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溪珍貴物種—— 艷紅鹿子百合花】
【復育達人李明宏里長的故事】
許多新北市土生土長的好朋友們,恐怕並不知道自己的家鄉有多少珍貴的原生花卉物種,今天永萍要給大家介紹的「艶紅鹿子百合」,就是產自平溪的珍貴物種。
艷紅鹿子百合是台灣的四個原生種百合花之一,因花朵白底帶有紅色斑點,且幾乎生長在山崖峭壁邊,只能遠遠觀望,故享有「峭壁的精靈」、「天使的翅膀」這樣的美稱。
過去一段時間因具有觀賞及藥用價值,鹿子百合遭大量濫採,使原本在平溪輕易可見的美麗花朵,一度面臨幾乎滅絕的困境。但經過平溪鄉親不懈的努力復育,艷紅鹿子百合已逐漸在平溪重新綻放。其中,現任平溪里長聯誼會副會長、也是永萍好友的東勢里里長李明宏,參與了全部的過程,今天給大家介紹李里長的百合花復育故事。
平溪處處盛開的艷紅鹿子百合花,因遭人為過度採集而瀕臨絕種。至民國94年,時任平溪國小家長會長的李明宏里長,因在孝子山辦活動而意外發現了已瀕艷紅鹿子百合花的蹤跡,於是與平溪國小規劃了最初的復育行動。
開始了最初復育後,里長把百合幼苗分配給社區民眾,推廣家家戶戶都種植,擴大栽培規模。直至民國95年,復育成績逐有上升,且由當時的周錫瑋縣長授證為平溪鄉的「鄉花」。
此外,新北市農業局近年也辦理了許多艷紅鹿子百合的保育講座和種植教學,鼓勵民眾加入復育的行列。至今,平溪目前的艷紅鹿子百合已達一萬多株。
艷紅鹿子百合適合在裸露岩石的向陽坡地上生長,並需要充足的霧氣及露水。而位於東勢里的紫東社區,依山傍水,剛好是一個很適合培育豔紅鹿子百合的基地。
近年東勢里與嶺腳里也會輪留辦理復育成果展。
豔紅鹿子百合是平溪的珍寶,每年7、8月為開花期,其花朵大又美,且開花方式為一瓣瓣依序開放後再慢慢向背後蜷縮,非常特別!
近期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升溫,好朋友們難免籠罩在長時間的高度警戒與負面壓力,永萍要呼籲大家,這段期間除了做好身體健康防護外,疫情所帶來的心理與情緒問題也是不可輕忽的。
山景優美的平溪,也是一個走出戶外、擁抱自然的好所在,除了放天燈,平溪也能讓人觀賞體驗在地獨特的自然生態!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1的網紅希遊記Silvia the travel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淡蘭古道】4-東勢分校-火燒寮古道-中坑頭-柑腳山-崩山坑古道 由OmiCam拍攝 一講到台灣北部的古道,就不可不提「淡蘭古道」。 回到300年前的清治台北,淡水廳到噶瑪蘭廳 (今天的台北到宜蘭) 就是當年商旅、生活行走的道路,分北中南三路,中間再延伸出各種小道,整個古道其實是個交通路網!如...
