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盤後〉兩大烏雲罩頂 美股本週開局失利
全球新冠疫情持續惡化,高盛下調今年中國 GDP 預測,華爾街對全球經濟增長擔憂劇增,此外,7 月非農就業強勁,Fed 可能提前減碼購債計畫,週一 (9 日) 恐慌指數 VIX 小漲逾 3%,油價觸及 11 週低點,金價閃崩,美債殖利率走升,四大指數僅那指收紅,特斯拉領漲那指,道瓊、標普自上週五攀升至創歷史新高後雙雙回落。
上週五公布的非農就業報告優於預期,外界研判 Fed 可能很快開始減碼購債,但本週一的美國 6 月 JOLTS 職位空缺數報 1007.3 萬,創歷史新高,顯示美國企業招工仍面臨困境。
亞太蘭大聯準銀行總裁波斯提克 (Raphael Bostic) 週一表示,他期望在今年第四季開始縮減購債規模,但如果就業市場持續強勁復甦,他也願意更早開始。波斯提克與里奇蒙聯準銀行總裁巴金 (Thomas Barkin) 週一都認為通膨率已達到 Fed 設定的 2% 的門檻。
美國參議院接近通過約 1 兆美元基礎建設法案,美國共和黨參議員 Patrick Toomey 週一表示,已就加密資產稅收修正案達成兩黨協議,將很快提交加密資產稅收修正案,預計參議院將於美東時間週二通過該法案,接著送至眾議院表決。
美國參議院民主黨員週一公布 3.5 兆美元的預算計畫,涵蓋氣候變遷、綠能發展、移民和教育政策變革的預算案,號稱是 1930 年代以來「最重要」的社會支出計畫。
週一 28 名美國眾議院民主黨員組成的小組要求國會在 3.5 兆美元的預算計劃中為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提供 850 億美元的資金。
新冠肺炎 (COVID-19) 疫情持續蔓延全球,截稿前,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即時統計,全球確診數已飆破 2.03 億例,死亡數突破 429 萬例。美國累計確診超過 3587 萬例,累計死亡數超過 61.7 萬。印度累計確診超過 3196 萬例,巴西累計確診 2016 萬例。
著名的流行病學家 Larry Brilliant 表示,鑑於世界上只有一小部分人口接種了疫苗,新冠大流行遠未結束。
美國新冠確診病例連續三日平均為 10 萬例,比過去一週增加了 35%,住院人數亦上升 40%,創下 6 個月來的最高水平。美國白宮首席防疫顧問福奇 (Anthony Fauci) 呼籲應盡早替免疫力低的人盡快施打第 3 劑加強劑疫苗,以讓低免疫力民眾獲得充分保護。
週一 (9 日) 美股四大指數表現:
美股道瓊指數下跌 106.66 點,或 0.3%,收 35,101.85 點。
那斯達克指數上漲 24.42 點,或 0.16%,收 14,860.18 點。
標普 500 指數下跌 4.17 點,或 0.09%,收 4,432.35 點。
費城半導體指數下跌 12.3 點,或 0.36%,收 3,399.8 點。
標普 11 大板塊僅 4 大板塊收漲,醫療保健、必需消費品和金融板塊領漲,能源、房地產和工業板塊領跌。(圖片:finviz)
標普 11 大板塊僅 4 大板塊收漲,醫療保健、必需消費品和金融板塊領漲,能源、房地產和工業板塊領跌。(圖片:finviz)
焦點個股
科技五大天王僅 Alphabet 獨強。蘋果 (AAPL-US) 跌 0.034%;臉書 (FB-US) 跌 0.52%;Alphabet (GOOGL-US) 漲 0.87%;亞馬遜 (AMZN-US) 跌 0.092%;微軟 (MSFT-US) 跌 0.39%。
道瓊以雪佛龍領跌。雪佛龍 (CVX-US) 下跌 1.67%;聯合健康 (UNH-US) 下跌 1.04%;安進 (AMGN-US) 下跌 0.98%;IBM (IBM-US) 下跌 1.96%;沃爾瑪 (WMT-US) 上漲 0.25%。
費半成分股多收低。英特爾 (INTC-US) 漲 0.24%;AMD (AMD-US) 下跌 2.30%;應用材料 (AMAT-US) 下跌 0.46%;美光 (MU-US) 下跌 2.18%;高通 (QCOM-US) 漲 0.44%;NVIDIA (NVDA-US) 跌 0.35%。
