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不和親 #不賠款真的很猛嗎
明粉和清粉天天在吵架,而明粉最常說的是
「明朝三百年,不和親,不納貢,不割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這句話是對明朝的一種稱讚,氣勢磅礡也十分厲害
#那為什麼明朝不和親也不賠款割地呢
#道德包袱
答案是道德包袱太沉重了,明朝是滅了元朝而立國的,本身就是漢民族的一種象徵,所以即使到了清末,不管是太平天國還是孫中山,一開始都是打著反清復明的口號,孫中山在起義成功之後,還跑去拜謁了明太祖朱元璋。
#老朱家的招牌
明朝上一個漢民族是宋朝趙家,趙家給人的印象就是軟趴趴,稱臣納貢又割地,最後還是被異族給滅了,而朱元璋打的招牌就是「驅除韃虜」,自然後代子孫不能把祖先的招牌給砸了。
也就是這種基本國策,不管現實如何殘酷,道德永遠是高於現實的
#明朝的外患
明朝外患也很多,從一開始的北元、韃靼、瓦剌到明末的後金,這些民族戰鬥力都非常強,不下於漢唐時期的外患,但明朝除了永樂皇帝比較猛,打的蒙古人哇哇叫外,其他時間都屬於消極防禦,皇帝興趣太廣,有煉丹、玩女人、當宅男、當木工的,對打戰都沒興趣,所以很多地方都無力防守,主動放棄了,像是明英宗年間丟掉了河套,明武宗年間丟掉了哈密衛
#明朝對異族都是來硬的
有因為明朝這種熱血的國策,明朝對少數民族都是只打不合,打不過就撤,相較於北宋的澶淵之盟,明朝的邊境長時間處於戰爭狀態。
而國力強的時候這樣熱血還可以,到了明末終於扛不住了,國內有農民軍起義,關外有後金八旗,體質不好又兩線作戰的結果就是越打越衰退
#明末形勢
到了明朝滅亡前兩年,崇禎15年,這時松錦之戰結束,明朝精銳盡喪,總督洪承疇被俘投降,國內流匪縱橫馳騁,地方不斷告急,總督傅宗龍、汪喬年兵敗被殺,形勢已經壞到不能再壞。
#崇禎想賣了老朱家招牌
真的不得已,崇禎想要放棄老祖宗的基本國策,偷偷要兵部尚書陳新甲去跟滿清議和,口氣還很大,「遼瀋有休兵息民之意」「國家開誠懷遠似不難聽從」
但最後這個議和提案不小心洩露,群臣嘩然,明朝那些覺青東林黨大臣大罵「明奸」、「滿清同路人」,崇禎面子掛不住,立刻來個次元切割刀把陳新甲斬首了事
明朝也錯失了最後一次和談機會,兩年後就滅亡了,而當年大罵陳新甲是賣國賊的覺青東林黨大臣們,後來多半投降了李自成,八旗軍來後,又再度投降滿清。
#為什麼明粉這麼多
但也因為明朝曾經這麼熱血,它紮紮實實的收割了一波粉絲,明太祖朱元璋出身低微,最後驅除韃虜,在版圖上重建了漢人的一統大帝國,給了漢民族打了一劑強心針,明朝的典章制度也非常完善,創意也多,奠定了明朝兩百年的統治基礎,清朝之後也大多承襲明代制度,要不是清末遭逢千古之巨變,清代還可以存活更久,可見明代的政治制度還算不錯。
而最近有一部非常火的明劇《大明風華》,講述的是明永樂元年,由於御史大夫景清遭成祖Judy滿門抄斬,其長女有幸被救,並化名為孫若微(湯唯飾)被孫忠收養。
隨著時間的流逝,孫若微漸漸的長大,本來要嫁給漢王朱高煦,就是日後叛亂的那位皇叔,卻在因緣巧合中孫若微嫁給了殺父仇人-皇太孫朱瞻基,並且成為了他的妃嬪,住到皇宮後,她一心想報父仇家恨,多次蓄謀刺殺Judy,但和朱瞻基相處後才發現,朱瞻基跟他阿公不同,心地非常仁厚、體恤民情,慢慢地越來越了解心地善良的朱瞻基,最後決定放棄報仇計畫,一心輔佐朱瞻基繼承皇位後的國家治理..
