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入侵》:
母親遺留下來的夢靨。(有雷)
先後看了《鬼莊園》與《鬼入侵》,覺得還是《鬼入侵》的故事比較有層次,分析起來也比較有趣。《鬼入侵》大幅改編自同名小說,影集內容大致上是說一家七口的家庭搬進了怪事接連發生的希爾莊園,後來在媽媽自殺後,爸爸帶著五個孩子連夜逃跑。原本以為事情就此落幕,誰知道小女兒長大成人後回到莊園自殺,因此又喚起了剩餘五位家人對於往事的回憶。
先說,這篇影評不會討論哪幕有隱藏的鬼、結局中路克到底有沒有逃離紅房間的魔爪,或者是鬼怪與心理疾病的關聯。我就只是單純想要分享一下我自己對於影集中「母親」的分析。
➡️「淺看 “母親”」
對於西洋文學有涉獵的觀眾或許對於「缺席的母親」並不陌生。所謂「缺席的母親」,指的是文學作品中死去或者是未被提及的母親角色,比方說灰姑娘與白雪公主的生母、《李爾王》中的皇后、《卡蜜拉》、《科學怪人》、《小美人魚》、《小鹿斑比》、《美女與野獸》⋯⋯等作品。除了缺席的母親,也有所謂「可怕的母親」(monstrous mother),比方說希臘悲劇中的美狄亞、梅杜莎,或是《哈姆雷特》中的母后。而西洋文學除了關心真實存在的母親,也將觸手伸向尚未成形的母親:那些還沒有成為人母的年輕女性與不具備母性的女人。這些有能力成為母親但卻不是母親的女性們,在作家的筆下成了對社會具有威脅的反派,比如說《德古拉》中專門殘害孩童的吸血鬼露西。
以恐怖或驚悚為題材的影視作品中向來充斥可怕的母親,例如《逃》與《神鬼第六感》。而《鬼入侵》中這位先後殺害了兩位孩子的母親自然也落在這一類別中。《鬼入侵》的影集從一開始就替觀眾打下對於母親麗芙的第一印象:可怕、危險、有害、瘋狂。劇中的母親第一次出場時便是以鬼魅的形象示人,而觀眾的任務就是必須與克蘭一家人一起在恐懼中逃出麗芙的魔爪。在劇本的引導之下,觀眾自然必須將「母親」視為「幸福與和樂」的敵人。這樣的母親角色,可以理解成是母性的反轉(「保護、養育」到「侵害、謀殺」),也可以解讀為孩子與母親之間複雜的關係(孩子生活的安定程度取決於離母親有多遠),雖然難免讓人覺得劇本對母親一職有所歧視,但實際上看來頗有意思。
➡️「房子與母親」
影集中,麗芙曾將希爾莊園比喻作一具身體。將房子比擬為人體,這個概念在後現代小說與故事中也相當常見。《鬼入侵》中,紅房間被娜兒描述為「房子的心臟,喔,不是心臟,是胃」,但我倒覺得這比喻並不完全恰當。
就某種程度上來說,將紅房間比喻作房子的胃臟並無不妥。胃臟負責消化食物,以利腸道吸收,而這正是紅房間的主要功用:消化房子裡的居住者。「胃」這個概念,以文學分析的角度來看,還有另一層意義:將「外來」的事物「內化」。但有鑒於希爾莊園在影集中是由女性(更正確的來說應該是女鬼)主掌的房屋,我傾向於將房屋視為女性的身體。也因為如此,我認為紅房間更適合被解讀成是逆向的子宮:一個將外來物的生命榨乾後加以吸收的器官。比起胃只是單純的將事物吸收,子宮的另一層含義是賦予新生、將一個生命轉換並交託於另一個空間,因此「逆向的子宮」或許更能解釋紅房間對於生命的侵害。
➡️「遺留人間的鬼魂」
在《鬼入侵》的原著小說中,讀者其實不敢肯定這些靈異現象究竟是主角自己精神失常所產生的幻覺,還是真有其事。在影集中,鬼魂似乎是真實存在的,但假如不是呢?假如希爾莊園沒有鬧鬼,克蘭一家也沒有遭受亡靈糾纏,那麼劇中的鬼魅又該如何解讀?我自己的看法是,鬼魅是那些揮之不去的往事。鬼或許不是真的,但是事件所留下的創傷與陰影倒是無比真實。
對克蘭家的五個小孩來說,那個糾纏著他們不放的鬼魂,恰好是自己的母親。英文的haunting,除了可以指「鬧鬼的」,也可以用來描述令人感受強烈、在心頭久久縈繞的事物;在《鬼入侵》中,除了房子本身,孩子們的心靈也像是鬧了鬼一樣,即便長大成人也擺脫不了母親當時對他們造成的心理創傷。《鬼入侵》中的「鬼」,其實也就只是象徵了「母親的遺毒」。
