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要重返「華南文化圈」。
【文章推介@香港革新論】
「華南文化圈」一詞,最先由《Disappearing Hong Kong/ 消失中的香港》Blogger吳勁憲提出,描述了香港流行文化産品在澳門、台灣、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地的受歡迎地位;《香港革新論》作者之一鄺健銘,將「華南文化圈」一詞加以擴充,寫成<華南文化圈 — 重建被遺忘的區域腹地>一文,論述香港的海洋城市性格和與南洋等地的傳統聯繫,提倡重建「華南文化圈」作為香港腹地的區域發展戰略。
最新一期香港大學學生會學苑 Undergrad, H.K.U.S.U.,特別收錄了黃國強導演的專訪,進一步探討香港流行文化重返「華南文化圈」的可行性,值得香港人細閱。
伸延閱讀:
《學苑》八月號
ISSUU版:
http://issuu.com/undergrad2014/docs/august
PDF版:
https://goo.gl/J9EIUO
* * * * * * * * * * * * * * * * * * * * *
【重返華南文化圈——與黃國強導演談香港電視業】
文/陳凱螢
受訪者簡介:黃國強自八九年從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系畢業後,就加入了無線電視(TVB)工作,及後轉到香港電視(港視)成為總導演。黃導演過去參與多套電視劇製作,包括無線電視的《天與地》、《巾幗梟雄之義海豪情》,以及香港電視的《歲月樓情》、《選戰》等。
「香港人,係值得一人一票,去決定佢哋心目中嘅特首。」葉晴在《選戰》中字字鏗鏘地說出的一句話,似乎曾為雨傘革命的抗爭者燃起一絲希望。在《選戰》中,港人雖能一人一票選特首,卻遭少數人掌控提名權,跟香港現實中的「假普選」方案如出一轍。《選戰》的對白言猶在耳,但港人實現普選的願望卻不了了之。《學苑》訪問了《選戰》的總導演黃國強,談香港電視業與香港人主體塑造的關係,分析香港電視業的限制,以及香港流行文化聚焦於華南文化圈的重要。
從電視劇中尋找「香港人」
自七十年代起,以本土導向的流行文化迅速興起,當中包括粵語流行曲及港產粵語片,而電視文化的影響則最為廣泛。英國殖民地政府對本土文化發展採取不干預政策,以致當時香港的媒體擁有較大的自主空間。香港學者如馬傑偉、吳俊雄及曾仲堅指,七十年代電視的普及化,造就電視節目成為文化搖籃,以及確立身分舉足輕重的影像來源,香港人得以藉此建立共同想像及確立群體。黃導演微笑點頭,他說:「以前沒有其他娛樂,大家又很少出夜街,因此觀眾會鎖定電視機。《網中人》中的程緯(周潤發飾)讀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而劇中描述的香港大學是『精英學校』及『有錢人讀』的。我會想:我跟程緯一樣住公屋,因此不可能入讀香港大學。當時很多電視劇男主角都從商,更令我相信男生長大後一定是做生意。」可見普羅大眾會將電視劇角色的生活與自身經驗扣連,久而久之有助塑造香港人的價值觀。
英格蘭作家Baker Hugh指香港人的生活習慣及生活經驗,與深圳河另一邊的相去甚遠,故香港普羅大眾會視香港人為獨特的命運共同體。在建構身分的過程中,往往預設了「他者」的存在,透過排斥他者以確立自己的身分。若將這邏輯套用至香港的電視業,亦不難發現中國新移民被視為「他者」。
不論是無線電視《網中人》的阿燦,還是今天港視《來生不做香港人》的梁美田,中國新移民與香港人的價值觀均出現衝突。早於七十年代,當新移民來到現代化的香港後,更因難以融入本地文化而顯得格格不入。隨著主權移交,電視節目對中國人的負面描述相對減少,主流媒介傾向「再國族化」,開始逐步與中國整合文化。黃導演在訪問中點頭而笑說,若觀察過去二十多年電視劇所刻劃的中國人,將是十分有趣的對比。在七十、八十年代期間,中國人常以反派的形象出現,但在九十年代初起媒體不再強調「他者」與香港人的對立關係(如《真情》的好姨)。我們追問黃導演,港視的《來生不做香港人》又有否從七十年代的電視劇借鑑,將香港人塑造成別樹一格的群體呢?他坦言《來》沒有刻意作此安排,但港視的創作空間較大,容許他們拍攝這些較具爭議的題材。
電視業界的限制
步入九十年代,中英兩國就香港前途談判,政治辯論此起彼落。在六四事件後,香港人抗共心態日益高漲,進一步視中國人為外來者。當時的商營電視進行自我審查,加上媒體容易受政治及和經濟權力所籠絡,令反抗中國的觀點備受壓抑。然而,當時抗衡中共的文化想像,仍可見於電視業之中。早前重播的《大時代》,不少人大讚演員的演技及故事編排出色。雖然《大時代》看似沒有政治論述,但觀眾卻有另一番政治化的解讀。例如有觀眾認為丁蟹像共產黨,橫蠻地入侵香港。該劇隱晦地表達當時在社會廣泛的反共意識,對劇情的想像亦反映了香港人的自我觀感。
