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業本益比找誰有價值】
半夜在研究「同業本益比」這個指標,最近的例子是裕融(9941)靠攏中租-KY(5871)的本益比,所以短短時間內從140飆升到最高超過170元。反觀TOYOTA家族的和潤(6592)就股價比較溫,正是因為他是三家租賃公司本益比最高的,自然就比較沈重。總結來說觀察同業本益比就兩重點,如果財報有成長,低本益比的會往上跟高本益比的同業靠攏。而高本益比但財報如果沒太亮眼,可能就走下坡降低本益比的評價。
目前觀察到有一個生活類股族群本益比整體往上,這個就是「隱形眼鏡」,去年大家都關在家,誰要戴隱形眼鏡啦😅 現在解封預備備的狀態下,當然三家公司金可-KY(8406)、精華(1565)以及晶碩(6491)就整體本益比往上提升了。
不過這群族的本益比差異相當大,晶碩高達40幾倍,最低則是金可在20倍左右。但如果看金可-KY的EPS跟晶碩成長性相比,應該不會差距這麼大。如果再跟帝康隱形眼鏡的精華比,EPS也沒差到哪,可能就是名字有個KY吧?你們覺得呢?
⚠️ 個人觀察非買賣建議,資料來源為財報狗。
帝康長戴隱形眼鏡 在 Fish老妞 旅行記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嗯……是這樣的……
鳳凰花開的五月,親愛的大耕老師在某天早晨靜悄悄地離開了🥀,卻因為疫情的關係,讓我們無法為他舉行人生最後一場畢業典禮
當然覺得心疼,心疼原本折衷改線上直播、到最後三級警戒只得完全取消,沒能好好送他、怕他一個人孤單迷了路,但我知道幾年前就搶先卡位的奶奶,總是會在大老遠就溫柔呼喚自己的老伴,現在應該已經又手牽手,繼續遊山玩水了😍
本來應該在告別式上,跟所有親友講述爺爺的生平,也應該要剪一支紀念影片,讓大家看看你嚴肅外表下的另一面,但96年的精彩歲月,怎麼濃縮在短短的5分鐘裡,就像我們對你的愛,怎麼化作千百字冷靜說完?實在太難
在這世上,認識過最嚴謹的人必定是爺爺了沒有之一!
嚴以律己、也從不寬以待人,每回返鄉見他總得大聲問安,但每次都扯開嗓子大叫一聲「阿公」後,就急忙躲開要找奶奶
直到老爸過世後,我才漸漸發現他的柔軟與可愛
三年前未能邀請他上遊輪親自牽我走紅毯,心中難免覺得惋惜
於是回來做了一本婚禮紀錄書,知道念舊又愛藏寶的他,一定會很喜歡
當我們一起翻著相片、向他介紹我加入的新家庭時,他笑得好開心!
那是我第一次覺得跟爺爺如此親近,也突然驚覺他真的好老好老了
老到眼尾、嘴角,開始出現上揚的弧線,不再像記憶中那樣不苟言笑、令人生畏😊
其實我們私下都暱稱他「大耕老師」,因為爺爺比求學生涯中任何一位老師都還要嚴格許多
私下認識我的人都知道,爺爺會盯我們的成績、體型、儀態、甚至打扮
很難想像一位年長我近60歲的大男人會在意我的指甲、髮色、鞋跟高度,細到連假睫毛和隱形眼鏡都難逃他法眼,實在超鬧的🤣
我們三姐弟甚至還拿這一連串家規來玩賓果,25格寫不完耶!!
家裡每個人也都收過他一一署名的家書,熱衷研究養生之道的他,除了自己身體力行,也會把每位家人所需的健康資訊,剪報放進寫上各自姓名的信封袋裡
小時候收到總覺得啼笑皆非,因為我都收到一些顧卵巢、護眼、穿高跟鞋壞處多……等等的恐嚇信
後來才領會,這就是嚴父表達關愛的方法呀!
年少時接受日本軍事訓練的他,字典裡哪來愛的教育、只有鐵的紀律
每天晚上都用他的國、台、日三聲道政令宣導配飯,那時聽來老掉牙的故事,現在都成了最鮮明的回憶
尤其世上唯一能溫柔打斷他的奶奶離開後,爺爺訓起話來也明顯變得有氣無力
這一、兩年健康狀態更是急轉直下,我們都擔心,他對長命百歲已經不像從前那般盼望
於是都盡可能的回家探望、陪伴、和他說說話
儘管他每次都直呼我全名然後就問我生了沒((?😱但我也認了
只記得去年生日回家看他,爺爺突然伸手用力的抱了抱我
此刻,嚴厲的祖父反倒像個無助的小孩,安靜的房間裡放大了我們的心跳聲,嗯,我們的心是相連的沒錯
只要有愛,不管時間將我們帶向何方,都無所畏懼💪
爺爺總是自信說道:「我的命運都是我自己創造的!」,這點我從未懷疑
我也深信,我骨子裡的執著、環遊世界的動力,也都是源自他一脈相承的基因
感謝老天讓我成為你的孫女,如果曾讓你有過片刻驕傲,那我真的值了!
