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網友 A Re Ker 拍攝分享他今天從抽屜裡翻出的中華民國81年(1992年)7月21日星期二《聯合報》第17版報紙,上面刊載著一篇由記者董智森所寫,關於當時為了便於捷運工程的進行而即將遭拆除的臺北市中華商場的回顧報導,如今讀來,滿是懷舊之感。
全文如下:
《昔日台北繁榮的指標,今日台北建設的盲腸》
中華商場
樓起樓塌31年
民國四十九年老總統一句話,中華商場動工了。今年十月分為了大台北的明天,中華商場就要剷平了。
【記者董智森╱台北報導】
台北市政府將在十月分拆除已興建三十一年的中華商場,對老台北人來說,中華商場的改建象徵一個舊日繁華時代的結束,而繁華如夢,如今僅留給人們一絲喟嘆,心中也不免有「物換星移幾度秋,檻外長江空自流」的無奈。
「在三十八年時,我們追隨政府來台,當時心底打算,也不過是暫時窩一下,政府說馬上要反攻大陸,我們也不敢有什麼長遠的打算。」幾個商場的老人提起那個時代不勝唏噓。
老人說,當時窩得也十分狼狽,大家都隨隨便便用個竹棚搭將起,就在裡面吃喝拉撒,怎麼說,「總覺得只是過渡時期的非常時期,反攻號角一響,還不是要打回去」,只是這個非常時期也未免太長了,為了生活所迫,許多人乃不得不捲起袖子,把家中所看過的一些不純熟的手藝拿出來謀生餬口,生活總是要過的。
那時候,不少人在家中根本是大少爺,一輩子也沒幹過粗活;也有人則是身穿「二尺五」的丘八,除了打仗殺人,並沒有其他的本事,而家當常只是一件毛氈,在長長寒夜中,打哆嗦到天亮,妻兒子女,全家都在風聲裡,九秋衣裳未剪裁。
老總統關注
鹹魚翻身
這個非常時期,竟然綿延了十年,民國四十九年,老總統路過中華路,發現此地居然有一堆「老芋仔」過的是這種生活,乃指示必須把中華路的流民好好安頓,並且他責令負責治安的警備總部必須做好整頓的工作。
老總統的指示,使各單位不得不全力安置黎民,先是台北市政府委託「警民協會」幫忙做人口的調查和治安的維持;接著由台灣省主席周至柔、警備總司令黃杰及台北市長黃啟瑞組成一個整頓委員會,由黃啟瑞擔任主任委員。
民國四十九年的八月十六日,中華商場終於動工了,依規畫是建成八棟長方形的三樓房,當時全台三層高的房子不多,中華商場的水泥白壁,羨煞了不少中低收入戶,但所謂的中低收入者,只是大貧和小貧的差別而已。
在五十年四月十日,中華商場終於在萬方矚目下完工了,八棟嵩峨的大樓共有一千六百六十四間,並有當時全省少有的公共廁所;據居民表示,工程費中他們出了四千八百卅三萬五千八百四十五元,這也是現在居民和市府為產權鬧得不可開交的主因,而這筆錢,在當時是非常龐大的,民國四十九年,是台灣省全省的總預算的百分之一點三。
中華商場的繁榮從此開始了,當時各種新式物品及舶來品,莫不擺在這從北門綿延到小南門的門面上。從南部到台北的親戚,也莫不以帶他到中華商場一遊,來表示不虛此行。而三兩好友,興致好時,「走!哥們上中華商場喝兩杯。」喝完後,再去逛逛西門町看還有什麼新鮮事兒,或者再看一場電影消磨消磨,是當時最有面子的邀約,和最神氣的事。
中華商場的特色很多,連接的八棟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命名,一邊靠西門町,一邊則靠國軍文藝中心,連接的橋是一條多數台北人走過卻叫不出名字的綠色天橋,那是「後備軍人橋」,不久後即將拆除。
繁華總指標
如日中天
大體而言,忠棟到平棟的商店中,是台北甚至全台最大的徽章、錦旗、獎盃及紀念牌的集散中心,其中軍刀、指揮刀及佩劍的品質十分有名;不過忠棟和孝棟,目前則以電器、電腦軟體、電子零件為有名,近年則充斥著電動玩具,排滿走廊,到處可見到青少年在此流連
。
而忠棟仍有傳統的蒸籠店,在琳瑯滿目的現代化物品上,顯得饒富古意,近年來則也有各類木器及籐器的販賣。
而這兩棟的二樓,也有不少專賣玉器、琺瑯、台灣民俗古玩的店面,這些店往年是執業界牛耳,目前生意仍十分活絡,並且延綿至仁、愛等棟。但仁、愛棟的小吃和郵票,也是聲名在外的,尤其錢幣和集郵之友社也是收藏家的最愛。
高裝檢採購
軍品集散地
信、義、和三棟則是中華商場中,最膾炙人口的,因為這就是中華商場小吃最多的地方。這裡有各省的南北小吃,北方的麵食烤鴨、南方的湯蟹荷包、四川的紅油抄手、台灣的蚵仔煎、麵線焿,應有盡有,甚至有當時全省都少見的純清真館、牛肉餡餅和涮羊肉火鍋,配上跑堂的吆喝叫聲,透出了不少熱鬧與親切;不過近年來明顯的敲顧客竹槓,使吃客不太願意再上門。
中華商場在最繁榮時,曾有五十八家的飲食店,現在則只剩十六家,當時在信棟的「北平小館」,門面從卅三號到五十九號,足足占了八個大店面,目前則已暫停營業了。
