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以學生為中心」的在線教育: 不只是在家上網課這麼簡單 】
#文長慎入
這篇文章近8千字,有點長,發表於《上海教育》雜誌5月刊。本身我的全職工作是在教育現場,中文寫作其實不是我的強項,只想分享芬蘭教育現場經驗。一個月前的邀稿,幾次的視訊討論和政策解析,我大部分用口語敘述,文丹主筆,竟然有八千字,我也驚嘆文丹強大的文字力量。
寫作此文時,正值芬蘭中小學開展遠程教育的第四周。我們梳理了這四周內芬蘭如何起步做在線教育的戰略部署,從頂層設計、具體措施、線上教學現場、家校協作這四個方面逐一展開。希望這一套「起步動作」能對中國教育者有借鑒義。
2020年3月16日,芬蘭國家總理桑娜·馬林(Sanna Marin )宣佈整個國家進入緊急狀態:關閉所有公共場所,關閉邊境,關閉學校。
消息一出,整個社會進入了新的運作模式。就教育而言,從孩子到大學生,全部需要在線上課,這對哪怕是全球素質最高的芬蘭教師來說,也是前所未有的。
「對芬蘭基礎教育而言,傳統網課與它背道而馳。」赫爾辛基大學附屬學校的教師首先站出來質疑,讓小學生天天在家上網課的荒謬。
為什麼芬蘭教師是這個反應?
因為傳統網課,特別是教師一言堂式的網課,它的核心是知識傳授。它把教師放在教學的中心地位,是主導者;把學生放在聽從的地位,是被動接受者。
而芬蘭基礎教育之所以在21世紀領跑全球,是它把學生放在學習的中心地位,學生是主動學習者,是知識的創造者和體驗者,教師只是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這個過程不僅看重知識學習,同樣看重學習過程、學習體驗以及在過程中發展出來的軟實力。
如果芬蘭遠程教育,要走傳統網課的路線,那它就變成只看重知識傳播的網上課程。與其他國家的教育無異。
如果芬蘭遠程教育,走的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路線,那它仍然保留了自己的優勢和本質。堅持自己的本色,或許在未來的遠程教育領域,仍然能夠獨樹一幟。
疫情之下,芬蘭學校和教師被逼到了選擇的十字路口。
到底怎麼走?本文兩位作者作為芬蘭教育界的親歷者,試從芬蘭「停課不停學」政策的頂層設計、具體措施、線上教學現場、家校協作這四個方面逐一分析,揭開芬蘭給遠程教育下了怎樣的定義。
【分層部署的頂層設計】
隨著芬蘭國家總理桑娜·馬林對全國防疫措施的部署,作為教育政策執行者的芬蘭國家教育委員,3月16日當天就發文部署全國教師如何開展遠程教育。可謂非常及時。
一起來看這些措施:
1)3月18日起,關閉所有學校,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全部進行遠程教育;
2)幼兒園和學前班繼續開放,但鼓勵家長能在家帶娃就不要送去;
3)1-3年學生可以正常上課;
4)義務教育十年級學生可以正常上課;
5)特殊教育的孩子可以正常上課;
6)需要芬蘭語課程的移民孩子可以上課。
可以看出,芬蘭政府在做決策時不是一刀切,不是整齊劃一僅一個動作。他們依然是把學生的具體情況和長遠利益放在首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和應對。接下來,我們來看這套「組合拳」如何解決不同群體的需求:
第一大群體:要畢業的高三學生,政府緊急處理春季高考。芬蘭之所以選在3月16號這個時間點官宣,是因為此時芬蘭春季高考已經提前被壓縮進入尾聲,不提前進入停課、封城、封國,是不能讓疫情耽誤這屆高三學生畢業和今年大學錄取。
芬蘭一年有兩次高考:一次是3月份的春季高考,一次是9月份的秋季高考。歷年,每到二月初的時候,芬蘭高三學生已經結課,接下來是長長的假期,同時也是長長的備考期,所有學生回家自學、備考。他們可以參加3月份的春季高考,如果覺得自己沒準備好,可以參加9月份的秋季高考。
與中國高考不同,芬蘭考生一次只考一門,但是一門要持續考6個小時。從早上9點一直到下午3點。考生帶著午飯坐在考場里,可以在考場吃飯,邊吃邊考,度過「漫長」的一天。
另外一點與中國不同的是,芬蘭高考一共四門。除了母語(芬蘭官方語言是芬蘭和瑞典語)必考之外,其餘三門,學生可以自由挑選。其餘三門的選擇,非常豐富:有第二官方語言、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哲學、心理學、社會學、宗教倫理學、生理衛生、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等20多門課。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預期的大學專業方向,選擇高考的考試科目。
定下考試科目後,並不像中國那樣一天考兩門,集中三天完成。芬蘭的做法是:這20多門課,每天只安排一個科目。這樣學生是隔幾天考一門,每個人結束高考的時間不同。這就是為什麼芬蘭高考一考就是一個多月的原因。
疫情之下,芬蘭政府果斷決策,將高考流程壓縮。由之前的一個月左右壓縮到2周內完成。
