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靈術及林肯的鬼魂」
#你知道嗎系列
.
.
.
1870年,在丈夫和三個兒子先後喪生過後
曾經的第一夫人:瑪麗·林肯夫人(Mary Lincoln)昔日的氣勢早已不再,
過於悲傷的她,開始將重心朝向唯心論(idealism)等興起的通靈潮流中
認為一定會有管道,是可以與已故丈夫再度相會的機會。
因此這張離奇的肖像照便誕生了,圖中的瑪麗夫人展露出久違的眷戀笑容。
一旁半透明似的「林肯」則站在一旁,面露慈祥地壞抱著她的肩膀。
也許瑪麗夫人看到這張照片的時候絕對會很感動。
不過,這其實只是攝影師威廉·H·穆勒(William H. Mumler)
所創作的「造靈術」騙局之一。
-
.
.
19世紀60年代,美國社會彌漫著悲傷的氣息
由於「南北戰爭」的爆發,使得眾多的士兵不是死於內戰就是因染疾而去世。
更令成千上萬失去至親的家庭們悲痛不已,走不出與親人訣別的痛苦當中。
在當時,攝影技術仍是在逐漸發展還待成熟的階段,
而這對於可以撫慰人心且具有價值的「靈魂照片」來說,可稱得上是一項有利可圖的生意。
尤其這對於此技術的先驅:穆勒而言。
更是可飛黃騰達發大財的好契機。
.
1861年的某日,在波士頓的工作室內,穆勒偶然間用到已曝光過的模版,拍攝出一張失敗的自拍像。
這導致照片中有個模糊不清的身影,但腦子靈光一現的穆勒
便透過這種類似雙重曝光的加工原理,開始做起了「靈魂照片」的生意。
在對外,他聲稱是利用集熱管的電流通過相機時會產生神秘的力量
只要接到照相機上讓機器運行,就能輕易拍攝到鬼影。
至於實際背後的製作方式,根據推測可能是先從單底片上進行兩次曝光,再操縱底片以產生鬼影。或者則是在暗室內重疊兩個底片,在所得的幀中產生額外的人像來呈現。
不論如何,靠著營造出的靈異氛圍和操弄之下
穆勒成功包裝靈魂攝影師的形象,曝光於社會大眾面前
更在波士頓以外,如紐約,華盛頓各地掀起了一股熱烈的拍靈風潮。
但包含當時聚集一流攝影師的《美國攝影雜誌》在內,越來越多人開始對穆勒的技術感到懷疑。
無奈他們即使經過鑑定,也無法證明穆勒的作品是偽造的。
.
.
因此在1869年,在穆勒將攝影業務擴展到紐約的同時
紐約市政府便派出一名假裝成記者的員工前往穆勒的新工作室,想試探穆勒到底。
在訪問期間,穆勒還特地為記者的肖像照偷偷留下了「鬼影」
當給記者看的時候,還供稱這可能就是記者岳父的精神靈魂。
但尷尬的是,記者的岳父實際上還活著
這不但直接拆穿穆勒的謊言。到最後甚至被人爆出
「靈魂照片」上的幻影根本就是還活著的人。
.
.
最終,穆勒的詐騙行為引來了公眾的憤怒聲浪,警察也介入調查
並指控他犯下了欺詐罪,直接要把他告上法庭,
無奈後來由於證據不足,最終法官只能宣布穆勒無罪。
.
根據《紐約每日論壇報》的報導顯示,當時檢方解釋道:
「由於並沒有什麼管道可證明穆勒所拍攝的就是靈魂,故穆勒所犯下的欺詐罪並不成立。
反之,穆勒往後再也不能以靈魂照片做為生意上的宣傳手段了。」
然而早就被拆穿謊言的穆勒,除了還要面對共達3000美元的辯護費,
事業和名譽更是因為訴訟案的因素,在一夕間化為烏有,更於1884年死於貧困。
.
.
.
如今已經到了二十一世紀,穆勒過去的「造靈術」也許只是純粹的騙局。
但對當時而言,這可是證明鬼魂存在最有利的寄託和信仰。
如今,更是成了攝影術歷史中最具有代表性,同時也是最有趣的文物之一。
.
.
.
