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日本東京奧運宣揚永續環保概念 利用回收手機家電、回收木料打鑄獎牌(07/13/2021 Tokyo 2020、香港頭條日報)
(記者郭嘉輝報導)延期一年的東京奧運將於本月二十三日揭幕,今屆奧運貫徹環保及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大量採用回收循環再造物料,奧運村廣場由日本各地捐贈木材建成,獎牌、火炬,以至頒獎台,也分別由回收的家電、廢棄鋁材及廢塑膠製成,而選手村及大量比賽場館亦會採用可再生能源發電,務求做到百分百環保潔淨的奧運會。
為達到零碳排放的目標,東京奧運在比賽場館,以至奧運選手村也全面採用可再生能源發電,亦藉着舉辦奧運,增加社會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其中,東奧的焦點設計之一,是積極推動採用氫能,而氫能的排放只是水,被視為潔淨能源。外務省國際報道官室的官員早前向本港媒體介紹,東奧選手村的設施,以及接載選手及遊客往來選手村及東京市內地點的接駁電動巴士,都有採用氫能推動的燃料電池,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63城市捐木材用後歸還
為配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東奧大量環節亦採用循環再造物料。奧運村廣場由來自日本各地六十三個城市所捐贈的木材建造而成,並會在奧運會結束後歸還,盡量做到減少浪費。奧運舉辦期間產生的廢棄物,將有六成半要達至重複使用或循環再造。場館內亦使用過濾設施,包括收集雨水重用。
另外,東京奧委會從二○一七年開始,向民眾收集了約七萬八千九百八十五公噸,各式各樣的廢棄電子產品和小型家電,包括手機、相機、手提電腦及遊戲機等,再由收集的廢電器,抽取當中的金屬物料,打造成奧運會上頒發的五千塊獎牌。他舉例,從日本電訊營運商NTT Docomo從門市收到的六百二十一萬部二手手機,藉此提取約三十二公斤純金、三千五百公斤純銀和二千二百公斤純銅,以此作為獎牌的材料。
奧運會和殘奧會頒獎台亦加入可持續的元素,頒獎台由3D打印及塑膠物料製成。據了解,日本當局分別透過民間、學校及商業組織收集了十一點九噸、一點一噸和十一點五噸的廢塑膠,即合共回收約二十四點五噸的塑膠,製成今屆奧運所需的九十八個頒獎台。
「三一一」地震再生鋁製火炬
至於為奧運揭開序幕的聖火傳遞,東京奧運火炬採用「再生鋁」材料製作,這些材料來自日本三一一大地震後,為災民臨時住宅建造後所剩下的鋁材,除了象徵環保,同時向世界傳遞災區復興的訊息。火炬設計採用傳統櫻花圖案,並運用新幹線子彈列車製造時的鋁擠壓技術,糅合日本傳統和先進技術。
今屆東京奧運有五大主題,分別是氣候變化邁向零碳、資源管理實現零廢棄物、維護自然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尊重人權、勞工和公平的商業操作;以及通過參與、合作和溝通,達至平等中團結一致。而今屆奧運口號正是「為地球及人類,共創美好未來」。
2020東京奧運利用環保回收廢棄手機以及廢棄木料再生材質來製造本屆奧運獎牌的完整流程:
Behind the Tokyo 2020 Olympic Medal
https://youtu.be/uOo_gFjECIQ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realtime/hk/2129859/即時-港聞-東奧宣揚可持續概念-回收手機家電鑄獎牌
♡
廢棄物燃料化推動目標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未來減碳任務靠「城市」- 走過2020、展望2021,城市氣候行動出現哪些新趨勢?(11/25/2020 遠見天下文化City城市學)
作者:邵鈺珊,攝影:陳之俊、賴永祥
隨著拜登即將入主白宮,缺席好幾年的美國,可望重回世界減碳舞台,為聯合國相關單位和環保團體注入一劑強心針。而從11月中落幕的「世界氣候論壇」,可明顯看見幾個以城市為推動主軸的減碳大趨勢。
受疫情影響,世界氣候峰會今年改以網路連線形式,從9~11月輪流在北美、亞洲、歐洲等地舉辦「世界氣候論壇」(2020 World Climate Forum),一方面替明年底的聯合國氣候會議COP 26奠定基調,二來也討論出幾個明確的減碳路徑。
如11月中落幕的世界氣候論壇歐洲場,從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 對綠化城市的呼籲、到美國新任總統拜登提倡的「綠色新政」(Green New Deal),都奠定了明年起以城市為重心,輔以大數據分析、再生能源等科技為手段,一起對抗全球暖化的明確趨勢。
減碳用哪招?建築節能、綠色交通最受青睞
