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心境本想等哪個獨處的靜謐夜晚,細細琢磨著寫,還得小心謹慎的寫。
寫的完整了,通透了,
看起來不像為賦新詞強說愁,只是清醒。
可周深的《自己按門鈴自己聽》我循環到出不去,一首歌的逡巡,並非旋律洗腦,而是耽溺意境。想寫點什麼,就把以往的想法拿出來曬曬月光。
那是提到腐爛的,無來由的猙獰與抑鬱。
有一個晚上,我仍跟它們對峙,忽然思索起,我這樣的身子大概活不長,一想到自己活不長這件事,心裡就踏實輕盈多了,心滿意足地闔眼沈睡。
我一心向著死亡。但並不意味我悲觀的活著。
「你很樂觀。」這句話從諮商師口裡說出,矛盾到至今仍是我自己放在心裡隱隱為傲的一件小事。
設想過很多死法,但絕對不會實施,畢竟那是終有一日會迎來的節日,我並不著急。
少時懵懂被拉去諮商,不懂套路,順理的說出自己想過的死法與細節,於是事態一下被拉高警戒,必須通知父親。她轉告我男人有些不可置信,歇斯底里的念叨:怎麼會這樣。
我一對父親感到懊悔和抱歉,二對這種心理諮商既定的步驟與判斷深感不屑與愚昧。
但說起來確實是我的問題。
誰都會對縝密導演終了儀式,卻又信誓旦旦的說著不可能自殺的傢伙感到懷疑。
人生來便是為了死亡,我明白這點,卻不會去質疑人為何生,也不想糾結所謂生的意義。
一輩子開心和幸福的佔比不大,真正使人熱愛生命的是平靜,以及偶爾對藝術產生共鳴的撼動。那麼剩下的那些苦情緒,只要想起來日並不方長,便能釋懷。
這是,我的想法。
絕非偏激的迫切、壯闊的視死如歸。只是風輕的淺見、平淡又悸動的清算著枯萎。 「對待生命,你不妨大膽一點,因為我們始終要失去他。」—尼采
同時也有1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直子的心及其變奏──駱以軍〉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5/02/%E3%80%8C%E7%9B%B4%E5%AD%90%E7%9A%84%E5%BF%83%E3%80%8D%E5%8F%8A%E5%85%B6%E8%AE...
尼采那些殺不死我的 在 康健雜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精選熱文【曾為還母債狂接工作、吐也要演… 逾50歲的她未婚無子,自承「嫁給歌仔戲」】
尼采曾說「凡殺不死我的必使我強大」,這句話套在唐美雲身上並不突兀,那些年為償還母債,狂接了5個工作,有次感冒加上腸胃炎仍趕場演出,甚至下戲後回到飯店病重昏迷,仍堅持完成下一場戲。她也曾腳骨斷裂,仍靠意志力支撐,帶傷演出…
「為了媽媽和這個家,我心甘情願。」她說,回想起來,好多狀況都是靠自己堅定的「意志力」撐過。既然祖師爺賞飯吃,當然得珍惜…⬇️⬇️⬇️閱讀全文
-------------------------------------------
🎁加入康健LINE好友,最新健康資訊不漏接>>https://maac.io/1g5Nl
尼采那些殺不死我的 在 Zen大的時事點評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本屆奧運閉幕式的法國節目部分,除了在太空吹薩克斯風算有梗,其他真的沒有當初日本在里約奧運展現的讓人驚豔~
閉幕典禮上,日本串組各地祭典那段演出,跟日本奧委會主席最後致詞提到,希望不久將來能再見到大家前往東京那段,有感傷到~
對於接受日本文化洗禮,與消費日本產品長大的世代,看著日本政府努力的把奧運辦完,以及這一屆奧運許許多多感人的故事,真的是五味雜陳~
若不是天朝爆發的武漢肺炎,原本東奧是日本向全世界展現軟實力成果的最佳時機(那麼多傑出運動員受日本文化影響,那麼多美麗的人事物風景美食...)。
想到那些原本可能成真的事情,讓人遺憾與不捨。
辦這場註定虧損累累的奧運,浪漫一點來看,似乎又有那麼一點櫻花美學的況味!
或許真的是沒時差,氣候也跟台灣相去不遠,更是台灣人最多選擇旅遊的國家,台灣選手們在日本的表現也許真的像日本學者說的,沒有壓力(根本外掛版地主優勢)。
尼采說的,凡殺不死我的都將使我更加強大!
我相信,這一切的困苦都過去之後,日本會變得更加堅韌強大且受人愛戴。
感謝日本,在如此艱難的時刻,依然展現了韌性,將東奧順利完成,雖然兩周後還有帕奧,但我相信,日本可以撐過去的,一切都會好轉的,我也會記得這一年夏天發生的許許多多感動人心,讓人振奮的時刻!
