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想擺脫書:書永遠不死》艾柯&卡里埃爾對談錄
* 這是一個對談。
對談雙方艾柯&卡里埃爾,一位是百科全書式學者、作家,另一位是傑出的編劇,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得主。
他們都是愛書人、藏書家,海闊天空聊談由書延伸的種種話題。
詩人海涅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話:在他們開始燒書的地方,他們最終會燒人。
書,永遠不該死去。
⋯⋯⋯⋯⋯⋯
卡里埃爾: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種趨向:收藏技術竭力淘汰的東西。
我有個比利時朋友是電影編劇,他在地下室放了十八台電腦,就為了可以看從前的影片!
所有這一切都說明,沒有什麼比永久性載體更曇花一現。我們還能讀一本五個世紀以前印刷的書,卻無法看一張只不過數年以前的電子錄影帶或LCD老光盤。
除非把舊電腦都留在地下室。
卡里埃爾:真正令我震驚的,在於當下的完全消失。我們從未如此著魔於仿古風尚。過去在全速追趕著我們,很快我們就要服從前一季度的時尚。
未來永遠不確定,當下卻漸漸在縮短和退避。
艾柯:現在的消失,不僅因為從前持續三十年的時尚如今只持續三天。這同樣與我們講到的事物的過時有關。從前,你花幾個月時間學騎自行車,一旦學會,這就成了一件終生有效的家當。如今,你花兩星期學用一個新的電腦程序,等你漸漸能操作時,更新的程序又出現了,你不同意也不行,手機軟體會強制更新。
因此,問題不是集體記憶的喪失。在我看來,這更像是當下的不穩定。我們不再活在一個平和的現在之中,我們只是沒完沒了地為未來努力做準備。
卡里埃爾:我們處於運動、變化、更新和轉瞬即逝之中,矛盾的是,正如剛才所說的,我們的時代卻是一個越來越長壽的時代。
我們的祖父母的一生顯然要比我們的短暫,但他們始終處於恆久的現在之中。
我叔叔的祖父從前是個鄉下業主,他在每年的1月1日為來年整理賬目。前一年的賬目基本預示了下一年的狀況。什麼也沒有改變。
03
艾柯:記憶具有雙重用途——無論個人的記憶,還是集體的記憶(即文化)——一是保存某些數據,二是讓那些沒用並有可能充塞我們腦袋的資訊沈於遺忘。
一種文化若不懂得過濾過去幾個世紀的遺產,就會讓人想到博爾赫斯在《博聞強記的福內斯》中的人物福內斯,那個能記住一切的記憶專家。
但這恰恰與文化背道而馳。文化,是所有從此消失的書和其他物件的墓園。
卡里埃爾:如果借助在網上搜尋的資料,我們在邏輯上必須覈實這些訊息的可靠性。網絡工具讓我們方便地找到一切假訊息,真實的和不真實的,但事實上也讓我們陷入某種極端的困惑之中。我想,有關安貝托·艾柯的網上訊息一定充滿謬誤,至少充滿不確定性。
艾柯:當某某研究院的某先生出版克萊蒙梭或柏拉圖研究著作時,我們應該相信,他提供的資料確切可靠,因為他一生都在圖書館裡覈實這些來源。然而今天,某先生很有可能從網絡獲取資料,一切都變得不可靠。說實話,這一切早在網絡之前就已存在。個人記憶和集體記憶,本來都不是過往事件的真實寫照,它們只是重構。
05
卡里埃爾:你和我一樣知道,國家主義的約束在何種程度上歪曲了我們對某些事件的看法。直至今日,歷史學家們還常常屈服於本國公開或隱秘的意識形態……阿塔蒂爾克命人改寫土耳其歷史,聲稱早在羅馬時代,土耳其人在羅馬人入侵以前就在土耳其生活了幾個世紀。
諸如此類的事情處處都有……我們即便想覈實,又上哪裡覈實呢?
我們一般認為,土耳其人事實上來自中亞細亞,而現今土耳其的最早居民沒有留下任何書寫遺跡。怎麼辦?
