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大聲就贏了?」~從<崖上的波妞>看親密互動關係】
⠀⠀⠀⠀
有一次,我在公車站牌附近看到一個畫面:
⠀⠀⠀⠀
一對情侶走著,女生年紀可能二三十歲,男生年紀比較大,女生大概是一邊很難過一邊說著什麼,男生突然很大聲的吼:「你給我閉嘴啦!」
⠀⠀⠀⠀
當場我們所有人都轉過去,女生哭了出來但又不敢哭出聲音,委屈的站在一旁看著那個男生。過沒多久,公車來了,男生立刻上車,女生委屈的含淚跟隨男生上車。
⠀⠀⠀⠀
那一幕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
⠀⠀⠀⠀
過去,男生大多被教育應該不能哭、不准哭,應該要「很man」的重視自己和自己的style,很體諒別人或是很體貼的問別人的感受、感覺,「是娘砲的行為」。
⠀⠀⠀⠀⠀⠀⠀⠀
短短的一些形容詞,「很man」、「娘砲」,充滿了性別歧視,「男生就要有男生的樣子,女生就要有女生的樣子」,這些要求與標籤,貼著每個人,讓每個人喘不過氣;不曉得可以如何感受與表達自己真正的情緒與需求,真實的自己,也因此消失。
⠀⠀⠀⠀
⠀⠀⠀⠀
就如同這個經驗:當男生大聲的吼女生「閉嘴」,就算在外面,此時女生就會懾於暴力或覺得丟臉安靜、閉嘴,男生的目的也達到了。
⠀⠀⠀⠀⠀
有些女生可能不會因此安靜,可能會與男生對罵起來、情緒一來、覺得委屈而不管場合哭鬧,男生可能因此吼的更大聲,或是轉頭離開。
⠀⠀⠀⠀
當然,相反的情況也是會發生的:大吼大叫的女生,對著站在現場手足無措的男生。大吼大叫的那方,似乎權力位置較高、可以用恐懼來擁有兩人間的話語權。
⠀⠀⠀⠀
只是,在這些大吼大叫的背後,我們真正的情緒、感受是否有被自己理解?又是否有成功表達讓對方知道,增進彼此的理解與關係?
⠀⠀⠀⠀
還是,其實只是把對方越推越遠?
⠀⠀⠀⠀⠀⠀⠀⠀
我們,好像都沒有被教育過:要怎麼樣,可以去除防衛與憤怒,好好地理解別人,理解自己。
⠀⠀⠀⠀
⠀⠀⠀⠀
而,這種處理方式,有沒有讓人覺得熟悉?像不像我們在路上,看到小孩大哭,氣的大罵小孩或轉身離去的父母與小孩的互動方式?
⠀⠀⠀⠀
⠀⠀⠀⠀
之前電視播送「崖上的波妞」,其中有一段讓我印象很深刻:
⠀⠀⠀⠀
因為淹水很嚴重,理紗(宗介的媽媽)要帶補給品去山上的老人院,理紗正在忙碌時,宗介在旁邊一直說他要跟著去。
⠀⠀⠀⠀
如果是台灣的戲劇,多半是父母就大聲說「我現在在忙,你不要吵」或是「你不要任性了,耽誤我做正事」,要不就是另一種方式:「你乖,我等一下就回來了。」繼續忙自己手中的事情。
⠀⠀⠀⠀
⠀⠀⠀⠀
理紗不是這麼做。她停下手邊的事情,蹲下來看著宗介,理解宗介的心情,做了兩個處理:
⠀⠀⠀⠀
⠀⠀⠀⠀
1. 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
⠀⠀⠀⠀
「我很需要做現在這件事情,而我也很需要你留下來,因為現在只剩這裡,會有其他人、爸爸被燈光引領回來,要請宗介做的這件事很重要,可以給我力量,宗介你願意幫媽媽嗎?」
⠀⠀⠀⠀
⠀⠀⠀⠀
2. 回應孩子想一起去的根本原因--「不想分開的害怕」:
⠀⠀⠀⠀
「宗介,你放心,我一定會回來的。」最後再加上一句必殺技:「我最喜歡宗介了(大抱)。」
⠀⠀⠀⠀
理紗了解,宗介的哭鬧不是任性,而是不安,所以,她直接回應他的不安,給宗介能夠安心的話語護身符。
⠀⠀⠀⠀
⠀⠀⠀⠀
這段互動不但可以用在父母與孩子身上,也可以套用在親密伴侶身上。好像有的時候,我們想要擺脫父母的影響,卻又不自覺的使用最熟悉的互動模式套用在身邊的人際關係上,尤其是親密關係。然後,我們繼續說著和父母一樣的話:「真的很難溝通耶,都聽不懂,真任性/不懂事。」
⠀⠀⠀⠀
⠀⠀⠀⠀
對方真的任性嗎?我們有沒有能力、好好靜下心來,直接面對對方的攻擊反應,去體會、理解、回應對方的害怕,並且清楚表達我們的需求?如果只是用「大聲」、「脅迫」的方式,真的能夠讓對方比較不難過/不害怕/不哭?還是適得其反?
