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盒子(2017)
「懶人包始源於網路上為了要解決因為爭議混亂,而不方便民眾掌握參與的問題,事後有熱心的人將事件始末、時序、位置與主要論點等相關資料,整理打包成簡要之圖、文內容,讓閱者快速了解。不過內容多為約略或摘述而所作之文宣,難窺全貌。因懶人包所傳遞的社會現象是,為一群懶人不願自己主動蒐集訊息,反而輕信網路轉載的包裹式內容,若懶人包作者或編輯群有斷章取義、散布謠言,在未經查證狀況下,有意參與討論之閱聽人,會反而成了無辜受害者,被迫相信他們以為的事實。」
另一方面,在歷史學研究上,當我們面對一個命題時,選用的歷史史料,就算再怎麼一手,仍然必須仔細考證其真實性,與各方的資料來回比對,小心翼翼地去接近所謂歷史事實,然後再從這些資料當中,給出一個相對公允客觀的歷史解釋,供人審視。
就我個人的想像,相對於劇情片在虛構的劇情下意圖營造真實,紀錄片在發展之初,其「紀錄」的目的性及使命感便比前者強烈許多,因此在某種程度之下,也會讓閱聽者在「紀錄片」的招牌之下,更容易相信影像中所呈現的「真實」。
不過,真實究竟會是甚麼呢?或者說,在影像的世界中,究竟存不存在所謂的真實。對於我而言,我所以為的紀錄片,縱使必然不可能百分之百呈現真相,但是盡可能的抹去個人色彩、立場、觀點,透過影像說話、完整的呈現,在逼近所謂相對客觀真實的同時,同時表達導演拍攝之初想要說的意念。
但困難的點便是在於,雖然攝影技術發明時,給了人們重現、捕捉真實片段的錯覺,但這類的真實片段,其實也是經過畫面擷取、影像剪輯之後的產物,所以我們所說的真實,其實在經過攝影之後,已經被重新定義及詮釋。百年來,紀錄片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實已經與當初許多人想像的不盡相同,有些導演選擇繼續隱身幕後,另外一群,以紀錄片做為述說、追尋、抒情的工具,選擇走向幕前,出現在銀幕之中,直接的介入影像及敘事,讓關於紀錄與真實的辯證,更趨複雜。
因此一直以來,面對紀錄片,我嘗試著以一種較為疏離、理性的觀點審視,不僅試著了解影像想要呈現的訊息意義,同時也揣摩創作者的創作意圖。對於我而言,在看《紅盒子》時,撇除個人好惡及影片優劣問題,它就像是個懶人包,裡面概括了李錫煌先生對於布袋戲沒落的焦慮、與父親關係的側寫、布袋戲文化的呈現,以及楊力州本人對於父子間親情摩擦的思考與詮釋。因此,雖然最後影片歸結於向傳統文化說再見,同時也替蒐羅了為數龐大的影像,但兼論父子摩擦,甚至是將陳、李兩家恩怨情仇搬上檯面的結果卻是,觀影時總有素材不夠的感覺,一如導演在影片中一直尋求與觀眾間的情緒共感,敘事上顯得有些斷裂、片面,讓人不禁懷疑,導演是不是想以一貫的做法,用情感豐沛的方式,勒索我們情緒,逼著我們認同它所建構出來的「真實」,進而認同他的「想法」。
還記得映後與朋友聊著,他說楊力州有點像是情感面的原一男,聽完我笑了。非常認同他的說法,雖然作法有異,但在本質上兩位紀錄片導演都只是為了貫徹使命。一個拚盡所有,以一種激進的方式對抗社會,留給觀眾震撼。另一個以溫情的方式,試圖打動對方,感動觀者,帶給觀眾對於被攝者更多的認識。
若以這點做思考,或以觀看文化遺產紀錄的角度為出發,《紅盒子》就相當具有可看性。我想它做得最好的地方便是,最後完整呈現了陳錫煌師傅一段十五分鐘的精彩演出,沒有旁白干擾,沒有配樂,沒有無謂的剪輯、運鏡,只純粹的留下表演本身,與觀眾最直接的接觸。更甚者,影片頭尾兩端所安插的李錫煌師傅無偶操演片段,更加布袋戲之於文化的關係再度昇華,成了一個特別需要保存及關注的藝術。只可惜,導演最終還是忍不住多了幾句,破壞了這些片段,身為觀眾所擁有的片刻寂靜。
或許說到最後,我想關於任何紀錄片的討論,最終都會變成個人紀錄片好惡的爭辯,過於內心、自我的片面表達是一種呈現,激進、揭露的衝動紀錄也是一種方式,此類問題永遠爭論不休,似乎也沒有孰是孰非。或許彼此爭論出個高下,更重要的是,觀者透過這些影片獲得什麼,了解什麼,亦或者對什麼產生興趣,以此為開端,進行更近一步的了解與觀眾。如此一來,紀錄的使命才算完成,也因此有了意義上的延續。
影片值得一看,如果不喜歡過於濫情,可以只看開頭結尾,但記得好好看看陳錫煌以及他的手。至於,他與李天祿與亦宛然的恩怨情仇,牽涉過多,雖然蠻有趣的,但我想不是重點,在此便不贅述,若有興趣,可以分別看下列報導。
另外,以上言論也僅代表個人片面想法,當然不代表絕對真實或正確,平安喜樂,感恩惜福。