此劇場面宏大,卡司堅強,雖然都有點虛構成分,但基本上都有照歷史發展來寫,劇中的人物也都是歷史上真有其人,現在就共同來感受一段跌宕起伏的大明往事吧
GTV 八大電視 大明風華》
八大第1台
11/18 全台首播
週一至週五 21:00
孫若微篇 搶先看:https://bit.ly/2TZK03D
崇禎 兵部尚書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中國最強王朝為何而亡?|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這些爭論從明末到現在,一直沒有停止過。
關於大明究竟是亡於嘉靖還是亡於萬曆,關於崇禎是不是個好皇帝,關於袁崇煥是忠臣還是叛徒。
連那個只會幹木匠活的明熹宗朱由校也放下錛鑿斧鋸對袁崇煥大加讚賞。
從現在的史料來看,袁崇煥肯定不是叛徒,因為就是他取得了對後金戰爭的第一場重大勝利,也就是寧錦大捷。那場戰役中,駐守皮島的總兵毛文龍也是居功至偉,連袁崇煥也在上奏中說:「孰知毛文龍徑襲遼陽,旋兵相應,使非毛帥搗虛,錦寧又受敵矣! 毛帥雖被創兵折,然數年牽制之功,此為最烈!」要不是毛文龍在敵後襲擾,寧錦大捷可能就會變成寧錦大敗。
也就是說,戰事糜爛,內訌不止,大明不亡才怪。
可是後來袁崇煥殺了毛文龍,崇禎又殺了袁崇煥,好不容易出來個老漢孫承宗收拾殘局,又被朝中大臣掣肘,只好告老還鄉。已經放棄了最後一次機會,連返照的回光都沒出現,就那麼一命嗚呼了。
而拒絕李自成近乎投誠的議和,等於崇禎為首的大明朝廷,
袁崇煥為什麼要殺毛文龍?
因為毛文龍的牽制,袁崇煥才在寧錦之戰中一戰成名,袁崇煥曾經很感激毛文龍,成就了自己「大明對戰後金(即滿清)第一功」。
說到底,就兩字:權利。
袁崇煥和毛文龍曾經十分默契地配合作戰,但是後來為什麼又勢成水火了呢?
他提出的「五年復遼」,既是「聊慰上意(忽悠崇禎)」,也是奮鬥目標。
袁崇煥進士出身,建功立業固然是他畢生的夢想,但是明末文人內鬥的習氣,袁崇煥也未能免俗,而最可能跟他分功勞的,就是同樣戰功赫赫的毛文龍。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或者說要自己「竟全功」,就容不得別人分權力或者分功勞,只考了個武舉人,是一刀一槍血海裡殺出來的「左都督平遼總兵官」。
而毛文龍從九歲就失去了父親,也沒唸過太多書,自然不會像袁崇煥那樣有充足的後方補給,所以他要想堅持下去,就只能靠一些非正常的手段。毛文龍的根據地,是自己在後金的後院自己打出來的,因為後金阻隔,毛文龍實際是孤軍奮戰在敵後,搶後金也搶海盜和海商(其實海上的盜和商也沒什麼區別),比如向過往的海船收保護費,比如搶掠。
但是進士出身的袁崇煥不可能理解毛文龍的艱難,也不會允許毛文龍與自己分庭抗禮(當時毛文龍比袁崇煥級別還高)。他上任之前,就已經決定:「毛文龍這個人,聽話就用,不聽話就殺。」但是既然是掌握了薊遼督師的大印,袁崇煥就要全軍上下「只有一個聲音」,而進士文官出身的袁崇煥要做武舉人出身的游擊司令毛文龍的思想工作,當然是雞與鴨講。
袁崇煥雖然給毛文龍定了十二條大罪,但是有十一條都是很扯淡的,因為那些事情明朝的文武官員都在做。有些乾脆就是子虛烏有,真正能殺人的,是那條「結交近侍(說他是閹黨)」——這四個字曾經讓嘉靖殺了內閣首輔夏言。
袁崇煥的證據是毛文龍曾經向魏忠賢行賄,並且給魏忠賢修了生祠。可是雖然大家不知道袁崇煥給沒給魏忠賢行賄,但是袁督師也給魏忠賢修過生祠,還在上奏中說:「廠臣魏忠賢功在社稷,海內之共見共聞,業已銘刻金石。」這倒不是袁崇煥和毛文龍品格低下,而是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你不討好魏忠賢,就拿不到軍餉和武器。給魏忠賢修過生祠的袁崇煥用「給魏忠賢修生祠」的罪名殺了毛文龍,這就有點搞笑了,不過這也證明了一點:內訌栽贓,不是文官言官的專利,武將也會。
毛文龍被殺,那可真是「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
孔有德、耿仲明(三藩裡耿精忠他爹)、尚可喜紛紛降清,成了清軍(或者叫後金軍)的炮兵締造者兼急先鋒,以至於後金能夠跟明軍展開炮戰,全是這三位出的力。
收拾殘局的孫承宗又被誰收拾了?
