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箍咒》
上週末,小夥伴傳了即將要on檔的社群layout來,想問問我,A版B版哪個配置更好看。
社群的事,我已逐漸授權給年輕的孩子自己做決定。這麼久的時間下來,也慢慢讓她摸出一點心得和成就感。偶有拿不定主意的文字或設計,她就會來敲敲我的門。
兩孩子在身邊鬼哭神嚎,我快速瞄了一眼排版,想用最快的時間解決,只要不太離譜偏頗,社群梗原本就該奔放。我這個老人家最好別太中二。
然而,下一秒,我感覺到自己的頭腦,規律地發出高速運轉的聲音,像印刷廠趕印明日早報頭條那樣,「A版選色飽合度這麼低,看起來暮氣沉沉,完全沒有節慶感。」,「B版又太活潑一點了吧,主要訊息都被淹沒,眼花撩亂。」
手指開始打字回覆,沒打幾個字覺得速度太慢,切換成語音模式,這下快多了,說出來的話也急火火的,「親愛的,妳要不要試試簡潔的設計,配色用品牌主tone,訊息濃縮成一句話。或發展成社群金句之類。」
要按下enter鍵前,我想起了一件事。整個人停頓在半空中。
在複訓一階時,John曾形容,頭腦與邏輯中心,是強勢的,並不像我們以為的這麼柔弱。聽到這,我在銀幕前,不禁撇了撇嘴,哪有啊?身為這些區域被高度定義的我,從來不覺得自己強勢。也感嘆,白白被啟動了這麼多區域,要做決策的時候,一點忙都幫不上。強勢有屁用。
有了實際發生的例子,我咀嚼John的觀點,這些能量場域之所以強勢,是因為串接頭腦、邏輯的通路屬性,全是個體人與社會人迴路,我們於是依照「自己認為正確」、或「這樣做對於大家都好」的信念,而思考、歸納、與表達。沒在管家族人的感受,我們外顯的觀點,來自於靈光頓悟、事實推敲、歷練驗證,絕少根植於傳遞支持,目的也不在尋求盟友。
所以,有一種好,叫做,我跟你說,這樣做最好,也會讓所有事情步上正軌、一切邁向成熟與進步。
強勢,更可能是一種霸凌。因為,小夥伴的頭腦和邏輯中心,都是開放的。一開始共事時,我驚訝於她的天馬行空,而這些天上奔騰的馬,永遠落不了地,或是落地之後,就變成泥池打滾的驢,久久圈繞不出去。
我曾以為,這個世代的年輕孩子,多半如此。缺乏思考辨證和邏輯分析的能力。她們面對我,也戰戰兢兢,反駁不了幾句又去抄筆記、爬google、忙著回答我一籮筐的問題。
現在,我願意從另外的角度來看待這些差異。我也發現,共事一段時間的團隊與夥伴,最後形成的論述、做出來的作品,就是我的復刻樣板。對此,我曾十分自豪,直到最近重修了一階、又跟著瑪麗安老師練習了四週的覺察,使我願意正視頭腦與邏輯中心的盲點,並展開一個有趣的邏輯中心練習,「把自己非常在意的點,記錄下來。」
所謂在意的點,借用John的解釋,就是你特別容易嗤之以鼻、不以為然、急著辯駁的地方。不記錄還好,一認真觀察,馬上就有以下GY的各點出現,像是:
(1) 天外飛來一筆,沒有事實根據、也缺乏細節執行的想法。
(2) 固鎖或武斷的結論,被告知這件事情只能這麼做,沒有其他彈性空間。
(3) 來龍去脈不夠清楚、正反資訊的陳述失衡。
(4) 跳躍式、非線性推導、太過感性的溝通過程。
這也證明了,我果然是理解迴路相對發達的設計,很愛唱反調,常詰問對方,為什麼?從哪裡推斷得到這個假設?會不會不夠全觀?能不能換一種思考或執行的角度?