你將走向天堂的入口,請記得戴上特地幫你打包的眼鏡,找到奶奶、爸爸、小姑姑會合後,我們以後的以後再相見!💋
爺爺,我們都愛你
謝謝我最可愛的大日本帝國海軍
#老妞珍藏
IG🔎fishsilvia8319
帝康長戴隱形眼鏡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們會引導別人怎麼看待自己。
如果你認為自己「病了」,或是周遭的人這麼看待你,那你的康復之路將會更為漫長、艱辛。
我們的感知也許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型塑外在現實,改變我們的經驗,有時甚至影響實體身體。而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我們擁有選擇感知的能力。人類不像動物,我們可以選擇如何解讀經驗,藉此達到顯著的超越。
摘錄自《#哈佛醫師教你喚醒自癒力》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晚安:
「自我」的作用,有點像濾鏡,帶著我們看到我們想看到的世界;有時旁人也會用這樣的濾鏡看著我們。換句話說,我們怎麼看待自己,也對旁人怎麼看我們,有些影響力。
這是我常常提到,要回到自己跟自己關係的理由之一。
很多朋友想要關係圓滿,但跟自己的關係不和諧,就相對不是那麼容易。也許相關不是那麼絕對,但細部去看人我之間交流互動的過程,便可以體驗到:我們如何跟自己說話,都可能向外展現在與他人的對話上。
祝願您,能投入感知世界,並且保持解讀、詮釋的彈性!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220440724638912/videos/466001611099283
... ... ... ... ... ... ... ... ... ... ... ... ... ... ...
感知的力量
【文/ 傑佛瑞.雷迪格】
我在印第安那州的鄉下長大,我家四周都是廣袤的農地和無際的藍天,但我仍總感侷促,被嚴厲宗教家庭所設下的諸多限制與批判團團包圍。我日常穿著母親手縫的衣物,我們兄弟姊妹都是在家剪頭髮。我們操著鄉下口音,讀者大概會覺得落後又陌生,我們的口音比鄰居都還要明顯。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天,那時我七歲,站在教堂大廳裡,一個朋友對我說:「你爸講話像土包子。」我們明明都住在印第安那州極為窮困的一郡,但他居然覺得我爸(而不是他自己的爸爸)像個土包子。我們不應該在意這種事,不該在意自己的外表或最流行的衣服;我們只應關心有沒有被上帝接納。
當我發現真實世界遠大過父母口中的世界,比那個世界更寬廣、更美好,我知道自己無法再待在那個小而處處受限的範圍中。我也知道,如果我想要實現目標、追求高等教育、獲得碩士或博士學位,甚至有朝一日成為醫師,我就必須做出改變。大學開學前,我換掉土氣的膠框眼鏡,戴上隱形眼鏡,「叛逆地」去找理髮師剪頭髮,然後買了時下流行的衣服。那個暖洋洋又帶著些許悶熱潮溼的九月,我走在中西部的校園裡時,我感受到驚人的差異。人們對我的想法完全不同了,這種感覺極為明顯。大家對我的態度由批判變為接納,他們以為我和他們一樣,而不是某種「異類」。鬆了一口氣的感覺幾乎讓我喜極而泣,我知道自己內在和以前完全一樣,但他人的接納協助我逐漸重新認識自己。
所有人都是這樣,在真正的自己與外表之間總存在一段差距(有時甚至是很大的差距),了解到這一點對我很有幫助。這是不好過的童年的優點之一。
人們常以為在意別人的看法很膚淺。的確,了解自己真正的價值,不受別人左右很重要。不過在一定程度上,別人對你的觀感也很重要,這會影響你是否錄取工作或能否成功約心上人出去約會,甚至會影響你康復的能力。我們多少會受別人看法的影響,事實上,我們會引導別人怎麼看待自己。如果別人認為你生病或有殘缺,你很可能感到病懨懨或有缺陷,你會把我就是這樣的概念深深刻進DMN中。如果你認為自己「病了」,或是周遭的人這麼看待你,那你的康復之路將會更為漫長、艱辛。
我們已經看到信念、身體健康與治療三者緊密交纏的關係,也了解我們自己的個人感知會從根本形塑我們理解周遭世界的方式。比方說,兩個人可能肩並肩坐在中央公園裡,可是對於周遭的感知可能截然不同。有人可能會對永不間斷的繁忙交通感到焦慮,或是被頭頂上不時傳來的直升機螺旋槳噪音嚇到;走近的人看來都不懷好意──他們想幹嘛?而坐在這個人身旁的人則可能注意到別的事物:一位母親慈愛地為嬰兒車中的寶寶蓋上毯子;一對情侶牽著手,互訴衷曲,彷彿周遭沒有旁人;樹葉隨風飛散,在陽光中閃耀著紅色與金色。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假設這兩種天差地遠的感知在這兩人身上持續數年,你猜這對他們身體的化學與生物狀態有何影響?
