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份子與利用愚昧,鬥爭與利益操控人民的中共基本上是天敵。
別忘了,今年是反右運動60年!1957年至今,整整60年!
中共建國後,馬上開展針對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與學習運動,要將從「舊社會」走過來的知識分子改造。當時知識分子接受改造,既有外在政治壓力,但也不能說沒有自願因素(這是很複雜的一種心態,不能簡化為「投共」「妥協」「被迫」)。畢竟,中共挾民族主義大義,以打倒帝國主義的國家建造成就,建立民主聯合政府的承諾,連不少信奉自由主義的知識分子不得不承認其正當性(真理)。他們甘心地學習新的「真理」,自我批判,當然也得批判別人。中共在打跨及鬥臭一批知識分子後,也成功團結了更大批的中間知識分子。
然而,知識分子愈來愈認識中共,一方面中共提出的「聯合政府」仍擺脫不了黨領導(專政)的本質,民主黨派只不過是花瓶而已。另方面,他們對中共建國後的歷起政治運動鬥爭,也感到失望。知識分子內心的不滿,愈來愈強烈,卻又敢怒而不敢言。
1956年,中共向知識分子釋出善意,表示經過大規模肅反鬥爭後,希望發展經濟,向知識分子伸出橄欖枝。然後又鼓勵知識分子協助中共整風,提出批評,毛說:「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嘉勉」!其實,初時知識分子對所親歷的政治運動仍有餘悸(他們(同時是被害及加害人)都是倖存者),但中共多番鼓勵,統戰部全力佈置,召開座談。終於紛紛發言,沒想到,言論愈來愈挑戰到中共(或毛)的底線。終於毛澤東認為這是右派向黨進攻,決定要拔除「毒草」,在1957年中剎停鳴放,改為反右派鬥爭!最後,大批鳴放中發言者,被劃為右派。
按中共理解,各界別都有為數不少的右派( 傳言是每個單位最少5%)。最後近55萬知識分子被劃,仍未包括那些「內定右派」「劃而不鬥」!經過反右後,知識分子作為一個群體,在中國可說被徹底被打跨!現在回看當時的所謂「右派」言論,不少只是向中共提改善意見,但最後都被視作否定黨的領導、反社會主義!
被劃為「右派」,要付上沉重的政治代價,不僅自己要被批鬥,原有職位被DQ,侍遇降級,連自己的家人都受牽連(中共絕對是禍及妻兒的能手),「右派」永遠是一個「原罪之身」。雖然絕大部分右派後來陸續得以「摘帽」,到改革開放後更獲「平反」「改正」。但中共只今仍堅持反右是正確的。改革開放的總指揮鄧小平,昔日便是反右的重將。中共為了保住權力,絕不手軟!像鄧這類中共老革命,根本無法擺脫其「反右」基因,他封殺民主牆、鎮壓86學潮,定性89學運為「動亂」,最後六四屠城,都是這種「反右」基因所致。
今年是反右運動60年。昔日歷史說明,中共不會僅僅滿足於「表態」!表態只是向權力效忠的第一步,接下來便要「(向黨)交心」「改造」。某些人(特別是知識分子),在中共眼中,按其「左中右」的政治成分排隊,永遠是「右」!不要以為今天表了態,便可過關。對不起,儘管你表了態,一旦風向改變,政治形勢使然,你便不再是爭取團結的對象,立時淪為鬥爭目標。「鬥臭,鬥跨,鬥死」是中共對階級敵人的手段。今天,在許多左派人士身上,我們仍可見到。歷史的諷刺在於,有時,某些非左派(原來是中右,或右,甚至極右的前朝餘孽)人士,企圖向中共交心投誠,他們的表現,絕對比「中共還要中共」、「比左派來得更『左』」,他們變臉之快,只在瞬間。其言行殺得更狠,叫得更兇。這是一種政治忠誠的補償心理,要向黨表示自己昔日站錯隊,如今蒙黨恩寵,立志以身相許。可悲的是,這種咀臉,今天也見到不少……
60年前,一整代知識分子被摧殘,一個甲子後的今天,難道又再環循?
帝少寵妻無底線 在 Amanda飨生活 in A styl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A style。享❤️的生活。愛男生]
陳道明丨這世上,有種帥不會過期
文 | 十點君
十點君第一次看陳道明的作品,是錢鐘書老先生那部大名鼎鼎的《圍城》,一個長衫書生晃悠悠地從小樹林裏踱出來,心頭一緊,我去的,好一個眉清目秀的中國書生啊。
後來,看《康熙大帝》,看《大漢天子》、看《喜劇的憂傷》,看《歸來》,看這個人在複雜喧囂的娛樂圈乾淨地行走,活得出人意料的淡泊和寧靜。
都說陳道明是娛樂圈裏一個特立獨行的存在。別人都忙於收割名利,他偏要劍走偏鋒,離群索居:身在貴圈,卻多年來潛水於圈外桃源,還能始終站在一線最貴男演員之列;身為演員,身上卻透著一股少見的文人氣質;他是名人,卻從不以「陳道明」的頭銜在大眾面前搔首弄姿、嘩眾取寵。
他很少接受媒體採訪,即使不得不參加一些公開的宣傳活動,也是惜字如金:一生當中說的廢話就夠多了,不能再讓觀眾聽到這些化過妝的話。
他從不上真人秀,不炒作自己的私生活:台上已經是在演了,台下就免了吧。
拍完戲,別人都出去喝酒娛樂,他來了一句:「沒事別找我啊」,轉身回家。
人在江湖,卻瀟灑自如,因為不在乎。陳道明更在乎的是,讀書、畫畫、練字、彈琴、打球、下棋、自己和自己對話、為女兒做衣服、為妻子裁皮包……甚至啥也不幹,就發呆。
在我們看來,這些都是「沒有用的事情」。陳道明淡淡的回應道:不做無為之事,又何以遣有涯之生?