「平溪國小」的推薦目錄:
平溪國小 在 地球公民基金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地球公民志工小旅行之平溪東勢格の煤礦小旅行】
這次的地球公民的志工聚會,是由幾位志工提出並籌劃的。一早於木柵捷運站集合後搭上8點35分的795公車前往平溪,9點40分抵達平溪國中,從斜對面登山口進入。
「東勢格越嶺步道」過往是平溪庄與東勢格兩地村民往來的山徑,後來更是發展礦業時期的要道之一。古道上鬱鬱蔥蔥,不時遇見建源煤礦的廢棄礦坑、拱橋、礦場事務所遺址,積著白色濁水的斜坑還有人笑稱是溫泉。沿著瓜寮溪翻過越嶺鞍部後一路往下,下行不久,視野豁然開朗,開闊處石砌的東勢格十三號顯得可愛,我們在這裡用冰涼的山泉水冷卻自己,聽說過往那戶人家有養牛,附近都不用除草呢。稍作休息後是較為崎嶇濕滑的山徑,還好天氣不錯,否則腳底下可能是大小瀑布不斷、跌聲連連。
不愧是全台雨量前幾名的火燒寮,才抵達中午用餐地點就下起大雨。平溪國小東勢分班1993年廢校後,平溪農會於2007年進駐作為一些食農、生態等推廣基地,並且開發珠蔥、湯圓、挖箭筍等主題課程,林珂竹大姐說,過去很多雙溪、宜蘭人來挖礦,現在整個平溪鄉人口才4533人,人口老化非常嚴重,更有13年沒有新生兒在這裡報戶口了。聽完林大姐的分享,我們才逐漸意識到,剛剛走過的古道過去是多麼的繁榮、上學的必經之路,又如何因為產業移出的原因而快速凋零。
平溪文史工作的高文祿大哥帶我們實際走訪火燒寮「鴻福煤礦(原大東煤礦)」一帶,有本斜坑、風坑口、排煙口可以看,而90歲的老打石工的房子前,就是過往台車經過的地方。高老師在這裡跟我們說著過往礦坑作業環境之惡劣,高溫又沒有空氣,而我們解釋煤礦開採後要立刻運出,否則開始氧化後如果爆破,氧氣燒光焦化,是礦災的成因之一。過去小童工七歲就要顧風門,長大一點則推空台車上來儲煤槽,儲煤槽是用三十馬力蒸氣動力的捲陽機選煤。坑外還有抽水坑等工作,因為不抽水坑就要淹了。
最後一站是菁桐的礦業生活館,由新北市平溪導覽協會的楊錦聰為我們導覽。臺陽公司為台灣五大家族之一基隆顏家所有,1921平溪鐵道竣工設置菁桐車站,當地居民都得出來協助鐵路的建置。楊大哥從礦工的生活介紹起,礦工的宿舍一家人擠在狹小的空間裡,許多戶共用廚房、出事的時候互相照顧非常緊密。菁桐當時可以說是不夜城,三班制,開採挖出的捨石山就堆了三座。台陽員工俱樂部更是全由檜木建成的。1973年為了讓礦工轉業,臺陽公司還蓋了石底鑄造廠,1987年臺陽退出煤礦經營。
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小胖最後總結說,我們在平溪所見的煤礦開採,其實就是《礦業法》早期條文所規範的產業。藉由這樣的親自走訪,從東勢格的小型財團到菁桐的大型財團這些系統與機制,試著理解為何早期礦業開採所產生的條文會這樣處理?又當代礦業由於主要是石灰石開採,哪些規範因此不足?而如果《礦業法》條文能放入關礦計畫,產生機會讓礦村、礦業者與政府共同磋商,那麼礦村在礦業離開後或許就不會如此遭遇如此迅速的轉型,也能不單單只以石底鑄造廠的運作方式作為銜接,此次的志工聚會,讓志工們意識到,過往《礦業法》實質處理的產業型態早已與當代不同,也對於推動礦業法有更深一層的理解。
作者/ 廖苡珊(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攝影/ 何家璇(政治大學新聞系)
平溪國小 在 爭鮮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愛很大任務❤爭鮮列車🚊出發】
去年底,壽司列車行駛北迴線,到了好多地方跟大小朋友一起做壽司🍣我們感受到滿滿的熱情,天真爛漫的笑容,暖心無比的感動,也看到很多非常有潛力的小小壽司師傅👍期待下次再見囉😉
#金美國小 #坪頂國小 #中角國小 #成功國小 #雲海國小 #牡丹國小 #大坪國小 #十分國小 #平溪國小 #新民國小 #伯大尼兒少家園 #橫山國小 #沙崙國小 #福隆國小 #深坑國小 #興福國小 #錦山國小 #義光育幼世美家園 #新北市私立家扶發展學園
平溪國小 在 希遊記Silvia the travel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淡蘭古道】4-東勢分校-火燒寮古道-中坑頭-柑腳山-崩山坑古道
由OmiCam拍攝
一講到台灣北部的古道,就不可不提「淡蘭古道」。
回到300年前的清治台北,淡水廳到噶瑪蘭廳 (今天的台北到宜蘭) 就是當年商旅、生活行走的道路,分北中南三路,中間再延伸出各種小道,整個古道其實是個交通路網!如同蜘蛛網般,綿密地串聯整個北台灣的區域,廣大的郊野山徑,有人拿他和日本奧之細道相比,就能看出他的重要地位!