母親麗芙的死,籠罩了五個孩子。麗芙的靈異體驗,使得長子史蒂芬無所不用其極的想要以理性、科學的方式解構超自然現象,因為相信媽媽精神崩潰,總比相信媽媽被鬼附身容易。麗芙死後經過修復的容貌,促使了長女雪莉成為禮儀師。體質敏感的席兒,因為麗芙的一番話,從此戴上手套,斷絕與人的肢體接觸。至於曾與母親一起待在紅房間裡參加茶會的雙胞胎,小女兒娜兒從此意識到了自己終將死亡的事實,最終以同樣的方式步上了母親的後塵。而小兒子路克則是在成年後,彷彿像是想要完成母親當時未成功的流程似的,拼了命的毒害自己。麗芙在某種程度上,也算是伴隨(或糾纏)著孩子們長大成人。
把鬼魂當作是超自然的恐怖現象也好,當成是生命中那些沒有解開的心結也罷,《鬼入侵》非常優雅的剖析了家人間的矛盾與摩擦。
#鬼入侵 #康妮可 #Netlfix #Netflix影集 #恐怖影集 #劇評 #影評 #觀影心得 #HauntingOfHillHouse
「希臘悲劇 心得」的推薦目錄:
- 關於希臘悲劇 心得 在 康妮可電影影評 connicol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希臘悲劇 心得 在 電影文學希米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希臘悲劇 心得 在 電影文學希米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希臘悲劇 心得 在 thread:[閒聊] 初階拉文&希臘悲劇一日心得- Japanese-B94 的評價
- 關於希臘悲劇 心得 在 希臘悲劇伊底帕斯王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希臘悲劇 心得 在 希臘悲劇伊底帕斯王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希臘悲劇 心得 在 希臘悲劇伊底帕斯王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希臘悲劇 心得 在 金枝演社劇團 的評價
- 關於希臘悲劇 心得 在 《悲剧的诞生》读书心得 的評價
- 關於希臘悲劇 心得 在 古希腊悲剧都这么野的吗|The Bacchae 酒神的伴侣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希臘悲劇 心得 在 oedipus the king故事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 ... 的評價
- 關於希臘悲劇 心得 在 oedipus the king故事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 ... 的評價
- 關於希臘悲劇 心得 在 [心得] 藍色音樂節Maestro (雷) MEGA/Netflix 希臘小島劇2022 的評價
- 關於希臘悲劇 心得 在 [心得] 班雅明《德意志悲苦劇的起源》 的評價
希臘悲劇 心得 在 電影文學希米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跨年之際,最常見到的電影文章,就是當年之精選。我也有2019的最喜愛,不過,比起最愛的電影,其實更想分享些不會撞文的他類文章,不如就來寫篇關於電影文章寫作的觀察好了。
所謂的電影文章,指的是那些圍繞在電影故事周圍的寫作,以往大家通稱為影評,但是如今線上電影文章已經相當多元,遠超越單一電影的分析或評論,包含大量圍繞在電影周邊的各類書寫。例如,葉郎有歐美的影劇讀報,龍貓大王有各類關於電影或影星的(冷)知識,無影無蹤會時常整理影視獎項的提名與獲獎,Fago俱樂部介紹動畫界的各類相關資訊,還有Subterranean Village Vanguard會固定發文以劇照為本所書寫的心情詩句。至於評析電影的文章,還是有許作家撰寫,例如Lizzy看電影、香功堂主、或是釀電影精心規劃的各類影展主題等等。
