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值得看。
https://www.netflix.com/title/80117833?s=i&trkid=13747225
Netflix 這陣子上架了一部紀錄片《#Babies》(譯為《#零到一歲》),完全是新手爸媽必看,如果你熱愛小孩、好奇生命或自己怎麼長歪的,啊不是,是好奇自己如何長大,都值得一看。如果你懶得看影片,可以看這篇記錄。
影片根據嬰兒零到一歲各重要動作發展分為6集:愛、初嚐食物、爬行、語言、睡眠、學步,檢視新生兒到幼兒歷經什麼里程碑、嬰兒到底在想什麼,請科學家等進行長期研究,完成這支紀錄片。小小文字記錄一下看完第一集的想法(以下有雷)。
第一集〈愛〉的命題很有趣也很溫馨,主要環繞著「催產素」,檢視父母行為、教養態度對幼兒成長階段的影響,算是個概論吧:
🔺人愛上(沒錯,就是in love with,甚至是「一見鍾情」)自己的寶寶時,大腦會產生什麼變化?
🔺催產素會不會影響跟孩子的感情?催產素在親子關係建立過程所扮演的角色?
科學家有幾個重要發現:
1️⃣女生懷孕就會分泌催產素,分娩、生產後的催產素濃度達高峰,當母親時常跟嬰兒接觸,兩者的催產素濃度都會提高,這會使媽媽更想接觸嬰兒,大腦會給媽媽強烈的滿足感,這可能可以解釋,為什麼很多媽媽(包括我)都一面好想專心工作,一面又根本離不開孩子;媽媽的催產素濃度越高,跟嬰兒感情越深厚。
至於爸爸呢?或有些家庭並沒有「母親」呢?這項大型研究找來數十對同志伴侶家庭,研究證實男人也會分泌催產素!
片中教授很感人地指出,不論性別、不論孩子是否親生,只要你認真投入育嬰生活和父母的角色,餵奶、幫孩子洗澡、陪他玩,投入的心力和時間越多,你的催產素系統就會越活躍。即使是兩個爸爸,擔任主要照顧者的那方,仍會分泌催產素,並啟動杏仁核,這跟一般異性戀家庭並無異。父性是天生的,跟母性一樣根深蒂固。
2️⃣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老公都吵不醒?直到分娩前,我的胖貓水水 阿水先生與藍子小姐都是睡在我頭上,清晨就輕咬我起床餵食,或在耳邊不停叫,超煩,我曾請溝通師問他為什麼只這樣吵我,水水回答:「因為爸爸吵不醒。」如今,這個情形一樣可套用在豬寶身上。
結果研究告訴我,死心吧!爸爸就是真的吵不醒🤬。
研究指出,媽媽的杏仁核會隨孩子出生被啟動,然後,就不會關閉了!不管孩子多大!!!它就在那裡!!!而爸爸的杏仁核只有媽媽的四分之一大(Excuse me?🤷🏻♀️)。
因此,媽媽對於孩子一舉一動的警覺性,始終比爸爸優異(非常多)。這也是為什麼嬰兒一點風吹草動,換姿勢、呼吸比較大聲、該了一聲,媽媽都會立刻像殭屍睜開眼彈起來,且通常是媽媽如此,就算爸爸會醒來換尿布,絕大多數躺下就能快速睡回去,難入睡的還是媽媽。
但若父親是主要照顧者,杏仁核一樣會啟動。結論就是,懷孕、分娩和餵奶會啟動大腦的母性,但「盡心照顧」也會讓杏仁核活躍。
我很喜歡那位教授說的一句話:「當那個嬰兒的父母是一個選擇。」