第二大群體:有些孩子並不適合遠程教育,要讓他們可以繼續上學。從國家層面看,芬蘭政府在做決策時真的是充分考慮到不同群體、不同年齡段學生的需求,於是安排不適合遠程教育的孩子可以繼續上課。這些群體包括:1)幼兒園和學前班的孩子;2)小學1-3年級的孩子;3)特殊教育的孩子;4)需要芬蘭語課程的移民孩子;以及5)義務教育的十年級的孩子。
比如幼兒園的孩子太小,一天的屏幕時間不宜超過1小時。那幼兒園可以照常上課,這樣醫護人員的孩子也有地方可以上學。同時也給家長自主權、選擇權,幼兒園照開,來不來讓家長決定。這背後還有一個考慮,是芬蘭幼兒園內是按小組分班,0-3歲師生配比是1:4,3-5歲師生配比是1:8,教室內人員聚集人數相對較少。
再看小學1-3年的孩子。他們平時只上半天課,每天基本12點、1點左右放學,下午半天要麼是學校托管,要麼去興趣班。平時他們上課可能連課本都沒有,因為一些芬蘭學校不給低年級的孩子發課本,他們覺得這一學段的重點是學生習慣和品格培養,學習動機的激發,以及鼓勵孩子社會化學習,而課本不是學習的必需品。這些孩子很難適應一夜之間所有科目都搬上了屏幕。
再比如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可能是那些接受特殊教育的孩子,他們對資源的要求很高,在家裡很難操作。也可能是需要芬蘭語課程的移民孩子,他們剛來芬蘭,平時所在學校會給這些孩子安排特殊的語言班,幫助他們融入。現在他們連芬蘭語都聽不懂,怎麼讓芬蘭教師給他們在線上課。
需要指出的是,芬蘭政府讓這些孩子可以正常去上學,並不是鼓勵家長這麼做。為了安全和健康,當局是希望家長有條件的話就讓孩子在家學習,沒條件的話也讓孩子有學校可去。這無疑給了家長很大的自主權和選擇權。
芬蘭政府在做的,是在維護每個孩子受教育權前提下,站在好的教育視角下做決策。至於家長在健康權和教育權中間怎麼選,政府完全是把這個決策權給了家長。
第三大群體:讓適合遠程教育的學生「雲上學」。這樣從四年級起,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學生全部「停課不停學」。
可貴的是,芬蘭教育領導者給一線教師和學生兩天時間準備。政策出來後,不是立即執行,而是讓教師和孩子有個過渡,比如給學生配備電子設備,讓學生把學校里的課本、學習用品帶回來;也讓老師有一定時間熟悉線上操作,並跟學生當面講清楚遠程教育需要注意的事項。
下面,具體介紹芬蘭如何部署遠程教育措施。
【芬蘭遠程教育的部署措施】
相較於學校教育,遠程只是物理空間上的轉變。這是芬蘭開展遠程教育的核心原則。
如果芬蘭在遠程教育中丟失了自己的教育優勢——比如教育公平、學生的自主權、學會學習、關注學生幸福感、對學生的個性化輔導等要素,而僅僅是一股腦兒學習大量知識,那「所謂第一」的頭銜便保不住。
事實上,在疫情衝擊下,芬蘭教育就是從以上這幾方面著手,確保孩子在家上網課不只是聽聽知識點這麼簡單,而是更看重非知識性教學的部署和支持,以確保基礎教育繼續在線上做到公平、高質、關注弱勢學生及學生的整體發展。以下幾個角度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芬蘭政府的著手點:
首先,學習材料。芬蘭政府第一時間規定所有基礎教育的教科書、其他學習材料和工具必須對學生免費。因為基礎教育是免費教育,是每個學生的基本權利,無論學生在哪裡,必須讓學生公平獲得學習資源。比如出版社提供免費的電子課本、科技公司提供免費的學習平台和內容。
其次,教學設備。相對於其他國家,芬蘭在遠程教育方面有一定優勢。比如全國性的硬件設備完善,網絡普及率很高。在2010年7月1日,芬蘭已經將上網列為基本人權,明文規定最低上網速度。芬蘭已有約95%人口可以上網,屬全球互聯網最普及的國家之一。
「雲上學」同樣給芬蘭教育帶來挑戰。這麼多年來,芬蘭教育一直在做的努力是不問學生出身,所有孩子都可以享受到一樣高質量的教育。現在孩子要呆在家裡上課,勢必強化家庭經濟背景對孩子學業成績的作用。比如,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沒有設備可用。據2018年的調查,平均每個芬蘭家庭里有3個以上可以連結網絡的電子設備。由於爸媽也要在家「雲辦公」,如果家裡有兩三個孩子,設備遠遠不夠用。
為了讓所有孩子都能平等的「停課不停學」,芬蘭政府帶頭解決孩子的電子設備:
先是要求學校的電子設備外借,允許學生帶回家用。芬蘭一決定停課,學校立即和家長聯繫,調查多少家庭需要電子設備,學校馬上出借電子設備和充電器。
芬蘭總統更是第一個站出來呼籲科技公司捐出不用的電子設備,給基礎教育的孩子用。
緊接著,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官方發文:請求公司將不必要的計算機捐贈給青少年進行遠程學習。
目標只有一個:所有芬蘭孩子可以平等接受在線教育。
此外,對於孩子是否可以使用手機上課,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也做了規定。15歲以下的孩子,由監護人決定孩子是使用他們的移動設備還是家中其他設備進行遠程學習。15歲以上的人基本上可以自己決定,是使用移動設備還是家用其他設備進行遠程學習。