哈哈哈,然後對方就會開始焦慮,落入和我一樣,不斷地設立又推翻的迴旋,再多正反佐證都不夠。充分反應了我對於未知、對於徒勞無功、對於被他人挑戰或拒絕的莫須有恐懼。
邏輯中心,是距離能量中心最遠的覺察雷達,如實承接了頭腦中心不斷運轉的壓力,也許能夠發聲(只是未必會被當成救世之音),但終難發起,只能在不受控制的孫悟空頭上,套上美其名是邏輯思辯,實則是高壓控制的緊箍咒。
回到《區分的科學》,有句話,是這麼說的:「邏輯察覺的價值,並不在於控制,而在於能夠分享獨特的觀點,清楚傳遞生而為人的體驗與可能,在正確的時候滋養與鼓舞他人。」人生中,絕大部分的事,不放手去試,永遠不會知道。也不是所有的問題,經過面面俱到的思量,就會出現兩全其美的解答。
那麼,A版B版,孰優孰劣,它對我而言,是一個決策,我可以用頭腦與邏輯的無敵鐵金剛,輕易找到一百個攻訐點。而,它對小夥伴而言,卻是一個嘗試和體驗。我反問她,妳喜歡哪個版本呢?
她說想換換繽紛的版型,一貫沉穩大器的用色主軸,雖然維持了質感,可是TA的反應沒有那麼好…。
換了以前,我聽到這裡就會開始搬出大道理,是嗎?妳有看過哪些數據證明反應沒那麼好?除了版型之外,有考慮其他變因嗎?妳覺得突然改變風格,會不會有更大的反效果?
然後,我會毀了大家的週末。只為了想要控制未知的恐懼。這些問題的答案,我不知道,就算認認真真推演過,我們最後的選擇,也可能是錯的。
那不如,就從這裡開始放手,讓空白中心的靈活,跳脫長久以來我自以為精準的制約,孫悟空有滔天覆海的本領,該放她躍出我的五指山。外面如何山高海深,她從此會有決斷和領悟。我也用不著當包山包海的如來佛了。苦海無邊啊,讓我們各自到內在權威靠岸吧。
我用剛買的貼圖,回覆了一張小學生比出「鶴」的姿勢,意思是,好,交給妳決定。接著把手機調成靜音,我轉頭對兩小女說,YA,媽媽功課做完了,那我們現在來開下午茶趴踢囉!
無論你是空白中心的靈活悟空,還是能量被定義的高深如來,願大家多多覺察,既不需要對所有的問題照單全收地思考,也不需要事事都在思辨過程中九彎十八拐,該放手體驗時,別瞻前顧後,希望大家,各得自在。
*照片取自網路
形容進步成語 在 Mini Bubble Corner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小學生必讀
#圖畫過渡文字的橋樑書
#提升寫作和閱讀理解能力
#書展好書推介
上星期去左QB小學家長會,學校好鼓勵小朋友開始閱讀多字少少既中英文書📚,對將來學習寫作和閱讀理解都好有幫助📑。由幼稚園上小學係幾大既轉變,幼兒時期習慣用圖象去認知,一下子過渡到文字,小朋友會比較抗拒,所以最近我就物色左幾本適合初小既 #橋樑書 同佢一齊睇。
「橋樑書」是為孩子搭建 #從圖畫書過渡到文字書 的橋樑。蘋果樹圖書 Apple Tree Books 「快樂讀本系列」 ,字數較繪本多,並同時附帶生動插畫,可以讓初小學生無障礙地成功閱讀3000-4000字的小故事,增加對閱讀文字書的興趣🥰。我今次揀左其中4本適合QB年齡和程度睇既書,每本有一個主題,例如 #品德培養、#激勵意志、#人際關係 等。
#奇妙地鼠洞 (親子關係)
#愛生氣的嘟嘟 (情緒管理)
#無聲運動會 (設身處地)
#點點奇遇記(互相合作)
讀後感:
故事書字數較多,初小生就要家長一起 #親子共讀。每晚我會抽15分鐘同QB一齊睇,我會同佢一齊讀出每頁的文字,當然有大部分字佢都未識,但喺我讀既同時佢都會慢慢吸收和初步認識 #新詞彙。故事情節很詳細,亦有不少 #形容詞、#四字成語、#動詞、#助語詞 等在其中,一層一層深化的故事令小朋友有追看下去的意慾,不會呻悶。
我會分2-3晚同佢讀完一本,唔想佢覺得太長時間會無耐性同抗拒,第二晚佢反而主動拎出嚟叫我繼續講。個人認為正向既閱讀習慣係唔洗急既,最重要培養左興趣,每日睇少少,一段日子後必定發現小朋友語文能力有所進步,認字造句同理解能力都會好左。
「#快樂讀本系列」適合不同級別和年齡既小學生閱讀,把握暑假輕鬆提升孩子語文基礎無難度。
