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茜的世界周報》
【由於英國殖民印度時期留下「麥克馬洪線」,不被國民政府與共產黨政府承認,因歷史問題讓中印當前2000公里的邊境線,全是有爭議的未定邊界,半個多世紀以來衝突不斷,但經歷1962年的邊境戰及1975年錫金段的遭遇戰後,雙方就簽署條約並有默契,任何衝突不再開槍,也因此,在邊境上的推擠,甚至大打出手,互扔石頭的衝突時有所聞,但沒有像這次一樣 打出人命。這次中印邊境衝突,在邊界西段形勢最為複雜的喀什米爾地區,在大陸控制的新疆阿克賽欽,和印度拉達克之間的加勒萬河谷,原因和2017年的東段的衝突很像,當時大陸要在洞朗修路以利於軍隊物資運輸與投放,這引來印度侵門踏戶,越過實際控制線阻止,而這次是印度在拉達克修路,也讓中方感覺戰略威脅,於是大軍陳列在河谷上企圖逼退印方。分析認為,中印間最大的風險不在於前線的對峙,而是雙邊大後方的民族主義情緒,高層若因此遭「決策挾持」,邊界情勢恐怕真的失控。】
{內文}
在喜馬拉雅山兩側,大陸解放軍和印度軍人關係好的時候,是可以這麼相處的。但關係不好的時候是這樣的場景。
(中印邊境士兵)
(這不是你們的地方) (這不是你們的地方)
(高志凱/北京全球化智庫副主任)
你可能知道在英國占領印度次大陸之前,印度是不同國家的集群,當英屬印度帝國達到頂峰時,不斷侵入中國的西藏地區,這讓英國離開後,引發很多邊界爭端,尤其是因為英國劃下,所謂的「麥克馬洪線」,這是歷屆中國政府都從未承認的,時至今日,中印之間存在邊界爭端已成事實,而印度希望使用英國劃下的中印分界線,但中國歷屆政府從未承認「麥克馬洪線」的合法性
中印兩國有著全世界最長的2000公里邊境線,分為東中西三段,且因歷史問題,全部是未定邊界,經歷1962年的邊境戰,及1975年錫金段的遭遇戰後,雙方就簽署條約並有默契,任何衝突不再開槍,也因此像這樣在邊境上的推擠,甚至大打出手,互扔石頭的衝突時有所聞,但沒有像這次一樣打出人命。
(美國PBS主播)
現在這兩個人口最多都有核武的國家,在喜馬拉雅山上,一片荒蕪的邊界上發生了致命的對峙,
(印度WION主播)
印度軍隊昨晚宣布,由於與中國軍隊發生肢體衝突,有20名印度士兵在行動中喪生
(印度India Today記者)
據美國情報機構的報告認為,大約有35名中國士兵,在印中兩國間的暴力衝突中喪生,但是我們的評估表明,死亡可能會超過40人
(德國DW主播)
兩國之間的緊張關係,在過去一個月中持續加劇,但這是四十多年來首例死亡事件
這起事件發生在中印邊界西段,形勢最為複雜的喀什米爾地區,在大陸控制的新疆阿克賽欽,和印度拉達克之間的加勒萬河谷,而在這場死亡衝突之前,兩軍已在河谷對峙超過1個月,原因和2017年的衝突很像。當時大陸要在洞朗修路,以利於軍隊物資運輸與投放,這引來印度侵門踏戶,越過實際控制線阻止,雙方對峙超過3個月,而這次是印度在拉達克修路,也讓中方感覺戰略威脅,於是大軍陳列在河谷上企圖逼退印方,5月時雙方已爆發多場小規模衝突,也就此舉行過軍長級會談,最後大陸同意將部隊撤回實際控制線。
(Naravane/印度陸軍總司令)
我們與中國在邊境上的整體形勢可控,我們就此展開對話
(華春瑩/大陸外交部發言人)_
中印雙方通過外交和軍事的渠道已經就妥善處理,中印邊界西段的有關事態,進行了有效的溝通取得了積極的共識
然而印度發現在河谷上的解放軍,並沒有他們想像中的「撤離」。
(印度India Today記者)
昨晚 (15日) 確切的情況是,就是我們在實際控制線印度一側的位置,小型核查隊被派到第14號的巡邏點,檢查中國軍隊是否離開,因為在印中軍長級的對話中,他們表示會撤軍,實質上意味著 這是印度的期望,就是中國會撤回到這個點,這離衝突點有56公里,但是當我們的核查隊去時,中國人的心情非常暴力,似乎幾乎是在尋求挑釁 ,求進入某種對抗,這是我們通過與一些聽取當地人員說法的官員口中得知的
