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之外】
前幾天的COVID-19疫苗接種指引直播,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這張圖表了。這張圖總共出現了兩次,分別在不同講者的簡報中,足見其重要性。
這張圖表,是美國18歲以下兒童及青少年在疫情其間,依據不同的年齡層,因COVID-19 #住院的人次。
圖表內,最低的那一條虛線,是住院人數最少的族群:5-11歲的孩子。
而最上面的那兩條線,住院人次明顯高出很多,分別是0-4歲,以及12-17歲這個年齡區間的孩子。
由圖可知:當孩子年紀太小,或是年紀略大,在得到COVID-19後,有比較高的機率需要住院。
在國外疫情較為嚴峻之處,醫療資源只能保留給症狀比較嚴重的患者,所以,住院與否,也間接代表著感染COVID-19後的嚴重度。
0-4歲的孩子,因為年紀小,變化大,需要密切觀察,可能因此才有比較高的住院比例。
但是,12-17歲這個年齡區間,會需要住院治療,或許就真的是臨床狀況比較嚴重了。
所以,這張圖表透露出的訊息,就是:12-17歲的孩子,感染COVID-19後,症狀可能比較嚴重。
※
螢幕前的你,可能已經預料到,我解釋了那麼多,其實,就是想建議符合資格的孩子,盡快接種疫苗比較好。
但是,我還想再多說的是,醫學的進步,其實很殘忍。
透過發生在他人身上的症狀,我們學習著疾病的樣態;從倖存者與逝者身上,我們學習著瘟疫之神偏執的個性:誰被選上,誰被帶走,誰又留了下來⋯⋯
這張圖表上,其實,是無數個焦慮的家庭,無數個染疫的孩子,用生命所堆疊出來的結論。
這是過去這一年,地球另一端發生的故事了。
一年之後的我們,更應該珍惜,他人透過自身生命所傳達的,寶貴的資訊。
※
但願每一個孩子,
都能順利度過這波疫情,
沒有人感染COVID-19,
也沒有任何孩子住院。
希望我們寫到一半的
是抗疫成功的故事
沒有任何孩子
成為圖表上
統計的數字。
※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介紹 訪問作者:陳乃菁 醫師/副教授 內容簡介: 你、我無法想像的老後狀況,震撼、揪心, 正每分每秒發生。 為了安全,把長輩關在床上? 為了討愛,奶奶要求掛上鼻胃管? 看護要睡覺,只好讓媽媽吃安眠藥? ▌中年子女什麼都幫年邁...
年齡區間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數據解析【COVID-19致死率分析與解讀,如何備戰降低疫情危害?】
自5月疫情爆發以來,台灣的致死率曲線從1%增至破5%,一直是社會輿論和專家學者討論的議題之一。
《報導者》爬梳這段期間的致死率數據、病床數、篩檢率,與英國、美國、義大利、韓國、日本等國比較,從中觀察致死率與一個國家的疫情發展、醫療、檢驗量能與患者年齡層的關係,並訪問醫師與學者,分析各國致死率高低的可能原因。
整體來說,世界各國幾乎都是高齡者致死率最高,此點與台灣趨勢一致。不過,病毒演化學者倪誠志(Chase W. Nelson)在比較台灣與韓國、以色列、義大利等6國不同年齡層的數據後發現,在30到39歲、40到49歲、50到59歲等年齡區間中,台灣的青壯年致死率在6國中相對偏高,雖然具體原因還需科學研究,但不失為一個警訊。
8月以來,隨著疫情穩定、疫苗覆蓋率提升、防疫規範也逐漸鬆綁,看似可望回歸日常,但近日國籍航空機師遭Delta病毒突破感染、新北幼兒園又新增10多名群聚,面對詭譎多變的疫情,我們該如何汲取教訓、壓低重症和致死率?除了維持從個人做起的防疫措施,老生常談的提高篩檢和醫療量能、疫苗覆蓋率,也有專家呼籲可引入新的科學預測工具……https://bit.ly/3tnXFC9
#延伸閱讀
【病毒的逆襲──斷鏈防線下的社區焦土戰】https://bit.ly/3l5yIIh
★探究真相費時耗力,邀您支持《報導者》獨立報導,#贊助報導者:http://bit.ly/2Ef3Xfh
#COVID19 #致死率 #數據 #篩檢率 #重症率 #疫苗 #報導者
年齡區間 在 Yahoo!奇摩新聞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Yahoo論壇/詹為元】
高端到底搶不搶手?以開放資格的條件來看,白話文就是只要20歲以上的成年人都有資格施打高端疫苗。而全台灣20歲以上的人口約1760萬人,但最終預約首波高端疫苗的人數僅59.9萬人,僅占該年齡區間人口的3.4%。換句話說,每100人裡面,只有3個人實際要打高端,這叫搶手?