楊力州導演專訪: https://ppt.cc/fd7b2x
亦宛然掌中劇團聲明稿: https://ppt.cc/fE0vTx
「布袋戲沒落」的推薦目錄:
布袋戲沒落 在 既視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紅盒子(2017)
「懶人包始源於網路上為了要解決因為爭議混亂,而不方便民眾掌握參與的問題,事後有熱心的人將事件始末、時序、位置與主要論點等相關資料,整理打包成簡要之圖、文內容,讓閱者快速了解。不過內容多為約略或摘述而所作之文宣,難窺全貌。因懶人包所傳遞的社會現象是,為一群懶人不願自己主動蒐集訊息,反而輕信網路轉載的包裹式內容,若懶人包作者或編輯群有斷章取義、散布謠言,在未經查證狀況下,有意參與討論之閱聽人,會反而成了無辜受害者,被迫相信他們以為的事實。」
另一方面,在歷史學研究上,當我們面對一個命題時,選用的歷史史料,就算再怎麼一手,仍然必須仔細考證其真實性,與各方的資料來回比對,小心翼翼地去接近所謂歷史事實,然後再從這些資料當中,給出一個相對公允客觀的歷史解釋,供人審視。
就我個人的想像,相對於劇情片在虛構的劇情下意圖營造真實,紀錄片在發展之初,其「紀錄」的目的性及使命感便比前者強烈許多,因此在某種程度之下,也會讓閱聽者在「紀錄片」的招牌之下,更容易相信影像中所呈現的「真實」。
不過,真實究竟會是甚麼呢?或者說,在影像的世界中,究竟存不存在所謂的真實。對於我而言,我所以為的紀錄片,縱使必然不可能百分之百呈現真相,但是盡可能的抹去個人色彩、立場、觀點,透過影像說話、完整的呈現,在逼近所謂相對客觀真實的同時,同時表達導演拍攝之初想要說的意念。
但困難的點便是在於,雖然攝影技術發明時,給了人們重現、捕捉真實片段的錯覺,但這類的真實片段,其實也是經過畫面擷取、影像剪輯之後的產物,所以我們所說的真實,其實在經過攝影之後,已經被重新定義及詮釋。百年來,紀錄片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實已經與當初許多人想像的不盡相同,有些導演選擇繼續隱身幕後,另外一群,以紀錄片做為述說、追尋、抒情的工具,選擇走向幕前,出現在銀幕之中,直接的介入影像及敘事,讓關於紀錄與真實的辯證,更趨複雜。
因此一直以來,面對紀錄片,我嘗試著以一種較為疏離、理性的觀點審視,不僅試著了解影像想要呈現的訊息意義,同時也揣摩創作者的創作意圖。對於我而言,在看《紅盒子》時,撇除個人好惡及影片優劣問題,它就像是個懶人包,裡面概括了李錫煌先生對於布袋戲沒落的焦慮、與父親關係的側寫、布袋戲文化的呈現,以及楊力州本人對於父子間親情摩擦的思考與詮釋。因此,雖然最後影片歸結於向傳統文化說再見,同時也替蒐羅了為數龐大的影像,但兼論父子摩擦,甚至是將陳、李兩家恩怨情仇搬上檯面的結果卻是,觀影時總有素材不夠的感覺,一如導演在影片中一直尋求與觀眾間的情緒共感,敘事上顯得有些斷裂、片面,讓人不禁懷疑,導演是不是想以一貫的做法,用情感豐沛的方式,勒索我們情緒,逼著我們認同它所建構出來的「真實」,進而認同他的「想法」。
還記得映後與朋友聊著,他說楊力州有點像是情感面的原一男,聽完我笑了。非常認同他的說法,雖然作法有異,但在本質上兩位紀錄片導演都只是為了貫徹使命。一個拚盡所有,以一種激進的方式對抗社會,留給觀眾震撼。另一個以溫情的方式,試圖打動對方,感動觀者,帶給觀眾對於被攝者更多的認識。
若以這點做思考,或以觀看文化遺產紀錄的角度為出發,《紅盒子》就相當具有可看性。我想它做得最好的地方便是,最後完整呈現了陳錫煌師傅一段十五分鐘的精彩演出,沒有旁白干擾,沒有配樂,沒有無謂的剪輯、運鏡,只純粹的留下表演本身,與觀眾最直接的接觸。更甚者,影片頭尾兩端所安插的李錫煌師傅無偶操演片段,更加布袋戲之於文化的關係再度昇華,成了一個特別需要保存及關注的藝術。只可惜,導演最終還是忍不住多了幾句,破壞了這些片段,身為觀眾所擁有的片刻寂靜。
或許說到最後,我想關於任何紀錄片的討論,最終都會變成個人紀錄片好惡的爭辯,過於內心、自我的片面表達是一種呈現,激進、揭露的衝動紀錄也是一種方式,此類問題永遠爭論不休,似乎也沒有孰是孰非。或許彼此爭論出個高下,更重要的是,觀者透過這些影片獲得什麼,了解什麼,亦或者對什麼產生興趣,以此為開端,進行更近一步的了解與觀眾。如此一來,紀錄的使命才算完成,也因此有了意義上的延續。