一、由文字閱讀轉向影視音頻
不過,這一年的觀察是,雖然關於電影評析介紹的文字作者愈來愈多,文章總數也持續增加,但是許多讀者卻已經轉向Youtube,寧可讓出視線,以耳朵在閒暇之餘聽取內容紮實又文詞優美的散文式影視解說。這類解說頻道很多,搞笑類的電影介紹曾經當道,但是這一年有許多內容豐富、文字精湛、又分析入木的Youtube節目大量增加。
因此,假設你現在也想開啟進入電影文章的分享行列,心想針對院線電影撰寫評析文章,或許可以考慮將你的文字能力運用在腳本書寫,開始投入剪片行列,當個Youtuber吧(雖然選擇當Youtuber其實是跌入另一個大坑)。因為,現在會點入文章閱讀單篇評析的讀者,已經逐漸減少,除了因為有大量Youtuber參與影評影片的製作之外,也是因為電影心得的分享,其實是種門檻很低的寫作分類,任何人隨時都能進入,任何新作者都有可能吸收新讀者,只要有位作者的某篇文章有趣到逆衝而上,就會壓縮掉其他作者的同部電影分析文章。
不過,有趣的是,瞬間大紅的那篇文章(或短片),有時候也會紅得讓人難以捉摸。於是,機運的造化也是網路生存的要因之一。雖然人人都渴望神蹟般的機運,但是與其想要依賴偶然出現的逆衝好運,不如穩定踏實地生產文字。機會是可遇不可求的天外飛來一筆,沒有抽到厄運已該偷笑,豈敢妄想順勢逆衝。畢竟,只要曾經玩過大富翁的人一定都明白,慢慢跟著陀螺賺圈圈,乖乖繳交地租賺錢活著,才是安穩生存的長久之道。
二、多元撰寫電影文章
不過,雖然針對單一電影的評析類文字書寫,閱讀量逐年降低,無可否認的是,撰寫他類多元的電影書寫,則是另一種可行的選項。
一個電影(一個故事)周邊圍繞著許許多多的未知(what, how, why, who, when, and where),有些讀者想了解電影故事中,那些社會事件的來由起源,包括這個社會事件的影響所及,例如《從前,有個好萊塢》(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 2019)、《破案神探》(Mindhunter, 2017, 2019)、《賽道狂人》(Ford vs. Ferrari, 2019)、或是《難、置信》(Unbelievable, 2019)。
又或許有人會想了解為何有些音樂家、藝術家、科學家、或政治人物等等,會偉大到讓後人想為他拍攝傳記電影,他有哪些事蹟、他影響後世哪些大事、或是他曾經歷經哪些一般人都難以煎熬的苦難,例如《波希米亞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 2018)、《梵谷:在永恆之門》(At Eternity's Gate, 2018)、《模仿遊戲》(Imitation Game, 2014)、或《為副不仁》(Vice, 2019)。
或者,無關社會事件與真人真事,有些電影會牽涉到邊緣的冷知識,多是一般人在通識教育學習時,不會接觸到的他類知識,例如隱藏在《窒息》(Suspiria, 2018)中的艾米許(Amish)宗教與文化,以及艾米許人的壓抑。或是埋藏在《宿怨》(Hereditary, 2018)故事底端的希臘神話與希臘悲劇《特拉基斯婦女》(Women of Trachis)。這些電影故事之所以難懂難解,始因於這些故事都有個一般人未知的前提,於是需要一位曾有相關閱讀經驗的寫作者,為讀者說明這些冷知識的內容與起源。一旦有這些冷知識為起點,再來閱讀電影內部的枝微末節與細節安排,通常都能很快地理解為何導演與編劇會有如此怪誕的奇想,會編纂出如此不著邊際的故事,原來,所有的創意都是其來有自,而不是從天而降。
