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納粹預備發動閃電戰前夕,有件事情他們得預先進行,那就是撤離身在英國的納粹高官子女。英國方面深知納粹開戰之前,一定會先發動撤離行動,於是將之視為開戰與否的重要信號。電影《午夜密令 Six Minutes to Midnight》(2020)便是在如此背景展開。
.
故事發想來自編劇安迪.戈達德(Andy Goddard),他多年前偶然參觀了一間位在家鄉的博物館,赫然發現了一所名為「奧格斯塔-維多利亞女子學校」的校徽,他意識到這所英國學校的校徽居然附上納粹的卐字記號,大為吃驚。細查才知道,原來當時納粹高官希姆萊(Heinrich Himmler)等人都將自己的子女送往這所學校研讀,是納粹高官子女學校。這讓他興起了創作這個故事的念頭。
.
《午夜密令》的故事基礎確實相當扣人心弦,究竟在戰爭前夕,這群在英國接受教育的納粹子弟可能會帶有什麼樣的意識形態?是完全崇尚法西斯主義嗎?抑或受到了英國的影響,對納粹主張也存有質疑?這些歷史細節雖然已不可考,但也因此給了編導一些創作空間得以揮灑。
.
故事主角是一名英國派任至這間學校的間諜湯瑪斯.米勒,他假老師之名暗中搜查情報,並且必須隨時匯報這群孩子的動向。同學們的互動也成為另一條線,顯然其中多數女孩深以祖國為傲,但卻也都嚮往走出這個隱密大院,一探英國文化真貌。
.
這樣的一個故事,把敘事重心把在何處會更引人入勝呢?比起傳統諜戰戲,顯然孩子視角會更具獨特性。後世有不少小說和訪談集,試圖釐清這群屠夫子女的價值觀以及後續的生活,但在電影世界,這類的討論付之闕如。《午夜密令》原本有個很好的利基點,去處理這些角度,更不用說故事還是發生在戰爭前夕,這群接受英國教育的納粹孩子,對兩種價值體系的辯證,肯定有過一些糾結。
.
只可惜最後編導將故事方向導向湯瑪斯.米勒的視角,從他不慎被冤枉為殺人犯,再到他在城鎮之中的逃竄,其實都浪費了這個題材的可能性。雖然劇中有帶到孩子們的觀點,卻也只是草草帶過,使他們淪為一個個人形立牌,飾演校長的茱蒂.丹契(Judi Dench)也無用武之地。既然是從歷史典故中延伸的全新創作,編導的野心實在太小,電影的格局也因此做小了,殊為遺憾。
.
不過對二戰題材有興趣的觀眾,仍能透過《午夜密令》來窺見戰爭前英國對納粹德國的態度,從這個歷史視角切入的電影的確不多。也值得進一步思索的是,為什麼每個自認體制健全完美的威權或極權國家,其高官顯貴總是寧願讓子女負笈自由民主之國?納粹如是,如今中共、北韓如是。
.
.
(圖為《午夜密令》劇照。)
#午夜密令 采昌國際多媒體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