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三代帝王簡史
歷史春秋網
作者:魚肉丸子
「做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後世郭磨的《南唐雜詠》可謂是對李煜一生評價中的精髓。文采斐然,卻出生於亂世帝王家,躊躇滿志,卻背負著承擔不起的責任。
論辭藻,李煜的詞形象生動、語淺而意深,每每拜讀,只覺口齒生香、意猶未盡。論治國,李煜才能平庸,生性又溫和純良,他扶不起留存於戰火紛飛、群雄逐鹿背景下的南唐,眼看著數十年基業毀於朝夕。恨其不爭,哀其不幸。
李煜的皇位來的巧合,彷彿命中注定。
李煜剛出生時,他的祖父李昪作為吳國重臣,手掌朝政,楊氏一族不過是任人擺佈的傀儡。李昪不滿自己屈居人下,稍加運作,不久一首「江北楊花作雪飛,江南李樹玉團枝。李花結子可憐在,不似楊花了無期」的歌聲傳遍大街小巷。這首民謠暗喻「李氏興,楊氏衰」,百姓受其蠱惑,認李氏為天選之人。
李煜兩個月大時,吳國皇帝楊溥自知大勢已去,於吳天祚三年(937年),主動將天下禪讓給齊王李昪。
這一年十月,祖父李昪於金陵稱帝,化家為國,改國號為齊,以金陵為西都,廣陵為東都。李煜的身份從世家公子轉為皇孫,第一次與皇位繼承權有了交集。
李昪於亂世中稱帝,一代梟雄看人的眼光也極其毒辣。還未謀得帝位之際,他就早早地看出自己的嫡長子李璟(李煜父親)胸無大志,並不是合適的繼承人。雖然李璟文采斐然,但對政治卻不敏感,並不擅長治國為君之道。
五個兒子中李昪最看重次子景遷,嫡長子李璟早早地被排除在繼承人之外。原本李煜的皇位繼承權也要依次延後。但天有不測風雲,天祚二年(936年),景遷意外病逝,李璟雖不受李昪喜愛,但以五代十國「傳嫡傳長」的慣性,李璟仍然是名正言順的繼承人。
升元三年(939年),李昪改國號為唐,開始將繼承人的目光轉向三子景遂,派他前往戰略重地揚州擔任東都郡守。長子李璟雖然被封為齊王,卻沒有太子的名分。
李璟生性淡然,自知不是治國之才,又深知父親李代桃僵的用意,故而對皇位並沒有過多奢求。但李璟本身並無過錯,廢長立幼的說法站不住跟腳,短時間內李昪沒有機會立景遂為太子,只能一拖再拖。
太子之位空懸了數載,大臣紛紛上書請求立齊王李璟為儲君,李昪被逼無奈,同年八月下詔立李璟為太子。李璟上表固辭,直言自己難當大任,李昪心中大喜,順勢將立嗣這件事拖延開來。
但李璟注定是南唐君主。就在李昪謀劃著尋找時機立三子景遂為太子之時,自己的身體卻出了問題。這些年李昪長期服食各種丹藥,身體急速衰竭,任憑華佗在世也無回天之力。李昪病入膏肓卻心思清明,如今首要大事還是確立繼承人。升元七年(943年)二月,李昪寫密信送往東都,想要召壽王景遂回京。
李昪想傳位景遂的心思朝臣皆知,密信還未送出之際就被朝臣周宗、吳庭紹等人攔截。後烈祖李昪崩於崇德宮,李璟在其病榻前許下「兄終弟及」的諾言。
升元七年(943年)三月,李璟在周宗等朝臣的幫助下繼位,改元保大,尊皇后宋氏為太后,冊王妃鐘氏為皇后,封壽王景遂為燕王,宣城王景達為鄂王。這個時候,李璟受父親的影響極大,仍然惦記著將皇位傳給三弟景遂。
於是在同年七月,晉封燕王景遂為齊王,諸道兵馬大元帥、太尉兼中書令,同時昭告天下,兄終弟及,想要在百年之後傳位給三弟景遂。更激進的是,保大五年(947年)正月,李璟直接立三弟景遂為皇太弟。李璟的這一舉措為數年後長子弘冀謀殺叔父景遂埋下了隱患。
弘冀文武雙全,不僅有雄才偉略還能慧眼識人,但他這一生都活在三叔景遂的陰影之下。景遂被冊封皇太弟之初,李璟為杜絕弘冀爭奪皇位的念頭,命其出任江都尹,遠離金陵。後又在景遂的建議下被調往潤州,改任潤宣大都督,徹底遠離朝堂。空有謀略卻無用武之地,李弘冀當時憤懣的心境可想而知。
