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國際 為了減輕中國家庭對教育上的負擔,挽救日漸低下的生育率,北京當局7月將「補教業」視為頭號打擊目標,消息一出各類教育股重挫下跌,後續的裁員潮正逐漸蔓延到了網路科技公司身上,首當其衝的騰訊不斷表明試圖回應外界的擔心,但仍無法解決未來會受到政府打擊的疑慮。
►關鍵付費會員,無廣告服務半價只到8月31日:https://bit.ly/3fKivGr
►關鍵新沙龍!文章之中直接留言與大家激起不同的觀點火花:https://bit.ly/2VtklER
#補教業 #中國 #騰訊 #網路業 #好未來
「巨擘科技裁員」的推薦目錄:
- 關於巨擘科技裁員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巨擘科技裁員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巨擘科技裁員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巨擘科技裁員 在 [心得] 跟大家分享找工作心得-人資、行政-南茂、巨擘 的評價
- 關於巨擘科技裁員 在 關於巨擘科技的問題(苗栗銅鑼廠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巨擘科技裁員 在 巨擘科技裁員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巨擘科技裁員 在 巨擘科技裁員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巨擘科技裁員 在 中國網路公司盛況不再互聯網巨擘頻傳裁員潮#寰宇大話題 ... 的評價
- 關於巨擘科技裁員 在 104人力銀行- 【就業市場觀察】科技巨擘大打專利戰專利人才 ... 的評價
巨擘科技裁員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谷歌也扛不住了:醫療AI探索再遇重挫,科技公司們節節敗退
2021年6月20日
又一科技巨擘,在醫療AI行業面前鎩羽而歸。
一度被視作裡程碑式項目、准備借助AI在醫療領域“火力全開”的谷歌健康,被美國媒體BI曝光正陷入重重危機之中,不得不大規模裁員重組。
此時,距離谷歌當初合並DeepMind健康業務、成立健康部門,並挖來蓋辛格醫療中心CEO領軍僅僅過去了三年時間。
當初IBM的沃森醫療陷入困境被群嘲,沒想到谷歌也逃不過類似的命運。
實際上,國內諸多的明星AI獨角獸,也相繼陷入了裁員、倒閉、資金鏈斷裂……等等窘境之中。
醫療AI賽道全球范圍內的大潰敗還在繼續。
谷歌健康,“雷聲大雨點小”
2018年11月,谷歌成立谷歌健康部門(Google Health),合並了DeepMind旗下的健康部門DeepMind Health、和負責推進“Streams”醫療APP的團隊。
對於部門合並,DeepMind創始人表示,這將是一個“重要的裡程碑”。
而當時的輿論媒體,對於谷歌健康也非常看好。
據Forbes當時發表的一篇文章預測,谷歌健康將會在醫療健康的5個領域大展身手:
促進家庭健康,包括管理用戶健康狀況、監控獨居老人等;
通過運輸解決醫療保健問題,包括自動駕駛業務對醫療領域的支持;
利用大數據對抗疾病,通過算法讓人們更容易獲取健康信息;
發明下一代可穿戴設備和跟蹤器,擴大相關市場份額;
成為醫療AI的領導者,將AI引入醫療保健中。
沒錯,當時媒體普遍認為,在AI領域已經成為巨頭的谷歌,同樣能將AI完美地應用到醫療中,並實現“引領行業”的目標。
加上谷歌還從蓋辛格醫療中心挖來了David Feinberg就任主管,後者是全美最好的成人專科醫院之一。
有著UC伯克利學歷加持的David Feinberg,曾經主持了整個賓夕法尼亞衛生系統Geisinger的成立,並統一了這個系統在醫療領域的各個分散項目。
當時,行業普遍認為,David Feinberg的加入能讓谷歌在醫療健康領域如虎添翼。
但現實情況是,直至2021年,谷歌與醫療AI相關的創新業務也沒有做起來。
