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媽祖聖誕還有22天
俗稱舊街媽祖廟,又稱福興宮,奉祀的主神為天上聖母(媽祖),福興宮建於清雍正元年(西元1723年)。廟內留存著天上聖母神像、十八羅漢像其雕工細膩,兩根石柱以及門外的兩座石獅的石材皆為大陸的隴石,亦可說是珍貴藝術品,而廟內還有著幾塊年代久遠的牌匾為:「海國安瀾」、「莫不尊親」、「好義從風」等。大甲媽祖出巡是近年來中部地區人民其最隆重的廟宇活動,由台中縣大甲鎮瀾宮萬人徒步至嘉義新港奉天宮,其中途的休息站為西螺福興宮,所以每年這個時候一到,廟內就會湧入近萬名的信徒還有陣頭,比過年還熱鬧,因為便成為西螺鎮內的一大盛事之一。
#西螺太平媽
#螺陽迎太平
#莫不尊親
同時也有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上水—90後租上水圍千呎村屋樓上生活樓下開cafe 幫街坊創業賣番梘陶瓷:這裏就像社區中心 世道紛亂,好好過活,成為大家這一年的集體命題。三個大男孩從城市遷入上水圍村,租了一間普通村屋,上居下舖一起生活、養貓、經營共享空間,並把它命名為「ATMA」,有呼吸、靈魂之意。這塊淨土也連結了村民,過節辦...
廟街牌匾 在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Retreat靜修,就在熱鬧的大商場旁邊。
沙田排頭村背靠一邊是道風山基督教叢林、神學院,另一頭是佛寺、精舍或別教派的修道場,今日萬佛寺香火鼎盛,成了旅遊地標,一如另一邊的道風山基督教叢林,來的人除了虔誠的教徒,更多是旅客、行山人士或退休的沙田街坊。
從前的道風山,山上山下,還能儼然劃分神聖與世俗的國度,因沙田市鎮尚未膨漲起來、簇擁起來。一切的距離感還是有的。遠眺山還是山,住人的寮屋和田還是低矮,疏落,未填海前,沙田海的岸線還是寬長的,會潮漲潮退。現在樓房起得比山還高還密,整夜車路的聲音傳上山來,行山的熱議的人,來又去。這裡有不少宗教退修場地,然而這裡,四通八達。
看道風山的建築風格,佛道、基督教大熔爐,眼可及目的文化共融。教堂本應神聖、恢宏,中式園林風格則融於自然、恬靜和簡約。這裡聖殿仿照北京天壇而設計,看簷頂是八邊形,簷脊有走獸、道士和尚像;繪瓷作品上,耶穌成了中國古人模樣,分五餅二魚;到處都是漢字對聯和牌匾,而非聖像。本地建築歷史學者黎雋維說,在香港,道風山不是唯一的例子,還有銅鑼灣道聖馬利亞堂,香港仔神聖修院和九龍城聖三一堂。憑常識,會猜得到是為了宗教「在地化」,方便西人在中國傳教而建。六十年代專門為此起名,叫「中華文藝復興」風格,而一些宗教中式建築,也可統稱為此。
1910年九廣鐵路通車,穿過沙田段的煙燉山隧道,就是沙田谷了。那列行駛的火車從蒸汽,至柴油,後來成了雙軌電氣化列車。是從道風山上,張望山下,所能見證到時間的軌跡,一直是向前,不回頭。
在叢林內通向「道風大千」那條小徑,有一幅道風山彩繪全景圖,留存鳥瞰下,魚米之鄉之貌:大埔道是唯一貫通的汽車道路,瀝源等小村落依淺河而建,鬱蔥而古香。1930年時這座山頭盛惠3,705墨西哥金幣,引針山的自來水,動用超過100個工人開鑿和建造,不少粗工還是客家婦女擔當。精通中國佛教健築的丹麥建築師艾術華設計和構思。
道風山始創者艾香德他們早期在叢林的生活規律,和出家人無異,日常飲食都是素食。做禮拜,授課,默禱,懺悔,踐行和談話都有固定模式,還有靜坐,明顯是佛道文化的傳統。艾香德最早的夢想,是建立可以媲美佛教寺廟道場的基督教隱修院。道風山不少設計和空間,供個人或團體靜修默想之用。例如明陣,本是公元七、八世紀基督宗教建築的元素,有點像迷宮,迂迥曲折,但有清晰指向的路徑走向中心,入口也是出口,以前刻在建築物,讓教徒以手指頭代足,在明陣「走」一圈,安靜心靈再參加聚會。其後也有一些傳統,朝聖後走明陣,作為旅程的結束。
