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LA系列專欄
#10大職人疫情新生活
【第七章 蔡姍吟】
#留一個空間給自己_蔡姍吟
和樂台灣商品部副總經理蔡姍吟(Edith),2009年加入特力集團,從寢具衛浴等商品採購開始,負責過自營商品開發、主題企劃等,到今年邁入第十二年。她選擇商品眼光精準,善用聯名授權、洽談不同領域的合約,從迪士尼聯名商品到近日引起搶購風潮的寶可夢聯名商品,以及HOLA首度與嵜本吐司聯名推出限定口味「嵜本極蜜柑橘生吐司」,都是她的手筆。
對居家市場極度熱愛及投入,打造和樂品牌的商品策略定位,引領HOLA成為居家生活美學領導品牌。Edith是少數能集商品開發及採購於一身的人,被形容為和樂品牌的靈魂。不但擅長產品領域,還能精準判斷市場趨勢走向,說服老闆打造賣場特色,替消費者的生活品質把關。
因為對喜好的事物熱情專注,因此在工作崗位上衝勁十足,但私底下的她很宅,喜歡待在家裡,過過自己的小生活。這個左右腦都用得很好的女子,怎麼打造她的居家環境?
Q:被問到寢具怎麼選時,通常給什麼建議?
走進和樂的寢具區,經常陷入選擇困難,天絲柔滑,棉質純厚,到底哪個適合自己?Edith答的很妙,「大多人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只是不會描述;但很有趣的是,對於自己不喜歡的卻很清楚。」因此她會抽絲剝繭、找出對方的愛好。例如,不喜歡觸感太厚重的,可能喜歡天絲;不喜歡太素也不要太花的,就找同色系略帶變化的幾何圖形;想要躺下去像睡在飯店裡的,就選高紗數的純棉。
談到寢具,Edith的眼神專注而熱烈,像在談一位摯友。對寢具的形容詞既精準又好懂,因為她很用功,每當有新的材質問市,就會和廠商進行分析研究,了解特性,便於和消費者溝通,幫消費者解決痛點並找到適合的品項,她總會笑得很開心。
|職人選物|
孟斐斯1000織紗埃及棉床組 https://bit.ly/2WQwAMi
尊爵奢華埃及棉加大毛巾 https://bit.ly/3n0ojQG
Q:後疫情時代在家時間越來越長,在家工作時如何讓自己很舒服?
說話很輕柔的Edith講了一個很有趣的詞,「職居合一」。在家上班的時間越來越多,工作和的居住環境將越來越難區隔,但你還是需要有些「儀式感」,因此她喜歡用味道來區隔空間。Edith的客廳放了較厚的木質味擴香,房間的擴香味道則淡一點,「這些味道能給我安全感。」冬天她喜歡點精油爉燭,兼具光線和溫度,讓室內氛圍更溫暖。織品噴霧則是近年流行的新玩意兒,她笑說,睡前噴在枕頭床單上,在香味中入睡,是種很幸福的感覺。
盆栽也是轉換心情的好方式,放一盆在書桌案頭,即便在家穿著睡衣,這片綠意盎然可以提醒自己「上工了」。同樣的意思,公司的辦公桌前也能放個好養的盆栽,看見綠色的符號,就知道要為自己好好打拼。
|職人選物|
丹麥SKANDINAVISK室內擴香 https://bit.ly/3nFo25M
盆栽植物系列 https://bit.ly/3kykL6l
Q:如何留一個空間給自己,打造出屬於自己的角落?
Edith的家裡簡簡單單,東西不多,色系清爽,牆面或開放式廚房,都有一種刻意留白的感覺。唯有靠窗那面牆的層架上,放了一些有「E」字的飾品,在簡單的空間中,捎上一些溫度。因為英文名開頭是「E」,因此喜歡買相關元素的擺飾,朋友也會送相關的小東西。架上還有一個像電視般的APPLE老電腦,是媽媽送她的第一台電腦,很有紀念性。這是家中她最喜歡的角落。
「人是很需要『Me time』的,需要有一個專屬於自己的位置。」和父母住、和另一半共用臥室,在家中要怎麼擁有自己的空間?Edith說,只要一個小角落,放上自己最有感的東西,像是房間靠窗處放張單人椅和小邊桌;或是在浴室放喜歡味道的沐浴乳,洗澡的時候,也是你的Me time。在這一隅框景、這些時刻,你只是你自己,不是別人的女兒、老婆、或媽媽。
你也準備對自己好一點了嗎?
|職人選物|
瑞典EIGHTMOOD居家商品 https://bit.ly/3tdrq8T
丹麥Bitz陶瓷餐具 https://bit.ly/3n6IX1g
後記:
訪談之前,Edith說自己既不擅表達又很無趣,但原定四十分鐘的訪談,居然聊了一個多小時而欲罷不能,因為她對居家小細節實在懂得太多,而且語句中有很多溫暖家庭的畫面,似乎時時刻刻在幫別人想著,如何打造一個幸福的空間,讓人可以在裡面安靜的喘口氣。
工作上衝衝衝,私底下卻反差很大,窩在家裡的沙發上就能渡過一整天。小編最喜歡她在訪談中說:每個人都需要Me time。其實有個空間讓自己靜下心反思沈澱,人的質感就會慢慢養成。Edith對工作認真,對生活從心,她在自己的生活領域打造一方天地,好好善待自己。
#名人專訪
#蔡姍吟
#質感選物推薦
📸Photo credit: #余惟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3萬的網紅暗網仔出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dw_kid12/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deepwebkid/?modal=admin_todo_tour 訂閱: https://www.youtube.com/chann...