袁崇煥與毛文龍之間誰是誰非,爭論很大,但孫承宗有能力輓狂瀾於既倒,現在倒是一致公認的。
孫承宗卸職還鄉後,還堅持抗清,面對多鐸的勸降,依然選擇了從容就義,所以他是忠臣,這一點毋庸置疑。熟讀明史的人都知道,這個孫承宗是個高人,袁崇煥見了他也得叫聲老師,而且他的軍事才能也真的比袁崇煥要高明。孫承宗前面的戰功咱們就不說了,史書記載孫承宗坐鎮遼東四年期間「關門息警,中朝宴然」,但是兵部不給他兵,工部不給他刀槍。太監魏忠賢和不是閹黨的高第都聯手要搞掉他——反正遼東守住了,這功勞應該自己的嫡系來拿。
於是孫承宗只好回家。
袁崇煥被抓起來之後,寧錦前線一片混亂,崇禎又搬出孫承宗來鎮場子。孫老督師一出馬,馬上就安撫住了袁崇煥舊部,並且很容易就收復了被後金佔領的欒城、遷安、遵化、永平,後金四大貝勒的老大阿敏也差點丟命。
形勢一片大好不是小好,於是崇禎放心地殺掉了袁崇煥——有孫承宗在,你沒用了;於是朝中大臣開始踩孫承宗——戰局好轉,換我的人上去也能立功。於是孫承宗也被彈劾回家了,而彈劾他的「朝中大臣」是誰?一向獨斷專行的崇禎怎麼耳根子變軟了?有沒有答案已經不重要了。因為我們已經看到一個如日西山的王朝那種糾纏不清的內訌,和人性極端自私狹隘的醜陋。
孫承宗回家了,毛文龍的舊部叛逃了,袁崇煥的舊部祖大壽內無糧草外無救兵,也投降了。大明朝,沒救了。
崇禎為什麼要拒絕李自成伸出的橄欖枝?
雖然殺了袁崇煥,罷免了孫承宗,但是大明朝也還沒有到非亡不可的地步,因為大明朝還有個李自成。看到這裡有人要開罵了:大明不是李自成給滅掉的嗎?怎麼到你這兒又成了大明朝最後的希望?
筆者這裡要解釋一下,雖然這解釋在教科書的影響下未必有人信:李自成之所以要造反——這裡應該按規矩說起義,第一是為了吃飽飯,吃飽飯之後還能保住命,第二是能在保住命的基礎上當個大官。事實上李自成差一點就成功了,在攻陷北京之前,他先派出了使者,跟崇禎「講和」。
現在想來,李自成是有一些軍事頭腦的,瓦剌打過北京,沒打下來,灰頭土臉地敗了,皇太極也打過,連塊牆磚都沒摸著,也被「勤王」兵馬打跑了。這樣的金城湯池,自己也未必打得下來,就是打下來,損失慘重的自己也未必守得住——吳三桂正往這裡跑呢。
於是李自成向崇禎開出了價碼:你封我做西北王,再給我一百萬軍餉,在國內,我給你剿滅賊寇張獻忠(內遏群寇),然後我再去把皇太極幹掉(外剿清妖)。
崇禎動心了:這是送上門來求招安的宋江呀!可是朝中大臣一致反對:堂堂大明怎麼能跟流寇議和,簽訂城下之盟?
我們與李自成不共戴天,再說了,我們上哪找一百萬兩銀子給他?
