咦?#我的狗狗好像尿不出來?牠怎麼了!?
牛奶(化名)是一隻快要16歲的未結紮貴賓犬,牠的爸爸媽媽近日來因工作繁忙,所以都是牛奶的阿媽在照顧牠。
這一天,阿媽發現牛奶不吃不喝,而且沒有辦法正常排尿。阿媽立刻先帶牠去家附近的動物醫院就診,醫師判斷牠有尿路阻塞的可能,建議需立刻轉診做進一步處理。牛奶的爸媽非常焦急,立刻安排了轉診的動作,在傍晚到達本院。
牛奶到院時,後腹部鼓漲,觸診時有疼痛感,擠壓膀胱,會有尿液滲出,但是尿柱不順。直腸觸診攝護腺,發現攝護腺腫大,可能因未結育引起。緊急上好靜脈留置針後,接血進行檢驗,由血液學檢查發現,白血球總數為2萬8(正常為1萬6以內),尿素氮(BUN)指數已超標,為156mg/dL(正常要小於25),而肌酸酐(CREA)為2.1(正常為1.4)。放射線檢查可見尿道及膀胱有大量結石,先進行超音波膀胱穿刺將尿液抽出釋放膀胱壓力。便立即安排導尿及膀胱鏡結石取出。
病患在導尿期間,可能因脫水導致循環不良,血壓及血氧均偏低,隨時有休克之狀態,施打強心及升壓藥後,病患逐漸穩定,便立即轉至微創手術室進行膀胱鏡結石取出。尤於合併攝護腺腫大,在麻醉穩定下,便一併進行公狗睪丸移除術。
病患於術後仍需安裝導尿管,因爲仍有尿毒過高及尿崩之狀態,需嚴格監控尿量。
—
下泌尿道疾病泛指膀胱與尿道的疾病,通常會引起排尿困難、頻尿、尿痛、血尿或尿失禁,如果是膀胱破裂,更會引起全身性的疾病,例如厭食、嘔吐、下痢等臨床症狀。當狗狗出現這些症狀,請立刻就醫檢查及治療。
而牛奶的排尿不順,最明顯的主因是膀胱結石。結石種類有很多種,發生率最高的為草酸鈣結石與磷酸銨鎂結石。
#草酸鈣結石
可再區分為單水草酸鈣與雙水草酸鈣,在放射線攝影下通常為多結石影像,結石形狀不一,引起草酸鈣結石的原因不是因為細菌感染,但是結石的存在會影響膀胱的免疫系統,造成二次性的細菌感染,母犬比公犬更容易受到感染。近年來的統計結果,發生草酸鈣結石佔所有結石的比率約為41%,公犬發生的比率約為70%,高於母犬的30%,而且特定品種更容易發生草酸鈣結石,如西施、博美、拉薩犬、迷你雪納瑞、約克夏梗、比雄犬、迷你貴賓犬與吉娃娃等;排尿量少的犬也較容易發生草酸鈣結石。尿液中含有高鈣或高草酸濃度的狗,容易產生草酸鈣結石,引起高鈣尿的原因為1.鈣的吸收增加,2.腎臟排除鈣離子,3.骨骼釋出鈣離子。而高草酸尿通常是因為飲食中的養分,藉由肝臟代謝後產生草酸根,經由腎臟過濾後釋放至尿中。
#磷酸銨鎂結石
又稱為感染性結石,是尿路感染了urease的有機體後,引起結石的產生,放射線下的影像為光滑、面體或錐體的影像。近年來統計結果,發生磷酸銨鎂結石佔所有結石的比率約為40%,母犬發生的比率約為71-85%,高於公犬的15-29%,特定的品種如西施、迷你雪納瑞、迷你貴賓、可卡等,較易發生。
發生磷酸銨鎂結石的病犬都有下泌尿道感染的問題,通常為葡萄球菌的感染,假單孢菌、克雷伯氏菌與棒狀桿菌的感染也會發生磷酸銨鎂結石。
#攝護腺肥大
關於節育對動物的優點跟缺點,在獸醫學一直都有相關論述。而近幾年更針對什麼物種甚至什麼時機點節育也有相關研究。以母貓來說,有研究指出,在第一次發情前就進行母貓絕育的,可預防惡性乳房腫瘤達9成以上。但是以大型犬來說,其關節生長需要有荷爾蒙的協助,且生長板關閉時間可達24-36個月才逐漸關閉。若一歲前過早節育,可能會影響骨關節之發育。