#高端疫苗 #國產疫苗 #疫苗接種 #安全性 #有效性 #Yblog
年齡區間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介紹
訪問作者:陳乃菁 醫師/副教授
內容簡介:
你、我無法想像的老後狀況,震撼、揪心,
正每分每秒發生。
為了安全,把長輩關在床上?
為了討愛,奶奶要求掛上鼻胃管?
看護要睡覺,只好讓媽媽吃安眠藥?
▌中年子女什麼都幫年邁父母做,並不是真正的孝順。
▌孝順是讓年邁父母自立,盡量健康活到最後。
以下的狀況,都是照顧父母時,我們容易犯下的盲點。
◆中風後的爺爺走路慢,還沒到廁所就尿出來,只好幫他包上尿布?(X)
◆因為怕王伯伯危險,看護把他綁在床上?(X)
◆外籍看護要睡覺,只好讓媽媽吃安眠藥?(X)
◆一年只回家兩次的弟弟對姊姊說:「媽媽被你照顧,好像變瘦了?」(X)
◆爸老了,什麼都做不好,所以什麼都不要讓他做?(X)
◆用藥當然是照顧父母的第一選擇?(X)
◆子女無法照顧父母,當然就請外籍看護?(X)
◆住院的奶奶想下床走一下,當然要禁止她:「不行」、「很危險」?(X)
◆我們三個兄弟要「公平」照顧媽媽,所以媽媽輪流在我們三兄弟家住?(X)
……
當我們對年老的父母說:「這樣的安排都是為你好!」
但,我們與父母討論了嗎?
我們了解父母的想法與感受嗎?
因為,「尊重」與「將心比心」才是最好的照護。
你、我都會老。
今天我們照顧父母的方式,就是我們未來被照顧的方式。
老後的「獨立自主、尊重生命品質」
是父母與子女都該學習的功課。
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陳乃菁醫師,對於照顧父母,除了提出相互尊重與良好溝通的想法外,她認為「自理與自立生活」更該是台灣年邁父母與中年子女都需要學習的一門新功課。
台灣社會普遍重視孝道,中年子女也容易因為孝順,而以年齡來限制父母能做的事,又或對年邁父母過度保護,但當剝奪了父母的自理能力,在中風、生病後因過度保護而失能、臥床。雖然父母壽命極長,但那卻不是一個人該有的生命品質。如何如同北歐長者獨立自主,往生前臥床僅數週,乃菁醫師期待所有人可以一起為有自主的老年而努力。
因為,我們愛著這些老去的父母,我們多麼希望他們不要因為藥物而沉默不已、整日昏沉;我們多麼希望他們還可以叫叫我們的名,跟我們說說一天內發生的事情,甚至一起唱歌、聊天,或憶著過往,這些都是人與人間的親密交流。我們不該只期望讓父母安靜、睡著。
只有呼吸的照護,不是真正的照護啊。
作者簡介:陳乃菁醫師/副教授
‧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
‧高雄第一個失智共照中心「高雄失智共同照護中心-長庚」執行長
‧公共電視「熟年台灣」節目主持人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畢業,曾服務於屏東基督教醫院、高雄榮總等單位,現為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並取得老年醫學專科醫師資格,醫療業務領域包含:老年醫學、居家醫療、失智症、癲癇等。
自二○一六年起,擔任高雄長庚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開始推動醫院與社區間醫療能量之交流。重要發展包括以全人照護的精神,定期開辦失智照護人才培訓課程。後於二○一七年起,以執行長身分,承接高雄第一個失智共照中心執行計畫,協助失智據點之開創與建立,連結在地資源,並積極協助患者和家屬之照護需求。
其他相關職務包括;二○一九至二○二一年高雄區域醫療網(醫療區域輔導與醫療資源整合計畫)委員、第四屆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副祕書長、第八屆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國際關係委員會」委員、醫策會疾病照護品質認證(失智症)委員、衛生福利部預防及延緩失能照護計畫儲備審查委員、第七屆屏東縣政府老人福利推動小組外聘委員等。