谷歌最新一期2021 Q1季度財報顯示,谷歌包括人工智能DeepMind、智能醫療Verily在內的創新業務,仍然處於虧損狀態。
具體到業務上來看,一項名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篩查的業務,一直是谷歌健康對醫療AI重點宣傳的核心。
谷歌此前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上的研究顯示,AI算法在這一研究中起到的作用極大,使得這一工具的准確率達到了90%,理論上幾秒就能出結果,“足以和眼科專家的診斷結果相媲美”。
然而,這一工具在實際應用中卻出現了“水土不服”的情況。
2020年,谷歌與泰國公共衛生部門合作,在泰國的11所診所安裝了這一工具。
由於算法對檢查照片的要求極高,導致准確率不如預期;此外,當地醫院的網絡信號不好,從上傳照片到出結果往往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病人更願意找醫生診斷。
即使如此,這次在重組時,David Feinberg還是宣傳了這一核心項目:
當我們在談“全球影響力”時,我指的不是收入,而是讓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篩查這樣的產品,在印度和泰國以外的其他世界地區也能得到推廣。
對於這次變動,David Feinberg回應:
這將提高部門的影響力和執行速度……我們重點考慮的不是營收。
消息傳遞的信號,其實已經非常明確——
谷歌這個成立近3年的健康部門,根本不賺錢。
這次的谷歌健康部門重組,再次把醫療AI推上了輿論浪尖。
AI公司在醫療賽道節節敗退
畢竟,不止是谷歌,知名科技公司的醫療AI業務,面臨重組、收購的情況還有很多。
國內某家在2017年B輪獲2億投資成為AI醫療影像領域亮眼明星的公司,還沒有挺到C輪就在2019年底左右面臨資金鏈斷裂。
醫療影像輔助診斷是當時醫療AI公司扎堆投入的領域。這家公司最大的賣點肺結節診斷,則是紅海中的紅海。
一家醫院接入4、5家AI肺結節診斷產品成了司空見慣,曾有影像醫師笑稱:
中國人的肺結節都不夠用了。
以免費提供的形式進入醫院只是一張入場券,遲遲找不到盈利路線的這家公司,靠燒錢最終無以為繼。
另一家知名AI獨角獸,雖然醫療不是全部業務,但之前聲勢浩大,一度前景光明,可最近也傳出收縮業務、相關團隊整組整組地調整。
IBM的Watson Health部門,是IBM佈局醫療AI的窗口,主要利用AI幫助醫院,保險公司和制藥商管理數據、輔助診斷。
但成立6年,年收入才為10億美元,佔公司總收入2%以下,至今尚未獲得盈利。然而之前,IBM光是收購Waston就花了40多億美元。
與谷歌健康幾百人規模不同,Watson Health在2016年甚至達到過一萬人的規模。
然而,據IEEE Spectrum統計,2011-2019年期間,IBM Watson與其他機構合作的25個具有代表性的項目中,卻僅有5個合作項目推出了AI醫療產品。
不僅如此,在2018年,Watson還被曝出給患者開錯了藥物,嚴重的話可能會致人死亡。
IBM的路線不是醫學影像,而是用NLP去理解醫學文本。就連圖靈獎得主Yoshua Bengio,也不看好IBM的這種模式,他認為:
在醫學文本文件中,人工智能系統無法理解其模糊性,也無法瞭解人類醫生注意到的微妙線索。
目前醫療AI公司落地情況
事實上,據動脈網調查,在醫療AI領域中,目前真正落地並成功上市的公司,基本都處在“大數據管理”和“語音錄入”這兩個方向。
然而,這兩個方向對於技術的要求,其實都與醫療本身沒有直接關系。
關系到患者隱私的臨床數據分散在各個醫院難以互通共享,是AI醫療發展面臨的最大障礙。
除了數據歸屬權問題,行業內目前也缺少數據的標准化規范,在訓練數據上的投入是AI醫療公司一大成本構成。
吳恩達2020年在斯坦福HAI研討會的演講中也分析過,醫療領域AI研究的算法難以投入到生產,因為以部分數據訓練出的模型,難以泛化到其他情況。
吳恩達的這話,多少有點反思的意味。
畢竟想當初,他可是最看好AI變革醫療的大牛之一啊。
所以醫療AI這件事,之前或許都太樂觀了。
你怎麼看?
