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只有一次 Holiway哈樂維RS-700K休閒競速滑步車,陪孩子盡情探索! 👉🏻團購下單:https://mami.pops.tw/x9nkp
Serena擁有2台滑步車+1台腳踏車,入手RS-700K以後,天天指定騎這台😂 相見恨晚的 #幼童界夢幻精品滑步車 非它莫屬! 2歲即可開始滑步車之旅,家長們如果在物色滑步車的話,用力推薦你們只需入手RS-700K其他 都•不•用•考•慮!(拍胸保證)
✅三項國際大獎-義大利A‘設計獎✔️德國紅點設計獎✔️德國iF設計獎✔️
✅超輕量車身僅3kg媽媽不怕搬
✅航太級玻纖一體成形無毛邊
✅1.75氣胎鋁合金輪圈全地形適應
✅競技鋁圈培林花鼓順暢更好溜
✅坐墊可調32-42cm長高不必急換車
✅360°專頁競技車把龍頭超順滑
CP值與美感、質感兼具的滑步車世間少有,重點是孩子愛騎完全寫在臉上!家長們一定要參考詳細體驗文,非常多本篇介紹不完的內容與照片分享👉🏻 https://ni908.pixnet.net/blog/post/557149498
滑步車有活力黃、氣質粉2色選,實品都非常精緻設計簡單卻不凡!另還搭配開團的Yiiboz兒童運動頭盔,我們也是包了粉色的,上面的天使翅膀so cute💕 還有小惡魔款👿可以加購!讓孩子在美感、樂趣中運動,持之以恆的效果更好,滑步車的好處我就不贅述,爸媽可以google。
是説這次滑步車下單贈品也超猛!市價$1980的 #西班牙SLASTIK兒童成長型太陽眼鏡 直接帶回家!可選的4色都好好看啊🤩 磁性前扣設計不滑落、不壓迫,幼兒的眼睛比想像中容易受紫外線傷害,用漂亮有型又有趣的SLASTIK太陽眼鏡輕鬆培養孩子戴太陽眼鏡的習慣,不戴時直接掛在脖子上成為亮眼配件👓 厲害到媽媽我也吵著廠商要一副大人版的😎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選擇好的配備陪伴他們成長!Serena媽已替你們嚴格把關這次團購的滑步車及各項配件,保證收到絕對爸媽孩子皆大歡喜👌🏻
👉🏻團購下單:https://mami.pops.tw/x9nkp
⏰團購時間:110/4/22 早上10點~110/4/28 晚上23點59分
幼兒騎腳踏車的好處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黃春明:【能活就要動,別想著自己老,年齡不是包袱】― 適合老年人的運動及十大運動原則
英國伯明翰大學與倫敦國王學院合作研究,發現有單車運動習慣的長者,肌肉質量與力量沒有流失,不只比同齡沒有運動的長者好,免疫系統的功能更不比年輕人差。而保持運動習慣也有助維持免疫系統T細胞的數量[1]。
■黃春明:「能活就要動,別想著自己老,年齡不是包袱」
高齡86歲的黃春明為台灣當代重要作家,2014年罹患淋巴癌,化療後,體重從72公斤掉到53公斤,體力也不如從前。但黃春明仍愛說故事,還想著若有餘力活化閒置空間,他期盼邀請老人與孩子混齡生活。講故事、教方言,也可以烹煮拿手美食與孩子一同享用,小朋友受到溫馨照顧,老人也因為看到孩子的活潑而忘卻年老[2]。
『禮運大同篇』中提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在一千多年後過去的現在,靠著社會福利制度『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皆有所養』;因為進步的醫療,使得『廢疾者,皆有所養』;而不論是幼兒或是老人,多多少少都因為進步的社會福利制度而有所獲利;進步國家的人們更因為先進的醫療體系而逐漸進入了高齡化社會。
■台灣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到7%時稱為「高齡化社會」,達到14%是「高齡社會」,若達20%則稱為「超高齡社會」。內政部在2018年4月10日宣布,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在2018年3月底達到14.05%,也就是說,七個人中就有一個是老人。台灣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意即65歲人口占比超過20%[3] [4]。