日常忙碌於醫療領域,回家後就是五個孩子的母親,體會到照護小孩和老人的過程,頗多可相互照映之處,更相信失智照護的推動,必須回歸到對社會大眾發聲,因此積極透過媒體傳遞照護理念,舉其要者包括;大量投入社區和醫療單位演講、主持公共電視「熟年台灣」節目、製作方便外籍看護工理解的《雙語對照版失智照護手冊》、編製國小學童得以理解的失智照護繪本等等。
粉絲頁: 高雄失智與陳乃菁醫師共同照護團隊
出版社粉絲頁: 寶瓶文化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LIVE直播-fb新鮮事:https://www.facebook.com/live.fbshow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年齡區間 在 Lee蓓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健康管理超easy
[啾團] KINYO-LED藍牙智能體重計 12合1幫全家人紀錄身體指數的好幫手(DS-6591)(管理基礎代謝/體重/BMI/內臟脂肪/身體年齡/去脂體重/脂肪率/水分/肌肉/骨量/蛋白質/肥胖度)
詳細使用心得▶ https://baibailee.com/kinyo/
前陣子為了要拍全家親子寫真
我很努力的在控制自己的體重
但在減重的同時我又很好奇自己的身體到底是不是健康的!?
畢竟隨著年紀增長
要注意的不僅僅是體重機上跳出來的數字
實際身體各方面的數值也是非常需要被關注的重點之一
以前在健身房時想量比較詳細的身體狀況我都會去量InBody
InBody是來自美國的InBody身體組成分析儀
幾乎是各大健身房的必備儀器
可以測出體脂率、肌肉量、基礎代謝率等等
現在因為忙碌已經沒有固定去健身房了
想要測量自己的身體組成分析就必須使用專門的體重機
但是市面上的體重機百百種!我也研究了各家
最後選中的是朋友推薦可以居家簡單使用的 #KINYO-LED藍牙智能體重計
它不僅價格非常親民
該有的功能它也都一應具全
這台12合1的藍芽智能體重計可以測
基礎代謝/體重/BMI/內臟脂肪/身體年齡/去脂體重/脂肪率/水分/肌肉/骨量/蛋白質/肥胖度
而且還可以 #連結APP 做身體健康的數值管理
所有的數據和起伏波動都一目瞭然
被記錄得非常清楚
上面還會告訴你在哪個區間
如果離開標準值可以警惕自己
APP最多可以記錄8個人的健康數據
等於全家人的身體數值都可以幫你一一把關
透過述職的判定也可以更清楚明瞭自己的飲食作息和生活習慣要怎麼調整
我覺得不僅適合一般人放在家裡當體重機使用
更適合需要精準控管身體各項數據的人
無論是健康監控或是身材管理都非常適合使用它
我自己使用了好幾個月
發現它的數據真的不是隨便亂跳
而是真的有依照我為自己調整的飲食方向有所改變
是個很符合現代人的好用工具
讓在家也可以輕鬆的為全家的身體做監控
我覺得以這個價格可以買到12合一的體重計真的非常划算
推薦給也正想入手的朋友們
訂購網址: https://meim.ai/d12283
年齡區間 在 李4bunzlee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公路車基礎有氧訓練分享/萬丈高樓有氧起/李4練肖喂EP2
1.為什麼要練有氧
未來增加訓練強度必須建立載有氧基礎上
2.如何找到有氧區間
220-年齡x0.75
3.該怎麼開始有氧訓練
每週3-5次有氧訓練
每次1-1.5H
想知道更多公路車的543
歡迎訂閱我的頻道
加入我的個人IG
追蹤我的粉絲專頁
YT: 李4bunzlee
IG: bboybunzlee
FB: 李4瘋單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