附圖:△谷歌健康部門主管David Feinberg
△圖源:動脈網
資料來源:https://tw.news.yahoo.com/%E8%B0%B7%E6%AD%8C%E4%B9%9F%E6%89%9B%E4%B8%8D%E4%BD%8F%E4%BA%86%EF%BC%9A%E9%86%AB%E7%99%82ai%E6%8E%A2%E7%B4%A2%E5%86%8D%E9%81%87%E9%87%8D%E6%8C%AB%EF%BC%8C%E7%A7%91%E6%8A%80%E5%85%AC%E5%8F%B8%E5%80%91%E7%AF%80%E7%AF%80%E6%95%97%E9%80%80-070128623.html?guccounter=1&guce_referrer=aHR0cDovL20uZmFjZWJvb2suY29tLw&guce_referrer_sig=AQAAAIAJo6RyvAR-fbjyTvJiXDlKx1Y86j3IV8GomZbfHnPjfFfU3XKaZVCoJIVrXyzaZeTdmrHJbL14Kgej1_WzHugjoNsei24ErgEM2b9ri3nPuGjwlR3tL5ZkSBnNnshUIFKM7nE_UZEkLZu7_f4TikrHNrDUdT4RZc3m-tBK0J_q
巨擘科技裁員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MealKit版矽谷群瞎傳
(這篇文章是昨天發表的〈 #獨立餐廳做MealKit有優勢嗎?〉 的補充,對於美國meal kit業者的發展過程有更詳細的介紹,歡迎大家一起閱讀!)
https://www.facebook.com/100044437269572/posts/343162000508373/?d=n
#BlueApron的暴起狂飆
曾經,meal kit是矽谷創投最看好的項目,皇冠上的那顆寶石。它被期待能改變消費習慣,撼動飲食產業,進軍全世界,the next big thing。這一切,卻在Blue Apron災難性的IPO後,大夢初醒。
Blue Apron是美國meal kit產業的先行者,2012年誕生,雖然同期有HelloFresh(總部在德國)、Plated二家競業,但Blue Apron獲得的媒體聲量與創投資金始終走在前面。如果新創事業能像明星一夕爆紅,其成名時刻,就是有人拿大量的錢砸你。Blue Apron成立不到二年,就獲得三輪募資,估值5億美元。
活生生的《矽谷群瞎傳》劇情是這樣:Matt Salzberg從事投資業,畢業於哈佛商學院,曾任職於知名投資機構Blackstone與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Ilia Papas是一位軟體工程師,有十年的軟體工作經驗。二人想創業,原本的構想是給科學家使用的群眾募資平台,卻因為Papas某天花了大量時間買菜備料只為做一頓經典的牛排晚餐,而靈機一動:做飯這件事,一定有更好的方法。他們想到了meal kit,參考的對象是瑞典業者「Linas Matkasse」,但二人都不會做菜,於是找來Salzberg的家族友人、專業廚師Matt Wadiak一起合夥。
Blue Apron的第一份餐點在2012年8月送出。當時,三人在租來的商業廚房裡,親自烹煮、包裝餐點,如果臨時欠缺食材,其中一人還得跑去超市買。募資計畫也快速展開,2013年2月,Blue Apron從Bessemer、First Round等創投機構與其他投資人募得3百萬美元,公司估值9百萬美元;六個月後,他們又募得5百萬美元,公司估值3千萬美元;2014年4月,他們進一步募得5千萬美元,公司估值飆漲到5億美元,是一年二個月前的17倍。可以看出Matt Salzberg的學經歷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銀彈多到滿出來,Blue Apron進入一段瘋狂成長期。2014年,其營收是7千8百萬美元,至2016年,營收已衝破7.95億美元,員工人數擴增到5千人。然而,公司始終不賺錢,虧損隨同營收逐年擴大,2014年的營運成本與費用共1.08億美元,其中有 1千4百萬美元花在行銷上;至2016年,營運成本與費用已來到8.5億美元,行銷費用更飆漲到1.44億美元。
#MealKit賺錢嗎?