■老年人的十大運動原則
運動有強身健體、瘦身減肥的作用,最重要的是,適當的運動可以預防或減緩許多慢性疾病和失智症的發生。
雖然部分的老年人行動緩慢,但若因此不願意,或是覺得不能運動,那可是不對的喔!只要遵守相關原則,選擇適合的運動項目,它是能夠發揮意想不到的效用的。
由於老年人的身體機能大不如前,尤其是年輕時期沒有養成運動習慣的人,除了要避免激烈的運動外,在選擇運動項目前,可以先請教醫師的建議,並且記得運動前請參考以下建議:
1. 依個人體能狀況選擇合適的運動類型。
2. 運動環境的選擇以安全為原則,以免發生危險。
3. 穿著寬鬆的衣服及大小合適的運動鞋。
4. 運動前先做充分的暖身運動 。
5. 運動量的增加,要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
6. 運動時要注意身體與心理的感受是否舒適愉悅。
7. 把運動融入生活當中,隨時隨處都可以運動。
8. 運動時避免憋氣或太過用力。
9. 運動後要盡快把汗擦乾,並注意補充水份。
10. 運動要持之以恆才有成效!
■銀髮族常見的疾病與運動建議
▶適合老年人的運動,以溫和、不激烈為原則
例如散步、體操、騎固定式腳踏車,以及太極拳、外丹功、香功等,都是相當適合老年人的運動項目。 以每星期至少三次,每次以不超過三十分鐘為原則。
▶患有心臟病、高血壓的老年人
在醫師的許可下,可以從事如散步、慢走、外丹功、太極拳、桌球、羽球等運動。
▶而適合糖尿病患者的運動
有散步、慢跑、舞蹈、太極拳、外丹功、羽毛球、乒乓球、腳踏車、柔軟體操、爬樓梯、提腳跟、彎膝、甩腿、墊腳尖等[5]。
■運動的好處
▶生理效益
(一)心肺耐力
有氧運動可以增加最大攝氧量10-20﹪,改善血液循環,減緩心肌老化速度,如:可以走的比較快、比較遠、比較不會喘等。
(二)肌力、肌耐力
肌力訓練可以刺激肌肉蛋白質的生成,減少流失,增加肌肉纖維的直徑及強度。肌力及肌耐力的維持及改善有助於老年人維持日常生活活動的獨立性。
(三)柔軟度
活動關節面及伸展周圍的軟組織,可以預防關節的僵硬並增加關節活動度。
(四)身體組成
低強度長時間(50-60分鐘)的有氧運動幫助燃燒脂肪,減少體脂肪百分比;肌力訓練則可以增加肌肉量,這兩者對於老年人之基礎代謝率(Basal Metabolic Rate, BMR)及總能量消耗都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效益
(一)舒壓助眠
運動可以放鬆心情,減低不安及焦慮感,幫助提升睡眠品質。
(二)改善心智狀況
老年人會有記憶力、認知能力的退化,運動可以增加大腦血流量,改善記憶力及認知能力[6]。
■黃春明被問及是否曾擔心老、有一天走不動該怎麼辦
黃春明想起他的爺爺,腦海中那一幕至今依然印象深刻,爺爺曾經在聊天時說過「老了,懶得動了」,結果三個月後的某一天他突然不動了、身體往前倒在黃春明的懷裡,過世了。
這個景象讓黃春明深深相信,能活就要動,特別在罹癌、挺過6次化療後,他囑咐自己每天晚上10點左右到河濱公園走兩圈,有時會走三圈。他說,運動途中跟鄰居與他們的貓狗打打招呼、有時停下來扶著牆賞月,都是美好的事情。
黃春明認為,不分年齡,每個人都是有生命力的活體,因此沒有必要一直想著自己好老、自己會不會是負擔,「身體已經老化虛弱了還煩惱這個、煩惱那個,煩惱都把你煩死了」,「只要能做一點正面的事情,就不是包袱了」。
現在的他盡量找事情做,或寫東西,或將喜歡的文本重新拿出來溫故知新,評估體力可勝任的演講就出席。他想睡就睡,晚上睡不著就讀書寫作,享受夜半的孤獨、寧靜、專注,以及河濱公園傳來的天籟。