居住環境形容詞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避不開的一本書,一些事】
Cathy Park Hong《Minor Feelings》
也不是說有意避開,就是知道了很久,沒拿起這書來讀。本書在2020年初出版,作者是一位美國韓裔著名詩人,這是她的第一本非詩集/非小說作品,書的副題是"A reckoning on race and the Asian condition":「種族和亞裔處境的反思」,隨著全球疫情後出現的反華情緒,和特別在美國發生襲擊亞裔人士個案數目大幅上升,令亞裔美國人身分認同成為熱門話題,而這書在今年初推出了 paperback,過去只讀沉悶的政經書籍的我,本來近期集中睇小說,但 Hong 的這書,再也避不開。
本書名列去年多個年終書評十大名單中,只不過是短短二百多頁、七篇文章,有什麼特別?作者以自己第二代韓裔美國人的身分和個人經歷,包括自己和一些認識或不認識的人的故事,探討了種族、結構性種族歧視,和在白人社會主導下成長的影響等題目,也因為她是詩人和藝術家,特別討論了小時學習英文為第二語言,從而讓她對這語言有更敏感了體會和應用,和一些在藝術社群中亞裔面對的問題。
Hong 成長家庭環境中上,住在白人居住地區,甚至家有私家泳池,但不忘提醒讀者小時候住在洛杉磯Koreatown的「基層」地區,不過在1992年當地發生的黑人與韓裔種族衝突前,父親生意有成,已經搬走。與我之前介紹美國越南裔詩人/作家 Ocean Vuong 不同的,是後者以難民身分移居美國,在單親家庭中長大,一直貧苦地工讀,Hong 讀的是私立大學,但二人對英文為第二語言的體會,在他們作品中,可見相似的地方。
尋找一起走過的經歷
兩人相似的經歷,還有是一個刻苦、堅強但對子女十分嚴厲的母親,就像我們在流行文化中阿信再加「虎媽」的印象。Hong 提及,小時到白人孩子朋友家中玩,覺得很和平和安寧,父母慈祥,小狗可愛,但回到自己家中,父母總是吵吵鬧鬧,沒有寵物,但老人家總有些古古怪怪的習慣(像祖母親用咖啡罐裝自己的尿去後花園種蔥),我想如果拍成電視處境喜劇,應該嚇壞白人,但反過來,只會令他們對小數族裔 stereotyping 的印象定型,更根深柢固。
Hong 的文章中,帶出很多重要的問題,例如,她作為藝術家,作品是否被困在白人社會對亞裔的印象的框框內,要遷就他們怎看我們,才能有機會出版?甚至她透過於1982年在紐約姦殺被害的美國韓裔女詩人 Theresa Hak Kyung Cha 的事跡,質問為何媒體甚至她的藝術界同僚和朋友,分別都淡化報導或低調處理,難道亞裔面對的暴力,白人社會都不想提,不想知道太多,亞裔在他們眼中,最好是隱形?這狀況,也與黑人面對的問題和歧視,有所異同。
Hong 所提出的問題,未必有答案,卻能另我們反思自己的經驗。無論在那裡生活,或曾經在那裡生活,在「自己的國家」抑或「別人的國家」,是多數是少數,不要說沒有歧視,要是這樣說,肯定只是視而不見而已,包括在中國和香港。我也想,我曾經在美國留學和打工十多年,回到香港,種族上少數分子變回多數,但身分認同又在種族層面上增加變數,回歸後香港身分在國家全面管治下又不一樣了。但至少回想自己十多年在美國的經驗,究竟當時是怎樣的?
誰是「亞裔美國人」?
近年使用的「亞裔美國人」(Asian American)一詞,原來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在美國反越戰和民權運動示威浪潮最火紅的加州柏克萊(Berkeley)所創作出來的,今天最「建制」的形容詞,當年卻已是最「前衛」的。即使在八十年代我在美國讀大學時,對亞洲人的形容詞,很多人仍然以 "Oriental"(東方人)這個顯然極為殖民主義的詞語稱之。至近年,如果要向一些美國機構有需要填表,在種族一欄往往會以「亞裔美國人及太平洋島民」(Asian American and Pacific Islander)統稱,我都會不禁想,亞裔都夠包羅萬有了,怎麼把太平洋島民都打成一片?