民間史家徐承恩指出,即使當時有不少以中國為題材的電視劇,但只是描述虛擬的中國(如古裝的武俠片),甚少涉及一九四九年中共竊政後的事,對英國殖民時期的香港描述更是少之又少。黃導演不畏言解釋,在七十年代時,大多投身電視業的都是大學畢業生;到了九十年代,已經甚少大學生願意加入,因此昔日電視劇的題材相對較有內涵。他以無線電視《巾幗梟雄之義海豪情》為例,即使劇中談到民國時期、抗日戰爭及中國現代化,但不少情節只是輕描淡寫。「TVB當時用『新政府』和『舊政府』來代替國民黨及共產黨的字眼,雖然我有參與拍攝,但仍然覺得那時的製作很畏首畏尾。」
電視劇創作上的限制,跟無線電視的管理不無關係。在以商業利益為先的框架下,創作團隊只能避免爭議的題材,選擇較能掌握觀眾反應的內容,結果拍出多套「師奶劇」。黃導演嘴角上揚諷刺說:「在TVB工作時,我們拍節目不是給觀眾看的,而是給老闆及管理層看的。但在港視,編劇、導演覺得好看的內容就可以開拍,這裏的創作空間比較大。」黃導演多次強調港視的創作空間比無線電視多,原因是老闆王維基在中國大陸沒有投資,即使拍攝如《警界線》、《選戰》等較敏感的題材,他也沒有任何包袱。
電視劇中的「獅子山下精神」
香港電台曾製作《獅子山下》處境劇,描述草根階層逆境自強及拼搏精神,及後更被港人歌頌為反映「同舟共濟、刻苦耐勞」的「獅子山下精神」。「獅子山下精神」多年來與「香港精神」劃上等號,巧妙地,黃導演加入港視後其中一套的作品-《歲月樓情》,同樣以香港人的「獅子山下精神」為軸心。
《歲月樓情》以公共屋邨為背景,描寫跨越三十多年的家庭故事。黃導演莞爾而笑,自豪地說出他很欣賞自己成長的歲月,這套劇正是他成長背景的寫照。聽起來,他的確跟許多上一代人一樣,懷緬昔日的港英時代。「我覺得香港人、香港社會和政府都有很多問題、很多缺點。但是,不知道為甚麼,我總覺得港英時代的香港的確不錯。那時候雖然有左右派,但大家從來不會打架。在讀書的時候,我會為了不同福利而到左派和右派的學校玩耍。雖然我知道去左派學校要聽《毛語錄》,去右派學校要唱梅花國歌,唱完還要分享對中國未來的看法,但當時十分open-minded(開放)。現在總有人逼迫你選擇黃絲或藍絲,如果要表露身分,似乎很尷尬,但以前沒有所謂。」他笑言。
然而,在黃導演眼中,即使上一代人為「獅子山下精神」感到自豪,也不應將自己的價值觀套在下一代人身上,甚至批評年輕人破壞香港的繁榮穩定。雨傘革命過後,有人稱新獅子山下精神是對民主的渴求,黃導演沒有為此下定義,但他在年輕人身上看到尋根究柢的精神。「不論年輕人的政治取向是甚麼,他們會主動問為甚麼事情會這樣發生。但我們這一代,很多事情不會過問,只懂得人云亦云,讀書、買樓才是人生的目標。」
「香港製造」的電視劇
在八十年代,無線電視每年製作二千到三千小時的節目中,當中有一千小時的節目向二十五個國家輸出。然而,近年香港的文化軟實力下降,不論是音樂、電影或電視劇對外輸出的產量均大幅減少,逐漸失去其影響力。香港與中國合資拍攝電視或電影非近年的事,兩地合作跨境取材亦為大勢所趨。若要找到全以本土資金為主,又富有香港特色的及迎合港人口味的作品,更是難上加難。我不禁質疑,在現時缺競爭的市場之下,香港電視業會走向沒落嗎?黃導演沉默地思考良久,未敢肯定香港電視業日後的出路。「香港電視不獲發牌的時候我曾經這樣想過,但後來又覺得未必。一來其他電視台發牌後亦要製作節目,二來有傳樂視(Letv)及美國福斯廣播公司(Fox)會大舉投資收購香港的電視節目,因此未必會沒落。」
然而,黃導演對電視業另一方面的發展卻不樂觀,臉上顯露擔憂神色。他以雙指作出括號的手勢,指「香港」電視業將會衰落,並嘆道:「主要原因不在投資,而是整個市場傾向中國。電視節目內容和口味不再以本土為基礎,遑論拍攝政治題材。日後可能沒有香港劇集,只有中國電視劇。假如在國內投資,回報一定比在香港高,因此不少商家傾向在內地投資。雖然那些電視劇是『香港製造』,但內容已經不再關於香港了。」
世界的香港 重返華南文化圈
昔日香港流行文化發展蓬勃時,香港一度成為東南流行文化的主要輸出地,香港電視劇、粵語片及粵語流行曲在華南文化圈更是大受歡迎。這龐大的外銷市場有助推廣香港的文化,將香港的本土特色及價值觀輸出至世界各地。
香港學者鄺健銘分析,若論文化及社會經濟的連繫,香港理應靠近南方海洋,而非北方大陸。華南文化圈由香港、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澳門形成,它的構成可追溯至十六世紀。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澳門亦深受粵語文化影響,粵語在馬來西亞的吉隆坡、霹靂州和雪州更是主要語言。香港向來有其海洋文化的特性,亦如日本漢學家濱下武志所指橫跨東南亞八大腹地,因此更應向南望,放眼世界。香港電視業重返華南文化圈正是以主動姿態擴展海外市場,無須委曲求全寄望獲得中國投資者的青睞,更不必因政治考慮而自我設限。
那麼,香港重新聚焦華南文化圈,又應否與中國市場切割?香港的本土文化又有機會透過影視業向中國輸出嗎?黃導演堅定地回應:「要視乎投資者自己本身的理念。以古天樂為例,他的電影公司『天下一電影製作』十分支持港產片,甚至有演員願意為拍港產片而減片酬,可見仍然有人有心做。同樣道理,如果想拍攝香港本土劇集,就必先有人堅守理念。另外,由於港產片以廣東話拍攝,廣東省一帶較容易接受香港的文化。也許不談政治,只談文化,輸入中國是有可能的。」