不過,這還未達他最理想的老後生活。黃春明喜愛講故事,他也認為,許多閒置老屋值得活化運用,可以組織老人社群,讓長者進駐空間,再邀請孩子前來活動,雙方互相學習,促成讓老有所終、幼有所長[2]。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明報副刊 - 明報健康網)「研究:恒常運動維持T細胞數量」:https://bit.ly/3lYnHbA
∎[2]
(udn.com 聯合新聞網)「能活就要動 黃春明仍想說故事給孩子聽」:https://bit.ly/3rESR9n
∎[3]
(華人熟齡生活產業發展協會-https://bit.ly/3cAm9Sh)「所謂,老有所終」:https://bit.ly/3m1bW4n
∎[4]
(國發會)最新「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20至2070年)」:https://bit.ly/31yGJM9
∎[5]
(愛長照)【要活就要動!】適合老年人的運動及十大運動原則:https://bit.ly/2QNOlsg
∎[6]
教育部體育署- I運動 「為銀髮族階段保持健康」:https://bit.ly/39q9jUB
➤➤照片
∎[1]
四大長者強身運動
∎「為自己度身訂造運動計劃」- 長者及護老者適用:https://bit.ly/3dm22Gi
中等強度帶氧運動:每周應完成至少150分鐘;以每天運動30分鐘為例,每周就要做至少5天,而每天的運動可以一節完成或以幾節不少於10分鐘的短節來累積。若體能許可的話,世界衞生組織亦建議長者可循序漸進地將每周的運動累積至300分鐘以獲得更多的健康效益。強化肌肉運動:每周應隔天做2-3天,並且包括8-10組主要的大肌肉。伸展運動:每周2節或以上,每節不少於10分鐘。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藥物濫用對健康與社會之衝擊:問題與對策
https://forum.nhri.edu.tw/book-107-1/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高齡長者 #高齡化 #老齡化 #運動 #高齡社會 #超高齡社會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幼兒騎腳踏車的好處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後果」就是允許孩子從自己的選擇和行為中學習。
最有效的後果是,讓孩子一起參與設定的後果。因為孩子參與設想解決方案,所以當父母之後貫徹執行時,他們會更樂於合作。
當你真正了解如何設定和貫徹執行後果時,通常會感到內疚或難過。你可能會比孩子受更多的苦。事實上,這才明確表示,你確實做到了。
取自《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解決日常教養問題1001種方法》
************************************
各位朋友,早安:
在我們的傳統教養中,父母很擔心被評價為「不好」的父母。所以很多時候自己說出口的話,沒辦法貫徹,難以「堅定」,因為怕孩子受苦。
可是,傳統其實很矛盾,很多時候過於「嚴厲」而不「溫和」,這反而又真的讓孩子受苦。所以傳統教養常隨著大人的心情,設定的標準起起伏伏,教養者本身的標準不一致,父母之間也不一致。
溫和而堅定,對我們的文化來說,非常陌生。然而,教養孩子能保持一致性,對大家都有好處。
這段摘文,很容易跟「處罰」的概念混淆了。還好正向教養的書,通常在書寫上條理清晰,很能幫助我們理解。如果各位願意參考其他正向教養的書,會發現作者相當願意舉出大量的例子,讓我們方便在實務上應用。
「當你頻繁地向孩子嘮叨自然後果,通常會養成只有在被指使、提醒或嘮叨時才會好好做事的孩子。」
這一點,在我們的文化中,再熟悉不過了—嘮叨的大人,被動的孩子。父母沒有成長,孩子也難獨立,長期相互折磨。
祝願您,能耐心且一致地應對孩子對於界線的挑戰,他們正在實現自己的本能,而我們正在展現我們的成長!