謝謝日本接待了全世界,順利完成奧運,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謝謝你們創造了許多人人士的美好回憶。
希望疫情趕快過去,才能去日本報復性消費,畢竟台灣打的AZ裡面有好多都是日本慷慨餽贈(日本現在也開放四十歲以上打AZ了)...
https://zen1976.com/olympics-tokyo/
尼采那些殺不死我的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直子的心及其變奏──駱以軍〉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5/02/%E3%80%8C%E7%9B%B4%E5%AD%90%E7%9A%84%E5%BF%83%E3%80%8D%E5%8F%8A%E5%85%B6%E8%AE%8A%E5%A5%8F%E2%94%80%E2%94%80%E9%A7%B1%E4%BB%A5%E8%BB%8D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駱以軍 #小說 #推薦書
─────
小說的深層結構是什麼?為何駱以軍總喜歡把幾個不相干的故事「擠」在一起寫?
上一集我們討論了駱以軍的〈降生十二星座〉,敘事者「我」進入酒吧「滿妹的店」,破解了一款老遊戲「道路十六」裡奇怪的程式設計錯誤。
他進入一格空白迷宮當中,卻也意外闖入幕後一段糾纏私密的情事。那是兩位先後自殺的遊戲程式設計師(木漉、渡邊)和一個女人(直子)之間的三角戀情。
這格空白被取了一個叫做「直子之心」的暱稱,而空格內部卻沒有任何迷宮和道路,只留下兩行字。小說這樣寫:
直子:這一切只是玩笑罷了。木漉。
直子:我不是一個開玩笑的人。我愛你。渡邊。
「直子的心」。艱難地千方百計的進入,各種路線和策略。結果只是兩句話。
沒有缺口。無法進入──人終究是孤獨的。
透過單薄的兩行字以及電動遊戲畫面冰涼冷光的視覺意象,駱以軍的書寫如此淒涼蕭索。
那「希望得知謎底」的巨大盼望,以及盼望的落空(對,你終究不會明白那熾熱又寂寞的,愛的真相是什麼),較諸其間愛情之熾熱,幾乎更令人震懾。
而同樣在此篇〈降生十二星座〉裡的其他故事,
包括「滿妹的店」、「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小學同學鄭憶英事件」以及「十二星座」的設計,都有著類似的道理。
舉例,「滿妹的店」的故事也是如此──經營酒吧的女老闆為何有著「滿妹」這個綽號?因為她「命裡帶滿」。
什麼叫做「命裡帶滿」呢?因為她原來是個空姐,每次一上機值勤,只要是她值勤的班機,班班客滿。
客滿時的服務是最累人的了;可憐的滿妹因此遭到排擠,因為沒人想跟她一起飛,所有的其他空姐同事,都想盡辦法調班,不要跟她一起值勤。
命裡帶滿的滿妹束手無策,只好辭職不幹了,轉行開了間酒吧──
這倒是棒極了,因為自從酒吧開張,生意好得不得了,「天天客滿」。
這聽來只是個好玩的小細節,但事實上卻與小說主題直接相關──
厲害的小說家總能在看似不相干的細節中隱喻著對生命最深沉的扣問──是啊,滿妹「命裡帶滿」,但為什麼她命裡帶滿呢?為什麼就是她呢?
你能知道最後的道理嗎?在這些故事中,駱以軍往往拋出待解的謎題與懸念,卻又遲遲無法給出解答。
你知道那最後的核心就被放在「直子的心」裡面,但卻無法明白那就竟是什麼。
何以滿妹「命裡帶滿」?原因不明。
星體們何以遵循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何以這世界上有「萬有引力」這種東西?原因不明。
曾於泳池中偽裝死亡、狎玩死亡於掌中,對死亡如此輕蔑的的小學同學鄭憶英,何以終究在多年後竟自殺而死?原因不明。
雙魚座很浪漫嗎?對的。那為什麼雙魚座就很浪漫呢?不知道。
處女座很龜毛嗎?對的。那為什麼處女座就很龜毛呢?不知道。
彷彿一切世事皆不可解,而生命最後的真相只能指向類似小說結尾這樣的蒼涼:
突然想起這許多進進出出我底星座圖的人們。我記得他們所屬的星座並且嫻熟於那些星座的節奏和好惡,但我完全無法理解那像一大箱倒翻的傀儡木偶箱後面的動機是什麼......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GJTHAeY20uY/hqdefault.jpg)
尼采那些殺不死我的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艾莉絲‧孟若作品
https://rebrand.ly/d93a7
☞伊格言作品
https://rebrand.ly/rg2brg
─────
☞〈與上帝討價還價的後果──艾莉絲‧孟若〈柱和樑〉〉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3/07/%E8%88%87%E4%B8%8A%E5%B8%9D%E8%A8%8E%E5%83%B9%E9%82%84%E5%83%B9%E7%9A%84%E5%BE%8C%E6%9E%9C%E2%94%80%E2%94%80%E8%89%BE%E8%8E%89%E7%B5%B2%E2%80%A7%E5%AD%9F%E8%8B%A5%E3%80%88%E6%9F%B1%E5%92%8C%E6%A8%91%E3%80%89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孟若 #小說 #諾貝爾文學獎
────
上一集我們談到,羅娜把堂姊玻莉留在家裡,一家四口出門家庭旅行;
旅途回程中,羅娜一路提心吊膽,始終擔心玻莉將自己吊死在後院裡。
隨著關鍵時刻逼近,答案即將揭曉,恐懼與歉疚在羅娜心中翻騰,
驅使她在心中展開和上帝的協商,一場討價還價,一個「沒有信仰的人的投機禱告」。
羅娜心想:該拿什麼來換呢?