世道紛紛擾擾間,冬季號《就係香港》帶大家在香港走一趟「Retreat靜修之旅」,位於沙田新城市廣場旁邊的道風光是其中一個目的地。
歡迎訂閱 #linkinbio
《就係香港》已在HKTV mall 上架
#沙田 #道風山 #中華文藝復興 #香港建築 #靜修 #Retreat #就係香港2020冬季號
廟街牌匾 在 尋蹤覓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油麻地天后廟群(下):難得一見的一連五廟】
第二所書院於1920年由東華醫院總理何世光興建,位於廟宇建築群南端,為兩進一天井結構。直至1955年,政府推行新的教育政策,建立官立小學,大量增加小學學位,東華三院就將書院改作解簽檔。於1991年起,書院停止運作,只供東華三院的職員所用。2016年,書院變成祭祀習俗演進館,向公眾開放及介紹油麻地天后廟的變遷。廟前放了兩塊刻有「海不揚波」和「永錫安寧」的石額。於2020年7月,東華醫院在沒有改動任何建築物結構及外觀的情況下,將書院作內部翻新,提供香港及中國歷史、香港專題、宗教哲學等專題書籍及文創產品。
福德祠(觀音古廟)建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於廟宇建築群北端,原本供奉土地神,但因為當時廟前便是公共碼頭,為祈求庇佑海上平安,居民便將觀音請來供奉,並將「觀音古廟」牌匾裝於廟門上。而因觀音的地位在中國傳統上比土地神高,土地神便自然地須將主位讓出。福德祠為兩進式建築,是天后廟建築群內規模最小的一座,原有天井已被覆蓋。
公所建於1920年,即是供油蔴地五約商議地區事務的場所。在天井設置有社壇。而由於南面(廟南街)的居民有觀世音菩薩保佑,位於北方(廟北街)的居民亦再請來觀音於公所內供奉,於是油麻地天后廟的兩旁都觀音廟,廟北街的公所則稱作「社壇觀音樓」以作區分。公所為兩進式結構,南邊有一座附屬建築物, 以半圓形拱道連接。
廟街牌匾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上水—90後租上水圍千呎村屋樓上生活樓下開cafe 幫街坊創業賣番梘陶瓷:這裏就像社區中心
世道紛亂,好好過活,成為大家這一年的集體命題。三個大男孩從城市遷入上水圍村,租了一間普通村屋,上居下舖一起生活、養貓、經營共享空間,並把它命名為「ATMA」,有呼吸、靈魂之意。這塊淨土也連結了村民,過節辦聚餐,幫街坊創業搞寄賣,關係像家人般親密。村中人都說,ATMA就是有種魔力,叫人流連忘返。
ATMA很隱世,不刻意走進圍村,是不會知道這店的。但如果你路經文閣村46號,定會好奇駐足看看這別樹一格的村屋。它是幅凌亂而恬靜的構圖:這邊一個廟宇用的功德箱,上掛「清雲門」牌匾;那邊放滿多肉植物,遠處還有巨型高達。戶外空間放了大小桌椅,每個角落以盆栽點綴,明明風格不相近,加起卻感和諧,雲淡風輕,就像店中幾位男孩。
#上水 《來生不做北區人》相關影片:
1. 30歲上水後生仔自資辦社區報紙 組自衞隊義助街坊 重新感受上一代人情味:捉賊整水喉搵貓都會搵我
(https://youtu.be/Uwld_EHfC4Y)
2. 90後上水水貨街開文青店教陶瓷 疫情減租水貨鋪結業潮望光復 街尾老店寧劏一半舖位不結業:上水像病人,光復後要復興
(https://youtu.be/O5G3t3PhuZY)