************************************
設定限制
【文/ 簡.尼爾森, 琳.洛特, 史蒂芬.格林】
父母必須為幼兒設定限制,並讓年長的孩子幫忙。你的工作是設定範圍,像是決定橋梁的寬度那樣。當孩子年幼時,限制要嚴格一些。隨著孩子年紀增長,要擴大限制的範圍,並讓孩子參與設定這些限制。
教養的藝術,有一部分是在於明白何時該放寬限度。孩子通常會透過對話或行動來幫助你做決定。如果你能針對我們提供的溝通技巧加以練習,並定期舉行家庭會議,當孩子準備好擁有更多自由並與你參與設定互相尊重的新規則時,他會讓你知道的。
如果你仔細觀察孩子,會發現他們幾乎會不顧後果、一次又一次地挑戰你所設定的限制。孩子通常會比你先做好承擔更多責任的準備。關於這點的例子是,一名母親教孩子如何小心過馬路——一方面要牽好她的手,一方面要左右觀察來車。有一天,孩子說不需要她幫忙,可以自己過馬路,但她還沒準備好放手。孩子堅持要到巷子另一頭和朋友玩,並表示可以自己注意車子。她決定讓兒子試試看,但心裡仍有些懼怕,於是跑去躲在樹叢裡,在必要時還來得及阻擋行駛的車子。她訓練有素的兒子,當然是輕鬆安全地過了馬路。
正向教養的父母使用自然後果、邏輯後果和日常慣例來設定限制。在學習過程中,自然後果很簡單而且非常有效。它們是自然發生的。當你站在雨中,會被淋濕。當你淋濕時,你會想,「我要回家去拿雨傘或雨衣。」沒有人需要事先告訴你要這麼做。當你頻繁地向孩子嘮叨自然後果,通常會養成只有在被指使、提醒或嘮叨時才會好好做事的孩子。你干預了自然的秩序,剝奪了孩子學習選擇所造成的後果的機會。
你可以在行動前等待和觀察,看看在你不干預的情況下,孩子會怎麼做。只要你允許的自然後果沒有潛在危險,你在事後都能進行干預。孩子不會因為淋到一點雨而死於肺炎。如果孩子似乎不介意淋濕,你可以說:「親愛的,我希望你回家去拿你的雨衣,因為在下雨時需要穿上雨衣」。另一種說法可能會更有效:「親愛的,你要怎麼做,才不會被淋濕呢?」在得出那個明顯的答案前,孩子會自己思考,並感受到「自我掌控」的能力。如果父母能夠抵抗控制、拯救或懲罰孩子選擇的衝動,孩子就能自然地學習。
有時,自然後果對於幫助孩子學習生活技能或人生課程來說:太過危險或不適合。這時邏輯後果就會很管用。不過,這裡的困難在於,許多父母對邏輯後果有嚴重的誤解,並試圖將懲罰偽裝成一種邏輯後果。
懲罰是,當孩子犯了錯,你覺得有必要透過讓孩子受苦來加強學習效果時所發生的事。邏輯後果的重點則在於,幫助孩子面向未來學習,而不是為了現在或過去付出代價。讓孩子體驗自己選擇所造成的後果,可以幫助他們學習到寶貴的人生課程。孩子將學到的是:犯錯沒關係,再試試看就好。
當你真正了解如何設定和貫徹執行後果時,通常會感到內疚或難過。你可能會比孩子受更多的苦。事實上,這才明確表示,你確實做到了。如果孩子一直忘記帶午餐盒去學校,並期待你開車送過去,你可以說:「很可惜,你忘記帶午餐盒。也許你的朋友會與你分享。我今天不能幫你把午餐帶到學校。」你可能會擔心孩子餓死,但事實上,你的兒子或女兒可能因為吃到朋友在午餐中不喜歡吃的健康食物,反而吃得更好。
「後果」就是允許孩子從自己的選擇和行為中學習。如果你和青少年階段的孩子都同意—只要他記得加油,就能開你的車,當他沒有這樣做,而你徹底執行協議時—他就會從中學習。大多數父母傾向於說教,或再多給一次機會、拯救、責罵,而不是說「當你有足夠的錢來補貼用掉的汽油時,歡迎再來開我的車。」太多的父母認為這太過嚴厲和不公平,因為孩子沒有被拯救而正在受苦,特別是當你的兒子有一個重要約會,需要開你的車前往時。就算造成你的不便,你親自開車送他,或讓他搭朋友的便車、騎腳踏車,都好過拯救他。讓他從小小的不便中記取教訓,可以避免他因為從未面對過自己行為的後果,而產生的長遠問題。
最有效的後果是,讓孩子一起參與設定的後果。