最後雙方大打出手,印度巡邏隊50人,對上300名解放軍,這陣仗,印軍也只能是挨打的份,除了互扔石頭,印度一名退役上校還指控,解放軍以纏繞鐵釘的「狼牙棒」追打,痛罵大陸「野蠻」,而最早傳出包括一名上校在內,印軍當場有3人死亡,但高原地帶後送不易,另有17人因重傷後失血失溫不治,解放軍最後還俘虜了十多名印軍。消息傳回印度國內舉國譁然,命喪邊境的印軍家屬,聽聞噩耗泣不成聲。印度各地也掀起新一波的反華示威,他們憤怒的燒毀大陸領導人圖像和五星旗,砸毀中國製的電子產品,印度商人聯合會更發動抵制中國貨的運動。
(Gyanesh Mishra/印度全國地方貿易組織秘書長)
我們想呼籲每一個公民,印度13億公民和海外印度人,我們呼籲他們抵制中國的商品,我們印度人和海外國人,必須開始對中國展開經濟戰爭
(趙立堅/大陸外交部發言人)
事件發生的起因是印方一線部隊公然打破,雙方軍長級會晤達成的共識,在加勒萬河谷現地局勢已經趨緩的情況下,再次跨越實控線 蓄意挑釁,暴力攻擊中方前往現地交涉的官兵,進而引發激烈的肢體衝突 造成人員傷亡
而大陸將責任歸咎於印方,但不提解放軍的死傷情況,一來也是為了緩和局勢,更怕公布傷亡人數,國內民族主義情緒 一發不可收拾,也因此大陸官媒對這起邊境衝突幾乎噤聲
(解放軍指揮員)
各營隊注意,按計畫開始信火一體打擊
倒是在這邊境緊張時刻,大陸央視刻意播出解放軍在西藏軍演的片段。
(央視主播)
在海拔4700米的念青唐古喇山脈南麓,西藏軍區某旅組織原火 地導 陸航等,諸兵種編成的聯合戰鬥群,實施立體拔點實兵 實彈演練
大陸軍方似乎是告誡印度,要記取歷史教訓。1959年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出逃印度並獲得政治庇護,中印關係急轉直下,而近2000公里,大多未定的邊界線,成了1962年戰事的導火索,在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喜馬拉雅山麓,中印兩軍打了一仗,解放軍藏字419部隊在東線初戰告捷,三天內殲滅印度王牌部隊第4師第7步兵旅,還一路打到新德里北方300公里,印度當年就差是沒舉白旗投降,最後緊急要求國際調停。
(央視主播)
6月17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同印度外長蘇傑生通電話,王毅表示,印方務必不要,對當前形勢做出誤判,務必不要低估中方維護領土主權的堅定意志
大陸外長王毅雖然主動打了電話,但態度依舊強硬,雙方公布的通話內容,更是大相逕庭 各說各話,印度外長蘇傑生直指大陸,要對這次衝突負責,更控訴這是大陸有預謀有計劃的行動。
(Anurag Srivastava/印度外交部發言人)
印度非常清楚 所有行動,始終都在實際控制線的印度境內,我們希望中方也將其活動,限制實際控制線境內,印度外長在與中國外長進行通話時表示,時刻需要中方重新評估其行動,並採取糾正措施
而面對國內反華聲浪崛起,印度總理莫迪終於發聲,率內閣以視訊方式,向喪命官兵弔唁祈福。
(莫迪/印度總理)
我想向全國保證我們士兵不會白白的犧牲
莫迪原本一度因疫情處置不當,企圖壓制邊境衝突的消息,避免抗疫當前節外生枝,但他也不願反被自己擅長操弄的民族主義左右態度轉趨強硬。印度軍方已下令增援邊境前線,更傳出授權軍隊「可在緊急情況下開火」的消息,即便中印雙方溝通渠道正常,也都表態願以外交方式解決這次的死亡衝突,但兩軍邊境對峙仍未落幕。而隨著為喪命官兵舉行隆重的喪禮,把他們當成英雄一樣的送行,印度各地的反華聲浪也持續蔓延,分析認為,中印間最大的風險,不在於前線的對峙,而是雙邊大後方的民族主義情緒,高層若因此遭「決策挾持」,邊界情勢恐怕真的失控。
含主持人陳文茜解說,請點閱【完整版】2020.06.20《文茜世界周報-歐洲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ZOx2pVC6wQ
張凱傑上校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國父「們」的故事】
北洋篇:我所知道的老袁─松坡將軍
(前言提要)
逐漸邁向帝制的袁世凱
眼看段祺瑞、馮國璋二人持反對態度
而且逐漸取代自己在北洋軍的地位
為了重掌兵權,老袁興起一個念頭:
「乾脆另找他人頂替北洋三傑的地位!」
那要找誰?