而二十一世紀盛行的科幻電影與英雄電影,大多與最新科技有著最實際切實的關聯,於是持續地吸收科技新知,也變得相當必要,雖然很多時候這些電影的科技情節,其實根本超乎科學現實,幾乎就是不可能的幻想。但是,有些情節卻是讓我們接觸未來與認識科技的窗口。例如,《蜘蛛人:離家日》(Spider-Man: Far From Homem, 2019)讓我們見識到VR加上飛行攝影機,就能創造出強大的擬像,模擬真實到改變現實。又例如2014年底,許多人為了看懂《星際效應》(Interstellar, 2014),而不得不接觸黑洞與重力的基本觀念。
換句話說,撰寫電影文章,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心得報告,而必須同時具有跨領域的知識交叉與觀念融合能力。於是,寫作者除了必須規律持續地觀看電影之外,也需盡量有焦點地吸收某種類型的專業知識,長期累積之後,雖不見得能夠成為專家,卻肯定有相較於一般人於此面向的敏感度與洞察力。由此,在觀看電影之時,也就比較有機會挖掘出更為有趣的切入點。
這類不以撰寫評析與心得式的電影文章,多是持續挖掘電影內部的類型冷知識,例如演員或導演的生平歷史,類型電影的歷史與演變(偵探、科幻、英雄電影等),或是某個社會案件在不同電影呈現的相同與差異。專注寫些別人懶得查詢資料與接觸閱讀的冷知識,久而久之,就有機會自成一家,而讓新作者難以隨意取代。例如葉郎與龍貓大王,就是這類冷知識電影作家,也是我最喜歡追讀的作家之二。
三、愈來愈細的小眾與分眾
這兩三年來,線上串流媒體如雨後春筍,隨時隨地可以看電影,無論是剛下片的新電影,或是上一世紀的經典;無論是故事性的電影,或是歷史紀錄片;無論是兩小時的電影,或是好幾季的英美劇;無論是歐美的影視,或是台日韓的戲劇。換句話說,此時此刻,所有在線上的影視節目,多得數不清,多到即使每天安排兩小時收看線上影視節目,一年僅僅不過730小時。但是可怕的是,在Netflix上面的全部影片節目,在2017年,一週就有總計十億小時的內容(Netflix: 1 billion hours streamed content PER WEEK in 2017)。個人一年730小時,相較於平台一個星期十億小時,尚不包括院線電影,怎有追看完畢的一天呢?
於是,影視收看的群眾,會愈來愈分眾。既然大家都沒有時間追看所有的電影與影集,只好按照自己的喜好或大眾的口碑選看影視。此後,大量影視內容會產生許多分類,分類之後,會有大眾歡迎的暢銷電影,也會有少數欣賞的小眾故事。就如同過去在書籍的盛世時代,書店的書架上貼有許多書籍分類標籤,當時,的確會有皆大歡喜的暢銷閱讀,但是有些專業分類的小眾書籍,也是不容忽略的存在。與乘載內容的書籍概念雷同,今日線上串流的所有影視節目,也就是視聽內容產品,同樣也會有票房極高的大眾電影,以及細水長流的小眾分類。於是,與其想要追看所有電影,不如就選看自己有熱情的影視內容(我就很喜愛把冷門的紀錄片當成是知識累積的管道)。
在內容太多而必須分類的時代,當一個人已經難以看完全部的經典電影,也不可能追完所有的精彩影集,電影寫作者就必須一同面對內容焦慮的現實(有限的時間與有極限的寫作力),而嘗試調整寫作內容的取向。例如,可以在眾多的電影分類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類型,投心於自己喜愛的故事,然後放鬆心情,不再緊緊追著院線電影,只要細水長流地耕耘某種類型故事,輔以專注於某種電影之外的他門專業,就有機會走出自己的寫作之路。這已經不是一個人就能掌握所有人喜好的時代,內容的多元將讀者與觀者更細緻地分類,作者唯一能掌握的事情,就是撰寫自己有能力掌握的喜好與內容。
四、寫作是記憶的延伸,同時紀錄與療癒
要持續寫作,現實的生活也要顧及。大部分我熟識的電影文章寫作者,能單純地以寫作維生,其實少之又少,許多人都是已經有了某個正職(包括專職母親),再利用閒暇之餘邊看電影邊寫作。於是,在寫作之際,還是得先處理好自己的五斗米現實。