詢問孩子,什麼是好的解決方案(比起後果,這是一個更好的用詞);彼此努力達成共識,遠比任意設定一個後果來得有效。下面的例子顯示,父母如何透過詢問在室內打球的問題,讓孩子一起參與設定後果(或「解決方案」)。
爸爸:「如果你們繼續在客廳裡打球,你們認為可能會有什麼問題?」
孩子們想了一會兒,想出了幾個答案,「我們可能會打破東西、惹你生氣、讓狗狗太興奮、太吵、玩得太開心。」
然後,爸爸問:「你們認為要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孩子們建議,除非他們玩的是室內球,否則在外面打球會更好。
到了這時候,他們也認同離開客廳是個好主意。
爸爸:「如果你們在玩球時,沒有遵守互相尊重的承諾,哪一種後果會具有相關性、尊重且合理?」
孩子們一致同意,可以讓他們到外面玩完這場遊戲;或是把球拿走,讓他們改天再試試看。因為孩子參與設想解決方案,所以當父母之後貫徹執行時,他們會更樂於合作。孩子不必受苦就能學習。但是當你貫徹執行時,請和下面這位父親一樣,發揮同理心。
八歲的布倫特生氣地噘著嘴,因為他不能繼續在游泳池裡玩,必須在草地上坐十分鐘。即使他事先同意,這是在泳池邊快跑、把人推進泳池裡需要承擔的後果,但是他並不開心。他的父親坐在旁邊說:「我知道等待很難,但你很快就能再試一次。在等待的時候,想喝一杯檸檬水嗎?」布倫特悶悶不樂地說:「不,謝謝。」但他接著問:「嘿,爸爸,你可以幫我拿一顆橘子嗎?」
這裡的訣竅是,一次關注一個問題。詢問其他家庭成員的想法。當他們提出的想法不適合時,提供有限的選擇。例如,如果孩子說「我根本不想做」,提供他一個有限的選擇,像是,「你可以在早餐前或晚餐前做。『根本不想做』並非選項之一。」
.
以上文字取自
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解決日常教養問題1001種方法 溫和堅定27種態度╳92個教養現場難題,簡單實用,育兒更輕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2287
大好書屋
.
5/2 台中免費公益講座_如何陪伴與傾聽孩子的情緒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853315441996/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因疫情取消】5/30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幼兒騎腳踏車的好處 在 【英國London Taxi 滑步車】-騎滑步車好處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滑步車Q&A】 滑步車和 腳踏車 的差異點滑步車又稱為平衡車,除了沒有 腳踏車 的踏板外,車身比 腳踏車 低、這樣重心也會較低,且重量輕,孩子會比較快 ... ... <看更多>
幼兒騎腳踏車的好處 在 兒童腳踏車問題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兒童腳踏車問題- 最近我姐叫我幫他女兒找一台兒童腳踏車,他目前3歲多,不知道是否要買幾 ... 好處是不用擔心破胎, 騎不快的部分也還好, 我讓小孩騎車主要是鍛鍊體力, ... ... <看更多>
幼兒騎腳踏車的好處 在 騎車的歡樂時光幼兒學騎腳踏車好處多,它需要用到平衡、操控 的推薦與評價
騎車的歡樂時光 幼兒 學 騎腳踏車好處 多,它需要用到平衡、操控、穩定 度等多項肢體配合,越早開始學騎,越能幫助孩子的智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