曹錕?張勳?段芝貴?陸建章?
這些人都不行
除了能力比北洋三傑弱一檔次
更重要的是:這些人都是北洋軍出身
如讓他們掌權
不出幾年就是另一個馮國璋、段祺瑞
所以老袁想扶植的新人
一要有才
二要與北洋軍無瓜葛
最重要的,是效忠袁世凱
於是老袁把眼光望向他……蔡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蔡鍔,字松坡
對歷史課本有印象的看官應該會驚呼:
「等一下!
他不就是後來發動『護國軍起義』搞掉袁世凱帝制的人嗎?
然後你說袁世楷當初竟如此賞識他?
難道老袁是眼睛沾到蛤仔肉?」
(呵,我似乎讓松坡將軍一登場就劇透他後來的表現
不過沒差
反正許多讀者早就知道故事的結尾
卻不清楚故事的過程
所以別擔心松坡將軍被劇透
他的故事可是精彩的讓人想不到啊!)
後世對蔡鍔的印象
除了他發動護國軍,著實噁心透了袁世凱
還也些看官可能會接著說:
「這人還跟當時的名妓小鳳仙有段刻骨銘心的感情。」
(以「蔡鍔與小鳳仙」為題材的電視劇
都已經不知道拍過多少個版本了
甚至姜文導演的電影「讓子彈飛」也提到這麼一檔子事)
但問題來了
蔡鍔憑啥有能力組護國軍?
他組護國軍又幹過什麼事?
他總不會是突然從天而降的出現在雲南軍面前
然後只說一句:
「跟我幹,有肉吃。」
結果一大票西南軍閥就不問背景能力的奔著他去搞起義吧?
這就是我提過的
課本給予了一個結局
卻留下眾多蒼白的前提及背景
所以在了解蔡鍔為何能搞出護國軍起義以及為何能受老袁賞識前
老ㄕ必須先好好交代此人的來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蔡鍔,字松坡,清末湖南省寶慶府邵陽縣人
出身務農家庭,雖不富有,但日子倒還過得去
所以家裡就讓蔡鍔去上私塾
本來蔡爸、蔡媽只是想讓兒子能識字就心滿意足
誰知道蔡鍔竟是個天才兒童
在沒啥教育資源的情況下,竟在14歲考上了秀才!
(洪秀全表示:
「我到30歲都還沒考上秀才啊……」)
之後在他人推薦下
蔡鍔進入新式學堂學習
在那
他遇到對他一生影響最巨大的恩師─梁啟超
梁啟超給蔡鍔第一個重大人生提議就是:
「去日本留學長見識吧!」
於是蔡鍔遠渡東洋
先是學政治哲學及普通科學
後來改修軍事,並從東京振武學校及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
(蔣介石表示:
「松坡將軍可是我學長,我也是念過東京振武學校的。」
老ㄕ表示:
「真抱歉,委員長您老人家在嚴格定義上不是蔡鍔的學弟,因為你根本沒畢業。」)
由於學經歷完整
蔡鍔歸國後,先後被清朝派至湖南、廣西等軍事單位任職
最後在宣統三年
也就是清朝滅亡的那年他擔任了雲南陸軍第19鎮第37協的協統
(協統相當於今日上校,甚至可至少將的官銜)
那年他約28歲
相較於同時期也擔任協統的黎元洪(47歲)、曲同豐(38歲)、王占元(50歲)
可謂英雄出少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到這
大家應該能察覺:蔡鍔絕非一介武夫!