烈祖李昪首先排除李璟為皇位繼承人是有原因的,李璟處事優柔寡斷,沒有決斷力,這一觀點在李璟繼位後被證實。李璟即位之初,重用馮延巳、馮延魯、陳覺、魏岑、查文徽等人,此五人被重用後排除異己、侵損時政、攪亂朝堂,後人稱之為「五鬼」。
內政混亂如此,李璟對外並未遵循父親李昪與鄰國和睦相處的政策,他聽信馮延巳等人的讒言,先後攻打閩國、楚國,後又與大周開戰,幾年下來,入不敷出,李昪時期積攢下來的財富被揮霍一空,先前攻略的城池也喪失殆盡。
此時,大周的掌權人柴榮志在開疆擴土,與大周僅僅隔著一條淮河的南唐自然被其視為囊中之物。保大九年(951年)十二月,柴榮先發檄文聲討,後出兵進犯南唐邊境,統兵十萬,直奔淮南。唐軍雖丟失幾座城池,但在大將劉彥貞的帶領下奮勇抵抗,兩軍於壽州對壘,雙方僵持不下。
保大十四年(956年)正月,柴榮親自披掛上陣,派大將李重進率精兵渡淮,埋伏在正陽以東。當時劉彥貞見周軍撤退,不知是計,率兵追趕,在正陽被斬於馬下,正陽戰役唐軍大敗。
柴榮躊躇滿志,一鼓作氣想要直擊金陵,命令大將趙匡胤進攻南唐重鎮——滁州。李璟恐慌,調遣重兵十萬,派大將皇甫暉鎮守。滁州清流關一戰,皇甫暉被趙匡胤三擒三縱,第三次被俘時皇甫暉力竭,毫無再戰之力,被俘後絕食而亡。唐軍敗,滁州失,壽州孤立無援,金陵岌岌可危。
滁州被攻破給金陵城帶來了巨大恐慌,一時間朝野震驚,人人自危。李璟召集大臣商量對策,企圖議和。之後宰相馮延巳的異母兄弟東都副留守馮延魯被殺,光州守將張承翰投降,泰州刺史方納棄城而逃,這更加重了南唐求和的決心。
李璟先前派遣李德明前去議和卻被周軍扣押。同年三月,李璟再派司空孫晟入周求和,請求削去帝號,割讓淮南六州。但柴榮目光所至的是整個南唐,區區六州滿足不了他的胃口。柴榮扣押南唐求和使者孫晟,派賣國求榮的李德明前去遊說李璟,妄圖謀求江北之地。
李璟氣急,將李德明斬首示眾。柴榮聽聞此消息,大怒,率兵將猛攻舒、蘄、和三洲。周軍深入南唐腹地,東南的吳越王錢俶也妄圖分一杯羹,趁江南危急,出兵攻打常州。
雙方夾擊,李璟終日惶惶不安,開始信奉佛教,企圖依靠神佛保南唐安寧。樞密使陳覺欲獨攬朝政,此時見時機來臨,慫恿李璟扔掉這個燙手山芋,退位給三弟景遂。
但此時南唐正逢多事之秋,烽煙四起,朝不保夕,不知哪天就被他國的鐵騎踏平都城。哪怕李璟有意讓位,景遂也不願接受,為避免李璟再次相逼,迫不及待前往山高水遠的洪州出任大都督。
「兄終弟及」的承諾隨著景遂的逃離被打破,帝位距離李煜又近了一步。李煜作為第二順位繼承人,他上面還有一個哥哥,李弘冀。
弘冀聽聞叔父景遂遠走洪州的消息,自知登帝的時機已到,從潤州上書李璟,欲帶兵支援前線。鐘皇后愛子心情,成日在李璟耳邊勸說,李璟自覺愧對兒子,派柴克宏、陸孟俊等大將協助弘冀支援常州。
這期間弘冀獨具慧眼,重用柴克宏。柴克宏奔赴前線之時遭受樞密副使李征古誣陷,受李征古挑撥的李璟下詔命令柴克宏返還。柴克宏氣急,知道是李征古從中作梗,一怒之下斬殺來使,揮師北上。弘冀聽聞此事,替柴克宏攬下罪責,晝夜兼程趕往常州支援。
柴克宏其人確實有真才實學,且手下將領勇猛無比,以一當十,打的吳越士兵狼狽逃竄。常州一役,殲敵一萬餘人,俘虜吳越士兵數千人,唐軍大勝。但柴克宏也身負重傷,周身刀劍所傷十餘處,弘冀怒,吳越士兵全被斬首。
這場勝利奠定了燕王李弘冀在朝堂中的地位,但這樣的勝利終究是曇花一現,對傷及根本的南唐來說不過杯水車薪。幸運的是,此時的柴榮連年征戰亦是兵疲馬乏。
故周顯德(958年),唐周議和,南唐進獻給周江北之地尚未被佔領的舒、黃、蘄、廬四洲,加白銀十萬兩、絹十萬匹、錢十萬貫、茶葉五十萬斛、米面二十萬石,去帝號,奉大周正朔,同時在汴京設進奏院,隨時聽候召見。
同年,弘冀被立為太子,參與政事。弘冀不同於李璟的懦弱無能,他更像祖父李昪,參政之初便對朝堂進行大規模整治,貶黜貪官污吏,重用賢能將才,南唐在他的整治下逐漸有復甦的趨勢。
