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布魯克林》(#Unorthodox ):找回自己的聲音
.
紐約威廉斯堡的哈西德社群,一名 19 歲少婦艾絲蒂暗中逃離夫家,獨自前往德國尋找多年前拋下她的母親。艾絲蒂的親人為此感到羞愧與憤怒,要求她的丈夫揚奇和堂兄莫什一起前往德國將艾絲蒂帶回......
.
Netflix 影集《出走布魯克林》(unorthodox),以作家 Deborah Feldman 的自傳作品《UNORTHODOX》為藍本,創作出全新的故事,帶領觀眾一窺正統派猶太教的傳統習俗與民情。故事主人翁出身哈西德猶太教,哈西德是猶太教正統派的一支,族人大多是大屠殺倖存者的後代,戰後在紐約組成一個社群團體,主要以意第緒語溝通,對於婚姻、家庭、性愛、生活方式等,都有嚴格的規矩和規定。
.
《出走布魯克林》採多線敘事,一條支線回溯過往,全心相信教義的艾絲蒂接受家人的安排與丈夫揚奇結婚,然而,艾絲蒂與丈夫的房事不順,受到眾人的指責(丈夫、夫家、甚至是自己娘家的人),艾絲蒂感到痛苦,卻不知道該如何抒發情緒與壓力,萌生逃跑的念頭;一條支線是來到德國的艾絲蒂,初嚐自由的滋味,一切都感到新鮮,但她同時得要面臨現實的問題,從小在社群中長大的艾絲蒂,被教導要服從、要服侍男性、要當賢妻良母、要放棄任何物質享受等,她從沒學過如何能獨立自主,經濟受控在男性手上,又欠缺一技之長,失去族人的保護,艾絲蒂該如何是好?
.
影集還有一條故事線,聚焦在艾絲蒂的丈夫揚奇和莫什身上。面對妻子的離去,揚奇得以從不同角度,看見他與妻子之間的問題,一趟德國尋妻之行,讓揚奇接觸到外面的世界,也讓他對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丈夫(男性),有了截然不同的想法。莫什則是跟揚奇相反的例子,莫什年輕時離開過社群,有過一段荒唐歲月,多年後生活遭受挫敗,反而渴望能再次回到社群的懷抱,接受族人的幫助。
.
《出走布魯克林》藉由一則逃婚與追捕的故事,呈現教義對社群的影響,戒律的生活,人際關係的控管,傳統的權威與僵化等,影集沒有妖魔化任何人物,而是力求如實地還原(介紹)正統猶太教的儀式和習俗,同時小心翼翼地述說不同角色的選擇與成長。
.
很喜歡《出走布魯克林》片末,揚奇勸妻子回心轉意時所作出的改變(重新認識/反省信仰的正確性)、很喜歡莫什的茫然與失落,影集沒有把莫什描述成惡人,甚至可以在艾絲蒂身上,看到莫什過往的影子,但由於性格的差異與對自由的不同想像,也能預期艾絲蒂的未來將不會如莫什般越走越窄、很喜歡艾絲蒂原本只是衝動出走,卻在柏林生活一段時間後,認清現實,也更確定自己的道路。
.
我更喜歡艾絲蒂參加音樂學校甄選的曲目選擇,一首曲目是獻給奶奶,等於是代替一輩子被噤聲的奶奶唱出她的心聲(並感念奶奶的養育之恩)。一首選唱猶太傳統歌曲,哎喲,邊聽眼淚鼻水邊貢貢流,《出走布魯克林》的動人,在於艾絲蒂即便走出了德哈西社群,但她的心並未從此與傳統背離(祖先的苦難與教誨仍留存心中),她的文化她的出身她的經歷,早已成為生命的養分,成就現在站在柏林音樂學院的自己。
.
《出走布魯克林》非常地精緻好看,無論是攝影、服裝、妝髮都很令人驚艷。本片的演員群戲整齊,飾演揚奇的 Amit Rahav ,把一個媽寶演得入木三分(但不會讓人討厭),飾演莫什的 Jeff Wilbusch ,完美詮釋了這個角色的不安與茫然與憤怒。至於飾演艾絲蒂的 Shira Haas ,演出光芒萬丈,小小身軀,卻有大大的爆發力(這份爆發力一直壓到甄選會才一次爆開來),未來會多注意這位年輕女演員的發展!
.
《出走布魯克林》總共只有 4 集,相當好消化(應該不會有第二季吧)。假如大家看完《出走布魯克林》,對哈西德社群有著好奇與疑問,推薦大家看 Netflix 紀錄片《不當自己人》喔。
.
《#不當自己人》感想在此:http://mypaper.pchome.com.tw/hatsocks75/post/1380562955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 Heartlight 2. Jungletime 3. You Don't Bring Me Flowers 4. Forever In Blue Jeans 5. Teach Me Tonight 6. Golden Slumbers/Carry That Weight/The End 7....
