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的眼淚》今晚播映EP.3、4,趁此之前淺談EP.1〈日常〉、EP.2〈遺願〉。
做為全劇首集的〈日常〉,導演蔡銀娟在前 7 分鐘透過一場大火做開場,將觀眾迅速推入「火神」的世界,蔡銀娟開場毫不猶豫地選擇用這場火點燃、強化戲劇張力,再將角色一一鋪張開來,溫昇豪、林柏宏、陳庭妮、劉冠廷等人各司其職,在救災的起伏跌宕之中,就能隱約窺見人物性格。
開場戲確立的是拉出、塑造整齣劇集的主角——「消防員」以及「火神」,於是觀眾能認知到整部作品的核心內裡,開場的直接,精準且到位。
而隨著劇情推演,觀眾能看見消防員面對「火神」的形體千變萬化,它能是「酒空」;它能是「異物卡喉」;它能是「墜河自殺」;它能是「緊急休克」等等,因此,或許能更精準的說,消防員在對抗的,始終不僅止於火神,更多的是「災難」,而災難碰觸的便是「死亡」,於是《火神的眼淚》在前兩集呈現的是——「死亡的距離」,這份死亡的距離,就是消防員的「#日常」,同時是民眾的「#遺願」,從議題、形式到內容,《火神的眼淚》首兩集緊緊扣題,高度合一。
編導也積極、聰明地透過溫昇豪、林柏宏、陳庭妮、劉冠廷等角色,具象化消防員的困境。溫昇豪直面工作與家庭的兩難抉擇;林柏宏的幻象嵌進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陳庭妮是職場的女性縮影,且添進母親的情緒勒索;劉冠廷則碰上政治的不公與不義,至於江宜蓉飾演的護理師,側寫、描繪了醫療體系的輪廓。從角色的故事線拆解,就能清楚明瞭地望見編導省視、延伸、挖鑿的議題。
在編導筆下角色的鮮明立體,而演員群良好、自然的化學效應,再再加深這齣劇集觀眾的「共感」,有血有肉的「同安分隊」頓時於焉成形,就此躍出螢幕,成為消防隊員的眾生相。
綜觀來看,《火神的眼淚》首兩集的起、承、轉、合是漂亮的,在〈日常〉的大火之後,〈遺願〉就迎來兼容並蓄、包藏眼淚的藍海。換句話說,蔡銀娟用「火起」再以「水收」,初始以剛猛直烈的火場,送出震天價響的險惡;最終在悠遠而深沈的大海中收束,轉化為寧靜安穩的內斂。〈日常〉與〈遺願〉首尾遙相對望,映襯出截然不同的底氣,撫慰悠悠人心。
《火神的眼淚》前兩集呈現的是「精準」二字,它意識到消防員眼中「火神」的真實意義,並關照民眾的普世情感。而在精準的背後,是來自編導團隊扎實的田野調查,功不可沒。至於製作人湯昇榮接連完成《我們與惡的距離》、《誰是被害者》、《火神的眼淚》三部獨樹一幟的類型片,以目前成果來看,確實闢出一條職人劇的康莊大道。
但是,最後我要強調的是,《火神的眼淚》的聰明與精準,於我個人而言,相對少了些「曖昧性」,失了些「趣味性」,便稍嫌乏味。編導在職人劇的世界觀,急欲迅速拉進與觀眾的距離,於是某些臉譜化的功能性角色顯得了無新意,議員、鬧場民眾等角色的台詞與行為矯揉刻意,就此失神。
不過也能理解,劇中這些「功能台詞」的直白,或許恰恰是製作團隊對於「創作媒介」的高度解讀而作出的公式抉擇。《火神的眼淚》是 10 集規模的劇集,多數人「追劇」是「分心」的,是在通勤時透過手機追劇;是在家中掃地煮飯時追劇;是在午休時抓緊時間追劇,追劇不似電影院,少了場域的儀式性與強制性,若想秒瞬搶下觀眾眼球,就需簡化影像語言,強化某些單一情緒,於是簡潔有力的對白與角色形象,能抹去觀眾拐彎的思考、刪除多一層的轉化,便能有效擊中。若從這點解讀,《火神的眼淚》是成功、合理的。
若進一步對照公視上一檔大劇《天橋上的魔術師》,《火神的眼淚》的確少了些影像的曖昧性,但對於觀眾來說或許就更易入眼。於我的個人口味,楊雅喆的曖昧性替作品增添薪柴,劇集就此有了細推敲磨的空間,不易理解卻饒富趣味;蔡銀娟的火神則燒乾影像的解讀空間,直面強勢撲鼻而來,易理解卻丟失可能的韻味,而在其中就能讀取兩名導演的創作手痕,以及對創作平台、甚至是對觀眾的掌握、理解與實驗。
純粹以創作而論,兩者皆無對錯;至於若從商業檢視,就看多數觀眾最終往何處靠攏。
圖片來源:【火神的眼淚】
「幻象台詞」的推薦目錄:
