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2025”影響的不是一個國家,而是整個西方發達經濟體】
大國關系,競爭+合作,向來如此!
最近,網上有些歐洲對中國背後捅刀的聲音,我們來逐條解讀一下。
第一條:中德制造業之爭
德國之聲報道:
面對尤其是來自中國的競爭壓力,德國政界與經濟界危機感劇增。德國經濟部長阿特邁爾在柏林公布德國《國家產業戰略2030》,鼓勵打造德國或歐洲龍頭企業,加大力度保護本國重要產業免受外國收購和競爭影響。
該戰略強調,德國制造業未來的對手,是中國與美國。而聯系到“德國產業2030”在電動汽車、數字化、人工智能方面與“中國制造2025”的高度重合,外媒普遍理解為:德國向中國發起高端產業爭奪戰。進而又延伸到中德、乃至中歐關系的撕裂。
產業是產業,政治是政治,雖然雙方能互相影響,但有時候事情還得分開來看。
中國進軍高端制造業,影響的不是德國或美國一家之市場,也而是整個歐美發達國家。原因很簡單:“中國制造2025”不是點對點的升級,而是集群式的突圍。
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問題:
同樣是發達國家,日韓人民生活水平遠遠比不上歐美白人?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法國人一周工作5天,一天工作6小時。加班是不可能加班的,下午四點下班是常態。但日本人和韓國人很苦逼,每天工作10小時幾乎是常態。
數據是不會騙人的:
根據Expedia(全球最大在線旅遊公司)2016年調查,超過四分之一的日本公司要求員工每月加班80小時,而且是不帶加班費的。此外,有超過63%的日本受訪者對帶薪休假感到內疚。
放在中國或者其他歐美國家,絕對不會有日本人這種思想,帶薪休假是資本對勞動者的認可,是我們應當。
而日本人之所以內疚,主要是害怕因為帶薪休假的需求,會導致自己不被公司錄用。
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也開始步入“日本模式”。
在北上廣深的一線城市,年輕人加班長、不給加班費的事情稀松平常。龐大的勞動力流量,使資本家成為市場主宰:不加班就滾蛋,妳不想做其他人排著隊做。
現實就是這麽殘酷,若非富二代或者彩票中獎戶,在一二線城市打拼的年輕人,每到夜深人靜時都不禁會想到一個問題:平時看起來人五人六的模樣,薪水拿得也多,但生活質量真不如縣城的小青年,為什麽非要來大城市打拼?
但思考也是那麽一會,第二天醒來照樣像齒輪版瘋狂的轉動,生怕失業、一無所有。焦慮癥怎麽來的?就是這麽來的!
有沒有想過為什麽會這樣?
產業問題!中日韓的產業重合以及歐美的產業壟斷。
中國大陸、韓國、日本、乃至中國臺灣省,在支撐經濟發展的支持性產業上(都是以電子制造業為主),有著高度的重合。
電子制造業技術性不算高(相對於中日韓而言),具有替代性的生產地很多,再加上中日韓16億人口的體量,生存壓力自然很大。
這就好比世界上有3塊田,16億東亞人全擠在一塊田裏吃飯,10億歐美人卻分散在兩塊田裏。
歐美那塊多出來的“田”,就是中日韓不曾具備的大而全的高端制造業!
如果把歐盟看成一個整體,它與美國的高端制造業非常全面:ICT、石油化服、高科技農業、生物制藥、大飛機、醫療器械、高端汽車、數控機床、特種鋼材。
除了歐美,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能擁有如此大而全的高端制造業,即便是中國也僅是部分擁有。
所謂高端制造業,它有兩個高:技術含量高於利潤產值高。最簡單的例子,中國賣出一輛奇瑞賺的錢,能比德國賣一輛奔馳的錢多嗎?
