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意外發生,別忽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台鐵太魯閣號110年4月2日發生出軌事故造成嚴重死傷,台鐵機務處處長陳詩本表示,據調查袁淳修煞車時是奮力重拉煞車4秒,並且堅持用生命拯救乘客,直到撞擊失去生命為止,(4/5)袁淳修骨灰乘坐專用列車前往台中,而袁淳修同事、長官也自發於樹林站「交班」除向袁淳修喊話任務已結束,也全體列隊敬禮,而專車及現場行經列車也鳴笛致意[1]。
本起事故造成50人死亡和216人輕重傷,為1948年臺灣鐵路管理局成立以來最嚴重的鐵路死傷事故[2]。太魯閣號的倖存者在社群媒體上寫到:
有很多悲傷、遺憾、但看見更多的是感恩。
我們是第一時間逃出車外的第三節車廂。
看見
好不容易打開門時,大家沒有爭先恐後,而是手把手地扶持身旁的人。
看見
兩位健壯的男孩立刻主動跳下去在門口接應大家下車。
看見
位在第一車廂的列車長幫助其他人脫身出來後,繼續幫忙大家疏散、幫忙我們提行李走過鐵軌,再折回現場協助救災。
看見
第一批來到的救難人員急火火地衝向山洞,因為太焦急還一度跌在鐵軌旁。
聽見
年輕救難員一邊動作、一邊手抖個不停,一旁老練的救難員對他說「不要想太多、盡全力救就好。」
看見
現場警消人員忙碌地安排救難動線、安排獲救人員爬到上方清水休憩站等候,仍然不忘溫和且親切地回應每個人的狀況。
看見
獲救的人沒有抱怨或躁動,而是互相詢問傷勢、分配補給的水和食物。
感謝為乘客犧牲自己的兩位駕駛員,
相信他們直到生命最後一刻仍努力地煞車,車子才停下來。
願主親自安慰他們的家人。以及所有罹難的家屬和每個關心我們的朋友們[3]
■Care the Carer(關心照顧者的健康)
「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職能治療科張自強主任」表示,台鐵太魯閣號發生嚴重出軌意外,事故傷者與救災人員連日接收負面訊息可能出現罪惡感、情緒不穩及殘酷景象不斷湧現等症狀,呼籲應重視「Care the Carer(關心照顧者的健康)」,確保救難者身心健康。
張自強主任指出,面對連日處理重大事故,無論直接或間接投入救災或醫療復健工作者,都可能產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包括感到身心疲憊(日以繼夜搜救與協助)、罪惡感(為何沒有及時把他們救出)、心情憂鬱(每天看到悲傷的景象)、無助(明明救出但無法救活)、情緒不穩(壓力與疲憊造成)等,且緊急救護、搜救或傷亡者家屬崩潰等殘酷景象會不由自主出現在腦海中,導致心理健康失調等現象[4]。
■不只罹難家屬、一線人員,一般民眾也會引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工系吳書昀教授」指出,重大災難發生後,經歷事件人員因直接面對傷痛,身心受影響程度強烈;一般民眾雖沒直接經歷卻可能因新聞事件勾起創傷記憶,或因災害故事、畫面不斷重播導致心情低落、焦慮不安等身心狀況,專家呼籲要多留意身邊親友情緒,必要時應尋求專業醫療[5]。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症狀、治療與預防(醫師完整說明):人生總是有許多意外,經歷過或大或小的創傷後,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夠走出來,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這麼幸運,許多人在經歷創傷後,罹患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長期承受失眠、惡夢、嚴重焦慮…等症狀。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個案,常會因為否認或害怕再度體驗創傷,因此逃避就醫,身為醫療人員,這就是我們最擔心的事。我們只有在更加了解這個疾病後,才能對自己,以及旁人的心理健康,有更多的關注與同理,讓更多人能夠順利走過生命中陰暗的幽谷。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是什麼?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多數是因為直接經歷,或親眼目睹駭人的事件所引發。常見的創傷事件包含瀕臨死亡的威脅,例如綁架、兇殺、戰爭、天然或人為災難、嚴重的身體傷害、虐待或性暴力等。
甚至這些創傷,不一定要是自身經歷或親眼目睹的,有時光是「得知」親密的家人或朋友遭受創傷事件,都有可能引發創傷後壓力症後群,導致回憶、惡夢、嚴重焦慮,以及無法控制地想起創傷事件。