聯合國開發計畫署開宗明義表示:「如果說今年我們學到了什麼,那就是互相依賴。城市必須靠環境來創造健康!」巴拉圭首都亞松森近來便大舉投資科技,建設太陽能公車亭、為樹木編制QR code、改善廢棄物回收系統等。
這次論壇上,主辦單位針對「你的城市對抗氣候暖化的優先行動」發表調查,「可持續城市計畫」以44.3%高居第一,其次為「建築節能改造」(40%)、「建置再生能源」(38.6%)、「推廣永續交通」(34.3%)等選項。
的確,今年COVID-19大流行期間,許多城市都鼓勵居民改以單車、步行等方式,取代以往壅擠的大眾運輸系統,以避免感染風險。
而長時間的封城及居家隔離,大幅延長人們在家時間,也讓相關單位更注意到建築空間和住宅能源消耗狀況。時興的電動車及儲能設備,更被視為潛力無窮的熱門氣候方案。
綜觀國際主要城市的實施方案,日本力推的氫能源,可謂獨樹一格。
早在1970年代,美國太空總署(NASA)就開始用液態氫和氫燃料電池推動太空梭和火箭。剛上任的日本首相菅義偉(Yoshihide Suga),10月喊出的該國2050年排放歸零目標中,也包含了氫能推動方案。隨後便吸引相關外商(澳洲)積極搶進。
城市減碳三困境:缺數據、共識、還有資金
除了分享推動策略,世界氣候論壇也歸納出三個城市氣候行動共同遭遇的困境,那就是:數據分析不足、行動不協調、缺乏資金等。
首先是數據分析不足。近年AIoT(人工智慧+物聯網)快速發展,不少企業和研究機構已蒐集到大量數據,但如何好好運用、分析?減少能源耗損和城市資源的浪費,還需要更多數據科學家及專業分析師的投入。
承包許多城市能源服務的德國意昂集團(E.ON)就建議,刺激減碳的最佳手段就是「可視化」,公布所有日常行為的排放數據,讓民眾對每個選擇和使用方案更有感。
其次,面對《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設定的減碳願景,各國政府都各自制訂了因應方案和短中長期執行方案,彼此之間卻缺乏協調和一致性。國際能源總署(IEA)執行董事比羅爾(Fatih Birol)批評,各國領導人直到今年才陸續實施相關政策,可能使《巴黎協定》的目標永遠無法實現。
最後還是那個老問題:錢!從最前瞻的氫能源,到貧窮國家的調適行動,皆需投入大量資金。芬蘭動力系統公司瓦錫蘭(Wärtsilä)評估,未來10年是全球往100%再生能源衝刺的關鍵時刻,預估2030年可達成80%。
可是,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太陽能、風能、生質能,最終10~20%的低碳能源來源,更是至關重要。目前看來,氫能由於成本過高,難以吸引投資者,因此在資金上相當匱乏。
展往2021全新局面,你的城市如何展開氣候行動?或許關鍵在就上面。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city.gvm.com.tw/article/76045
♡
廢棄物燃料化推動目標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重磅專訪 Part 1&2》不只廢核廢煤 德國實現「2050碳中和」還有秘密武器.....(11/25/2020 風傳媒)
Part 1 - 德國大力發展氫能,在重工業、航空、航海與陸路重型貨物運輸等行業大量使用氫能,目標是成為全球生產綠色氫能的領先者,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
(謝錦芳 報導)德國預定2022年底前廢棄核能,2038年底前廢煤,廢核又廢煤,德國能夠完成這個艱鉅的任務嗎?德國經濟能源部能源政策司長赫登(Thorsten Herdan)接受《風傳媒》專訪時指出,德國有信心在2022年底前關閉剩下的3座核電廠,完全廢核,並逐步廢棄煤,全力發展氫能,將在重工業、航空、航海與陸路重型貨物運輸等行業大量使用氫能,成為全球生產綠色氫能的領先者,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
歐盟、德國均承諾,要在2050年達成碳中和(碳中和係指在能源、交通、農業和工業過程中,平衡二氧化碳排放與清除,或完全消除二氧化碳排放,實現二氧化碳淨零排放、碳足跡為零)。為了達成這項目標,德國在廢核、廢煤之外,必須有更積極的作為,發展氫能成為德國的秘密武器。德國聯邦政府6月通過「國家氫能戰略」,將投入70億歐元推動氫能科技,另提撥20億歐元促進氫能跨國合作,合計90億歐元,全力發展氫能,以取代化石燃料。
砸70億歐元推氫能科技 尋求與台合作
為發展氫經濟,擴大市場規模,德國積極尋求與台灣合作的機會。赫登自2014年6月起擔任德國聯邦政府經濟能源部能源政策司長,負責能源轉型大工程。他表示,近年德國在經濟成長與電力需求方面已明顯脫鉤;發展氫能是一項結合工業、能源轉型與氣候保護的重要政策。以下為赫登接受專訪摘要。
問:德國聯邦政府批准「國家氫能戰略」的主要推動力是什麼?