- 關於幻象台詞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幻象台詞 在 半瓶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幻象台詞 在 半瓶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幻象台詞 在 幻象失事!陸軍派60人搜尋殘骸暫無所獲| Facebook - TVBS 新聞 的評價
- 關於幻象台詞 在 [好雷] 幻象Durante la tormenta - movie | PTT娛樂區 的評價
- 關於幻象台詞 在 Re: [新聞] 國軍幻象驅離共機「墜機跳傘」!吳斯懷 - PTT 熱門 ... 的評價
- 關於幻象台詞 在 Re: [新聞] 國軍幻象驅離共機「墜機跳傘」!吳斯懷『力挺共軍 ... 的評價
- 關於幻象台詞 在 Re: [新聞] 國軍幻象驅離共機「墜機跳傘」!吳斯懷『 - 八卦 的評價
- 關於幻象台詞 在 [投稿] 這版本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台詞- 看板WOW 的評價
- 關於幻象台詞 在 [好雷] 幻象Durante la tormenta - Mo PTT 鄉公所 的評價
- 關於幻象台詞 在 [情報] 新英雄預告 - PTT推薦 的評價
- 關於幻象台詞 在 apex幻象英文名字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數位感 的評價
- 關於幻象台詞 在 apex幻象英文名字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數位感 的評價
幻象台詞 在 半瓶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盧貝松之聖女貞德】重新上映
不知道以前已看過的各位,現在再看一次之後感覺有沒有不一樣?
我完全可以預料如果我是當年就去看這部,一定無法理解這在拍什麼XDDD"
解析【盧貝松之聖女貞德】:貞德到底何罪之有?
「你竟敢告訴我上帝要叫我做什麼!」
—【盧貝松之聖女貞德】(The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1999)
電影的一開始,貞德這個可愛的鄉村女孩,天真地信仰著上帝,覺得上帝總是陪伴著她,甚至會時不時地「顯現神蹟」,貞德覺得只要每天都能來跟上帝說話,便心滿意足。直到親眼目睹自己的村子被英國人入侵、蹂躪後,貞德開始感受到上帝的憤怒,於是決定晉見法國王室,宣稱她收到了上帝之旨意,要率領軍隊去趕跑可惡的英國人......
雖然整體而言,盧貝松以意識流的方式,給了這部電影更迷幻、神秘的氛圍,動不動女主角就會進入彌留狀態、看見幻象,卻也因此讓電影的敘事節奏有點紊亂。不過看完之後,我才發現這部電影的重點不是在「貞德」這個歷史人物,甚至不是故事本身。創作者其實是透過【聖女貞德】這個故事,在「宗教信仰」與「道德」兩者之間,做了一場精采的辯證!
-上帝之死與現代主義-
在故事裡,女主角貞德總是怒火中燒、歇斯底里(跟蜜拉喬拉維琪在上一部【第五元素】的角色也有點像),發狂似地一直想出兵去攻打英軍、催促法軍振作起來,並鄙視那些膽小怕事,並為不願意相信她(上帝)的大人感到難過。連那些最前線的將士們都驚訝於貞德的憤恨以及決心,甚至感到困擾。
而對此,貞德的回答總是「這是上帝的意思」、「我讓上帝來幫我思考」或「我感受到了上帝的憤怒」.....等;不過也正因貞德那麼的堅定、勇往直前,反而鼓舞了人民與士兵,大家都信了她,跟著她一起向前衝,還因此幫法國人打贏了「奧爾良之圍」(Siege of Orléans)、「帕提戰役」(Battle of Patay)等幾場重要的戰役,一舉扭轉英法百年戰爭的戰情。
表面上,這似乎是個熱血女孩,在大人(父權)的結構中衝出突圍,靠著堅定的勇氣與堅貞的信仰,贏得了光榮與勝利,對吧?