影片值得一看,如果不喜歡過於濫情,可以只看開頭結尾,但記得好好看看陳錫煌以及他的手。至於,他與李天祿與亦宛然的恩怨情仇,牽涉過多,雖然蠻有趣的,但我想不是重點,在此便不贅述,若有興趣,可以分別看下列報導。
另外,以上言論也僅代表個人片面想法,當然不代表絕對真實或正確,平安喜樂,感恩惜福。
楊力州導演專訪: https://ppt.cc/fd7b2x
亦宛然掌中劇團聲明稿: https://ppt.cc/fE0vTx
布袋戲沒落 在 深度報導/ 傳統布袋戲沒落跨世代的文化傳承與創新/ 陳怡璇 的推薦與評價
深度報導/ 傳統布袋戲沒落跨世代的文化傳承與創新/ 陳怡璇. 44 views44 views. May 2, 2020. Like. Dislike. Share. Save. 華岡廣播電台. ... <看更多>
布袋戲沒落 在 [閒聊] 金光布袋戲未來性究竟如何? - C_Chat 的推薦與評價
如題,臺灣布袋戲沒落已經很久了霹靂正劇品質一直就那樣,黃文擇的聲音從八音才子變成單音才子看了也是滿難過的,不過他們有東離這塊新血救援金光是黃家小兒子接手分家 ... ... <看更多>
布袋戲沒落 在 Re: [霹靂] 其實霹靂已非以前的霹靂- 看板Palmar_Drama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st002650 (眼鏡娘是偉大的存在)》之銘言:
: 整個現場又被拍片進度追著跑,
: 時間慢慢的過去,技術卻一直卡在那,
: 老師傅不是不教,沒有心力去教,
: 然後壓力又壓下來,誰不心灰意冷?
: 像我就是愛不夠。
: 霹靂真的還大有可為,
: 但是我覺得應該要趁這老前輩退休前,
: 將整個人才的培養方法建立起來,
: 沒有人想看到霹靂沒落。
: --
霹靂的人才斷層問題
並不只存在於片場
至於某樓喊說政府補助什麼的
霹靂還真的有想過靠政府解決呢
我節錄兩篇報導
有興趣自己去看原文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60511006282-260405
黃文姬表示,布袋戲是台灣傳統藝術文化,知名的布袋戲團不勝枚舉,卻沒有大專院校有
相關科系專門培育口白配音、操偶技術、編劇等各方面的人才,戲團只能靠在廟口表演、
走入學校教演等方式苦撐,霹靂布袋戲不斷求新求變,也需求人才,布袋戲要傳承,需要
固定的表演場域、機會,帶動產業活化發展,期待政府更關注這個產業。
翻譯:政府你要給力點培養人才阿 我霹靂都請不到人了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0404001651-260405
黃文姬指出,政府鼓勵青年投入文創或手創的方向是好的,但光是個人發展,不會有什麼
產值,「雖然文創不一定要做大,但國家策略很重要」,因此需要帶頭的文創產業,就像
歐洲以時尚品牌為發展主力,韓國以音樂影視將韓國文化帶向全世界,如果沒有國家力量
,光企業是做不來的。
「如果沒有艦隊,小船怎麼能通過難關」,黃文姬表示,台灣多半是中小企業,要靠民間
發展成大企業不容易,政府應該設法用母雞帶小雞的方式,思索台灣文創發展的標的,集
結力量、持之以恆才能殺出一條血路,否則亂槍打鳥只會分散力量。1060404
翻譯:給我錢我來當母雞謝謝
黃文姬何許人也我就不多說啦
這個人反應出來的態度映照整間公司
你跟我說霹靂有盡到什麼企業責任
或者是霹靂有什麼關乎企業責任的SENSE
我是絕對不相信霹靂有什麼企業責任啦啦
這個問題就是你霹靂要去解決的
為什麼錢是你在賺
你請不到人變成政府要幫你解決?
金光在這點也都被我抓出來好幾次幹到翻了
你霹靂還比金光更有餘裕做這件事情呢
都什麼年代了還搞大家一起吃大鍋飯的方式
你霹靂是資本主義下發展的企業
還是社會主義裡頭的人民公社阿
另外有人又提起了廖明治錯一次就被天荒地老的追殺
這種事情在外頭企業發生
廖明治早就被五馬分屍了好嗎
他沒被踢出霹靂
我都覺得戲迷不喊抵制都已經太仁慈了
噹他兩句還要被靠北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59.115.239.16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almar_Drama/M.1532832932.A.D85.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