3. 上水巡撫街逾65年小店 4間店一齊12月31日結業:「上水光復的話即重開!」 老字號醬油舖文具店孖舖 最後情懷成絕響 20201025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4. 記者放蛇證上水藥房走私仍活躍 代客經澳門珠海寄回大陸 前水貨客自白:3日賺2千,試過滯留大陸瞓桑拿浴
(https://youtu.be/cU0X1flvt6k)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果籽 #上水 #cafe #村屋 #ATMA #圍村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YL0O_xHK7iY/hqdefault.jpg)
廟街牌匾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或許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如孤島般的「地帶」,好像摯親都無法明瞭。偏偏英國的某位詩人如是說,「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以自全。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整體的一部分。」不少人說小島孤獨,卻鮮有人親身體會孤島的感受,因為都市人禁不起,放不下,走不來。外人走進島內,島民踏出島外,經年來往的渡輪看盡離合。島上的「祺森冰室」負責人林耀山(Gary)生於斯,長於斯,闊別孤島逾十年後回歸故地,不為甚麼,只為年邁父親背起擔子——好好經營冰室。他只望將冰室一代傳一代,交給兒子再交給孫子,世世代代得以保守家族的心血結晶。念念親情,看來孤島不孤單。
緩緩地流淌的靜謐時光
島與城的距離原來僅僅約半小時的里程,渡輪在浪花與浪花之間顛簸,不一會兒便來到彼岸。實實在在踏足於一平方公里的小島上,純淨清新的海洋氣息撲面而來,慣於急速的步伐不期然放慢,放輕鬆。赫然發覺孤島,原來一點都不孤獨,因她正正被溫柔的海洋圍抱著。坪洲,外形彷如一個「凹」字,半點兒都不平坦,地形與其名字不相配,煞是有趣,陷下去的地方像是埋藏着隱世秘寶,或是世外桃源,遠眺還看得見青翠山嶺。坪洲在七、八十年前是繁盛的工業中心,全盛時期更有逾百家廠房。
從昔日繁盛到今時今日的平靜,坪洲的面貌經歷多大的轉變,在島上不難發見歷史痕迹。如今,小島沒絲毫熙來攘往的壓迫感,沒有車子,沒有擠擁人潮,大街小巷彌漫悠閒靜謐的氛圍。每分每秒在城市如江河奔流的時光,在島上卻是緩緩地流淌。踏出碼頭,一座古廟映入眼簾,沿着永安街直行,偶爾有腳踏車擦身而過,街頭巷尾迴盪着微妙的窸窸窣窣,夾雜清脆的叮叮噹噹。店鋪之間隔着一道「楚河漢界」,店家卻會互相打招呼,談談天氣陰晴,說說生活瑣碎。
一塊牌匾牽繫兩代心血
巷尾,便看得見「祺森冰室」牌匾,一塊牌匾四個大字連繫兩代親情與心血,負責人林耀山(Gary)說:「爺爺名『祺』; 爸爸名『森』, 結合在一起就變成冰室的名字。他們都是行船,都是做廚房,懂得甚麼便做甚麼工。」原來,「祺森冰室」坐落的屋子早在一九六零年已經存在,Gary太公那代就已經在這裏居住,直至Gary的那一代已將近是第四代,經歷了數十載風霜的屋子見證着林氐四代的家族歷史,「之前是太公來到這個小島,買了這一棟物業,最初都是供別人做餐廳。坪洲那時有很多廠,人多了,食的需求就變大,就會有冰室及餐廳的出現。 他們想到不如就做餐廳生意,就收回餐廳。」
生於斯,長於斯的Gary繼承衣缽,經營島上的家族餐飲業生意,孝順的他從小便在冰室幫忙,亦與小島有着深厚感情,「坪洲這個地方,比較寧靜。最大分別是這裏沒有車,空氣好。坪洲人較淳樸,但睦鄰關係好很多,都是土生土長。我們從小就在這幫手,上午就幫手做早餐,放學後冰室已經關門,就回來掃地清潔。那時候,日常生活,包括吃飯、做功課等所有事情都在店裏做,記得有些人會拿五毫子給我,叫我拿給媽媽。」
