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的最後一個暑假,親朋好友都把眼光放在我的身上,不!是放在我的長髮上。國中註冊前,母親耗用更多時間,為我梳理。若干年來,洗髮吹風則是父親的工作,那必須要有耐心。不知道他們是否已覺疲憊,我是早就已經不耐煩了。
剪髮之前,同伴們都預測我將流多少淚,並且說他們同學曾在剪髮時,如何傷心的哭泣。但,這些都影響不了我;我有自己的想法。剪去長髮,對我有個不凡的意義:小女孩長大了!不是值得歡慶的嗎?
坐在美容院,還向一旁看熱鬧的同伴眨眼睛。當所有的頭髮裏在泡沫中,並攏在頭頂上,看著鏡中的自己,突然想起過往的幾個夏日。炎熱的黃昏,沐浴以後,母親將我的髮盤成髻,固定在頂上。露出光潔的額頭,天生成不必妝點的一雙鳳眼,大而明澈。紮不住的絨髮掛垂頸上,武俠片正風行時,鄰居的爺爺奶奶,總說我像那個可以飛起來的俠女。
聽見剪刀響起來的聲音,驀地感覺心慌。剪髮師笑盈盈地把剪下的辮子舉起來給我看,我勉強牽扯嘴角,一點也不開心;倒是腦後輕鬆多了。
拿著黑亮柔軟的那截髮辮回家,清楚地知道,我的童年,就這樣結束了。一股難喻的惆悵,揉在暮色裡,層層加深。
搬離村子好些年了,偶爾經過,才發現昔時覺得無限寬敞的廣場、草地,其實只是那樣狹隘的空間。可是,仍是獨一無二、不可取代的,因它曾容納色彩繽紛的孩提夢想。
有風的季節,便想起緩緩上升的風箏,總像旗子一樣,掛滿在電線上,經風一夜吹襲,紛紛不知去向。童稚的我,甚至癡心地想,風箏也許化為蝴蝶,在黎明時刻,破空而去。
誰知道呢?也許,真的化為蝴蝶。飛在小女孩的髮梢上,成一個美麗的、永恆的結。
──節錄自張曼娟〈髮結蝴蝶〉,《緣起不滅》
※作品賞析:
以蝴蝶的多彩自由與童年時光互為映襯,髮結的剪去則象徵童年的消逝。作者以甜美聲調追憶往事,所謂「緣起不滅」應是作家永恆的信念,至於日後創辦小學堂,莫不是張曼娟對於美好童年的另一種致意。
──石曉楓導讀,張曉風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散文卷》
張曼娟緣起不滅線上看 在 DJ 芳翎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5/17 星期二 絕對音樂】
「總有一些東西,是細水長流的。生命走得太快,
許多擦身而過的風景都來不及細數;化成一股微妙的煙,不見了。
可是,有些東西不會變。在歲月的河床裡,從記憶的上游,
慢慢流淌著,變成一樁樁動人的故事。」 BY張曼娟《緣起不滅》
下午4:00-5:00
「絕對音樂」~~ON AIR))))))
把耳朵借給我,
芳翎和你/妳分享~~
線上收聽快點這裡:
http:// http://www.kiss.com.tw/radio_hq.php?radio_id=238
*************************
《勇敢逐夢,別怕餓死》
前一陣子,我在跟女兒商議高職升學要唸什麼科目時,女兒說她想念「廣告設計科」。乍聽之下,我微覺奇怪:
「你每天都在畫漫畫,又這麼喜歡動漫,為什麼不選『動漫科』呢?」
女兒皺皺鼻子:「念動漫科將來會餓死!還是念設計科將來就業的機會廣些。」
聽到她這麼說,我十分驚訝。因為,我從未灌輸過她「讀什麼會餓死」、「讀什麼會沒飯吃」這樣的觀念。在我心目中,讀書的目的,並不是只為了要找一個「賴以維生」、「餓不死」的行業,更重要的是-------追求自己的夢想。
於是,我正色告訴女兒:
「妳還年輕,才15歲,為什麼要先擔心將來餓不餓死的問題?人只要願意工作,絕對沒有餓死的道理。但是,妳應該好好想想,活在這世界上,妳最大的夢想是什麼?人生在世,眨眼即過。如果你有夢,那麼現在就應該努力的實踐夢想,朝夢想前進,而不是先去想謀生的問題。那才是浪費了你寶貴的青春呀!」