Blue Apron飆速成長的同時,美國meal kit產業也蓬勃發展。除了HelloFresh、Plated,其他競爭者如Sun Basket、Home Chef也積極搶市,Marley Spoon更找來美國生活產業教母Martha Stewart聯名,另也開始出現專攻某類飲食的meal kit公司,例如植物性飲食的Purple Carrot。2016年,美國已有超過150間meal kit業者。
Meal kit也成為創投鍾愛的項目。2011年,全世界只有一間得到創投支持的meal kit公司(應是德國的HelloFresh);2015年,創投業者投了25個meal kit業者,總金額3.08億美元。
然而,也就在這段時間,眾人發現meal kit的商業模式很難賺錢。從Blue Apron連級跳的行銷費用就可得知,開發新客非常花錢,而一旦客人上門,留住他們也很困難。2017年,Emory University的行銷學助理教授Daniel McCarthy就曾估算,Blue Apron有72%的用戶在頭六個月內取消訂閱。
Meal kit的供應鏈也暗藏許多風險。料理懶人包的設計天生複雜,一道菜的零組件很多,主食材、配料、醬汁都要分開包裝,有生鮮有調理,每樣零件要放進正確的地方,而消費者只要拿到一次裝箱有缺陷的meal kit,可能就沒有下次了;包裝也要小心,必須在低溫環境下,盒子要經過冷藏;從農場運食材到包裝中心,再從包裝中心運meal kit到消費者家,稍有不慎,也都有食安風險。
加總各項環節,你會得出這項結論:meal kit是一種資本密集的行業。高營運成本、低顧客忠誠度,導致業者必須燒錢才開得下去。
#零售巨擘加入戰局
2015年6月,Blue Apron取得最後一輪創投募資,挹注資金高達1.35億美元,使公司估值來到20億美元,晉升獨角獸俱樂部。
然而,2016年、2017年,正是整個行業競爭加劇、創投開始收手的時期,幾間較大規模的meal kit業者都在尋求出場機會。Blue Apron並不求售,他們選擇的路是公開上市,向大眾募集資金。2017年6月1日,Blue Apron向紐約證交所提交上市申請,計畫以每股15美元至17美元的價格銷售3千萬股。
好巧不巧,就在Blue Apron申請上市二週後,Amazon宣布併購美國有機超市Whole Foods。震撼彈炸開來,Amazon積極擴展生鮮雜貨事業,新創業者還要玩嗎?
