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來來! 海外遊子假掰(?)盡孝攻略!💋💋
昨天的三級警戒來的突然😱😱
很多人搶著去賣場準備應急糧食
這⋯很正常🥺🥺
我們遇到未知且突然的狀況第一個反應就是要囤積資源,保護自己!😳😳
不過昨天去各大賣場先不說商品馬上賣完
光是大家在這邊排隊等一兩個小時結帳就是另外一種群聚😣😣
其實現在的狀態跟去年三月的時候疫情剛剛爆發的狀態其實很不一樣
現在消費供應鏈算是穩定🤗🤗
只要不要全部的人同時一起去買
商品天天都會補貨的🙌🏻🙌🏻
我們家,小孩都在美國
(以前我常常飛回去台灣,都不覺得台灣美國距離如此遙遠,甚至我飛台灣三天五天一個禮拜就回美國,台美兩頭跑對我來說真的不覺得台灣會這麼的遠!長輩們也從來不覺得我們住的那麼遠!他們也會過來美國看孫子!常飛到朋友都覺得我有任意門,但去年到現在覺得好久好久沒看到長輩他們哦,好想他們🥺🥺 )🥰🥰
所以從去年開始,我就習慣在美國幫台灣的長輩訂餐點或者是超市的商品,甚至是節氣應景的點心(例如元宵節訂湯圓)🥮🍧🍿🍩🧋
真的非常方便!👍🏻👍🏻
▫️▫️▫️▫️▫️
不管是foodpanda 熊貓或者是 Uber Eats Taiwan吳柏毅都可以跨海訂餐
也都收海外的信用卡💳💳
甚至很多送餐平台配合的商家還可以做預約送餐的設定💡💡
例如我晚上12點睡覺前先訂好台灣下午五點半左右送到家裡的晚餐
現在除了餐廳在app上面以外
家樂福、全聯、小七、全家、屈臣氏、康是美、特力屋⋯⋯⋯應有盡有
還有💐花店🎂蛋糕店🍞麵包店
超強大的
(衛生紙🧻🧻也可以訂)
而且餐廳外送不會只限於那種大餐
居然連小吃鹹酥雞飯糰刮包這類都有外送🤩🤩
可以放在家門口無接觸的運送👯♂️❌👯
長輩跟外送員並不會見到面
餐點拿出來後
建議再次洗手才開始享用! 😊😊
▫️▫️▫️▫️▫️

希望這可以幫到一些不住在父母長輩身邊
但又很擔心他們最近在家的飲食狀況的朋友🤗🤗

一開始長輩也是會覺得有點緊張
還會問我要不要跟外送大哥大姐聊個天寒暄一下
我說真的不用⋯⋯
跟他們說謝謝就好⋯⋯😆😆
然後⋯大概過去一年只要梁爸爸梁媽媽沒有想要出門的話,我都是這樣子幫他們訂外送
他們每次都跟我說送來的年輕人態度都非常得好,給他們小費有的還不肯收,而且都很準時
讓我安心很多!
大家可以參考看看!🤗🤗
總之⋯最近是真的比較difficult
也可以理解大家的心情都很浮躁
但我看到台灣親人傳來給我的新光三越鼎泰豐照片,週六晚上七點,鼎泰豐沒人耶!新光信義步行區也空蕩蕩,我真的覺得切斷感染鏈這件事情確實不容易,
但是台灣絕對走的過去的!🙌🏻🙌🏻🙌🏻🙌🏻🙌🏻


屈臣氏供應鏈 在 尤娜 Una.H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天是4/22 世界地球日❤️
一直想跟大家介紹這個很有意義的活動
#WatsonsBeautyBoxX世界地球日
男友都說我是環保♻️小尖兵,平常會自備購物袋、飲料袋等等..甚至有時買東西忘了帶自備袋,還限制他不能買塑膠袋🤣
用手拿🙂🙂🙂
WatsonsBeautyBox擁有許多Clean Beauty系列的產品,成份都是較不會造成環境負擔的產品
🌟Clean beauty 是什麼⁉️
• 主要是以 『自然』、『清潔』、 『綠色』、 『低敏性』的美容產品、護膚產品,並且不會產生多餘垃圾包裝的產品為統一稱謂
像是照片中的方型盒子,我以為是肥皂,但其實那盒是洗頭的,就只有外盒跟內含一塊方型洗髮露,沒有多用其他瓶罐與外包裝,也減少了許多垃圾❤️
而屈臣氏認可的Clean Beauty品牌
都是能有效減少供應鏈中的廢物和溫室氣體排放,並且使用可二次回收♻️的紙類包裝、實施回收再利用計劃
希望透過這個介紹,讓更多人知道這些能「拯救我們環境」的好用替代品!