06
艾柯:如果記憶像一張軟體,人到五十歲就會得阿爾茨海默症。遠離阿爾茨海默症或其他各種老年痴呆的方法,就在於持續不斷地學習,比如每天早起背一首詩,做各種智力練習,甚至字謎或者變位構詞遊戲。
我們這一代人在中學還必須背誦詩歌。但接下來的幾代人越來越少這麼做。熟記的過程其實就是在訓練記憶力和智力。今天,我們在某種意義上已經不是非得這麼做不可,但我們恰恰要強迫自己進行這種日常練習,否則就有過早患老年痴呆症的危險。
卡里埃爾:我恰好還記得一句引文——我的記憶剛剛夠用——「我還記得一個擁有非凡記憶力的人,但我忘了他都記住些什麼。」也就是說,我只能記住遺忘。這樣一來,我想我們的交流有助於區分法文中的「知識」(savoir)和「認識」(connaissance)。
知識塞滿我們的腦袋,卻不總是有用。認識則是把一種知識轉化為生活經驗。
07
卡里埃爾:我們的歷史書的書寫往往從民族主義傾向出發,從短期利益出發,從這兒那兒感受到的意識形態的選擇出發。
任何關於法國大革命的歷史都不是清白無辜的。丹東本是19世紀法國那些歷史學家們的偉人,到處可見丹東像和丹東街。後來他失寵了,被證明墮落了,廉潔的羅伯斯庇重新獲得青睞,受到阿爾貝·馬蒂埃等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的大力支持。於是在法國的某些左派社區有了幾條羅伯斯庇爾街,在蒙特伊–蘇–布瓦甚至有了一個羅伯斯庇爾地鐵站。
明天又會是誰?又會有什麼動靜?
08
卡里埃爾:我們全都受著過濾的教育,這種過濾早在我們之前就已完成。正如你所說,這是一切文化的本質。不過,我們不該禁止對這樣的過濾發出質疑,事實上我們也不缺乏這類質疑。舉個例子。在我看來,除了蘭波和波特萊爾以外,最偉大的法蘭西詩人均默默無聞。他們是17世紀初的巴洛克詩人們,布瓦洛和其他古典詩人曾對他們施加了致命的打擊。他們的名字是讓·德·拉塞佩德、讓–巴普蒂斯特·夏西涅、克洛德·霍皮、皮埃爾·德·馬爾波夫。我有時會背誦他們的詩,但這些詩人的作品只有古本,也就是他們在世時的版本,非常罕見,極其昂貴。這些詩幾乎沒有再版。我堅信他們屬於最偉大的法蘭西詩人之列,遠遠超過拉馬丁、繆塞,儘管後兩位的作品作為法語詩歌典範而暢銷不衰。
09
卡里埃爾:偉大的俄羅斯小說家們相互通信,甚至和他們的法國同行保持書信往來,比如屠格涅夫和福樓拜。一個作家若想避免被過濾,那麼他最好聯合、參與某個小群體,而不要保持孤立。
艾柯:莎士比亞之謎在於,人們不能明白,為何單單一個演員就能創造出如此天才的作品。有人甚至推想,莎士比亞的戲劇可能出自培根之手。但是不對。莎士比亞並非孤單一人。他生活在文大學者圈中,和其他伊麗莎白時代的詩人們保持密切往來。
10
卡里埃爾:在古老的文化傳統裡並不存在對偉大創作者的膜拜。不計其數技藝超凡的古代匠人進行創作,卻從未在他們的作品上署名。他們從不把自己視為、也從不被人視為藝術家。
艾柯:他們也沒有創新的概念,這是西方的標誌。在某些文化傳統裏,「藝術家」(artists)的野心只是極為忠實地重複同一種裝飾圖案,並把前輩教下的技藝再傳給學生。他們的藝術即便有變化和差異,我們也察覺不到。
11
卡里埃爾:佛里茲.朗還為人所知,至少電影愛好者們記得他的《殺手M》。但其他幾位呢?過濾,正無情、無影地全面實施,甚至電影學校也一樣,這由學生們來決定。突然,某位「被過濾的」導演重新現身。因為他的某部電影在這裡或那裡放映,並造成轟動。因為新出了一本關於他的書。但這總是極其罕見的。
我們幾乎可以說,電影一旦開始走進歷史,也就走進遺忘。
卡里埃爾:突然之間,活力不再,導演老去,演員也是,作品被不斷重複,某種精髓的東西正在喪失。義大利電影一去不復返,儘管它曾經在世界電影名列前茅。
這讓我們笑、讓我們顫抖的三十年,如今還留下什麼?
