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撇子孩子天生右腦比較發達,藝術天分高?左撇子孩子發生意外事故的可能性比一般孩子高?爸爸媽媽需要重新引導左撇子孩子改為使用右手嗎?此外,在照顧或協助左撇子孩子學習時,又應該要特別注意什麼呢?
左撇子的確跟遺傳有相關性,如果爸爸或媽媽其中一位是左撇子,孩子是左撇子的機率很高,不過,目前為止還沒有確切找到是哪一段的基因產生影響;此外,後天環境也可能會對孩子產生影響,例如,爸爸或媽媽是左撇子,從小帶著孩子玩的時候習慣使用左手,孩子也可能因此學習使用左手做為慣用手。
左撇子的人當中,男孩所佔的比例確實多一些,不過,目前並沒有一個確切的比例,此外,男性左撇子的人數多於女性左撇子,不一定跟先天的基因有關聯,有可能是爸爸媽媽對男孩、女孩的教養態度與方式不一樣所導致的,舉例來說,爸爸媽媽常常讓女孩從事室內靜態的遊戲或活動,因此較容易發現她會常常使用左手玩洋娃娃、翻書,一發現可能就立即重新引導她,讓她改用右手;但是,男孩則常常整天在室外跑跑跳跳,爸爸媽媽較難及時發現,給予引導。
從文獻查證上發現,左撇子在一對一球類的比賽(例如:網球、乒乓球、桌球)中表現特別優異,有趣的是當深究其原因,卻發現這樣的結果與左撇子的IQ並無關聯,「在一對一的球賽中,如果我的對手跟我一樣,慣用手是右手時,彼此都較容易掌握彼此的球路,相較之下,左撇子仍占少數,因此,當在球賽中,對手是左撇子時,右撇子往往較難抓到左撇子的球路。」把文獻討論內容翻成白話大概是這樣。換句話說,左撇子之所以能夠在一對一的球類比賽中成為常勝軍,是因為他們的球路往往較難被掌握!
而右腦負責管美術、音樂、身體左半邊的動作協調,左腦負責數理邏輯,身體右半邊的身體協調,那麼,是不是表示左撇子的人右腦比較發達,較有藝術天份呢?「我們不妨先換個角度想思考看看,相較之下,目前仍以右撇子的人數佔的比例居多,難道世界上大部分的人的左腦就比較發達?數理能力卓越?」如果爸爸媽媽過度執著於左撇子的孩子一定就是天生右腦比較發達,甚至因此認定或期待孩子在藝術方面理所當然要有超乎常人的卓越表現,反而很容易讓孩子其他方面的發展或長才被忽略,事實上,左撇子的孩子也可能有相當卓越的數理能力!
左腦思考左撇子 在 商業周刊(商周.co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聽音樂邊做事、練習左手寫字...善用左右腦,大腦功能將增加5至10倍】
今天是 #國際左撇子日,目的在提醒人們注意左撇子在以右手為主的世界中,遭遇的種種不便。根據統計,全世界只有大約10%的人是左撇子,而男性左撇子的比例又比女性來得高。
很多人都說「左撇子的人都特別聰明」。其實,研究指出,如果我們能讓 #左右腦均衡思考,大腦功能將增加5至10倍。我們可以每天撥出一點時間用左手寫字,刺激右腦;改變閱讀習慣,讓左腦均衡思考...⬇️⬇️⬇️
.
.
