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Cop:武力失控的警察故事】#葉郎電影徵信社
三十多年前的好萊塢科幻電影《RoboCop 機器戰警》的情節荒謬無比,以至於我們當年都輕而易舉地忽略了電影背後暗藏的警世訊息。
如今後悔早就來不及,我們已然活在那部科幻電影所描繪的荒謬未來:在那裡一切的政府職能都可以招商民營BOT,而警察武力有如軍隊一般強大無比,生死不計地使用不合比例的暴力執行值得懷疑的法令,即便是細微末節的輕罪都比照戰場死敵的規格殲滅。
一次又一次香港警察的執法畫面更讓人不免懷疑:哪用得著好萊塢費盡心力重開機,《機器戰警》的情節早在電視新聞中一一次又一次上演。
▇ 殺戮戰場底特律
四年前《機器戰警》的故鄉底特律市出現了一則帶有RoboCop關鍵字的社會新聞:
這樁警察暴力事件發生在底特律近郊的Inkster,距離Ford汽車的總部Dearborn不遠。Dearborn屬於底特律市城區的一部分,但在Ford工廠上班的黑人不被允許住在Dearborn,所以這些工人多數住在更郊區的Inkster。
事發當天一名黑人Floyd Dent駕車經過Inkster某個路口時,被兩名白人警察從車內拖出來毆打和電擊,並疑似將古柯鹼放入車內藉以栽贓駕駛。
帶頭的白人員警名為William Melendez。在他過去擔任底特律警察的16年間被投訴的次數遙遙領先同仁,並在接連12起訴訟中被控暴力攻擊市民。他因此得到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封號——RoboCop。
《機器戰警》的故事會選在汽車之城底特律完全不是巧合。底特律是GM、Ford和Chrysler等汽車大廠的根據地,在20世紀中期之後和美國中西部、五大湖區幾個工業重鎮一起經歷了「去工業化」的產業瓦解歷程,因而被稱作鐵鏽地帶。隨著汽車工業瓦解而來的是失業、貧窮、犯罪和政府財政窘迫。然後大家開始為這些混亂找尋解方。美國總統Donald Trump在就職演說中就指稱這些所謂中心城市(inner cities)的犯罪氾濫是一場大屠殺(carnage),並主張這些混亂都是移民所導致,所以為了拯救這些岌岌可危的城市他將削減對這些城市的聯邦補助經費,直到這幾個城市放棄維護移民權益政策為止。這種企圖一槍斃命、解決問題的行為模式無疑也是一種RoboCop模式。
警力壓制是多數城市選擇的便利解方。1967年底特律警察掃蕩一家無牌照經營的酒吧,演變成一場波及全城的失控警民衝突,最後導致全城43人死亡、467人受傷、超過7200人被捕、超過2000座建築物被破壞。這場底特律騷亂是整個城市由盛轉衰的關鍵,有錢的白人選擇逃離該城,也進一步惡化底特律經濟和政府財政。
《機器戰警》除了預言美國監獄和警察業務委託民營的荒謬商業模式之外,最神準的預言還是2013年底特律政府申請破產。底特律官員打的算盤是透過破產程序減輕債務負擔之後,市政府可以繼續降低企業稅率吸引有錢人回流投資底特律。
《機器戰警》故事背景正是這些資本主義大城紛紛經歷過的泥淖:在政府民營化、服務商品化、警力軍備化之間垂死掙扎,始終找不到出路的地獄之城。然後英雄從天而降……
▇ 以正義為名的暴力
具有先見之明的荷蘭導演Paul Verhoeven是今天這個故事中的唯一英雄。
Verhoeven赴美發展之後的電影全數充斥著浮誇的色情和暴力元素。他狡猾地把自己對於色情和暴力的批判觀點藏在電影的隱密深處,坐視觀眾毫無自覺地沈浸在他的色情和暴力元素中樂不思蜀。
他的每一部電影都必須和美國電影協會MPAA的分級審查交戰多回,多次刪減畫面來求取R級分級(因為被分級為X級或是未經分級的電影會失去在大多數美國連鎖戲院上映的機會)。他也因此創造了R級和X級電影(日後改名為NC-17級)的獨特商業模式,並讓惡名昭彰的《Showgirls 美國舞孃》成為好萊塢史上第一部得以大規模商業上映的NC-17電影。精明的好萊塢製片Mario Kassar 和Andrew Vajna很快就想到把Verhoeven的暴力和色情元素結合Arnold Schwarzenegger和Sharon Stone等明星元素,打造出1980年代盛極一時(但也快起快落)的Carolco影業王朝。