費里尼始終讓我心醉神迷。安東尼奧尼一直讓我心懷敬佩。你看過他最後的電影短片《米開朗基羅的凝視》嗎?這是有史以來最美的一部電影!安東尼奧尼在2000年拍攝了這個不到十五分鐘的短片,片中沒有任何對白,他有生以來第一回把自己拍進電影。我們看見他獨自一人走進羅馬的聖·皮埃爾·奧里安教堂。他緩緩走向教皇尤里烏斯二世的墳墓,整部電影就是一個沒有對白的對話,是安東尼奧尼和米開朗基羅的摩西像的相互凝視。我們一直在探討的問題——我們這個時代特有的自我展示和言論表達的瘋狂,毫無來由的焦慮躁動——全被否決在影片的沈默和導演的凝視之中。
12
卡里埃爾:如今唯一還保持手寫的東西————是醫生的藥方。手寫信消失將造成一整個行業的消失。
筆跡學,代人寫信,手稿收藏者和商人……使用電腦讓我懷念草稿,尤其那些對話場景的手稿。我懷念塗抹的槓子,刪改的字句,最初的混亂,向各個方向發射的箭頭,它們標誌著生活、運動和依然困惑的探索。
13
卡里埃爾:在那些艱難的歲月裏,書籍處處輕易地得到傳播,它是一種挽救文化的工具,正如在古羅馬帝國末期,有些知識份子隱退到修道院裡,抄寫一切他們可以從正在衰敗的文明中輓救出來的東西,他們感覺到它將要分崩離析。
這種現象發生在所有文明陷入危難的時代。
可惜的是,沒人採取這一方法來挽救電影。你知道在美國出版的一本書嗎?書名很漂亮,叫《消失的電影攝影集》。那些電影只剩幾張劇照,我們必須從這些劇照出發,重新建構電影本身。這有點兒像那個伊朗書籍裝訂師。不僅如此。把電影改編成小說,就是說把電影提煉成帶插圖的書,這種做法早已存在,可以追溯到默片時代。這種改編自電影的書有一部分保存了下來,而電影本身卻早已消失。
書比電影更長久,儘管書的靈感來自電影。這麼說來,電影也有考古學。
14
艾柯:從那以後,這本書每次重新出現在拍賣目錄裏,我都會去查看,書價再也沒有回落過。這樣的價格,讓書再也不可能落入真正的收藏者手中。
卡里埃爾:它成了一件金融產品,一件商品,這很可悲。收藏家,也就是真正愛書的人,往往都不是特別有錢。書一旦變成可以賺錢的物品,貼上「投資」的標籤,有些東西就丟失掉了。
艾柯:必須強調一點,古籍已不可避免地走在消亡的路上。我要是擁有一件珠寶珍品,或甚至一幅拉斐爾的畫,在我死後我的家人會賣掉它。但我若收藏書,一般會在遺囑上註明,既然我花了一輩子把它們收集在一起,也就不希望它們將來被拆散。這樣一來,這些書要麼只能捐給某個公共機構,要麼通過佳士得拍賣行賣給一家大圖書館,一般會是美國圖書館。從此,這些書就永遠地從市場上消失了。在每任擁有者去世的時候,鑽石都會回歸市場。至於印刷初期珍本,從此只能在波士頓圖書館的館藏書目上看到。
艾柯:永遠也不可能。因此,除了所謂的投資者造成的破壞以外,每一冊古籍都變得越來越稀罕,也必然地越來越昂貴。至於年輕一代,我不認為他們喪失了對珍本的愛好,我倒是懷疑他們是否曾經具備這種愛好,既然古籍的價格總是遠遠超過年輕人的購買能力。話說回來,一個人若真的感興趣,也不一定非要花很多錢才能成為收藏家。
15
卡里埃爾:愚昧往往接近謬誤。
對愚昧的興趣促使我關注虛假的研究。這兩條道路完全被傳統教育所忽略。每個時代既有其真理的一面,也有眾所周知的愚蠢的一面,極大的愚蠢,然而傳統教育只負責教授和傳播真理。
從某種程度而言,愚昧被過濾了。是的,確實有「政治上正確」和「理智上正確」之分。換言之,有一種所謂的好的思考方式,不管我們願不願意。
艾柯:虛假並不一定是愚蠢或弱智的表達方式。虛假就是一次謬誤。違心地行事,就是言與知相悖。
人們一直都在真誠地犯錯。
謬誤橫貫人類的歷史,這不算壞事,否則我們就成了神.....托勒密真的相信地球靜止不動。在托勒密身上絲毫沒有弄虛作假的成分,隔著歷史來看,這只是一個謬誤的知識罷了。