如今的陳道明已經61歲了。眼神依然凌厲,骨子裡的書生意氣仍然給人一種清冷、孤傲的感覺。有很多人到了他這個年紀,帥且帥,只是沒有內容,沒有味道。
總覺得現在的影星身上少了些什麼。仔細想想,也許就是少了一點睿智冷靜、正氣斐然的氣質和對帥的自知吧。
《圍城》播出後,錢鐘書特意給陳道明寫了一封信,說陳讓他看見了一個活的方鴻漸。
也正是因為《圍城》,陳道明結識了錢鐘書老先生,並三次拜訪錢老,坦言在錢老家裡,能聞得到書香,那時就感覺,自己在學問面前特別可憐,屁都不是。
從此,一個尊重學問,敬重學術,慎重節制,處處反思又極其謙虛的升級版陳道明出現了。
拍完《圍城》後,正處於事業巔峰的陳道明,拒絕了當時所有的片約。那時的他精神狀態很不好,不想演戲,那就不演。結果,一閃就是六年。
六年的時間,足以讓觀眾忘記任何一個當紅演員。但陳道明就是能拿得起放得下,不被羈絆,難被誘惑。天地茫茫,我心卻悠悠。
所以那六年他過的很快樂。而當他再次回歸大眾視野的時候,帶著更多的智慧。
馮小剛說:"陳道明是一個清高得只肯在戲裏低頭的男人"。
還有人說他是「戲霸」,合作導演稱陳道明在片場從不坐凳子,說只要坐下演戲的感覺就消失了。他曾罵哭過演員江一燕,教育過佟大為,可他的圈內口碑甚好,是「德高望重的老師」。
然而在出演主角之前,陳道明跑了七年龍套。匪兵、偽軍、特務、八路等雜角色他反復演了個遍,而且一句台詞都沒有。
正是這七年甘於寂寞甘於平庸的龍套底蘊,鍛造了這樣從容淡定的陳道明。只可惜如今的明星早已沒有耐心等待七年……
娶妻當如杜憲,嫁人當如陳道明
陳道明和杜憲愛情,沒有多麼轟轟烈烈,兩人也極其低調,從不秀恩愛,卻細水長流地成了佳話。
初相見,他24,她23,戀愛3年,然後結婚生女,一切都是順其自然的樣子。
外人也覺得,杜憲嫁了陳道明,真是命好。畢竟陳道明是這樣一個男子,不僅英俊,還有內涵;低調,卻深情。
可是在陳道明卻說,遇見妻子才是他最大的運氣。談及妻子,他會自豪的說:
第一,她不以學識看人;
第二,她不以金錢看人;
第三,她不以地位看人;
第四,她不以外表看人。
「我無一可舉,我什麼都不是的時候,杜憲看上我,說明我太太一點都不功利。只能說是她的偉大,不是我的光榮。」
杜憲是這樣評價陳道明的:「他要是演皇帝之類,回來脾氣是大一點;演一些小人物之後,回家就會比較謙遜。」陳道明則這樣評價杜憲:「榮辱不驚。」
王偉忠說:「婚姻的路是每天類似的風景,同樣的過程、淡淡的,要相處得好,真得靠慧根,所以找對象不能光想找個腿長奶大的辣妹,或是像金城武的帥哥,要找個讓自己想起他來心裡甜甜的,回頭一看,那人就在燈火闌珊處,這就是最好的對象。」
陳道明對於杜憲,大概就是如此吧。不論外面有多風光,內心深處惦記的始終都是家裡的那盞燈火。
而如果好男人真的可以用標準定義的話,那麼首要標準可能就是愛回家。
陳道明說男人最大的時尚就是多在家待一待。如果能把所有該回家的人都召回家,這個社會就會安定許多。現在有多少不回家的人,不是因為事業,而是在酒桌上,歌廳裡。
當然,陳道明最樂意幹的是為妻子縫製各種皮質包包。
妻子幾年前退休了,喜歡弄點十字繡之類的,有時夫妻倆就同坐窗下,一個繡花草,一個裁皮包,窗外落葉無聲,屋內時光靜好,很有一種讓人心動的美感。
如果用馮小剛的話說,這些都是「奇技淫巧以悅婦孺」,遠不如一場飯局來得更有用。
可是這世界上的許多美妙都是由無用之物帶來的。一場猝不及防的春雨或許無用,卻給人沁人心脾之感;刺繡和手工或許無用,卻帶給我們美感和驚喜;詩詞歌賦或許無用,但它可以說中你的心聲,撫慰你的哀傷……
追求有用之物固然沒錯 ,但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無用之物帶來的靜謐和美好,何嘗不是一種超脫?
「所以我說,我這一輩子,就是(在做)一個‘人’」。陳道明只給自己設定了為「人」的下線,即你可以不知道對社會和朋友有多大貢獻,建設性是零都沒關係,但一定不能有破壞性。這是做人的底線。
擁抱家庭、陪伴孩子、拒絕低質量的社交、享受平淡;不和家人爭執,不望女成鳳,只要她們快樂;不要野心,只要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無奈於這個世界,也讓這個世界也無奈於自己。
「睿智冷靜、正氣斐然的氣質和對帥的自知。不論外面有多風光,內心深處惦記的始終都是家裡的那盞燈火。而如果好男人真的可以用標準定義的話,那麼首要標準可能就是愛回家。」
#真男人都是由小細節拼湊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