1987年Verhoeven向華盛頓郵報記者談及《機器戰警》中的極端暴力時他這麼說:
「電影《Patton 巴頓將軍》中出現一句非常經典的台詞。當時畫面中的坦克正在燃燒,事實上整個戰場上遍佈著燃燒的坦克、瀕死的人以及早就死掉的人。然後巴頓將軍見證這個景象,細細端倪之後他說『請原諒我這麼說,但我愛死了這個場面!』雖然這是一個法西斯主義者的內心話,但我認為整個人類都是這樣子想的。我認為許多人之所以如此熱衷於毀滅事物是因為這是人類靈魂的基本元素......同時也是戲劇作品的基本元素。你沒辦法用『美』和『幸福』來打造一個戲劇作品。」
Verhoeven骨子裡對於這種以暴制暴的美式正義是不以為然的。對他來說《機器戰警》就是一個耶穌死而復生的故事,但正因為故事發生在美國,所以死而復生的美國耶穌當然是要用槍枝暴力來實現正義、普渡眾生。
「我的動機是在批判德州極端保守的司法系統,因為在德州一名罪犯可以在一分鐘內被定罪然後幾小時內火速被處死。」Verhoeven企圖用《機器戰警》嘲弄這種得來速式的美式正義。
▇ 臉書直播之後的英雄末路
好萊塢電影和香港電影中的警察長期扮演正義無私的角色,幾乎不太可能在電影中看到佔領華爾街或是反送中運動中警方濫用武力的情節。即便《Die Hard 終極警探》、《Dirty Harry 緊急追捕令》或是《Lethal Weapon 致命武器》之類電影中的警探選擇使用極端暴力手段,甚至當場擊斃歹徒時,你也不太有機會懷疑他的時機、手段、對象有沒有任何瑕疵。
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或許是警方協拍的機制中經常讓警局有機會篩選劇組的劇本,選擇他們想要被呈現在銀幕上的模樣。
1989年Spike Lee導演的《Do the Right Thing 為所應為》電影中,出現了好萊塢難得描繪警察暴力誤殺民眾的情節。同一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也透過判例第一次建立了警察用槍時機的判斷標準:「客觀合理性(objective reasonableness),亦即「換成其他任何理性的警察在相同狀況下是否會做出同樣的選擇」。
真正讓警察形象徹底顛覆的不是電影或電視劇,而是21世紀的社群媒體。
抽掉了說書人這個有時沒那麼正直的中介者角色,Youtube以及臉書直播取代了電影、電視劇的地位,講述了更接近真實的警察故事。
2016年一名明尼蘇達的婦女Diamond Reynolds,在其未婚夫Philan Castile遭警察開槍射殺後,直接用Facebook直播她和警察之間的互動,以及四歲的女兒全程目睹槍擊之後冷靜地安撫大人的心碎畫面。
媽媽事後向記者表示:「我這麼做並不是為了爭取同情或是出名,而是為了讓全世界知道警察並沒有在保護我們,他們在殺害我們。」
▇ 警察武力的軍備競賽
《機器戰警》表面上依照好萊塢公式頌揚警察打擊犯罪的絕對效率(並藉此吸引大量熱愛暴力的觀眾),但實際上卻在警告世人一個正要在高速公路上失控的社會問題:警察武力的軍備化。
終結太陽花運動的台灣警察霹靂小組最早成立於1980年代,終結佔中運動的香港警察機動部隊成立於1970年代。事實上這兩個特種警察編制都源自於1960年代洛杉磯警局首設的「SWAT特種武器和戰術部隊(Special Weapons And Tactics)」。
SWAT員警的訓練完全比照軍隊,配有破門槌、閃光彈、裝甲車等武器,並得到法院的許可得以不經敲門表達身份就直攻民宅。
1970年代後SWAT的數量在全美各地不斷攀升,出勤次數隨即也從1970年代的每年幾百次,到21世紀後殺雞偏用牛刀的一年數萬次之多。比如2006年發生過赴美訪問的西藏喇嘛簽證過期卻出動全副武裝的SWAT逮捕,2010年也發生過SWAT突襲酒吧,只因為懷疑未成年人飲酒,在在證明了SWAT的武力被浮濫使用在不符比例原則的輕微罪行之上。