反觀英國,近年在這些回應表格分類,都變得比較仔細了,會分為「中國人」、「華裔英國人」或甚至「香港人」,當然也有些「混血」、「其他」或「不想或選擇不回應」給選擇,始終,說是種族但其實也是身分認同的選擇問題。然而,是否美國人就是比較懶惰,還是白人主導思想下分不開,不想分?他們分不開華人、日本人、韓國人、越南人等等,這都罷了,就是兩個東亞裔人的不同面孔,都總是分不開,我們分辨白人面孔卻沒這問題,是否我們看荷里活電影太多,他們看亞洲片太少?
自去年起,亞裔在美國因種族歧視遭受襲擊個案大增,亞裔美國人團體因而加強聯繫,作出回應,我曾經聽過當中他們舉辦的數個網上論壇,華日韓越還有印度、菲律賓等主要社群的參與都有,他們都會指出,一般美國人社會和白人主導的理解,甚至在不同亞裔之間,其實都未必完全了解「亞裔美國人」所包含的複雜性,不同的種族、文化、背景、語言,分隔了他們的互相了解,還有不同國家之間的政治和歷史的紛爭、新仇舊恨,在美出生的日韓中/港/台人後代,可能感受不深,但如果是新移民或者留學生,不幸地可能根本互相敵視,另一方面,新移民與否、教育程度、社會階層不同,對種族歧視的體會也不一樣。
我比較深刻印象的,是有一位講者曾經提出過,在媒體甚至官方的描述,不宜再簡化地以"China"或"Chinese"形容中國政府或官方的事宜或行為,中國餐說是"Chinese food"沒問題,但如果是政府的行為,就應該在內容和標題說明是"Chinese government",的確,任何政府也不能代表所有人,批評一個政府不應把不滿投射都該國的人民,這個建議,可圈可點!
黑暗的歷史
另外,他們在討論中提出的典型應對,必定包括在美國教育中加強亞裔在美過去面對的歧視歷史,由美國內戰結束後,失去了黑人勞動力後,美國於1860年代輸入數而萬計的中國勞工以參與興建鐵路,可說是美國鐵路尤其是開發大西部的,當初都是以中國人的血汗,甚至用上平均每公里幾條中國人命搭建出來的,但美國政府「打完齋唔要和尚」,之後卻因恐怕大量亞洲移民,通過了「排斥華人法例」(Chinese Exclusion Act 1882),中國人甚至其他亞洲人,甚至包括前美國殖民地的菲律賓人,都難以移民美國,直到1960年代才真正開始改變。
今天亞裔美國人提出應該放進中小學歷史教材的,當然還有二次大戰時的日裔美國人的遭遇,他們無辜地被視為間諜,財產土地被充公,失去自由,年輕男丁卻被徵上戰場,保衛美國這「家園」,其他家人就關押在集中營多年,直到戰後才放出來,這段黑暗歷史。至於韓國和越南人,無論是否同意美國當年應否介入他們國家的內戰,阻止共產主義擴張,大概都會同意,美國接收不少來自兩國的難民或移民,多少都為贖罪。
然而,在今天美國的本土政治環境,種族主義反而更為抬頭,在部分州政府出現共和黨人大力打壓黑人投票權利和鼓吹白人至上主義,要提出亞裔美國人歷史觀,把這些美國帝國主義的黑暗歷史,放進教科書,談何容易!反過來說,政權用作政治宣傳教育的話不算,就是過去在華人社會和教材又有多少談論「賣豬仔」和美國反華移民法案?就是我這一代香港人,對這些事的印象,只有「華英雄」和黃飛鴻電影(但這些故事內容卻反而只較多描述中國人自己人打自己人多於受白人的歧視),難道這歷史連中國人自己都不想再提?