於是崇禎殺了議和的中間人,而那些「與李自成不共戴天」的「正人君子」、「貞節大臣」,卻爭先恐後地開城迎接李自成去了。這裡面有兵部尚書張縉彥、成國公朱純臣。拿不出錢的大臣們,被李自成搜出來七八千萬兩銀子。原來不是沒錢,那要看是給誰,怎麼給。
不管明朝曾經如何強大,但是總逃不掉滅亡的命運,這裡面有崇禎的狂妄自大、獨斷專行、狐疑寡恩。也有滿朝文武道德淪喪、極端自私、掣肘傾軋,更有陽奉陰違、口蜜腹劍、兩面三刀,瘋狂內訌,王朝末日,大抵如此。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崇禎 兵部尚書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三年逃兵120萬?明朝的逃兵問題為什麼這麼嚴重|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明英宗正統三年,當時擔任兵部侍郎的于謙,正巡撫河南、山西,因為河南省遭了災荒,于謙便上疏朝廷,請求暫停「清軍御史」(也就是清點全國軍兵的欽差)在全國的活動,讓他們各回原處。
其中提到,這些清軍御史到全國清查各個衛所,發現了一個極其嚴重的問題,最近三年,全國衛所實際上還在崗的軍兵,比朝廷應該有的名額,少了120萬還多。這些兵說是逃跑了或者死亡了。
就算已經清查出來的那些逃兵,一一重新登記造冊,然而,十個裡面也只有兩三個到崗,就算這兩三個,也不客氣,過不了多久又逃了。
據《明英宗實錄》記載:
臣等竊惟,自遣御史清理之後,近三年於茲矣,天下都司衛所發冊坐勾逃故軍士一百二十萬有奇。今所清出十無二三到伍,未幾又有逃故。
可是正統初年,朝廷並未大舉用兵,正統朝大舉對外用兵,是在正統六年,命定西伯蔣貴為將軍,兵部尚書王驥提督軍務,發兵十五萬征麓川,也就是用兵西南傣族地區。
很顯然,120萬軍兵,陣亡的或者受傷不治去世的不佔多數,大部分都當逃兵了。
這120萬逃兵,佔了當時明朝全國總兵力的將近三分之一。
但是,明朝朝廷當時並沒有重視這個問題,與其說沒有重視,不如說,是無可奈何。
所以,後來明英宗土木之變的時候,明朝號稱五十萬大軍,實則只有二十幾萬,其他的大概都逃了,名冊上有這個兵,實際上軍中並無此人。
明朝軍隊為什麼有那麼多逃兵呢?這還得先介紹一下明朝的衛所制度和兵源。
明朝建立過程中,明太祖朱元璋按照副丞相張昶的建議,仿照唐朝的府兵制,在全國設立衛所制,成為明朝貫徹始終的軍事制度。
所謂衛所制,就是在全國重要的城鎮,設立衛和所。
最基層的是百戶所,共有兵120人,設十個小旗統領。
上一級是千戶所,每千戶所共1120人,設兩個總旗統領。
再上一級就是軍衛,每衛平均5600人,由指揮使統領。
再上一級,就是省級的部門了,明朝在全國重要省份設立都指揮使司,統領該區域內所有衛所。
至於都指揮使司再上頭,就是明朝有名的五軍都督府和兵部了。
而明朝的兵源呢?
一開始的時候總共有兩大類,一類是朱元璋建立明朝時拉起來的隊伍,另一類是在作戰過程中,抓到的俘虜。
到了後來,明朝穩定以後,兵源就有了新的來源,一個來源是罪犯,所謂犯了罪充軍的那部分人。
另一類是重中之重,就是明朝通過軍籍制度,在全國徵兵,家裡男丁超過三口的,就徵一個當兵。這叫做垛集軍,如果你加入了垛集軍,你的戶口就從民籍變更成了軍籍,永世不得更改,子子孫孫都要從軍。
這就是明朝所謂的從征、歸附、謫發、垛集四大兵源。
實際上後來明朝還發展了募兵制,出現了僱傭兵,甚至到明朝後期,明朝軍隊大部分是僱傭兵,朝廷不直接發餉的。比如有名的抗倭名將戚繼光的戚繼軍和俞大猷的俞家軍。
瞭解完明朝的衛所制和兵源以後,就不難理解那些兵為什麼會逃跑了。
第一,對於流放的兵源來說,都是罪犯,發配到各個衛所裡,一旦有機會,肯定會逃。
比如,明成祖靖難之役以後,永樂大帝對建文帝的忠臣們大開殺戒,不但株連十族,還搞瓜蔓抄,所謂瓜蔓抄,就是連根拔起,把你老家全村鄰村的人都治罪。這麼多犯人,不可能都殺,男的流放充軍,女的發配教坊司充當奴隸。
據《明宣宗實錄》記載,
巡按山東監察御史張聰言:遼東軍士多以罪謫戍,往往有亡匿者。皆因編髮之初,奸頑之徒,改易籍貫,至衛即逃,此及勾追,有司謂無其人,軍伍遂缺。
第二,對於俘虜軍來說,當然也會跑。因為明朝初年用兵,打的都是異族蒙古或者西南少數民族,抓的俘虜,你把他放在衛所裡,看守不嚴,他能不跑嗎?
