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前的今天,1999年9月21日,凌晨一點多,我們全家人還沒睡,正一起坐在客廳聊天時,突然間一陣天搖地動!這是父親生前和我們一起經歷的最後一件令人記憶深刻的事,也是我這輩子至今經歷過最可怕的地震。接下來電力中斷,餘震不斷,我趕緊找出手電筒和收音機,從廣播中,赫然發現事態之嚴重已超出想像。到了白天,我們一家人開車出去在市區裡繞來繞去,竟找不到有營業的餐廳,而怵目驚心的損壞景象猶歷歷在目。
【歷史上的今天】1999年9月21日,凌晨一點多,我們全家人還沒睡,正一起坐在客廳聊天時,突然間一陣天搖地動!這是父親生前和我們一起經歷的最後一件令人記憶深刻的事,也是我這輩子至今經歷過最可怕的地震。接下來電力中斷,餘震不斷,我趕緊找出手電筒和收音機,從廣播中,赫然發現事態之嚴重已超出想像。到了白天,我們一家人開車出去在市區裡繞來繞去,竟找不到有營業的餐廳,而怵目驚心的損壞景象猶歷歷在目。
圖為1999年9月23日,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與虎林街口,因921大地震而倒塌的東星大樓。(李以德 攝)
1999年9月21日凌晨1時47分15.9秒,台灣中部的南投山區發生芮氏規模7.3的集集大地震,約兩百公里遠的臺北縣與臺北市之震度為四級,當時發生不少災情,其中以東星大樓之崩塌事件最為嚴重。
東星大樓於地震發生後,往東側傾斜崩塌,大樓東北側的八樓地板掉落至地面,樓層往西側及地下樓層擠壓。大樓東南側部分,六樓崩塌至地面,六樓以下樓層被嚴重擠壓。至於西側九樓以60度嚴重傾斜,八樓以下樓板遭嚴重擠壓,西南側三樓以下仍為完整。另外,東星大樓的十二樓斜靠於隔壁的豪門世家大廈三樓樓壁,亦造成豪門世家大廈的二至七樓牆面樑柱損壞嚴重。
東星大樓的崩塌共造成73人死亡及14人失蹤,而搶救隊伍在黃金救援期間,積極搶救受害者,經統計送醫之傷者多達138人,其中包含崩塌後第六日才被尋獲的孫啟光與孫啟峰兩兄弟。
事後,台北市土木技師公會鑑定倒塌主因有三:第一,各樓層重量少算約10%至15%,屋頂未計入屋突構造重量,少算約35%,地面以上建築物總重量少算約18%,低估了地震水平橫力。第二,柱與梁構材設計未依法規做足夠的載重組合,低估了斷面設計所需臨界軸力及彎矩,使構材強度不足。第三,柱與梁構材剪應力強度及剪力鋼筋未依建築技術規則構造篇第四百四十四條規定核算與設計,剪應力強度及基本圍束功能不足,故受到意外外力作用時,即可能發生脆性破壞之潛在危險。
另外當時設置於東星大樓一樓的第一商業銀行松山分行,其樑柱整修工程也被認為可能造成大樓倒塌,檢方也因此起訴數名相關人士,不過後來法院認為樑柱整修工程只是單純外牆裝飾修繕,與騎樓柱結構安全無關。工程施作並未產生公共危險,檢方亦無法舉證被告有犯罪意圖,因此被告皆被判無罪。
東星大樓受災戶組成「住戶更新委員會」,負責重建事宜,並由政府相關單位從旁協助重建。受災戶並向台北市政府申請國家賠償,但對違法商家的索賠部分並不順遂,台北市政府亦與受災戶對簿公堂。另外,住戶意見紛歧、更新會變更建案設計、承建廠商跳票、黑道介入等種種原因,使得重建工程歷經了將近十年的時間,終於在2009年8月完工。
建築技術規則歷史法規 在 賣厝阿明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房事真心話 #公設比排擠你
#居住空間 #廢到哭公設
更多公設比資訊
https://54aming.com/articles/82e5b1
屋主自建佔地約30坪,
樓高六樓共有六戶,
地停另賣。
房子位於巷弄中,離捷運站約3~5分鐘。
含樓梯、逃生空間及機電設備等等,