⠀⠀⠀⠀
⠀⠀⠀⠀
而,就算對方真的因此而安靜、不哭,心裡有些東西會慢慢死掉:孩子和另一半,都因此學到了一件事--
⠀⠀⠀⠀
「我的感受,是沒有人在乎的,是不重要的。」
⠀⠀⠀⠀
⠀⠀⠀⠀
不過說是這樣說,但情緒來的時候,有時真的做不到「停下來理解」這件事,只會馬上使用自己最熟悉的模式回應,因為對於這種不熟悉、不愉快的事情,我們都會覺得害怕,就會想要攻擊。
⠀⠀⠀⠀
⠀⠀⠀⠀
因為事實上,沒有人有責任要從你的防衛當中,了解你真正的感受或需求爲何 --尤其,如果連你自己都沒有意識到。
⠀⠀⠀⠀
⠀⠀⠀⠀
所以練習了解自己的感受/需求爲何,去除防衛、憤怒與攻擊等,直接向別人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感受,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那幫助我們與別人認識真正的自己;表現出真實的自己,有助於我們增進人際與親密關係,而才能讓我們得到真正的自信與真實的關係。
⠀⠀⠀⠀⠀⠀⠀⠀
⠀⠀⠀⠀
註:關於這篇,想要討論的,其實是社會影響性別角色的僵化與情緒教育的缺乏下,如何影響伴侶溝通與關係,而非要責怪任何一方。如果你發現自己的伴侶、或是自己有這樣的狀況,先停止去爭論對錯,而是先試著去理解自己的感受與需求,練習表達,或者有機會和對方討論、試著理解彼此,甚至尋求更專業的協助等,都是可以考慮的選擇。
⠀⠀⠀⠀
⠀⠀⠀⠀
◎本文摘修自《關係黑洞:面對侵蝕關係的不安全感,我們該如何救贖自己?》一書。
⠀⠀⠀⠀
圖片來源:<崖上的波妞>電影截圖
崖上的波妞死掉 在 4劍客,我們一起走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祝菲菲生日快樂🎂🎊
謝謝 狗老大寵物渡假會館的肉肉蛋糕❤️❤️
菲菲最愛來狗老大了~都有好多朋友好多食物呢🥰
謝謝 懸崖上の灰妞 一起來過生日🎉
撿到菲菲一年了
這一年菲菲歷經了很多風波
送養、退養、被虐待、得焦蟲、差點死掉、緊急輸血....