學習材料和設備都有了,接下來就是教師在線怎麼教。所幸,高質量的師資隊伍是芬蘭的另一大優勢,他們能相對快速地找到合適的教學方法。
第三,在線教學方法。如上所述,在應對遠程教育的教學時,芬蘭的定位並不是將教師轉變為18線的「播主」,因為那樣更多是在傳播知識。在芬蘭教育政策者看來,屏幕之外的學生能力培養才是最重要的學習內容。因而,在應對遠程教育時,芬蘭這邊更像是打了一套組合拳,從給學生自主權、組織小組合作、強化學生評估方式等等各個方面入手。出台的政策指導具體如下——
用小組合作開展在線教育,培養學生技能。芬蘭學生在一天和一周中,所在的在線小組可能會有所不同。這是因為教師用異質化分組的方式讓學生結隊:一方面鼓勵學生開展同伴學習,在群組中雲互動、共享信息、實時通話;另一方面培養學生在團隊中的溝通、協作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用差異化教學開展在線個性教育和輔導。芬蘭教育部門繼續鼓勵教師在可能情況下,把學生的特殊需求放在日常交流、工作安排和遠程教學中。比如在線個性化輔導、獨立的作業等等。
用獨立學習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權。在進入遠程教育的前兩周內,芬蘭並沒有急著讓教師成為「18線主播」,而是通過家校互通系統(Wilma)用文字、語音方式給學生佈置作業,讓學生適應在家獨立學習,這其實是在保護學生在學校培養出來的自主權。老師把任務發給學生,至於學生什麼時間做、用什麼方法做,學生自己可以選擇,並不是讓所有學生統一時間盯著屏幕。
用反饋和評估帶動在線教學。在芬蘭學校有個說法:「反饋是給孩子的禮物。」意思是說,在日常教學中芬蘭教師很喜歡給孩子及時反饋和過程性評價,肯定學生的優勢、鼓勵學生挑戰困難、給出改進意見。用反饋代替考試,用評估學習過程代替評價學生,這是芬蘭教育的閃光點,即使轉移線上也沒有丟掉。
另外,芬蘭政府考慮到在特殊情況面前,在線教育可能偏離《基礎教育法》中規定的課時數和教學量。所以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給出的指導意見是:教學量和課時數可以減化,但是教學、學習和評估必須以課綱中設定的橫貫能力目標為導向。知識可以少學,但能力培養不能停。
以上這些做法,是要打破遠程教育「以資源為中心」開展教學,停留在蒐集、閱讀各種資料或是在不同平台切換的模式,芬蘭要做的是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在線教育,讓學生的聲音被聽到、讓學生主導學習內容、讓學生在合作中學習知識和能力。
不過,從頂層設計到一線教學,中間還有一道鴻溝要走。並不是所有芬蘭教師都能一開始就得心應手去應對。赫爾辛基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芬蘭現象教學第一人科斯蒂·龍卡提醒:「芬蘭一線教師有自身優勢,也面臨挑戰。」
那我們就把鏡頭投放在芬蘭教師身上,看他們真實的線上教學。
【一線教師的在線教學現場】
赫爾辛基國際學校的科技資訊總監陳巧茵講述:「遠程學習很難以相同的方式重建學生之間以及師生之間自然發生的、寶貴的、及時的社會互動。老師們必須找到新的方法來提供及時的、具體的反饋意見,以支持學生的成長和學習。照顧學生的差異是我們教學重點之一,同時也是難點之一。要解決這些問題,遠程學習的平台選擇甚為重要。」
這個過程也是有方法的。
一是分階段性目標,循序漸進開展。
回到觀察芬蘭公立學校第一周停課,教師和學校還是處於一個慌亂的狀態,學校忙於確認所有家長的電子郵件和電話,保持資訊傳達。芬蘭教育系統獨有的全國性家校互通平台Wilma,這個時候發揮了巨大作用。它變成一個家校聯繫、學生學習進度溝通、作業指派、反饋學習情況等一站式平台。
此時,芬蘭教師們一方面要確定手邊有所有的教學資源,能夠在家工作的電子設備,也要確定每一個孩子在家是否有安靜的學習環境,穩定的網絡,所需的電子設備和家長支援。
停課第一周,基本停留在指配任務階段。芬蘭老師們透過和家長聯繫分配閱讀、數學、工作表和學習網站,也有指定戶外活動時間,美術、音樂創作、體育課都持續進行。
停課第二周,老師們各自透過個人熟悉的在線平台(比如Skype,FaceTime,Google Classroom)開始和孩子們做一對一或是小組互動。這個階段,芬蘭教師希望能更多地和學生連結,開始制定《遠程學習規範》——保持固定的作息時間,早睡早起和制定線上學習禮儀,準時上線,穿著合宜,準備好學習所需紙筆課本等。一連線,芬蘭老師是先開視頻但不開音頻,讓彼此可以看見。
停課第三周,芬蘭老師開始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希望為學生提供新的機會,讓學生以真實、有意義的方式學習。比如:
如何幫助學生處理由於緊急情況/危機而產生的煩惱、恐懼或孤立感?
作為教師,我可以幫助學生發展的最重要的知識和技能是什麼?該如何幫助學生建立自己的理解力?
這次緊急事件/危機給人們帶來了哪些真正的學習機會?這種情況給學生的好奇心和內在動力是否帶來其他新的可能性?
不同類型的學習者需要不同的支持和指導,該如何設計滿足他們需求的學習體驗?