根據終生盛行率的研究,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並不少見,平均來說,遭受創傷後有9.2% 的受創民眾曾發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而在性侵、戰爭、監禁和屠殺的倖存者,則有高達33%~50% 的盛行率。
經歷重大創傷事件,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很痛苦的,短時間內出現回憶、噩夢、嚴重焦慮、回想起創傷事件…等狀況,其實是人之常情。但隨著時間經過,與良好的自我照護,多數人最終能夠恢復。然而如果這些症狀持續惡化,持續了幾個月甚至幾年,並且干擾了日常的工作與社會功能,就很有可能是罹患了「創傷後壓力症後群(PTSD)」。
■影響 PTSD 的因素主要可以分為「危險因子」與「復原因子」兩類
不是每個人經歷過創傷事件後,都會發展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實際上,大部分的人並不會發展成這個疾病。一個人是否會發展成 PTSD,其實受到許多不同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的影響程度也不盡相同。
危險因子是會讓一個人「較容易」發展成 PTSD;相反的,復原因子則是能夠「減少發展成 PTSD 的風險」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危險因子:
▶經歷過創傷事件或極端危險的事件
▶遭受傷害
▶目睹他人遭受傷害或死亡
▶童年創傷
▶感受恐怖、無助或極端害怕
▶創傷事件後社會支持不足或缺乏
▶事件後面臨極端壓力,例如失去親密的家庭成員、感到痛苦與受傷、失去工作或居所
▶曾經有精神疾病病史或藥物濫用紀錄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復原因子:
▶尋求他人支持,例如朋友與家人
▶創傷事件後尋找支持團體
▶肯定自己面對危險的行動
▶準備正向處理策略在或在創傷事件過後從中學習
▶感到恐懼時同時有能力有效應變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症狀有哪些?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部分症狀,通常在事件後三個月內會開始產生,症狀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四類:
▶創傷經驗再體驗:
在創傷事件過去後,個案可能會透過做惡夢,夢見同樣事件發生,或者在白天突然回憶起創傷事件,再度感受到受創的感覺。
▶過度警覺:
經歷過創傷事件後,有些個案會持續處在警戒狀態。
▶逃避及麻木:
許多人會選擇避免回憶或接觸可能引發創傷事件回憶的人、事、時、地、物。
▶出現與創傷事件相關的負向認知及情緒:
聯想障礙、對創傷事件認知扭曲而責怪自我或他人、情緒低潮、疏離他人。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要如何治療?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治療,需要精神科醫師的專業協助,提供個別化的治療規劃。常見的治療方法可分為「心理治療(含特殊治療)」與「藥物治療」。
■面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進行壓力管理,適度放鬆身心
長期承受壓力是 PTSD 的危險因子,對於這點,我們可以透過壓力管理,培養抗壓性,增加適應能力。
像是進行時間管理、放鬆練習、冥想,培養規律休閒與運動的習慣,讓心情放鬆才能夠思慮清晰地解決煩惱。另外也可以透過填寫自我覺察量表,例如心情溫度計、事件衝擊量表,了解自己或關心周遭的人。
▶給予個案實質支持與陪伴
如果家人剛經歷過嚴重的創傷事件,給予足夠的情緒支持、實質的陪伴與傾聽就是最簡單也最好的幫助。
▶媒體自律,減少過度報導社會重大創傷事件
媒體的自律,也是一個重點。社會新聞上的意外、強暴、綁架、兇殺或暴力攻擊事件,其實也屬於創傷事件,可能增加民眾發展成 PTSD 的風險。如果媒體可以不要刻意強調、渲染恐懼,對整體社會來說,也是另一個預防 PTSD 的重要努力方向[6]。
■諮商心理師全聯會:關懷彼此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黃雅羚理事長」也呼籲,民眾可以多關照自己與身邊親友的情緒反應。
▶多關照情緒反應