是的
松坡將軍不但軍事經歷完整
而且還擔任民初的統一共和黨的總幹事!
更值得一提的是蔡鍔的文學能力也不差!
前邊說過蔡鍔10多歲就能寫出寫出八股文章
(老ㄕ上國中,還時常認不出錯別字)
而且這人的詩詞歌賦能力應該也不差
不然他也不會跟小鳳仙扯上關係
話說小鳳仙是誰?
那是清末民初的名妓
這時大家恐怕會皺眉
「不就是個妓女嗎?有啥好講的?」
再強調一次
小鳳仙是名妓!是名妓!是名妓!
名妓跟一般妓女不同
用一句通俗話來說,就是「賣藝不賣身」
那所謂的「藝」又是什麼?
舉凡:
唱歌、跳舞、樂器、煮茶、詩詞歌賦……等
這些名妓都很懂
甚至有些資料還呈現名妓會踢蹴鞠這類運動項目
(寫到這,老ㄕ發現名妓真是太威了
要是穿越到現代
我看她們是立馬成為演藝圈的天后級人物)
(事實上
日本的藝妓就是現在活生生的名妓
他們除了懂深奧的日本歌舞外
還要訓練高雅又能讓客人開心的談吐
甚至被說是一舉一動都是藝術的存在
而找藝妓相陪可不便宜
通常一小時要花6萬日圓,折合台幣15000左右
而且不是有錢就玩得起
稍有等級的藝妓
若非有熟客介紹,人家是根本不接客的)
所以名妓不是人人都玩得起
通常要有錢還要有才的人才能去玩
要是才華不夠
別說人家名妓挑剔嫌棄你,那簡直是自己找罪受
試想當名妓姐姐跟你說:
「今天我們來玩對對子
我先出上半句『鶯鶯燕燕處處融融恰恰』,換你了。」
我想我會回答:
「對不起,我知道錯了,我這就回家不貪玩了。」
袁世凱當上大總統後
對各地的軍事強人有所顧忌
所以「邀請」許多軍事將領來北京居住
這其中也包含了蔡鍔
蔡鍔很了解老袁對他的防範之意
所以為了顯示自己對政治不感興趣
有段時間他常流連北京的風化區─八大胡同
也就是那段時間,他與小鳳仙有些互動
(蔡鍔與小鳳仙之間的糾葛
後來被許多愛寫八卦的小說家編成一段段的情愛野史流傳至今
有關他倆的互動內容
我看了一些,但有鑑於可信度低,也就不列出來了
我只是想強調
要跟小鳳仙這種名妓玩在一起,沒有風流才子的本事那是不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話回正題
蔡鍔既是如此的允文允武
符合第一個條件:有能力
然後他在清末從未跟北洋軍有過任何關係
這又符合第二個條件:無法在短期內取代老袁在部隊的威望
那最重要的條件三:蔡鍔對袁世凱忠心嗎?
我想很多人會說:
「蔡鍔本人在武昌起義時領導雲南獨力支持革命
而他所處的統一共和黨後來併入宋教仁組織的國民黨
可見他應該傾向革命人士,而跟袁世凱很不對頭啊!」
但是事實正好相反!
在統一共和黨即將合併為國民黨之際
蔡鍔選擇退黨
並加入了恩師梁啟超所在的進步黨
而進步黨正是由袁世凱請梁啟超出山組建
是國民黨在政壇上的最大對手
所以其實蔡鍔跟孫文或是國民黨一派並非同一陣線
然後當孫文發動反袁的二次革命
蔡鍔是選擇支持袁世凱聲討孫文
(因為就法律來看,孫文根本就是搞軍事叛變哪!)