1980年代的反毒戰爭、2001年911事件後的反恐戰爭都進一步使包含SWAT在內的各地警方編制進入軍備競賽的瘋狂遊戲。他們爭相運用國會通過的天文數字預算購買戰場上才用得到的裝甲車、M-16來福槍、手榴彈、機關槍甚至側掃聲納等先進軍事裝備。其中又以國土安全部出手最大方,估計已經耗費數百億美元在提升警察軍備之上。
穿戴上類似軍人的服裝,拿起和軍人差不多的武器,這些警察也開始在心態上和行為上日漸「軍人」化,把美國本土當成戰場,把美國人民當成敵軍。警察從此不再是守護社區治安的力量,而是槍口朝內的戰爭機器。
失控的軍備競賽最大的受害者幾乎清一色是有色人種。2014年發生在密蘇里州的佛格森(Ferguson)騷亂,起因正是員警輕率地開槍射殺沒有前科、沒有武器的18歲黑人青年Michael Brown。隨後的抗議行動中,警方還一路動用裝甲車、催淚彈、橡皮子彈等各式軍事裝備,讓衝突不斷升級,直到整個城市完全化身成為《機器戰警》中的殺戮戰場。
▇ 機器人三大法則
2018年底舉行的聯合國傳統武器大會,88個成員國聚集在日內瓦試圖針對「致命自主性武器系統Lethal Autonomous Weapons Systems」制定出規範,藉以喝止AI和自主性機器人在戰爭上的研發運用。會議以失敗收場,但值得一提的是整個會議的構想其實源自於《I, Robot 機械公敵》科幻小說家Issac Asimov的「機器人三大法則Three Laws of Robotics」:
第一法則,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坐視人類受到傷害;
第二法則,除非違背第一法則,否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命令;
第三法則,除非違背第一或第二法則,否則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巧合的是聯合國傳統武器會議中反覆使用的「致命自主性武器系統」英文縮寫正好是LAWs。
電影《機器戰警》中也致敬/引用了機器人三大法則,只是把它改成三條指令以及一條不為人知的第四秘密指令。
作為人機合體的Cyborg,《機器戰警》還進一步探索了Asimov所謂的「Frankenstein Complex 科學怪人情結」——我們對於自己創造出來的新科技怪物的信任危機。他/它究竟是來幫助我們的好幫手,還是會害死我們的死神?
有趣的是1942年就創造出機器人三大法則的Asimov後來才發現自己根本不是原創,人類打從開天闢地以來就用類似的邏輯來評估我們發明的所有東西。他在1981年的Compute!雜誌上發表的文章說到:
「事實上機器人三大法則可以適用在人類日常使用的每一種工具上頭。拿刀做例子好了。刀的第一法則就是必須可以安全地使用。如果刀子會輕易割到自己手指,沒有人會安心使用刀這種工具。所以從此之後刀子因此有了刀柄。基本上所有用來切割的工具都必須提供類似的安全使用方法。」
等等,這不正是在說我們另外一個發明多時的兩面刃——警察嗎?
(2019年9月1日原載於端傳媒 https://theinitium.com/ )
幸福五元素小組 在 Andrew Chai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宣教士談5G
圖/文:蔡頌輝(Andrew Chai)
本文原載於《華傳》第60期(2019年11-12月)
會寫這個題目,是因為今年夏天受邀到一個教會差傳年會講道,該教會所定的主題就是《5G新時代的宣教策略》。坦白說,我自己不是資訊科技專家,在準備的過程中我在想:「一個普通的教會,當中又有多少人真正懂得5G?」我們大部分人就只是個網路用戶,資訊科技的進步對我們而言的實際意義就是更快速、更方便。既然大家都不是專家,這題目要怎樣講?