種族暴力未停止過
這兩年在美國發生多宗亞裔面臨種族暴力事件,特別在三藩市灣區和紐約市等地,以及在今年三月發生的亞特蘭大按摩院槍擊案中的受害者,回想我接觸這些仇恨罪案(hate crime)的報導,始於1982年的陳果仁案。案發於我入讀美國大學前的幾個月,案件和之後數年關於的審判的報導,在我讀大學時訂閱的星島日報(記住當年未有蘋果甚至world-wide web!),應該一直看到這案件的發展。
陳果仁在中國廣東於1955年出生,六歲被被同來自廣東的養父母從孤兒院收養,帶到美國長大,於1982年二十八歲之齡,在美國底特律一家脫衣舞會所與朋友慶祝八日後將舉行的婚禮時,與在場人士起爭執,後來被兩名白種人追打,以棒球棍擊至腦死亡,四日後正式離世。這是否種族仇恨罪案?有證人表示,聽到兇徒曾經說:「都係因為你班XXXX令我哋無工做」(It's because of you little motherfuckers that we're out of work.),兩名被告當然否認說過。
歷史背景,當年美國因日本經濟起飛,尤其美國汽車業面對日本進口車競爭,節節敗退,三大汽車廠大量裁員,而底特律正是美國汽車業傳統重鎮,失業情況嚴重,雖然陳果仁是華人,相信很可能是被錯誤當作為日本人而被害。然而,州政府的審判,竟然輕判兩名兇徒罰款三千美元,守行為三年了事,華人團體說,等同公告天下,三千大元可以買起一條中國人命。
之後,有華人律師和記者介入,根據侵犯死者公民權利把案件推上聯邦法庭,原本把兇徒當中一人成功入罪判監廿五年,另一人就脫罪,但在兩年後上訴判決,兩人獲無罪釋放。最終,家人僅能以民事訴訟控告兇徒,獲判約一百五十萬美元,還要分期每月幾百元地給被告慢慢還,慢慢玩!因此,今年的亞特蘭大槍擊案,社會爭論是否應該以種族仇恨罪行控告兇徒,但歷史告訴我們,在美國,要如此入罪,十分困難,結果,恐怕又是不了了之。
當然,與當年中國人被當作日本人不同,這兩年如果說有人因疫情而仇視華人,但不少在美國街頭被襲擊的,卻是其他族裔的亞裔人士,可謂諷刺,並且,這也不是因為認錯,不少襲擊者顯然沒打算再理會他們是華人或是其他亞洲人,就是發洩要叫他們「滾回家」,即使他們不少根本是土生土長美國人。可幸的是當年陳果仁案只有美國華人稍為關心,今天可能因為所有其他亞裔都一同受害,亦相信因為社會始終有少許進步,不同族裔的亞裔人士總算更大程度地合作起來。
選擇忘記的歧視?
回望我在美國生活的那些年,究竟有沒有受到種族歧視?要說出具體例子的話,我說不出來,但說沒有遇上,我可以肯定地說,一定有。小的事情地方,面對過的白眼,服務上當我隱形,言語上的欺凌,必定有,但很奇怪,雖然說已經過了廿多年,是真的完全記不起來,還是我潛意識要忘記這些事、那些人?相反,像 Hong 書中形容,美國人對亞裔有些既定形象、行為模式,作為「乖乖」的「模範少數族裔」,我們只要「fit」進這些模式,自然大體上「相安無事」。當時,不自覺下,受害者也成為了種族歧視的幫凶。
我的大學處於中西部非常保守的印第安納州(Indiana),白人絕對佔最多,黑人也少,不過,可能因為屬於理工科目較强的學校,來自分布大量不同國家的留學生算多,我大學第一年時,宿舍同房被分派了一個美國人,他來自本州的中型城市,從未踏足外國,甚至連美國本土可能只去過少數鄰近的州分,我這個香港仔同房,對他可能已算是個衝擊。我們相處不錯,但我相信他也覺得,他潛意識下覺得自己是主,我是客,他是大,我是細,而我都是用最典型的亞裔方式,用學科成績證明自己的實力,得回多些尊重,尤其因為我們主修科目一樣。不過,不自覺下,這也許又已墮進「模範少數族裔」的stereotype 了。反而我有印象的,是他初時常笑我寫中文信給家人朋友(我1993年在入學第二學期才拿到電腦戶口,學識用互聯網和電郵,減少了手寫信),寫的中文字是"chicken scratch",如果以今天標準來說,算是有點歧視成分了,不過,當年,算了。
與 Hong 描述她的大學生活比較(我比她約早十年入大學),我們都是在中西部的保守州分(她在艾奧瓦州 Iowa),不過她讀藝術,我讀的是工程,也許在亞裔的模範形象中,數學、理科能力較佳,讀這些科目的話白人接受,問題較少,只要是繼續在這些方面發展,可謂各取所需,當年就算是畢業後要在當地找工作,拿工作簽證留在美國,入籍,都不困難。後來我碩士畢業後進入大型電腦公司,先後在東西岸,前後兩家公司工作,回想起來,都是走不出這亞裔模範形象。
我在美國的第一份工作,聘請我的是一位台灣人,從一開始,我真的有想過,他是不是因為我是華人而挑選了我?結果我都沒有問過他,當時組中除了我倆沒有其他華人,而我們也從沒有在工作內外講國語。當年我讀的是電腦工程,但第一份工作卻是在電腦公司生產硬碟的製造工程部門寫相關控制機械的程式,老實說,並不十分「夾」,大學學的都不一樣,要重新學過,而硬件製造可說是比較「悶」,結果兩年後在公司轉職到西岸矽谷的前線部門,才擔上較接近軟件顧問和諮詢的工作。矽谷在科技人才上即使當年已經是個大溶爐,我的同事幾乎來自世界各地,說什麼種族歧視?雖然最終大老闆,基本上全是白種人。
後來我在1994年返回香港工作後,無論是朋友討論或是媒體訪問,問及我為何回流,我的答案都會說,在香港可以更快踏上更高的職位,事業發展更好。當然,也許在一刻是那樣,不過,我也會補充說,如果留在矽谷多一會,等及互聯網 dotcom 泡沫吹起,留在美國也許發展更好也說不定。不過,當時在美國大公司所見的,的確是即使科技行業也有這個玻璃天花(glass ceiling),上面的職位望得到,但不會能上到去。我沒有詳細數據,但即使至今,大家印象中仍會覺得,除非自己創業,在美國大型科技企業的最高層,華人等亞裔的不多,除了印度人。
Minor Feelings
Hong 書中說的 minor feelings,是指當「美國式樂觀主義被置於你的身上,與自己種族實況面對呈現矛盾,導致的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人家告訴你,一切在改善中,自己卻覺得,都是一樣;人家說,亞裔多成功,自己卻感覺失敗。」相反,當我們覺得,「受夠了」,要對自己誠實一些,即使要令其他人覺得「難相處」,卻會被視為「敵意、忘恩負義、妒忌、令人沮喪、好戰」,就像白人社會覺得我們走出模範樣式,出了軌。
想起來,當年離開美國,的確有點兒這些感受。不過,奇怪的是,今天在香港,如果嘗試把種族部分,自己選擇用一樣你感受到的東西代替,這「認知失調」和「被當作出了軌」的感覺,同樣出現。這,又是什麼?