#低年級 6-8歲適讀:約3000字起
#中年級 7-9歲適讀:約6000字起
#高年級 8-12歲適讀:約20,000字起
如果大家有去/準備去書展📚,記得要去 #蘋果樹圖書 睇下,有好多圖書岩唔同年紀既小朋友睇,價錢好親民,有啲仲做緊速銷價$10起🤩
書展攤位:Hall 3 兒童天地 3C-D16
🔔記得留意埋會場優惠🔔
💻網上書展同時進行⚡️
www.appletreehouse.com.hk
#小學橋樑樹推介 #2021香港書展 #書展優惠 #兒童圖書 #小學圖書
形容進步成語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永恆的鄉愁──羅智成《問津:時間的支流》中的詩境 ◎陳怡安
前言
《問津:時間的支流》是羅智成二零一九年出版的詩集,屬於「羅智成故事雲」計畫中的一環。以魏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為底本,敘述了一個穿越時空,尋找並如願進入桃花源的奇幻故事。羅智成轉化了古典傳說中的桃花源,從建築物、語言、社會制度、教育、金錢觀、時間觀、生死觀等諸多面向切入,重新再創造了一個羅氏版本的桃花源,一方面呈現了詩人心目中理想的文明形象,另一方面也透露了詩人嚮往的詩境面貌。
這份評論想從:詩語言手法、虛空間的創造、理想的文明,這三個角度探討、分析《問津:時間的支流》中的詩境,解構羅智成理想的文明,究竟是什麼樣的文明?又詩人是如何用詩語言,一步一步實踐,打造他嚮往的詩世界?
詩語言手法
「喜直覺、善隱喻的羅智成正是微宇宙中的教皇,他語言的驚人魅力,籠罩了許多八○年代 詩人的視野,近乎純粹的神祕主義,使得他在文字中坦露無遮的陰森個性,以及他牢牢掌握的形式,同時成為他詩思的本質。是的,個性 和形式不僅是羅智成思想的部分,也是他詩思的本身。」——林燿德〈微宇宙中的教皇──初窺羅智成〉
正如林燿德所評論,初讀羅智成作品,首先會立刻被他自成一天地的敘事魅力所吸引。他動用五感,細膩描寫了一個介於虛實之間的時空。讀者都明白書中的故事純屬虛構,然而因其中湧現出的豐富的閱讀樂趣,一再召喚,使讀者超越真假議題之外,心甘情願進入他打造的奇幻空間。我認為這正是閱讀羅智成詩的一大樂趣所在。
不分篇目的長篇敘事結構
在內容之外,《問津:時間的支流》在形式上也很特別,全書是一首逾三千行的大長篇敘事詩,且並沒有以篇目、分輯的方式拼湊出故事的全貌,而僅僅以詩人自己設計的,類似小篆的「桃」字符號「」,作為停頓與休息。推動敘事的方式不仰賴章節,而全依靠羅智成的敘事邏輯,及使用文字的高度掌握力。
要推動篇幅這麼長的故事進展,羅智成展現了繁複多元的敘事方式。使用了對話、夢境、五感感官描寫、場景白描、自問自答等,充分展現了敘事詩的幾乎所有手法。這樣長篇幅的敘事,恰好可以呈現「微宇宙的教皇」以形式作為詩思本質的特性,也可見其創造自給小宇宙的龐大語言魅力。
生澀的用字
詩是由一個又一個「詞」和「字」所組成的,羅智成認為「迷戀文字本身就是詩人基本的特質之一」、「不止是它所指涉的對象,還包括它本身的形象、腔調、字質都是文學創作的重要髓質」。
這或許可以解釋羅智成用字的精確,甚至近乎獨裁。他經常使用一些較為生僻、不常用的字詞,例如:「到窗『牖』半敞的咖啡座發呆」;「玁狁」;「『犬牙交錯』的嶙峋山嶺之間」;「和『巫咸』大神爭辯交心」;聽見大『鯢』遠遠哀鳴。」等,都是在現代日常生活中不大會使用到的語言。
也多有轉化古文,並用現代的語言交雜辯證的句子:「我們到底重返了誰的夢境?/「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我自始至終懷疑這一切/因為我要求/可以滿足科學的解釋/至少不違背理性與常識」引用了陶淵明的句子,並提出懷疑。