布魯克 林 音樂學院 在 古典好好聽 Classicalmusic to go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柯普蘭 Aaron Copland,第一位聞名於世的美國作曲家;1900年生於紐約;1990年逝世於同地。他在布魯克林上小學,小時候便跟隨威秦斯坦和艾勒學習鋼琴。1917年,再跟著古德馬克學習和聲及對位法,隨即開始作曲。1920年發表作品〞貓與老鼠〞鋼琴曲,從中可以看出深受德布西的影響。1920年進入巴黎附近的美國音樂學院,隨包蘭葛學習作曲及管絃樂。1924年回到美國,定居紐約,活躍於許多音樂活動,不但是作曲家,也是演講家、鋼琴家及許多音樂協會的創辦人。
原始連結
https://youtu.be/FLMVB0B1_Ts
歡迎加入古典好好聽官方IG
https://www.instagram.com/yuchih1972/
布魯克 林 音樂學院 在 Lee388 Hi Fi 發燒專頁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如果大家覺得以下文章太長篇,就直接跳到最後一段,就知道為何要聽這張馬勒第三交響曲。
約夏‧霍倫斯坦(Jascha Horenstein)在6 May [O.S. 24 April] 1898出生於烏克蘭(Ukraine)的基輔(Kiev),2 April 1973於倫敦去世。出生時的烏克蘭當年尚屬於帝俄,母親是奧地利人。在1911年時舉家遷往維也納定居,直到1916年以前,都在維也納音樂學院師從 Joseph Marx學習音樂理論,另外也與Franz Schreker學習作曲。除了作曲之外,霍倫斯坦也擔任小提琴手。之後因為老師Franz Schreker到柏林的音樂學院(Hochschule für Musik)擔任主任,霍倫斯坦也跟著搬遷到柏林。其他跟著從維也納前 往柏林的作曲課程學生還包括Alois Haba、Karol Rathaus與Ernst Krenek。在柏林期間,霍倫斯坦經由妹夫 -- 俄羅斯鋼琴家Leo Sirota的引見,加入布索尼(Ferruccio Busoni)的社交圈,而這個團體的成員還包括Kurt Weill、Dimitri Mitropoulos與Maurice Abravanel。
這段早年的歷史時間並 不確切,只知道霍倫斯坦與合唱指揮Siegfried Ochs一起工作,並擔任他的助理。首次登台指揮則是1922年指揮維也納交響樂團(Vienna Symphony Orchestra),而當時的確切曲目是有爭議的,傳言曲目包含了馬勒第一號交響曲,但是直到霍倫斯坦去世多後這個爭議還是沒有結束。1923年霍倫斯 坦在柏林的合唱團擔任指揮。霍倫斯坦個人圖書室的馬勒第三號總譜上還有工整的德文題字寫著『送給我們指揮霍倫斯坦的生日 -- Gemischte Chor Groß-Berlin 1923年5月6日』。擔任合唱指揮的這段期間,受到了福特萬格勒(Wilhelm Furtwängler)的注意,並於1922年起擔任福特萬格勒的助手,並協助排練柏林愛樂(Berli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1927年時,福特萬格勒邀請霍倫斯坦負責位於法蘭克福的ISCM Festaval的音樂節預演,曲目包含尼爾森第五號交響曲與巴爾托克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接下來1920年代末期還與柏林愛樂合作許多演出,曲目包含馬勒 第五號交響曲、布魯克納第九號交響曲,甚至還有一些新作品,包括Karol Rathaus、Max Butting、Kurt Weill與Alban Berg。
1928年到1929年間,霍倫斯坦完成了他最初的第一批錄音,曲目包括馬勒弔亡兒之歌(與 Berlin State Opera Orchestra合作,獨唱者為Heinrich Rehkemper,這也是他第一份錄音)、布魯克納第七號交響曲(與柏林愛樂合作,這也是第一份布魯克納交響曲的電氣錄音)、海頓驚愕交響曲、舒伯特第 五號交響曲、兩首莫札特序曲、以及荀白克改編的兩首巴哈chorale-preludes(創作於1922年,這也是此曲的首錄音)。這些演出可以聽到這 位年輕指揮大型架構作品的卓越控制能力,特別是布魯克納。其中澄澈的管弦音響也揭露了之後霍倫斯坦的個人特色。
而後 因為福特萬格勒的推薦,使得霍倫斯坦從1928年起開始擔任Düsseldorf Opera的首席指揮,隨後晉陞為音樂總監(Generalmusikdirektor)。但之後因納粹要求猶太人從所有官方單位離職,霍倫斯坦因此於 1933年三月開車離開德國。但霍倫斯坦其實從一開始在Düsseldorf就任的這段期間就已經開始遭受攻擊了。然而這段期間霍倫斯坦依然與他的樂團們 不斷地擴充新的曲目,包括1930年Berg的Wozzeck、與1931年Janacek的From the House of the Dead。在這個期間霍倫斯坦的身邊總是充滿著不受控制的敵意與當地強烈的反猶太氣氛。
相較於同期的指揮如賽爾 (George Szell)與史坦柏格(WIlliam Steinberg)分別於布拉格與法蘭克福的職位,專業能力的競爭可能也間接使得抨擊更為加油添醋。然而傳統歌劇院的晉陞方式是從指導員與伴奏者開始, 接著經由擔任各種不同的職務最後才到首席指揮。但霍倫斯坦並不是以傳統的方式站上Düsseldorf的指揮台,更確切的說,霍倫斯坦除了靠著福特萬格勒 的背書外,就是靠著他在指揮交響曲時展現的高超能耐,才能直接從這個位置開始做起。