答:德國和歐盟設定了氣候保護目標,亦即2050年要實現氣候中和。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對不能或只能困難地電氣化的產業進行脫碳。 我們堅信,必須在重工業、航空、航海和陸路重型貨物運輸等行業中大量地使用氫能,才能夠實現氣候中和的目標。
氫氣是一種未來技術,我們希望建立一個全球氫能市場,擴大其使用範圍和產能,從而降低成本。
我們將「國家氫能戰略」(NWS)視為一項工業政策的策略,德國企業在整個價值鏈中是生產綠氫技術的全球領先者,擴大氫能的使用範圍可為這些公司提供巨大的商機。
快速拓展加氫站網絡 發展氫能車
問:德國聯邦政府如何推動氫能車?
答:依「國家氫能戰略」方案,交通運輸領域是策略的重點之一。 在這一領域裡我們規劃9項具體措施,以擴大氫能市場和燃料電池技術的市場。 氫能可為減少交通運輸領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做出重大貢獻。
最重要的是擴展氫能基礎設施,這樣才能使氫能驅動的車輛在德國立足穩固。 目前,德國僅次於日本,是全球加氫站數量最多的國家,截至2020年11月共有86個加氫站。我們的目標是進一步快速擴展加氫站網絡。
除此之外,我們支持產業界在交通運輸領域使用氫技術,並資助用於運輸的氫能技術和燃料電池技術的開發、構想、市場準備和採購。
擴大市場規模 預估氫能成本將下滑
問:現階段氫能成本極高,如何鼓勵企業使用氫能?
答:的確,目前氫能價格昂貴,不過,我們早期開始發展再生能源時的成本是現在的10倍,我們預期氫能的發展也有相同趨勢,氫能的成本未來有大幅下降的潛力。再生能源價格下滑很快,以海上風電為例,德國最近一輪競標價格是以市價交易,政府不必提供政策補貼,因此,我預估氫能價格會進一步下滑。
此外,德國政府初期會提供綠色氫能政策補貼,會使氫能的成本下降,目前較大的問題是如何把氫能輸送到最終使用者。
確保能源供需平衡 德國做了這些事
問:再生能源受制於天氣因素和儲存問題,有其局限性。德國聯邦政府使用氫能來協助能源供需平衡並支持再生能源的計畫是什麼?