我回到被自己視為「人生使命」的經文去默想——歌羅西書一章25至29節,不久,宣教事業的5G漸漸浮現在腦海……。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科技如何進步,這五個G才是宣教事業不可少的元素。該段經文寫道:「我照著神為你們而賜給我的管家職分,作了教會的僕役,要把 神的道,就是歷世歷代隱藏的奧祕,傳得完備。現在這奧祕已經向他的眾聖徒顯明了。神願意使他們知道這奧祕在外族人中有多麼榮耀的豐盛,這奧祕就是基督在你們裡面成了榮耀的盼望。我們傳揚他,是用各樣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為了要使各人在基督裡得到完全。我也為了這事勞苦,按著他用大能在我心中運行的動力,竭力奮鬥。」(新譯本)
(一)God:對一神的確信
在保羅短短的陳述中,「神」無處不在:神是選召並賜職分者(神所賜的職分),神是信息的來源(把神的道理傳得全備),神是選民的主(祂的聖徒……外邦人),神是成就永恆計劃的主宰(隱藏奧秘、顯明奧秘、立基督為聖徒的盼望),神(或基督)是被傳揚的內容(我們傳揚祂),神也是傳道者力量和動力的賜予者(按著他用大能在我心中運行的動力)。
在宣教的事業上,神子民切勿忘記神臨在每一個大大小小的領域中。我們所從事的,徹頭徹尾是一個神的工作。我是被神所召、領受所神賜的力量去按照神的旨意傳講神的奧秘,以致把人引導到神面前的人。因此,我們知道所做的事情是尊貴的、有永恆價值且又是保證一定會做成的。少了這信念,宣教便成了最吃力不討好又毫無意義的事業。
(二)Gospel:對福音的認識
保羅受託的使命是要「把神的道……傳得完備」,並指出這道所指的是「歷世歷代隱藏」而如今「向他的眾聖徒顯明」的奧秘。保羅曾說,他深知這奧秘(弗三4)。這個奧秘的中心是基督(西二2)。保羅要求歌羅西教會為他禱告,以致他能清楚地傳講這奧秘(四3)。
保羅是法利賽人,熟悉舊約聖經,且有熱心事奉他祖宗所敬拜的神,卻因不認識耶穌是彌賽亞,導致當神在新時代興起教會來完成使命的時候,保羅成了敵擋者。後來他在大馬士革路上遇見基督,那次的經歷對他而言是極大的衝擊(頓然發現自己正在逼迫自己一心想要事奉的神)。但自從真正認識和耶穌是他所等待的彌賽亞之後,他知道神的計劃遠遠大過他所想像的,並看見神的大能和智慧成就了比他和同胞更偉大的目標。這種新認知大大激動了保羅,直至為此大發熱心,並願意付上一切的代價去傳講這個驚世的奧秘。
宣教,就是在這神偉大的故事中扮演我們的角色。傳揚者若要對此信息有不滅的熱忱,除非自己常被這故事所觸動,方能永保新鮮。
(三)Grace:對恩典的經歷
基督信仰不是一套理論。神是真實的,祂今天仍然在積極地工作,每一個基督徒都曾經且應該常常經歷祂的恩典。保羅就很強調神與他個別的關係——「神為你們而賜給我的管家職分」。這句看似簡單的話,背後是保羅深刻的屬靈經歷。他當時在往大馬士革的路上遇見主,並得到授職:「你起來站著,我特意向你顯現,要派你作執事,作見證,將你所看見的事和我將要指示你的事證明出來;我也要救你脫離百姓和外邦人的手。我差你到他們那裡去,要叫他們的眼睛得開,從黑暗中歸向光明,從撒但權下歸向神;又因信我,得蒙赦罪,和一切成聖的人同得基業。」(徒二十六16~18)那一次的經歷,給保羅的聖靈帶來一百八十度的翻轉。他後來寫道:「我從前是褻瀆神的,逼迫人的,侮慢人的;然而我還蒙了憐憫,因我是不信不明白的時候而做的。並且我主的恩是格外豐盛,使我在基督耶稣裏有信心和愛心。基督耶稣降世,爲要拯救罪人。這話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在罪人中我是個罪魁。然而,我蒙了憐憫,是因耶稣基督要在我這罪魁身上顯明祂一切的忍耐,給後來信祂得永生的人作榜樣。」(提前一13~16)