但成長於景遂陰影下的弘冀,性格逐漸扭曲,他好猜忌,性暴烈。即便景遂遠走洪州,弘冀仍然不能安心。
周顯德六年(959年),太子弘冀專橫跋扈,加重處罰,在朝堂之上與朝臣矛盾重重,衝突不斷。被責罰的朝臣將弘冀的罪行狀告到李璟這裡,弘冀少不得被李璟呵斥一二。
一次,李璟被氣狠了,揚言要罷黜弘冀的太子之位,改立景遂為太子。弘冀信以為真,驚懼不已,與下屬商議後買通與景遂有矛盾的袁從范,在景遂酒中下毒。因毒性劇烈,景遂的屍體還未來得及收斂就已經潰爛。
景遂雖死,但宮中還有一個李煜,況且李煜豐額駢齒、一目雙瞳,是天生的帝王相。可惜天不逢人願,弘冀還未來得及運作,他毒害叔父的消息傳至金陵,李璟怒斥其狠辣心腸,為防不測,立即派人將李煜一家接到宮中保護起來。
顯德七年(960年),太子弘冀突發惡疾,藥石無醫,撒手人寰。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在景遂被毒殺,弘冀暴病而亡之後,李煜成為了第一順位繼承人。這個時候李煜還叫李從嘉,在李璟死後,從嘉稱帝,改名為李煜,三千里河山得來不費吹灰之力。
有人說弘冀若是多活十幾年,南唐可與大宋分庭抗禮。那還有人說趙匡胤若是多活幾年,燕雲十六州早被收復了呢!歷史從來沒有倒退鍵,逝去的永遠只能作為留白供後人書寫,我們可以計畫未來,卻不能改變過去。
李煜屬於典型的逃避型人格,遇事他只會選擇退縮。父兄健在時,他志在做清風朗月的林間隱士,「一壺酒,一竿綸,世上如儂有幾人」;娶妻娥皇之後,他只願同妻子紅袖添妝,「繡床斜憑嬌無那,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君臨天下,李煜仍然逃避,一首「紅日已高三丈透,金爐次第添香獸,紅錦地衣隨步皺」道盡其醉生夢死的君王日常。
在其位,謀其職,李煜既然被推上那個位置,就應該承擔起屬於他的責任。李璟留給他的南唐確實是爛攤子,他知曉個中艱難,卻不願做出改變,拯救南唐百姓於水火。故而,後來南唐的悲劇,李煜後來的淒涼其實都早有預兆。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一首絕命詞,回首往事,感慨今昔,驚豔后人,了卻殘生,至此千古詞帝魂歸地府。
南唐破滅大約是了了李煜的一樁心頭事,不然這件事總杵在這,如同懸在頭頂的尖刀,終日惶惶不安,日夜不得安寧。他這一生的幸福與坎坷皆來源於皇帝這個位置,別人歷盡千辛萬苦求而不得的位置,於他來講,如同天上掉下的餡餅,唾手可得。
「彼之砒霜,我之蜜糖」這句話此時此刻更應該反著念才對。「彼之蜜糖,我之砒霜」也是李煜一生苦悶的緣由。
一代文學巨擘,只可惜生不逢時,空留餘恨。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長知史 #李煜 #南唐 #帝王
「帝 璟 評價」的推薦目錄:
- 關於帝 璟 評價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帝 璟 評價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帝 璟 評價 在 張安樂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帝 璟 評價 在 [請益] 請問有人聽過台中帝璟建設嗎? - 看板home-sale 的評價
- 關於帝 璟 評價 在 水湳經貿園區帝璟建設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帝 璟 評價 在 [請益] 請問有人聽過台中帝璟建設嗎? - PTT評價 的評價