仁、愛、信三棟,另有成衣、衣料的批發零售,曾是台北最大集散市場,在牛仔褲最盛行時,各棟都擠滿了人潮,而每逢各學校開學時,各種大學服、軍訓服的訂製,更是不少二十到四十餘歲人的經驗,一位店主回憶說;「那時候各校的卡其布顏色還不太一樣,我們可以在所謂的黃卡其中分出十幾種不同的顏色來,質料則有三十幾種。」
在和、平棟中,最有特色的則是軍用材料,全台的部隊都知道,部隊中只要缺少什麼東西,到中華商場準沒錯,除了武器彈藥外,軍車材料更是應有盡有,每年部隊的高裝檢,部隊幾乎都會派出大批人手來採購,至今猶然;而和、平兩棟還有不少老人茶室,不過現在已關門殆盡。
紅顏已老
尋求第二春
卅一年了,中華商場就像是一個容顏已老的美人,在歷盡了滄桑後,仍留下幾絲往日的風韻,不過在市民指為「盲腸」後,今日的商場留給人家的印象,似乎是只在市府與民眾的產權紛爭。市府目前與四百四十二戶簽約,並對其餘的一千餘戶提起訴訟,市府財政局長廖正井說,為了政府施政的公平,採法律訴訟是不得已的,日前行政院長郝柏村曾問他此問題,他也是這樣回答,「郝院長也認為公權力最重要,十分支持。」
未來的中華商場將是在剷平後,重新規畫為林蔭大道,自車站到愛國西路的小南門整條路是像巴黎香榭大道,市府都市計畫處處長蔡定芳表示,這個特區並北延至鄭州路,加上西門特區,「規畫得十分有品味」。
夏日的炎陽下,捷運的施工已使中華路這位遲暮美人顯得有幾許狼狽,豔陽下,工程的鮮黃器材、十幾公尺高混凝機和車輛,竟令人覺得格外刺眼、炫目。
廖全平電器 在 我是台灣人.台灣是咱的國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Jimmy Chen
每逢清明時節,許多台灣人都會製作「草仔粿」作為掃墓祭祖時的供品,這些都是平埔族人的習俗。
阮阿嬤世居雲林西螺鎮番社,雲林的住民種族非常複雜,除了號稱來自於泉州的福佬人、漳州的福佬人、漳州詔安的客家人、漳州及潮州的福佬及客家人,還有來自於福建晉江的中東阿拉伯人後裔,更重要的是鄭氏殖民以前,原來居住在雲林當地的原住民族部落就有西螺、二崙、莿桐、林內的西螺社,如今稱斗六市的古稱斗六門與古坑的斗六社 (清殖時期改稱柴里社),連結南投埔里的水沙連社,虎尾、土庫、褒忠的虎尾壠社、斗南、大埤、虎尾的他里務社,崙背、土庫、褒忠、東勢、麥寮、台西、口湖、四湖、水林、元長、北港的貓兒干社、南社,土庫王社,茅干社等。
其間居住包含在淺山地區,被列為貓而干部落遺址群,包含雲林、彰化一帶的大武郡、貓兒干、西螺、東螺(如今被列為彰化縣)、他里霧、猴悶、斗六、二林、南社、阿突、眉裡、馬芝遴等龐大的原住民村落,這塊區域的族群被統稱為虎尾壠人。西螺與東螺原屬同一區域,被歸為貓霧拺平埔族,其餘雲嘉南區村落則屬洪安雅平埔族。
那些自稱來自福建的漢人後裔,主要以鍾姓、李姓、張廖三姓家族為主。居住在西螺鎮、二崙鄉、崙背鄉三處。尤其張廖家族,據說源自於清康熙年間 (西元1701年) ,由福建漳州詔安客家人廖朝孔帶領一家五兄弟渡海來台,落腳二崙開墾。歷經百年發展,這支廖姓宗族在雲林當地開枝散葉,百年後散居崙背、二崙、西螺當地25個庄,總計高達一千多戶,成為當地強勢家族。
阿嬤家族居住的西螺番社居民幾乎全都姓廖,也稱自己是來自於福建韶安的客家人,與祖先來自於廣東饒平客家人的阿公一樣,都早已不會說客家話。
由於阿嬤說我們的祖先是來自於廣東、福建的客家人,從小我也就認為自己有客家血統。但我最感好奇的是,古代盛極一時的中部大番社,怎麼會沒有半個人認為自己有原住民血統,是當地原住民的後裔。
直到前些年阿爸過世,我返鄉尋根,請求屘叔讓我打開公媽爐給我查看歷代祖先的牌位,終於從不被西螺當地耆老承認有來自於廣東的父系先祖,及兩位連名字都沒有只寫著番婆二字的母系先祖的家世,確認了自己是徹徹底底被漢化的貓霧拺平埔族後裔,也被稱為虎尾壠人。
從小因為阿爸經營當地最大的電器行,每天營業到深夜,阿嬤擔心影響我的教育,要我過去給她帶。從小就看著逢年過節阿嬤搓圓仔、炊粿、拜地基主。原本以為小時候看到的這許許多多的習俗,就是客家人的傳統。直到長大後閱歷逐漸累積,加上網路時代資訊取得越來越容易。慢慢才知道,原來阿嬤以為的家世、籍貫,其實跟阿公那邊一樣,都是被殖民政府漢化賜姓的結果;她一輩子以為是客家習俗的傳統,其實都是平埔族祖先遺留下來的習俗。
而過去很多人以為祖先是來自於中國大陸福建、廣東的所謂客家人、漢人,非但大多不是真的,即使極少數真的,那些人也只不過是台灣先民在七千年前大屯山火山爆發後,北逃遷徙出走後繁衍出來的後代,只是在北方大陸生活困難,不得不再回到當年祖先的故鄉台灣。整個被漢化、客化的中國南方百越民族,身上同樣流著台灣先祖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