近幾年從台灣刮起、橫掃各地華人教會的「幸福小組」熱潮,以有效佈道著稱,其策略的口號之一就是傳福音「不是攻腦、而是攻心」。幸福小組雖然每次聚會都有福音的宣講,但信徒的見證也是不可少的環節。福音內容固然是不可少、不可變的基礎,但很少人會因為聽明白了一個道理而信主,真實的經歷能更易打動人。
(四)Gifts:對恩賜的發揮
一個徹頭徹尾出於神、關於全人類和宇宙、又大大改變保羅生命的福音要怎樣去傳?保羅說,是用「各樣的智慧」。保羅本身就是善用智慧傳福音極佳的例子。從路加的敘事中可以看出,當保羅面對不同的會眾群體時,他切入和闡述福音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他在彼西底安提阿的會堂中向著猶太人會眾講道(徒十三16~41),是從他們所熟悉的舊約聖經來講述耶穌是基督,在雅典向著外邦人講的時候(徒十七22~31),卻從他們所拜的神明著手,還引用他們所熟悉的詩詞來證明創造萬有的獨一真神,保羅甚至用他為自己申辯的機會來傳福音(徒二十六1~29)。
活在現今這個時代,能傳福音的方式就更多了,教會應當激勵弟兄姐妹起來為福音擺上,並且幫助他們善用恩賜來參與宣教使命,甚至提供他們可使用的平台去發揮出來。可惜的是,傳統教會有種常見的狹窄觀念,就是把「當傳道人」當作「全職事奉」的唯一出路。一但有信徒有全職事奉的感動,我們就推薦他去讀神學,然後出來牧會或宣教。神給每一個人不同的恩賜,也帶領他們有獨特的生命經歷,難道非得把他們硬推入傳統對牧師傳道的模板中不可嗎?為什麼教會不能提供更多元化、更有創意的出路呢?如果有弟兄姐妹有負擔做體驗教育、有些想做福音音樂、有些想用美術宣教、有些要作業書兒童工作、有些想創作小說、電影……教會為何不能出錢出力去支持他們,讓他們在所服事的領域也可以「全職」?如果投入這些服事的同工都必須自己另外謀生,然後另外抽時間從事這些服事,我們就不必期待基督教事工能帶給社會多大的影響。
金尼斯(Os Guinness)說得好:「神創造我們,並按自己的意思賦予我們特定的恩賜;而當我們最終找到這恩賜時,才能做真正的自己。」沒錯,教會就是要幫助信徒做真正的自己,那個神所設計獨特的自己!
(五)Generosity:對需要的付出
我們相信獨一真神、我們有個永垂不朽的故事、我們經歷過莫大的恩典,又從神領受諸般的恩賜,那些元素如何能真正發揮宣教的功用呢?答案是「慷慨」!少了慷慨,一切免談。
慷慨,就是神愛子生命的特質。祂「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二6~8)使徒保羅也用其一生致力以此成為別人的榜樣。他在本段提到,他也為了這事勞苦,按著他用大能在他心中運行的動力,竭力奮鬥(西一29)。在米利都對以弗所長老的講話中,他問心無愧地說:「你們也知道,凡與你們有益的,我沒有一樣避諱不說的……我未曾貪圖一個人的金、銀、衣服。 我這兩只手常供給我和同人的需用,這是你們自己知道的。我凡事給你們作榜樣,叫你們知道應當這樣勞苦,扶助軟弱的人,又當紀念主耶稣的話,說:『施比受更爲有福。』」(徒二十18~35)
我們從神白白承受了最好的東西,應當也願意盡一切努力、毫無條件地將它白白地分享出去。
在資訊科技的5G出現以前,基督徒早就5G了;將來世界的5G過去了,我們的5G還要持續到耶穌再來。
幸福五元素小組 在 Andrew Chai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宣教士談5G
圖/文:蔡頌輝(Andrew Chai)
本文原載於《華傳》第60期(2019年11-12月)
會寫這個題目,是因為今年夏天受邀到一個教會差傳年會講道,該教會所定的主題就是《5G新時代的宣教策略》。坦白說,我自己不是資訊科技專家,在準備的過程中我在想:「一個普通的教會,當中又有多少人真正懂得5G?」我們大部分人就只是個網路用戶,資訊科技的進步對我們而言的實際意義就是更快速、更方便。既然大家都不是專家,這題目要怎樣講?