2017年6月29日,Blue Apron正式在紐約公開上市,開盤價是每股10美元,比原先希望的15至17美元低上許多,公司估值也低於2015年最後一輪募資時的20億美元。市場信心明顯不足,除了質疑Blue Apron本身的獲利能力,Amazon併購Whole Foods也有影響。
2017年11月,HelloFresh在德國上市了,也發生公司估值低於最後一輪創投募資的情形。Plated則採取另一條出場路徑:被美國超市Albertsons收購,價格據傳為2億美元(有趣的是,Plated的二位創辦人其實是Matt Salzberg在哈佛商學院的同學!);2018年6月,則換Home Chef被另一美國超市Kroger收購。
你應該看出來了,meal kit新創業者的一條出路是傳統雜貨零售商。超市有完整的基礎建設,成熟的供應鏈,可以解決meal kit一部分營運成本的問題,若在實體門店販售,也沒有線上綁定訂閱的沈重感。對於超市而言,它們獲得一種新產品,也打進一種新業態。
2018年3月,Walmart推出自己的meal kit,起初在美國250間門市上架,後推行到2000間門市。也曾與另一meal kit業者Gobble合作,在Walmart線上商店販售Gobble的產品。
Amazon則在2017年7月推出meal kit服務,原限定於芝加哥地區,2019年擴展至某些Whole Foods門市與Amazon Go無人超市,2020年才真正將線上訂購擴展至全美國。線上訂購,用戶必須是有訂閱Amazon Fresh(月費14.99美元)的Amazon Prime會員(年費99美元),訂閱的費用算在這裡,即便Amazon的meal kit定價比較便宜,加上這些訂閱費用,就沒有省到;原即Amazon Fresh的會員就有利了,等於新增一種產品可以買,繼續享受當日到貨的便利性。
#疫情推了一把
Blue Apron上市後,命運多舛。股價起不來,裁員頻頻,IPO 後不到四個月就裁了6%的員工(約300名),2018年11月又裁了4%的員工(約100名),同年12月,股價探到1美元以下。2019年5月,紐約證交所通知Blue Apron可能下市的危機,Blue Apron只好進行反向股票分割,減少股數、提高股價。
侵襲全球的COVID-19,卻像一場及時雨,灌溉了Blue Apron的業績。
2020年第二季,Blue Apron 新增2萬名客戶,IPO後首度轉虧為盈,獲利110萬美元,前一年同期可是虧損770萬美元。不過,2020年Blue Apron全年營收為4.6億美元,和2019年相比,僅有微幅增長。
疫情下,在十四個國家營運的德商HelloFresh則表現傑出許多。HelloFresh視美國為主要市場,從2018年起就超越Blue Apron,現為美國市占最高的meal kit業者,其2020年第四季營收為7億美元,與前一年同期相比成長了99.3%,全年營收逼近25億美元,年成長率102.3%,送餐數也倍增,來到278萬份,更有260萬名活躍客戶。相較之下,同為2020年第四季數據,Blue Apron的活躍客戶只有35.3萬名。
不過,市場分析預期,美國疫苗施打普及、全面解封後,疫情推升的meal kit銷售熱潮,將會逐漸回穩。
#TheNextBigThing?
繼meal kit之後,下一個熱門的食物外送網路新創是什麼呢?我看到科技商業策略作者 Manny Li 分享 #生鮮雜貨10分鐘外送 的新創募資浪潮。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174418342970627&set=a.214707742275030
他提到歐洲多家生鮮雜貨外送新創的募資成績,包括英國的Dija,主打10至20分鐘內到貨,2020年12月完成2000萬美元種子輪募資;英國的Weezy,同樣訴求,今年完成2000萬英鎊的A輪募資;德國的Gorillas,成立不到一年,今年3月完成2.9億美元B輪募資;德國的Flink,同樣成立不到一年,今年6月完成2.4億美元的A輪募資。
以後,當我們準備晚餐臨時欠一把蔥時,是否能按按手機就在10分鐘後開門取貨呢?