平溪國小 在 希遊記Silvia the travel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淡蘭古道】平溪阿嬤的石磨
由OmiCam拍攝
一早迎接大家的是無比清新的空氣!心情好!今天早上有個特別的驚喜,大家要到附近的阿嬤家吃早餐、磨豆漿!傳統的三合院前,是社區裡的太太幫大家用心準備的豐盛早餐,每道菜都有來頭,不只使用在地食材還有當地的傳統做法,講一道菜就是講個故事。
阿嬤見到大家,開心地叫大家:「阿孫ㄟ!」聽在耳裡實在溫馨,阿嬤好喜歡我們去看他哩!
當年阿嬤家在台中鄉下,以童養媳的身分,小小年紀嫁到台北,這在當時的家鄉可是令人稱羨的結果,只是沒想到所謂的台北是更偏遠的鄉下…如今六十幾個年頭過去,阿嬤在這裡度過最青春的時光,她淡淡聊著過去,對我們來說卻是難以想像的辛苦歲月。
家門前的石磨現在已經不多見,許多早已被偷竊賣到民藝店去了!我這才知道,平溪一帶的山區根本不產堅硬的石材,家中石磨需要從外地翻山越嶺地運送進來,因此在過去的農村社會裡,家中的石磨就是珍貴財富的象徵!
阿嬤嘴裡說著這東西沒什麼,但你要感受得出來,這石磨就是寶貝,是生活中重要的一份子!一旦將來阿嬤百年之後,這樣珍貴的生活經驗就中斷了!如何傳承和讓大家感受過去生活的點滴,正是平溪一帶社區工作努力的方向。
最後,阿嬤再給每個人帶上兩個早上現做的草仔粿和香蕉,讓我們帶在路上當點心吃,大家心裡暖暖地告別阿嬤之後,回營區整理行李,再次踏上今天的旅程。
平溪國小 在 風傳媒 The Storm Media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淡蘭古道是清治時期淡水廳到噶瑪蘭廳之間(今臺北到宜蘭)商旅、拓墾的主要交通道路,跟著專業領隊一起走200多年歷史的「淡蘭古道」,從汐止火車站開始,整好裝備、徒步出發,沿途山水風光一眼看不完!
✓ 點我加入《風傳媒》Line 好友(ID:@dyp8323m) http://bit.ly/2hETgWE
✓ 點我訂閱《風傳媒》YouTube 頻道 http://bit.ly/2grkAJ6
【Facebook粉絲團】
風傳媒►► https://www.facebook.com/stormmedia
風生活►► https://www.facebook.com/SMediaLife
平溪國小 在 機關名稱:新北市平溪區平溪國民小學 - 標案瀏覽 的推薦與評價
日期 類型 代碼
20210927 定期彙送 1101
20210818 無法決標公告 11001
20210810 公開取得報價單或企劃書公告 11001 ... <看更多>
平溪國小 在 新北市平溪國小粉絲團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新北市平溪國小粉絲團. 738 likes · 7 talking about this. Community.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