教師如何以有意義的方式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
最終,芬蘭老師們在熟悉學生需求和參考各大學習平台後,鎖定Teams和Zoom這兩個平台的分組功能能讓他們照顧差異,給不同小組指派不同任務、不同的討論和對話、或是大班教學。
二是抓重點,教學內容可以減半。
芬蘭老師們在制定課表時有許多考量。孩子上線時間、互動時間、思考時間、做研究時間和創作時間,統統都得考慮。教師之間達成一個共識:知識傳授部分,老師可以事先做好筆記或是短視頻,實際上線時間則鼓勵參與、社交互動和反饋。
於是在芬蘭學校內出現了兩種在線教學方案:
第一種,有些學校按照原本的課表時間上課,只是上線時間為一半,剩下一半讓孩子獨立學習。比如一節數學課45分鐘,線上學習只有20分鐘,另外25分鐘讓學生自主學習。
第二種,有些學校將所有學習移到早上,下午讓孩子和家庭自由安排。這種做法同樣是一節課只用一半時間在線教學,另外一半時間用來上另外一門課,最終實現半天上完全天的課,下午讓孩子自主學習。
各種不同做法,但是共通點是:芬蘭教育者理解遠程學習不能簡單地複製和平時一樣的學習體驗和跟隨原本的課表。老師同樣理解在家學習必然少了教師的及時指導、幫助和反饋,效率會低於學校,所以所有作業和任務都做調整、簡化。
即使一半時間線上教學,教師在線時也要盡量做到簡單、清晰,給學生時間和篇幅限制。例如,製作兩分鐘的音頻和筆記,讓學生學習自主管理時間。如果需要詳細解說,老師們通常就錄視屏解釋或是線上溝通。課表減半的另一個作用是,多出來的時間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讓教師開展個性化輔導和解答。
這樣屏幕兩端,一邊是學生在家上學,一邊是教師遠程辦公。那芬蘭學校管理層在抓什麼?答案是師生幸福感。
三是關注屏幕背後師生的幸福感。
教育管理者希望在動態中追蹤師生的在線教學感受和能力,進而不斷調整教學策略。一些芬蘭學校每週末會做問卷調查。請學生、家長、老師們反饋他們的工作量、情緒起伏、學習偏好和個人進度。
在這個過程中,師生的幸福感、情感起伏和社交需求得到了極大關注。
比如關注教師幸福感。芬蘭很多學校組織教師開展星期五在線咖啡(Friday Online Coffee)。忙碌了一周的教師,可以打開視頻,端起一杯咖啡,在線和同事們聊聊這一周的艱辛、挑戰或收穫,相互鼓勵、相互支持。
比如學生的社交情感化技能得到發展。在線學習無疑挑戰學校存在的必要性。為什麼要去學校?因為學習具有強烈的社交性。所以,芬蘭在線教育強調要有人、有臉,有人際互動。把學生分組,也是鼓勵他們可以在團隊中加強溝通技能、互動技能和情感化能力。
即使是不同步的學習 (asynchronous) ,老師在設計上也鼓勵互動。例如對於一個課題回答,學生除了自己作答,也要去看其他同學的解答、去評論、去給反饋。
老師在佈置作業時也要賦予同理心。合理的份量,鼓勵學生平衡螢幕前時間和線下時間,創造時間和機會讓他們和家人相處和對話。
同時,芬蘭學校繼續開展主題性課程,讓學生在做中學、在玩中學增強遠程教育的豐富性。比如家庭經濟課、手工課、音樂課、戲劇表演、體育課等繼續開展,只不過場景變成了家裡。這也表明芬蘭的遠程教育遠遠不止是上網課,對芬蘭孩子而言,在生活環境中學習、在大自然中學習早已習慣。
當然,這需要家長的支持。
【家校合作:父母不是孩子的第二位教師】
3月26日,芬蘭「停課不停學」的第二周,國家教育委員會負責人奧利·佩卡·海諾寧(Olli-Pekka Heinonen)公開表示:「沒錯,孩子遠程教育需要家長的幫助,但是家長們請注意:遠程教育不是在家上學(Home school/teaching)。希望你們不要成為孩子的第二位教師,教學和給孩子輔導仍然是教師的職責。希望你們能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學習。」這便給全芬蘭的家長定調。
難道說芬蘭家長只能作為旁觀者,眼看著孩子掙扎、混亂嗎?自然不是。
芬蘭萬塔市教師撒寧·維塔寧(Sanni Virtanen)在芬蘭權威媒體《赫爾辛基日報》的文章受到了芬蘭教師和家長的廣泛認同:「遠程教育不同於家庭學校。家長們不需要懂數學、物理、英語,孩子遇到學習問題,請第一時間找教師輔導。家長一定要明確自己的角色,是在生活方面提供支持,比如跟孩子一起製作日程表,幫助他們飲食、休息、運動。」
芬蘭家長協會會長(Ulla Siimes)同樣提醒家長在新模式下千萬不要忘了身份:「教師和家長的角色劃分需要明確。組織教學的責任在老師,給孩子安全、舒適學習環境的責任在家長。」
給孩子提供健康飲食和舒適學習環境、幫助孩子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和休息時間,以及督促孩子每天運動和戶外活動。這些就是芬蘭家長目前在做的。
相較於亞洲文化里鼓勵家長多參與孩子學習、多輔導孩子功課。芬蘭在做的其實是「少」,讓家長少插手教學、少插手孩子的功課管理。
芬蘭相信這種「少」一樣能收穫「多」的效果,因為一個人不可能成為另一個人的學習動機。
說到底,芬蘭中央政府「停課不停學」政策一出來後,芬蘭教育部負責頂層設計,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負責部署遠程教育的具體措施,一線教師在摸索中開展線上教學,加上家長從旁協助。這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是各方各司其職、通力合作的過程。
以上也只是芬蘭中小學遠程教育的起步動作。至於最終能形成怎樣的格局,還得交給時間判定。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6的網紅陳靜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出事要扛、被打活該… 護理師總是弱勢犧牲者! 去年造成15人死亡的護理之家大火,昨天偵查終結,潘姓代理護理長與陳姓護理師因沒有制止護理之家住民自行攜帶「超長波床墊」進入病房,也未依規定按月檢查住房內是否有人使用私人電器,#遭到新北地檢署依業務過失致死罪起訴。 💥💥消息一出,馬上在護理界掀...