所以,我說這書避不開,是因為有些事,有些感覺,是避不開的。《Minor Feelings》最成功之處,最另我覺得是所讀最佳的書之一的原因,是因為它出奇地令讀者反思。不只是共鳴,更加是反思。
#CathyParkHong #MinorFeelings
#和你讀
#光讀書 #書評 #讀書
居住環境形容詞 在 半瓶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漫威:超級英雄王國】
【置死地而後生的領悟】
雖然漫威(Marvel)電影當前蔚為風行,但有多少人知道當前這個巨大的英雄電影王國,曾有窘迫潦倒的過去?甚至還為了解決債務問題,還將公司辦公室的門拆下來變賣?
紀錄片《漫威:超級英雄王國》將漫威從曾經風光到一敗塗地、再度崛起成為英雄電影霸主的過程娓娓道盡,讓世人一窺漫威風光背景之後鮮為人知的辛酸血淚。整部紀錄片分成幾個區塊,一開始先探討漫威影業的興衰,在過來延伸到英雄漫畫具備的藝術拍賣價值,接著探討紐約與漫威總部的地緣關係,最後在做一次總結與未來的期許。
【短視近利的行銷】
台灣人對於「漫畫」存在了許多的成見,不入流的、不登大雅之堂的、幼稚的,種種形容詞將漫畫貶成低階的娛樂形式。美國的英雄漫畫在早期也曾經遇過類似的問題,它們起先被認為只不過是青少年的讀物,不是一種風雅的消遣,然而DC漫畫搶先漫威(Marvel)創作了以成人市場取向的英雄漫畫,才稍微扭轉了這樣的趨勢。很多成人並不怎麼關心英雄漫畫的故事內容,投資人併購漫威只是因為知道它可以賺錢,當漫威的未來被交付到這種人的手上,其未來的慘烈結果也就不難想像。
1989年美國富豪羅納德裴雷曼(Ronald Perelman)以八千兩百五十萬美金買下了漫威娛樂集團,剛好迎頭趕上英雄漫畫收集的熱潮,然而過度的野心膨脹終究讓漫威於1996年宣告破產。投資人買下漫威不是因為真心喜歡漫畫,他只是知道漫威可以「賺錢」,甚至還以為買下漫威可以買到《超人》的版權,後來才發現那是DC的英雄漫畫。
紀錄片曾有訪談者講過一句話,當時漫威分成兩種階級,一種是西裝階級,另一種就是創作家。西裝階級的人只關心怎麼賣出自己的漫畫,實行各種粗暴而廉價的行銷策略,例如當時漫威漫畫作品曾經被分成許多不同封面版本來販售,有些版本售價還相當高,結果就是嚇跑了潛在的新顧客。創作家則是維持天真的本性,持續埋頭於創作的熱誠之中,他們始終相信西裝階級的人會解決一切的煩惱,然而他們並不知道,另一階級的人用各種投機行銷的方式,逐漸地將漫畫的靈魂侵蝕殆盡。
人心的反應會誠實地映射於現實的事物上,有心無心,有愛無愛,都騙不了人的,當深具靈魂的創作被消費成沒有情感的空殼,就再也難以打動顧客的心,甚至讓死忠的顧客也帶著噓聲四散而去。經營固然需要務實的想法,但那與價值的剝削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於是曾為漫畫工業巨人的漫威就這樣轟然墜地,於1996年宣告破產後一蹶不振了一陣子。眼看漫威又將要被另一頭企業巨獸併購,漫威旗下玩具公司Toy Biz的老闆艾維亞拉(Avi Arad)與合夥人伊薩克培爾穆特(Isaac Perlmutter)及時出手,搶下了漫威的經營權,之後才逐漸往復甦的道路邁進。
【藝術的價值】
紀錄片進一步講述了美國漫畫具備的拍賣藝術價值,這可能是整部影片比較沉悶的地方,然而追求藝術價值的認可是讓美國英雄漫畫拓寬族群的途徑之一。對於數位文化蓬勃發展的當代,或許很少人會重視紙本漫畫的價值,但在過去傳統印刷業還是主流出版形式的時代,當時的紙本收藏留下了珍貴的時代記憶。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共同的經驗,小時候那些陪伴自己長大的漫畫刊物或玩具,等到長大成人之後便迫不及待地將他們送到了資源回收車上,兒童的記憶登時變的毫無價值。但又有多少人知道,這些當初被他們急於丟棄的事物,最終會成為價值不斐的珍寶?當你把曾經陪你成長的那些童年事物以「夥伴」來看待,就會當即領悟它們是珍貴的存在。
因為電子媒體蔚為風行,紙本出版市場以驚人的速度式微,「創作」的價值也相對地產生了些許的質疑。藝術的價值論定很難脫離「物以稀為貴」的準則,過去的藝術品之所以昂貴,是因為它們是原創而不能複製的作品。然而諸如攝影、漫畫等可以大量複製印刷的創作,是否具備同等的藝術價值,這個問題仍舊在爭論之中。但可以確定的是紙本形式的書籍可能會變得稀少而珍貴,漫畫要挑戰藝術的價值,還是無法完全鄙棄傳統的書面出版。