台股 ADR 幾乎全部淪陷。台積電 ADR (TSM-US) 漲 0.01%;日月光 ADR (ASX-US) 跌 0.64%;聯電 ADR (UMC-US) 下跌 1.15%;中華電信 ADR (CHT-US) 跌 0.37%。
企業新聞
莫德納 (MRNA-US) 暴漲 17.10% 至每股 484.47 美元。莫德納疫苗在澳洲獲批,今年供應量將達 1000 萬劑,美國也即將開打第三劑新冠疫苖,對新冠疫苗的需求將繼續強勁,週一該公司市值已超越默克。
特斯拉 (TSLA-US) 上漲 2.10% 至每股 713.76 美元。投行 Jefferies 預測特斯拉仍是電動汽車的領導者和創新者,上調特斯拉目標價至每股 850 美元。
阿里巴巴 (BABA-US) 下跌 0.58% 至每股 195.25 美元。中國加強科技監管之際,阿里巴巴爆出性醜聞,引發中國輿論關注,中國官媒直批阿里巴巴已變成「四十大盜」。
台積電 ADR (TSM-US) 微漲 0.01% 至每股 118.22 美元。三星電子副董事長李在鎔將於 13 日獲假釋出獄,南韓工業聯合會對南韓最高法院裁決表示歡迎。外界料這將提振三星士氣並努力追趕台積電等晶片製造商。
台積電 ADR 週一微漲。(圖片:AFP)
台積電 ADR 週一微漲。(圖片:AFP)
蘋果 (AAPL-US) 下跌 0.034% 至每股 146.09 美元。業內消息傳出,蘋果為了發展電動車 Apple Car,近期研發團隊正秘密走訪 SK 集團、LG 電子等多家企業。
波克夏上漲 0.40% 至每股 431,881.00 美元。股神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掌管的波克夏海瑟威 (Berkshire Hathaway) 上週末公布第二季財報,營收達 690 億美元,年增 22%,淨利達 281 億美元,優於華爾街預期。值得關注的是,波克夏已連續三季淨賣超股票。
亞馬遜 (AMZN-US) 下跌 0.092% 至每股 3,341.87 美元。沃爾瑪 (WMT-US) 上漲 0.24% 至每股 145.58 美元。印度最高法院批准一項針對亞馬遜印度的子公司和沃爾瑪旗下印度電商巨擘 Flipkart 的反壟斷調查,這兩家公司被指濫用市場主導地位,向一些供應商提供大幅折扣和優惠待遇。
美國第三大家禽生產商 Sanderson Farms (SAFM-US) 開盤後股價一字漲,收紅 7.41% 至每股 195.88 美元,主因是農產品巨頭 Cargill 和農業投資公司 Continental Grain 週一宣布以 45 億美元現金收購 Sanderson Farms。
泰森食品 (TSN-US) 暴漲 8.66% 至每股 77.30 美元。該公司最新財報亮眼,每股純益達 2.70 美元,遠高於華爾街預期的 1.62 美元。
經濟數據
美國 6 月 JOLTS 職位空缺數報 1007.3 萬,預期 927 萬個,前值 920.9 萬個
華爾街分析
CFRA Research 首席投資策略師 Sam Stovall 表示,Fed 官員波斯提克的鷹派言論是在試水溫,為年底開始縮減量化寬鬆做準備,最大的擔憂是,推遲縮減購債規模可能讓 Fed 落後落後通膨走勢。
CNBC Leuthold Group 首席投資策略師 Jim Paulsen 表示,疫情對金融市場造成了沉重打擊。病例激增繼續對能源和工業等週期股構成最大威脅。
瑞信週一將標普 2022 年底目標價設為 5,000 點,理由是企業盈利增加,並維持 2021 年 4,600 點的目標價。
瑞信分析師 Jonathan Golub 稱,過去五季,華爾街嚴重低估每股純益,預計這一趨勢將持續下去,隨著失業率進一步下降,更高的工資,消費者支出應該會改善。
https://news.cnyes.com/news/id/4698922?exp=a
【全球股市觀察站】2021-08-09(美國時間)
阿斯匹靈實戰文章
https://scantrader.com/u/9769/service
阿斯匹靈IG
https://www.instagram.com/aspirin_grandline/?hl=zh-tw