小孩嗎?她的老公布壬登?
還是,她自己?但她隨即又領悟,對了,
「也許在這樣一種情況,由不得你選擇。由不得你設條件。碰見時就會知道了。你必須答應兌現承諾,在無知於是什麼的情況下。」
結果羅娜好容易捱到到了家,撞見的居然是來諾和玻莉的邂逅──
對,玻莉沒自殺;
而且來諾意外來訪(對,就是那個正和羅娜精神出軌的秘密情人來諾),
遇見了獨守家中的玻莉。他們正彼此調笑,
看來如此愉快,情事正在醞釀,幸福彷彿唾手可得。
羅娜突然恍然大悟:
對啊,那就是,那就是上帝自她懷中取去的代價啊!
代價就是她和來諾之間的小祕密,隱密而終未實現的純真之戀。
所以從此以後,伴隨著她對先生布壬登的微小不滿,
她將徹底沉落入婚姻生活的墓穴,深埋其中;
她的美貌將再無用處,不會再有韻事,不會再有追求,不會再有戀曲或任何戀曲之暗示。
而她如此年輕;
在未來,在她的美貌與青春逐日凋萎的漫長時日裡,不會再有任何事發生。
那將是她的冀盼,她的失落,
她的幸福與不幸福,她向上帝討價還價的最終結算。
然後她聽見她的女兒(四歲的伊莉莎白)的聲音,隔著窗戶,隔著庭院──
彷彿隔著他們長日漫漫的後半輩子傳過來。艾莉絲‧孟若這樣寫:
伊莉莎白又叫了:「媽咪。來。」然後其他人也叫──布壬登和玻莉和來諾,一個接一個,叫她,取笑她。
媽咪。
媽咪。
來這裡。
這發生在很久以前。在北溫哥華,他們住在柱樑式房子裡。那時她才二十四歲,對討價還價還是新手。
對,週日下午,天光晴好;
她如此年輕,風華正茂,
然而她的一生居然已經結束。伊格言如此分析:
這收尾極端恐怖:許多年後──「這發生在很久以前」,
作者孟若將時空突然擲向一遙遠而無可逆反之未來,若無其事地暗示時間已過了很久;
「那時她才二十四歲」──
也許,她現在已六十四歲,或七十四歲,或八十四歲,
數十年光陰飛逝,沉重至幾乎若無其事;
「這發生在很久以前」,就那麼一句話一個句點嘎然而止,
無解釋,無延伸,這是真正的舉重若輕。
許多年後,當不再年輕的羅娜回想起這一切,
當我們終於領悟我們當年對討價還價還是新手;一切已然太遲。
這是〈柱和樑〉,孟若老太太的時空技術。
這突如其來的時空切換讓我們瞬間對一輩子裡和上帝的討價還價進行了結算。
事實上,也唯有把時空尺度拉大,
才能真正對一個人的生命進行結算,不是嗎?
放棄一輩子所有的風流韻事,你感覺如何?
你覺得可惜嗎?但有穩當可靠的家庭生活不好嗎?
那算是幸福還是不幸呢?
那其實既幸福又不幸福,對吧?