很多時候,電影寫作與其說是要分享心情與心得,不如說是對自己負責的觀影日記。我們的腦容量有限,於是散布於生活中,那些我們曾經看過、想過、或感動過的事情,假若沒有透過紀錄,通常會隨著時空的轉換,因為新事件的介入,而逐漸忘卻。以往,許多人喜愛以撰寫日記的方式,紀錄自己的生活與思想。只是,一個人寫日記很寂寞,而分享又是人的本性,於是,大部分的作家其實都非常渴望知心讀者,期待有人能夠理解自己的想法、認同自己的思索、並且感同自己曾有的觸動。
進入Blog與Vlog的時代,我們不再停留於線下的日記撰寫,而是轉頻到線上的文字或影片紀錄,將自己觀看過、思想過、與感動過的食物、旅遊、遊戲、3C、電影、書籍等等,公開在線上分享,期待在寬廣無盡的網海中,找到興趣相投又心靈相吸的讀者,與他們交流自己曾有的思忖與心動。
剛開始在網路上寫作時,其實我並不明白自己對於部落格寫作的真實心情,只是單純莫名地想寫,幾年之後發現,原來這些文字不只是觀影日記、意識延伸、也是種療癒,治癒了我的厭世寂寞症。
甚至,假設有天科技已經發展到能夠將人的意識轉錄到其他載體,人就能夠在身體凋零之後,續存於人間,如此,我在網路上的這些文字資訊,肯定有助於我的意識下載與轉錄。換句話說,在我的肉體死去之後,關於「我」的意識,其實都一直存在線上,我的家人思念起我之時,只要上線搜尋我的文字、閱讀我的文章,就能與我相繫。
此外,在我年老之後,我也無須死抓著年輕人不放,只想向他們狠提當年勇地說教,畢竟我真的想說的那些話,早已轉化成文字,停留在線上。那些想言語的心情,早已宣洩,就無須煩勞無辜的聽眾,無奈地聽我說教了。
不過,規律寫作最有意義的結果,應該是強迫閱讀。每回要開啟一篇文章寫作時,內心其實都會有股懶散的阻力,很想胡謅亂寫,更想放棄查詢資料。只是,一旦意識到有誠懇的讀者會耐心閱讀這些文字時,我就會興起必須為網路上的文字負責的決心,樂意查詢資料、閱讀理解、並且按耐躁動之心,默默地字字撰寫。如此,交錯在興趣支持與自我勉強的過程,漸漸累積出許多偏僻無趣的書寫與知識,不僅是觀影的紀錄與發洩,也是自我的充實與療癒。這跟上班的概念有點雷同,有時來自不得不的強迫學習,長期以往的累積,最終都會變成自己的所得。
最後,祝福各位觀影愉快並且寫作順心,同時附上那些在2019年餘音繚繞到2020年1月1日仍舊讓我難忘的電影與影集:
《茱蒂》 Judy
《從前,有個好萊塢》 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
《鋒迴路轉》 Knives Out
《破案神探2》 Mindhunter 2《寄生上流》
《梵谷:在永恆之門》 At Eternity's Gate
《82年生的金智英》
《難,置信》 Unbelievable
希臘悲劇 心得 在 電影文學希米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跨年之際,最常見到的電影文章,就是當年之精選。我也有2019的最喜愛,不過,比起最愛的電影,其實更想分享些不會撞文的他類文章,不如就來寫篇關於電影文章寫作的觀察好了。
所謂的電影文章,指的是那些圍繞在電影故事周圍的寫作,以往大家通稱為影評,但是如今線上電影文章已經相當多元,遠超越單一電影的分析或評論,包含大量圍繞在電影周邊的各類書寫。例如,葉郎有歐美的影劇讀報,龍貓大王有各類關於電影或影星的(冷)知識,無影無蹤會時常整理影視獎項的提名與獲獎,Fago俱樂部介紹動畫界的各類相關資訊,還有Subterranean Village Vanguard會固定發文以劇照為本所書寫的心情詩句。至於評析電影的文章,還是有許作家撰寫,例如Lizzy看電影、香功堂主、或是釀電影精心規劃的各類影展主題等等。
一、由文字閱讀轉向影視音頻