我想,當一個怎樣的父母,也是一個選擇。
3️⃣嬰兒的社交能力是天生的,他們生來就會「逗」父母。當研究者進行「面無表情實驗」,跟孩子玩到一半突然面無表情兩分鐘,嬰兒會立刻發現不對勁,起初會繼續笑鬧,想辦法活絡氣氛,不久後就會開始哭泣。接著,可能會吃手、抓慣用物品等,那是他們在安撫自己不要緊張。嬰兒是真能敏銳感受父母的情緒變化。
4️⃣接續上一個關於嬰兒社交能力的探究,他們也發現,父母越積極照顧的孩子,向外探索的能力強,因為給足了安全感,他們不用再花那麼多精力去安撫自己。相對的,比較不積極照顧的孩子,他們的海馬迴較大,學習和控制悲傷的能力較強,但可能慣於安全。
這點沒有對錯,片中的教授也無法定奪,就是每個家庭教養的差異罷了。
不過,我想這能給很多家庭借鏡。我跟鮪魚肚都是生長在各種「不可以」、「不行」中的孩子,正因經歷過,我們有共識要盡量讓豬寶在不危險的範圍內什麼都試試看,就算一兩次跌倒、嗆到或哭,也不要吝於給他機會;與其跟他說「不可以」,不如跟他說「為什麼不可以」。
我相信,很多年紀相當的新手父母可能會有差不多的想法,也會遇到雷同的問題:「當上一代試圖將自己抗拒或背道而馳的教養觀傳承給孩子,該怎麼辦?」諸如此類保護和限制模稜兩可的狀況。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就各自去結論了。只能說,「教養」也許不只放在孩子身上,整個育兒路上就是對自己、對原生家庭的再教育、再改造啊!
(圖片來源:網路)
#薰鮭魚親子丼
幼貓餵奶姿勢 在 薰鮭魚的採訪手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Netflix 這陣子上架了一部紀錄片《#Babies》(譯為《#零到一歲》),完全是新手爸媽必看,如果你熱愛小孩、好奇生命或自己怎麼長歪的,啊不是,是好奇自己如何長大,都值得一看。如果你懶得看影片,可以看這篇記錄。
影片根據嬰兒零到一歲各重要動作發展分為6集:愛、初嚐食物、爬行、語言、睡眠、學步,檢視新生兒到幼兒歷經什麼里程碑、嬰兒到底在想什麼,請科學家等進行長期研究,完成這支紀錄片。小小文字記錄一下看完第一集的想法(以下有雷)。
第一集〈愛〉的命題很有趣也很溫馨,主要環繞著「催產素」,檢視父母行為、教養態度對幼兒成長階段的影響,算是個概論吧:
🔺人愛上(沒錯,就是in love with,甚至是「一見鍾情」)自己的寶寶時,大腦會產生什麼變化?
🔺催產素會不會影響跟孩子的感情?催產素在親子關係建立過程所扮演的角色?
科學家有幾個重要發現:
1️⃣女生懷孕就會分泌催產素,分娩、生產後的催產素濃度達高峰,當母親時常跟嬰兒接觸,兩者的催產素濃度都會提高,這會使媽媽更想接觸嬰兒,大腦會給媽媽強烈的滿足感,這可能可以解釋,為什麼很多媽媽(包括我)都一面好想專心工作,一面又根本離不開孩子;媽媽的催產素濃度越高,跟嬰兒感情越深厚。
至於爸爸呢?或有些家庭並沒有「母親」呢?這項大型研究找來數十對同志伴侶家庭,研究證實男人也會分泌催產素!