📌 喜歡這篇文章?下載商周Plus立刻收藏:http://bwnet.psee.io/UEM7A
🍀 每天提供人生的成功方程式,就加入商周Telegram➡ https://pse.is/RYTAF
左腦思考左撇子 在 兔子推推x深層按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回饋理工宅的玩具箱] 理工宅的玩具箱
今天來談一談,把身體撐起來的機制。
-
近來,欠很多的心得的回饋,因為心得的面向變得越來越深廣,應該是有越來越多厲害的人出現的緣故,增加不少寫回饋的難度。
例如:本篇在寫之前先與我確認了背後的學理基礎,又鉅細靡遺的寫下過程、思路等,與先前多數心得描述感覺的路數相佐。等於說,這篇把「平常我要解釋的地方」通通寫進去了,那就換我傷腦筋了。
理組人或理工腦(男生多)的思考模式,比較偏向理性、邏輯性、功能性的描述,偏重機能上的比對,在這篇就可以看的很清楚。
文組人或文組腦(女生多)則較常用感性、直覺性的描述,偏重在感受上的提升,可能會寫下:「調整完,我感覺我跟大自然融為一體,走在路上真的花花草草都能抓住我的注意力。」之類的評語。
-
言歸正傳。
本文中提及一段:「顱內壓力大、腦神經緊繃或容易緊張,會影響脊椎曲度跟活動度,光是前面先調整頭部和頸部時,我試了一下向前彎腰的程度,大約已經是我平常得先熱身拉筋後才有的幅度了。」
人是站立的脊椎動物,有良好的支撐才會有正常的機能,舉例來說:如果有嚴重的脊椎側彎、駝背、椎間盤突出等症狀時,有較高的機率影響身體的穩定度、內臟的機能等,使得肌肉不平衡時常痠酸緊繃或消化代謝差。
脊椎,就像是人體的基本架構,像是衣架子一樣撐起筋肉這件衣服。要令這件筋肉衣平順輕柔就必須衣架子保持正中,如果有歪斜,當然就容易產生皺摺,甚至長期下來令筋肉衣產生變形,換句話說,皺摺與變形就是肌肉緊繃或疼痛。
大腦,就像是在這個衣架子上加上了CPU。
這個不動的人體模型變成一個可操控的精密機器人,由腦部控管了呼吸、平衡感、反射動作、內臟的運作等,如果中樞CPU出現異常,當然會影響脊椎的結構穩定,如果顱內產生緊縮或旋轉,產生的效應多半也會類似機能故障產生的異常判讀(但在大腦中卻是判定為正常,可能大腦忽略了某些變因,而給出看似錯誤的判讀)。
這邊跳快一點,下略三千字。
-
把身體撐起來的機制,至少要考慮幾個層面。
1、脊椎本身的結構穩定
2、四肢作用力或肌肉的牽扯
3、大腦控制與顱內壓力
4、內臟機能與排列
列出這四項,就等於全包。講得太完整形同一段廢話。
因此,重點應該放在:「人體的調整是一種整體觀察」。
它不單只是矯正脊椎,或是放鬆肌肉的問題。
脊椎的穩定,關乎於生活習慣與鍛練。
四肢的作用,與職業、慣用手及運動種類習習相關。
大腦的控制來自思想,而顱內壓力發自於感受情緒與內在壓力。
內臟的機能則受飲食習慣與長期情緒所影響。
這四點先當作結論,不然這篇會變成四萬字。
-
最後,補充一個點,文內提到:
「右腦比較阻塞,這完全打破我的認知,我以為像我這種左腦思考型的人,應該是左腦比較疲勞,我後來想一想,原理像是用左手打球會不順,不打沒感覺,但打了就會覺得整個卡卡的,目前我使用右腦的情形就比較像這樣。
讓我驚奇的第二點是「原來我肌肉狀態是偏向於右腦型的人」,這個和我自己以為的完全相反,所以如果要描述我的狀態,像是一個偏向左撇子的人喜歡用右手打球,右手已經打到動作很順暢,但左手反而不太會打球了,但在生活上左手卻常常有一些靈活的小動作出來。」
對於判讀左右腦的使用,是以「身體訊號」與「顱內張力」來談,是一種很直觀的、實務上、觸診上的感受表述,並不是很嚴謹。
多數人仍然是左右腦並用,只是比例與偏重的程度之差,更應該注意的是左右腦之間的協調與平衡,而協調與平衡來自於良好的顱骨排列與適當的顱內壓力。
-
備註:
想收到回饋文的話,可以將心得寫在粉專評論或任何FB的公開頁面,兩個都貼也可以,將擇一回饋。設定「只限朋友」我可能看不到。基本上,看的到的都會寫回饋。(假如我遲遲沒寫,請私訊督促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