國際關係學者沈旭暉在《信報》的專訪中曾說:「我們不應為『中國的香港』而遺忘或捨棄『世界的香港』這個身分,而且香港本來就是個國際城市。在21世紀現實環境中,亞洲近年也吹區域整合風,促使香港有必要積極面對和處理跟區內其他國家、城市的互動。香港要重拾國際城市這個身分,再次適應和活躍於國際生態,軟實力是重要的裝備和本錢。」
香港不但要對外輸出本地文化,鞏固在華南文化圈的地位,更要擴大在世界中的影響力。在商言商,中國座擁龐大的影視市場及資金,香港要與中國切割合作並不可取。然而,如果香港只求迎合中國市場,放棄香港的特色與價值觀,最終只會削弱香港電視業的主體性,甚至被中國市場吞併。全球以粵語為母語的人數接近七千萬,在中國市場以外,香港電視業仍有如星、馬等地的市場,故商家不必大舉投資在單一市場之中。此外,香港電視業可從電影業借鑒,發揮香港在華南文化圈的優勢。二零一四年,香港演員杜汶澤與跟馬來西亞導演鄭建國合作,在當地開設名為Dream Moon的電影公司,力攻星馬市場。學者鄺健銘及何偉倫均認為此舉為香港流行文化提出新想像,證明了香港影視業在東南亞粵語區內具備優勢。
香港人除了要如香港電視、天下一電影製作等支持本地影視文化,更應積極拓展國際市場,透過電視劇集將香港的文化軟實力--廣東話、香港歷史、飲食文化、香港精神等傳開去。香港的本義正是多元化,既聚居了不同國籍的人,又包含了各種族的文化及語言。香港不必再將視野局限於北方,更不應拋棄國際身分。若只將目光投放於中國市場,他日香港電視劇將會換上中國演員,播放不屬於香港人的故事情節,變成不折不扣的中國電視劇。
法國社會學家Frédéric Martel曾提醒港人:「香港,保留你的軟實力,你仍然有機會。」他指香港要保持軟實力,要堅守五大特質:自由、保護知識產權、法治、平等,以及一國兩制中的「兩制」。這裏指的不單是中國和香港體制上的差異,更是兩地推行文化軟實力的分別:中國以為軟實力等於硬實力,以為可以透過審查、控制去經營中國,卻忘了軟實力的核心不是允許(consent),而是權力下放(descent)。香港要面對世界,應保留文化多元性,對外推銷香港電視劇、粵語片、粵語流行曲等流行文化,而非卑躬屈膝放棄自身的優勢。若不想香港變成中國,不想港劇淪為品味低俗的中國劇,一如黃導演的精神 — 香港人,堅守你的信念。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睇更多政治新聞和評論:
1. 即LIKE《香港革新論》https://www.facebook.com/reformhk
2. 在FB把《香港革新論》設爲「搶先看」
#香港革新論 #學苑 #華南文化圈
「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出路」的推薦目錄:
- 關於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出路 在 方志恒 Brian Fo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出路 在 [心得] 電視組學長畢業心得分享- 看板shuTvNaChoi 的評價
- 關於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出路 在 #問#世新傳播 - 新生季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出路 在 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出路、廣電系、世新廣電評價在PTT ... 的評價
- 關於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出路 在 廣電系出路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星娛樂頭條 的評價
- 關於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出路 在 廣電系出路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星娛樂頭條 的評價
- 關於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出路 在 廣電系排名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評價
- 關於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出路 在 廣電系排名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評價