片中教授很感人地指出,不論性別、不論孩子是否親生,只要你認真投入育嬰生活和父母的角色,餵奶、幫孩子洗澡、陪他玩,投入的心力和時間越多,你的催產素系統就會越活躍。即使是兩個爸爸,擔任主要照顧者的那方,仍會分泌催產素,並啟動杏仁核,這跟一般異性戀家庭並無異。父性是天生的,跟母性一樣根深蒂固。
2️⃣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老公都吵不醒?直到分娩前,我的胖貓水水 阿水先生與藍子小姐都是睡在我頭上,清晨就輕咬我起床餵食,或在耳邊不停叫,超煩,我曾請溝通師問他為什麼只這樣吵我,水水回答:「因為爸爸吵不醒。」如今,這個情形一樣可套用在豬寶身上。
結果研究告訴我,死心吧!爸爸就是真的吵不醒🤬。
研究指出,媽媽的杏仁核會隨孩子出生被啟動,然後,就不會關閉了!不管孩子多大!!!它就在那裡!!!而爸爸的杏仁核只有媽媽的四分之一大(Excuse me?🤷🏻♀️)。
因此,媽媽對於孩子一舉一動的警覺性,始終比爸爸優異(非常多)。這也是為什麼嬰兒一點風吹草動,換姿勢、呼吸比較大聲、該了一聲,媽媽都會立刻像殭屍睜開眼彈起來,且通常是媽媽如此,就算爸爸會醒來換尿布,絕大多數躺下就能快速睡回去,難入睡的還是媽媽。
但若父親是主要照顧者,杏仁核一樣會啟動。結論就是,懷孕、分娩和餵奶會啟動大腦的母性,但「盡心照顧」也會讓杏仁核活躍。
我很喜歡那位教授說的一句話:「當那個嬰兒的父母是一個選擇。」
我想,當一個怎樣的父母,也是一個選擇。
3️⃣嬰兒的社交能力是天生的,他們生來就會「逗」父母。當研究者進行「面無表情實驗」,跟孩子玩到一半突然面無表情兩分鐘,嬰兒會立刻發現不對勁,起初會繼續笑鬧,想辦法活絡氣氛,不久後就會開始哭泣。接著,可能會吃手、抓慣用物品等,那是他們在安撫自己不要緊張。嬰兒是真能敏銳感受父母的情緒變化。
4️⃣接續上一個關於嬰兒社交能力的探究,他們也發現,父母越積極照顧的孩子,向外探索的能力強,因為給足了安全感,他們不用再花那麼多精力去安撫自己。相對的,比較不積極照顧的孩子,他們的海馬迴較大,學習和控制悲傷的能力較強,但可能慣於安全。
這點沒有對錯,片中的教授也無法定奪,就是每個家庭教養的差異罷了。
不過,我想這能給很多家庭借鏡。我跟鮪魚肚都是生長在各種「不可以」、「不行」中的孩子,正因經歷過,我們有共識要盡量讓豬寶在不危險的範圍內什麼都試試看,就算一兩次跌倒、嗆到或哭,也不要吝於給他機會;與其跟他說「不可以」,不如跟他說「為什麼不可以」。
我相信,很多年紀相當的新手父母可能會有差不多的想法,也會遇到雷同的問題:「當上一代試圖將自己抗拒或背道而馳的教養觀傳承給孩子,該怎麼辦?」諸如此類保護和限制模稜兩可的狀況。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就各自去結論了。只能說,「教養」也許不只放在孩子身上,整個育兒路上就是對自己、對原生家庭的再教育、再改造啊!
(圖片來源:網路)
#薰鮭魚親子丼
幼貓餵奶姿勢 在 毛醫師哺乳諮詢門診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第一次在網路上看到這麼清楚描述哺乳類動物乳腺演化的文章,好厲害啊👍
其中有一段說明奶水成分的內容,上課時較常提到,每種哺乳類動物奶水都是為自己的嬰兒量身打造的,還會針對孩子的成長動態變化喔!
有趣的科學文章分享給大家^_^
《乳頭二三事》
前天在找海牛腋下乳頭的照片時,意外找到了有趣的圖片。來吧,就來篇「身為哺乳動物但你卻不知道的乳頭話題」的科普文吧!