工作場所負責人職責 在 護理立委 陳靜敏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0422質詢】出事要扛、被打活該… 護理師總是弱勢犧牲者!
去年造成15人死亡的護理之家大火,昨天偵查終結,潘姓代理護理長與陳姓護理師因沒有制止護理之家住民自行攜帶「超長波床墊」進入病房,也未依規定按月檢查住房內是否有人使用私人電器,#遭到新北地檢署依業務過失致死罪起訴。
💥💥消息一出,馬上在護理界掀起軒然大波,病人與家屬的物品屬於私人財產,請問基層護理人員真的有管理權限可以「強制檢查」並「沒收床墊」嗎?甚至是冒著被罵、被打的暴力風險前去勸阻?#難道違法攜帶私人電器的民眾與醫院負責人都不需要負起一點責任嗎?就這樣讓這兩名無辜的護理師背上15條人命的陰影與責任,成為「業務過失致死」的「加害人」,實在有失公平!
護理師總是弱勢犧牲者!許多機構為了節省經費,#都讓護理人員兼任非自己專業的角色,以這次事件為例,護理人員便還兼任了防火管理權人,一肩扛起安全管理責任、場所管理責任、防火責任,在沒有受到完整專業訓練的情況之下,出事了又都算在掛名的護理人員頭上,這合理嗎?以後誰還敢擔任沙包基層護理人員呢?
不僅身兼數職、業務包山包海,#護理人員照顧病人的專業職責還備受質疑,在許多人眼中,醫師才有專業,護理師只是服務業,只有資格做打針、換藥、換床單等雜七雜八的工作,甚至連「打針太痛」也會被視為不專業的一種表現遭到客訴,非常不合理😡😡
在護理師的業務範圍不明確、專業不被重視的情況之下,護理師的權益被嚴重侵害,醫療暴力事件頻頻發生。即使政府在103年修正《醫療法》,將醫療暴力行為納入刑事處罰範疇,並列為非告訴乃論之罪,但成效仍然有限。106年的醫療暴力通報件數有353件,107年有400件,#平均每天都有一件以上的醫療暴力事件發生,其中有高達60-70%的通報案件沒有移送司法、完全沒有被處理,結果令人心疼。
國際護理協會(ICN)早在2001年就報導指出,護理師是醫療機構中最容易被攻擊的對象,#遭受職場暴力的機會是其他專業的三倍。然而我國卻沒有保護醫護人員的通報系統,只有台灣病人安全通報系統(TPR),還不須通報「非關病人安全之異常事件」。
我強烈建議醫院要確實落實建立「需特殊關懷名單」,讓系統在具有潛在暴力風險的病人、家屬或訪客掛號時,通知相關人員,並立即採取防範措施,#以起到預警的作用,避免無辜的醫護人員再次陷入醫療暴力之中。
根據某醫學中心急診室針對工作滿三個月以上的護理人員所做的研究報告,有高達94.3%的急診護理人員都有經歷過暴力事件,其中以言語暴力事件最高佔94.3%,威脅行為其次佔65.8%,身體暴力事件則佔32%。
這些護理人員在遭受到暴力事件後,皆感到生氣、委屈及無力等情緒,#繼而產生職業倦怠,相繼離職,造成護理人力短缺的狀況,而這也是護理師執業率僅有60%的原因,我們必須要正視並解決。
📌📌為此我再一次請勞動部輔導各醫療機構成立工會,並偕同衛福部研擬「在民眾教育部分對於預防醫療暴力」的具體可行方案,同時調查台灣病人安全通報系統在落實「警示訊息」的執行成效。
影片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im-Ixtf9R8
#部長竟然不知道護師節幾號
#質詢
#醫療暴力
#護理師
#護理之家大火
工作場所負責人職責 在 幽樹的療癒客棧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關於金錢能量流動的概念,真的是讓我好好的學了一課:專注在自己真心有熱情的事情上,才能促成金錢的流通,否則,就只是在靠蠻力賺錢而已,終究是無法長久的。看完之後,讓我對於之後要給出的服務定價,有了不同的思索!