而以臺灣的動保法之修改,是在2015年才改成飼養寵物犬貓之民眾,若非合格之繁殖者,或沒有健康因素,則需全面節育。此一法令頒布是為了避免民眾之私自繁殖,或是棄養寵物,造成流浪後在野外繁殖。而在民國97年以前出生的犬貓在此法令公布時,距今至少都11歲以上的老年動物,因此,在節育的時刻,更要因為其身體因素而有所考量,以臺北市而言,對老年動物的結育,則有其通融處,可請獸醫師評估後,若麻醉風險甚高,則可提出申請報備。
以牛奶的情況,其家人能立即給與其醫療照顧,若是因疾病需求,當然可順道一併進行節育手術。至於同樣有老齡犬貓的飼主,若寵物在獸醫評估下,是可麻醉進行手術的,對於母畜的子宮蓄膿,公狗攝護腺腫大或膿瘍,的確有預防之處。
不論如何,當一個負責的飼主,提供寵物良好的照顧是最基本的事。感謝牛奶的家人願意分享牠這次生病的經歷,希望牠能克服急性腎臟損傷,早日回家與家人團聚。
#定期為老年寵物健檢
#除了血液檢查也要加上影像學檢查
尿量少 的原因 在 女王i健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子癇前症 #有辦法預防嗎? #聽聽醫師怎麼說】
#我發表在8月號嬰兒與母親的文章 #歡迎分享轉貼
諮詢/東元綜合醫院婦產部主任 田明訓
《大家常聽到的「妊娠毒血症」,其實就是「子癇前症」,即妊娠高血壓+全身性水腫+蛋白尿。千萬不可輕忽它,因為視其嚴重性對孕婦及胎兒都有輕重不一的影響,嚴重時甚至有致命危機!那麼該如何妥善面對?有預防的方法嗎?》
#什麼是子癇前症?
東元綜合醫院婦產部主任田明訓醫師說明,「子癇前症」就是發生在孕婦身上的高血壓,俗稱「妊娠毒血症」,在大陸又稱為「先兆子癇」,是妊娠高血壓的一種,多半發生在懷孕20週之後,除了高血壓之外,並會出現蛋白尿、全身性水腫等症狀。子癇前症的發生率約2~5%。
子癇前症的診斷必須包括:發生在妊娠20週以後的血壓上升(兩次血壓測量間隔6小時以上,收縮壓≧140mmHg、舒張壓≧90mmHg;或是相較於懷孕之前,收縮壓升高≧30mmHg、舒張壓升高≧15mmHg),同時有全身性水腫及蛋白尿(24小時的尿蛋白質超過300mg)。
嚴重型子癇前症的診斷包括:血壓大於160/110 mmHg、24小時蛋白尿大於5公克、24小時尿量少於400 cc、腦部或視覺異常、肺水腫、上腹痛、肝功能異常、血小板減少等。
#子癇前症的發生原因
田明訓主任表示,子癇前症的原因一直是個謎。以往認為可能是懷孕時胎盤釋出毒素於血液中,破壞全身血管及器官,引起種種的症狀,因此稱為妊娠毒血症。西元前5世紀,希波克拉底被認為是第一位描述妊娠毒血症的醫師。
現在仍認為子癇前症可能是胎盤所造成,但原因與以往不同。田明訓主任指出,胎盤負責在整個孕期中滋養胎兒,胎盤中新生的血管會發育而且持續發展,以有效地運送血液給胎兒。在子癇前症的孕婦身上,這些新生血管似乎沒有正常發育,它們比正常的血管還要狹窄,因此限制了血液的流量;隨著懷孕週數增加,胎兒無法獲得充足的血液,因此母體血壓增高,來增加胎兒的血液供給,進而造成後續的一連串影響。
#子癇前症會出現哪些症狀?