答:德國的再生能源占總發電量比率大幅上升,供電品質保持在最高水準。2020年上半年,德國再生能源供應大約一半的電力需求;在2019年時,這一比率已超過40%。與上一個年度相比,2019年每個消費者的斷電時間減少了1.71分鐘,降至了12.20分鐘。這是自2006年首次發布斷電數據以來的最低停電時間。
為了確保供電安全,電力系統必須具備靈活彈性。發電廠商和消費者需要一些激勵措施,靈活地生產和消耗能源。我們的電力市場製定了這些激勵措施,以便在沒風、沒太陽而電力的需求卻特別高時,發電廠商可以在市場上獲得更高的價格。
在靈活的電力系統裡,把電力儲存或氫動力發電廠以及其他靈活的電力生產廠商都考慮進去了。如果將來對用電靈活性的需求增加,靈活的電力生產廠商在市場上可以鞏固自己靈活又經濟實惠的供電者的地位。這一切將由市場決定。
★★★ 【小檔案】德國國家氫能戰略:
為實現《巴黎氣候協定》的目標,德國、歐盟承諾在2050年達成碳中和。德國聯邦政府於6月10日通過「國家氫能戰略」方案,將投入90億歐元發展氫能,計畫在2040年之前完成10GW的電解綠色氫能,建立氫經濟產業鏈,包括科技、發電、儲存、基礎設施和使用。
德國預計2038年前完全廢煤,為了成功完成能源轉型,在兼顧能源供給安全性、能源可負擔性與環境相容性等目標,必須採用創新的氣候行動,把目前使用中的化石燃料加以淘汰,氫能成為重要的替代能源,並且以使用再生能源生產的綠色氫能為主。德國聯邦政府預估,未來10年全球與歐盟的氫能市場將大幅成長,零碳的氫能可以進行貿易。為擴大氫能市場規模,必須積極進行跨國合作。
依德國「國家氫能戰略」,氫能是能源轉型成功的關鍵。氫能可做為能源來源,用於氫燃料電池,驅動氫能運輸。氫能可做為儲能煤介,用於儲存再生能源,有助於平衡再生能源的供需。
Part 2 - 德國是能源轉型的先驅者,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經驗,德國經濟能源部能源政策司長赫登指出,「我們發展再生能源電廠時,太慢建設電網等基礎設施,把再生電力輸送到南部地區家戶。」,「我們推動再生能源過程中,太遲做全方位規劃;能源轉型必須全方位思考,將再生能源的供需、能源效率提升和產業結合等做全盤規劃。希望台灣避免犯同樣的錯。」
「能源轉型的艱鉅任務還沒有結束。這是一項我們堅決奉行且必須代代相傳的任務。」
(謝錦芳 報導)
「能源轉型須全面性思考,德國太遲才開始全方位規劃」
赫登指出,能源轉型問題必須全面性思考,必須將再生能源的發電、能源效率和產業結合做全盤規劃。這意味著規劃基礎設施,例如規劃供電網和供熱網,以及制定法律框架條件時,必須全方位考量,適時布建電網,將再生能源電力輸送到最終使用者。德國太遲才開始做全方位規劃。
赫登表示,「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對市場的信任度不夠。透過資助額度的確定,以及透過強制綠電生產者在市場上出售電力,我們能夠顯著降低再生電力的成本。就海上風電場而言,我們甚至可以完全不必補貼風電生產者。」
他強調,「國家必須制定長期擴展目標並建立可靠、透明的法律框架條件,以確保規劃安全。最重要的是,為離岸風力發電廠的開發建立透明的框架條件。對於進行這種資本密集型的投資,這是必要的先決條件,以便投資者可以及早為項目募資,以及使得項目得以如期開展。項目開發人員應該及早得知技術規範和標準,以利主管機關和民營廠商進行建設性的合作。」
核廢料處置經費逾8千億 核電廠運營商負擔
德國的最後3座核反應爐將於2022年底關閉,德國如何確保電力供應無虞?赫登表示,「有信心可以如期在2022年底前關閉最後的3座反應爐。近年來,德國出口了大量電力,逐步淘汰核電和煤電將使得電力的出口下降。此外,德國有相當高的以天然氣為基礎的產能,迄今為止只有相當有限的程度被使用。我們還在持續擴展各種再生能源。總體而言,即使在完全淘汰核電之後,德國的電力供應還是有保障的。」
對於核廢料的處置計畫,赫登表示,核電廠運營商有義務自己承擔核電廠的退役和拆除費用,處置和最終儲存由其產生的放射性核廢料的費用也是由核電廠運營商承擔。這筆費用預計將高達240億歐元(相當新台幣8112億元)。核電運營商已將這筆款項提交給聯邦政府,並於2017年將其轉移到一個公法基金,然後再從這個公法基金為臨時和最終儲存核廢料提撥所需資金。 因此,臨時儲存和最終儲存核廢料的實施和融資都與聯邦政府的權限和責任捆綁在一起。
赫登指出,「在德國,所有類型的放射性廢棄物都將在深層地質結構中進行最終存放。 德國用於永久存放低放射性和中等放射性廢棄物的處置庫已經投入使用了,有些還正在建造中。我們目前正在尋找適合建造高放射性核廢料永久儲存庫的地點。對於此,我們計劃納入廣泛的公眾意見參與。」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www.storm.mg/article/3224969
https://www.storm.mg/article/3225075
♡
廢棄物燃料化推動目標 在 循環經濟夯!推廣廢棄物燃料化-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推廣SRF,「固體再生燃料」技術,把原本要進到焚化爐的一般事業廢棄物,經過處理轉化之後,可大大取代煤炭使用,轉廢為能。廢紙回收,再生造紙,國內第四大廠,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