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自己放了一個長假,覺得是時候該回來繼續筆耕、盡一些社會責任了。
但~ 有時候是這樣的:所謂的『近鄉情怯』--- 真要再開始,反而有點過於斟酌該用什麼主題開始才好;而回頭仔細看看先前的一百篇文字,雖然我很希望能為音樂同好、以及後進新血留下一些過往自己摸索過的經驗,期望能為走在同一條道路的夥伴簡省若干時間,但『文字敘述』終究有它的局限性,有某些『非概念性質、更趨近於實際操作』的事務,其實必須用『實際行動』來溝通,好像才能真的達成目標效果。
因此,這篇文字會是近期將要執行一個具體行動的前期預告,而我非常希望這個『行動』,能對於吉他手在現場演出的需求上,達到一定程度的幫助。
{{ 貳. 談談電吉他相關 }}_14
雖然把接下來要討論的內容放在這個主題架構內,似乎不是那麼完善;但因為牽涉到的器材應用,實際上的確可以視為『電器、電路系統』的延伸,因此,還是以這個歸類方式來進行今天的議題。
對於『木吉他手』來說,我覺得我們永遠有一個問題:我們根本不可能聽到自己所彈奏出來的正確音色 --- 因為我們的耳朵永遠都在自己那把琴的『音孔』上方或偏後的位置、而無法聽到對面觀眾所聽到的那個完整的聲音!也許你認為透過精良的錄音工程,可以再現你所彈奏的聲音內容;但~ 以我自身的經驗來說,不論我與我自己最信任的錄音工程師怎麼努力,我都只能聽到那位錄音師所能聽到的、最接近我的彈奏音色的『間接紀錄』--- 我想,如果你同時是一位歌手,應該更可以理解我接下來的敘述:『你只能去習慣那些沒有自己身體振動、共鳴的聲響,藉著歌唱的技巧,來校正錄音之後的結果』,而你一直都知道,『那不是你聽到的聲音』。
如果做為一位彈奏者、卻不能真的聽到彈奏出來的真實音色,那麼,究竟要怎麼校正自己的觸弦、輕重,來得到自己滿意的音色?更不要說在任何規模的展演場地,你幾乎都必須透過『拾音器』來『放大』你的吉他音量,而你的舞台所在位置,其實也都會是在『外場主要喇叭』的後方,你聽到、感覺到的音色,都是從喇叭箱體後方所傳遞出來、低頻相對更多的聲波。你如果用的是地板監聽來監測自己的聲音,你會覺得音色一直有種『限縮在盒子裡』的中頻突出感;如果你用的是耳道式監聽系統,琴音在經過了好幾個層次的『非平衡/平衡』、『訊號放大』、『類比/數位/類比』的各種轉換,你如何期望在這個過程中,還能聽到自己真正的音色?
我們甚至還沒討論到你是用哪種拾音器來『拾取』你的吉他音色!你如果是用早期的『磁鐵式』拾音器,由於它大多數是架設在琴橋的位置 --- 而即便它是類似電吉他的拾音器裝架在音孔中間位置,它的特性將只會主要擷取弦的振動,造成你的音色一直有一種單薄的『鐵味』;你如果用了裝有『迷你麥克風』的相關系統,很不幸的,它雖然比較能夠有『琴身共鳴』的『相對比較飽滿』的頻率,但如果你的所在位置與地板監聽或外場喇叭在訊號放大的過程中找不到不會『回授』的縫隙的話,你就必須承受隨時有可能因為低頻回授而造成的悲劇。即使你使用了較後期開發出來的『貼片式』拾音器,如果現場的整體音波能量大到一定程度、造成你的吉他面板持續的振動,其實,似乎也很難真的避掉回授的問題。
那怎麼辦?