黃雅羚理事長提到,當日常生活的安全、平穩因為事件此時這麼有即視感與威脅感,難免都會在接觸相關訊息、搭乘交通工具時有過度敏感的反應出現,像是:悲傷、低落、氣憤、恐慌…等情緒,其實都是在非常時期下,可以理解也很正常的反應。
▶減少情緒刺激
「諮商心理師全聯會羅惠群副理事長」說明,如果民眾發現到自己在連假期間,甚至是回到平常生活與工作崗位後,仍然會不斷反覆地想滑開手機、打看電視接收相關訊息,還有許多新聞畫面在腦中盤旋不去,低迷或激動的情緒久踞心頭,這些都提醒著需要稍稍遠離一下這些訊息,過度的訊息暴露有可能超出了我們的身心負荷。
▶允許、放慢、陪伴、轉移、活動
羅惠群副理事長解釋,如果真的自己或身邊親友有上述反應,最要緊的是「允許」自己與他人呈現/表達上述情緒。再者是「放慢」地給予回應,也許不急著給予建議,反而用行動予以「陪伴」會是最適當的支持方式,民眾可以漸漸地把這段時間的注意力從事件、新聞畫面「轉移」到其他的事情上。如果可以的話,再陪著親友到戶外「活動」透透氣,與其他親友相聚、連結,若能有些肢體上的擁抱與安撫,更能給予即時的支持與同在感[7]。
■若連續1個月有悲傷、焦慮、憂鬱等症狀應速就醫
「台灣憂鬱症防治學會張家銘理事長」建議,第一線人員內心應常保持「心理急救」狀態,以防創傷壓力症,且不論救災或倖存者接下來若連續1個月有悲傷、焦慮、憂鬱等症狀應速就醫。
張家銘說,對於老人、小孩及原本就有嚴重身心障礙或創傷經驗者,一定要特別關心注意,他們相對容易被忽略或較為脆弱,從過往經驗於災難中有親人過世、身體受傷、家園及財物受損者,甚至那些不顧危險、沒有休息的救難人員都是創傷後壓力症的高危險族群,應該是優先被關注且幫他們加油打氣。
張家銘提醒,若倖存者或救難人員於事件發生後1個月,內心仍持續有痛苦、哭泣、悲傷、害怕、憤恨、驚嚇、夢魘、失眠、焦慮、憂鬱、易怒、緊張等症狀,甚至產生與災難相關的精神疾病如創傷後壓力症、憂鬱症,焦慮症或恐慌症等,應速接受精神或心理治療,避免症狀持續或更為惡化[8]。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udn.com 聯合新聞網)太魯閣號殉職司機袁淳修「任務完成了」!台鐵同事敬禮交班:https://bit.ly/3cXWBP8
∎[2] 維基百科「2021年太魯閣號列車出軌事故」:https://bit.ly/31RTG3Z
∎[3]
(udn.com 聯合新聞網)太魯閣司機員生命倒數仍踩煞車救乘客 同事送最後一程:https://bit.ly/3fSBXBF
Rae Cherry - 作為這次408太魯閣號的倖存者,有很多悲傷、遺憾、但看見更多的是感恩。:https://bit.ly/3uuHHG0
∎[4](自由時報)救護人員出現罪惡感、情緒不穩,職能治療師籲重視「Care the Carer」:https://bit.ly/3cUjP8t
∎[5] @[186593071836:274:商業周刊(http://xn--zsrzt.com/)]「整天看災害報導,一般民眾也恐引發創傷反應」:https://bit.ly/3cZ61cV
∎[6](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症狀、治療與預防,醫師完整說明」:https://bit.ly/3sZKJ4p
∎[7](健康醫療網)「太魯閣號出軌事件 諮商心理師全聯會:關懷彼此」:https://bit.ly/3rUGh5H
∎[8](蘋果新聞網)【台鐵出軌】倖存者、救難員小心創傷壓力 專家:連續1個月悲傷焦慮應就醫:https://bit.ly/3fQEP1T
➤➤照片
∎(ETtoday新聞雲 / 雲論 / 心理師的歡樂之旅)「台鐵出軌》第一線人員正承受著巨大傷痛!降低PTSD傷害你我可以如此陪伴」: https://bit.ly/2Q9oFWs
∎心理師的歡樂之旅 「救災人員PTSD」:https://bit.ly/3cZ4XWI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藥物濫用對健康與社會之衝擊:問題與對策
https://forum.nhri.edu.tw/book-107-1/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心理及口腔健康司 #國民健康署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 #台鐵太魯閣號
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 諮商心理師公會 /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 / 衛生福利部 / 心理及口腔健康司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張家銘負面新聞」的推薦目錄:
- 關於張家銘負面新聞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張家銘負面新聞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張家銘負面新聞 在 公民不健忘-台灣主權和平獨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張家銘負面新聞 在 [討論] 自殺死亡有8、9成輕生者憂鬱症纏身- 看板WomenTalk 的評價
- 關於張家銘負面新聞 在 張家銘醫師評價 - 長照機構資訊網 的評價
- 關於張家銘負面新聞 在 基因醫師張家銘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張家銘負面新聞 在 首場PTT鄉民法說會!尚凡靠「直播+交友」衝高營收 - 數位時代 的評價
- 關於張家銘負面新聞 在 [討論] 自殺死亡有8、9成輕生者憂鬱症纏身 - PTT評價 的評價
張家銘負面新聞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青少年憂鬱症:最燦爛的年華,最心痛的損失,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急需關注】:白色百合花飄散出淡淡的幽香,空氣中飄蕩的是輕柔而和緩的小提琴樂章。
這是屬於美智(化名)的日子。皮膚白皙、眼神機靈的她,跟往常一樣帶著一抹淺淺微笑,和大家一起參加她人生中最後的一場典禮。放眼場內,都是曾和她攜手共度許多美好時光的同學、同事、朋友,還有家人。
這一年,她才24歲,以決絕的方式告別了這個世界,錯過了研究所畢業典禮、婚禮,還有往後無數的春夏秋冬。這樣的離別,讓所有人措手不及。因為美智所就讀的學校,在短短的時間,連同她在內有4個學生自殺,震撼這所頂尖大學【註1】。
青少年憂鬱是近年重要議題,Z世代(千禧年後出生)的問題似乎更為嚴重。調查顯示台灣高中職學生每7人有1人、大學生每5人有1人有明顯憂鬱,但只有10分之1尋求協助。
另外,台灣青少年自殺死亡人數連續3年創新高。校園自殺企圖由前年800多人,增加到去年(2020年)1350人,年增68%。Z世代的情緒風暴,值得全民重視【註2】。
「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副秘書長劉志洋強調:「自殺率、自殺死亡率,佔整體青少年的死亡原因裡面一直往上在攀升,這是一個讓我們很憂心(的事)。
另外一個我們去探究原因,我們通常都會看見說是人際情感議題、校園生活議題,我們很值得要再去注意的就是關於身心議題,在今天媒體的報導裡面,我們其實看到說身心議題的比例一直往上,而且已經超過其他原因。」【註3】
■「Z世代」是憂鬱症高危險群
▶相處「三不」守則:不強迫、不逃避、不給壓力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提到因為千禧年之後出生的年輕人,長年暴露在網路、手機與社群之中,容易在變化劇烈的年代找不到方向。
張家銘表示,這類年輕族群統稱「Z世代」【註4】,雖然物質不餘匱乏,但從出生起就飽受社群媒體影響,一旦生活不順,甚至出現失學、失業等「雙失」情形,就容易成為憂鬱與自殺的高風險群。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統計
台灣15至24歲自殺人數,從2018年的193人,成長到2020年的257人,增幅33.2%。自殺通報人數也從2018年4905人上升到7991人,增幅62.9%。一般統計,憂鬱症患者約15%到20%有自殺傾向,但是近年來的憂鬱症患者卻出現年輕化、自殺傾向更高的問題。
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近年來在心理諮詢服務電話1925專線中,15到24歲青少年尋求協助的電話增多,自殺傾向卻接近30%。換句話說,台灣15到24歲青少年比較無法解決自己的困難,等到求助時,心理已經走到比較後端的情況【註5】。
■「青少年憂鬱症」是什麼? 在解釋青少年憂鬱症之前,要先了解「憂鬱情緒」和「憂鬱症」的不同
▶「憂鬱情緒」
通常是生活遇到挫折,導致心情低落,可能是考試成績不好、和朋友吵架或是單純遇到梅雨季節,但這樣的情緒會隨著時間消散、雨過天晴。
▶「憂鬱症」
則是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如多巴胺、血清素等分泌異常導致,患者會長時間情緒低落、對熱愛的事情失去興趣、失眠、食慾不佳,甚至有自殺及自殘的念頭。
■青少年憂鬱症的症狀