第三,對於垛集軍來說,並不是所有人都就地安置,這由不得你自己選,你說你想在離老家近的地方當兵,可以常回家看看老父老母,門都沒有。
很多江南兵,被分配到北方甚至遼東酷寒之地,離家幾千里,他不適應當地,能不跑嗎?
除了各種兵源自身特點導致的逃跑,明軍逃兵嚴重還有一個更大的原因,那就是各級官吏的腐敗問題,其中最嚴重的是,王公大臣隨意徵召衛所軍給自己幹私活,幹工程,讓他們勞累不堪,忍受不了折磨。
比如,明朝丞相李善長回家養老以後,大興土木,但是工人不夠,就找湯和要三百兵馬。後來湯和把這件事告訴了明太祖朱元璋,這件事也成了朱元璋殺李善長的罪證之一。
明朝初期還好,越到後來,貪官污吏越多,使用衛所軍幹私活的越多。
以至於出現了以下的情況:
明朝平時會在全國各都指揮使司抽調衛所軍進京衛戍,跟京城的京營軍隊一起操練。但是,這些進京的衛所軍往往被京城的王公大臣調走去幹私活,搞得他們勞累不堪。以至於當時山東都指揮使司的將領,不得不賄賂五軍都督府或者兵部的高官,求他們不要調集該都司的衛所進京。
這些衛所軍,平時本來要訓練,要學習排兵佈陣,卻天天被叫去搬磚,還不給工錢,因為僅有的一點好處都被各種指揮使、總旗等將領拿走了,所以明朝軍隊逃兵才如此嚴重。
據史載,嘉靖朝,俺答圍攻北京,兵部尚書丁汝夔去盤點京營軍隊人數,本來應該有十萬七千餘人,實際在崗的卻只有六萬多人,只剩下一半了。
到了崇禎朝,逃亡還更嚴重,連能打仗的都沒有,因為缺軍餉,都跑了。
「十七年(1644)王章巡視京營,按籍額軍十一萬有奇。喜曰:『兵至十萬,猶可為也。』及閱視,半死者,余冒伍,憊甚,矢折刀缺,聞炮聲掩耳,馬未馳輒墮。而司農缺餉,半歲未發。」
永樂大帝在的時候,北平最多可是有八十萬大軍呢。
沒有兵打仗,明朝能不亡嗎?
至於這些逃兵怎麼逃的,那就五花八門了。
比如,有的人賄賂上司請假,結果,黃鶴一去不復返,同袍懷中空悠悠。
比如,有的人招呼都不打,就沒影了。
比如,有的人說要回家取衣物,後來就再也見不到這個大哥了。
比如,有的紈褲子弟,一打仗,就拿錢僱人去頂自己的名,打完仗自己再回衛所,然而,那個拿了錢的大哥,根本就沒去打仗,拿著錢跑了。
甚至於,有的大哥,不在衛所裡待著,跑到附近的城鎮農村做小買賣去了。打仗的時候,自然找不到他啊。
反正就是各種鑽衛所制度的空子。所以,朝廷面對逃兵問題,制定了各種懲罰措施,仍然制止不住,除非改變衛所制度和軍籍制度。
當然,這些人也不完全想當逃兵,只是在明朝當兵太苦了,還整天被上司欺凌壓榨,被拉去搬磚。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崇禎 兵部尚書 在 杀兵部尚书两人,换首辅52人大明为啥还亡国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崇祯 皇帝朱由检于公元1627年接替天启皇帝朱由校成为明朝皇帝,朱由检是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朱由校在位时期,利用魏忠贤敛财, ... ... <看更多>
崇禎 兵部尚書 在 晉袁崇煥為兵部尚書,薊遼督師兼管山東等處軍務。然而,功 ... 的推薦與評價
然而,功高招妒,謗言四起,崇禎二年(1630)皇太極率兵繞道攻明,袁崇煥自關外領兵疾馳赴京援救。時京師戒嚴,謠言紛起,崇禎皇帝竟中清軍所設反間計,以通 ... ... <看更多>
崇禎 兵部尚書 在 Re: [問題] 請教一下明末的局勢- 看板Warfar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mmalex (mmalex)》之銘言:
: 不好意思
: 小弟想請教一下崇禎末年的局勢
: 當崇禎手中 最後的主力孫傳庭被李自成消滅時
: 崇禎有想過叫駐守南方(京)的軍隊北上勤王嗎?