最重要的是
蔡鍔為了表明他對老袁的支持(起碼是表面上的支持)
他還在1915年8月25日跟一票北洋將領聯合請願恢復帝制
綜合以上條件及表現
這才使袁世凱有意扶植蔡鍔削弱段祺瑞、馮國璋二人的勢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圖片為:蔡鍔
(大家覺得松坡老兄他帥嗎?)
張凱傑上校 在 蔡正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不扔原子彈日本也會投降嗎?
2015-07-23 查爾斯·斯文尼 重讀歷史
在日本扔下核彈的美國退役空軍少將
查爾斯·斯文尼1995年5月11日
在美國國會發表的演講全文。
今天讀來,仍發人深省。
我是美國退役空軍少將
查爾斯·斯文尼。
我是唯一一位參加了
兩次對日本原子轟炸的飛行員。
在對廣島的轟炸中,
擔任駕駛員蒂貝茨上校的右座領航員,
在對長崎的轟炸中,
任編隊指揮員。
作為唯一一個參與兩次
對日本原子轟炸的飛行員,
我將陳述本人親身經歷的往事。
我要強調指出,
我所陳述的都是無可爭辯的事實,
而有些人就是無視這些明顯的事實,
因為這些事實與他們頭腦中的偏見不符。
此刻,
作為經歷了那段歷史的人們,
我要陳述我的思考、觀察和結論。
我相信杜魯門總統作出的
對日本使用原子彈的決定
不僅符合當時的情況,
而且具有壓倒其他可能選擇的
道義上的必要性。
像我們這一代絕大多數人一樣,
我最不希望發生的一件事就是戰爭。
我們作為一個民族不是騎士,
我們不渴望那種輝煌。
當我國正在大蕭條中掙扎時,
日本開始了對鄰國的征服
搞什麼「大東亞共榮圈」。
法西斯總是打著漂亮的旗幟
去掩飾最卑鄙的陰謀。
這種「共榮」是通過對中國
進行殘酷的總體戰進行的。
日本作為一個國家,
認為自己命中注定要統治亞洲,
並由此據有亞洲的自然資源和廣袤土地。
未有絲毫的憐憫和猶豫,
日本屠殺無辜的男人、女人和孩子。
在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中,
30萬手無寸鐵的平民被屠殺。
這是犯罪。
這是事實。
日本認為美國是阻止其實現
在亞洲的「神授」命運的唯一障礙。
於是日本對駐紮於珍珠港的
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進行了
精心策劃的偷襲。
偷襲時間定於一個星期天的早晨,
因為此時行動可以最大限度地
摧毀艦隊實力、消滅人員,
給予美國海軍以致命的打擊。
數千名美國水兵的生命湮滅於
仍然沈睡在珍珠港灣底的
美海軍亞利桑那號軍艦里。
其中的許多士兵甚至不清楚
為什麼受到突然襲擊。
戰爭就這樣強加在美國的頭上。
科雷希多的陷落及
隨後對盟軍戰俘的屠殺,
驅散了對日軍獸性的最後一絲懷疑。
即使是在戰時,
日軍的殘暴也是令人發指的。
巴甘省的死亡進軍充滿恐怖。
日本人認為投降是對自身、對家庭、
對祖國、對天皇的污辱。
他們對自身和對敵人都不手軟。
7000名美軍和菲律賓戰俘
慘遭毆打、槍殺、被刺刀捅死,
或慘死於疾病和譏餓。
這都是事實。
隨著美國在廣闊的太平洋向日本
緩慢、艱苦、一步一流血地進軍,
日本顯示出自己是冷酷無情、
桀驁不遜的殺人機器。
無論戰事是多麼令人絕望,
無論機會是多麼渺茫,
無論結果是多麼確定,
日本人都戰至最後一人。
為了取得可能大的光榮,
日軍全力以赴去殺死
盡可能多的美國人。
美軍開進的距日本本土越近,
日本人的行為就變得越瘋狂。
塞班島:美軍陣亡3000人,
其中在最後幾小時就死了1500人。
硫黃島:美軍陣亡6000人,傷21000人。