卡里埃爾:我有很多年沒回到這些問題上了。但我再次感到震驚,研究愚蠢問題是如此讓人興奮。
不僅因為愚蠢引出書的神聖化問題,還因為愚蠢讓我們認識到,我們中的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有可能說出類似蠢話。我們總是處於說傻話的邊緣。
我再讀一句夏多布里昂的話,他評論自己一點都不喜歡的拿破侖:「其實,他就是一個戰爭大贏家,除此之外,任何將軍都比他能幹。」
艾柯:當我們決定談論愚蠢,從某種意義來說,我們在向人類這一半天才、半愚昧的造物致敬。
而當我們漸漸臨近死亡——正如咱倆的現狀——我們開始覺得愚蠢勝過美德。
卡里埃爾:在研究愚蠢問題時,我們發現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們自己是傻瓜。顯然,我們不可能把別人當成傻瓜自己卻不受懲罰。
我們最終會意識到,別人的愚蠢恰如一面鏡子朝我們張開。
一面永久、精準、忠實的鏡子。
卡里埃爾:我們的精神都有些狂熱。我們收藏的書全都見證了我們的想像令人眩暈的程度。一邊是不著邊際的妄想和瘋狂,另一邊是愚蠢,想要區分這兩者尤其困難。
艾柯:我們可以強調文明的各種進步,這些進步極為顯著,並且涉及在傳統中毫不相干的各個社會範疇。但與此同時,愚蠢也越來越多。
從前的農民不說話,並不是因為他們愚蠢。受過教育也不一定意味著智慧。
不。今天有這麼多人渴望被人聽見,致命的是,他們只被人聽見了他們自己的愚蠢。
從前的愚蠢沒有爆發,不為人所知,今天的愚蠢卻肆意橫行。
16
艾柯:我承認,我直到四十歲才讀了《戰爭與和平》。但我在閱讀以前就瞭解這部小說的精髓。你剛才提到《摩訶婆羅多》:我從沒讀過,雖然我收藏了三種語言的三個版本。誰從頭到尾讀過《一千零一夜》?誰真正讀過《愛經》?
但人人都在談論它,有一些還加以實踐。這個世界上充滿我們沒讀過卻幾乎無所不知的書。
問題因此在於,我們是怎麼知道這些書的?巴亞爾說他從沒讀過喬依斯的《尤利西斯》,但他打算向學生們講解這部小說。
卡里埃爾:說到我們書架上那些沒有讀過並且永遠不會去讀的書,很可能每個人心裡都有這樣的想法:我只是暫時把它們放在一旁,我和這些書有個約會,不過是在以後—很久以後,甚至來生。
有些垂死的人感到自己大限已到卻尚未讀過普魯斯特,這樣的哀嘆實在讓人受不了。
艾柯:當有人問我是否讀過這本或那本書時,我出於謹慎總是這麼回答:「您知道,我不讀書,我寫書。」這樣一來,所有人都會閉嘴。但有時還會有人堅持不懈地提問。「您讀過薩克雷的小說《名利場》嗎?」我最終屈服了。連續三次我試著讀這本小說,每次都半途而廢。
—-文章來自於本書部分摘錄
同時也有1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84的網紅小牙,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直播: 每週一、三、五晚上20點直播 影片: 不定期發片 歡迎加入 小牙頻道專屬DC群:https://discord.gg/dEBVVm4 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SmallTooth95 所有第一手消息皆會在FB粉專及DC群公告,不想錯過的記得加入~ ...
巴 永 遺跡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世界旅行中最天大的笑話
超級無敵蠢無敵活該的故事
兩個人活該沒有做好功課的下場。
旅行到現在,
我們總是走隨性路線,
每次人家問我們
[到達下個國家去哪?]