田明訓主任提醒,子癇前症發展初期通常是無法察覺的,若有症狀,一開始都是血壓上升,尤其是舒張壓上升,蛋白質在腎絲球的濾過增加,蛋白尿開始出現。若血壓忽然上升得很高,孕婦可能會有頭暈、後頸僵硬的不適感。
由於血壓升高,血管壁通透性改變,使得過多的水份滯留在組織中,造成全身性水腫,尤其臉部、手部的水腫最為明顯。子癇前症的孕婦也可能出現凝血功能障礙、肝功能異常、視網膜剝離、心血管功能異常、腎衰竭、肺水腫、腦出血、產後大出血等現象,並可能造成胎兒早產、胎兒發展遲緩、羊水過少、胎盤早期剝離,甚至胎死腹中。
要特別注意的是,子癇前症可能突然惡化,嚴重則危及孕婦和胎兒的生命,這時候會出現的症狀可能包括:嚴重頭痛、視力模糊、右上腹部疼痛、嚴重的噁心或嘔吐、尿量減少、呼吸急促、呼吸困難、體重突然增加很多、甚至出現抽搐現象,此時須立即就醫。
「子癇症」則是全身劇烈抽搐痙攣,在懷孕的過程中、產程中、甚至產褥期(一般為產後6週)都有可能發生。
#哪些孕婦是子癇前症的高風險群?
田明訓主任指出,包括:過去曾罹患子癇前症、第一次懷孕、年紀35歲以上、肥胖、多胞胎懷孕、懷孕的時間間隔超過10年、家族有子癇前症病史,以及懷孕前就有慢性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紅斑性狼瘡、抗磷脂質症候群等疾病的孕婦。根據2015年《美國生理學期刊》的研究指出,多胞胎孕婦比一般孕婦患子癇前症的機率高3.6倍,肥胖則是高2.4倍。
#子癇前症的治療方式
如果初期子癇前症的情況還不是太嚴重,通常以多休息、維持清淡飲食的方式加以監控即可,有時也可能需要服用降血壓藥物來控制血壓。但若症狀惡化就必須入院觀察、接受治療,施打硫酸鎂預防痙攣。由於子癇前症是因為懷孕而引起,因此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生產。
#早期篩檢可有效預防子癇前症的發生
田明訓主任建議,在懷孕第一孕期(11~13週),包括基本病史及資料、血壓、子宮動脈血流阻力、特定血清檢驗(PlGF和PAPP-A)等,根據這些資料可計算出「早發型子癇前症」的風險值。若是只抽血篩檢,篩檢率約76~80%,如果搭配上超音波子宮動脈血流阻力,則此篩檢對早發型子癇前症的檢出率可達到91%。
目前預防子癇前症的方法是在懷孕16週之前開始使用低劑量阿斯匹靈,可以減少80%以上早發性子癇前症的發生,並且減少子宮內胎兒生長遲滯及胎兒死亡率。
根據2013年的最新研究發現,子癇前症篩檢若屬早發型高風險族群,在16週之後接受治療可以減少20%早發型子癇前症的發生;但如果把治療提早至12~16週,研究顯示可以減少80%以上早發型子癇前症,減少60%子宮內胎兒生長遲滯或胎兒過小。可見早期的篩檢可有效降低早發型子癇前症及併發症的發生機率。
尿量少 的原因 在 瀚克寶寶副食品廚房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幼童止腹瀉?擺脫2大迷思