可是,仔細想想,在戰場之上,貞德口口聲聲所喊的「上帝」,似乎已經成了一種號召群眾的說詞了。
本來她會看到幻象、在夢中有所感應,好像真的是傳達上帝意念的使者;可是等到她站在大軍面前,高喊「以上帝之名」,而所有士兵發了瘋似地衝進戰場,拋頭顱、灑熱血時,甚至還喊著「那些愛我的人,上吧~」的時候,這個舉動忽然看起來又像是單純在煽動人心了。
等到真的看見了血流成河、屍橫遍野時,旁人一問「這不就是妳想要的嗎?」,貞德又突然疑惑了。
甚至到了後來,貞德與神祕老人對談時,開始反省自己以前看到的那些「神蹟」、打的那些戰役:
原來,這些戰爭、殺戮,全都是貞德自己想對英國人報仇,其實全都是「以貞德之名」去進行的,「上帝」根本就只是貞德自己一廂情願地欺騙自己,並且拿來說服群眾的「藉口」罷了。
而大部分的時候,貞德自己甚至都沒意識到這個問題。
甚麼是「上帝已死」?
上帝真的存在嗎?也許吧!但無論如何,「任何人」都不可能瞭解上帝的旨意,更沒有權力「如上帝一般」地命令他人該怎麼想、該怎麼做。
人,並不像神那般全知全能,因此只要是人所說的話、做的判斷,就一定有偏差;只要是人所訂定的道德規範、制定的法律標準,就一定不全面,一定不是真理。
說到底,人口中的上帝,都不是真正的「上帝」;所有「假上帝之名」的人,都不過是在說服、強迫大家相信他、追隨他而已。
所以才會說「上帝已死」,因為上帝本來就不存在於,那些喊著「上帝」的人的口中;更沒有真正存在於世上那些盲目追隨者的心中!
-世俗的道德v.s.超人的意志-
人類既然無法真的觸及上帝,換句話說也就無法真正觸及「真理」。沒有辦法全知全能,因此所訂立的「法律」和「道德」......等這些「世俗的標準」,就絕對是不全面、不合理,甚至還自相矛盾的。
其實,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應該有一套自己堅信的理念與道德觀,來約束自己、定義自己。只是我們有沒有辦法不顧世俗的眼光、大眾的輿論,即便與全世界為敵,也要實踐自己的想法,堅持自己的理念?有著「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超人意志」?
電影後段,由於法國國王想要和英國人議和,便將貞德出賣給敵人,貞德因此被捕、遭囚禁,然後開始接受英格蘭的宗教裁判所一連串的審判。而這些神職人員、法學專家,或「博學的學者」,要給貞德訂的罪名,竟是「接受法王的物資支援」、「為了上戰場而著男裝」或「在戰場上揮劍殺人」,甚至是「相信上帝,卻不服從教會」這種可笑到極點的理由!?
一方面展現了那些把持著體制規則與發言權的高官權貴,可笑又可憎的嘴臉;另一方面呢,也讓我們見證了人類的自大,秉著「上帝」、「真理」的名義,以「世俗道德」妄自去審判他人、定義他人,而無自覺這往往是自打嘴巴。
而對此,貞德,就是堅持自己的原則:我聽信於上帝,而不是聽信於你們王室和教會!
這是為何,就算面對再嚴厲的刑罰、再多的羞辱,貞德也是咬牙忍過,絕不屈服、妥協的原因;可是,這也是為何,到了後來,法庭開始拿「上帝」反過來問貞德時,貞德會被問倒、崩潰的原因,因為她終究不是完全相信「自己」呀!
-你們可以審判我的肉體,卻無法將我的靈魂定罪-
如上所述,人類的任何法律與道德都有瑕疵、其實都沒有資格去審判他人。因此,若我們堅信於自己的理念來看待自己的話,那麼能夠審判自己、將自己定罪的,其實就只有「自己」(與上帝)了。
換句話說,只有認為自己自認為有罪時,我才真的有罪呀!相反地,即便法律說我是罪人、道德批評我不對,甚至要被送上斷頭台執行死刑,可是只要我認為自己無罪就行,那麼他們囚禁我、殺了我,我都還是(意義上的)無罪的。因為我堅持了自己的想法,你們說我這麼做錯了,但我覺得自己是正確的,那麼我就是正確的。(而為此是要承擔代價的)
只有當人堅持自己的理念與行為,而不被世俗、命運給打敗,且依然心甘情願、心安理得時,那個還在對抗的當下,生命的價值才展現出來。
在宗教裁判所對貞德進行一連串的審判時,貞德依然堅持自己是在做對的事情、是在承上帝之旨意,而所有的行為也只對上帝負責,甚至還常常反過來嘲笑那些神父、教士。
而所有的神職,全都非常困擾,因為貞德既不肯認罪服輸,大家也找不到她說辭中的疑點,所以宗教裁判所完全無法將貞德定罪;許多人甚至還開始動搖了,懷疑貞德真的是上帝派來的使者,因而更不敢妄下定論。
然而,貞德卻還是沒能堅持到最後,在被處死的前一刻,貞德向宗教裁判所妥協了,簽下了一份(她根本就看不懂的)「認罪協議書」,正式向教會承認了自己的所有罪名。
這時,雖然在凡間被赦免了,可是也等於她承認自己之前的那些行為、言論、信仰和思想,真的是有錯的。因此,上帝才又出現,並指控貞德背棄於祂;也因此,最後貞德才會依然被燒死!