離開終究是為了歸來
畢業後,Gary毅然離開長大的地方,出外尋找工作,移居近十年,曾與家人討論過「接手」的問題,他的內心亦經歷過幾番掙扎,徘徊於拒絕與接受的邊緣,反思過去梳理思緒有助填補未來的空白,他憶述:「那時心想不會接管餐廳,結了婚到有小朋友之後發覺 ,以前家人對我們真的好。慢慢就去理解,他們老人家可以撐起這間餐廳,真是厲害。中間也有很多時候,是星期六日或者星期五晚我也有回來,爸爸的年紀都差不多退休,經營餐廳,做了大半生,又供到我們、我、妹妹都長大自立,反思都應該是時候回來幫手 ,二零零一年便回來了。」 終究,冰室對Gary充滿了兒時回憶與深厚感情,可想而知難捨難斷。
於港人而言,冰室是香港歷史遺留下來的昔日印記,可理解為茶餐廳的前身,流行於一九五零至一九六零年代,隨着西餐業發展而起,最初因售賣的食品又以紅豆冰、咖啡、奶茶等西式飲品為主,以「飲冰」為賣點,故取名「冰室」。Gary解釋:「做冰室賣的食物很簡單 ,會有奶茶咖啡,只賣幾種粉麵。最早期我們有上海麵賣,雞蛋及肉片。我們的肉片是煎香了的肉片。那時是媽媽想食,爸爸就說拿一些回來賣,說這樣食就食了幾廿年 ,直到現在我都保持有上海麵賣,做一間冰室要茶靚咖啡都靚,兩者必須要做得好。」
片片蝦多士皆有血汗
歷久不衰的是情懷與傳統,雖然Gary 認為肯變肯去接受就會更好,但他並非一味主張顛覆過去的變革,而是選擇奠基於優良基礎上推陳出新。他細心地把過去的種種保存下來,「茶底沿用以前爸爸留下的,那味道由那時到現在沒有很大轉變,其實要煲一壺好的奶茶是很簡單,但要保持到十年是同一樣的味道,就是功夫。還有一個以前有、現在也有的就是紅豆冰。裝潢仍保留一派老式冰室格局,店內一枱一椅一磚一瓦均與開業時無異,還保留所有卡座椅子,這些椅子於一九六零年已經存在,因經過好些時日,木材腐朽,需要不停翻新修補。」蝦多士,是祺森冰室的「招牌菜」,不少人趨之若鶩來嘗鮮。
Gary坦言:「蝦多士以前是沒有的,以前麵食為主,而且沒有一種較有特色的菜式,就想到蝦多士不錯,將蝦放進麵包,再用餡包起。其實不是我構思,五十年代的蝦多士就是這樣做。」蝦多士滋味香口,然而製作蝦多士的過程竟血汗交融,因為當中有一個剝殼挑腸的工序,「我們剝得很快,很容易會刺到手流血,還有個漿,要用很多香料去炒,將幾樣混合放到麵包裏,再浸蛋漿,再沾麵包糠,再炸。」
情鍾爸爸烹調的早餐
經營餐廳的擔子沉重得很,Gary卻沒有後悔當初的承諾與決定,他憶起一件引以自豪的往事,「有一個時刻十分感動,平時我們收的錢會放起來,通常我就會全部拿給爸爸。有一天,爸爸突然跟我說不是啊 ,今日你第一日接管 ,你拿吧。那種感覺是我終於真正地接手了,是一種認同。」從爸爸身上,Gary學到了堅守原則,絕不馬虎,「本身有些客人喜歡爸爸的食物。有時我們會分得出是不是舊街坊回來,一家人來食四碗五碗上海麵。
不想失去這批客人,我會有少少要求,再做下去慢慢加東西,要求不能變,這是從我爸爸身上學的。因為爸爸做事的方法是慢工出細貨,當他口說隨便的時候才是最令人害怕,其實都是有要求的。」爸爸煮的食物,是Gary孩提時代的世間美食,他想起讀中學時,每日七時走下來客廳,便會看見一杯奶茶,一件腿蛋治已準備好在枱上,「爸爸一定先做好放在這,我從未食厭。」
冰室拉近了Gary與親人的距離,Gary爸爸放手後就沒有再理會餐廳生意,轉而在背後支持子女。 至於,Gary的兒子現時也會到餐廳幫手打點,「冰室令到自己和家人關係更親近 ,但當你太親近時也會有很多摩擦 ,我們的溝通方法可能就是先罵先吵架。有時工作上不滿意也會發他脾氣,吵完就算了。一家人,開心不開心全都在這裏,回憶都全在這裏。」承傳下來數十載的冰室是多代人的心血結晶,Gary一心希望能夠將冰室繼續傳承下去,「保存招牌和心血,再交給兒子再交給孫子 ,一代傳一代。」