#文章若有錯誤部分也請在留言指正SORRY
#據說PT巴納姆曾參與訴訟過程 #指出穆勒利用消費死者家庭賺錢
#留言收其他穆勒ㄉ靈異照片和本次參考資料
底片曝光原理 在 Ti-Ming Chu Workshop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Moggy Vision|Visual Identity
Moggy是位現居上海與台北的職業攝影師,標誌設計的方向希望以簡單、好應用與識別度為首要目標,標誌設計概念發想自英文字「M」作為主要意象。
「M」除了是Moggy Vision名字的字首。攝影師按下快門的時機,今天的天候氣溫,當下被攝者狀況,諸多條件使拍照總括成一個「MOMENT」的總和,另外以攝影師與被攝者在對視中視角交接構成了一個聚合,除了是攝影中兩個基本要素也代表著燈光投射與鏡頭焦段,最終,在拍攝的瞬間等於凍結那個瞬間也帶出些無限的的意象。
從「M」的視覺意象再衍伸,照相機是種利用光學成像原理而形成影像或使用底片記錄影像的設備,就像攝影師與相機是人機一體的,照相機的構造和人眼有著許多相似之處,攝影的光學成像原理和人眼視覺感應的情況是一樣的。如同仿生學是根據人眼的構造製造的。後來隨著對光學研究的深入與技術的進步,被攝景物反射出的光線通過照相鏡頭和控制曝光量的快門聚焦後,被攝景物在暗箱內的感光材料上形成潛像,不管底片相機還是數位相機都依據著這原理,照片就是這樣來的,這是攝影師工作中極為重要的一環,沒要求什麼絢麗浮誇的後製呈現,就使用最單純、直接的方式來表達這標誌。
在中國,不論工作與生活都非常依賴微信的使用,溝通上模式也不盡相同,一般紙材名片更是沒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隨處可見的二維碼,方便又快捷的社交軟體,所以這次規範中就沒有使用一般識別中的應用,而是以社群媒體中的應用為主,在照片上浮水印上如何擺放制定更嚴謹的規範,交換名片是社交禮儀的一部分,怎麼遞怎麼麼收也都有講究,雖少了點交換名片的儀式感與手感,畢竟只能說入境隨俗,但這也許大概就是文化上的差異以及要習慣的一部分吧。
.
Designed | Ti-Ming Chu Workshop
Client | Moggy Vision
Special Thanks | Daily Moggy, Eric Liu
-
www.timingchu.com
more information
http://bit.ly/2V9iChv
底片曝光原理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盧斯達:萊卡跳到黃河 反華辱華罪名都洗不清了 -- 上報 / 評論】
巴西廣告公司F/Nazca Saatchi & Saatchi最近釋出一段廣告片,名為《Leica - The Hunt》,自然是為德國光學名牌萊卡做的宣傳。但由於當中一段重演了1989年的北京六四事件,中國人馬上跳起來,萊卡亦馬上割席,捲入羅生門,彷彿宣傳片的方向就是廣告公司自把自為。
在Youtube平台上的所有複制片段,都被版權投訴而下架,不過在Facebook上就有很多完整片段可以看到。在F/Nazca Saatchi & Saatchi的官方instagram上亦可看到廣告的素材,包括火焰之下的剪影,以及那個經典的萊卡小紅點。萊卡跳落黃河,反華辱華的罪名看來都是洗不脫的了。
萊卡和紀實攝影的關係
片子拍得很好,片段最後讀白:「獻給那些令我們看見真相的人」,是歌頌記者的。萊卡歷史久遠,攝影變成尋常休閒活動,是很晚近的事情,以前是「業內人士」的事。萊卡除了相機工藝厲害、光學和玻璃強大,它在工業上還是一個重訂標準的例子。
在更早的時候,菲林底片是更大的「中片幅」或「大片幅」,由於感光面大,機身和鏡頭非常笨重,而且曝光需要的靜止時間更長。自然也很難在外面使用。
「135菲林」(面積為24×36 mm)在20世紀初開始出現,而萊卡的工業設計師Oskar Barnack設計了「Leica prototype」,之後逐漸演進成Leica M系列的連動測距相機。
大片幅底片,拍一張就要換片,是毫無機動性的,基本上就是放在影樓用來擺拍,要正襟危座的;中片幅菲林,拍十張上下,就要換底片。而「135菲林」,可以拍36張。在數碼年代看來很巧功夫,不能亂拍,但在菲林年代,已經是科技突進。萊卡令「135菲林」格式普及,現在人人趨之若鶩的數碼全片幅,就是24x36mm。
這個格式改變了攝影師,特別是紀實攝影師和新聞記者的工作生態。更小的底片片幅,可以令相機鏡頭設計得更小巧,方便需要機動性的記者,例如片中的戰地/突發記者;而一卷底片可以拍36張,容量更大,自然亦是方便。從那時起,萊卡就成為記者神器。
雖然萊卡也因為極致工藝也變成精品,甚至現在的炒賣品,但它為人忽視的一面,是工具,是數碼時代之前的標準。
廣告在推銷甚麼?
