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聽了一個講座,主題是《如何運用指數型思維打造你的新創公司》,講者是為你而讀 Read for You的老闆,也是新創圈有名的講師。我個人收穫蠻多的,這邊稍微分享幾個重點。
近年來有好多企業是以指數型成長的方式,打敗原本業界的龍頭。例如臉書、Google、Airbnb、Uber等。而所謂「指數型思維」,指的就是要將這些指數成長的公司之經營模式,納入自己的企業。
這些指數型成長的公司,有一些共通的特性,例如員工人數相對傳產少很多、對員工的信任高很多、管得少、工作環境自由。而且,會願意吸收多元化的人才,不只雇用科班出身的人,例如臉書就會雇用心理系背景的,試圖更了解用戶行為。
然而,新創公司變化得很快,科技進步的速度卻是更快。講師提到,新創企業越來越需要能夠提供即戰力的人,因為如果花時間培養好一個人,趨勢可能就已經改變了。就算人沒跑掉,好不容易培養的技術可能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
企業不再需要做五年計劃,講師如此說,局勢變化得太快,別說五年,半年一年的計畫都嫌久。在歐洲的中學大學,學校已經把重點從「培養工作技能」,慢慢轉移到教學生「創造自己的職業」。因為只要是技能,就有被機器人取代的可能。
所以,講者說到,要成為一個通才,而不是一個專才。除非是世界級的專才,不然在這個變遷快速的世代,專才很可能走向淘汰。成為通才的意思,並不是要大家都把每個技能都練到專精,而是要「懂」得如何運用。
要先搞懂,才能借力。
指數型成長的關鍵,就是借力,英文叫做Leverage,意思是運用現有的資源,讓自己不用規模很大就可以做很大的事。例如蘋果雖然在賣手機電腦,使用的工廠卻是富士康的,不是自己的。網路上有太多可以借力的資源,原本需要寫程式才能做的很多事情,現在只要懂個大概就可以操作了。
很多公司開始使用約聘制,組織精簡化,且重視多角化經營,因為這樣的機動性比較強。例如維真集團,就是由四百家大大小小的公司所組成,各自獨立運作,又可以互相借用資源。
最後,講者談到給年輕人的建議,一是建議年輕人多練習跨年齡的溝通,很多聰明的年輕人在跟長輩溝通時會出現代溝,然而溝通也是成為通才的一個重要環節。二是可以多接觸國外的資訊,如果有機會出國,可以去那個國家的書店觀察一些趨勢。
以上就是我的講座摘要,大家覺得如何,有被刺激到嗎?
年齡代溝英文 在 Crossing Campu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溝通的關鍵】#換日線小六選文 #國際交換
不會日文的日本生活,從處處碰壁到比手畫腳的過程中,也體會到溝通的真諦是:從他人角度出發互相理解。
「如果在連詞語都不能掌握,外加年齡代溝的情況下都能過跨越並且順利溝通,那之前生活中,我所經歷無論是中文也好、英文也罷的溝通不良,究竟是真的雞同鴨講,還是我不曾認真想要了解對方想要傳達什麼?」
#日本 #溝通 #語言 #雞同鴨講 #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