我們總說:
[不知道欸!我們都到達那個國家才開始做功課找資訊。]
我們喜歡這樣的旅行方式,
因為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
這次得到一個非常大的教訓!
超級好笑的教訓
雖然說出來很丟臉!很活該。
愚蠢到太值得分享了
事情是這樣的:
我們在蘇丹要前往埃及前,
完全沒有研究旅遊資訊
一心只研究怎麼走陸路到埃及。
跟之前每個國家一樣
抱著[到了該國家再查景點吧!]的心情。
所以我們一路從蘇丹走陸路入境埃及
一整天從早到晚
搭著渡輪到了阿布辛貝港口
再搭巴士到了亞斯文,此刻已經晚上。
[到開羅嗎?等等凌晨12點有夜巴]
我們開心的買了票,想說:
好欸!不用停在亞斯文小鎮過夜。
可以直達到開羅首都真順利!
就能換錢、辦網路卡、研究景點了!
搭了夜巴直接睡了15個小時
890公里的路程,到達了開羅。
到了開羅,開始研究景點。
我們整個傻、眼、了。
我們超級想去的《阿布辛貝神殿》
它就在我們從蘇丹搭渡輪時
所到達的埃及阿布辛貝港口....
是的,前一天我們下船的地方,
它就在旁邊.....。
然後我們直接經過它北上了......
甚至想去的許多景點,
都是要從亞斯文出發或是順路北上。
是的,就是我們有眼不識泰山,
當天晚上直接搭夜巴離開的那個小鎮
亞斯文......
然後我們直接北上了....
我們就這樣完全直接穿越這些景點
直接到達了首都開羅.....
[太愚蠢了!!!!!!]
我們倆個看著地圖大叫。
我們本來走蘇丹陸路
是最優勢最方便順路慢慢玩上去的!
因為大家都是搭飛機到達開羅,
還要特地奔波南下1000多公里
再花1000多公里返回開羅。
為了到達那些景點。
然後就因為我們活該完全沒先做功課
錯失了超級順路的一切
我們開始崩潰大叫氣自己
但是沒多久又倆個人笑出來
因為真的太愚蠢了⋯⋯
於是很掙扎到底要不要再下去...
畢竟要多花很多錢、很多時間再南下
結束之後再北上...
來回是2000多公里的路程...
加上轉車等等起碼要多花很多時間。
所以我們決定.........
《不管了!再下去一次好了!》
有些事情現在不做,
以後可能不會做了。
埃及神廟這次不去
以後也不一定有機會去。
所以我們決定再下去一次.....。
即使
多花了可能1.2千元...
多坐了2千公里的車...
多浪費了2-4天時間...
還是衝一波!!
以免自己會有遺憾。
這個真的太糗太蠢了
也是一個很大的教訓
旅行可以隨性
但是還是要事先有基本計劃比較好
否則就會像我們這樣
損失慘重
這次我們也覺得學到了一課
經過這次以後必須要認真點才行
雖然當下真的覺得很可惜很懊惱
很後悔很沮喪很可恨
但是以後回想起來
也是一段很有趣的經歷
未來可以講出來讓大家笑一笑...
因為我想
應該不會有哪個人出來旅行
會像我們一樣犯這種誇張的錯誤
我相信大家都很認真規劃自己旅行的
不像我們...
要
檢
討
!
果然
《阿布辛貝神廟》
真的沒讓我們失望
更慶幸我們有為了這裡再特地下來
它榮登埃及我們的最愛遺跡
最遠、交通麻煩、門票又貴,
卻有許多人仍然來這朝聖,
它的魅力真的值得。
勞頓奔波
到阿布辛貝已經晚上10點,
阿布辛貝神廟是早上5點開門,
能入場看日出。
阿布辛貝的住宿都不便宜,
加上我們怕住宿太舒服爬不起來
所以直接睡在一個理事館外面,
非常安靜又安全,
只是晚上被冷醒
清晨鬧鐘響,
我們成了第一個走到大雕像面前的人,
無法形容現場的感動,
天空漸漸亮起,
許多團客在導遊帶領下觀看日出,
我們就這樣獨享了整個神廟,
太陽升起,神像也被照亮,
只能不斷讚嘆這3千年前的藝術....