在宣傳片中,我們看到中國公安在突擊記者住處,將他們拍了的底片拉出來曝光毀滅。但那個西人記者之後偷偷折返,在混亂的廁所之內,檢起撞到地板的相機,照樣拍攝,這個細節非常聰明,也就是表達出萊卡「堅固耐用」的品質。
7、80年代前後,萊卡已經深受日本相機的競爭之苦,而被迫跟隨潮流,推出全世界大行其道幾十年的單鏡反光相機 (SLR)。在影片中記者使用的是R系列相機。這段片其實也不是直接「聲討暴政」,而是很平實地表達了不畏強權的記者很偉大,而萊卡是他們可信賴的、不怕摔的工作伙伴。真相固然透過記者的眼睛傳達出來,但記者可不能沒有萊卡相機。這就是廣告的主調。
但令人疑惑的是,中國人究竟是基於甚麼原理而高呼「辱華」或者指控「不愛國」呢?六四事件是真實存在的,最多爭拗死傷數字,但中共官方也沒有否認事情發生過。他們說,那是「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風波」,萊卡廣告只是借用這個背景去說明記者的工作。
反華辱華之處何在?
當然片段中突襲記者住處的公安,滿口京腔,威脅而粗魯,看來就是一個奸角。但問題是那些中國人是站在中共立場,那公安掃蕩外國勢力,不就是正義行動?又為甚麼不能在戲劇中重演?難道他們心裡都覺得公安毀滅新聞材料說不過去?如果六四事件是醜事,是傷疤,那為甚麼作為中國人必定要認為政權之恥是自己之恥,要一起向萊卡或者華為施壓?中國自由派一直天真無邪地跟我們和西方說,中國人和中共是不一樣的、人民和黨是兩件事,但愛國教育和仇恨教育,不是沒有效果的,看有很多人一起高呼萊卡辱華,敲碗拍檯,那就可以看到有多少人與黨國同步率100%。
不過其實要說萊卡辱華,看得深,也是看得出高級黑的。因為宣傳片是三段故事平衡剪接,一段是1989年的北京,另外兩段就沒有時地:一段是包頭巾的女人在逃難,另一段是黑人軍閥拿槍指嚇記者。在創作者的眼中,北京是和非洲跟中東一樣的「蠻荒」之地,是不講公理,只有強權的世界。也就是這樣的地獄,才需要戰地記者去關顧。
今天中國舉國自浸在大國崛起、挑戰美國,重建天朝體統的氣氛之中,若知道在外國人眼中,自己原來只是等同非洲軍閥和中東教派戰爭,國民像動物一樣逃難,懂得看,也是會覺得侮辱的。
修正六四事件的愛國史觀
而這片作品比較有啟發性的是,作者跳出了「中國人」以為自己中心的六四史觀,他們將六四事件放在全世界的普世視野下,視為人類歷史長河所有暴政和悲劇的一幕,因為局外,所以慈悲,更貼近事情的本質。
我們在香港聽到的六四史觀,基本上是定調北京民運是「愛國民主運動」,而香港泛民則委身於「支援愛國民主運動」的道德高地,但同時將問題鎖在「愛國青年公車上書但朝廷狠下殺手」的悲情之中,由「愛國民主派」主導的紀念活動年復年的紀念活動,反而強化了天尊地卑、平民挑戰政權自招惡果的歷史宿命論。雖然年年聲討,但任何事情還是希望鎖在一個國家的自家事內,永續向高層爭取。
將香港問題國際化,向台灣向歐美展示「一國兩制」的實驗成果,是近年才有的,2014年雨傘佔領的時候,主流意見還是向北京爭取,不要隨便與外國搭手,否則會給「藉口」北京指控香港人勾結外國勢力,「不給民主」。但當然大家都後知後覺,知道了北京無論如何都認為香港是九反之地,香港人就是習慣勾結外人。將香港問題國際化,置於一個跟台灣互相學習的反帝國脈絡之中,從來是國共兩黨所不樂見的。所以他們會在明在暗打壓,因為中共不怕你反共、不怕你每年提他殺人,只要你的前途和自身格局留在一國之中,外國沒有搭手的空間,他就安心。
其實我們何必再糾纏於學生是否愛國呢?香港泛民今日還在喊「平反」,平反只是說平反「426社論」視學生聚集示威為「反革命動亂」,爭取政權的承認和嘉許,是一點現實意義都沒有的,那只是一種過期的中華士大夫情結。把事情當成東非軍閥、伊斯蘭世界動亂之類的事情,反而更好,沒有失去人道主義,也不會陷入苦情愛國迷陣。
底片曝光原理 在 事實上使用底片的攝影者若未曾了解過銀鹽相關的工藝流程原理 的推薦與評價
喜歡拍照的人都知道,使用底片相機進行攝影時有著與數位相機時完全截然不同的感受,兩者之間除了最終獲得的影像質地不同外,在操作時的動線及需要控制的曝光變因兩者間也有 ... ... <看更多>
底片曝光原理 在 關於增感的使用時機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特殊的反差和色調還有粒子感是增感好玩的地方至於增感是怎麼增其實原理是本來100度的底片正常曝光就以正常時間作底片顯影曝光不足則要增加顯影時間來 ... ... <看更多>
底片曝光原理 在 【生活中的化學】EP4 底片相機原理應用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Follow usIG: https://instagram.com/weravsofficial?igshid=13mt4sy7qpq4oFB: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