商業世界裡,永遠不缺改變世界的野心家。
巨擘科技裁員 在 關於巨擘科技的問題(苗栗銅鑼廠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各位大大好:前幾天從報紙看到這家公司苗栗銅鑼廠的技術員應徵訊息,日班待遇月工作20天有三萬七夜班日工作20天有四萬五左右所以就去面試了, ... ... <看更多>
巨擘科技裁員 在 巨擘科技裁員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在巨擘科技董事長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addy7533967也提到1. 標題:上市公司董事酬金排名前十&末十2. 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3. ... <看更多>
巨擘科技裁員 在 [心得] 跟大家分享找工作心得-人資、行政-南茂、巨擘 的推薦與評價
恩,第一次PO文,覺得很不好意思
但是又受惠良多,所以PO文跟大家分享,讓以後要找工作的人也順順利利的
------------------------------------------------------------------------------
背景介紹:(不想看的人可以請跳過>///<,按1次PgDn跳至南茂,按6次PgDn跳至巨擘)
我是台北某大學碩士畢業,主修人力資源,去年畢業
第一份工作就在去年底,公司無情宣布要解散而結束
這時,我只累積了三個半月的工作經驗,這樣聽起來似乎是跟沒有經驗一樣
這份工作在我求職時也造成了一些問題,
比方對方會問:你為什麼會進一家這樣的公司? 之類的
或許當初真的太淺了,不識職場的險惡><
總之開啟我找工作找四個多月的希望、失望、再希望、、、
這次找工作一樣都找HR,一直到邁入四個月都還是石沈大海的時候
我開始搜尋其他的職務,也因此看到了巨擘-行政管理人員的職缺
當然在這中間有面試過幾間,但是後來被發卡了(當時真想搥心肝)
以下就針對南茂和巨擘面試的過程跟大家分享
(南茂尚未通知,巨擘已經拿到offer了^^)
預告:兩篇好像都很長>////<
---------------------------------------------------------------------------
『南茂』面試職務:人資
第一次去面試的早上
換證後要進大門的那片玻璃自動門時
我還在門的前面走了好幾步
可能是太矮所以沒感應到(話說,今天第二次也一樣><)
進去跟大廳的小姐打聲招呼
拿了一份資料填寫和考題給我
同時另外有兩個(應該是應徵別的職缺)跟我一起進去Meeting Room開始振筆疾書
都寫好後再去跟大廳的小姐講一聲
等了一會
那兩位有緣一起考試的都被帶離出場
剩我一人在大廳
這時就東看看西看看
看看他們大廳的建築設計,海報之類的
過了一會
有一位從隱密通道出現的小姐走出來
叫住我的名字
然後我們就一起又進了Meeting Room
這位溫柔的小姐是負責訓練的課長
一些問題跟其他差不多
也是問了履歷上的學經歷和相關問題
重點來了
他要我用英文講一下在學校學到哪些,有什麼心得
恩恩
沈默~~一下子
課長:沒關係,妳慢慢想,我來看一下妳的專題,準備好了隨時可以開始
ME:好的,謝謝(心裡Qrz...這題講中文感覺就很多很多...還要講英文阿><)
心裡不免再度感嘆:書到用時方很少,腦到用時方知鈍!
後來也是支支吾吾的講了一些
還有一些還是課長幫我接下去
她人真的很nice
還安慰我要有信心一點
又聊了一會便結束了這次汗顏的interview~~
也許是我有潛力(哈哈哈)
也有可能是我長得很可愛(其實是很矮><)
也有可能我很上進><
總之 我在過了兩個星期後接到要第二次面談的電話
喔耶!
---這--是--分--隔--線----
第二次很老練的到達南茂
停好車,然後很老練的拿出證件換證
憑著一股氣勢(YES!)進去準備第二關的考驗
一樣到了大廳跟小姐說:我來面談的
然後一樣坐在大廳等候
接著有一位穿著跟我有一件橘色可愛又有點淑女衣服的小姐出來
領著我去另一間Meeting Room
再度開啟了對答
我覺得早上氣勢很夠
看起來元氣滿滿
加上這位小姐人也好nice(也挺美的,有一股氣質)
所以應該可以說相談甚歡^^
在對話的最後
一樣的英文考題來了
不過這次是自我介紹,感覺EASY多了
(瞇之聲:她應該就是大家討論到的邱小姐^^)
接著就等候經理再來跟我面談
等了40分鐘吧
大廳的小姐過來跟我說有電話
原來是經理很臨時被叫去開會走不開
讓我下午一點半再來(他知道我跟人約了午餐)
當然很爽快的答應,並謝謝她^^
下午提早了10分鐘到
沒多久
來了一位看起來很溫柔的小姐
她就是經理
因為第一次跟早上的Meeting Room都有人
所以我有幸又到另一間
經理講話真的很溫柔
但是問題不溫柔,有犀利到
還好我處在元氣滿滿的狀態
只是吃飽飽跟早上差了一點
這次的英文
經理要我講講學校生活
我相信 跟第一次講的絕對不一樣><
我好像每次講得都不太一樣
想到什麼就講什麼..