我們好好享受時光後,
開始大量遊客湧進,
我們心滿意足要離開前,
遇到一團中國團客,馬上跟著他們走,
聽了一整段的中文導覽!
了解整個文化歷史故事之後,
神廟更有魅力了,真的是非常幸運。
現在的阿布辛貝神廟內部
也能手機免費拍照,
但相機一台要收費300埃鎊。
門口有個管理員他負責掌管
[生命之鑰],
鑰匙長這樣[♀]
古埃及文字代表-生命的鑰匙,
上面圓圈代表太陽、十字代表尼羅河
這一切則代表永生。
管理員在的時候會插在門孔,
離開時會帶走他怕被偷。
據說它重達2公斤,
但你一旦拿了他拍照,
你就準備掏錢了
我們眼睜睜看著很多外國客傻傻不知道
就被他推薦下拿了拍照,
然後就開始上演討錢價格談不攏的戲碼
我們沒有拍鑰匙,
不想跟他引起討錢戲碼
可以自己上網搜尋生命之鑰照片。
離開神廟之後,
我們到了解說中心
看了百年前的黑白記錄片,
紀錄發現神廟以及如何切割搬運的過程,
看了真的只能讚嘆。
如果你說,埃及哪裡必去?
我會說,
如果你有時間的話,
一定要來到阿布辛貝神廟。
——————————————————————
關於阿布辛貝:
據說有位小男孩
指引一位探險家而發現了這個神廟,
而當時這個廟並沒有名字,
於是就以小男孩的名字
命名為Abu simbel 阿布辛貝神廟。
這個神廟一直長期的被沙漠淹沒,
來來去去有許多探險家考古家
挖掘開拓之後,沒多久又被沙塵埋藏。
直到後來因為怕這個神廟
會因為要興建水壩,
尼羅河水位上升而被淹沒,
為了保護古蹟,發動各地捐款,
將它全部挖出來,
用人工方式鋸成一塊塊大岩石,
往上搬移後重新組合。
阿布辛貝是拉美西斯二世的作品,
他統治了古埃及67年,活到94歲。
會選擇尼羅河崖邊建造
是因為不論運輸、軍隊船隻
都會經過這裡,
因此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
就像看著他們,宣示國威。
這個神廟就是拉美西斯二世為主題,
而古埃及深信,
只有國王懂得跟神溝通,
平民只能敬拜國王回報國王,
再由國王當媒介敬拜神明。
所以神廟內部主題
題,分成三個部分:人、媒介、神。
☀️神廟外的人像雕像☀️
代表他身為國王的樣子坐在王位。
☀️中間廳的媒介雕像☀️
代表他是人與神的結合化身。
☀️最深的神化雕像☀️
代表他就是神,與其他神平起平坐。
神廟裡的壁畫
都描述著打仗跟敬拜神的圖像。
而其中右手邊打仗壁畫
是真的有這場古代戰爭的紀錄。
左手邊的打仗壁畫
則只是一個想像出來的樣子,
代表法老王打擊宇宙萬惡的意思。
最最最最猛的來了....
神廟最深處的四個雕像。
左到右分別是
冥界神、阿蒙神、拉美西斯二世、太陽神。
3300多年前的他們,
竟然精確的計算出日照角度,
在每年的
2/21(拉美西斯的生日)
10/21(拉美西斯的登基日)
這兩天,
陽光會從神廟的門口
直照到最深處的神像,
而最左邊的冥界之神代表黑暗,
所以不會被照到。
幾千年前竟然能如此精算...