除了1929年首次到法國、 1930年初期去過蘇聯外,接著就是1933年三月離開德國來到巴黎了。以巴黎為基礎,霍倫斯坦開始四處擔任客座指揮,地點遍佈華沙、莫斯科、列寧格勒等 地。在俄羅斯期間,也繼承了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從馬勒本人、弗萊德(Oskar Fried)以降,到1920與1930年代期間由華爾特、克倫培勒、Stiedry與Zemlinsky所逐步建立起的俄羅斯馬勒傳統。霍倫斯坦也與蕭士塔高維契對馬勒的興趣而彼此建立了關係。
這 段漂泊的期間,霍倫斯坦甚至於1937年與Ballets Russe de Monte Carlo從澳洲、紐西蘭到巴勒斯坦。1938年間還與托斯卡尼尼、史坦柏格共同參與了巴勒斯坦交響樂團(後來成為了以色列愛樂)。而兩個事件相當諷刺的 同時 發生在霍倫斯坦的身上:他是在發生排除華格納音樂的歷史事件之前,最後指揮巴勒斯坦交響樂團演出華格納的音樂的指揮家。而五年前,一場華格納逝世五十週年 紀念中,一場幾乎遭受辱罵般批評的音樂會,確也是他在Düsseldorf的最後音樂會。
被迫於猶太人的身份,霍倫斯坦於1940年逃往美國後,開始在紐約的社會研究新學院(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現更名為New School University) 教授。儘管霍倫斯坦在1940年代初期就成為了美國公民,然而此時在美國的演出卻是非常非常稀少,只有1942年與1943年在紐約有過極少的幾場音樂會 演出,除此之外還有在芭蕾學院(Ballet Theater)有過幾場演出。另外也協助老克萊巴(Erich Kleiber)於1944年在墨西哥市舉辦了一系列的音樂會。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前員工
霍倫斯坦在歐洲與美國的聲望基礎截然不同。在歐洲,霍倫斯坦主要是在二戰大戰末期後許多公開現場演出所建立起的。而在美國的聲望,則是從1952年第一張於Vox發行的錄音後建立的,而這些早期的LP唱片也讓美國民眾有機會聽到這位大師獨特的聲音。
而儘管霍倫斯坦的保留曲目相當廣泛,然而最受樂迷們矚目的依然是他身為現代音樂的先驅與馬勒專家的身份。
http://rachsu.blogspot.com/2011/10/jascha-horenstein.html…
布魯克 林 音樂學院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1. Heartlight 2. Jungletime 3. You Don't Bring Me Flowers 4. Forever In Blue Jeans 5. Teach Me Tonight 6. Golden Slumbers/Carry That Weight/The End 7.This Time
尼爾•戴蒙德(Neil Diamond),1941年1月24日出生於美國紐約布魯克林,20世紀60-80年代美國最為成功的流行歌手和創作人之一,1984年入選歌曲創作名人堂,他的整體風格屬於典型的民謠+流行搖滾。他在紐約大學醫學院學習過一段時間,便從事音樂工作。最初,戴蒙德以作曲家的身份出現並為他贏得了聲譽,後於1965年底開始唱歌。1966年,他創作了一系列的熱門歌曲,如:艾維斯•普萊斯利和"深紫色"樂隊都演唱過的《肯德基婦女》(Kentucky woman)等作品使他名聲大增。1978年,他和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的二重唱單曲《你別給我帶來鮮花》(You Don't Bring Me Flowers)在美國排行榜名列第一。1980年,戴蒙德在電影《爵士歌手》(The Jazz singer)中的精彩表演使他的明星地位進一步得到了鞏固。
布魯克 林 音樂學院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1. America 2. Sweet Caroline 3. September Morn 4. I'm Alive 5. Cherry, Cherry 6. I Am...I Said 7. Headed For The Future 8. Hello Again
尼爾•戴蒙德(Neil Diamond),1941年1月24日出生於美國紐約布魯克林,20世紀60-80年代美國最為成功的流行歌手和創作人之一,1984年入選歌曲創作名人堂,他的整體風格屬於典型的民謠+流行搖滾。他在紐約大學醫學院學習過一段時間,便從事音樂工作。最初,戴蒙德以作曲家的身份出現並為他贏得了聲譽,後於1965年底開始唱歌。1966年,他創作了一系列的熱門歌曲,如:艾維斯•普萊斯利和"深紫色"樂隊都演唱過的《肯德基婦女》(Kentucky woman)等作品使他名聲大增。1978年,他和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的二重唱單曲《你別給我帶來鮮花》(You Don't Bring Me Flowers)在美國排行榜名列第一。1980年,戴蒙德在電影《爵士歌手》(The Jazz singer)中的精彩表演使他的明星地位進一步得到了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