湯達、弗洛依德和W.H.奧登(W.H. Auden)控制(以及毀滅)著。我經常想起W. G.西博爾德(W. G. Sebald)和雷沙德·卡普欽斯基(Ryszard Kapuscinski)。
當代作家中我喜歡諾曼·梅勒(Norman Mailer),儘管他跟我不是同一代人。他被人遺忘的著作《月之火》(Of a Fire on the Moon)讓我著迷,這本書是關於科技和美國的長篇散文,內容豐富,值得更多人閱讀。在世的作家中,我非常喜歡的有:米蘭·昆德拉、米歇爾·維勒貝克(Michel Houellebecq)、菲利普·羅斯(Philip Roth)和尼克爾森·貝克。
*如果要你給一個年輕人列一個書單,供他/她做好步入成年的準備,你會選哪些書?
我會選西奧多·澤爾丁(Theodore Zeldin)的《情感的歷史》(Intimate History of Humanity),這本美麗的書嘗試把歷史的宏觀主題與個人心靈的需求聯繫起來。我還會推薦恩斯特·岡布里奇(Ernst Gombrich)的《藝術與幻覺》(Art and Illusion),這本書探索的是視覺藝術和心理學。人在青春期會經常產生絕望的情緒,所以我建議他/她讀一些像帕斯卡和喬蘭(Cioran)這樣的悲觀主義者的作品,以獲得慰藉。我特別推薦一本悲傷、辛酸、探索性的小書,名叫《不平靜的墳墓》(The Unquiet Grave),作者是西里爾·康諾利(署的是他的筆名Palinurus)。
*你接下來計劃讀什麼書?
我想讀克里斯·韋爾(Chris Ware)的新書《構築故事》(Building Stories),不幸的是這本書一度脫銷(這是一個極大的疏忽),最近才又有供貨。同時,我覺得道格拉斯·庫普蘭(Douglas Coupland)寫的關於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的最新小書,會給我帶來一段美好時光。
—《紐約時報》 2013年0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