沖繩島:美軍陣亡12000人,傷38000人。
這是沈重的事實,
凱米卡茲即「神風敢死隊」,
駕駛裝載炸彈的飛機撞擊美國軍艦。
隊員認為這是天上人間至高的光榮,
是向神之境界的昇華。
在沖繩海域,
神風敢死隊的自殺性攻擊
要了5000名美國海軍軍人的命。
日本用言語和行動表明,
只要第一個美國人蹋上日本本土,
他們就處決所有的盟軍戰俘。
日本為大屠殺作準備,
強迫盟軍戰俘為自己挖掘墳墓。
即使在投降後,
他們仍然處決了一些戰俘。
這是事實
《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
日本人認為這是荒唐可笑而不屑考慮的。
我們從截獲的密碼得知,
日本打算拖延時間,
爭取以可接受的條件經談判投降。
在8月6日之前的幾個月里,
美國飛機開始轟炸日本本土。
一個個日本城市化為火海,
成千上萬的日本人死去。
但日軍發誓決不投降。
他們準備犧牲自己的人民,
以換取他們所理解的光榮和榮譽
不管死多少人。
他們拒絕救助平民,
儘管我們的飛行員事先已就
可能來臨的空襲投撒了傳單。
在一次為期10天的轟炸行動中,
東京、名古屋、神戶、
大阪的許多地方化為灰燼。
這是事實
即使在用原子彈轟炸了廣島之後,
日本軍部仍然認為美國只有一枚炸彈,
日本可以繼續堅持。
在8月6日之後,
他們有3天的時間用於投降,
但他們不。
只有在長崎受到原子轟炸後,
日本天皇才最後宣佈投降。
即使在這種情況下,
軍方仍聲稱他們可以而且應該繼續戰鬥。
一個陸軍軍官團體發起叛亂,
試圖截獲並銷毀天皇
向日本人宣佈投降的詔書。
這是事實
這些事實
有助於說明
我們所面臨的敵人的本質,
有助於認清
杜魯門總統在進行各種選擇時
所要考慮的背景,
有助於理解為什麼
對日本進行原子轟炸是必要的。
像每一個男女軍人一樣,
杜魯門總統理解這些事實。
傷亡不是某種抽象的統計數字,
而是慘痛的事實。
原子彈是否結束了戰爭?
是的。
它們是必須的嗎?
對此存在爭議。
50年過去了,
在某些人看來日本成為受害者,
美軍成為凶殘成性的征服者和報復者;
原子彈的使用是核時代
的不正義、不道德的起點。
自然,為了支撐這種歪曲,
他們必然要故意無視事實
或者編造新的材料以證明這種論調。
其中最令人吃驚的行經之一,
就是否認日軍曾進行過大屠殺。
事物怎麼會弄成這個樣子呢?
答案也許會從最近發生的一些事情中找到。
當前關於杜魯門總統為什麼要下達
對日本進行原子轟炸的命令的爭論,
在某些情況下已演變成數字遊戲。
史密斯策劃的「原子轟炸後果」展覽,
顯示了卑劣的論調,
這種論調造史學界引起軒然大波。
「原子轟炸後果」展覽傳遞出這樣的信息
日本是受害者,
美國是罪惡的侵略者。
想象一下如果你的孩子去看展覽,
他們會留下什麼樣的印象?
他們還會知道事實的真相嗎?
在一個全國性的電視辯論中,
我聽到這樣一位所謂的傑出歷史學家聲稱,
原子彈是沒有必要的,
杜魯門總統是想用原子彈嚇唬俄國人,
日本本來已經打算投降了。
有些人提出,
艾森豪威爾將軍曾說過,
日本已準備投降,
沒有必要使用原子彈,
然而,基於同樣的判斷,
艾森豪威爾曾嚴重低估了
德國繼續戰鬥的意志,
在 1944年就下結論說
德國已無力進行攻勢作戰。
這是一個災難性的錯誤判斷,
其結果即是阿登戰役的激戰。
是役,數萬盟軍毫無必要地犧牲了,
並冒著允許德國拖延戰爭
和有條件投降的風險。
一個相當公正的結論是,
根據太平洋戰爭的情況,
可以合理地預期日本
將是比德國更瘋狂的敵人。
最後,有一種理論認為,
如果盟軍進攻日本本土,
我們的傷亡不是100萬,
而是只要死上46000人就夠了。
只不過是46000!