青春期前的兒童及青少年可能有的症狀:
▶暴躁易怒
▶社交退縮
▶社交孤立
▶感到無助
▶社交互動減少
▶對於拒絕極度敏感
▶失去活力
▶對先前喜愛的活動失去興趣
▶睡眠失調(睡眠時間減少或增加)
▶胃口變小或增加)或飲食習慣改變
▶活力降低
▶學業表現下降
▶與師長發生衝突
▶使用酒精及藥物
▶出現自殺的想法
■青少年憂鬱症經常被忽略的原因
照理說當周遭的人出現上述的症狀時,應該很容易察覺,但青少年的憂鬱症傾向卻經常被父母、師長解讀為「叛逆期的行為」,導致青少年憂鬱症經常被忽略,直到孩子出現嚴重的自殘、甚至自殺的行為時,父母才願意正視青少年憂鬱症的問題。
青春期是憂鬱症的好發時期,這個時期的孩子由於性荷爾蒙開始大量分泌,生理和心理的狀態都有重大的改變,開始積極尋求自我認同,而在這個過程中容易過度在意別人的看法、心情浮動,因此種下青少年憂鬱症的危險因子。此外,同儕的相處、課業壓力及親子關係等也可能導致青少年憂鬱症。
■以下分享3種常見的青少年憂鬱症成因
1.青春期症候群:缺乏溝通,感覺自己不被理解
青春期的孩子除了荷爾蒙分泌出現變化之外,開始建立社交生活圈及塑造價值觀的過程中,很容易與家人、朋友發生衝突,如果和同儕的關係不好,父母又因為工作忽略孩子的感受,長時間缺乏溝通及抒發情緒的管道,就很容易罹患青少年憂鬱症。
2.青少年壓力:來自課業及同儕的壓力
由於升學壓力的影響,青春期的孩子會開始在意自己的成績表現,無形之中增加很多負擔。此外,與同儕相處的過程中也會形成很多壓力,會開始注意自己的穿著、打扮,害怕無法融入人群,有些班級團體甚至會有霸凌的現象,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中累積很多負面情緒。
3.感情因素:在愛情中投入過多情感依賴
處於情竇初開的青春期,孩子很容易投入一段感情,有些人可以在感情中找到穩定的情感依託,進而紓解課業及生活中的壓力,但如果在感情的處理上不夠成熟,或是過度依賴這份情感,反而會造成反效果,產生很多痛苦的情緒。
不同年紀的年輕人還有可能會出現找不出原因的生理症狀,包括頭痛或胃痛,這些也都可能是憂鬱症的徵兆。在憂鬱症最嚴重的情況,患者可能會有扭曲現實,例如產生幻覺或是妄想的現象。
大多數意圖自殺或想過要自殺的孩子都為憂鬱症所苦,因此及時注意憂鬱症的症狀很重要。可能有些症狀未在此列出,若對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註6】。
■發現孩子患上憂鬱症,要如何幫助他們?
面對憂鬱症的孩子可以依偱這五個步驟來幫助孩子。
1.鼓勵孩子維繫社交
憂鬱的孩子通常會遠離朋友或減少去做喜愛的活動,但越離群無助憂鬱康復,因此父母可鼓勵和陪伴孩子與他人重新連繫,不論是做義工、參與朋友聚會或重新培養興趣,都有助孩子重新與社會連結。當然,父母不要安排過多活動使孩子無法負荷。
2.充分運動飲食睡眠
患上憂鬱和患上感冒類似,同樣需要三餐定時、營養均衡的飲食。也要有充足睡眠,並且鼓勵孩子多到戶外走走與運動,減少看3C的時間。
3.適時尋求專業協助
在尋求專業協助時,要緊記讓孩子一起參與討論,尋找孩子能信任的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良好的醫病關係對憂鬱症的康復很重要。
4.陪伴孩子走過治療
大部份的憂鬱症都能康復,但與感冒一樣,康復需要時間,切莫操之過急,應帶著同理與耐心,陪伴孩子走過服藥或心理治療的過程。
5.不要忽略照顧自己
為了照顧孩子,父母容易把全副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結果忽略了自己的身心狀態,結果孩子還沒好,父母反而病倒了。作為照顧者,要留意自己是否壓力過大,不要過於壓抑,也不要過於自責,可以的話,尋求更多親友的支持和協助。【註7】
根據臨床研究,青少年時期若已出現情緒困擾而沒有及時評估和治療,也有可能自己會好,但長大後面對挫折、壓力,就容易誘發各種更嚴重的憂鬱症、焦慮症或強迫症。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所長陳怡樺表示「憂鬱症就像感冒一樣,需要一段歷程,需要耐性,9成會好,必須先從生活上排除壓力事件,但也容易復發」。
心理學作家海苔熊比喻「憂鬱就像生命裡的黑洞,有很強的吸引力會把你吸到最底層、最糟的境地,但如果能掌握它、和它共處,你就會擁有很多力量」。在成長過程中,也許難保孩子不受傷,不論是來自不自知的父母、或不可測的人事物。
但孩子學會自我整理、照顧、呵護,懂得接納自己、欣賞自己,健壯內在心理,就能面對外在的壓力和挫折,要幫助憂鬱和心理生病的孩子走出黑洞,必須家庭和學校合作、需要每一個大人更願意理解、更盡力支持、更耐心陪伴,織成一張防護網來接住孩子,幫助孩子遠離憂鬱,或走出情緒黑洞【註8】。