公設比為35%,權狀約28坪多,
換算起來室內約18坪多一點點,
喊價1500萬,
兩房一廳。
阿明最近看到網友PO買房文分享,
公設比突破天際,心有戚戚焉。
長期以來,
台灣的大樓公設比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
一直在逐步墊高。就阿明觀察,
房子的高公設成因概括有三點。
單一建案的建築面積逐漸縮小,
畢竟土地取得成本越來越高,
而且市區閒置用地變少,
所以小坪數建案湧現,
是拉高公設比的主因之一。
由於建築基地小、戶數不多,
但必要性的公設加休閒措施
不能缺少的狀況下,
讓每戶的公設坪數配比拉高。
後來的集合式大樓住宅普遍廣設
休閒設施,如游泳池、健身房、
卡啦OK室及交誼廳等等,
都快變成時下大樓的標準配置了。
最後是必要性設置,
因營建署在94年修正「建築技術規則」,
對設置逃生梯、室內梯、
戶外安全梯和防災中心都有嚴格規定,
建商在建造規劃必須完全按法規要求,
當然這些都會被涵蓋在公共設施當中。
攤開房屋公設歷史來看,公設比曲線
從最早7%~12%提升到19%~21%,
一直到現在已經膨脹到30%~45%,
天啊,這麼高的公設吃掉了民眾
「真正住和使用的空間」,
尤其房價越來越高,花這麼多錢,
卻有高達2/5的空間沒有實際用到,
這樣是否正常呢?
阿明覺得應該降低高公設現象。
這需要政府主管機關修改法規
才能遏止不良現象,
不過身為勤儉持家的平民老百姓,
我們在買房時也要好好掂量清楚才行。
前述提到建築面積過小的問題,
除非主管機關修改法規,
否則現行法規制度下,
這類情事會持續存在,
買房的人只能選擇不購買,
不然就得被迫接受高公設比。
但這類型的房子像蝸居,
居住空間小小的,
錢都花到公設去了,合理嗎?
第二點提到的集合式大樓設置豐富的休閒
設施算是一種普遍的現象,
或許這也是市場競爭的結果。
早期建商推出具休閒公設的房子,
新推出時受到新住戶歡迎,
我拉高公設比你覺得新公設新鮮有趣,
何樂不為呢?
所以之後各式休閒公設還不斷推陳出新。
不知道你對這些休閒公設的看法如何呢?
阿明是認為,休閒設施多的住宅會
增加維護費用與管理費用,
居住人的持有成本會連帶上升,
這對平常很少使用休閒公設的人並不划算。
但是如果你是會常用到休閒公設的朋友,
這對你會是如魚得水哦。
所以買到高休閒公設的人怎麼辦?
「盡量使用,物盡其用。」哈哈哈~~
買房知識家 FB社群 https://reurl.cc/K6QkEy
=========================
買房知識家 LINE 社群 https://reurl.cc/2021vn
建築技術規則歷史法規 在 王立第二戰研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乾脆當一個系列繼續講好了
==========
這兩天有人問,那台灣怎麼去跟這些人做生意,又怎樣拿到技術,為何是挑台灣跟南韓,不是菲律賓?
嗯,這是個非常好的問題,在我還是文青大學生的時候,相信心靈雞湯的努力就有業績。等到成為菜業務的時候,一開始還認為拚到底就會有成果,直到多年後被前輩們再教育,才發現根本不是這樣。
真的,我是說真的,年輕人真的不要驕縱之氣太多,去看了一些清新政黨跟政治人物的鬼扯,以為自己年輕就是本錢,全世界都在政商勾結。
多跟老人家虛心請教,你才會知道「歷史的運轉軌跡」,不是課本或是成功學勵志書的泛泛之論。
==========
基本上,跟每個國家做生意,都是個案,沒有一個通則,千萬不要相信一卡皮箱走天下,跟人家大企業風雨無阻站大門然後誠感動天,被當變態的可能性高一些。
裡面都有故事,當事人都不會跟你講的。或者說,不熟誰要跟你說。所有的業務,不管是技轉還是訂單,全部建築在「信用」之上。
關鍵處在,人家為何信任你?