女兒似懂非懂的點點頭。我接著告訴她,如果一心想要創作漫畫,就去念動漫科,好好的畫畫,媽媽絕對支持!不用現在就去擔心未來賺不賺得到錢的問題。
我每次這樣跟別人說的時候,常常會換來驚訝的眼光。有些人覺得我不切實際,也有些人覺得我唱高調。事實上,在台灣,長一輩的人,通常都不鼓勵年輕人追求夢想,最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讀這個會餓死!」「讀那個會沒飯吃!」想當年我大學一心想念中國文學系的時候,我父親也是很擔心的對我說:
「你讀中文系將來能做什麼?當作家將來會餓死!」
於是,就在這些擔心「會餓死」的好意下,想畫畫的孩子被迫去念法律系 ; 喜歡賞鳥的孩子被迫去念土木工程 ; 喜歡寫文章的孩子被迫考醫學院、喜歡做手工的被迫去念師範…….結果,我們這個社會多了很多不快樂的律師、不情願的工程師、不開心的醫師、和不適任的老師.......他們渾渾噩噩的過了一輩子,汲汲營營於賺錢「不要餓死」,最後在扼腕中過完了庸庸碌碌的一生。
做自己喜歡的事,真的會「餓死」嗎?
當然不會!只是可能不符合別人的期待、別人的要求罷了!
但是,相對於勉強的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只為了多賺一點錢,我想我寧願過的窮一點,但是保有我生命的熱情!
事實上,我看見更多的例子是:許多努力朝著自己夢想邁進的朋友,雖然不見得賺進很多錢,但是卻活得有滋有味、並且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 不但沒有「餓死」,反而活出了不樣的人生。
我的油畫老師鄒佳哲就是其中之一。他大學唸的是法律系,但是他熱愛畫畫。大學畢業後,他沒有做過一天跟律師有關的行業,反倒是習畫不輟,十多年來從未有一天休息,連過年都到淡水去做街頭畫家練筆!他今年高分錄取師大美術系研究所,作品在圈中已經小有名氣。看到他作畫的熱情,我常常覺得很感動也很佩服,他平日教畫、上課,也很積極的參展、比賽,擁有幸福的家庭與可愛的孩子,還擁有我們這一群死忠的學生!
還有一位賞鳥達人「吳尊賢」,人稱「小樹老師」,是「涂大芳自然體驗營」裡的名師,深獲孩子們的喜愛和鳥界人士的尊敬。有一次,我和他聊天時,無意間發現他是讀機械系的!
「啊?你是念機械的?那你畢業之後做過相關行業嗎?」我好奇的詢問。
小樹老師搖搖頭,露出憨憨的笑容:
「呵呵!畢業後我根本沒有碰過機械!當時唸那個,只是因為家人覺得這個科系比較好找工作啊!」
從學生時代就鍾情鳥類的他,是台灣第一家「自然野趣」的創辦人,他的「台灣賞鳥地圖」曾獲聯合報年度十大好書獎,在賞鳥圈內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他餓死了嗎?當然沒有!雖然生活不見得十分富裕,但是小樹老師對台灣鳥類的貢獻,卻是無人可敵、備受尊敬!
而我自己,更不用說。喜歡文字的我,在畢業後先到電視製作公司當企劃編輯,後來跳槽報社當記者,最後變成了專業作文老師,一路走來,我無怨無悔,即便不能算是個有錢人,但是絕沒餓死,更靠一支筆寫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多年後,跟爸爸聊起「讀中文系會餓死」這件事,父親莞爾:「誰會知道現代的網路竟然會有『部落客』這種行業?」
不過,他最終同意了我的看法:「人最後其實都是朝著自己的天賦與興趣走。我相信你如果當初讀醫,你就是一個喜歡寫文章的醫師 ; 你當老師,就是一個寫作的老師,你最終還是會用你的筆,寫出你的人生。」
最近,我在網路上看到金士傑在中央電視台「開講啦」節目裡的演講,覺得非常感動。他說,窮並不可恥,為了他的舞台劇、為了他的夢想,他沒有時間去賺錢!對他來說,他寧可過得窮困潦倒,也要追求夢想!