不過,這一年的觀察是,雖然關於電影評析介紹的文字作者愈來愈多,文章總數也持續增加,但是許多讀者卻已經轉向Youtube,寧可讓出視線,以耳朵在閒暇之餘聽取內容紮實又文詞優美的散文式影視解說。這類解說頻道很多,搞笑類的電影介紹曾經當道,但是這一年有許多內容豐富、文字精湛、又分析入木的Youtube節目大量增加。
因此,假設你現在也想開啟進入電影文章的分享行列,心想針對院線電影撰寫評析文章,或許可以考慮將你的文字能力運用在腳本書寫,開始投入剪片行列,當個Youtuber吧(雖然選擇當Youtuber其實是跌入另一個大坑)。因為,現在會點入文章閱讀單篇評析的讀者,已經逐漸減少,除了因為有大量Youtuber參與影評影片的製作之外,也是因為電影心得的分享,其實是種門檻很低的寫作分類,任何人隨時都能進入,任何新作者都有可能吸收新讀者,只要有位作者的某篇文章有趣到逆衝而上,就會壓縮掉其他作者的同部電影分析文章。
不過,有趣的是,瞬間大紅的那篇文章(或短片),有時候也會紅得讓人難以捉摸。於是,機運的造化也是網路生存的要因之一。雖然人人都渴望神蹟般的機運,但是與其想要依賴偶然出現的逆衝好運,不如穩定踏實地生產文字。機會是可遇不可求的天外飛來一筆,沒有抽到厄運已該偷笑,豈敢妄想順勢逆衝。畢竟,只要曾經玩過大富翁的人一定都明白,慢慢跟著陀螺賺圈圈,乖乖繳交地租賺錢活著,才是安穩生存的長久之道。
二、多元撰寫電影文章
不過,雖然針對單一電影的評析類文字書寫,閱讀量逐年降低,無可否認的是,撰寫他類多元的電影書寫,則是另一種可行的選項。
一個電影(一個故事)周邊圍繞著許許多多的未知(what, how, why, who, when, and where),有些讀者想了解電影故事中,那些社會事件的來由起源,包括這個社會事件的影響所及,例如《從前,有個好萊塢》(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 2019)、《破案神探》(Mindhunter, 2017, 2019)、《賽道狂人》(Ford vs. Ferrari, 2019)、或是《難、置信》(Unbelievable, 2019)。
又或許有人會想了解為何有些音樂家、藝術家、科學家、或政治人物等等,會偉大到讓後人想為他拍攝傳記電影,他有哪些事蹟、他影響後世哪些大事、或是他曾經歷經哪些一般人都難以煎熬的苦難,例如《波希米亞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 2018)、《梵谷:在永恆之門》(At Eternity's Gate, 2018)、《模仿遊戲》(Imitation Game, 2014)、或《為副不仁》(Vice, 2019)。
或者,無關社會事件與真人真事,有些電影會牽涉到邊緣的冷知識,多是一般人在通識教育學習時,不會接觸到的他類知識,例如隱藏在《窒息》(Suspiria, 2018)中的艾米許(Amish)宗教與文化,以及艾米許人的壓抑。或是埋藏在《宿怨》(Hereditary, 2018)故事底端的希臘神話與希臘悲劇《特拉基斯婦女》(Women of Trachis)。這些電影故事之所以難懂難解,始因於這些故事都有個一般人未知的前提,於是需要一位曾有相關閱讀經驗的寫作者,為讀者說明這些冷知識的內容與起源。一旦有這些冷知識為起點,再來閱讀電影內部的枝微末節與細節安排,通常都能很快地理解為何導演與編劇會有如此怪誕的奇想,會編纂出如此不著邊際的故事,原來,所有的創意都是其來有自,而不是從天而降。
而二十一世紀盛行的科幻電影與英雄電影,大多與最新科技有著最實際切實的關聯,於是持續地吸收科技新知,也變得相當必要,雖然很多時候這些電影的科技情節,其實根本超乎科學現實,幾乎就是不可能的幻想。但是,有些情節卻是讓我們接觸未來與認識科技的窗口。例如,《蜘蛛人:離家日》(Spider-Man: Far From Homem, 2019)讓我們見識到VR加上飛行攝影機,就能創造出強大的擬像,模擬真實到改變現實。又例如2014年底,許多人為了看懂《星際效應》(Interstellar, 2014),而不得不接觸黑洞與重力的基本觀念。