我自己實際使用後,發現其實用起來不會有過多的香料味,對肌膚不刺激,感覺也很天然❤️
重點是對環境友好
我很喜歡💕
謝謝 @watsons 、@watsonstaiwan 的邀請
讓我們攜手共同守護地球🌍👫
Thank you for @watsons and @watsonstaiwan inviting me to share this worthy causes.
————————————
**內容物**
1.屈臣氏米糠和大豆亮片面膜
2.屈臣氏雲母和向日葵舒緩片面膜
3.屈臣氏天然茶樹沐浴露
4.Ethique Pinkalicious-普通頭髮固體洗髮露
5.Ethique The Guardian-乾燥頭髮的固體調理劑
6.Bronner博士-
嬰兒無香卡斯蒂利亞液體香皂
—————————————
.
.
.
#WatsonsBeautyBox #OnlyAtWatsons #WatsonsEarthDay #SustainableChoices #lookgooddogoodfeelgreat
屈臣氏供應鏈 在 無神論者的巴別塔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本Page Patreon經已開通,請訂閱支持本Page運作,謝謝! 連結: https://bit.ly/2TvzIaF //
前言:篇文由於寫成一段時間,響度再加一段Update。早前口罩生產線陸續預定投產,市場口罩價格大幅下降(但其實仲係比武肺爆發前貴兩三倍),於是有人預言口罩炒風經已玩完。問題卻係,太多人低估咗口罩市場嘅潛在需求嘅同時,亦可能高估咗口罩生產線嘅產能。雖然有KOL(無錯,又係果個全港最多人聽嘅但分析錯哂嘅KOL)一再強調「口罩係一樣好容易生產嘅嘢」、「求其搵人車埋中間塊布就得」……
但佢地唔明白,就算口罩技術含量唔高,但哂牽涉到病毒傳播呢啲人命關天嘅事,容錯量就變得非常之低:所以由無菌空間、醫療認證;一直去到確保原材料供應鏈同埋各種QC管理,遠遠唔係求9其買條Product Line就可以生產得倒,又或者生產得倒都唔代表可以有長久而穩定嘅供應量。
最簡單嘅例證就係,以前全世界大部份口罩都黎自中國,但點解一向口罩都無乜問題,而家送去外國批貨卻出哂事?相比起「中國留番好嘢自己用」、「粗製濫造從來係中國傳統」呢啲原因,更重要係過往熟手嘅工人、管理層仲未完全復工,由班生手去搞,當然好易出事。
所以當你睇倒香港果堆口罩生產線陸續爆煲請唔好覺得意外,因為搞生產從來唔係一件容易嘅事。
==============
口罩是一樣供應彈性很低的商品:在各種生產條件的限制下,即使有大量資本的投入,仍很難立刻大幅增加產量。由於口罩沒有方便有效的替代品,而其只有數年的最佳儲藏期限之餘又佔據不少空間,又令其難以長期大量囤積,一旦需求急升即造成難以短期紓緩的短缺困局。很多人埋怨林鄭沒有好好努力確保口罩供應,固然特區政府在這方面是有不足、遲鈍之處,然而供應不足的限制,卻是無能為力的根源所在。
澳門政府就確保口罩供應的努力,是一個最合適與香港政府用來對比的例子:賀一誠在武漢肺炎爆發的初期,已早著先機向其前宗主國搜羅2,000萬個口罩,然後再以定期配售方式,每位澳門居民以身份證為憑證,每輪配售限購10個口罩──相反特區政府卻在疫情爆發初期仍大安旨意以「價低者得」方式,要求廠商自行入標競逐訂單,也沒有同樣向前宗主國英國尋求支援,更沒有盡早透過行政命令限購以確保所有市民有同等機會購買口罩,這都是林鄭班子缺失之處。