我回到被自己視為「人生使命」的經文去默想——歌羅西書一章25至29節,不久,宣教事業的5G漸漸浮現在腦海……。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科技如何進步,這五個G才是宣教事業不可少的元素。該段經文寫道:「我照著神為你們而賜給我的管家職分,作了教會的僕役,要把 神的道,就是歷世歷代隱藏的奧祕,傳得完備。現在這奧祕已經向他的眾聖徒顯明了。神願意使他們知道這奧祕在外族人中有多麼榮耀的豐盛,這奧祕就是基督在你們裡面成了榮耀的盼望。我們傳揚他,是用各樣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為了要使各人在基督裡得到完全。我也為了這事勞苦,按著他用大能在我心中運行的動力,竭力奮鬥。」(新譯本)
(一)God:對一神的確信
在保羅短短的陳述中,「神」無處不在:神是選召並賜職分者(神所賜的職分),神是信息的來源(把神的道理傳得全備),神是選民的主(祂的聖徒……外邦人),神是成就永恆計劃的主宰(隱藏奧秘、顯明奧秘、立基督為聖徒的盼望),神(或基督)是被傳揚的內容(我們傳揚祂),神也是傳道者力量和動力的賜予者(按著他用大能在我心中運行的動力)。
在宣教的事業上,神子民切勿忘記神臨在每一個大大小小的領域中。我們所從事的,徹頭徹尾是一個神的工作。我是被神所召、領受所神賜的力量去按照神的旨意傳講神的奧秘,以致把人引導到神面前的人。因此,我們知道所做的事情是尊貴的、有永恆價值且又是保證一定會做成的。少了這信念,宣教便成了最吃力不討好又毫無意義的事業。
(二)Gospel:對福音的認識
保羅受託的使命是要「把神的道……傳得完備」,並指出這道所指的是「歷世歷代隱藏」而如今「向他的眾聖徒顯明」的奧秘。保羅曾說,他深知這奧秘(弗三4)。這個奧秘的中心是基督(西二2)。保羅要求歌羅西教會為他禱告,以致他能清楚地傳講這奧秘(四3)。
保羅是法利賽人,熟悉舊約聖經,且有熱心事奉他祖宗所敬拜的神,卻因不認識耶穌是彌賽亞,導致當神在新時代興起教會來完成使命的時候,保羅成了敵擋者。後來他在大馬士革路上遇見基督,那次的經歷對他而言是極大的衝擊(頓然發現自己正在逼迫自己一心想要事奉的神)。但自從真正認識和耶穌是他所等待的彌賽亞之後,他知道神的計劃遠遠大過他所想像的,並看見神的大能和智慧成就了比他和同胞更偉大的目標。這種新認知大大激動了保羅,直至為此大發熱心,並願意付上一切的代價去傳講這個驚世的奧秘。
宣教,就是在這神偉大的故事中扮演我們的角色。傳揚者若要對此信息有不滅的熱忱,除非自己常被這故事所觸動,方能永保新鮮。
(三)Grace:對恩典的經歷
基督信仰不是一套理論。神是真實的,祂今天仍然在積極地工作,每一個基督徒都曾經且應該常常經歷祂的恩典。保羅就很強調神與他個別的關係——「神為你們而賜給我的管家職分」。這句看似簡單的話,背後是保羅深刻的屬靈經歷。他當時在往大馬士革的路上遇見主,並得到授職:「你起來站著,我特意向你顯現,要派你作執事,作見證,將你所看見的事和我將要指示你的事證明出來;我也要救你脫離百姓和外邦人的手。我差你到他們那裡去,要叫他們的眼睛得開,從黑暗中歸向光明,從撒但權下歸向神;又因信我,得蒙赦罪,和一切成聖的人同得基業。」(徒二十六16~18)那一次的經歷,給保羅的聖靈帶來一百八十度的翻轉。他後來寫道:「我從前是褻瀆神的,逼迫人的,侮慢人的;然而我還蒙了憐憫,因我是不信不明白的時候而做的。並且我主的恩是格外豐盛,使我在基督耶稣裏有信心和愛心。基督耶稣降世,爲要拯救罪人。這話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在罪人中我是個罪魁。然而,我蒙了憐憫,是因耶稣基督要在我這罪魁身上顯明祂一切的忍耐,給後來信祂得永生的人作榜樣。」(提前一13~16)