- 關於帝 璟 評價 在 最新趨勢觀測站- 合雄帝璟墜樓的推薦與評價,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帝 璟 評價 在 【小太學長】質感裝潢!捷運百貨一次到位!八德.合雄帝璟 ... 的評價
- 關於帝 璟 評價 在 帝璟寬和5912022-在Mobile01/PTT/Yahoo上的房地產討論內容 ... 的評價
- 關於帝 璟 評價 在 帝璟寬和5912022-在Mobile01/PTT/Yahoo上的房地產討論內容 ... 的評價
- 關於帝 璟 評價 在 帝璟跳樓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挖掘 ... 的評價
- 關於帝 璟 評價 在 帝璟跳樓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挖掘 ... 的評價
- 關於帝 璟 評價 在 帝璟跳樓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挖掘 ... 的評價
- 關於帝 璟 評價 在 帝璟Mobile01 :: 路名資料庫 的評價
- 關於帝 璟 評價 在 上曜建設#湖美帝璟(股票代號:上曜1316) 經由我們的專業團隊 ... 的評價
- 關於帝 璟 評價 在 帝璟寬和Mobile01 :: 全台國中評價網 的評價
- 關於帝 璟 評價 在 帝璟跳樓 :: 台中住宅王 的評價
- 關於帝 璟 評價 在 [請益] 台北/中正/宏璟帝璟苑- home-sale | PTT職涯區 的評價
- 關於帝 璟 評價 在 Az疫苗副作用ptt 2023 - derdinney.online 的評價
帝 璟 評價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82年前的今天發生的七七盧溝橋事變,為中華民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導火線,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區戰事的肇始。
【歷史上的今天】還記得七七盧溝橋事變嗎?圖為中央社珍藏的國軍部隊於民國26年(1937年)在盧溝橋頭展開抗日八年聖戰的歷史鏡頭。
發生於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為中華民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導火線,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區戰事的肇始。
1937年7月7日晚間,大日本帝國支那駐屯軍一部在中華民國北平附近的宛平縣進行軍事演習,當晚10時40分,結束演習的日軍聲稱演習地點傳來槍聲,並有一名叫作志村菊次郎的士兵「失蹤」(部份日籍平民謊稱中方發射實彈至駐華日軍的陣地之內),而要求進入宛平縣城調查。遭到守城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拒絕後,日本軍隊於7月8日清晨5時許向宛平縣城和盧溝橋發動進攻,史稱「盧溝橋事變」。
結果,第二十九軍在後來的平津作戰中被迫撤退至保定,平津地區陷落,於是,中國抗日戰爭隨即全面爆發。
中華民國此次的抗日戰爭歷時八年(史稱八年抗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昭和天皇向同盟國宣布無條件投降,同年9月9日,日本在南京向國民政府遞交降書,國民政府代表同盟國接受降書,中華民國與其他同盟國獲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終勝利。