【舊酒裝新瓶的重要意義】
境況逐漸復甦的漫威,開始著手將漫畫給編為電影的計畫。在漫威依然處於氣氛低靡的情況下,《刀鋒戰士》以及《夜魔俠》等漫畫被改編成電影,票房反應還不錯,從此得知漫畫迷還沒有放棄對於英雄電影的期待。之後福斯電影公司於西元兩千年推出了《X戰警》第一部改編電影,同年漫威也重新審視了自己過去創作所有的漫畫作品,大部分的作品發展的年代相當久遠,整個設定長達七十年之多,所以故事的歷史也相當複雜而龐大。為了讓新的讀者能盡快認識英雄人物而不用特地從第一集看起,所以於西元兩千年推出了漫威終極系列(Ultimate Marvel)的漫畫,為每個英雄人物創造新的世界觀,也加入了一些當代的思維。
舊瓶裝新酒,有時是一種必須重視的思維。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必定會捲返大海,但可以讓自己成為另外一波新浪再朝前方湧進。漫威雖然有龐大的漫畫系列,但過於繁雜的故事線很難讓新讀者願意嘗試追本溯源,於是創造了終極系列來加入當代的一些價值觀,讓故事更有當代性。而這也間接助力於漫威電影的發展,終極系列找了電影的編劇來撰寫劇本,所以帶有一些電影感,或許也有助於漫威英雄電影的劇情發展,讓未來的漫威英雄電影兼蓄了經典與新朝代的風格。
這樣的編制方式讓我回想日本歷史悠遠的《機動戰士:鋼彈》,除了有相當經典的0079系列之外,後續還為了新觀眾群設定了各種不同的世界觀,以符合不同年齡層級的喜好,而除了這些後續推出的新系列之外,自1979年開始的0079系列到最近還有繼續發展新的故事,甚至用新技術重製的方式將過去的故事重新詮釋一遍,讓舊世代的回憶繼續展現新的生命力,因此喜愛鋼彈的不同世代就有豐富的話題可以交流。
漫威在當年因為境況潦倒,所以將很多版權賣斷給其他的電影公司,當他們開始要發展自己的電影事業時,只能再找出版權還在手上的漫畫人物,而這些人物還不一定具有高知名度。例如「漫威宇宙」的第一部作品《鋼鐵人》,當年漫畫作品的知名度就不怎麼響亮,但也因此漫威有很大的空間去嘗試東尼史塔克這個角色,電影中史塔克說的台詞比穿鋼鐵裝的畫面還多,但電影有許多隨興而自由的創作,這是後期漫威宇宙電影系列愈來愈難見的風格。
因為無法靠已具備高知名度的角色製作電影,反而讓漫威有機會去挖掘鮮為人知的角色魅力,被冷落的人物終於有了發光發熱的機會。除了鋼鐵人之外,後來的《星際異攻隊》與《蟻人》等名聲不顯赫的漫畫人物,在結構逐漸僵化地漫威電影宇宙中適時增添了一些活水,讓整個系列保持了一點原創性的空間。
【紐約:英雄的故鄉】
漫威英雄電影背景時常不脫離紐約,其實這是有典故的。漫威旗下大部分的漫畫家都生活在紐約,因為對於生活圈的熟悉,所以漫畫中對於紐約的描寫就相當有說服力了,或許連說話的方式也都不自覺地流露於漫畫人物的台詞之中。這種強烈的地緣關係,是我未曾加以注意到的部分。創作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就是對於現實生活環境的體驗與觀察,例如沒有去過美國的台灣漫畫家,描繪紐約的故事一定會產生明顯的疏離感;沒有在日本真正生活過的美國人,也只能懵懂的在漫畫人物身上增添一些顯眼的符號象徵,縱然有出現壽司跟武士刀,但還是難掩欲蓋彌彰的生疏揣測。
經典電影動畫《攻殼機動隊》的製作人曾經闡述過,他們製作動畫時就決定將背景設定在近在眼前的東方世界,而不是高樓林立的西方國家,因為東方的文化事物對日本人來說是比較熟悉的,所以能製作出吸引西方人的異國情調。漫威強烈的地緣關係也是相當類似的概念,對於這些食衣住行都緊依著紐約的創作者來說,絕對能描繪出頗具說服力的紐約現象,甚至還能帶入紐約發生的重大時事,例如當年的911慘案便被加入了蜘蛛人的漫畫裡。若對長久居住的城市投入情感,那麼城市的形象也能鮮明的躍然紙上,同樣是創作英雄漫畫的DC出版社就欠缺了這樣的環境,或許漫威搬到了西岸還是能繼續創作英雄漫畫,但其中對於家鄉紐約的描寫可能就此逐漸變調。
【情感:一切成功的基礎】
情感緊依真實而生,真實緊依情感而日久彌新,綜觀紀錄片裡的內容講述了很多這樣的道理。你若對於讀者有設身處地著想的情感,就會找到新舊讀者共同的心願,為經典的英雄賦予新生命,也吸引新讀者來嘗試加入英雄漫畫的大家庭;藝術的價值也是因留戀過去時代美好的情感而生,那些被別人急著拋棄的事物,被一些人謹慎收藏成為珍貴的回憶;因為居住紐約日久生情,漫畫家筆下的紐約也同樣富有真實性。