[三. 電吉他相關器材測試]_測試藍皮書_02 木吉他 IR file 應用實戰討論
首先,我無法解決在真實世界裡,單純的、不依靠訊號放大的『原聲琴音』呈現的問題,因為那是一種物理限制,我不知道誰能找得到方法來突破。
但如果我們討論的是『訊號放大』之後的琴音,那我們就可以用『電吉他』音色的觀念來思考:你的琴、經過訊號線以及整個音箱所放大出來的音色,才是『完整的電吉他音色』。你的木吉他,經過了拾音器、經過了任何形式的前級訊號放大,只要你能坐在『頻率完全平坦』的 (FRFR --- Full Range, Flat Response) 監聽器材前面,你就可以聽到『你的木吉他 Line Out 的音色』。
這些所謂的『任何形式的前級訊號放大』,從早期的『LR Baggs PARA DI』(https://www.lrbaggs.com/preamps-di/para-di-acoustic-guitar-preamp )、以及同時期歐美日各國所開發的『以等化器 (EQ) 修正、以及優化的放大前級+回授抑制功能』的器材,到中期使用了『Image』黑科技的『Fishman Aura Spectrum DI Preamp』(https://www.fishman.com/products/series/aura/aura-spectrum-di-preamp/ ),一直到近期實際上使用了『IR』相關技術而能在性價比上獨步市場的『Zoom A3 Pre-Amp』(https://www.zoom-na.com/products/guitar-bass-effects/acoustic/zoom-a3-pre-amp-effects-acoustic-guitar ),這三大類的機材都各自有著推陳出新的後繼機種;但我幾乎可以斷言,不論是哪種設計初衷,在未來的幾年之內,這些設備都一定會發展出能夠搭載『IR』檔案的功能、甚且成為市場統一的主流規格。
關於『IR』這個主題,我在 20190204 的這篇:https://www.facebook.com/rayhuang.guitar/posts/345658539375030?__tn__=-R 、與 20190211 的這篇:https://www.facebook.com/rayhuang.guitar/posts/349300342344183?__tn__=-R 文字中,曾經做過初步的討論說明。而在這段『自己給自己放的長假』期間中,我還在不斷進行論述中的『技術除錯』。同時,我仍然參與了許多樂團、樂手的教練工作,因此,針對各類型樂手在木吉他『Line Out』的音色整備上,我一直沒有間斷過嚐試。比較值得特別提出的是,在 20190915 這一天,我參與了文青之神 – 雷光夏的『昨天晚上我遇見你』音樂會 (http://www.ticc.com.tw/main_ch/docDetail_pop.aspx?uid=8&pid=8&docid=486 ),整場演出我使用了三種形式的木吉他與兩把電吉他,而所有的木吉他音色,我完全是使用『IR』檔案,整合在電吉他手經常會使用的『Fractal Axe-Fx II』(https://www.fractalaudio.com/p-axe-fx-ii-preamp-fx-processor ) 這台機器上,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這個展演場域,我認為得到了不錯的效果 --- 最重要的是:它印證了若干我在這段期間的許多理論假設,並且!沒有任何的雜訊與回授。
我覺得好極了!
接下來要說的,才是這篇文章的主旨 --- 一個行動的預告:
如果『IR』會是未來音訊的主力,我們是不是應該早點兒開始認識它?以及~ 是不是真的一定要用『夠貴』的器材,我們才能展現『IR』的工作水平?
其實,這中間還有很多的細節,我們可以一一論及,包括:我很幸運地與旅居紐約的傑出錄音工程師 – 孫紹庭先生已經開始討論如何產出我們國人自製的木吉他 IR 檔案。因為這種種緣由,所以,我想在今年的10月中旬到11月初之間,舉辦一個主題是『IR 實務操作』的技術研討會,詳細的執行細節與地點,其實都還沒有規劃定案;但在我粗略的想像中,應該會是趨向於一個大約10位參與者、每人付費 500元,以強力錄音室做為主要執行場地的假想架構;過程中,我們會以參與者各人的木吉他收音系統 (包括了個人的訊號放大相關器材),來與各種『IR 載具』(IR Loader) 做音色的相互比較,從而去觀測、驗證『IR 技術』與傳統的器材系統之間的優劣點,並做出相對來說比較客觀的器材藍皮書報告。
我覺得這會是一個有建設性的研究行動,但~ 我不知道有多少同好會願意以付費的方式來參與這個研討活動。因此,如果你對於這個活動有參與的意願,請於 9/30 晚間 11 點之前,用這個專頁的私訊頻道來訊告知我。如果能夠前來參與的夥伴少於10位,那麼~ 我們將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來進行更深入的技術討論;如果報名者眾、超過了10位以上,我們也許可以將這個活動舉辦兩次、或更多的次數。
整個的重點在於:我覺得你有這個必要來認識『IR』!以及,市場上有越來越多的 IR 載具問世,你很可能可以用相當合理的價格就將你的木吉他 Line Out 音色得到非常驚人的具體提升,你真的不該錯過這次研討的機會!
當然!目前這個研討會還有許多應該商榷的執行細節,譬如:我們應該選擇在一個專業的錄音室、還是應該在一個音場夠水平的展演空間來執行,才更能符合『木吉他 Line Out』的實務使用時機呢?類似這些未盡完善之處,我也會在接下來的週期性發文裡,逐步做出修正與確認的文字說明。
如果~ 你對於這個活動的執行面向,有任何具體的想像,請不要吝嗇!非常歡迎你在下方留言區域任意表達,這個專頁存在的意義,本來就應該是能夠雙向溝通、並接受公眾公評的。
不論如何,謝謝你已經看完這篇文字的這個『參與』!