展能就業科職位空缺 在 Joe's investmen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Joe:「美國上半年的零售銷售成長相當強勁,即使過完Q3,美國S&P500企業的營運成果,很高機率還是會獲利亮眼,美國算是脫離了疫情的包袱了,美國科技業的成長速度很快,正在持續提高美國企業的生產效率和人類的生活便利性,未來幾年,仍然是科技業快速成長的趨勢。」
疫苗普及率提高、經濟逐漸復甦,美國全國零售聯盟(NRF)上調美國零售額的成長預測,預估比2020年成長10.5%~13.5%,自1984年以來美國最快的成長,NRF首席經濟學家Jack Kleinhenz預估,隨著經濟復甦,消費者將大量消費,2021年零售額將成長10.5%至13.5%,估計總額將達4.44兆至4.56兆美元。不過預測對象為商店和網路銷售,不包括汽車經銷商、加油站和餐廳,2021年2月預估零售額將成長6.5%~8.2%,全年銷售額將超過4.33兆美元;另外,全年GDP成長也從原本預期的4.4%~5%上調至約7%,相較之下,2020 年零售總額為4.02兆美元,2019年為3.76兆美元。
Kleinhenz 認為,政府的刺激措施助長消費者的購物慾望,同時帶動比預期快的經濟復甦,「我們看到經濟明顯強勁、有彈性的跡象,而許多家庭已經準備好恢復一些正常生活、工作和娛樂。」儘管預測樂觀,零售業仍面臨挑戰,因為還有通貨膨脹、港口擁塞和工人短缺等問題。根據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美國零售銷售在3月飆升10.7%後,4月停滯不前,5月數據則尚未公布。
Walmart、LEVI'S和Macy`s百貨等零售商最近公布第一季業績,表現相當強勁,也提高對今年的預測。梅西百貨執行長Jeff Gennette在5月財報會議表示,隨著消費者購買行李箱、鞋子、新衣服和化妝品,預計原本壓抑的需求會持續存在,且不是短期現象,過去三個月美國非農就業人數增加160萬,今年前五個月就業人數增加1.7%,這在正常時期可以算是佳績了。但現在不是正常時期。經濟正在迅速重啟,消費者手裡有好多聯邦刺激計劃提供的現金,零售銷售、工廠訂單和房地產都如火如荼。根據IHS Markit計算的數據,截至今年5月底,經通脹調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了5.3%。
GDP與就業機會的增速並不匹配,這之間的差距可以通過每位工人的產出激增體現出來。美國正處於生產力繁榮時期。這對薪資和通脹是積極因素,因為增加的收入可以消化掉加薪的影響,而企業無需提高產品售價。如果僱主認為他們不用招聘那麼多人就能實現營收目標,這對就業前景來說並不是好消息,經濟衰退期,僱主在營收下滑情況下通常會裁員遲緩,從而導致生產力下降。而營收回升時,他們增聘人手也比較遲緩,生產力則會反彈。這場疫情已經打破了這種模式。在過去四個季度中,有三個季度的企業每小時產出都在增長。在今年1月至3月的季度中,每小時產出同比增長了4.1%,為10年來最快。
這種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輪經濟衰退的不同尋常之處。像休閒、酒店和其他面對面服務行業這樣的低生產率、低工資部門的裁員,人為提高了整體的平均生產率水準。但這場疫情也可能已促使公司改變了商業模式,增加了技術的應用,利用相同的勞動力創造出更高的銷售額。私募股權管理公司凱雷投資集團(Carlyle Group, CG)全球研究主管Jason Thomas表示,自疫情開始以來,佔總體裁員人數三分之一的行業產出水準有所上升,包括零售、資訊、金融、建築以及專業和商業服務。
Thomas說:「這次經濟衰退導致了遠距工作增加,對技術依賴度上升,從而自行發展而不受控制。」高管們開始問一些「尖銳問題:為什麼我們要佔用這麼多辦公空間?我們確定我們的成本基礎有這麼大的意義嗎?為什麼我們要在辦公室之間進行這麼多旅行?這次的經歷恰恰證明了之前你對可利用的前沿技術多麼無知」。
的確,隨著企業大舉投資雲計算、協作軟體和電子商務,第一季度經通貨膨脹調整後的軟體投資較上年同期增長了10.5%。其中一個受益者是CardFree Inc.,該公司為餐飲經營者設計和運營線上和移動點餐系統。CardFree的首席執行官Jon Squire稱,該公司的應用軟體讓餐館能夠更好地預測和管理收到的訂單,以優化人員和產能調配。