漫威之所以曾經失敗,是因為曾經被不熱愛漫畫的企業家掌管,因此塌陷的一蹋糊塗,但自從漫威重新審視原先的核心價值之後,才又逐漸走向復興的甦醒道路,並讓創作變得更加大眾化,讓未曾看過漫畫的民眾也能理解這個巨大的世界觀。雖然我們不能一廂情願地高喊情感的重要性,而去忽略了企業經營必須具備的務實思維,但有情感作為一切的基礎,商業的經營有了更多的故事性,更能吸引既有與潛在的顧客。到頭來所有的商業都在「賣故事」,但這個故事能否動人,就端看領導人是否透析過這個世界。
【國內文創的反思】
最後老爹想要稍微抒發對於台灣文創產業的反思。看完這支紀錄片之後,筆者認為無論美國還是日本,動畫與電影的產業發達都要根基於昌盛的紙本娛樂產業,例如漫畫或是小說等類型的作品,有了豐富的文本作品作為基礎,就能發展更完整的影視產業。
若檢視目前好萊塢前二十名的電影票房排名,會發現很多作品都有原作作為改編,除了詹姆斯卡麥隆導演穩坐冠亞軍寶座外,其餘的如哈利波特、復仇者聯盟、鋼鐵人3、侏羅紀世界、魔戒三部曲:王者歸來、007、黑暗騎士以及變形金剛等作品,很多是改編自漫畫或小說的作品。當年宮崎駿向上層提交《風之谷》動畫的企劃案時被打了回票,原因在於「缺乏漫畫原作」作為改編的基礎,因此高層並不放心製作,宮崎駿因而開始在報紙上連載起《風之谷》的漫畫,高層才願意進行動畫的製作。
台灣當前很多動畫前輩在憂心我們沒有屬於自己的故事,但其實無論是台灣的漫畫家或是通俗小說的作家,已經創作了許多屬於台灣而且適合改編的作品,只是目前紙本形式的創意產業缺乏臨門一腳的整合能力。然而很多動畫導演前輩似乎很少注意到這個區塊,他們比較不會在意每年書展是哪位作家的簽名會大排長龍,再加上他們心目中動畫只限於低年齡層的想法沒有改變,不敢輕易地上修尺度,所以還是無法輕易突破那道長久的障礙。當年美國DC之所以能擴增客群,就是將英雄漫畫從青少年讀物,擴大到成年人的市場群,我覺得美國英雄漫畫與電影連結的經驗,是值得讓台灣借鏡的。
居住環境形容詞 在 暗網仔出街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dw_kid12/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deepwebkid/?modal=admin_todo_tour
訂閱: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KC6E5s6CMT5sVBInKBbPDQ?sub_confirmation=1
暗網? 陰謀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5RVLpFkAKQ&list=PLGzW5EwcApFuqKoowMHS9v8W34vIPyrtk
鬼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4rmkFI1ik0&list=PLglqLngY6gv5BCwaoP-q6DOwUmw1lIusF
我的100K成長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dhtp6A6YJE
破解Kate yup事件是假的! 不是綁架! 不要被騙! (Facebook上的證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NJVt56ORWo&t=2s
曼德拉效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MutzRIE_uE&list=PLglqLngY6gv5BCwaoP-q6DOwUmw1lIusF&index=17&t=5s
深刻個人經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Roa6Vs1qWc&list=PLglqLngY6gv4mm_doLUUJx4zq5KvLJ2VE
用24小時學流利的印度話| 揭露學習15大方法 (用$20請騙子補習老師)
挑戰24小時學流利的印度話 (請了騙子老師!!!)