至於死前,貞德為何還要向上帝的告解,並請求原諒呢?我想,貞德唯一犯的罪,就是「真的認定自己是有罪的」吧......
#TheMessengerTheStoryOfJoanOfArc #JeannedArc #LucBesson #AndrewBirkin #MillaJovovich #ÉricSerra
延伸閱讀:
【盧貝松電影中的「悍妞」們】
https://www.facebook.com/…/a.16526010114…/2429813270385838/…
【霹靂煞】經典台詞
https://www.facebook.com/…/a.16774337022…/1789037754463396/…
幻象台詞 在 半瓶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宥:
看了【誰殺了唐吉訶德】,覺得泰瑞吉連真是寶刀未老。
電影基本上維持了一貫的狂想與超展開,除了【聖杯傳奇】對中古騎士傳統的戲謔,也可以看到【終極天將】的浪漫與不服老,甚至到後面還有一點【巴西】的社會諷刺。
這個泰瑞吉連心心念念十幾二十年的故事啊~ 各位影迷不去朝聖一下嗎?
【誰殺了唐吉訶德】-「現實」如同一場戲,太過認真就輸了
(The Man Who Killed Don Quixote,2018)
故事講述一位年輕的「名導演」陶比(亞當·崔佛 飾),因遇到了創作瓶頸而苦惱,開始對拍電影感到厭煩時。就在他深覺自己靈感枯竭時,碰巧重看了自己的學生時期的畢業製作《誰殺了唐吉訶德》,決定重回當時拍片的小鎮尋找靈感。沒想到碰到了當時在他片中飾演主角的老人(強納森·普萊斯 飾),這老人入戲太深,真的以為自己是唐吉訶德了。且就在種種陰錯陽差之下,陶比竟要開始跟這個「唐吉訶德」一起在荒野中展開大逃亡!而他們不知道的是,還有更多光怪陸離的事件正在等著他們……
《唐吉訶德》(Don Quixote)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在於此書一舉瓦解了當時歐洲的騎士文學傳統。塞萬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把主角描繪成一個不切實際、天馬行空的老人,幻想自己是騎士,帶著隨從踏上了冒險的旅程,然而自己的愚昧無知卻一再地讓自己陷入窘境,作者藉此嘲弄「騎士精神」的虛假與空洞。
電影中陶比遇到的唐吉訶德也是如此,明明身處現代,腦子卻停留在中古世紀,以為自己有偉大的使命要追尋。在陶比的眼中看來,只是一個精神有問題的老番顛而已。
這部分可以說是本片最大的亮點,因為看一個瘋掉的老騎士與一個現代人冒險真的非常好笑。例如在荒野中,老人錯把一群綿羊當成穿白袍的修道者,陶比只能在一旁無奈的吐槽。或是當陶比意外地被警察逮捕、準備被押回警局的路上,正好遇到這「唐吉訶德」路過,所以這名騎士就展現了鋤強扶弱的俠義精神,攻擊警察,救出陶比,逼得陶比成為逃犯。
後來甚至還真的遇到了一群中古世紀的貴族,還帶著兩人一起回城堡,雖然後來發現這剛好有人在舉辦變裝派對。而咱們得這位唐吉訶德卻順理成章的融入了。
電影的前、中段基本上維持了導演泰瑞吉連一貫的狂想與超展開,除了【聖杯傳奇】(Monty Python and the Holy Grail,1975)對中古騎士傳統的戲謔,從老人這角色身上也可以看到【終極天將】(The Adventures of Baron Munchausen,1988)吹牛男爵的浪漫與不服老,甚至到後面還有一點【巴西】(Brazil,1985)的社會諷刺。
當陶比隨著唐吉訶德在這荒謬的資本主義社會走了一遭,看到了有權有勢的金主可以任意霸凌別人,看到了某些善良的普通人迫於現實只好屈就強豪、出賣自己。陶比發現,唐吉訶德雖然食古不化、瘋瘋癲癲,可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善良正義、追求理想的純粹與執著,反而比較可愛。
這樣的善良、天真與執著,在功利化、娛樂化的21世紀,更是難能可貴。在電影中,除了自以為是唐吉訶德的老人之外,其他人全都在「演戲」:沒錢、弱勢的人要逢場作戲,討上面的人歡;同時,那些有錢人則是在等著看別人的「好戲」,看別人出糗、看別人臣服。
(陶比原本當個忘了理念,眼中只有金錢的導演,不也是「拍片討好別人」嗎?)