Monty's Good Burger最先採用了CardFree的平台,以保護顧客和員工的健康。該公司在洛杉磯地區開設了四家素食餐廳。顧客可以用手機點餐,無需在餐廳內排隊15分鐘至45分鐘。該公司的合夥人之一Bill Fold說:「隨著該應用開始深入人心,我們的業務表現特別好。」該公司約40%的收入來自於這款應用軟體,這使得員工為顧客服務的時間大大減少,可把更多的時間花在備餐上。這樣一來,各門店的員工數量與疫情前持平,但銷售上升了10%。如果沒有使用這款應用軟體,「我們的銷售將會下降」。
Silver Diner Development在華盛頓特區經營著20家餐廳,疫情期間,該公司的外賣訂單比重從20%上升到80%。
該公司資訊技術主管John Huddle表示,CardFree簡化了外帶流程,顧客可以通過簡訊買單,或者掃描二維碼買單。「原來需要跑兩三趟才能完成的路邊送貨流程,現在只要一趟就能完成。這節省了大量勞動力。」
Silver Diner不打算裁員。隨著限制措施解除,外賣訂單比例已回落到30%至40%,該公司正努力為餐廳配備足夠員工。但Huddle說,CardFree等技術將使Silver Diner有能力提高現有員工的使用效率。他說:「同樣數量的員工將能搞定更多訂單。」
Huddle說,最終,績效出色的服務員可以在移動設備上接單,增加他們能服務的餐桌數量,但這項技術直到現在才變得實用。技術將提高員工生產力,從而幫助該連鎖店適應因就業市場緊俏和當地最低工資標準提高而導致的工資上漲。
目前,阻礙就業增長的是供應不足,而不是需求不足。4月份的空缺職位攀升了100萬,達到930萬,是2000年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水準。小時工資正在快速增長。在失業率仍接近6%的情況下,如此多的工作機會沒有得到填補,說明許多人在觀望,要麼因為他們仍擔心疫情,要麼因為可以從失業保險中獲得同樣多或更多的收入,要麼因為他們已經改變了對工作的期望。
在未來幾個月裡,隨著疫情的消退和強化失業保險的到期,這些制約因素應該會有所緩解。科技能在多大程度上替代人工,顯然是有限的。儘管相關的宣傳聲勢浩大,但機器人還沒有取代廚師,甚至還沒有取代服務員。不過,勞動力短缺持續的時間越長,給工資帶來上行壓力,企業就越有動力轉向技術以節省勞動力,就業復甦需要的時間就會越長。
https://technews.tw/2021/06/10/nrf-grocery-shopping/
https://www.storm.mg/article/3743297?mode=whole
展能就業科職位空缺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書面質詢:協助青年人在大灣區發展】
*****************
以下是今日(五月十二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容海恩議員的提問和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曾國衞的書面答覆:
問題:
行政長官在二○二○年《施政報告》中表示,期望青年人能放眼國家,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在學習、就業、生活方面的種種機遇,開拓更廣闊的空間實現夢想。政府近年透過青年發展基金及其他各種渠道推出多項計劃,協助香港青年人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就學、就業及創業。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過去五年,政府推行的上述計劃的下列資料:(i)名稱、(ii)負責的政策局/政府部門、(iii)開展日期及推行年期、(iv)涉及的大灣區內地城市、(v)資助金額,以及(vi)獲資助的香港青年人數目(按下表列出);
(二)有否設立機制審視第(一)項所述計劃的推行進度和成效;若有,機制的詳情及審視結果為何;若否,會否設立該機制;及
(三)會否因應該等計劃的成效,研究需否調整計劃的規模、終止推行,或修訂計劃的內容和對象等?