#乳房又是另一件事了(人類真的怪,非育幼時期乳房就已經膨大了,自然界少見,完全可以是另一篇科普文。)
#生殖道型態的多樣性又是另一件事(寫都寫不完阿~)
_ _ _ _ _
【乳頭有三種】
按照乳頭上乳腺開口的數量,大抵上我們可以把所有哺乳動物區分成三大類(圖一):
一、沒有乳頭,只有乳腺會分泌乳汁到毛髮上
→ 單孔類的動物:針鼴和鴨嘴獸。
二、有乳頭,乳頭上有眾多乳腺的開口,管道彼此獨立,英文是nipple。
→ 多數類群皆是如此,人類也是。
三、有乳頭,眾多管道先匯集到同一個集水庫,再往下形成單一管道的開口泌出,英文是teat。
→ 牛和羊這些動物。
#跟著甩阿學英文(誤...)
_ _ _ _ _
【我家的狗狗是公的怎麼會有乳頭?】
前幾年不是有鬧過一個笑話嗎?寵物美容店的員工發現被抱來的狗狗乳頭紅腫發炎,問了一下才發現是主人「用指甲在那邊亂摳」。只因為她家狗狗是男生,就以為公狗不會有乳頭,肯定是什麼異常的突起物所以亂摳。(笑)
是阿,男生都有乳頭了,#絕大多數的男生哺乳動物也都有乳頭。因為形成乳頭這件事在胚胎發育過程中,早於性腺的分化,所以男女生都有囉!
好的,重要的例外來了:常在操作大鼠、小鼠實驗的朋友們一定不陌生,多數 #公的囓齒動物 是真真切切沒有乳頭呀!
馬也是,鯨豚中的抹香鯨也是(對,其他各種鯨的雄鯨都有...欸,等等,話說雌鯨的乳頭在哪?請見下方[註]),還有 #澳洲雄性的有袋類 動物也是,都沒有乳頭來著。嘿丟!雄性有袋動物連育兒袋都沒有了,哪來的乳頭呢XDD
BUT,不是所有的有袋動物男生都沒有育兒袋、也不是所有的有袋動物女生都有育兒袋(搞得我好亂阿~)。公的蹼足負鼠(water opossum)和袋狼是有育兒袋的,不過沒有乳頭。然後 #美洲有袋類動物的男生「新生兒」是有乳頭的(e.g. 維吉尼亞負鼠和短尾負鼠的研究),但數量比女生少很多,而且長大就消失了。
Ps. 然後南美洲的短尾負鼠(Monodelphis spp.)是少數連雌性都沒有育兒袋的有袋類動物XDD
[註]:鯨豚沒有外顯的乳頭,牠們的乳頭藏在生殖道/尿道溝(urogenital groove)兩側的乳溝(mammary groove)裡(圖二)。這對溝裡有乳腺出口,可以「噴射」乳汁給沒有嘴唇、在海裡喝ㄋㄟㄋㄟ的寶寶鯨魚。雄性鯨豚的這個乳溝發育不全,但有些物種還是可以看到。
_ _ _ _ _
【乳頭數量兩個恰恰好嗎?】
答:當然不是阿。(←自己問蠢問題自己打臉
人類如同多數靈長動物,都是一對位於胸部的乳頭。馬、羊也是,只有一對,但位於鼠蹊部(而且叫做teat,不像我們是nipple),然後牛有兩對。豬的數量範圍很寬,從四對到八對乳頭都有,餵養十來隻的豬寶寶怎麼想怎麼累,向豬媽媽致敬!家裡的狗狗多數是四到五對、貓咪三到四對,從胸、腹、到鼠蹊部都有(圖三)。
Ps. 圖三左上人類身體上的 x 符號,則是代表了「#副乳頭」有可能出現的位置,通常會被描述成「#返祖現象」的一種表現。出現的機率不低,不過也無大礙就是。而這一對連線被稱作「乳線(milk line)」,這是哺乳動物胚胎的乳腺在發育時,依循著的一對脊狀物(圖四)。
有袋類的乳頭則多數位於育兒袋內,好讓寶寶在出生後到完全發育好之前,能夠安心地以吃貨之姿、24小時吸附著媽媽的乳頭。查了一下,#有袋動物的乳頭數量範圍更大!從袋貂、無尾熊、袋熊的兩個,到袋鼠的四個,袋獾和袋狼也是四個。再到袋狸的八個、維吉尼亞負鼠的十三個不等。
厲害的是,數量稍多一些的乳頭可以是半圓、馬蹄狀、環狀、愛心狀、甚至是雙環狀的方式排列(圖五),一整個還以為是教幼兒畫線連線的開發教材ㄏㄏ。
在北美洲名氣不小,會揹一整車小孩、會裝死的 #維吉尼亞負鼠,那十三個乳頭是「左右各六個排成半圓、圓心處再來第十三個」的排列方式,相當有趣(圖六)。而且負鼠這一家族的成員,似乎有別於其他有袋類動物,都是 #奇數乳頭的!