【Reference】
1. 來源
➤➤資料
∎註1
(天下雜誌)「頂大生接連自殺 青年憂鬱症:最燦爛的年華,最心痛的損失」:https://bit.ly/3quRwRQ
∎註2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青春不憂鬱 - Z世代的情緒風暴】:http://bit.ly/38n60wZ
∎註3
(公視新聞網 PNN)「休學高中生返校遭霸凌 2月間尋短輕生」:http://bit.ly/3rvGI7k
∎註4
「Z世代」
表示從 1990 年代末期(1997 年)到 2010 年代初期的出生的人們。這個世代的人們更熟悉科技產品,不過卻比其他世代在同年紀時比起來更自律、更在意學業表現和就業前景,不過更高的自我要求似乎帶來更多的心理壓力,以至於這個世代的人們容易有心理健康的問題。(udn.com 聯合新聞網)「新聞常讀到的X、Y、Z世代 代表今年的Generation C是什麼意思?」:http://bit.ly/3cj8gqd
∎註5
(Heho健康)青少年自殺率2年增33%!別再為憂鬱症患者「加油」,3技巧陪伴才有效
http://bit.ly/3l9O1PP
∎註6
(Hello醫師)「青少年與兒童憂鬱症:原因、症狀、診斷、治療」:https://bit.ly/3v9TF99
∎註7
(鋅鋰師拔麻的「小小額葉養成手札」)「像流感一樣能致命的疾病—青少年憂鬱症」:http://bit.ly/3qu5V0s
∎註8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憂鬱症成為青少年「不能說的秘密」?三級防護網避免孩子掉入情緒黑洞:http://bit.ly/3elJcBx
➤➤照片
∎註7
「跨越青少年憂鬱之谷」:搞懂青少年憂鬱,父母孩子不再懼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憂鬱症
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 /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張家銘負面新聞 在 公民不健忘-台灣主權和平獨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前言:公視邀請汪浩與美國媒體人范琪斐談美國大選,汪浩呼籲"全民當1450護台灣",范強力反駁並發表以下這個言論,引發熱議
"范琪斐:我覺得1450在我的定義裡面,它是一個惡意出征別人的行為,而且是製造假新聞,用假新聞的行為做宣傳的方式,我覺得我有這個社會的責任去告訴大家這是不好的行為 - "
============================
➡️[ 1450的由來 ]
1.2019年3月,農委會為了對抗雲林張家養的粉專與統媒各種假消息,編列1450萬預算,聘請小編製作內容對抗不實消息,1450萬內容六成是素材製作與廣告投放,沒執行的也不能請款,卻被白藍網軍抹黑是拿納稅人的錢養網軍
2.白藍網軍刻意於PTT與各大媒體社群操弄,1450=蔡政府網軍=民進黨網軍的標籤成形
3.後來韓國瑜接手,公開大罵批評者都是1450,是民進黨有計畫的養網軍,1450成為泛藍罵人用語
4.1450最高峰在2019年6月15號,陳珮琪發文酸「1450應該下班了」引發炎上,數日後陳珮琪不甘示弱,再大罵反對柯文哲與她的批評者都是1450,柯文哲附和「1450總不能領了錢不做事」,引發政治風暴,柯黑與反對者在網路發動"柯文哲退讚運動"。
5.在選舉論戰經各族群廣泛操弄,1450這個字成為最熱門用語,泛指民進黨網軍,綠色網軍與綠色支持者,綠色族群也紛紛自嘲是1450
6.民進黨從蔡英文各政治人物與綠色支持者,也拿1450字眼互動,發動1450小額捐款,支持者自行公開1450元捐款收據,自嘲是1450網軍,以幽默對抗長久抹黑
我想台灣人都應該很熟悉這個1450的脈絡,可是范琪斐卻拿偏見重新抹黑?
(「1450」的真正意思是什麼?)
https://reurl.cc/5q3Y5z
===========================
➡️迷因力量十點回應范琪斐的1450言論
1.1450這個數字的緣由,是農委會為了對抗假新聞假消息,結果范琪斐說1450是在製造假新聞?
2.1450一開始是白藍族群惡意汙蔑反對者的歧視產物.到現在1450已經被通稱泛綠陣營的支持者,這是台灣社會的內部共識
3.結果美國人范琪斐竟然還在曲解1450,說1450是"製造假新聞出征別人的人",到底有沒有在狀況內?還是繼續活在你的美國時間?
4.如果是故意用1450去罵綠色支持者的人,以目前的政治光譜大約是:中共,小粉紅,五毛,紅統,泛藍,韓粉,柯粉,時粉,昌粉,綠黑,假中立,請問范琪斐你是哪個位置?