--------------------------------------------------------
後記. 刊頭黑白相片 by 阿妮 a.k.a. 大福哥
強力錄音室 價格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貳. 談談電吉他相關 }}_10
上一週所介紹的簡易器材組合,主要的著眼點是希望用很『親民價格』的器材,達到音色穩定、性能等同於音箱頭 + 各類型調變系、時間系與空間系效果器的音色搭載平台,而且便於攜帶;如果『在這個基礎平台前可以加載自己喜歡的破音系效果器,來讓音色更豐富而全面』這個選項會讓你覺得有點兒麻煩的話,今天想分享的簡易組合,應該能夠讓整件事變得更方便一些。
[二. 電吉他相關器材研討]_08
『Tech 21』(https://en.wikipedia.org/wiki/Tech_21 ) 這家美國吉他音箱系統製造商,早在 1989 年就開發出『SansAmp』這個系列產品,讓電吉他手可以用大約一般效果器大小的器材,就能夠取得 Fender、Marshall 與 Mesa Booige 三種風格的前級類比模擬,各自選擇從 Clean Tone 到 High Gain 三種破音程度,搭配三種不同麥克風收音位置的箱體模擬設計,這種 3x3x3 的類比音色模擬組合,放在九〇年代來看,實在是非常超越時代的作品,也因此,這個系列的 Pedal,早就已經是『名人堂』級的產物。如果從它的官網 http://www.tech21nyc.com/products/sansamp/index.html 查看相關產品,除了最初形式的『Classic』型號不復生產 (http://www.tech21nyc.com/products/sansamp/classic.html ) 之外,其他當年的型號都還可以購買得到 (http://www.tech21nyc.com/products/sansamp/gt2.html ),這麼跨世代的長壽產品,應該可以知道它的泛用性、C/P 值是多麼有存在的價值了。而其中有一款 Rack 式前級經典之作『PSA 1.1』(http://www.tech21nyc.com/products/sansamp/psa1_1.html ,雖然也已經退下生產線了 … ),更是當年 Rock、Metal 風格的吉他手必敗的致命武器 --- 事實上,雖然經過了二十多年,幾個月前我們在強力錄音室進行的『第二代樂手培訓』時的一些錄音工作,這台 PSA 1.1 Preamp 還是表現了非常強大的音色編輯功能,讓我覺得『時間』在這些經典機材上,好像從來也沒有留下什麼痕跡。
而到了 21 世紀,這家公司的確發揚了自家品牌名稱的意義,因應新世代樂手的實際使用需求,開發出全新的系列『Fly Rig 5』(http://www.tech21nyc.com/products/sansamp/flyrig.html )!我記得三、五年前 (?) 第一次在網路上看到這個產品的發佈訊息時,就覺得這家公司真是與時俱進得可以:在自家極有音色水平與口碑的 SansAmp 前級之前,加載了他們也非常有名的 Drive Pedal 『Hot-Rod Plexi』(http://www.tech21nyc.com/products/effects/plexi.html ),這款以 Marshall 破音為基底的破音,除了本身就具備非常寬廣的破音可調範圍,更有我個人最喜歡的『前置式』Booter 踏鍵,可以推動原本的破音到一個更緊實的狀態;這樣的 Gain Booster → Overdrive → Preamp 的設定,只要『你知道你想要彈什麼』,搭配吉他本身的音量鈕,我覺得幾乎可以涵蓋 Rock 曲風中一切的音色需求!而整組器材,還配備了可以調整輸出比例的空間系 Reverb,以及近十年來很流行的時間系混搭調變系、可以腳踏控制速度變化的 Delay 效果器,以『All in one』的概念來說,這整體的設計可說是應有盡有。
但我也只是覺得很不錯而已。
後來,讓我開始感到興奮的是,隔了不久,Tech 21 找了我非常欣賞的吉他手 Richie Kotze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ichie_Kotzen ),不但出了簽名款式的『OMG Overdrive』Pedal (http://www.tech21nyc.com/products/effects/omg.html ),更把這個破音效果器與原本的 Fly Rig 5 整合成新一款的『RK 5』(http://www.tech21nyc.com/products/sansamp/rk5.html )!且不說這組非常有質感的紅色系搭配髮絲紋路的表面處理是多麼有吸引力;如果你熟悉 Richie Kotzen 的彈奏方式,你就會知道他在彈奏中多麼注重用音量鈕去控制破音的反應,來達到他希望的音樂動態,因此,在機台上的 SansAmp 前所選用的 OMG Overdrive Pedal,是比原始款式的 Hot-Rod Plexi 在音量鈕的變化上,有更敏感、明確的動態反應,而它同時還是保有 Fly Rig 5 一切的優點。到了這個環節,我覺得可以考慮入手這個器材來觀察可用性了。
真正擊潰我的,是當我終於在宜蘭友人『搖滾阿明』的店裡,看到貼出二手出售資訊的 RK 5,經過一路奔馳趕到店裡,真的將這個器材拿在手上時的那一瞬間,這個器材短小輕薄到我完全不能置信!