- 關於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出路 在 [心得] 電視組學長畢業心得分享- shuTvNaChoi | PTT Web 的評價
- 關於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出路 在 銘傳大學廣播電視學系- #傳播科系大揭密廣電優秀 ...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出路 在 廣電系排名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數位感 的評價
- 關於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出路 在 廣電系排名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數位感 的評價
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出路 在 #問#世新傳播 - 新生季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我想讀世新的傳播相關科系對廣電、公廣、傳管有興趣請問(1.)相關課程和差異偏實作還是偏理論(2.) ... 未來出路(4.) ... 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 ... <看更多>
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出路 在 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出路、廣電系、世新廣電評價在PTT ... 的推薦與評價
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出路 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提供廣電系、世新廣電評價、世新廣電dcard就來寵物用品健康資訊站,有最完整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出路體驗分享訊息. ... <看更多>
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出路 在 [心得] 電視組學長畢業心得分享- 看板shuTvNaChoi 的推薦與評價
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不後悔的選擇!
圖文網誌精彩連結分享
https://weiyu0331.pixnet.net/blog/post/165067982
--
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不後悔的選擇!
我曾經以為我是不是走錯路了,我好像不喜歡廣電系,家人總是說「你不去念個法律、會計,然後考個公務員嗎?」
「在過程中,你可能會累,你可能會開始不喜歡廣電系,但是你不會後悔!」我只記得有個老師這樣告訴我們。
廣電系的學生,十個有八個家人不贊成,但是我們堅持,而這是人生最快樂的四年,因為我們一直在做著最喜歡的事情,我們來自世新廣電!
還記得高三那年,我拼了命的讀書,就只是為了考上「世新廣電」,因為很努力所以當然考得不錯,學校老師總是說「你念世新很浪費分數」,我從來也沒想過別人怎麼看,當然在這個選填志願的暑假,如果你也喜歡,請一起加入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的行列。
這是一所很棒的大學,開放的思想、活潑的校風、業界的老師總是給你最新的資訊和想法,或許許多科系會出很多英雄,你可以自己決定自己的報告分數,而我們不行,因為每一個作品都是要靠好多雙手才能一起完成的。
這是一個很棒的系,我們在選填志願時就已經分為「廣播」、「電視」、「電影」,你可以先找尋一個自己適合的方向,當然每一組裡面還有很多不同的興趣取向,而學校也會時不時舉辦不同的座談、試映會,都能夠透過近距離的方式和導演問答,也能夠更了解作品背後的創作理念。
大一,所謂沒用的狗屁理論,全班感情開始加溫!
不外乎一般的大學,總是有一些班級的競賽,拔河、啦啦隊、運動會,世新的啦啦隊比賽也是小有名氣,當然對於傳播學院最重要的就是「傳播技能展」,凝聚全班的力量進行一場比賽,分成導演組、製片組、企劃組、宣傳組等等,在技術都還不純熟的情況之下,考驗大一新生們的智慧、團結。
當然,傳播理論也是很重要的,因為每個作品都涉及著作權、播映權,了解如何剪輯作品不會觸法,同時也保障自己的權益,許多科系的理論總是無法應用在業界,而我們不同,因為我們的老師都還在業界,當然除了通識以外,也有攝影、表演,讓你在過程中慢慢找到自己的方向。
大二,開始了解廣電系,用雙手將所有想法具象化!