但之後神廟搬家時,
大家運用最先進的測算方式,
仍然不敵古人
計算失誤,最後則往後推一天,
變成每年的2/22及10/22會照射進去。
而阿布辛貝其實是一對夫妻廟,
在旁邊的小神廟是娜芙塔莉神殿,
是拉美西斯二世的妻子,
他深愛著他的妻子,
小神廟裡面的皇后藉由壁畫及雕像
被朔造成老鷹太陽神的妻子樣子
(而拉美西斯則自己稱為太陽神)。
從壁畫中也能感受到在他心中
妻子是非常美麗崇高的。
兩個廟都非常的壯觀非常迷人。
尤其裡面的壁畫風格
更比之前看得神廟更為霸氣。
2019/9/18 埃及
巴 永 遺跡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正午抵達多美麗駐在所,陽光穿透枝椏灑在落葉上,氣溫舒適的剛好還帶點涼意,畢竟這裡的海拔已經上升到了1810公尺,氣溫比大分低了三度,我們在此卸下背包,倚著駐在所平台上的在大樹吃午餐。
多美麗駐在所,原名「トミリ(十三里)」,取自此地距離玉里有13日里(約51公里)而來,多美麗則是日文發音的音譯。這裡在1921年2月增設,用以填補新康與魯崙駐在所之間的警力空缺。
雖然是音譯,但「多美麗」這個名詞,還真的是當之無愧:此地擁有整條八通關古道最美的駁坎遺構,整齊堆疊的「人」字型駁坎作工之精美,甚至成為了解說牌上舉例「駁坎」一名詞的常客。除了精湛的工藝外,多美麗駁坎的規模也十分壯觀,高約2.7公尺如同堡壘一般,在剛毅的頁岩線條上長滿了毛茸茸的青苔,已與山林融為一體。
除了駁坎外,駐在所還有兩個完整的大門階梯構造與一處小門,拾級而上後可以看見樹蔭下寬敞的平台,以及臨路側有一個圓形凹坑遺跡——那是噴水池的遺構。在老照片中甚至可以看到宏偉的駐在所前,正在噴水的水池、屋舍邊的櫻花樹,還有遠方的八通關古道,八十年前這裡可是被清的一棵樹都沒有呀!除此之外,在多美麗駐在所的北方,來時的浮築橋旁還留有一個圓形的木炭窯遺址,讓駐警燒製取暖或炊事用的木炭。1944年,多美麗隨八通關眾駐在所一同被裁撤,木造屋舍早已回歸塵土,留下了精美的駁坎,成為了八通關古道上最亮眼的史蹟之一。
我迅速吃完雞絲麵,馬上拉起腳架,開始四處拍照,一圓2016年經過此地時正在下雨,無法好好拍照、紀錄的遺憾。
---
2019年時,多美麗駐在所位於古道轉彎處旁的駁坎已因地層下陷而嚴重傾斜、瀕臨崩塌。經各界爭取與文化部的支持下,2020年7月花蓮縣文化局自「拉庫拉庫溪流域布農族舊社溯源與重塑計畫」第2期中,編列100萬元專案經費,進行多美麗駁坎的修復,委託木本設計以及五名布農族人以保留原貌為最大原則進行施作。
多美麗駐在所修復後,駁坎城堡回復往昔的宏偉、固若金湯,重新排好後的駁坎石板和一旁原汁原味的對比,新的發亮,只待苔蘚們早日將其舊化,讓它們早日不留痕跡的融回自然之中。
而這個工程也象徵著族群和解,由布農族人親手修復百年前入侵故鄉,並讓族人流離失所的古道遺跡,是一種衝突,也是一種包容,更是理解。讓我們看見一個民族對待自己歷史的方式,可以是願意好好保存,甚至努力修復,讓歷史用最具體的樣貌,和孩子們訴說屬於這片土地的故事。而不是像對待前男女友的東西一樣,一再否認、將所有舊器物建築都毀屍滅跡,拆光一切,徒留容易造假、塗改與誤導的文字與照片了。
感謝各單位的努力,為我們保住了多美麗駐在所壯觀的駁坎,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也可以看見意西拉吊橋、華巴諾駐在所與太魯那斯駐在所這些重要性不亞於,甚至大於多美麗的地方,都能有個被永久保存的美好結局。
#八通關訪太魯那斯・多美麗駁坎堡壘
巴 永 遺跡 在 小牙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直播:
每週一、三、五晚上20點直播
影片:
不定期發片
歡迎加入
小牙頻道專屬DC群:https://discord.gg/dEBVVm4
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SmallTooth95
所有第一手消息皆會在FB粉專及DC群公告,不想錯過的記得加入~
歐付寶贊助頁面:https://ppt.cc/fS1Lqx
【伺服器:莎拉】
十字斬首目前裝備:
頭上:+10戰死頭(銳氣5)+瘋狂螳螂卡
頭下:貓咪氣球(尖銳1)
武器:+11霹靂夾碎器(ATK+41、CRI+3、天使魔物+6%)+汙染邪骸浪人卡+真●十字斬首者卡
衣服:+10自動A甲(雙ATK)+憤怒九尾狐卡