近幾年從台灣刮起、橫掃各地華人教會的「幸福小組」熱潮,以有效佈道著稱,其策略的口號之一就是傳福音「不是攻腦、而是攻心」。幸福小組雖然每次聚會都有福音的宣講,但信徒的見證也是不可少的環節。福音內容固然是不可少、不可變的基礎,但很少人會因為聽明白了一個道理而信主,真實的經歷能更易打動人。
(四)Gifts:對恩賜的發揮
一個徹頭徹尾出於神、關於全人類和宇宙、又大大改變保羅生命的福音要怎樣去傳?保羅說,是用「各樣的智慧」。保羅本身就是善用智慧傳福音極佳的例子。從路加的敘事中可以看出,當保羅面對不同的會眾群體時,他切入和闡述福音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他在彼西底安提阿的會堂中向著猶太人會眾講道(徒十三16~41),是從他們所熟悉的舊約聖經來講述耶穌是基督,在雅典向著外邦人講的時候(徒十七22~31),卻從他們所拜的神明著手,還引用他們所熟悉的詩詞來證明創造萬有的獨一真神,保羅甚至用他為自己申辯的機會來傳福音(徒二十六1~29)。
活在現今這個時代,能傳福音的方式就更多了,教會應當激勵弟兄姐妹起來為福音擺上,並且幫助他們善用恩賜來參與宣教使命,甚至提供他們可使用的平台去發揮出來。可惜的是,傳統教會有種常見的狹窄觀念,就是把「當傳道人」當作「全職事奉」的唯一出路。一但有信徒有全職事奉的感動,我們就推薦他去讀神學,然後出來牧會或宣教。神給每一個人不同的恩賜,也帶領他們有獨特的生命經歷,難道非得把他們硬推入傳統對牧師傳道的模板中不可嗎?為什麼教會不能提供更多元化、更有創意的出路呢?如果有弟兄姐妹有負擔做體驗教育、有些想做福音音樂、有些想用美術宣教、有些要作業書兒童工作、有些想創作小說、電影……教會為何不能出錢出力去支持他們,讓他們在所服事的領域也可以「全職」?如果投入這些服事的同工都必須自己另外謀生,然後另外抽時間從事這些服事,我們就不必期待基督教事工能帶給社會多大的影響。
金尼斯(Os Guinness)說得好:「神創造我們,並按自己的意思賦予我們特定的恩賜;而當我們最終找到這恩賜時,才能做真正的自己。」沒錯,教會就是要幫助信徒做真正的自己,那個神所設計獨特的自己!
(五)Generosity:對需要的付出
我們相信獨一真神、我們有個永垂不朽的故事、我們經歷過莫大的恩典,又從神領受諸般的恩賜,那些元素如何能真正發揮宣教的功用呢?答案是「慷慨」!少了慷慨,一切免談。
慷慨,就是神愛子生命的特質。祂「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二6~8)使徒保羅也用其一生致力以此成為別人的榜樣。他在本段提到,他也為了這事勞苦,按著他用大能在他心中運行的動力,竭力奮鬥(西一29)。在米利都對以弗所長老的講話中,他問心無愧地說:「你們也知道,凡與你們有益的,我沒有一樣避諱不說的……我未曾貪圖一個人的金、銀、衣服。 我這兩只手常供給我和同人的需用,這是你們自己知道的。我凡事給你們作榜樣,叫你們知道應當這樣勞苦,扶助軟弱的人,又當紀念主耶稣的話,說:『施比受更爲有福。』」(徒二十18~35)
我們從神白白承受了最好的東西,應當也願意盡一切努力、毫無條件地將它白白地分享出去。
在資訊科技的5G出現以前,基督徒早就5G了;將來世界的5G過去了,我們的5G還要持續到耶穌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