: 印象中當時的南京兵部尚書就是史可法
: 難道史可法不知道京師情況危急 皇帝命在旦夕嗎?
: 還是說南京的兵部沒這麼大權限能主動調集兵馬呢?
: 還請各位先進不吝賜教
: 感謝^^
先大概列一下時間表(陰曆):
崇禎16年7月:史可法任南京兵部尚書。
9月14日:孫傳庭兵敗河南。
10月6日:李闖入潼關。
10~11月:李闖掠地西北,陝甘重要的邊鎮皆為攻破略定。
12月:李闖陷山西平陽。史可法疏陳練兵南京整飭兵備。
崇禎17年1月:李自成稱帝。以太行山為界取道河南、山西,兵分兩路直取北京。
2月:大順北路陷太原、南路陷衛輝,進入北直隸。
2月28日:崇禎下詔天下勤王,廷議南遷未果。
3月:大順北路連下大同、宣府,南路陷北直隸大名,兩路會師圍北京(17日)。
3月19日:北京內城陷,崇禎自縊。
從上表可以看出雖然崇禎16年9月以後明朝已無主動攻勢,但李闖是在接下來的三
個月裡攻下西北一隅,也就是說要到12月才能明顯看出李闖勢力的急速膨脹,也就是
這時候史可法才上疏在南京練兵。從史可法上書的內容看來南京的武備廢弛的很,要
馬上勤王大概也有困難。實際上史可法誓師北伐的時間點是4月1日(這個日期…)。
《崇禎長編》崇禎十六年十二月癸酉條有史可法〈條上留都軍政八事〉的原文,
以下只節引可見南京武備廢弛的部分:
「一、南兵八千有奇,亟宜選練,如臣標下,當練水陸兵一萬二千人;操江標下
,見有原額及新經歸併兵一萬二千人,當如〔數〕選練;大小教場提督,當各選練八
千人;神機營提督,當選火器手四千人:合之得四萬四千人。以戰以守,皆有所恃。
(Nomic按:有軍籍者有老弱之分,有在籍而無其人吃空缺者,一開始就只打算挑
揀其中四萬多人來練還沒好好練過,所以也不必太期待這點兵力能有什麼作為。)
一、舊例各營把總、哨總、衛總等官皆用世職,挨次輪轉。遲則一二十年,速者
亦十數年,方能到選,其壯氣已消盡矣。況年來運糧苦累,各弁貧者甚多,不以技勇
見長,反以斥革為喜。臣今議:將缺半用世職,半用科目行伍,仍酌予廩給,以恤其
私。…
一、舊例補軍驗軍,不由營將,惟本衛所官,…及發之該營,往往投驗者精強,
到營者老弱,將官不得而知也。…臣議:炤京營例,以選用汰革之故,歸之營將,庶
責成始專。
…
一、舊例神機營兵,習放內庫神器,每逢操日,用數百人,於內庫抬出,到營便
即送回,一往一返,已半日矣。且各神器皆銅鑄,僅可壯觀。…臣議:改練近發之器
以求實用。…
一、各營管兵官,有折斑錢,有虛兵糧,儘不為少,而人人貧不能支。求其故,
則衙門太多,奔走太勞,使費太侈。…此等陋例,臣與內外諸臣已決意清除。今議:
…各衙門一切差兵,不許奔走衙門,趨奉誤事…
(Nomic按:公文旅行妨礙辦事效率的典型。)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5.180.1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