答覆:
主席:
就容海恩議員的提問,經徵詢教育局、勞工及福利局與民政事務局意見後,現綜合回覆如下:
為鼓勵香港青年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機遇,特區政府正推出不同計劃,便利香港青年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就學、就業和創業。
就學方面,現時,有意赴內地升讀大學的本港青年,可參與國家教育部舉辦自二○一二/一三學年開始的「內地高校招收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學生計劃」(文憑試收生計劃)。參與計劃的內地院校根據本港學生的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成績擇優錄取,免卻本港學生參與內地聯招的需要。二○二一/二二學年共有127所內地高等院校參與文憑試收生計劃,當中包括18所來自四個大灣區內地城市(廣州、深圳、肇慶及東莞)的院校。教育局協助國家教育部在港推行文憑試收生計劃,為本港高中畢業生提供更多元的升學途徑及連繫國家發展的機會。
此外,教育局自二○一四/一五學年起透過「內地大學升學資助計劃」,為有意到內地升學的本港高中畢業生提供資助。資助計劃包括兩部份—「經入息審查資助」(通過入息審查的學生視乎需要可獲全額資助或半額資助)及「免入息審查資助」。在二○二○/二一學年,「經入息審查資助」下的全額及半額資助分別為每年港幣16,800元及8,400元;「免入息審查資助」下的定額資助則為每年港幣5,600元。過去五個學年,「內地大學升學資助計劃」涉及大灣區內地城市(包括廣州、深圳及珠海)的資助金額及獲資助學生人數如下:
學年資助金額*(港幣百萬元)獲資助學生人數
二○一六/一七 17.5 1 395
二○一七/一八 21.8 1 859
二○一八/一九 24.4 1 841
二○一九/二○ 23.4 1 779
二○二○/二一#26.3 2 003
*經四捨五入
#截至二○二一年四月二十九日
就成效而言,文憑試收生計劃自推行以來,參與計劃的內地高等院校數目及每年的報名人數均有所增加;「內地大學升學資助計劃」的申請人數及受惠人數亦持續穩步上升。教育局會繼續推行便利本港青年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就學的措施。
就業方面,勞工處於二○二一年一月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青年就業計劃),鼓勵更多青年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就業及發展事業。青年就業計劃鼓勵在香港及大灣區內地城市均有業務的企業,聘請香港的大學畢業生,派駐他們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名額2 000個,當中有700個專為創科職位而設。參與青年就業計劃的企業須以不低於月薪18,000港元聘請畢業生。為彌補企業聘請及培訓畢業生的額外開支,政府會按企業聘用的每名畢業生,發給企業每人每月10,000港元的津貼,為期最長18個月。
截至四月三十日,青年就業計劃共收到321間企業提供近2 400個職位空缺,大部分的職位已進行招聘。勞工處與創新及科技局一直密切監察青年就業計劃的推行情況,並會在青年就業計劃完成時檢討其成效。
創業方面,民政事務局已在「青年發展基金」下推出「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創業計劃)及「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創業基地體驗資助計劃」(體驗計劃),涵蓋大灣區內地九市。兩個計劃均鼓勵香港青年善用大灣區的雙創基地,協助他們在香港及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業務,而且申請結果已於二○二一年二月公布。
創業計劃批出約1.3億元,獲資助機構現正陸續招募青年初創企業,預計為約230家青年初創企業(涉及超過800名香港創業青年)提供資本資助,以及向約4 000名青年提供創業支援及孵化服務;體驗計劃則批出約500萬元,獲資助機構現正陸續舉行相關網上活動,例如網上簡介會、座談會、訓練班等;視乎疫情發展,機構將在安全及可行的情況下啟動為期六至28天的跨境的實體體驗項目,預計約700名青年受惠。
創業計劃及體驗計劃的申請指引訂明,獲資助機構須向青年發展委員會(委員會)提交相關活動報告、進度報告、財務報告及核數師報告等,就資助項目進度、財政情況和成果等作出匯報。此外,委員亦會透過親身視察和會面,了解獲資助機構提供的創業支援及孵化服務的成效和短期體驗項目的運作,並會與初創企業交流提出改善建議。特別就創業計劃的資本資助部分而言,申請指引亦訂明機構必須因應其創業計劃的性質,訂立適切的階段性指標(例如:「成功製作產品原型」、「完成產品開發」、「成功把產品推出市面」、「實體店開幕」等),並透過引導獲選初創企業達成這些指標,發展他們的業務。機構須在初創企業達成議定的指標後,才分階段發放資本資助予獲選初創企業。民政事務局將繼續與委員會緊密合作,持續監察兩項計劃的運作及成效,並制定計劃的未來路向。
2021年5月12日(星期三)
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105/12/P20210512003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