《千萬不要救經濟---讓我告訴你每個人能做的社會革命》/章成
星星,用畫的很簡單,一筆就畫成了。
在我們的心裡,看著那簡單的一個多角形,心中就會燃起一個美麗的想像,這就是我們透過畫星星,想要表達、想要體驗的。
每個人看到那個紙上的星星,就能感受到心裡面的星星,就能感受到那份美、那份愛。
鈔票也只是一張畫出來的紙,如果說,金錢,就像一顆紙面上的星星,那麼當你將它握在手裡,在你心裡燃起的是什麼感覺呢?是一種喜悅、一種幸福、一種你可以吃得起某個好美的套餐、一種你可以買得起某件美麗的衣服的感覺吧?原來,金錢對你而言,也像天上美麗的星星一樣,擁有了它,你就可以許願,你就有權力期待。
可是現在在你手中的金錢,是否還如此褶褶生輝?你知道你為什麼憤怒嗎?因為你看到你的希望在殞落,你看到你許願的權力在消失,你看到你手中的金錢,就快要淪為真的只是一個蠟筆畫的星星,不再能向你許諾什麼了。
那你怎麼辦?你的想法是,我要在手裡的鈔票愈來愈黯淡之前,趕緊蒐集更多更多,因為多一點的黯淡鈔票,還是能夠照亮我的生活,這就是大部分人的想法,因為你覺得,除此之外我沒有別的辦法,我沒有辦法不讓我手中的星星變得黯淡,因為這不是我造成的,這是這整個世界都在發生的事。
我瞭解,但是這個狀況,真的不是我們自己造成的嗎?如果真正的解決之道只有在自己身上才能找到呢?
讓我們還本溯源,來瞭解一下我們的鈔票是如何變得黯淡的。
台灣某個租屋網龍頭,在剛成立的時候,刊登租屋資訊只需要繳交200元,這個價格大部分人都負擔得起,也讓人覺得合理(因為人家也要架構網路平台、維護作業等人力),所以開始湧入非常多的物件。過了一陣子以後,租屋網為了想賺取更多的金錢,就開始更改遊戲規則,推出繳600元的人,刊登的物件可以被放置在最前面的方案。大家因為希望房子快一點租出去,有能力繳600元的人心一橫就去繳錢了,可是過了一陣子,繳600元的人已經很多很多,繳這個錢的效果又凸顯不出來了,於是租屋網又推出繳1200元,又可以被排入更優先的順位的服務。在這個演變過程中,沒有錢的人的房屋資訊(也許還正是你需要的物件)漸漸愈來愈不容易看到,愈有財力的人的房屋資訊則愈排愈前面,可是有錢人覺得自己也花了成本下去了,所以也會想要把租金調高一點。然而在這其中,所有的人得到的經驗就是:只有錢愈多,才能愈有機會賺錢。
這個模式乍看沒有什麼不對,想要得到更好服務的人,就繳更多的錢,這不是很應該嗎?然而並不是這樣的,重點在於,你要得到更好的服務是OK的,但是不該是藉由減損別人的權益的方式。當租屋網改變遊戲規則,把繳600元的人的物件,放在繳200元的人的物件前面時,它所謂的「服務」,是去犧牲繳200元的人本來的權益,這個權益是之前繳200元的人在登入這個租屋網時,跟租屋網事先達成共識的遊戲規則(按照刊登時間順序排列)。
如果你還不是很懂,讓我再舉另外一個例子。日本某大型遊樂場所(國際連鎖),熱門的遊樂設施常常一排隊就要花一個小時,每個人都是花同樣的門票進來的,所以大家就看誰先到誰就先排隊,很公平。然而後來遊樂園竟然推出一種所謂的加值服務,就是如果你願意花更多的錢購買優先權,你就可以不用排隊隨到隨進。於是,你也許花費辛勞在外面排隊等候足足一小時,可是比較有錢的人可以一來就直接排在VIP的入場隊伍中,重點是,這個遊樂設施的席位還是那麼多,這些後來卻先進入的人,也可能就讓你排到要進場之前,剛好就額滿了,你就必須再等待下一場。
這個「加值服務」曾遭到抗議,但遊樂園並沒有改變。事實上,這個遊戲規則有在購買門票的時候就告知遊客並被同意嗎?沒有,這個販賣優先權的遊戲規則是遊樂園單方面改變的。在這裡面,一般人的門票的價值,隨著這個「加值服務」,實際上是降低了,但你有聽說,遊樂園會合理地調降一般門票的價格嗎?當然絕對不會。
(這也就像你買了一張船票去搭乘鐵達尼號,如果船沈了,處置的方式就是先把下等艙的通道鎖住,先讓頭等艙的人乘坐救生艇逃走,所以對頭等艙的服務是藉由剝奪下等艙的逃生機會而來的。)
在這裡面賺最多暴利的人,就是「促進」大家競爭的人,但他給出的東西是不變的(同樣一個租屋網、同樣一個遊樂場、同樣一筆土地),他只是製造競爭,就能夠不斷衝高獲利。而競爭中的勝利組,當然也都是競爭能力強的人,他們很快就會領會到這麼做才是最大贏家,因此他們開始捨棄在自己的工作上做出好的產品來賺錢的邏輯(因為這樣賺錢太慢),而學到即使拿出一個普普通通的東西,甚至是一個黑心的爛東西,只要能夠引發人們的競爭(或投資),他就能賺取暴利。
這就是炒作的意思,而炒作的問題就跟遊樂園販賣優先權一樣,它同時剝奪了你原先手裡金錢的價值,讓你過去辛苦所賺的錢不再能帶給你相同的幸福。例如,以前你手上的10元,可以買一個饅頭吃(這個饅頭還是天然發酵、手工純糖、口感很紮實的),所以你吃兩個饅頭就飽了。但是現在你手上必須有20元,才能買到同樣的饅頭(而且也不真的是同樣的,它口感鬆垮、毫無筋性,還加入人工香精),這樣的饅頭你需要吃四個才能飽。
那你說,以前做饅頭的那個人跑去哪裡了?如果有所堅持的,就只能關掉饅頭店,或搬到店租便宜的地方,不能堅持的,就去批發大量生產的這種機器饅頭來賣,至於更「聰明」的,就去開饅頭工廠,開始作假的五穀饅頭、假的芋頭饅頭、假的黑糖饅頭,成本低,又可以跟隨養生風潮炒高饅頭價格,才一兩年就可以買個賓士到處跑了。
炒作等同於排擠,所以只要是都市地段好的地方,衣食住行價位都不斷昇高,有的人說,那誰叫你要住在這些地方呢?你可以搬走,去住在比較便宜的地方啊。問題是,原來就住在這個地方的人,為什麼要因為你來炒作物價房價,就必須搬走呢?此外,人生活所必須的醫療、教育、各種社會資源或是較好的工作機會,也都被階級化了,人們當然會盡可能留在大都市裡。最後一點,就以台灣來說,炒作無處不在,連台東的房價都不斷上漲,如果西部人要紛紛搬去東部,難道東部人要搬去太平洋?