Fly Rig 5 原始的設計理念,就是要讓這個系列的器材做為吉他手的『備用方案』:萬一你的演出場地音箱器材故障了,你還是可以有一個音色非常穩定,而且音色表現非常有水平的器材可以拯救整場演出 --- 所以它一定要很輕便,甚至能隨意塞進吉他背帶的口袋裡。雖說是『備用方案』的取向,但如果你看了 Richie Kotzen 的介紹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K5x4NO-Wi4 ,你就可以知道,這個踏板用做主力器材也毫無懸念。且看一下另外一位器材評測名人、厲害的吉他手 Pete Thorn 所做的示範解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XzGSdOrt7o ,應該可以為這個『主力器材』論點做出極有公信力的背書。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Fly Rig 5 系列可以輸出到後級來當做獨立而完整的 Preamp;但同時,它又可以直接輸出到音箱頭的前端,做為一般的效果器來使用,如果真有必要,它也能直接以類似具備了箱體模擬的狀態,直接輸出到外場 PA 或是錄音介面。這裡有一個我原本不能理解的邏輯謬誤:有箱體模擬功能的器材直接接進音箱頭前端,應該會有一種『中頻壓縮』的怪異感,又或者說,如果 Fly Rig 5 是一個 Preamp,那麼直接接進音箱頭前端時,應該會有『兩次前級放大』的高頻刺耳感,但這些狀況、假想,在這個器材上卻都沒有發生!我的實際使用經驗驗證的是:Tech 21 這個品牌對於從 SansAmp 就開始操作的『箱體模擬』、『前級』技術,讓 Fly Rig 5 的『前級』端具備了非常大的『EQ』調整空間,因此,不論你用什麼輸出的選項,只要適度去調整機材上的 EQ,幾乎都可以得到當下最理想的頻率呈現,而不會有任何奇怪的突出頻率。
因為這些特性,所以我組合了圖例中的便攜式器材組合:我將原本的 AMT V1 Preamp 用 RK 5 來取代,因此我可以有多種不同程度的破音組合;而就像先前曾經提過的,我喜歡在破音前面置放 Fuzz 來增加 Solo 時的破音『黏度』,所以整個組合裡,考慮了音色、顏色 (我是說真正的『顏色』) 與體積大小,因而選用了一顆 Fuzz Face Mini。我會讓 RK5 的 Delay 一直都開著、但比例與速度都很微小,來增加整個前級端音色的『空間呼吸感』,而真正的時間系、空間系效果,還是交給 Zoom MS-70 CDR 來處理。到這個階段,這樣的微型器材應該可以處理大多數我會執行到的商業音樂演出工作了 --- 雖然整體的音色會是更偏向 Rock 的色彩。
我原本認為這樣的設定應該已經很完美了。
隨著 2019 NAMM Show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AMM_Show ) 樂器展的到來,Tech 21 居然提前公佈了第二代 Fly Rig 5 的產品說明: http://www.tech21nyc.com/products/sansamp/flyrig5_v2.html ,也同時將 RK 5 V2 的功能設計,與原先的 Fly Rig 5 V2 做出了相當的區隔 (http://www.tech21nyc.com/products/sansamp/rk5_v2.html ): Fly Rig 5 V2 有了自身的『Send/Return』功能,來讓你加添其他功能性的效果器,或甚至串接其他的前級載具。RK 5 V2 雖然還是維持了封閉式的機體架構,但它將 Delay 改成可選項式的 Roto/Delay,以及其他許多選項式的效果功能鍵。最棒的是:新一代的機體本身多增加了 Tuner 的功能;更棒的是:RK 5 V2 居然有了 XLR 的輸出!
就整體性能考量來說,這一次~我一定不會等那麼久才入手這個再完美不過的器材了!
------------------------------------------------------------------
後記. 今年的 NAMM Show,在電吉他的器材面向上,更明確地發展出『類比/數位模擬』混搭的發展態勢,做為新一代電吉他樂手的你,我會比往年更加希望你可以關注所有這些新世代器材的發展與最新動態。
因為它們有很高的機率,將會左右了你的音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