造不出來就意味著壟斷,壟斷就意味著暴利。歐美人過得這麽舒服的主要原因,正是得益於發達的高科技產業。
而中國擁有14億人口,點對點的產業升級無法帶動國家新一輪經濟騰飛,只有產業的整體突圍,才能使我們達成兩個百年目標。所以,“中國制造2025”影響的不是一個國家,而是整個西方發達經濟體。
再來說中德之爭。
事實上,中國進軍高端制造業,第一個遭受沖擊的國家不是美國,而是德國。
從現在的情況來看,我國最先從中低端跨入高端產業的行業,必然是新能源汽車。關於新能源汽車,指揮部一直強調兩個關鍵點:
①.汽車產業很重要,它是國家經濟的命脈:從上遊生產涉及到上萬個零部件供應,到下遊銷售、維修、保險金融,再到基礎設施建設,各行各業都能分一杯羹。
②.傳統汽車產業中國很弱,只能寄希望於新能源汽車在產業上實現彎道超車。
只要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強勢崛起,對德國的影響首當其沖。世界第一汽車大國是誰?德國!中國市場上哪個國家的品牌車最暢銷?還是德國!
別的不說,一條公路上跑過去10輛車,妳至少可以看到5輛德資品牌。
而中國公認的三大豪車品牌:奔馳、寶馬、奧迪,也全是德國的。尤其是大眾集團,低中高端車型在中國市場更是通吃。
基於德資品牌在中國市場的龐大保有量,中國國產汽車崛起的過程,就是擠壓德國汽車市場的過程。
所有產業都是這樣,國產品牌的崛起就是不斷打敗他國品牌的過程,因為妳必須從他手裏搶回市場才能生存。
當年三星手機在中國獨占半壁江山,結果國產手機迅速崛起後,三星第一個涼涼。
從產業的角度來講,中德未來必有一戰。所以德國出臺《國家產業戰略2030》針對中國,是無可厚非的事,這是由市場競爭機制決定的,而不是國家關系。
第二條:歐洲議會通過外資審查法案
歐聯通訊社報道:
當地時間2月14日,歐洲議會通過一項對外國投資進行安全審查的法案,藉以保護歐盟國家在關鍵的科技和基礎建設領域的利益。
外界普遍認為,該法案是歐盟第一個防止外資威脅國家安全的規定。在中國海外投資擴張的現狀下,歐洲外資審查法針對的是誰,顯然不言而喻。
還是那句老話,數據不會騙人——
*2016年,中國對歐投資高達85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700億。*2017年,中國對歐投資600億美元。*2018年,在歐洲各國對外資審查縮緊後,中國對歐投資下降到310億美元。
雖然對歐投資逐年下降,但中國始終占據歐洲第一大外資來源國地位。其中,大半投資都用於收購歐洲高科技公司。
美國人說,是中國的投資促成外資審查法的通過。這一點,山姆大叔沒忽悠咱。
按照德國經濟部長阿特邁爾的說辭,中國美的集團對德國智能機器人制造商庫卡的收購,是德國出臺“產業戰略2030”的重要推手。
可以肯定,歐洲國家已經達成共識:嚴審中國企業對歐洲高端制造商的投資。
在指揮部看來,歐洲議會出臺外資審查法,與其說是打壓中國企業的並購,倒不如說是為歐洲本土制造商爭取最後的時間!
【未來制造業的大勢,是大兵團、集團軍式的作戰】
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未來的全球制造業競爭,必定是大兵團、集團軍式的作戰,廝殺將極其慘烈,力量分散的小公司只有兩天路:要麽破產、要麽被收購。
中韓的成功經驗,無不證明這一觀點。
三星為何能成為國際制造業的巨無霸?因為韓國傾國之力,把所有先進的產業都融入了三星集團,使之既擁有了供應鏈優勢、又擁有龐大的資金活力。
中國中車為何能後發制人,在十年間先後打敗西門子、阿爾斯通、龐巴迪,成為全球第一大軌道交通供應商?