一直以來,整個台灣都在炒作,並且只要一碗麵上漲了5塊錢,它就幾乎不會再降下來了。可是賣麵的人即使漲價,自己賺錢的速度也永遠比不過別人用炒作來滾錢,所以只要一有錢,就會試圖去投資獲利較高的東西,在他的心中,賣麵是非常薄利、可憐的生意,因此他不會花心思去研究怎樣煮出好吃的麵、或變換新的口味、努力打掃自己的店面。人人都想:工作只是為了賺錢,要是自己有能賺更多錢的機會,當然不會在這裡賣麵。
現在開早餐店的人,是因為喜歡做早餐嗎?開茶飲店的,是因為喜歡泡茶嗎?做理財專員的,是因為想用理財來幫助人嗎?有人說:開玩笑,當然不是。但我們必須去想,這為什麼是「當然」的呢?我們必須去想,當大家都是為了錢工作,逐金錢而居,這個邏輯將會導致什麼?
事實上,「工作就是為了賺錢」這種想法,就是今天台灣各種問題的根源,這個根源因為太被視為理所當然,所以從來不會被探討,所以台灣的各種令人痛心的症狀只會愈來愈厲害,怎樣都治不好。
「工作就是為了賺錢」,其實是一種思想上的癌症,叫做金錢癌。
金錢癌的症狀就是:做東西最重要是能賺錢,利潤愈高愈好。
為什麼這個思想是癌症呢?因為癌細胞的模式是:只要增加癌細胞自己就夠了。但是當每個細胞都轉成癌細胞的時候,誰來好好負責肝臟細胞本該負責的排毒功能?誰來好好負責腸胃細胞本該負責的消化功能?誰來好好負責肌肉細胞本該負責的運動功能?於是整個身體就開始垮了,最後就在癌細胞最旺盛的時候,它自己也死了。
專家本來的職責是如實按照人民的需要提出建言,卻變成為了自己的仕途,努力利用專業圖利財團、業務員本來的職責是按照客戶需求介紹產品,現在卻變成只推銷對自己最有利的東西,隱瞞對消費者不利的資訊…. 各行各業本來像是一個人的五臟六腑,應該善盡其職,提供彼此幸福與健康,但現在的五臟六腑卻紛紛失去真正功能,轉而圖利自己,拼命複製金錢,這不就完全是癌細胞的病變模式?而在這些複製金錢的過程中,並沒有相對應的,可以讓人幸福溫暖的東西被製造出來,相反的,是更多的謊言、炒作和污染,因此,你的金錢除了愈來愈薄之外,所能換給你的幸福與健康也在急速減少當中,所以我們的社會發展才呈現出現在的樣子:實質薪資倒退,生活品質被黑心產品撲天蓋地圍繞的狀況。
現在有人說,要想辦法帶更多的錢進入這個島嶼;這個有美麗海風吹拂的島嶼。但是,別人為什麼要帶更多錢來這裡呢?那些有能力帶著那麼多錢來的人,他們的目的是什麼呢?難道是來扎扎實實地做好饅頭,賺個幾毛錢的嗎?當然不是,他們早就不在這個階段了,他們是來炒作的。於是台灣大多數的人將加速體驗到,那些吹著海風的地方,開始不是你能夠消費得起的地方,然後,那些你還能去的地方,已經污染了。
請不要再認為直接去賺錢,或直接去找有很多錢的人進來台灣,會讓你的人生更好,因為如果他也是金錢癌患者,一心追求最大利潤,那麼你將住在地獄。台灣需要拯救的是幸福,而不是經濟。而拯救我們的幸福的方式,正是拒絕更多快錢的利誘,然後在自己的工作上,敬業地提供給別人真實的幸福。這個小島上的人們能夠這麼做嗎?如果能,它將是全世界經濟問題的答案,如果不能,這個小島就會成為一個,再也難以許願的地方。
再說一次,別讓患有金錢癌的人帶著錢進來台灣,同時治好你頭腦中的金錢癌,然後更新工作的意義:「工作是為了彼此照顧,金錢則是互相照顧的介質」台灣才會是一座真正幸福的島嶼。
讓我們再回到一個孩子所畫的那個笨笨的星星上面來吧,孩子是我們的未來,他的星星是否能夠發亮、許的心願能否實現呢?就看我們現在救的是金錢數字,還是幸福了。
※如果對這篇文章感到共鳴,懇請分享出去!因為現在這個時機,可能是很多人願意去看的。我不小看自己的一分力量,相信這真的會造成社會的改變,謝謝您!