另一方面,不少評論員卻忽視了澳門的人口只有香港的12份之1,城市規模相差太遠,令澳門確保口罩措施並不能照搬至香港。例如很多人稱讚澳門能夠以聯網立刻查核每間藥房的口罩供應情況,然而他們不會知道,全澳門只有56間藥房,香港卻有超過3,000間之餘,還要有大量生活百貨店如卓悅、屈臣氏等兼售口罩。再者澳門醫療系統對藥房信任程度較高,購買藥物、使用醫療津貼皆可經藥房進行,因此藥房電腦聯網早已存在,口罩存貨紀錄只是添加一筆資料而已。反觀醫管局則仍是以醫院進行各種醫療服務與藥品統籌,要建立一個口罩存貨資料庫,也不是一時三刻可以辦到的事。
只要我們假設平均每天都有一半人需要外出,部分人又可能需要多於一個口罩,那每個國家/地區每天的口罩需求量,大概就是人口的六成左右。這數字代表了,和澳門每天只需要用差不多四十萬個口罩相比,香港每天卻需要超過四百萬個口罩是一個多麼驚人的差距。澳門政府最初搜購2,000萬個口罩,經已足夠全澳門使用接近兩個月,然而同樣數量的口罩放在香港卻連一個星期也不夠。然後很多市民對林鄭政府的質疑就很容易找到答案:為何不能學澳門或台灣般確保口罩供應?因為現實上特區政府根本不可能每個月搜羅到1億個口罩!
我們再看看另一條數:目前全球口罩的總生產量大概是每天四千萬個,當中中國產量佔了一半大概是兩千萬個,而且自從武漢肺炎爆發後,中國產能還長期限制於1,500萬左右,直至最近才逐步回復。跟著你可以想像一下,單單廣東和湖北兩個重災區,每天對口罩的需求已可能是這個全國總產量的幾倍以上,然後還要加上當武漢肺炎陸續在全球各地爆發疫情,可以預期只會有愈來愈多國家加入搶購行列,甚至列為戰略物資禁止出口。有很多人批評藥房囤積口罩是導致口罩短缺的元兇,然而撇除道德問題不談,他們最多囤積就是幾百萬個口罩,對香港目前的需求缺口還是杯水車薪。
生產口罩要考慮原料供應
面對供應困局,有些人就會聯想到與其搶購口罩,倒不如直接收購口罩生產機器成立生產線,那就不用受制於瘋狂炒價和出入口限制。生產口罩並不需要太高技術的工人,廠房雖有防菌、不能與其他產品共存等若干指定條件,仍非不可能任務。但即使以高於市價一倍甚至數倍的價錢搶得生產機械,另一個難題卻隨之而來:就是確保製作口罩的原料。很多人對武漢生產的口罩嗤之以鼻,但其實生產口罩最重要的原料不織布料,有六成就是產自武漢。
如今中國為武肺爆發原點,自然視之為戰略物資全部扣起不准出口,結果韓國的口罩生產線就立刻面臨停擺危機。台灣由於一直存在口罩企業,早已建立好穩定的原料採購通路──對於原料供應商來說,相比起短時間的炒賣,確保廠商良好關係更符合長遠利益,這就是台灣的優勢。稍為值得慶幸的是,基於中國與香港關係密切,雖然未必爭得到口罩,但在請求中央政府配給若干口罩原料,還是可以指望一下特區政府──只是問題還是回到去,若香港只有零散的生產線,每月或能多生產幾十至一百萬個口罩,而很難像台灣瞬間就能把產能由200萬暴增至1,000萬以上。
基於增加供應最多也只能舒緩,填補不了供應黑洞,愈來愈多香港人被迫重用口罩多次、又或者轉用不合規格口罩甚或布口罩是必然結果。蔣麗芸在立法會上詢問專家蒸熟口罩是否可以重用,雖然看似無知,卻足反映一般市民在「一罩難求」、無可奈何下的絕望選擇。但在黑暗中其實還有一線曙光,就是口罩價格被炒至水漲船高,同時吸引了很多科技公司就各種口罩新技術進行科研投入。過往由於口罩實在太便宜,根本不會有人關心口罩的重用性、以新物料製作口罩繞過短缺問題,以至開發出方便佩戴的替代品。雖然市場力量不可能在短期內解決口罩分配問題,但至少我們可以對於因利益而產生的科研誘因抱有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