答案在於,時間、時間與更多的時間。
一個人的信用是靠培養的,經年累月的相處,知道你這人有沒私慾,可以溝通還是不可以,不會信任帶來背叛。
最常見的,叫做同學跟同事。尤其日本線的最多,至今我還沒見過,日本人願意跟你談產品進出貨、技術合作甚至最終的來台設廠跟教學,是靠業務去天天敲門敲到人家被感動的。全部都是同學,你以為沒有關係,台日兩家廠的老闆社長不同系不同校?人家是大學的時候住宿的室友,不問誰知道原來如此。
有些關係更長遠,是父母輩就談好去念書,日本那邊有人會照顧,從而認識到商業上的朋友。有些人與日本的政商關係良好,是因為年輕時一起把妹一起上酒家一起做壞事!真的是兄弟。幾十年後人家是重量級政客,台灣這邊還有人不懂,為何我們這麼重視某個旅日台灣名不見經傳的老人意見?幹,他是那個政治人物幾十年兄弟啊。
不要提這些前輩講的故事,我自己遇到的就是中小型企業,老闆在日本商社做了二十年,從新人一路磨到歡送離職,返台做這家原物料商的台灣供應商。聯絡簿打開,幾頁滿滿的日本中小企業常務、顧問、社長電話,他可以一通電話過去,五分鐘搞定,我們真的要相信可以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天天打電話去盧人家總機小姐凹到單嗎?
農業更直接,台灣的老前輩說更明白,那個更吃個人關係,你不先找好會社幫你搞定在日本的通路,自己依照法規去申請試試看,保證海關就被整死。所以大家懂為何總是民進黨的縣市長,有辦法跟日本談進口農產品了吧?現在也應該知道,為何老是有人跟你說去中國才有活路了,去看看這些政客的同學是誰,尤其是去中國留學過的。
美國是另一件事,除了同學同事的關係之外,關鍵技術的轉移還要看政治面的同意,沒有那麼簡單的。人家要幫,是整組人來幫,還是一個顧問來應付,或者你自己要去美國學,差別很大。但不管怎樣,也是要靠個人的關係,信用到了才有後面的可以談。
當年菲律賓沒有被選作代工基地的理由很多,表面上是政治腐敗,裡面的原因據說跟馬可仕家族的信用不良有關,而且又不受控制。
台灣呢?當年加工出口區的成立,一堆美國廠商跟技術進來,其背後多少國會議員在分享這些代工利益,累積的關係,加上FAPA在美國用人脈去拉,促成了今天參議院有影響台灣業界的能力。CIA那些更不用說,很多事情不方便講,如果你懂技術跟規格,去看看一些產業技術跟軍規品,台灣的角色很有趣的。
這裡面有白的有黑的,你總是要找到一些人,人家也願意信任你,不然哪可能把東西交給你。人脈怎麼拉始終是個難題,最重要的當然是如何讓人家拿到利益,利益不見得是訂單跟股票喔,有些檯面下該給的都要給。知道的人,都曉得比腐敗程度,老牌歐洲國家也不遑多讓,只是人家檯面下的潛規則制度化的很徹底。
==========
去跟參與過的前輩多聊聊,每一個都在跟你談誰認識誰,誰又跟誰關係多好,是怎樣的關係,信任度到哪裡,可以付出多少跟得到多少。
然後才會討論,這些技術跟合作的可行性,沒人在跟你講理念的,理由很簡單,多年經驗讓前輩們知道。
理念很廉價,會用理念跟你凹的,最容易因為理念翻臉跟背叛你,而且毫不猶豫,也不會愧疚。
所以為何講到這些,很容易碰到政治,人與人之間就是政治,你選了誰去代表你,他自然會依靠原有的人脈去做事。
越偏產業技術,越硬的東西就越吃信任度,人家不可能因為你空口白話,就把幾十年的累積跟經驗全部交給你。
怎麼累積信用,尤其是國際間的信用?先從不要背刺朋友開始吧,別以為外國人視力都很差。
建築技術規則歷史法規 在 【建築師考試線上課程】 建築師的必修法規課免費分享-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透過線上學習讓大家快速瞭解營建 法規 及其相關法令介紹,包括國土計畫法、都市計畫、區域計畫、建築法、 建築技術規則 …等;建管行政方面包含中央 法規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