5.拿1450罵反對或批判者,最經典就是柯文哲與陳珮琪,引發台灣政壇前所未見的退讚運動,請問美國人范琪斐是跟柯文哲陳珮琪一般水準嗎?反對你的都是出征?都是做假新聞?都是1450?
6.在公視公開說出"我有這個社會責任告訴大家1450是甚麼"?你真的知道1450是甚麼嗎?為什麼汪浩先生的1450定義要被你蓋台?只因為你是范琪斐?
7.范琪斐誤把1450馮京當馬涼,到底是因為自己也常用1450罵人,還是內心對綠色支持者不爽,或是天生不認真不用功只憑刻板印象說話?
如果范琪斐都能把代表"綠色網軍或支持者的1450",說成是"製造假新聞的出征者",這就像有臉友說妳是「Karen」一樣離譜濫用
(「Karen」為美國類似1450的網路熱門用語,代表著自私自利的中產女子,喜歡行使個人特權,只在乎自己個人的權利,經常找小職員和有色人種與少數族群麻煩)
8.就連會最常罵幹你娘台派的呱吉,也不會亂用1450罵人,可能因為呱吉知道1450的脈絡,很想請問自稱要做台灣人觀點國際新聞的美國人范琪斐,要不要努力認識一下台灣社會與慣用語?不要老是川普變成特朗普?
9.節目當天另外一位來賓汪浩在節目中說出1450,是因為汪浩對1450的認知正是"綠色支持者",汪先生的認知沒有錯,汪浩想要正面敘述1450,希望台灣像綠色支持者一樣,勇於替台灣在國際進行宣傳與公開辯論
結果范突然發作,公然反駁糾正汪浩,重新定義1450是假新聞製造出征者,請問范琪斐憑甚麼如此霸道,拿著偏見誤解糾正他人,只因沒人比范姊懂美國嗎?
10.當天公視談大選節目邀請的另一位外國朋友,一路都是認真講中文,而確有人拼命在晶晶體,韓國瑜上身?
============================
范琪斐就是一個值得台灣人借鏡的美國人,不斷在惡意出征所有人
在當年製造八卦新聞幫黨媒出征陳幸妤,來台募款製作自由派立場的偏頗新聞,遮蔽拜登弊案出征川普,而現在竟然開始製造"范琪斐版本的新1450"?
珍惜生命與知的權利,請拒絕這種媒體人,你有更多更好更快更棒的選擇,去了解真正的國際新聞
#迷因力量覺得我們有這個社會責任去告訴大家這是核心價值有問題的媒體人
(註:圖內川普言論為設計對白)
==================================================
➡️(延伸閱讀)
富察:
#1450的真意
我有一個鮮卑人朋友,給他的女兒起名『小蠻』。這無疑是對漢文化的逆向嘲諷。他是基於這種思路,希望大家以後都反過來使用蠻、夷、韃、虜這種詞,從而消解自認為文明和進步的漢文化所創造的漢字中原本的負面含義。
就類似網路上流傳的『你才是漢族,你全家都是漢族』一樣。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7078
汪浩和范琪斐兩人使用1450這個詞時,也有類似的意思。但我覺得汪浩是反過來使用,力圖恢復這個被污名化的詞彙的清白之身。我查了一下,最初是2019年3月,一名國民黨立委(曾銘宗)指控農委會編列1450萬元預算「買網軍」來為政府擦脂抹粉。後來柯文哲的夫人用『1450也應該下班了』這句話,似乎是暗諷網路上反對柯文哲的粉絲該去歇著了,結果惹到柯文哲的第一代粉絲,因為柯文哲就是靠網路支持者的巨大能量而起家的。
總之1450這個詞,莫名其妙就演變成民進黨和綠營的網路支持者。而韓粉似乎無法分享這樣標籤。然後,在某一部分人眼中,1450產生了民粹、不理性、惡意攻擊他人、出征等印象和認知。然而在另外一部分人眼中,韓粉這個詞也產生了民粹、不理性、惡意攻擊他人、出征等印象和認知。而一些韓粉還整理了一份1450名單,說他們如何如何黑韓。
但實際上,1450和韓粉首先都是自發的網路社群,而且能量巨大,勢頭洶洶,影響力很強,也具有阿姨所說的自發秩序的性質。就此點而言他們的本質是類似的。然後,相應的政治勢力趁機收割或利用,而大部分1450和韓粉也都樂意合作。是否有收買,我因為沒有證據,不下斷言。但我不排除這種可能。
韓粉一詞,因為和具體的人連在一起,就像川粉一樣,最終很難變成一個中性的代詞。但1450則具備這種特質,所以它就逐漸被定義為民進黨和泛綠陣營的網軍的代稱。我認識一兩個本土派朋友,他們就自稱是1450。
好像汪浩是第一個逆向解釋1450的人,他主張台灣人應該以網路形式,自發的、有創意的、努力的向國際社會發聲,傳遞台灣的價值,就像1450一樣。這時,我看到鏡頭定格到范琪斐一臉吃驚的表情,顯然她理解的汪浩的意思,就是台灣的網軍和中國網軍一樣戰狼般四處出征。所以她問汪浩:你知道1450是什麼意思嗎?
