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頭條】香港上市公司神奇變形
中國內地投資者收購香港上市公司的數量創下紀錄新高,這個現象促使香港官員設法阻止這類行為的發生,因為他們擔心會引起市場操控和動盪。
之前有調查顯示在2013年至2015年期間,有56家香港上市公司的市值在六個月內飆漲10倍以上,甚至其中有39家公司還在虧損。香港證監會由此對股價瘋漲與所謂借殼上市之間的聯繫展開調查。
交易所官員表示,常常與逆向收購相關的股價大幅波動與走向的改變會扭曲市場,還會讓買方繞過IPO所需的要求和審查。據彭博彙編資料,去年有45家香港上市公司通過出售多數股權完成所有權變更,數量創下紀錄新高。
僅僅通過收購一家公司來讓另外一家無法滿足香港交易所上市規定的公司獲得上市資格,這是個違規行為,尋求讓一家公司上市只是為了將來可以賣掉它,這種做法也同樣違規。但無論在哪種情況下,真實意圖都很難獲得證實,而且鑑於內地有近900家公司排隊等待IPO,而提供現成的上市渠道是一個頗具吸引力的生意。
2012年1月,聯合水泥控股有限公司通過IPO籌集1.45億港元(合1900萬美元)。該公司的募股說明書顯示,募集資金用於清償債務,補充營運資金。
而22個月後,該公司的控股股東卻在協商向中國健康管理投資有限公司為首的財團出售56%的股權。在完成這筆5.33億港元的交易後不久,中國健康管理投資有限公司更換了聯合水泥的幾位董事,同時表示該公司計劃繼續經營水泥業務。
今年1月,就在限制新控股股東調整公司商業模式的鎖定期到期後,聯合水泥宣佈斥資3.46億港元收購中國內地一家醫藥企業的多數股權,而聯合水泥的控股股東之前已持有這家醫藥企業的部分股權。聯合水泥的董事在一份監管檔案中宣佈,該交易是其進軍醫藥、健康和養老服務計劃的一部分。
上個月,聯合水泥表示,計劃更名為同方康泰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去年6月,聯合水泥股價觸及峰值,較上市首日上漲逾1000%。自見頂以來,該股股價已累計下跌63%。
鑑於有公司在上市後迅速將自身作為殼公司出售給其他企業以牟利,香港交易所專門制定了阻止這種現象的相關規則。申請IPO的公司在上市前三年的利潤必須達到一定水平,並且年銷售額至少要達到5億港元。此外,香港交易所還出臺措施使得現金注入變得更難實施,並對在市場上融資或進行所有權結構調整的公司設定了2年的回顧期(Look-back Period),以評估該公司的業務是否發生重大變化。
戴林瀚說,典型的殼公司不會通過IPO募集大量資金,並且往往擁有輕資產、可盈利並具有一定現金流的業務。通常情況下,大股東會在禁售期後不久出售其股權。據熟悉這種交易安排的人士稱,某些情況下,買家甚至在IPO前已經排起長隊。
官員們正在考慮進一步收緊規則,稱會更加嚴密地審查IPO申請,申請企業將會被要求提交長期發展計劃。他們還說,回顧期可能會延長至兩年以上。
但即便如此,可能仍很難辨別一家公司被收購到底只是充當新公司的殼,抑或是新東家在尋求其他機會之際調整發展方向。
戴林瀚說,殼公司是「相當難以界定的主題」。「監管部門必須在允許真正的商業交易發生以及基本合理地監管市場之間尋求平衡。」
香港智易東方證券的行政總裁藺常念(Francis Lun)稱,香港主機板上市的殼公司價值約6億港元,一些經紀行收取「鉅額經紀費用」。他估計,在香港1900家上市公司中,至少有100家是殼公司。
香港交易所「基本上沒有什麼有效措施可以防止股東將上市公司作為殼公司出售並賺取利潤,」京華山一(Core-Pacific Yamaichi)研究部門主管彭偉新(Castor Pang)說,「如果不收緊規則放任這種情況繼續下去,香港股市將會出現許多壞股票。」張為國稱,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之一可能是放鬆IPO規則,而不是收緊規則。這樣可以更方便中國內地企業自行上市。
香港股市並不是唯一一個受到買殼上市現象影響的股市。一些中資公司在美國的類似做法已經遭到美國監管部門更為嚴苛的審查。此外,買殼上市在中國內地也是司空見慣的。
香港交易所的戴林瀚說,鑑於企業對上市殼公司的旺盛需求,再加上監管部門需要小心翼翼地避免妨礙真正的企業尋求上市,圍繞殼公司交易的做法是不太可能消失的。撰文/Benjamin Robertson、Jeanny Yu、Eduard Gismatullin
Search