換句話說,撰寫電影文章,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心得報告,而必須同時具有跨領域的知識交叉與觀念融合能力。於是,寫作者除了必須規律持續地觀看電影之外,也需盡量有焦點地吸收某種類型的專業知識,長期累積之後,雖不見得能夠成為專家,卻肯定有相較於一般人於此面向的敏感度與洞察力。由此,在觀看電影之時,也就比較有機會挖掘出更為有趣的切入點。
這類不以撰寫評析與心得式的電影文章,多是持續挖掘電影內部的類型冷知識,例如演員或導演的生平歷史,類型電影的歷史與演變(偵探、科幻、英雄電影等),或是某個社會案件在不同電影呈現的相同與差異。專注寫些別人懶得查詢資料與接觸閱讀的冷知識,久而久之,就有機會自成一家,而讓新作者難以隨意取代。例如葉郎與龍貓大王,就是這類冷知識電影作家,也是我最喜歡追讀的作家之二。
三、愈來愈細的小眾與分眾
這兩三年來,線上串流媒體如雨後春筍,隨時隨地可以看電影,無論是剛下片的新電影,或是上一世紀的經典;無論是故事性的電影,或是歷史紀錄片;無論是兩小時的電影,或是好幾季的英美劇;無論是歐美的影視,或是台日韓的戲劇。換句話說,此時此刻,所有在線上的影視節目,多得數不清,多到即使每天安排兩小時收看線上影視節目,一年僅僅不過730小時。但是可怕的是,在Netflix上面的全部影片節目,在2017年,一週就有總計十億小時的內容(Netflix: 1 billion hours streamed content PER WEEK in 2017)。個人一年730小時,相較於平台一個星期十億小時,尚不包括院線電影,怎有追看完畢的一天呢?
於是,影視收看的群眾,會愈來愈分眾。既然大家都沒有時間追看所有的電影與影集,只好按照自己的喜好或大眾的口碑選看影視。此後,大量影視內容會產生許多分類,分類之後,會有大眾歡迎的暢銷電影,也會有少數欣賞的小眾故事。就如同過去在書籍的盛世時代,書店的書架上貼有許多書籍分類標籤,當時,的確會有皆大歡喜的暢銷閱讀,但是有些專業分類的小眾書籍,也是不容忽略的存在。與乘載內容的書籍概念雷同,今日線上串流的所有影視節目,也就是視聽內容產品,同樣也會有票房極高的大眾電影,以及細水長流的小眾分類。於是,與其想要追看所有電影,不如就選看自己有熱情的影視內容(我就很喜愛把冷門的紀錄片當成是知識累積的管道)。
在內容太多而必須分類的時代,當一個人已經難以看完全部的經典電影,也不可能追完所有的精彩影集,電影寫作者就必須一同面對內容焦慮的現實(有限的時間與有極限的寫作力),而嘗試調整寫作內容的取向。例如,可以在眾多的電影分類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類型,投心於自己喜愛的故事,然後放鬆心情,不再緊緊追著院線電影,只要細水長流地耕耘某種類型故事,輔以專注於某種電影之外的他門專業,就有機會走出自己的寫作之路。這已經不是一個人就能掌握所有人喜好的時代,內容的多元將讀者與觀者更細緻地分類,作者唯一能掌握的事情,就是撰寫自己有能力掌握的喜好與內容。
四、寫作是記憶的延伸,同時紀錄與療癒
要持續寫作,現實的生活也要顧及。大部分我熟識的電影文章寫作者,能單純地以寫作維生,其實少之又少,許多人都是已經有了某個正職(包括專職母親),再利用閒暇之餘邊看電影邊寫作。於是,在寫作之際,還是得先處理好自己的五斗米現實。