感知甚至可能影響感官,影響你的味覺與聽覺。著名的麥格克效應(McGurk effect)是由麥格克於一九一六年首次發現,發表在題為「聽唇見音」(Hearing Lips and Seeing Voices)的論文中1,他發現我們的視覺常會大幅影響聽覺。這很有趣,你可以用手機或電腦查一查,你會找到一段影片,影片中的人會一直說:「巴、巴、巴」,接著換成「發、發、發」。當他變換發音時,「ㄈ」的音會相當明顯。不過,其實影片播放的聲音檔完全沒變,只是一直重複同樣的語音:巴、巴、巴,但因為我們看見說話者的嘴唇做出發ㄈ音的形狀,因此就聽見了ㄈ的音。我們不假思索地想像出ㄈ的音,聽起來俐落、清晰又確定無疑。
視覺盲點也是一樣的道理,在視神經與視網膜的交接處完全沒有錐狀細胞與桿狀細胞,但大腦會自動產生某種「銜接」影像,填補視覺的盲點,製造出連續無縫的視野。雖然看不到,但大腦會自動想像,你不會意識到大腦的這個動作。
研究發現,受試者如果以為施加疼痛的人是故意的,那受試者就會感覺更加疼痛。另一項關於疼痛的研究發現,你傷到自己的時候如果咒罵,那疼痛程度會降低。從這裡我們可以了解情緒對痛覺感知的影響:如果我們感覺被針對,那就更感疼痛;如果我們用言語堅決地對抗疼痛,那疼痛程度就會稍微降低。不過另一項研究更加顯露出感知的科學有多麼神奇:在同一間飯店工作的女傭被分為兩組,雙方的工作職責是一樣的,都包括「運動」,不過研究人員向其中一組說明,美國衛生署建議國民每天運動;但沒有對另一組做額外說明。研究結束後,第一組的女性明顯變得更健康,體重、腰臀比、身體質量指數(BMI)、標準化血壓等各個數值都顯著下降,而第二組受試者完全沒有變化。在這個案例中,「運動」有益健康的認知有改變身體的力量。
再舉一個很好的例子,我猜想我們多數人都不太想要變老,隨著老化,我們可能開始覺得自己變得破敗無用,可能只看見老化的缺點。這種負面心態雖然完全正常,但其實非常有害。哈佛大學教授艾倫.蘭格(Ellen Langer)和耶魯公衛學院教授貝卡.李維(Becca Levy)的研究發現,發自內心對於老化抱持正面的態度可以促進健康、延年益壽,效果甚至比運動或戒菸還好。此外,關於老化的負面想法還會提高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原理是什麼呢?研究人員發現,負面的自我知覺所產生的慢性壓力會消耗海馬迴,這是大腦中一個小型海馬狀的器官,負責記憶、情緒,甚至掌管心跳。
之前關於物理的段落已經討論過,我們的心靈不只是客觀外在現實的被動觀察者。觀察者效應顯示,我們的感知也許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型塑外在現實,改變我們的經驗,有時甚至影響實體身體。而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我們擁有選擇感知的能力。人類不像動物,我們可以選擇如何解讀經驗,藉此達到顯著的超越。哲學家喬瓦尼.皮科.德拉.米蘭多拉(Giovanni Pico della Mirandolo)在文藝復興之初嚴肅地指出:我們不是神靈就是野獸,不是天使就是惡魔。我們可以看到正面的希望,也可能只看見缺失或令人恐懼的部分。你看待自己與疾病的方式,也可能為康復能力設下難以突破的限制;另一方面,也可能開啟一條通往治療的意外途徑。
.
《#哈佛醫師教你喚醒自癒力》
為什麼有些人的病自己會好,其他人卻不行?哈佛醫院權威逾15年研究,解開啟動人體自癒力的4大關鍵,癌症、心臟病、糖尿病、憂鬱症……都可以不「藥」而癒!
博客來|https://reurl.cc/v1YQAe
金石堂|https://reurl.cc/4mKLOv
誠品|https://reurl.cc/Xk1Ab0
讀冊|https://reurl.cc/VXAYvY
皇冠文化集團
https://www.facebook.com/crownbook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