甫出生的維吉尼亞負鼠寶寶,其實壓力不小。因為媽媽有可能產下多達20位(不過平均8隻啦)的兄弟姊妹一起玩大風吹、吹什麼的遊戲。沒吹進那13個座位的新生兒,很快就會夭折呢。
所以看吧!就算有十三個也不夠用啦。
但維吉尼亞負鼠仍不是擁有最多乳頭的動物。我們的 #乳頭王 要把視角往南移,來到巴西南方,同樣屬於美洲有袋類的 #南方紅邊短尾負鼠(Monodelphis sorex,圖七)才是稱霸冠軍。沒有育兒袋的牠們,擁有「十三對+1」乳頭啊!!!(對,你沒看錯,就是27個。中間5個,兩側各一排10-12個)
_ _ _ _ _
【乳頭的功能只能拿來吸奶水嗎?】
答:呃...對各位男生們,當然有些「其他」功能,不好說XD。但我在這邊想要提一下蝙蝠的例子。
在這樣子的。科學家已經注意到這件事情很久了,部分類群(葉鼻蝠科、蹄鼻蝠科、偽吸血蝙蝠科
、豬鼻蝠科和鼠尾蝠科,這些目前發現與狐蝠關係比較近的舊大陸小蝙蝠們)除了上半身、具有乳腺的乳頭之外,還有另外一種在「該邊」的乳頭...稱為 #恥部乳頭(pubic nipple)!
這恥乳在雌性身上比較普遍也比較顯眼(圖八);雄蝠則有些物種有、有些物種沒有,有的話也比較不明顯。恥部乳頭裡沒有真正具有功能性的乳腺,那這對突起拿來幹嘛呢?
原來是 #兒童安全座椅 來著!
科學家發現其中有些物種,媽媽在帶著寶寶一起飛行時,寶寶會相對於媽媽,以頭下腳上的姿勢,雙腳環繞住媽媽脖子,雙翅上的小爪則牢牢抓住媽媽該邊的恥部乳頭,好在飛行過程中平穩地當貨物~
#所以這些蝙蝠寶寶不能邊搭車邊喝ㄋㄟㄋㄟ了XD
.........
提到蝙蝠和乳頭,另外還有一種絕對不能錯過的故事,這是世界上目前 #唯一野生的雄性動物會分泌乳汁 的物種:馬來西亞的 #棕櫚果蝠(Dyacopterus spadiceus)!!!
雖然量少到單親爸爸絕對養不活尚未斷奶的寶寶(媽媽一邊乳頭就有350µl;可是爸爸總共才只有4~6µl),但還是讓人很吃驚阿。目前認為可能原因有二:一是棕櫚果蝠可能吃下了太多會影響內分泌的食物;二是爸爸一起餵奶,有助於鞏固一夫一妻制的關係,讓寶寶存活率更高。
#恭喜棕櫚果蝠榮獲性別平等教育大使(並沒有。)
_ _ _ _ _
【用心良苦、量身打造的奶水】
最後用這個主題來收尾。可以談的案例非常多,僅以幾個就我所知的物種來分享囉(圖九)!