因為中國敏銳的嗅覺,將南車北車合並為中國中車,使之能揮動舉國之力,來撬動全球軌道交通市場的格局。
明確了未來制造業發展方向,我們再回過頭看看歐洲這個外資審查法。
歐洲高端制造業雖然發達,但相較於中美模式有個致命的缺點:龍頭企業少,高端制造業力量太分散。力量分散就意味著資金底氣不足,容易被收購。
中國收購歐洲制造商的過程,其實就是壯大己方兵團實力,削弱歐洲兵團實力的過程。
2017年,中國化工集團斥資430億美元收購瑞士先正達(全球第一大農藥生產商和全球第三大種子技術公司),使之成為世界四大農業化學品和農藥巨頭之一。多年以來,中國的技術並購案已涉及豪華遊艇(山東濰柴收購法拉第)、航空復合材料(中航空業收購奧地利FACC)、醫療器械(威高集團收購)、高端液壓(濰柴收購德國林德液壓)等幾乎所有高端制造業領域。
隨著中資企業收購版圖的不斷擴張,中國兵團的技術優勢與市場規模會不斷擴大。相應的,歐洲兵團的“作戰能力”就會不斷下降。長此以往,歐洲勢必丟掉全球制造業市場。
若想保住制造業,歐洲必須要做到兩點:
①.嚴審外國企業投資,人為擡高他國資本對歐洲企業的收購。
②.快速打造歐洲的龍頭企業,比如西門子與阿爾斯通的合並,正是為應對制造業的大兵團作戰。雖然歐洲反壟斷機構已經做出否決,但兩者的合並是歷史所趨,遲早會達成目標,除非歐洲想放棄全球軌道交通市場。
總結一下:
長遠來看,隨著中國制造業的崛起,中歐產業由互補轉向為競爭不是大概率事件,而是必然事件。但產業歸產業,在美國全球影響力嚴重衰退之際,歐洲在許多問題上仍需要中國的幫助。要知道,在歐盟沒有解體之前,最大的敵人仍然是美國!
不過,需要明確一點:體量相當的大國,很難形成全方位合作,雙方體量都很大而世界又很小,難免踩到對方的腳趾。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山東 威高 藥 業 在 台灣光鹽生物科技學苑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寶齡策略夥伴美日銷售都看升;但大陸收成是關鍵
#日本市場 #大陸 #原料藥 #新藥研發 #醫學美容 #檢驗試劑 #大轉骨
拿百磷美日銷售逐年成長,法人看好,在美國新增適應症後,應該有助今年銷售的增長,日本市場銷售額則可望有兩位數的穩定增溫;而對寶齡(1760)來說,對營運的最大轉骨期待,則是在新一代的原料藥獲美日客戶採用,與中國大陸藥證取得並順利上市銷售分潤的時間點,預期2019年後貢獻逐步擴大。
寶齡雖目前已有新藥研發、醫學美容與檢驗試劑三大事業群,但外界關注的焦點,多數還是集中新藥研發;而公司的新藥研發圍繞著腎病治療,用於洗腎病患常見血磷過高問題的拿百磷,已經獲美國、日本、歐洲以及台灣藥證,並在美國、日本及台灣開始銷售,其中,美國透過策略夥伴KERYX銷售,2017年因保險滲透範圍擴大,年銷額成長逾倍至5,500餘萬美元;日本則是透過TORRI銷售,去年銷售額年增11%至62餘億日圓。
雖然美日都還是寶齡相對分潤比例較低的市場,但因兩地是率先銷售的前瞻地區,銷售動向仍受到關注;法人認為,美國因去年11月核准了用於還不到洗腎的慢性腎病病患的新適應症,拿百磷在該領域擁有降血磷與改善貧血的兩項優勢,是競爭對手難及,新適應症將是驅動今年美國銷售成長的關鍵;至於日本市場,根據TORRI的預估,則維持約一成的年銷售額成長。
而美日兩地的市場,在去年9月以後,原料藥已無需向寶齡取得,寶齡僅認列來自兩地銷售的一定分潤,只是先前談的分潤比例不僅低於業界平均水準,且還得分潤一半給原發明人,對寶齡的獲利挹注相對有限;公司已研發下個世代更利打錠與生產優勢的新版原料藥,並送樣美日客戶,假設客戶同意更換,則須走更替原料藥的接軌臨床,法人預期,若客戶同意更換,最快新一代原料藥將在2019年後漸有貢獻。