挑戰24小時學一個新語言 (請了騙子老師!!!)
我挑戰24小時內學會印度話!!! (請了騙子老師)
我24小時內學會印度話!!! (請了騙子老師)
BB仔時發出ee oo聲, 原來是世界各地各種語言.
長大後我們母語才因為環境因素而慢慢會建立.
所以其實小時候的我們已經是精通所有語言的天才bb!
有報導指2024年印度將會成為全球最多人口的國家. 而我住的城市一向都是很多印度人的.
所以我要學印度話, 我覺得對於我4年後的將來也會好有幫助.
今次評價成功的準則就是24小時後, 到我小時候常常去吃飯的印度餐廳用印度話order到一餐. 而要他們以為我真的是印度人.
Day 1
(學習口音)
Ok, 我們的口音學到了一點點. 但學一種新語言, 最重要的根基還是學基本詞匯
Su=shoe
Police=polise
Hindi (印地話) 是印度語言裡面最出名的. 相信也是最簡單. 30分鐘應該就可以. (Show learn Hindi in 30 minutes)
NamasTe=你好
Meraa naam= 我的名字是
hai= 存在
aap se milkar khushi hui= 很高興認識你
DHanyavaaD= 謝謝
bahuT= 很多
svaagat hai= 不用客氣
Phir milenge= 再見
haan= 是
thodi bahut= 一點點
因為印度跟香港一樣曾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是英國籍民地.
Hindi本身分開兩種說話方式
如果要跟一些印度本地居民用言語溝通, 可以用 ‘Urdu’ 即是比較俚語一點的. 正式一點的埸合就需要用sanskrit, 書面語.
這個知識好重要, 因為之後叫東西吃幾多個份量一定要講清楚.
但我覺得在此學生字這些不能確定自己能100%完成到叫外賣這個任務. 所以我決定網上聘請一個私人美女導師幫一幫手.
我就去睡一睡先.
發現印度語跟中文很相似的地方是喜歡用portmanteau. 即是將兩個字合為一個全新的意思.
像印度話?面 ‘phir milenge’ 是再見的意思. 第一個Phir的意思是 ‘再一次’ 而milenge是 ‘我們會見面.
再一次, 我們會見面.
每一個語言字和意思的結構都是不同
Hindi一個句子的結構是 (subject) (object) (verb) 名詞/形容詞...
I want to make a food order
Main, ek khaana ordar karana chaahata hoon
(I). 1 Food order). (I want to one)
我就想叫這個Tandoori Lamb champ,
Main tandoree memne chaimpiyan ordar karana chaahata hoon
大家可以看到比之前只是要 ‘food order’ 少了 “ek” 作天學到的1數目字. 但句字的前後也是一樣的.
我覺得聆聽比只懂得講話來得更重要.
(需要懂得聽到的印度話)
救命: bachao
一定: nishchit hee
歡迎: Aapaka svaagat hai
嘩: Vaah!
Namaste
Main, ek khaana ordar karana chaahata hoon
Main tandoree memne chaimpiyan ordar karana chaahata hoon
Yah kitane ka hai (how much is it)
Ok! Phir milenge!
(watch Slumdog millionaire)
-貧民窟里的百萬富翁
開始做暗網仔其中一樣最叻的事, 就是看歷史.
早於5萬5千年前人類已經居住印度. Hindi印地話公元7世紀開始出現. 今時今日所講的Hindi來自新德里, 而1948年印度政府獨立後, 1949年9月14號印地話正式成為印度的官方語言, 推翻之前英國政府所定的Urdu語言.
為了讓自己今晩能跟dou si有最好的接觸: 我決定買了Hindi最出名的人生哲學書 ‘the monk who sold his Ferrari’ 講一個訴訟律師25歲方hei職業然後往喜馬拉雅山的洗dik心ling之lui.
(Say some parts of the book)
The constant pressure and exhaughsting schedule of a world class trial lawyer had also broken his most important- and perhaps most human-endowment: his sprit.
(Then use those words in sentence grammars)
Namaste adhyaapak! mai merra naam暗網仔 aap se milkar khushi hui
Hi teacher my name is...nice to meet you)
Namaste mahoday, main ek aadesh banaana chaahata hoon
[How to write hindi 印地語]
我真心覺得學寫印度話識一點簡單的英文比較容易翻譯.
原來印度話的重要發音是 ‘a’ 聲. 差不多所有的字都會有這個發音.
表演時間!!!
印度話另一樣特色就是用一clothesline (晾衣繩) 連起每一個字
其實經歷過這3天我最大的感受是看到以前讀書的自己. 第一天開始總是精力充沛, 但真正學到的東西都是最表面的東西. 也當然喜歡玩.
其實我之前在日本住了幾個月. 之後常常後悔一句日文也沒有學到. 只是用英文跟其他人溝通. 但現在我覺得...不學也ok. 因為我學習能應該只是很一般!
用24小時學流利的印度話 (請了騙子補習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