雖然用典繁多、用字生僻,然而在閱讀的過程中,卻不似閱讀文言文時,因時代和語境差異,而有隔閡或障礙的感覺。想是因羅智成流暢的行文風格,能使古典與現代語言融合為一,保有恰好的節奏感及密度。既不造成閱讀的距離感,同時還形成精緻、耐讀、具有知識和歷史厚度的文字美學風格。
(三)敘事方式:告白體、對話
如前所述,「沒有距離感」的閱讀體驗,是羅智成語言特色之一。朱雙一曾評論羅智成作品:「詩人藉此構成了一種輕聲慢語、款款而訴、有如促膝交談的傾訴體風格。」羅智成則自創「告白體」一詞,形容那是為了滿足傾訴的需要,創造一個能真誠告白的對象。《問津:時間的支流》開篇首句便是「有時我會忍不住 想跟你描述桃花/那充滿療癒和神秘力量的粉彩植物」迅速縮短作者與讀者之間的距離。
告白的對象,也是詩人理想文明的其中一種化身,透過傾訴、告白,詩人可以跳脫自問自答的處境,向一個「他者」自然地表露自己最私密,也最幽微的心思。讀者也在行文中,自動承接了「傾聽者」的位置,進入放鬆聽故事的狀態。
除了告白體,文本中也常用不同角色、不同立場的對話方式,呈現對理想的文明的多重思考層次。故事中主要有四方角色:奶奶﹙永周邑人、離開並重返﹚;詩人﹙外人,進入永周邑並想離開﹚;Q﹙外人,進入永周邑並想留下﹚;小司命﹙永周邑人,想離開﹚。這四個角色恰好是完美的對照組,有來自烏托邦而拼命想往外探看的永周邑人,也有不斷在向內探看的外人。
奶奶:「於是有了被無知禁錮的恐慌/確定愛上他的時候/我也確定不想再多待一天/在一成不變的鄉里」
小司命:「我不知道要如何/完成這個願望/但是我很確定/沒到外面看看/我這輩子都不可能死心」
Q:「我想近距離跟時間相處/看看它的廬山真面目/就在當下 就在這裡/不被行程/不被還沒發生的事打擾」
詩人:「『也許我對妳/又一次犯下了像/對奶奶那樣的無知之過……』/她憂戚地苦笑/我凜然感覺/她已成為幽靈的一部分/我們無法相擁了」
關於出去或留下、開放或封閉;崇古或進步。詩人雖有自己的立場,但也保留了處於不同背景和位置的,其他角色的想法。藉由四方交叉對話,讓讀者對桃花源有多面向的看法。這些對話正像看待一個空間的不同視角,有俯瞰的平面圖視角、有從正門望過去的風景視角、也有從內往外望的內在視角。透過這些不同視角,我們才可以想像出一個較立體的、客觀的空間。
虛空間的創造
羅智成是善於創造「虛空間」的,打從《夢中書房》中,他就創造了一個「有痛覺般」的書店,在書店裡自願且耽溺的陷入文字的迷宮:「書店以不起眼的門面對外經營/在重重書架後頭/它卻兀自生長/以一種初生星球的能量、暴力/和不可思議的可能……」;《夢中邊陲》中有個「多出來的」第二十五時區,是一個詩人心智上的家鄉:「在彼/我還沒出生/還沒有戶籍/我還沒醒來/還沒有故鄉/只有一個/未曾謀面的地方/我卻渴望回去」
對那個沒有戶籍、且未曾謀面的地方,詩人卻產生了「鄉愁」,渴望回去。因為那雖然不是身體的出生地,卻是詩人心靈上永恆的家鄉,永恆的夢土。
在《問津:時間的支流》本書裡,也延伸了這樣的「鄉愁」,只是詩人創造的虛空間,或者該說是虛時空,從二十五時區變成永周邑。永周邑沒有地圖,僅依靠人的記憶,而且只有在六十年一次的漲潮中才能尋到通往永周邑的小溪,永周邑可遇而不可求,是一個夢境一般介於真與假之間的空間。
這個詩人所創造的虛空間是一個容器,容器有各式各樣的樣子,也許是書房、也許是不存在的二十五時區,也或許是《問津:時間的支流》裡頭,掉落在時空夾縫中的桃花源,詩人創造了虛空間,為了盛裝他對理想的文明的想像。
理想的文明
「什麼是理想的文明呢?」羅智成以多層次辯論的方式,提出對現代文明的反思:「現代人又為什麼/得創造這麼多事物來追求?/活得更豐富、體驗得更多/無休止地加快生活節奏/以焦慮和亢奮撐出充實假象/來告訴自己沒有白活」;「過多新生事物的追求與刺激/壓縮了回顧與回味的時辰/我們的生命遲遲無法展開/甚至淪為無止境的過渡/時間被滿滿的行程替換/時間也被偷走了」。