很多時候,電影寫作與其說是要分享心情與心得,不如說是對自己負責的觀影日記。我們的腦容量有限,於是散布於生活中,那些我們曾經看過、想過、或感動過的事情,假若沒有透過紀錄,通常會隨著時空的轉換,因為新事件的介入,而逐漸忘卻。以往,許多人喜愛以撰寫日記的方式,紀錄自己的生活與思想。只是,一個人寫日記很寂寞,而分享又是人的本性,於是,大部分的作家其實都非常渴望知心讀者,期待有人能夠理解自己的想法、認同自己的思索、並且感同自己曾有的觸動。
進入Blog與Vlog的時代,我們不再停留於線下的日記撰寫,而是轉頻到線上的文字或影片紀錄,將自己觀看過、思想過、與感動過的食物、旅遊、遊戲、3C、電影、書籍等等,公開在線上分享,期待在寬廣無盡的網海中,找到興趣相投又心靈相吸的讀者,與他們交流自己曾有的思忖與心動。
剛開始在網路上寫作時,其實我並不明白自己對於部落格寫作的真實心情,只是單純莫名地想寫,幾年之後發現,原來這些文字不只是觀影日記、意識延伸、也是種療癒,治癒了我的厭世寂寞症。
甚至,假設有天科技已經發展到能夠將人的意識轉錄到其他載體,人就能夠在身體凋零之後,續存於人間,如此,我在網路上的這些文字資訊,肯定有助於我的意識下載與轉錄。換句話說,在我的肉體死去之後,關於「我」的意識,其實都一直存在線上,我的家人思念起我之時,只要上線搜尋我的文字、閱讀我的文章,就能與我相繫。
此外,在我年老之後,我也無須死抓著年輕人不放,只想向他們狠提當年勇地說教,畢竟我真的想說的那些話,早已轉化成文字,停留在線上。那些想言語的心情,早已宣洩,就無須煩勞無辜的聽眾,無奈地聽我說教了。
不過,規律寫作最有意義的結果,應該是強迫閱讀。每回要開啟一篇文章寫作時,內心其實都會有股懶散的阻力,很想胡謅亂寫,更想放棄查詢資料。只是,一旦意識到有誠懇的讀者會耐心閱讀這些文字時,我就會興起必須為網路上的文字負責的決心,樂意查詢資料、閱讀理解、並且按耐躁動之心,默默地字字撰寫。如此,交錯在興趣支持與自我勉強的過程,漸漸累積出許多偏僻無趣的書寫與知識,不僅是觀影的紀錄與發洩,也是自我的充實與療癒。這跟上班的概念有點雷同,有時來自不得不的強迫學習,長期以往的累積,最終都會變成自己的所得。
最後,祝福各位觀影愉快並且寫作順心,同時附上那些在2019年餘音繚繞到2020年1月1日仍舊讓我難忘的電影與影集:
《茱蒂》 Judy
《從前,有個好萊塢》 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
《鋒迴路轉》 Knives Out
《破案神探2》 Mindhunter 2《寄生上流》
《梵谷:在永恆之門》 At Eternity's Gate
《82年生的金智英》
《難,置信》 Unbelievable
希臘悲劇 心得 在 希臘悲劇伊底帕斯王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 我把自己埋進土裡:我在我的世界爆炸後就去了土耳其留學(博客來獨家簽名版) · 希臘悲劇伊底帕斯王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 為了 ... ... <看更多>
希臘悲劇 心得 在 希臘悲劇伊底帕斯王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 我把自己埋進土裡:我在我的世界爆炸後就去了土耳其留學(博客來獨家簽名版) · 希臘悲劇伊底帕斯王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 為了 ... ... <看更多>
希臘悲劇 心得 在 thread:[閒聊] 初階拉文&希臘悲劇一日心得- Japanese-B94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板
精華區
最舊
‹ 上頁
下頁 ›
最新
[閒聊] 初階拉文&希臘悲劇一日心得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