而這老人呢,他即便不是真正的唐吉訶德,但至少他是故事中舉目所見,唯一認真成為一個著騎士。也許所謂「騎士精神」根本只是個謊言、是個不存在的幻象,但至少這老人相信這樣的善良與正義是真實的,而他也努力地去實踐、努力維持住這幻象,不是嗎?
但在這「虛偽」的世道,這個「認真就輸了」的世道,像唐吉訶德那樣認真、不計代價去實踐自己的人,反而被人當成了瘋子。甚至,我們延伸開來,認真行善、認真追求理想的人,也都被當傻子了。
有趣的是,入戲太深瘋掉的老人,他為何會當上唐吉訶德呢?甚至女主角安潔莉卡為何去追尋明星夢,最後踏上賣身的不歸路?一切都來自陶比在畢業製作拍片時展現的熱情,感染了這個小鎮,讓這小鎮上某些被遺忘的人,找到了自己、找到了人生方向,然而這個「夢」卻也註定破碎。
電影最後,陶比從原本的利慾薰心、欺善怕惡,變成了為了拯救心愛的女人,勇敢對抗土豪劣紳的熱血男兒,他終於也在這虛假的世界中,成為了那個「認真」的人,為愛與理想而奮鬥。我們可以說,在這趟冒險當中,陶比不只找回了他的「唐吉訶德」,更是找回了自己的初衷。當然,繼承「唐吉訶德」意志的代價,便是與現實世界脫節、被大家當成瘋子。
不難發現,「唐吉訶德」的形象與「騎士」的浪漫精神,在現代又有了一次新的轉變。
這場看似可笑荒謬的一場奇遇,卻也是一個對世界深沉的控訴。曾幾何時,我們也天真地想要不顧他人勢力的眼光,去實現自己的夢想?曾幾何時,我們也想堅持自己認為對的事情,不想混入這是非不分的社會大染缸。而往往,別人也把我們當成唐吉訶德、當成傻子一樣看待。有時候,我們也不禁捫心自問,難道真的是我瘋了嗎?也許,我們只是不願在這虛假且無意義的戲台上,扮演個無足輕重的小角色罷了。
#宥影評 #TheManWhoKilledDonQuixote #TerryGilliam #TonyGrisoni #DonQuixote #MiguelDeCervantes #AdamDriver #JonathanPryce #JoanaRibeiro #StellanSkarsgård #OlgaKurylenko #ChivalricRomance
延伸閱讀:
【賭城風情畫】經典台詞
https://www.facebook.com/…/a.16774337022…/3234387439928413/…
幻象台詞 在 [好雷] 幻象Durante la tormenta - movie | PTT娛樂區 的推薦與評價
... 感謝電影版友們分享Netflix新片《幻象》,我也終於看了,也非常滿意!此片是《佈局》導演新作,整體從劇情鋪陳到台詞與設計等細節環環相扣、頭尾 ... ... <看更多>
幻象台詞 在 Re: [新聞] 國軍幻象驅離共機「墜機跳傘」!吳斯懷 - PTT 熱門 ... 的推薦與評價
引述《grant790110 (歷史的過客)》之銘言:: 甚至就是等你來伴飛你也只能廣播警告不能出手: 看你能怎麼辦: 套句電影名台詞: 「怎麼樣呢? ... <看更多>
幻象台詞 在 幻象失事!陸軍派60人搜尋殘骸暫無所獲| Facebook - TVBS 新聞 的推薦與評價
幻象 失事!陸軍派60人搜尋殘骸暫無所獲】14號幻象2000戰機失事,15號一早陸軍指揮部派60人持續搜索殘骸 ... 「月光騎士」中文台詞快來看你聽得懂幾成?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