然後伊格言說,他額外想到的是,
孟若老太太會不會對自己的生命進行結算呢?他這樣寫:
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莉絲‧孟若出生於1931年,幾乎一輩子生活在加拿大南安大略小鎮。
六十年來她維持著規律的寫作生活,日復一日。
她或許不是具有狂野爆發力或想像力的那型,她過得與她筆下那些小人物們的凡常哀喜並無二致。
但她知道生命的祕密就在其中,喜悅與悲傷,快樂與無奈,滿足與遺憾;那是常態。
在生命的長流中,或許即便是諾貝爾獎皆如此輕盈,輕得不值一提,
幾乎沒頭沒腦像個隨機事件。
或許孟若老太太在年輕時也曾試圖和上帝討價還價過──
我想至少在當時,上帝不曾允諾她什麼,或即使有也拒絕透露。
她不會知道。
那時,她對討價還價也還是個新手。
我們每個人都是。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scI9V7BXm0U/hqdefault.jpg)
尼采那些殺不死我的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艾莉絲‧孟若作品
https://rebrand.ly/d93a7
☞伊格言作品
https://rebrand.ly/rg2brg
─────
☞〈與上帝討價還價的後果──艾莉絲‧孟若〈柱和樑〉〉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3/07/%E8%88%87%E4%B8%8A%E5%B8%9D%E8%A8%8E%E5%83%B9%E9%82%84%E5%83%B9%E7%9A%84%E5%BE%8C%E6%9E%9C%E2%94%80%E2%94%80%E8%89%BE%E8%8E%89%E7%B5%B2%E2%80%A7%E5%AD%9F%E8%8B%A5%E3%80%88%E6%9F%B1%E5%92%8C%E6%A8%91%E3%80%89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孟若 #小說 #諾貝爾文學獎
────
上一集我們談到了故事中,年輕人妻羅娜與丈夫的學生來諾,兩人間產生了曖昧情愫。
他們的雙人探戈正踩在紅線上,猶疑地,正要踏出下一步。今天我們繼續來看羅娜的故事。
正當羅娜陷入與來諾曖昧的隱密心事,家中卻來了個不速之客──
堂姊玻莉出現了。
玻莉沒比羅娜大幾歲,但從小就沒了母親的羅娜其實根本就是被玻莉帶大的。
對於羅娜而言,那是個亦母亦姊的存在。
玻莉來找羅娜,帶了個行李箱,就此住下,似乎沒有要走的意思。
羅娜大概猜得到怎麼回事:
她自己出身底層,父親和母親現在都過得不好;
而玻莉的境況也不遑多讓。
她是走投無路才投奔到羅娜這兒來的。
因為親族們總認為羅娜過得比他們好些──她嫁得好。
藉由美貌與婚姻,她兵不血刃地實現了自己的階級流動。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羅娜在這個家能有多少自由呢?
她畢竟不是一家之主。她能夠自作主張讓玻莉賴著這個家不走嗎?
就算她很願意,老公布壬登也不會同意吧?
所以羅娜和玻莉狠很吵了一架。
不巧的是,就在玻莉為此崩潰大哭之後,羅娜和布壬登一家四口出門進行了一趟家庭小旅行。
他們將玻莉獨自一人留在家裡──
這使得羅娜在整整兩天一夜的度假行程中一直提心吊膽。
她相信自己的直覺;
直覺是,當他們到家時,將會看見玻莉將自己吊死在後院裡──
為了玻莉自己無解的困境,也為了控訴羅娜的無能為力。
於是整個漫長的回程,焦慮不已的羅娜在心中持續看見玻莉在門後上吊的幻象。
隨著關鍵時刻逼近(他們就要回到家裡了),恐懼與歉疚在羅娜心中翻騰。
她終於受不了了,在心中展開和上帝的協商,
一場討價還價,一個「沒有信仰的人的投機禱告」──
如果,如果能讓玻莉一切平安,她願意拿什麼去換?
作者孟若這樣描寫羅娜的內心掙扎:
不能是小孩。她一把抓住那想法丟掉,好似把孩子們從火裡抓出來。不能是布壬登,為了相反的理由。她不夠愛他。可以說她愛他,到某一程度,而她要他愛她,然而和她的愛平行有點恨的微鳴,幾乎總是在那裡。因此以他來討價應該受譴責──也沒有用。
她自己?她的容貌?她的健康?她想到也許她的取徑不對。在這樣一種情況,可能由不得你選擇。由不得你設條件。你碰見時就會知道了。你必須答應兌現承諾,在無知於是什麼的情況下。答應。
可是和孩子們無關。
伊格言說,我們或許都做過類似的事吧?
向神許願。求神應允。和神討價還價。
或者,這根本也稱不上「討價還價」,而僅僅只是交付自己的一些什麼──
向神示弱,向神表達自己獻祭的意圖。
向命運臣服。誠心誠意。
美麗的羅娜心中千迴百轉;
在此,她的恐懼重合疊上了童年時期,那寒冷雪天裡,對廣播劇裡小人物們的擔憂──
同時也是對命運的擔憂。這是同一主題的再次顯現......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qea6qkDutQg/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