事實上,金士傑餓死了嗎?並沒有!我們看到他對台灣舞台劇的貢獻,他的堅持,他的熱情,如果他放棄了夢想去賺錢,那麼我們這個社會雖然多了一個有錢人,卻少了一個偉大的藝術家!
一個多元的社會,不應當只有一種價值觀。對於一個年輕人,我們該鼓勵他追求夢想、實踐抱負,而非僅止於追求名利。一個人最後的蓋棺論定,不在他賺了多少錢,一個人的人生是否快樂,在於你是否熱情的活過!
台中蘋果麵包老闆的兒子劉大偉,從小熱愛畫畫。在台灣讀書時,因為上課不愛聽講,而被老師丟粉筆大罵:「一天到晚畫畫,將來等著餓死!」母親無奈,只好送他到美國去唸書。結果他一舉拿下全美畫畫比賽獎,畢業後加入了著名的動畫公司,現在不但有可觀的年收入,還擁有一家自己的公司。在TED演講中,他說他自己在台灣時是一顆「石頭」,到美國去卻變成了「鑽石」。
在社會上要生存、不要餓死,只要你手腳勤奮,一點都不難 ; 難的是要找到自己的夢,在自己的生命中發光。勇敢逐夢吧!年輕人!只有朝著夢想邁進,你才能真正活出一個不一樣的自己。
作者:陳安儀
(文章來源:https://tw.news.yahoo.com/…/%E5%8B%87%E6%95%A2%E9%80%90%E5%…)
***************************
張曼娟緣起不滅線上看 在 張曼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愛張曼娟(文/孫梓評)
還穿高中制服的年紀,每天搭很長一段公車從黃昏慢慢晃進黑夜,在台南市區中心處換車。車窗外亮晃晃店招流動著,城的邊隅落車後,穿行各戶人家的晚間新聞與飯菜香,回到賃居房間。房間臨巷,書桌背對街道,天熱時將通往陽台的門打開,讓風透進來。然而多半時間心思無法聚焦課本:陌生的英文單字、無解的數學題,腦中世界未能飛遠,仍隨身體困在最近距的惑惘之事。我總睜睜注視著檯燈,直到眼睛承受不了,視線轉而巡邏書架:少少幾冊文學書,心神無法安頓的片刻,不曉得第幾次又從架上取下《緣起不滅》,讀一次,再讀一次,情緒裡最敏感的騷聲彷彿有人聽懂了,是一個全然的陌生人哪,卻用她的文字遞來溫暖的擁抱,眼淚,就那樣掉了下來。
那時大家都讀她的書:課堂上與我丟紙條的女孩,文藝營認識的吉他男孩,陪我走路去西港鎮上搭車的學姊,寫信字跡俊逸彷彿書法的遠方友人……冷天夜晚,室友吹乾頭髮,拋下物理課本,埋進被窩裡睡了,我坐在地板戴耳機聽她的廣播節目,暖暖的聲音來自無法想像的彼端,我想,若告訴她心裡最腐朽的事也是無妨的吧?就誠實把祕密一字一字寫下,夾在書裡,始終沒有寄出。
每日茫茫然跟隨眾人上下學,像一滴滴在湖裡恐懼被稀釋的海水,無法預知(或是,早有預感卻拒絕面對?),沒多久,自己就成為升學浪潮下的波臣,留級,轉學,去到一處如今已是荒墟的學校。那百無聊賴的國文老師,面對一班上課時用打火機烤魷魚、打撲克牌、瞌睡,或直接蹺課走人的學生,是否在我蒼白的臉上讀出了什麼?斜陽午後,召我到辦公室,遞來兩冊《今生今世》,要我讀,就那樣中了胡蘭成文字的魅。在易被捏塑的模仿年代,決心把情節都藏妥了,把事情都說曲了,曖昧,流離,不曝露任何核心。那時已搬回家裡住,每天無照駕駛機車往返省道、躲著交通警察的我,又怎會想到,峰迴路轉,竟旁門左道考上大學,且成為她的學生?