最後還是回到我身邊當我永遠的女兒了
陳菲菲小朋友,以後還請你乖一點唷🙏
我們一起攜手到老🤝
崖上的波妞死掉 在 周慕姿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難道大聲就贏了?」~從<崖上的波妞>看親密互動關係】
有一次,我在公車站牌附近看到一個畫面:
一對情侶走著,女生年紀可能二三十歲,男生年紀比較大,女生大概是一邊很難過一邊說著什麼,男生突然很大聲的吼:「你給我閉嘴啦!」
當場我們所有人都轉過去,女生哭了出來但又不敢哭出聲音,委屈的站在一旁看著那個男生。過沒多久,公車來了,男生立刻上車,女生委屈的含淚跟隨男生上車。
那一幕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好像從小,男生大多被教育應該不能哭、不准哭,應該要「很man」的重視自己和自己的style,很體諒別人或是很體貼的問別人的感受、感覺,「是娘砲的行為」。
短短的一些形容詞,「很man」、「娘砲」,充滿了性別歧視,不只男生自己這樣用,有時女生也是。崇尚男性的價值,貶低女性的特質,這個社會好像一直都是這樣。
所以,男生應該大聲的吼女生「閉嘴」,就算在外面,此時女生就會懾於暴力或覺得丟臉安靜、閉嘴,男生的目的也達到了,心裡說不定想著:「哼哼,就是欠罵。」完全符合社會價值:男生站在比較高的權力位置,對著女生大小聲是OK的。
有些女生可能不會因此安靜,可能會與男生對罵起來、情緒一來、覺得委屈而不管場合哭鬧,男生可能因此吼的更大聲,或是轉頭離開。
這種處理方式有沒有覺得很熟悉?像不像我們在路上,看到小孩大哭,氣的大罵小孩或轉身離去的父母與小孩的互動方式?
之前電視播送「崖上的波妞」,少數我沒看過的吉卜力動畫,看了中間一小段:
因為淹水很嚴重,理紗(宗介的媽媽)要帶補給品去山上的老人院,理紗正在忙碌時,宗介在旁邊一直說他要跟著去。
如果是台灣的戲劇,多半是父母就大聲說「我現在在忙,你不要吵」或是「你不要任性了,耽誤我做正事」,要不就是另一種方式:「你乖,我等一下就回來了。」繼續忙自己手中的事情。
理紗不是這麼做。她停下手邊的事情,蹲下來看著宗介,理解宗介的心情,做了兩個處理:
1. 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我很需要做現在這件事情,而我也很需要你留下來,因為現在只剩這裡,會有其他人、爸爸被燈光引領回來,要請宗介做的這件事很重要,可以給我力量,宗介你願意幫媽媽嗎?」
2. 回應孩子想一起去的根本原因--「不想分開的害怕」:「宗介,你放心,我一定會回來的。」最後再加上一句必殺技:「我最喜歡宗介了(大抱)。」
理紗了解,宗介的哭鬧不是任性,而是不安,所以,她直接回應他的不安,給宗介能夠安心的話語護身符。
這段互動不但可以用在父母與孩子身上,也可以套用在親密伴侶身上。好像有的時候,我們想要擺脫父母的影響,卻又不自覺的使用最熟悉的互動模式套用在身邊的人際關係上,尤其是親密關係。然後,我們繼續說著和父母一樣的話:「真的很難溝通耶,都聽不懂,真任性/不懂事。」
對方真的任性嗎?我們有沒有能力、好好靜下心來,直接面對對方的攻擊反應,去體會、理解、回應對方的害怕,並且清楚表達我們的需求?如果只是用「大聲」、「脅迫」的方式,真的能夠讓對方比較不難過/不害怕/不哭?還是適得其反?
而,就算對方真的因此而安靜、不哭,心裡有些東西會慢慢死掉:孩子和另一半,都因此學到了一件事--
「我的感受,是沒有人在乎的,是不重要的。」
不過說是這樣說,但情緒來的時候,有時真的做不到「停下來理解」這件事,只會馬上使用自己最熟悉的模式回應,因為對於這種不熟悉、不愉快的事情,我們都會覺得害怕,就會想要攻擊。
事實上,沒有人有責任要從你的防衛當中,了解你真正的感受或需求爲何 --尤其,如果連你自己都沒有意識到。
所以練習了解自己的感受/需求爲何,去除防衛、直接向別人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感受,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那幫助我們與別人認識真正的自己;表現出真實的自己,有助於我們增進人際與親密關係,而才能讓我們得到真正的自信。
◎本文摘修自《關係黑洞》一書。
關係黑洞:https://reurl.cc/lLL77E
圖片來源:<崖上的波妞>電影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