你能夠想象這種論調的冷酷嗎?
僅46000人,
好象這些是無關緊要的美國人的生命。
在此時此刻,我要承認,
我不清楚
在對日本本土的部隊進攻中
美軍將會傷亡多少人
也沒有任何人知道。
根據對日本戰時行為的判斷,
我的確認為,
一個公正合理的假設是
對日本本土的進攻
將是漫長而代價高昂的。
根據我們所知道的情況,
不是根據某些人的臆想,
日本不打算無條件投降。
在對硫黃島
太平洋中一個8平方英里的島礁的進攻中,
6000名海軍陸戰隊官兵犧牲,
傷亡總數達27000人。
但對那些認為
我們的損失僅是46000人的人,
我要問:是哪46000人?
誰的父親?誰的兄弟?誰的丈夫?
是的,我只注意到了美國人的生命。
但是,日本的命運掌握在日本人的手中,
而不是美國。
數以萬計的美軍部隊
焦急地在大洋中等待著進攻
他們的命運取決於日本下一步怎麼走。
日本可以選擇在任何時刻投降,
但他們選擇了等待。
而就是日本「無所作為」的時候,
隨著戰事的進行,
美軍每天傷亡900多人。
我曾聽到另一種說法,
稱我們應該與日本談判,
達到一個日本可以接受的有條件投降。
我從來沒聽任何人提出過
與法西斯德國談判投降。
這是一個瘋狂的念頭,
任何有理性的人都不會說出這樣的話。
與這樣一個邪惡的法西斯魔鬼談判,
就是承認其合法性,
即使是已經在事實上打敗了它。
這並不是那個時代空洞的哲學上的原則,
而是人類的正義要求,
必須徹底、乾淨地鏟除法西斯惡魔的勢力,
必須粉碎這些邪惡的力量。
法西斯的領導者
已經無情地打碎了外交的信譽。
為什麼太平洋戰爭的歷史
這麼容易就被遺忘了呢?
也許原因就存在於
目前正在進行著的對歷史的歪曲,
對我們集體記憶的歪曲。
在戰敗50年後,
日本領導人輕率地聲稱他們是受害者,
廣島、長崎與南京大屠殺
在實質上是一回事!
整整幾代日本人不知道
他們的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都幹了些什麼。
這可以理解
為什麼他們不理解日本為什麼要道歉。
與德國認罪的姿態不同,
日本堅持認為它沒幹任何錯事,
它的行為是受當時局勢的拖累。
這種態度粉碎了
任何真正彌合創傷的希望。
只有記憶才能帶來真正的原諒,
而遺忘就可能冒重復歷史的危險。
通過精心策劃的政治和公關活動,
日本現在建議使用「太平洋勝利日」
來取代「對日本勝利日」這一術語。
他們說,這一術語
將會使太平洋戰爭的結束
不那麼特別與日本有關。
有些人可能會提出,
這些文字能說明什麼呢?
對日本勝利--太平洋的勝利
讓我們慶祝一個事件,
而不是一個勝利。
我要說,話語就是一切。
慶祝一個事件!