除了美日市場,歐洲市場的藥證已取得,若今年9月未有實際銷售行為,恐遭收回,法人認為,不排除KERYX有將歐洲藥症再授權出去可能,假設授權對象在當地更具銷售實力,對寶齡將有正面助益。
不過,外界主要看的仍是中國大陸市場。目前採進口藥證模式的臨床試驗已經獲准,外界預期,今年內完成臨床並送件應無疑慮,順利的話,明年有機會取得藥證並開始銷售,寶齡與山東威高採合資方式分潤,寶齡持股比例達44%,實質分潤比例遠高於其他市場,且無須與原發明人分潤,但法人認為,中國大陸市場對寶齡營運的較明顯貢獻,應該會在2020年後發生。
不過,法人提醒,短期寶齡仍靠原來美歐日及台灣的銷售分潤,獲利僅能逐年緩步增加,要待2020年後才會有見到營收獲利的較大轉骨。
(圖說:寶齡總經理江宗明資料照片)
全文網址: https://www.moneydj.com/KMDJ/News/NewsViewer.aspx…
山東 威高 藥 業 在 台灣光鹽生物科技學苑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產業訊息>寶齡拚上市 擴大國際化量能
#新藥開發 #精準醫療 #醫美保健 #抗腎病新藥 #拿百磷 #適應症 #臨床試驗 #缺鐵性貧血 #慢性腎病
寶齡富錦總經理江宗明表示,該公司未來將鎖定三大策略,包括新藥開發、精準醫療、醫美保健邁進,未來上市是為了擴大公司國際化量能,公司將持續提升研發力度,向全方位生技公司的定位邁進。
寶齡富錦是老牌生技公司,由江宗明等人成立的班友集團創辦,是國內少數已經有新藥產品上市的藥廠,旗下抗腎病新藥拿百磷(Nephoxil)已經在美國、日本、台灣等市場銷售,下一步將進軍大陸、東南亞等新興市場,潛力可期。
寶齡上周正式向證交所遞件申請上市,江宗明表示,公司在新藥開發已經有實績,未來除了擴大拿百磷的適應症,團隊也積極開發國際市場,其中,大陸市場將是重頭戲,之前由寶齡與山東威高藥業合資成立的香港公司,正規劃將拿百磷以進口的方式打入大中華市場,將有初步成果。
江宗明說,拿百磷雖以進口的方式轉進大陸,但屆時仍須執行橋接性的臨床試驗,目前已經送件大陸CDE審查數據中,下一步將由大陸CDE出具報告,轉送大陸食品藥物監管總局(CFDA)審查,屆時CFDA會通知該產品試驗的細節,獲准便可執行。
據悉,寶齡美國的合作夥伴Keryx也正規劃向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申請拿百磷的新適應症:缺鐵性貧血,該疾病也是慢性腎病患者的主要疾患之一,今年,寶齡也將切入慢性腎病、缺鐵性貧血兩項適應症,未來上市後期待能藉此取得台灣健保核價,擴大市場。
在精準醫療部分,江宗明表示,目前寶齡規劃兩大領域,一是感染、其次癌症,感染大宗為呼吸道與腸道,共有六項產品,其中,幽門桿菌試劑預計將通過美國FDA審查,在美國上市。
至於醫美領領域寶齡布局已久,江宗明表示,包括頭髮生長、臉部「類微創」兩的部分。據悉,寶齡的頭髮養護產品,是經過動物(小鼠)試驗有效,由台大出具報告,且在大陸已經上市的產品,未來可望成為明星商品。
醫美方面,率先推出的產品是「類微創」概念,江宗明解釋,過去醫美的微創醫療,因為深入真皮層,在法規上屬於醫療行為,而寶齡推出的產品,是以玻尿酸作為載體,作用於表皮、真皮層之間,因此適用「化妝品法規」,目前產品正測試中,即將在台推出。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7485/2667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