【章成簡介】
章成 國立中山大學電機系畢,禪修 30 餘年。從事心靈教學及個人諮詢工作10多年,洞察力深刻。教導風格--通解靈性和生活語言,注重生活實修。讓學生容易地體會關鍵道理,輕鬆﹑明亮的修習。曾任職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心理輔導組、警廣全國網主持人,為資深廣播人,3屆金鐘獎得主。現為「梅爾達心靈教室」負責人﹑暢銷心靈作家﹑大陸「悅己 SELF 時尚雜誌」心靈專欄作家等。官網:章成好世界http://blog.xuite.net/mark001tw2009/twblog
工作場所負責人職責 在 陳靜敏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出事要扛、被打活該… 護理師總是弱勢犧牲者!
去年造成15人死亡的護理之家大火,昨天偵查終結,潘姓代理護理長與陳姓護理師因沒有制止護理之家住民自行攜帶「超長波床墊」進入病房,也未依規定按月檢查住房內是否有人使用私人電器,#遭到新北地檢署依業務過失致死罪起訴。
💥💥消息一出,馬上在護理界掀起軒然大波,病人與家屬的物品屬於私人財產,請問基層護理人員真的有管理權限可以「強制檢查」並「沒收床墊」嗎?甚至是冒著被罵、被打的暴力風險前去勸阻?#難道違法攜帶私人電器的民眾與醫院負責人都不需要負起一點責任嗎?就這樣讓這兩名無辜的護理師背上15條人命的陰影與責任,成為「業務過失致死」的「加害人」,實在有失公平!
護理師總是弱勢犧牲者!許多機構為了節省經費,#都讓護理人員兼任非自己專業的角色,以這次事件為例,護理人員便還兼任了防火管理權人,一肩扛起安全管理責任、場所管理責任、防火責任,在沒有受到完整專業訓練的情況之下,出事了又都算在掛名的護理人員頭上,這合理嗎?以後誰還敢擔任沙包基層護理人員呢?
不僅身兼數職、業務包山包海,#護理人員照顧病人的專業職責還備受質疑,在許多人眼中,醫師才有專業,護理師只是服務業,只有資格做打針、換藥、換床單等雜七雜八的工作,甚至連「打針太痛」也會被視為不專業的一種表現遭到客訴,非常不合理😡😡
在護理師的業務範圍不明確、專業不被重視的情況之下,護理師的權益被嚴重侵害,醫療暴力事件頻頻發生。即使政府在103年修正《醫療法》,將醫療暴力行為納入刑事處罰範疇,並列為非告訴乃論之罪,但成效仍然有限。106年的醫療暴力通報件數有353件,107年有400件,#平均每天都有一件以上的醫療暴力事件發生,其中有高達60-70%的通報案件沒有移送司法、完全沒有被處理,結果令人心疼。
國際護理協會(ICN)早在2001年就報導指出,護理師是醫療機構中最容易被攻擊的對象,#遭受職場暴力的機會是其他專業的三倍。然而我國卻沒有保護醫護人員的通報系統,只有台灣病人安全通報系統(TPR),還不須通報「非關病人安全之異常事件」。
我強烈建議醫院要確實落實建立「需特殊關懷名單」,讓系統在具有潛在暴力風險的病人、家屬或訪客掛號時,通知相關人員,並立即採取防範措施,#以起到預警的作用,避免無辜的醫護人員再次陷入醫療暴力之中。
根據某醫學中心急診室針對工作滿三個月以上的護理人員所做的研究報告,有高達94.3%的急診護理人員都有經歷過暴力事件,其中以言語暴力事件最高佔94.3%,威脅行為其次佔65.8%,身體暴力事件則佔32%。
這些護理人員在遭受到暴力事件後,皆感到生氣、委屈及無力等情緒,#繼而產生職業倦怠,相繼離職,造成護理人力短缺的狀況,而這也是護理師執業率僅有60%的原因,我們必須要正視並解決。
📌📌為此我再一次請勞動部輔導各醫療機構成立工會,並偕同衛福部研擬「在民眾教育部分對於預防醫療暴力」的具體可行方案,同時調查台灣病人安全通報系統在落實「警示訊息」的執行成效。
#部長竟然不知道護師節幾號
#質詢
#醫療暴力
#護理師
#護理之家大火
工作場所負責人職責 在 大仁科技大學校園安全衛生管理 的推薦與評價
工作場所負責人 之安全衛生之職責. • 一、執行所轄作業場所環保及安全衛生管理與職業災害防止事項。 • 二、鑑別分析、評估作業場所中之各種可能危害因素、訂定安全作業 ... ... <看更多>
工作場所負責人職責 在 【工安小百科】 2019/11/20 【知識理論篇】 職業安全 ... 的推薦與評價
【工安小百科】 2019/11/20 【知識理論篇】─ 職業安全衛生管理辦法相關法規: 第5-1條職業安全衛生組織、人員、工作場所負責人及各級主管之職責如下: 一、職業安全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