最後經理說了
一個星期會通知
因為他們現在也還陸續在面試人
好緊張阿
所以在離開之前我說了一句話:我很期待能夠接到您的通知^^
希望有表現出我很想被錄取的心^0^
-----------------------------------------------------------------------------
『巨擘』面試職務:行政管理人員
104上寫明:"對保稅、稽核、採購、進出口/船務、股務、人事、會計、一般行政等
工作有興趣者正式任用後由公司依公司需求及個人意願分發"
這是一家作光碟為主的公司
有看過科技業版大概知道他也是一家很妙的公司
除了大廳地板是一望無際的水泥地板之外
進去的大門外面還是毫無裝潢的裸露出電線跟鋼筋之類的
面試兩次都忘了問到底為什麼要這樣設計
另外
這家公司很妙的地方還有兩個地方
到她們家公司網頁會發現陽春的很徹底
除此之外
也可以發現
不管是什麼職務
試用期過後,碩士的正式任用起薪都是一樣
從網頁上就可以發現
但是必須簽約兩年
提前離職者...殺無赦!!
阿~不是啦
是必須賠償三個月的薪資!!
第一次去面試的時候
一進去大廳報到後
大廳人員會拿一張考試表給你
我拿到的就是行政管理人員試題
總共有五題,但是只要任選三題寫就可以了
時間是20分鐘
但是其實光等的時間就超過了
他也不會提前來收
不過剛開始當然不知道就狂寫
題目內容有組織、生產線、財務、考核、生涯剛好五題
(這樣不算洩題吧...以後要去應徵的人不用太感激我>///<)
"瞇之聲:還好只要寫三題..."
進去面試的時候有兩位小姐
也是針對履歷來問問題
另外還問了跟人際關係和社團活動有關係的
一位小姐負責問
另一位小姐則是從頭到尾都很嚴肅的看著資料
也沒有問問題
當天回去後
下午就收到初試通過的mail
可說是效率極高
但是過了兩個星期的最後一天才通知複試的時間
我是約10點40分要到
不過我還是提早了20分到
mail上特地提醒大家要穿得正式一點
因為是高級主管面試
我想應該是第一次的時候有一些人穿牛仔褲去
我還以為她們是去應徵工程師的>///<
另外
mail上還註明要帶書去看
因為會delay..果然
我到11點48分才被叫進去
但是我11點52分已經走出大門了
囧
這次一樣有兩位
是男生主管
一樣一位發問一位都只看資料
看資料的那位
我沒見到廬山真面目
因為他從頭到尾都是戴著口罩
這次還有上次發問的那位小姐在旁邊陪著
發問的主管只問了我兩個問題
但是有追問>//<
問題問完後
戴著口罩的主管搖搖頭表示沒問題
上次那位小姐就忽然跟我說:"我們今天的面試到這裡結束,結果會在一個星期內通知"
因為面試時間實在太短了
心裡想說:"剛剛前面三個用了一個多小時,怎麼我這麼快阿?!"
所以,只好站起來說:"謝謝!再見!"
沒錯
我用了"再見"
還揮揮手>/////////<
超級囧
不過下午當我又去晃金石堂的時候
手上還拿著"求職面試必備英文"
接到巨擘的電話
他說我錄取了...我錄取了~我錄取了~我錄取了~~~
報到時間是下星期一 (昨天已經收到書面的offer資料了)
天阿!
一切真的是太不可思議了
讓我開心的無法自拔>>>羞<<<<
------------------------------------------------------------------------------
總之終於要擺脫失業四個多月的陰霾了!
南茂則是還沒通知
希望要求職的人也可以順順利利~~!!
加油加油!
寫得很長,謝謝大家看完>///////<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