並且在反思現代文明的同時,卻又對一手所創建的虛空間,所謂的桃花源或烏托邦,提出質疑:「封閉的世界/似乎保留更多原汁原味/讓我們加倍珍惜/但如果拋開崇古主義/你會發現最古老的/雖然極為難得/卻往往不是你想要的」;「可是充滿現代意識的我/卻不由為他們感到悲哀/因為他們失去了某種現實性/一旦重見天日便會煙消雲散/墓穴壁畫無法和空氣接觸/這讓一切美景顯得徒然」。
羅智成心目中理想的文明,似乎是相對於現代世界、同時又相對於桃花源,存在於這兩者之外,另一個尚未被抵達、等待被一步一步實踐的自我空間。
羅智成的詩境
音樂家以音符建構自己的城堡;詩人則是以詩語言,建立自己的宇宙。對羅智成來說,「詩」這個文學形式,不是詩人建立理想文明的一種「手段」而已,詩這種文字形式即是理想文明的本質。
若從這個角度來看,文本中諸多對理想文明的辯證,其實也是詩人對「詩」的嚮往和論證:
「人類內心最裡面/一直渴望無條件去相信……」
「如果凡事一成不變/連「最古老」都會失去意義」
「單是與世隔絕/成就不了桃花源/我必須更坦率、更無成見地/和我的故事對話」
「只有暴露於它/我們才能和現實世界/成為一體」
詩人所嚮往中的詩境,並不是像傳統的桃花源那樣,隔絕於現實世界之外的,而是暴露於現實世界中,能夠不畏現實,與它「成為一體」。因為若一昧崇古、一成不變,古老也將會失去意義。詩歌應勇於創新,並且更無成見、更坦率的與自己的故事對話。詩人相信,理想的文明和詩歌,是每個人內心的鄉愁。詩人的內心最深處,有一個渴望去觸碰和無條件相信的,永恆的家鄉。
參考資料:
書籍
羅智成,《問津:時間的支流》,聯合文學出版,2019.03
羅智成,《夢中邊陲》,印刻出版,2008
羅智成,《夢中書房》,聯合文學出版,2002
羅智成,《文明初啟》,聯合文學出版,1999
朱雙一,《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揚智出版,2002。
論文:
林燿德〈微宇宙中的教皇──初窺羅智成〉,《一九四九》,臺北:爾雅出版社,1986。
田運良,〈詩密室的黑與亮、囚與逃〉──羅智成詩的空間意象,《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三十七期,2017.03
曾琮琇,〈從自轉到公轉──論羅智成《黑色鑲金》中的後設美學〉,《台灣文學研究學報》,2010
李泓柏,〈羅智成詩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06
--
美術設計:游佳真
圖片來源:游佳真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2/20210211.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羅智成 #問津 #詩境 #敘事
形容進步成語 在 祝學業進步成語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推薦與評價
祝小學生學習進步的成語,祝願學習進步好的成語,1樓小諸葛之豬豬竿頭日上竿頭竹竿尖頭上上升比喻學業進步很快竿頭直上比喻進步很快精進不休精進專心 ... 形容“學習有很大 ... ... <看更多>
形容進步成語 在 祝學業進步成語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推薦與評價
祝小學生學習進步的成語,祝願學習進步好的成語,1樓小諸葛之豬豬竿頭日上竿頭竹竿尖頭上上升比喻學業進步很快竿頭直上比喻進步很快精進不休精進專心 ... 形容“學習有很大 ... ... <看更多>
形容進步成語 在 【成語通】這次期中考試因為小編努力複習,成績進步很多 的推薦與評價
Timeline photos. 【成語通】這次期中考試因為小編努力複習,成績進步很多,小編可以用什麼成語來形容這個情況呢? Yang ZuGuang and 6 others. 7.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