(1)針鼴、鴨嘴獸的奶水裡找到一種全新、#高抗菌能力的蛋白質(MLP),其他哺乳動物都沒有。這可能和牠們沒有乳頭,寶寶較易接觸更多潛在傳染源有關。
.........
(2)袋鼠媽媽的育兒袋裡,可能同時會有一隻已經可以活蹦亂跳、自由進出育兒袋的哥哥姐姐,還有一隻尚未發育完全、還拼命咬著乳頭不放的弟弟妹妹。
這時候,媽媽會分別給兩個孩子 #不同配方的奶水,年紀大的小袋鼠喝的是低醣高脂(脂肪比例超過 60%)的奶水;年紀小的寶寶則是喝高醣低脂(碳水化合物約50%、脂肪15%)的奶水哦!
然後性別也有差,袋鼠媽媽會給兒子多一點高蛋白質含量的奶水,讓兒子長得又快又壯。
.........
(3)人和牛的奶水脂肪比例差不多,都介於3~5%左右。
.........
(4)家鼠和裸隱鼠的奶水成分裡,前者含水量佔59%、後者竟然高達83%。原來,由於裸隱鼠生存的環境比較乾、水份少,因此裸隱鼠后產出的奶水有較高比例的水分,使得幼仔不至於脫水而死。
.........
(5)藍鯨奶水的成分呀,簡直是超級營養食品,脂肪比例是我們的十倍、蛋白質比例也是我們的十倍!這樣 #高蛋白、#高脂肪 的奶水,想必可以讓藍鯨寶寶在寒冷的海水裡迅速長大。哦而且,就是得要這般濃稠如奶昔狀的奶水,噴射到寶寶嘴裡,才不會被海水沖散啦~
.........
(6)等等,藍鯨還不夠看。來了來了,最高脂的奶水來了,這是來自 #冠海豹(Cystophora cristata)媽媽的精心調製。
這種住在北冰洋的海豹物種,寶寶出生後,「四天!」「四天!」「四天!」就斷奶了(太驚人了所以講三次),然後媽媽就下水覓食去了。
這個史上最趕進度的方式,透過奶水的成分來補償:冠海豹的奶水脂肪比例高得嚇人,可達61%,根本 #就和美乃滋 沒什麼兩樣!
這四天裡,順利的話,寶寶可以 #每天增重七公斤!最後長成兩倍大的體型吶~。真不知道到底在急什麼XDD
_ _ _ _ _
【結語】
乳腺這構造呢,最早可以追溯回兩億多年前的時候。目前普遍大致認為,乳腺是由頂漿腺(apocrine sweat gland)這種汗腺演化而來。最早期我們還是產蛋的哺乳動物祖先,可能為了防止外來病菌感染,透過能夠產生抗菌物質的汗水給予寶貝蛋最溫暖的照顧。
科學家發現這些能夠抗菌的蛋白質,#結構上竟然和奶水裡的乳清蛋白極為相似,因此推斷母乳的起源就是來自於這個演化上的意外插曲。將抗菌和提供營養的物質,透過母乳,一併遞送給了孩子。
從針鼴和鴨嘴獸的皮膚、到有袋類及胎盤哺乳動物的乳頭,以及後兩者胎盤的演化,我們不難得知,整個哺乳動物的演化,一直朝著 #精緻化親代撫育 的方向前進(當然,演化過程可是亂槍打鳥的,剛好只留下了這美麗的意外。)
隨後,當哺乳動物適應了更多元的棲位和環境後,也不忘把乳汁遞送給孩子的重要任務。所以有了這些形形色色的乳頭,不同數量、不同排列、不同長相、不同位置。有時候,甚至連爸爸都來參一腳。
望著這些多樣化的乳頭型式,深刻地感受到生命是如何不顧一切地進行傳承使命。在看完這篇文章後,我想,當你下一次凝視著乳頭的時候,內心會更加悸動吧(誤)!
#怎麼寫著寫著有種想打電話給老媽的衝動
#這應該要是母親節的科普文才對ㄏㄏ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