詞語的使用和誤用是人類社會的本質,所以釐清概念、具有清除(清楚)的邏輯非常重要。
https://reurl.cc/gmrKAX
張家銘負面新聞 在 張家銘醫師評價 - 長照機構資訊網 的推薦與評價
長照機構資訊網,張家銘負面新聞,張家銘醫師憂鬱症,張家銘醫師成大,基因醫師張家銘,張家銘醫師榮總,張家銘醫師慈濟,張家銘醫師台大,張家銘長庚. ... <看更多>
張家銘負面新聞 在 基因醫師張家銘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基因醫師張家銘、台北市- 「いいね!」17150件· 294人が話題にしています- 「了解 ... 新聞、ポスター、カレンダー、テキストの画像のようです. 趙瑞英さん、他58人. ... <看更多>
張家銘負面新聞 在 [討論] 自殺死亡有8、9成輕生者憂鬱症纏身- 看板WomenTalk 的推薦與評價
新聞出處:yahoo!
新聞連結:
https://tw.stock.yahoo.com/news/%E8%A1%9B%E7%A6%8F%E9%83%A8-%E8%87%AA%E6%AE%BA%E6%AD%BB%E4%BA%A1%E7%8E%87%E6%8E%92%E7%AC%AC12%E5%90%8D-%E6%AF%8F%E5%B9%B4%E7%B4%843%E5%8D%83%E4%BA%BA-%E6%9C%898-9%E6%88%90%E8%BC%95%E7%94%9F%E8%80%85%E6%86%82%E9%AC%B1%E7%97%87%E7%BA%8F%E8%BA%AB-023855130.html
衛福部:自殺死亡率排第12名 每年約3千人 有8、9成輕生者憂鬱症纏身
歌手李玟憂鬱症辭世,震驚社會。衛生福利部統計處日前公布10大死因,自殺死亡率排第
12名,但年輕人及年長者自殺死亡率又回升至疫情前,醫生也指出,台灣每年輕生人數大
約3000多人,有8至9成輕生者是憂鬱症纏身。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日前公布10大死因統計,自殺死亡率雖然排第12名,較前年往後1個名
次,但年輕人及年長者自殺死亡率又回升至疫情前。林口長庚醫院自殺防治中心主任張家
銘表示,台灣每年輕生人數大約3000多人,有8至9成輕生者憂鬱症纏身。
面對憂鬱症患者占自殺死者如此高比例,張家銘說,生前被診斷有憂鬱症的人數卻往往不
到3成,很多人都未曾就醫,隨著症狀越來越嚴重,最後結束生命;值得一提的是,台灣
憂鬱症治療甚至一直存在一種現象,就是很多患者會提早放棄、中斷治療,導致惡化、復
發。張家銘表示,除了正視情緒、提早就醫,別中斷治療同等重要。
張家銘提醒,有嚴重負面情緒問題的民眾千萬不要中斷治療,有自殺衝動一定要和專業醫
療人員討論,多數憂鬱症經過持續性治療,包含藥物或心理治療等,確實可以有效改善,
當然也不能忽視親人、朋友等社會支持的重要性。
憂鬱症就醫率低,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吳其炘曾分析,
近年精神科基層診所、心理諮商服務據點快速增加,86.1%民眾可以在30分鐘內到達,費
用大多僅需百元左右,但多數未治療原因可能來自對憂鬱症認知不足,或是擔心污名化。
~~~~~~~~~~~~~~~~~~~~~~~~~~~~~~
心得:
請大家多多注意自己和你愛的人的身心靈狀況
其實很多人的痛苦都沒說出口或真的去拿藥
也請大家不要再汙名化憂鬱症 或其他的一切疾病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61.154.22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omenTalk/M.1688651109.A.15E.html
可能會問他的親朋好友吧
※ 編輯: owtyyw (61.61.154.220 臺灣), 07/06/2023 22:01:0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