這年是最累、最充實的一年,我們同時有「攝製實務」、「企劃寫作」課程。
「攝製實務」-我們找尋喜歡的片段,自己找演員、道具、場景,盡可能用最大力量仿拍,誰能做得越像就代表你們的執行力越高。
「企劃寫作」-這是第一次對於企劃有概念,開始寫腳本、劇本,同時學習行銷,將自己的想法落成文字,最後再拍成新聞專輯,還記得當年我寫我阿嬤跳舞的故事,頗受同學們的好評呢!
「專題研究」-這是一堂逼死人的課,我們連跨年的前一晚都還在學校用PS去背,最後還是成功幫Lara拍了一支MV,這是最感動也最崩潰的一堂課。
「劇本寫作」-老師入圍數次金鐘獎,每次分享的經驗總讓我們受益良多,當然期末要交出一整份劇本也是令人崩潰。
大二這年,因為每個人的興趣大不相同,所以我們必須練習和不同的夥伴合作,就像是出了社會以後,不同的片就是要和不同的劇組一樣,每個人都必須在團體中發揮自己的長處,並且教學相長,拍片的日子很辛苦,常常翻班、沒日沒夜的打燈,但是每次到了最後成品出爐,總是滿滿的感動。
大三,市場規劃和行銷,讓我們走出校園被看見!
必須三選一,「劇情片製作」、「非劇情片製作」、「廣電市場規劃與行銷」
我在世新四年修過最有意義的課,那年我們什麼都不懂,我們不懂TA分析、不懂SWOT、不懂收視率、不懂廣電市場、不懂製作物、不懂宣傳,感謝老師永遠辛勤和我們開會。
我們幫一個超級無聊的許願app-「Linkwish」提案,把所有黑的說成白的,把所有預算降到最低去行銷;我們幫公視-「下課花路米」提案獲得了冠軍,我們設計一系列互動遊戲,我們準備豐富有獎徵答系列;我們幫「四方報」設計系列活動不懂新移工、移民,所以走遍桃園中壢街訪,做了相框,他們爭相來索取拍立得。
第一次穿上西裝站在台上、第一次設計精美pp、第一次有大製作物、第一次提案,第一次回答評審Q&A,這些這些,我永遠都不會忘記,第一次知道,這麼不一樣的廣電系,當然在這一年忙碌的我同時也參與的許多節目的來賓和主持。
「校內實習」,我們一個禮拜必須練棚超過一次,常常坐在會議桌上開會、想著下一集的節目企劃、想著哪個來賓好笑、想著什麼單元最有梗,這也是令人崩潰的一堂課,絞盡腦汁就為了讓節目更好看。
大四,在西門武昌誠品、電影院舉辦影展,讓作品被世界看見!
這一年很充實、很忙碌,當然也很開心,比起許多大四生開始徬徨、無助,開始為自己的人生方向擔憂,而我們不一樣。
大四這一年我選擇去業界實習,很幸運到了「華視-行銷開發中心」,這是一個很忙的部門,我必須從每個小地方去觀察、去學習,這時候真的很慶幸有修過行銷課,能夠讓學校的理論應用在實務上的感覺很好,在傳播圈的學長、學姊,只要你說出「我也是世新的」,他們都很照顧你,就像一個家一樣。
同時,我們要忙著籌備我們大型的畢業製作,可以選擇寫論文、寫劇本、拍片、畢展小組、或是延畢。我們學校特別將「畢展小組」成為一個獨立得畢業項目,當然他們比誰都辛苦,我們才能在這麼多電視節目露出、宣傳,我們才能在武昌誠品走星光大道、在電影院播放我們辛苦的結晶。
而有別於一般的同學選擇拍攝「劇情片」,這次我們選擇的「兒童節目」,我們八個人叫做童心協力劇組,我們充滿活力、不怕困難,擁有不同的專長,新鮮的夥伴果然擦出亮麗的火花,我們用我們的雙手,打造了世新廣電史上第一個兒童節目的產出。
在過程中,我們當然遇見了許多困難,有些同學或許不看好,有些朋友不曉得我們想幹麻,我們不敢大聲,我們只抱持著一種「努力就對了」的心情,一步一步小心翼翼的前進,每次的檢討、開會,都只為了更好的作品呈現。從來沒有想過能在電影院看著自己的作品,那種感動是雞皮疙瘩掉了滿地,都還會想要全部撿起來再掉一百次,這樣的感動真應該被延續。
很充實的四年,幾篇網誌也不足夠我回憶這經彩的大學生涯,我很高興我從這裡畢業了,我也希望能夠看見每個有夢想的學弟妹繼續努力、前進。
雖然我並不是個特別成功的學長,而我只是想分享一些經驗,共勉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248.48.12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