小孩感染輪狀病毒,往往腹瀉不停,家長看到寶寶一直拉肚子,便以雞湯加奶粉餵食小孩,或增加奶粉濃度,希望多補充營養,但營養師提醒,這樣做不僅會加重腹瀉症狀,更容易導致小孩脫水嚴重,千萬不可輕忽。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營養師洪若樸指出,兒童腹瀉的原因很多,除了少部分是非傳染性原因引起之外,其他絕大部分都是由傳染性(病毒或細菌)病原所造成。
幼兒腹瀉飲食 宜清淡少甜食
輪狀病毒造成的腸炎,往往在入冬後流行,建議暫時禁止牛奶或含乳糖成份的食品,以清淡飲食或是用「少量多餐」方式,包括少油膩、少甜的食物或飲料,緩解腹瀉症狀。特別是腹瀉會影響嬰幼兒腸道障壁(黏膜)功能喪失或降低,使消化吸收失調,加速腸孺動,增加腹瀉次數,讓嬰幼童感覺不適。
【營養師建議】:針對幼兒腹瀉,不要給予富含纖維質高的蔬水果,如菠蘿、白菜、辣椒、韭菜、紅薯等。建議適量補充蘋果,蘋果含果膠(pectin)具收斂作用,有助於緩解腹瀉。
幼兒嚴重腹瀉 尿少容易脫水
洪若樸營養師指出,冬季是嬰幼兒最容易病毒感染的季節,臨床表徵主要持續高燒、咳嗽、嘔吐,伴隨著腹瀉;很容易流失大量液體引起脫水,甚至加重病情,不容小覷。
嚴重脫水會危及嬰幼兒生命,臨床輕度脫水症狀呈現煩躁、愛哭、口渴,哭時眼淚減少,尿量少;中重度脫水,嬰幼兒則精神差、煩躁不安、嗜睡;重者出現昏迷、四肢無力,甚至尿量明顯減少或無尿。
【嬰幼童腹瀉 常見2大迷思】
迷思1:幼童腹瀉飲食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
洪若樸營養師強調,面對孩子腹瀉,家長常會暫停餵食牛奶或食物,但要注意禁食可能造成的脫水問題,也因此,照顧上最重要就是電解質的補充,嚴重脫水則施以點滴注射。
談到電解質,應避免以運動飲料為嬰幼兒補充電解質,因為運動飲料含約10%的蔗糖,過多的糖類因高滲透壓加重腹瀉,若以稀釋方式飲用,則影響電解質的濃度過低,無法達到補充足夠電解質的效果,必要時依醫師處方補充電解水。
迷思2:補充營養,如何避免「水中毒」?
嬰幼童腹瀉在缺少水分的情況下,若家長只單純以水份補充,小心有「水中毒」的危機;水中毒是指在大量補充水分的同時,沒有同時給予鹽分補充,此時血液中的鹽分被大量稀釋後,導致細胞內外的電解質濃度不平衡,而造成「低血鈉症」,即俗稱的「水中毒」。
對於使用配方奶的嬰幼兒,建議暫以無乳糖奶粉替代(稀釋濃度),而哺餵母乳者有助於增強嬰兒抵抗力;若是幼童腹瀉引起輕度脫水,可以在家中治療,建議暫時不提供牛奶,最好補充含有鹽的米湯,可以預防脫水。此外,也可配點去油的瘦肉(牛肉精)、肉鬆、魚肉或蛋,作為蛋白質來源,以彌補腹瀉營養的不足。
【營養師小建議】:
洪若樸營養師表示,預防嬰幼童病毒感染腹瀉,居家要做好飲食清潔衛生,並養成飯前、廁後,使用肥皂和流動水洗手的好習慣。以及保持室內良好的空氣流通,減少病毒感染的機會。托幼機構若發現患兒要及時隔離治療,患兒用過的衣被、玩具要嚴格的清洗消毒,以防止交互傳染。
作者: 華人健康網 記者張世傑/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