溪畔的課堂,還不捨得放棄過去書寫時習得的粗糙技術,第一回作業發還,她在稿紙上寫著:「文字已經夠好了,試著說說故事吧。」她所贈的名言之一,「說一個好聽的故事,便於世人有益。」但是故事,該怎麼說呢?我一心妄想匿藏的,不就是細節的暴露嗎?她耐心建議,「想像你有一個盲人朋友,可以試著向他轉述一部你剛看完的電影嗎?」於是,我在大張空白計算紙上,密密麻麻寫下我能想到的某電影內容。當我嘗試說明角色、形象,以及人物所遭遇的來龍去脈,而又如何不顯瑣碎,囉嗦?才發現這個提議內建太多技巧的練習。於是,第二回作業,我交出第一個短篇〈女館〉。那是一篇疏陋的習作,然而她的回應,是初學者最需要的支持。她是絕不吝於掌聲的。
那幾年,恰也是她書寫的轉向?《我的男人是爬蟲類》、《火宅之貓》兩本迥異的長篇,向過往風格告別。她曾慣愛在古典裡汲取養分,以獨到的散文語言對世界給出溫柔詮解,但生命在轉變,兩度赴港,地球上的移動,使《夏天赤著腳走來》的譬喻系統,更傾向以童話甜美視角注視苦澀現實——這些,都是我不自覺的靈魂食物。我亦將揣在懷裡的片段筆記,暗中發展成第一本長篇《男身》,書信體的想像、援引歌詞做為人物心情背景樂,都襲自《我的男人是爬蟲類》的結構策略。有過那樣的幸福時光:下午茶聽她分享一本詩集;把列印成A4大小的新稿,遞到她的研究室;在夏日素書樓階梯,進行一場小野宴;當她離開台灣,貼心寄來一封封卡片與信,我則沒忘記追蹤她在雜誌發表的新作,企圖跟上一點點她的裙襬曳過的街角……
記得那一年在紐約,抱著未及完成的《傷心童話》,聽從她對長篇小說臨近結尾的想像,試圖修改;也記得在愛徒樓的地下室,她如何小心叮囑我簽下第一份出版合約,像一個擔憂望著孩子學飛的母親;記得那些我將自己以偏執捆綁的臨山歲月,確實可以將祕密寫在信紙裡寄給她了,卻沒想過,她是否沉默背負著我們無法慰解的愁雲?
後來,我當兵,讀研究所,進入職場,閱讀與書寫成為無法切割的生活必需。屋內成堆四散的書,密密麻麻的鉛字如同寫作者的密咒,等待讀者解碼。各類書充塞知識,歷史,娛樂,囈語,精準的轉述,想像奇觀,痛與甜蜜的幻覺,經驗所縫製的新衣……為我睡前、通勤、空虛、麻木、偽裝忙碌的生活,一次次注射陳舊或美好的汁液。但好難解釋,唯獨她的說話,總像催眠,使我在傾聽瞬間,獲得安慰。或許已經無關乎作品,是她面對世界的價值觀與處事之道?而我,是否曾不自覺,模仿她的說話?不僅僅是書寫時口氣的擬仿,還包括,相信了她說:「散文,不過就是我們欠這世界的一個解釋。」而以類近眼神,凝視那些綻逝在生命中的種種福氣與缺憾?
時間經過,再一次被她的話語治療,是書寫《爺爺泡的茶》和《邊邊》等少年小說的事了。我寫過一些帶有色情描述的故事,也嘗試在創作裡回答自己所體現的困境,但我沒想過,有一天會需要對孩子們說故事,便落入小小的慌張。她有條不紊在既有的材料裡,為我撥霧,指點迷津:人物長出骨肉,情節有了溫度,與其說,我被那些還沒有被自己完成的故事給感動,不如說,我被她口中那些故事的可能給感動。這些平凡又瑣碎的人間關係,令我感到纏縛憂懼的,如何就這樣輕巧地轉了彎,拓出新的可能?我一邊小心翼翼謹記著,一邊想像:別無選擇的書寫,大概也是我們欠這世界(包括自己)的一個解釋吧。
在眼淚再度登場之前,有一瞬,我好像又跌回那個書架前、絕地尋求回聲的高中男生,像無數彼時無法連線上網按讚的同代人,在各自的房間,因為翻讀書頁,在某行句,獲得無可言喻的安慰,忍不住要說:啊,我愛張曼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