盧溝橋位於北平城西南約15公里的永定河上,屬河北省宛平縣,是北平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宛平城建於1640年,是捍衛北京城的軍事要塞。
多年來兩岸對於盧溝橋的寫法未能統一,台灣寫「蘆」溝橋,中國寫「盧」溝橋。已故歷史學家唐德剛曾對這座的名字進行研究,並指乾隆御筆親題的「盧」才是正寫。
盧溝橋原名廣利橋,800年前由金章宗完顏璟建造。元代的時候,義大利商人馬可波羅到中國,遊記中對盧溝橋給了高度評價,西方人因此稱盧溝橋為「馬可波羅橋」。
盧溝橋跨越永定河,古名「無定河」,唐詩「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便源自此河。永定河上下游連接之處,被當地居民稱為「盧溝河」。
唐德剛在《蘆溝橋還是盧溝橋》一文中指出,河名「盧溝」指的是「盧家溝」,因附近乃盧姓族人聚居之地,而非「長滿蘆葦的溝」。唐德剛認為,這條「溝」是華北平原上的淺河,河床上雜草處處、砂石壘壘,根本找不到蘆葦。
唐德剛指出,康熙修河後題字的御碑,以及乾隆題字,現仍立於橋畔的石碑「盧溝曉月」,寫的都是「盧」而非「蘆」。
不知為什麼,晚清的各種文獻都將此橋的名字寫成「蘆溝橋」。中國在改革開放後,將盧溝橋列為重要旅遊景點,經考證認定橋名為「盧溝橋」。
帝 璟 評價 在 張安樂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致告主張台獨民眾書(一)
——臺灣需要自信與胸襟
《配圖的對聯是張學良對鄭成功的評價。》
中國大陸閩南人 權璟畧
致主张台獨民眾:
不空喊口號,不空談大道,不論戰,不罵戰,只談利弊得失。願與敢於將台獨理念經受統戰考驗之台獨民眾務實對話,理性交流。對於將台獨建立在感性、主觀、自閉、無知基礎上之台獨民眾,除了一廂情願的表達,及宣洩對大陸的不滿,既缺乏正視與瞭解大陸的勇氣,又缺乏審視自身,思考未來的理性,純屬掩耳盜鈴,何足道哉。
當前大陸人普遍視臺灣人為同胞,且懷有好感。但臺灣人卻普遍視大陸人為外人。至於主張台獨之民眾,不僅缺乏好感,甚至抱有敵意。這樣的現實讓不少大陸人覺得很不理解,為何大陸的善意不能得到積極回應?
對此疑問,若從臺灣的角度來看也可以理解,因為臺灣人也可以發問,大陸為何給臺灣善意?不就是想統一臺灣。所以兩岸一熱一冷的現狀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這樣的現實對大陸而言只是小事。對臺灣則是生死攸關的問題,它表明臺灣已經出現了古今沒落或末期割據的共同病徵:保守、自閉、自卑、焦躁、不務實際、缺乏理性。
如果聯繫反服貿、反陸生健保、電信詐騙等事件,那麼臺灣的這些病徵暴露無疑。如果再考慮到主導這些事件的是代表臺灣未來的年輕學生,及主要政黨之一的民進黨,那麼臺灣的未來更悲觀。
這絕非刻意貶低臺灣,因為臺灣今天之狀況在歷史上早已有先例可尋。晉朝想統一東吳,大將羊祜修德以懷吳人,與吳軍交戰從不偷襲,割吳人的糧食必拿絹償還,狩獵從不侵犯吳境……羊祜以善意待東吳,東吳大將陸抗也以善意回應羊祜,很好的維持了雙邊關係。但吳主孫皓並不認同陸抗的做法,依然屢屢侵盜晉邊。
隋朝每抓到陳朝的間諜都給予衣馬,禮送回陳,但陳仍然不禁止對隋的侵掠。隋文帝給陳後主的書信態度謙恭,而陳後主的答書卻十分傲慢。
唐朝大將許紹與王世充、蕭銑的部隊經常打仗,許紹的士兵凡被王、蕭軍隊俘虜的都遭到殺害。但許紹軍隊俘獲王、蕭的士兵都給予路費遣送回家。(聲明:引用歷史只為借鑒,吸收有益因素,絕無將兩岸地位關係等同於歷史之意)
吳相對於晉,陳相對于隋,王世充、蕭銑相對于唐,都處於弱勢。強者待弱者以善意,弱者待強者以敵意。這樣的現象難道不與今天的兩岸關係十分相似嗎?