撰文:文朗琛
攝影:胡浩賢
祺森冰室
地址:坪洲坪洲永安街3號地下B鋪
電話:2983 0554
營業時間:星期二至日 8am-4pm(星期一休息)
詳情: http://bit.ly/2VnXidp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3s0BH0c1oJg/hqdefault.jpg)
廟街牌匾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炎炎夏日,吃一口冰品最為解暑。令老中青念念不忘的懷舊冰品,必定是紅豆冰。以下介紹六間經典食肆的紅豆冰,拖男帶女也好,午後偷閒也好,絕對能甜蜜蜜地透心涼一番。
1.半世紀絕種手刨紅豆冰
半世紀舊冰室,高樓底、舊吊扇、白瓷磚、老卡座,假日很多區外人來朝聖、
打卡,最吸引是懷舊紅豆冰。高身蓮花杯,紅豆粉香,與白滑的花奶是絕配。頂層小冰山以人手刨出來,細碎冰涼,混紅豆、花奶吃,更加滋味。
廣成冰室
地址:上水石湖墟新成路10號
電話:2670 4501
詳情: http://bit.ly/2NwJzID
2.冰磨雪球紅豆冰
上環無人不曉的老冰室,五十年代咖啡室格局,風琴摺閘、白底紅字招牌、紅漆柚木卡座、懷舊圓枱。這裏的紅豆冰將冰磨成雪球形狀,就算喝到最後仍然有冰在底層,不會摻淡紅豆,是最傳統的做法。紅豆冰配上獨有薑葱香油撈麵又或炒蛋治,就是一流的下午茶。
海安咖啡室
地址:香港上環干諾道西17號地下
電話:2540 6340
詳情: http://bit.ly/2NwJgxk
3.炸髀配紅豆冰
華富邨的四十多年老字號銀都冰室,陪着很多華富邨街坊長大。
除了自製麵包、蛋撻出名,炸雞髀配紅豆冰更是老中青街坊夏日最愛。紅豆足料又大大粒,以陳皮煲成,甜中帶陳皮香,配搭炸雞髀一流。
銀都冰室
地址:香港仔華富邨華光樓707-708號
電話:2551 0388
營業時間:5:30am-6:30pm
詳情: http://bit.ly/2NxGXKu
4. 鴛鴦蓮子紅豆冰
遊客必到景點,滿滿電影感,坐哪裏都是拍照好位置。食物質素不過不失,最
喜歡是鴛鴦紅豆冰。薄薄的冰片,咬下去咔嚓一聲冰沙就碎在口中;大粒的天津紅豆與優質湘蓮口感鬆化,味道不甜不膩,愈食愈清涼。
美都餐室
地址:油麻地廟街63號地下
電話:2384 6402
詳情: http://bit.ly/2NvX0IN
5.瓦煲奶茶紅豆冰
全港碩果僅存的瓦煲奶茶,煲茶不及銻壺快,但茶味香濃,愈飲愈上癮。一杯杯放入雪櫃內冷藏,凍奶茶亦完全不會令茶味走失,配上大粒起沙的紅豆,茶香中滲出紅豆的甜香,絕配。
合香園
地址︰尖沙咀海防道390號熟食檔
電話︰2376 2722
詳情: http://bit.ly/2NwJG71
6. 百搭紅豆冰
九龍城市政街市樓上茶記,店面掛着蔡瀾贈言「勝過鮑參翅肚」的牌匾。小店只做早午市,食物賣光便收市。奶茶、紅豆冰,最受讚賞。奶茶配紅豆冰,入口香甜順喉。此外還有咖啡紅豆冰及鴛鴦紅豆冰,再配紅豆西多士,就變成紅豆下午茶。
樂園
地址:九龍城侯王道48號市政大廈3樓6號鋪
電話:2382 3367
詳情: http://bit.ly/2NxIxfo
採訪:劉明慧
攝影:攝影組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xnK4jhu8qLI/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