披肩:+9自動A推進翼(雙CRI)+花瓣怪蟲卡
鞋子:+7洞時光幸運靴(鬥志7)+混沌小巴風特卡
飾品右:強身健體戒指(爆傷+13%)+不祥火焰龜卡
飾品右:施密特徽章VIT(STR+3、尖銳4、DEX寶石)+不祥火焰龜卡
(服飾)頭上:爆擊石
(服飾)頭中:爆擊石
(服飾)頭下:爆擊石
#RO #仙境傳說 #十字斬首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_G006DcgRqU/hqdefault.jpg)
巴 永 遺跡 在 LAI SA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你知唔知啊,以前有啲人呢,如果心裏面有啲秘密,但係唔想畀人知,你知唔知佢哋會點?佢哋會走上山嗰度搵棵樹,喺棵樹嗰度挖個窿,然後將啲秘密講晒入去。講完之後就搵啲泥封咗佢。咁個秘密就會永遠都留喺棵樹度,無人會知。」
CLS \( ᐛ )/
♡ COMMENT & LIKE & SUBSCRIBE ♡
------------------
Instagram | 日常 | 飲食 | 攝影
▸ https://instagram.com/salyt
Facebook | 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salyt914
Contact | 電郵
▸ sa914824@gmail.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47pMpy87X08/hqdefault.jpg)
巴 永 遺跡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法語主持人: #戴子絢同學
本集主題:尋跡台灣Tracing Taiwan個展
藝術家艾丹Daniel Arroyo 專訪
這集邀請到方濟中學高一生 #戴子絢同學,用法語來專訪來自歐洲西班牙的藝術家艾丹。
~尋歐洲先人足跡,繪出台灣的自然與人文~
2014年第七屆金車青年油畫獎,藝術家艾丹以作品《熱蘭遮城》奪得首獎,畫面中筆法細膩、技巧高超,深刻表達出安平古堡城牆上生命力鮮活的樹根與歷經歲月洗禮的斑駁牆面。今年艾丹的油畫個展【尋跡台灣Tracing Taiwan】將延續去年的創作理念:循著歐洲先民於台灣留下的歷史遺跡、覓求人為與自然相輔而成的生命軌跡。
來自歐洲西班牙的藝術家艾丹,從小接受西方藝術教育。在2010年結束巴黎高等美術學院的學業後,決意跟隨妻子Erica來台定居。在他的作品中,可以觀察到歐洲傳統畫派對他的影響,以及對於亞洲文化與圖像符號的高度興趣。身為一位在台灣生活及創作的歐洲人,他非常喜愛文化跨界的交流,在創作上更著重於如何以藝術家的眼光,看待亞洲的社會文化及景觀。
面對台灣的景色與景點,艾丹很自然的被過去所熟悉的西方歷史,以及歐洲美學觀點所影響,在創作上試著採用西方經典繪畫中的美學觀點:對「美」講求平衡與對稱,表現在色彩的使用以及戲劇性的光線處理,同時對於大自然的無窮盡,充滿著浪漫想像。具有歐洲的美學背景與文化傳承,對艾丹來說是一種文化及身分的認同。
傳統歐洲對於遺跡、廢墟的描繪,總是充滿詩意且帶有強烈美學觀點。尤其是中古世紀文化復興,所有的遺跡、廢墟被視為對過去輝煌歷史的一種緬懷。而來自歐洲的西班牙與荷蘭都曾在台灣殖民而留下建築與遺跡,代表著西方文化曾經的存在,艾丹單純以西方對於「遺跡」(ruin)的欣賞角度與思維去看待這些歐洲先人的足跡。
對藝術家艾丹來說這些遺跡與廢墟最美之處,在於經過歲月累積而呈現的樣貌,反而增添美學價值;特別是隱居城鎮中毫不起眼的牆面、被遺棄不再使用的空間或房子,都是很好的例子。系列作品中《十三層選銅廠遺址,水湳洞》、《台南永福路》與《熱蘭遮城》皆是以此觀點所創作出來的作品。
主辦單位:金車文藝中心(台北館)
住址:台北市南京東路二段1號3樓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上午10:00-下午18:00
展覽日期:2015-11-07~2016-01-03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WSpvDXAJPoU/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