也許臺灣人可以說晉、隋、唐之善意跟當今大陸一樣,都是為收買人心,目的就是想統一對方。這樣的觀點固然沒有錯,只是面對善意若不能以善意回應,甚至以怨報德,不僅輸在道義上,而且輸在自信與胸襟上。
臺灣可以認為大陸之善意別有用心,但以敵意來應對善意則是自取其短,表明了臺灣對大陸已喪失自信,缺乏胸襟。臺灣人可以自思為什麼不願再承認是中國人?真的只是台獨教育的結果嗎?
例如,二十年前有一部電視劇《廈門新娘》曾在福建引起萬人空巷,第一集中臺灣村長就十分自信的以閩南話對落魄的大陸偷渡者說“平平都是中國人”。彼時的臺灣人為何能自豪的稱自己是中國人?
因為那時的臺灣依然有奮發之氣,臺灣人對大陸有優越感,對統一無憂無懼,開放而豁達,胸襟與視野開闊。可僅僅過去二十年,大陸蒸蒸日上,一片奮發之氣,而臺灣卻政治內耗,經濟停滯,產業外移,對大陸優勢不再,劣勢突顯,面對無可挽回的頹勢,以及被統一的焦慮,沒有自信再當中國人,沒有自信再與大陸爭正統,沒有自信對大陸包容與開放,只能拿著弊病叢生的民主政治聊以自慰,冀希望於美國的軍事保護。
政治家們打著愛台反中的口號日益將臺灣帶向保守,民眾在喪失優勢與自信中日益走向自閉,一些媒體人為了私利與迎合民眾感情,不願正視大陸,坐井觀天,甚至以不切實際的貶損大陸來誤導民眾。這樣的臺灣面對大陸的善意越發焦慮與恐懼,不再有胸襟與自信,而是以敵意、保守、自閉來應對。
臺灣沒有廣闊的市場,沒有豐富的資源,唯有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外界之利源來促進自身之發展。而同文同種、一水之隔的大陸為臺灣提供了豐富的外部利源。僅從臺灣每年從大陸獲得上千億美元的貿易順差就可見一斑。然而,面對這樣的大陸,臺灣卻喪失自信與胸襟,日益保守自閉,甚至以怨報德。
例如,09年臺灣遭受“八八水災”,大陸慷慨支援,許多臺灣人不但不領情,稱大陸捐贈板房甲醛超標,甚至邀請達賴訪台,這樣的行為看似報了一直受大陸打壓之氣,但所報非時,以怨報德只能是進一步表明大陸的胸襟及臺灣的狹隘。
服貿本是增進彼此交流與開放的舉措,大陸開放的項目遠比臺灣多,臺灣卻不能將其視為一種機遇與挑戰,全然不敢應對,閉關鎖島,保守自閉。
關於陸生健保之事,臺灣一些政客極力宣揚陸生健保是擠佔臺灣資源,鼓動台民與大陸的矛盾,加劇了臺灣的保守自閉,使臺灣喪失了胸襟。
所以,今天的臺灣在面對大陸時,已經表現出了保守、自閉、自卑、焦躁、不務實際、缺乏理性等病徵。
也許一些臺灣人會覺得臺灣對大陸仍有優勢、有自信,這點必須承認。但局部的優勢難抵整體頹勢,否則臺灣不會日益走向保守自閉,而保守自閉中潛藏著越來越深的自卑與焦慮,尤其面對大陸的高速發展及臺灣的停滯,優勢快速喪失,原本全方面的優勢被擠壓到公民素質、傳統文化等有限領域內,而這些領域是否真正具備優勢亦值得商榷,至少有一部分優勢是源自於不瞭解大陸,孤芳自賞,並非真正自信。
臺灣應該清醒的認識一個現實,即當前大陸仍視臺灣人為同胞,將統一寄希望於臺灣人民,所以才會不斷對台釋放善意,給予各種優惠讓利。
如果不是將臺灣視為同胞,不追求與臺灣民眾在心理上的統一,大陸完全可以學清政府通過斷絕兩岸交流來困弊臺灣,完全可學隋朝宰相高熲疲弊陳朝的手段來波動臺灣,那麼臺灣必定逐漸窘迫,最終內外交困,難以自存。
不管臺灣認為大陸的善意有何目的,但善意卻是實實在在的。即使臺灣人不將大陸視為同胞,只當外人,至少禮尚往來,互惠互利也是必須的。
假設大陸也學臺灣保守自閉,為保護大陸果農利益而限制臺灣水果,為保護大陸人的工作崗位而禁止臺灣人到大陸工作、經商,禁止大陸人到臺灣旅遊,那麼臺灣會怎樣?可以肯定對雙方都不利,但對大陸而言只傷及皮毛,對臺灣則是傷筋動骨。