類似於慶祝一個商場開業典禮,
而不是歡慶戰爭的勝利。
這將分裂整個地球。
數以千萬計的死者、
數以千萬計受到身心傷害的人
和更多的人將會不知所措。
這種對語言的攻擊是顛倒歷史、
混淆是非的工具。
文字或話語可以像
任何一種武器一樣具有毀滅性:
上是下;奴役是自由;侵略是和平。
在某種程度上,
通過抹除精確的描述文字
而對我們語言所展開的攻擊,
要比10年前日本對我們進行的
真正的侵略更具有危害性,
至少在真正的侵略中,
敵人是清楚的,
威脅是清楚的。
今天日本巧妙地
打起種族主義這張牌,
以此來宣示其行為的正義性。
日本不是進行罪惡的侵略,
而是崇高的,
他們用屠殺
「解放」了2000萬無辜的亞洲人。
我堅信,這2000萬無辜的人,
他們的家人,他們的後代,
永遠也不會欣賞日本崇高的行為。
經常有人問我,
用原子彈轟炸日本是否是出於報復,
是否是蓄意毀滅一個古老而令人尊敬的文明。
對此,有如下事實:
其一,在最初的轟炸目標清單上包括京都。
雖然京都也是一個合法的目標,
在先前的空襲中未曾予以轟炸,
國務卿史迪文森把它從目標清單中去掉了,
因為京都是日本的古都,
也是日本的文化宗教中心。
其二,在戰時我們受到命令的嚴格約束,
在任何情況下,不得轟炸東京的皇宮
儘管我們很容易識別皇宮並炸死天皇。
畢竟我們不是為了報復。
我經常想如果日本有機會轟炸白宮,
是否也會像美國這樣克制。
我認為日本不會。
在此讓我澄清一個事實,
糾正一個長期以來的偏見,
那就是我們故意選擇人口密集的城市轟炸。
我們要轟炸的每一個目標城市
都有重要的軍事價值。
廣島是日軍南方司令部所在地,
並集結了實力可觀的防禦部隊。
長崎是工業中心,
有兩個重要的兵工廠。
在這兩個城市,
日本都把兵工廠和部隊配置於市區中心。
像在任何一場戰爭中一樣,
我們的目標
理所當然的目標是勝利。
這是一個不可動搖的目標。
我不想否認雙方死了許多人,
不僅兩國,而且是世界。
我不為戰爭的殘酷性而驕傲而歡樂,
我不希望我國或敵國的人民受難。
每一個生命都是寶貴的。
但我的確認為這樣一個問題
應該去問日本戰犯,
是他們以日本人民為代價
追求自身的輝煌。
他們發動了戰爭,
並拒絕停止戰爭。
難道他們不應為所有的苦難、
為日本的災難負最終的責任嗎?
也許如果日本人真切地瞭解過去,
認清他們國家在戰爭中的責任,
他們將會看到是
日本戰犯要負起戰爭的罪責。
日本人民應該給遠東人民一個答復,
是誰把災難強加給遠東各國,
最後強加給日本自己。
當然如果我們與日本人
一道抹煞歷史的真相,
那麼這一點是永遠也做不到的。
如果日本不追詢並接受真相,
日本怎能安心地與自己相處,
與亞洲鄰國、與美國相處?
我和我的部屬
在執行原子轟炸任務時堅信,
我們將結束戰爭。
我們並沒有感到高興。
而是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
而且我們想回到自己的家人身邊。
今天,我站在這裡作證,
並不是慶祝原子彈的使用,
而是相反。
我希望我的使命是最後一次。
我們作為一個民族
應該對原子彈的存在感到恐懼。
我就感到恐懼。
但這並不意味著回到1945年8月,
在戰時情況下,
在敵人頑固凶殘的條件下,
杜魯門總統沒有義務
使用所有可能的武器結束戰爭。
我同意杜魯門總統的決定,
當時以及現在。
戰後幾年,
有人問杜魯門總統
是否還有其他選擇,
他響亮地說:沒有。
接著他提醒提問者:
記住,珍珠港的死難者
也沒有其它選擇。
戰爭總是代價高昂的,
正如羅伯特·李將軍所說:
「戰爭如此殘酷是件好事,
否則就會有人喜歡它。」
感謝上帝使我們擁有原子武器,
而不是日本和德國。
科學有其自身的邏輯,
遲早會有人設計出原子彈。
科學不能被否定。
關於製造原子彈是否明智的問題,
終將被原子彈已被製造出來
這一事實所壓倒。
由於德國和日本法西斯被擊敗,
世界變得更好了。
日本和美國的年輕人不再相互殺戮,
而是生長、成家立業,在和平中生活。
作為10個孩子的父親
和21個孩子的祖父,
我可以表明,
我很高興戰爭這樣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