臺灣已經離不開大陸,如果保守、自閉,敵視、排斥大陸,即使大陸不改對台善意,臺灣也必定會因保守自閉而加劇自身困境,從而加速沒落,加快兩岸統一進程。
如果大陸認為善意不能換得臺灣積極回應,對寄希望於臺灣人民喪失信心,放棄對台善意,甚至施加壓力,更將進一步加劇臺灣的沒落。所以,無論臺灣認為大陸善意的目的是什麼,保守、自閉、敵視、排斥大陸實乃自困自弊之舉,絕非自存自立之道。
以善意應對善意,以胸襟應對胸襟,以開放應對開放,加強交流與合作,增進互利與共贏,創造更多的默契,唯有如此,才是除統一之外的最佳選擇。
東吳大將陸抗深知晉朝有統一東吳之志,清楚東吳相對晉朝處於劣勢,也明白羊祜對吳人善意的企圖,但他還是以善意來應對羊祜。因為他清楚即使處於劣勢,即使對方別有用心,但是道義、自信、胸襟不能失,這是自立自存的基本要求。所以他對士兵說 “彼專為德,我專為暴,是不戰而自服也。”以及對吳主孫皓說“一邑一鄉不可以無信義,臣不如此,正是彰其德,於(羊)祜無傷也。”
陸抗在而東吳存,陸抗死而東吳亡,二者雖無必然聯繫,但陸抗的存在及其對晉朝的做法至少影響了晉對東吳的判斷,延緩了晉朝的統一進程。
如果大陸以敵意對臺灣,臺灣以敵意應之,無可厚非。如果大陸表達善意,臺灣亦應以善意應之,才是明智之舉。當今許多臺灣民眾,尤其主張台獨民眾,對大陸的態度頗似清末義和團,保守自閉,盲目排斥。
願臺灣以史為鑒,學陸抗,不要學義和團。保守、自閉、敵視、排斥對臺灣的傷害更大,無礙大陸統一進程,徒增臺灣之困弊。
作為大陸人,我們追求統一,但並不意味著大陸人不會對臺灣講真話或為臺灣考慮,因為追求和平統一也需契合臺灣人的利益。反倒是臺灣,尤其台獨民眾,究竟是想一概視為統戰而加以排斥,還是以理性態度明辨是非,這對臺灣而言也需要自信與胸襟。
【權璟畧致讀者:星星之火,必欲燎原,仰賴諸君,同德戮力,轉載傳播,聚抷土以成泰山,匯細流以成江海,成臨台獨之大勢。大勢若成,眾心同愾,眾志畢集,據實憑理,以臨台獨,凡識時務之獨,其心其志,不能無動!】
帝 璟 評價 在 水湳經貿園區帝璟建設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其實前陣子也有去了解謙和這案子這次立面規劃真的滿精彩的和一般量化的建設公司不同如果是純自住的話帝璟家的房子施工品質倒不需要擔心單價有點高倒是滿有 ... ... <看更多>
帝 璟 評價 在 [請益] 請問有人聽過台中帝璟建設嗎? - PTT評價 的推薦與評價
最近在看台中的房子最近經過中清敦化路口有看到帝璟謙和正在蓋去接待中心看過後是蠻有質感的啦不過開價就是硬生生比周圍還高接待的服務人員也一直強調 ... ... <看更多>
帝 璟 評價 在 [請益] 請問有人聽過台中帝璟建設嗎? - 看板home-sale 的推薦與評價
最近在看台中的房子
最近經過中清敦化路口有看到帝璟謙和正在蓋
去接待中心看過後是蠻有質感的啦
不過開價就是硬生生比周圍還高
接待的服務人員也一直強調折扣是固定的= =
看帝璟之前的建案最近成交價也沒有比那周圍高啊
請問這間在台中的評價如何?
是否真的也走不二價路線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38.203.168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ome-sale/M.1617362087.A.976.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